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

合集下载

2007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2007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

继2007年共识会议之后,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急救专家采纳了ILCOR科学声明并对治疗建议进行了扩展,以构建新指南。

指南制定期间,心血管急救专家使用了与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AHA/ACC)循证指南相同的分类系统。

本文所用的建议分类方法见表3。

该分类方法是对情景因素科学证据权重的整合,如专家评估意见为有益、有用或有效,费用,教育和培训前景以及实施难度。

表⒈证据整合步骤按下列步骤整合所有证据:1. 复习文献,记录检索词和所检索的资料库。

2. 挑选与假说有关的研究。

3. 根据评估方法确定证据的水平(见表2)。

4. 完成关键的评估(不好到优秀)。

5. 整合证据为科学总结和可能的治疗建议。

专家必须根据科学证据制定共识。

步骤包括:由专家进行证据评估和工作表准备,加上2007年共识会议进行陈述和讨论ILCOR工作组对《2007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学治疗建议国际共识》一文进行讨论及制定1,对于特定建议和流程的推荐类别,由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和分组委员会进行回顾和讨论,由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和分组委员会对评论终稿进行回顾和批准。

盲法同行评议,美国心脏学会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回顾和批准发表表⒉证据水平水平 1 随机临床试验或有确切疗效的多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水平 2 小样本或显著性疗效较少的随机临床试验水平 3 前瞻性,对照,非随机的队列研究水平4历史性,非随机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水平 5 病例系列;同类病例收集,无对照组水平 6 动物研究或力学模型研究水平7 由现有的为其他目的收集的资料推断,理论分析水平8 合理推测(共识);循证指南以前的常规I类建议,有高水平前瞻性研究支持该操作或治疗,并且实际危险超过引起损伤的可能性。

IIa 类建议,证据的权重支持该操作或治疗,并且认为该治疗可接受和有用。

理想中,所有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建议均应根据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制定,因为其能够发现治疗对长期生存率的真实影响,并且属于I或IIa类。

2007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

2007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

2007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2007 AHA-ASA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译者:流星飞雪、miumiu译者语: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读者如有费解之处,请查阅原文脑内出血(ICH)占卒中的10%-15%,30天的死亡率为35%-52%,且半数的死亡患者发生在发病的前两天。

一项涉及1041位脑内出血患者的研究表明,50%为深部出血,35%为脑叶出血,10%为小脑出血,6%的出血患者发生在脑干。

依据出血部位脑内出血一年时死亡率:51%为深部出血,57%为脑叶出血,42%为小脑出血,脑干出血为65%。

2002年,在美国涉及67000位脑内出血患者的研究调查表明:仅20%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时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表1 AHA建议中采用的证据分类和水平分类Ⅰ类有证据表明和/或普遍认同支持该措施或治疗有用、有效Ⅱ类关于该措施或治疗的有用性/有效性存在着证据冲突和/或意见分歧Ⅱa类大多数证据或意见支持该措施或治疗Ⅱb类有用性/有效性未能得到证据或意见的充分证实Ⅲ类有证据表明和/或普遍认同认为该措施或治疗无用/无效,而且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有害治疗建议的证据水平A 资料来自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B 资料来自于单个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研究C 专家共识诊断建议的证据水平A 资料来自于多个采用参考标准进行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B 资料来自于一个单独的A 级研究或者一个或多个病例-对照研究或者采用参考标准未进行盲法评价的的研究C 专家共识第一次AHA自发性脑内出血治疗指南在1999年出版,那时只有5个小样本随机的内科试验和4个小样本随机的外科试验。

在过去的6年,15个较大的随机内外科试验已经完成,有的还在进行,它们被列在神经功能障碍国家研究所和卒中基金卒中试验董事会之中。

此外,FAST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近来,脑内出血/脑室出血(ICH/IVH)试验和新的发现引入注目的增多为脑内出血患者进行新的且有效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推荐遵循AHA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类和确定治疗效应的水平分类方法。

