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谱》孔颖达疏研究

合集下载

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

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

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1.答:先秦儒家和道家在文学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品性。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第一,主张文学表现真情,反对虚情假意;第二,重视艺术修养和语言表现技巧;第三,在内容和形式上,孔子提出了“文”“质”互依的理论;第四,、注重“言意”关系;第五,庄周提出的“天籁说” ,不仅规定了我国抒情文学和音乐的最高境界,也反映出对诗歌形式的最关键因素——节奏的深刻认识。

另外,道家的“齐(斋)以静心”“乃凝于神”“以天合天”“指与物化”等思想,对后人研究酝酿、构思、形成最佳的、、、文学创作状态等有很大的影响。

2.答: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

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 情。

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

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

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

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

答:《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此大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

唐孔颖达疏的意思

唐孔颖达疏的意思

唐孔颖达疏的意思
《毛诗正义》中的“唐孔颖达疏”是指孔颖达对毛亨毛苌的“传”和郑玄的“笺”所做的解释,即对前人注解的解释。

一、三种经典注释的意义
1.汉毛亨传:《毛诗》传承学派中的代表之作,主要注释毛诗的语言、音律和义理等方面内容。

因注释详实而深入人心。

2.郑玄笺:《尚书》传承学派中的代表之作,主要注释《尚书》的史料和文字,并进行解释。

被誉为文献学中的经典之一。

3.唐孔颖达疏:《礼记》传承学派中的代表之作,主要注释《礼记》中名称、词义、文献地位等方面内容。

设计细腻、用词得当。

二、汉毛亨传的特点及影响
1.汉毛亨传注释的范围甚广,对毛诗的研究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汉毛亨传承自汉初制定“文经”教育计划,具有保留传统,防止失传的意义。

3.汉毛亨传在宋代成为毛诗学研究当中的重要内容,并深远影响了朱熹的《诗经集注》的写作。

《诗经》注本比较研究

《诗经》注本比较研究

《诗经》注本比较研究[摘要]自先秦以来无数学者以毕生精力致力于《诗经》的研究,这种研究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各个时代独具特色的研究特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诗经》几个通行较好的注本,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比较,了解它们各自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以后阅读和学习《诗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诗经》;注本;成就;问题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

先秦时期,《诗经》只称为诗,不称诗经,“经”字是汉儒加上去的。

《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

前三家已先后亡佚,现在的《诗经》是毛诗,鲁人毛亨所传。

历代的《诗经》注本和研究《诗经》的著作非常多,通行的较好的注本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宋·朱熹著)、《毛郑诗考正》(清·戴震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著)。

本文重点研究上述几个注本各自取得的成就以及它们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诗经》。

二、《诗经》的注本研究(一)孔颖达与《毛诗正义》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是隋唐著名的儒家学者和经古文家。

晚年时他主持编撰了《五经正义》,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毛诗正义》是《五经正义》中的一部,共二十卷。

在编撰《毛诗正义》时孔颖达对其体例做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开头先列郑玄的《诗谱序》,介绍《诗经》总体概况,再列《周南召南谱》,以明“二南”的情况,然后列出《毛诗序》、《毛传》、《郑笺》,对其一一注疏,从整体到局部,层次分明;正文部分他选择先疏经,次疏毛传,再疏郑笺,整体一目了然。

另外,《毛诗正义》是在《毛传》《郑笺》基础上继承发展的,受其影响比较直接。

(二)《毛诗正义》的成就1.《毛诗正义》对《毛传》、《郑笺》没有解答或解答了却不