【亮.分享】血小板输注:美国血库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亮.分享】血小板输注:美国血库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亮.分享】血小板输注:美国血库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血小板输注:美国血库联会(AABB)临床实践指南Platelet Transfusio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ABBRichard M. Kaufman, MD; Benjamin Djulbegovic, MD, PhD; Terry Gernsheimer, MD; Steven Kleinman, MD; Alan T. Tinmouth, MD; Kelley E. Capocelli, MD; Mark D. Cipolle, MD, PhD; Claudia S. Cohn, MD, PhD; Mark K. Fung, MD, PhD; Brenda J. Grossman, MD, MPH; Paul D. Mintz, MD; Barbara A. O’Malley, MD; Deborah A. Sesok-Pizzini, MD; Aryeh Shander, MD; Gary E. Stack, MD, PhD; Kathryn E. Webert, MD, MSc; Robert Weinstein, MD; Babu G. Welch, MD; Glenn J. Whitman, MD; Edward C. Wong, MD; and Aaron A.R. Tobian, MD, PhDBackground: Platelet transfusions are administered to prevent or treat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quantitative or qualitative platelet disorders. The AABB (formerl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developed this guideline on appropriate use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in adult patients.背景:对于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异常的患者,常常通过输注血小板预防或治疗出血。

肝硬化伴脾亢患者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进展感染科

肝硬化伴脾亢患者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研究进展感染科
促进造血祖细 胞分化成熟
IL-11
IL-11R
信号级联反应
基因活化
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 性介质,抑制免疫反应
缩短造血干细胞G0期
维持上皮细 胞动态平衡
刺激肝脏产生急性 期抗炎反应蛋白
骨髓脂肪生 长抑制
王震, 等. 白介素在骨髓造血微环境调控中的作用.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2, 25:160-163.
Vincenzo Fontana, et al. Interleukin-11 fo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Associated ITP. Acta Haematol 2008;119:126-132.
重组人白介素-11在肝硬化脾 功能亢进患者中的术前应用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朱宝玲 姚荣欣 夏轶姿 金栗名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Associated ITP
Group 1 rhIL-11 50μg/kgd, week 1-8 initially, then weekly for 4 weeks,
then monthly
Group 2 rhIL-11 15-35μg/kg, 3 days per week, week 1-6 initially, then weekly for 4 weeks, then monthly)
Vincenzo Fontana Pamela Dudkiewicz Wenche Jy Larry Horstman Yeon S. Ahn
Acta Haematol 2008;119:126-132.
Interleukin-11 for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Associated ITP

血小板输注指南

血小板输注指南

血小板的制备
方法: 方法:
手工法 机采法 浓缩血小板悬液(4.8 x 10 10) 浓缩血小板悬液( 单采血小板 (2.5x 10 11)
输注止血效果二者相似。 输注止血效果二者相似。
保存和保存期: 保存和保存期:
允许在22 允许在22 oC±2 oC 持续轻柔震荡下保存5天。 持续轻柔震荡下保存5 轻柔震荡下保存
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
以美国卫生健康政策和研究署的标准为依据。 以美国卫生健康政策和研究署的标准为依据。 见后) (见后)
骨髓功能衰竭(Bone marrow failure)
1. 慢性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
许多病人血小板持续低于10x10 /L或甚至低于 许多病人血小板持续低于10x109/L或甚至低于5x109/L 或甚至低于5x10 仍无出血。 仍无出血。 最好避免长期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最好避免长期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因有产生同种免疫和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危险。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危险。 2. 血液系恶性肿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有凝血障碍时血小板应保持在 20x109/L以上。 /L以上 以上。 其它血液系恶性肿瘤在无发热或没有新鲜微小出血时其临 界值可降至5x10 /L。 界值可降至5x109/L。 3.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的临界值降至10x10 /L也安全 也安全。 血小板的临界值降至10x109/L也安全。
输注剂量
给成人预防性输注时,推荐使用1个单位的 给成人预防性输注时,推荐使用1
血小板选择(二) 血小板选择(
RhD不相容 RhD不相容 RhD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 RhD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RhD阴性血小板, 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RhD阴性血小板 阴性血小板, 尤对未达到更年期的妇女(B等 III级 尤对未达到更年期的妇女(B等,III级)。 RhD阳性血小板输给可能怀孕的 阳性血小板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 若RhD阳性血小板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 妇女,推荐使用抗D抗体(B等 III级 妇女,推荐使用抗D抗体(B等,III级)。 RhD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 RhD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RhD 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RhD 阳性血小板,不必用抗D抗体。 阳性血小板,不必用抗D抗体。

血小板输入标准

血小板输入标准

血小板输入标准《血小板输入标准?嘿,咱来唠唠!》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血小板输入标准这事儿。

这事儿啊,还挺重要的呢。

就说我有个亲戚吧,前段时间生病了,医生说血小板有点低,可能需要输入血小板。

这可把我们一家人给担心坏了。

我们就赶紧去问医生,这血小板输入标准是啥呀?医生就给我们解释说,血小板输入标准呢,主要是看血小板的数量。

如果血小板数量特别低,比如低于20×10⁹/L 了,那就得考虑输入血小板了。

而且还要看病人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出血的症状啊,身体的其他指标怎么样啊等等。

我们听了,还是有点懵。

这数字啥的,我们也不太懂啊。

医生就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医生说:“就好比你们家有个水桶,血小板就像是水桶里的水。

如果水桶里的水太少了,那就得加水。

但是也不能随便加,得看这个水桶需不需要,加多少合适。

”我们这下有点明白了。

然后医生还说,输入血小板也不是随便输的哦。

得先做一些检查,看看病人适不适合输血小板。

比如说,有没有过敏史啊,有没有感染啊等等。

如果有一些特殊情况,可能就不能输血小板。

我们就赶紧让亲戚去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还好,亲戚没有什么不能输血小板的情况。

但是医生说,也不能马上就输,还得观察观察。

我们就只能在旁边干着急。

这时候,我就想起来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关于血小板的知识。

我就跟亲戚说:“别担心,这血小板输入是有标准的,医生肯定会根据你的情况来决定的。

你就好好休息,配合医生治疗。

”亲戚听了,点了点头,心情也稍微放松了一点。

过了几天,医生说亲戚的血小板数量还是有点低,需要输入血小板了。

我们就赶紧准备好。

输入血小板的时候,我们都在旁边守着,心里特别紧张。

不过还好,一切都很顺利。

通过这件事儿啊,我们也了解了血小板输入标准。

这标准还真不是随便定的,都是为了病人的安全考虑。

以后要是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心里有底了。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别用到血小板输入标准这事儿。

嘿嘿!。

2007 ACC 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2007 ACC 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

2007 ACC/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疗指南(更新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于2007年底联合颁布了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疗指南更新版,现摘译其中主要建议与读者分享。

全文详见J Am Coll Cardiol (2008, 51: 210)。

止痛Ⅰ类建议:硫酸吗啡2~4 mg静注,5~15 min后可重复给药,剂量可增至2~8 mg;由于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增加死亡、再梗、高血压、心衰及心肌破裂危险,故在发生急性STEMI 时应停用NSAID,阿司匹林除外。

(证据水平C)Ⅲ类建议:住院期间不推荐使用NSAID,阿司匹林除外。

(证据水平C)β受体阻滞剂Ⅰ类建议:无心衰、低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危险*增加和其他β受体阻滞剂相对禁忌证(PR 间期>0.24 s、Ⅱ/Ⅲ度传导阻滞、哮喘发作或反应性气道疾病)的患者,应在24小时内开始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证据水平B);STEMI发生24小时内有早期禁忌证的患者应重新评价β受体阻滞剂是否可作为二级预防(证据水平C);中至重度左室衰竭患者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二级预防,并逐渐加量(证据水平B)。

Ⅱa类建议:不合并上述禁忌证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静注β受体阻滞剂(证据水平B)。

*心源性休克危险因子包括:年龄>70岁、收缩压<120 mmHg、窦性心动过速>110次/分钟或心率<60次/分钟以及距STEMI症状发作的时间较长。

再灌注治疗Ⅰ类建议:STEMI患者就诊于可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医院时,应在就诊90分钟内行直接PCI(证据水平A);STEMI患者就诊于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且不能在90分钟内转入PCI中心实施PCI时,应在入院30分钟内接受溶栓治疗,除非具有禁忌证(证据水平B)。

易化PCIⅡb类建议:同时存在下列所有因素者可考虑将非足量溶栓治疗的易化PCI作为再灌注策略:①高危患者;②不能在90分钟内行PCI;③出血风险较低(年龄较小、无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体重正常)。

美国脑出血治疗指南

美国脑出血治疗指南
监测 执行 预防 评估
•监测颅内压、 脑灌注压和血 流动力学
执行颅内压、 血压、机械通 气、发热和血 糖调整的相关 医嘱并调定上 述指标
•通过特定体位 、保持气道通 畅和允许范围 内的适当活动 来预防长期卧 床导致的并发 症
•评估神经系统 功能包括标准 化评分,如国 立卫生研究院 中风评分, GCS评分, GCS预后评分 的能力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监护和护理
ICH患者的监护和管理应该在重症监 护病房展开,并配备具有神经重症专 业知识的医护人员。(Ⅰ B)
血糖管理
最近的很多研 究表明严密控 制血糖可能造 研究表明通过应 成全身或脑组 用胰岛素严密控 入院时高血糖 织低血糖事件 制术后患者血糖 均提示更高的 增加,并可能 目前ICH 患者血糖控制的最佳方案以及血糖控制目标仍有待明确。 (80死亡率和更差 增加死亡风险 低血糖应该尽量避免。 110mg/dl) 的临床预后 可改善临床预后
神经外科 介入医生
神经外科 介入医生
应具有血压管理,插管技术及调整凝血异常 的能力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突发局灶性神经症状提示脑血管病变 除非其他的疾病已被证实
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很难确定中风 是缺血性的还是出血性的
呕吐,收缩压≥220mmHg, 严重头痛,昏迷, 或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 在数分钟至数小时时间内进行性 加重均提示ICH, 这些均无特异性
单用弹力袜
气压动力治疗时加用抗凝药物 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

无症状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风险
止血/抗血小板/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
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 少的患者应该分别给予适当补充凝血因 子或血小板(Ⅰ C)

基于循证医学的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年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介绍

基于循证医学的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年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介绍

基于循证医学的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年美国ASH血小板输注指南介绍王芳;贺冠强;孙汉英;刘文励【期刊名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年(卷),期】2008(14)2【摘要】用于临床输注的血小板制剂有2种,多名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的混合物,或是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制剂,临床保存5d内有效。

【总页数】4页(P109-112)【作者】王芳;贺冠强;孙汉英;刘文励【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1【相关文献】1.血小板输注指南 [J], P.Kelsey;朱立苇;杨劲;郑小凡2.成人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2007年更新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高血压研究委员会、医疗质量和转归研究跨学科工作组指南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确认本指南作为神经科医生教学工具的价值 [J], Joseph Broderick;Paul Vespa;Mario Zuccarello;王玉洁;刘娟;白璇;李新辉;荆虹;姚志成;张慧;牛英翔;Sander Connolly;Edward Feldmann;Daniel Hanley;Carlos Kase;Derk Krieger;Marc Mayberg;Lewis Morgenstern;Christopher S. Ogilvy3.成人自发性脑出血处理指南——2007年更新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高血压研究委员会、医疗质量和转归研究跨学科工作组指南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确认本指南作为神经科医生教学工具的价值 [J], Joseph Broderick;Paul Vespa;Mario Zuccarello;王玉洁;刘娟;白璇;李新辉;孙虹;姚志成;张慧;牛英翔;Sander Connolly;Edward Feldmann;Daniel Hanley;Carlos Kase;Derk Krieger;Marc Mayberg;Lewis Morgenstern;Christopher S. Ogilvy4.国内外血小板输注指南比较 [J],5.以循证指南指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J], 王小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HAASA 2007版 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

AHAASA 2007版 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

AHA/ASA 2007版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首次颁布自发性脑出血(ICH)治疗指南,而后又有许多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相继发表,为ICH的诊治带来了新证据。

2007年AHA/美国卒中学会(ASA)公布了最新版成人自发性ICH治疗指南,现摘译如下以飨读者。

初期治疗建议Ⅰ类建议:①因ICH病情凶险,常伴有血压、颅内压(ICP)升高及多种并发症,且常需要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故此类患者的监测和治疗应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证据水平B);②ICH患者有临床痫性发作时,需给予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治疗(证据水平B);③目前普遍认同,对卒中后发热的患者应治疗发热源,并应用退热药物(证据水平C);④与缺血性卒中一样,ICH患者临床情况稳定后,建议早期活动,并进行康复治疗(证据水平C)。

Ⅱ类建议:①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是一个平衡且逐步推进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止痛镇静,进一步的措施包括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和高张盐水)、经脑室导管引流脑脊液(CSF),神经肌肉阻滞及过度通气,通常需要同步监测颅内压和血压,以维持脑灌注压(CPP)>70 mmHg(Ⅱa类,证据水平B);②有证据表明,卒中后最初24小时内持续高血糖(>140 mg/dl)提示预后不良,因此人们普遍认同,急性卒中患者的高血糖应予以治疗,缺血性卒中指南建议血糖浓度升高(>140 mg/dl~185 mg/dl)时可开始胰岛素治疗。

与其他急性疾病伴随高血糖的治疗方法相似,在ICH时使用这些指南也是合理的(Ⅱa类,证据水平C);③在进行中的ICH血压干预临床研究完成前,医师必须根据目前不完整的证据对患者血压进行控制。

目前推荐的各种情况下的目标血压及可能用药见表1和表2(Ⅱb类,证据水平C);④一项中等规模的Ⅱ期试验显示,在起病后最初3~4小时内应用重组活化因子VⅡ(rFVⅡa)可延缓出血进程,但在推荐用于临床研究外的ICH患者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Ⅲ期试验的证实(Ⅱb类,证据水平B);⑤对脑叶出血的患者在发病后立即短期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可能降低其早期痫性发作的风险(Ⅱb类,证据水平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解读通讯作者:刘文励,E -mail :liuw enli 1945@sina .co m基于循证医学的血小板输注指南———2007年美国A S H 血小板输注指南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王芳 贺冠强译 孙汉英 刘文励审校,武汉 430030 关键词 血小板 输注 指南中图分类号 R 457.1 文献标识码 A 用于临床输注的血小板制剂有2种,多名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的混合物,或是单供者机采血小板制剂,临床保存5d 内有效。

经研究,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 ,这样不仅能减低出血风险,且能够降低血小板输注所需的费用。

一项用于评估最佳血小板输注剂量的研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进行脑部手术时要求血小板计数不低于100×109/L ,在其他侵入性操作或是创伤手术时要求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水平。

去除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可以降低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发生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发热性输血反应。

普遍应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是否降低了输血的免疫调节效应(即降低感染率和肿瘤的复发率),对这一问题尚存在争议。

血小板无效输注通常是多因素的。

对于同种异体免疫引起的血小板无效输注来说,通过H LA 配型、交叉实验和鉴别患者特异性抗体以避免与错配供体的抗原发生反应,这些都有利于减少无效输注。

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其他原因还包括:脾大、ABO 配型错误、男性患者或有2次以上妊娠史的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过肝素或两性霉素B 、出血、发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 D )和血管闭塞性疾病(VOD )。

用于输注的血小板制品可以通过2种不同的方法获得血小板:从全血中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或单采血小板。

从全血中获得的血小板浓缩物 血小板浓缩物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

这两种方法为:在美国专用的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 )和主要在欧洲使用的白膜法(BC )(加拿大目前也逐渐转用该方法)。

对照研究显示储存超过7d 的这些血小板浓缩物在质量上没有差别。

但是,新的研究证据显示,当血小板储存超过7d ,BC 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保存液将影响输注后的血小板活力。

两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都需要重悬,BC 法中血小板与红细胞层之间在离心过程中的硬性挤压类似与PRP 方法中血小板对于袋子底部的压力,硬性挤压可能导致血小板收集过程中受到损伤,这个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BC 法收集的血小板不及PRP 法收集的血小板的储存期长。

但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来证明这个假说。

单采血小板 理论上,每输入1×1011个血小板可使受者PLT 升高1×109/L ,单采血小板主要的优点是可以从1个供者采集到足够的血小板,常在(2~4)×1011个,满足1次输注剂量的需要。

而相同数量的血小板却需要从4~6份全血中浓缩获得。

使用单采血小板减少了供者的数量,因而具有减少输血传播感染,减少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发生率的优势。

与红细胞在4℃保存不同,血小板应在22℃保存,因此发生与血小板输注相关的细菌感染风险比较高。

一些研究提示使用单一供者血小板制剂可以减少输血引起的细菌传染。

但是,美国病理学会和美国血库协会(AABB )已强制要求对所有血小板制品进行细菌检测。

对于预防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的发生来说,去除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制剂与去除白细胞的混合随机供者血小板制剂相比,并没有降低同种异体免疫的发生。

去除白细胞 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有明显的优势,主要包括:①降低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的发生;②防止输血导致的巨细胞病毒感染;③降低发热性输血反应。

此外,有研究显示输注未去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和红细胞可能会与免疫调节有关,例如增加了术后患者感染率和肿瘤患者转移发生率。

是否有必要普遍采用去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剂仍存在争议。

虽然去除白细胞会增加成本,还会导致超过25%的血小板损失,许多国家血液中心、医院已经在普遍使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早已经不局限于有特殊去除白细胞要求的患者。

γ-射线照射 研究显示,经γ-射线照射的血小板可以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 H D)—这一致死性疾病。

适应证包括: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输注相关供者血液制品的患者;由疾病本身或是治疗引起的严重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如霍奇金病或是其他的淋巴瘤患者)。

进行浓缩 在血小板通过离心沉淀来浓缩的过程中,对血小板会有一些损害,重悬浮往往也是不完全的,这都会造成血小板的损失。

因此,如果不是确实需要,就不要对血小板制品进行浓缩。

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医生需要从3个方面来把握:①是否给予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②血小板计数低于多少开始血小板输注(即合适的输注阈值是多少);③需要输注的血小板剂量是多少。

一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能否预防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出血,还是仅对有活动性出血患者输注血小板才能达到防止出血的目的。

对1组入选患者的研究表明后1个策略是安全的。

该研究显示,仅在活动性出血时输注血小板,血小板的用量将减少到预防性用量的50%。

两项对于未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研究均提示,当有完整的血管系统时,只有在血小板计数少于5×109/L时才会发生显著的自发性出血。

据此估计每天大约需要7.1×109/L的血小板来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以前,血小板计数≤20×109/L被认为是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指征。

但是,4个随机前瞻性输血试验比较了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发现在低于10×109/L时输注血小板与低于20×109/L时输注血小板,在出血的风险上无差异。

美国和欧洲的标准制定委员会一致推荐在下列情况时,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为10×109/L:化疗引起的慢性血小板减少;骨髓移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骨髓自身因素(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已达成共识,设计良好的用于评价血小板达到止血作用所需剂量和血小板输注频率的前瞻性研究还未取得最终结果。

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心肺血液协会资助的正在进行中的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比较了住院血小板减少患者3种血小板输注剂量:中位剂量为2.2×1011/m2;小剂量为1.1×1011/m2;大剂量4.4×1011/m2。

这一研究成果将为确定维持止血最佳效价比的血小板剂量,同时减少血小板输注频率提供明确的数据支持。

血小板输注与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 tin, TPO)的关系。

T PO被认为是刺激血小板生成的最主要的造血生长因子。

它以恒定的速度在肝脏中产生。

TPO与血小板及巨核细胞表面的配体(Mpl)结合,在巨核细胞或血小板缺失时,TPO水平将升高。

已经证明TPO可以吸附到输注的血小板表面。

因此,通过降低血小板输注阈值来降低血小板输注剂量,以引起内源性TPO升高,升高的TPO 将刺激血小板的产生和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增生,缩短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进一步减少所需输注血小板的剂量。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如果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是为了控制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的活动性出血,则被认为是“治疗性”的。

当出血≥WH O分级2级时,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给于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普遍公认的WH O出血分级为:0级,没有出血;1级,瘀点、瘀斑、体内分泌物隐血,及轻度阴道出血;2级,有肉眼可见的出血,但不需要常规输血(如鼻衄,血尿,呕血);3级,每天需要输注1个或更多单位红细胞来补充丢失血量;4级,威胁生命的出血,定义为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重要脏器(如颅内、心包腔、肺部出血)的大量出血。

WH O出血分级的1级和2级通常被认为直接与病人血小板减少的程度相关;其3级和4级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如药物治疗、基础性疾病(如尿毒症)都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使用抗凝血药物同时合并凝血因子缺乏,血管系统完整性受损(如坏死的肿瘤)。

因此,由于存在这些可能导致出血的因素,所以单纯的血小板输注不可能预防或控制所有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出血情况。

事实上,即使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从10×109/L 提高到20×109/L,一些临床研究证实仍然有出血发生。

不同研究发现患者出血风险有实质性的差别:根据研究,出血风险在WHO1级为46%的患者,W HO2级为12%或58%的患者,WH O3级和4级为5%、11%、20%或36%的患者。

在SPRIN T 研究中,对186例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并对输注前后出血等级进行评估。

按照WHO 出血分级,仅有21%患者输血后等级降低;69%的患者没有变化,10%的患者输血后等级反而增加。

侵入性操作 在手术或是创伤过程中,血管系统的完整被破坏,现在一致认为这种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不能低于50×109/L,遗憾的是,尚没有确切的研究来证明这一血小板输注阈值。

由于颅内出血会造成严重后果,有颅内出血倾向的患者在进行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应维持在100×109/L以上。

当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 之间时,是否需要输血小板取决于手术/创伤的程度,局部措施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的几率,出血的风险,是否存在血小板异常和其他凝血异常,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因素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可以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由于患者接受1次血小板输注而无效的情况很常见,因此,要确定是否为血小板输注无效需要给予同一患者连续2次血小板输注,都无效才能定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此外,在评估输注效应时,已经证实随着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加,血小板的增高指数在进行性降低,距下1次需要输注血小板的天数也在进行性缩短。

这种变化即使在不发生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的情况下也被观察到。

出现这些效应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同种异体免疫预防血小板同种异体免疫 ABO相容性。

红细胞的A和B抗原在血小板上也表达,有研究表明ABO不相容的血小板输注后会减缓血小板的恢复,但血小板能够正常的存活。

ABO相容就是说供者的血小板不携带能与受者A或B抗体反应的A或B抗原。

1990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ABO相容性在血小板无效输注和同种异体免疫发生率上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由于抗-H 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发现,作者推测输注ABO不相容血小板不仅增加受者抗A和/或抗B抗体滴度,而且由于接受的错配的A或B抗原,将刺激受者免疫系统产生其他的抗体。

因此,输注ABO相容的血小板对于达到最佳血小板增高指数和减少同种异体免疫导致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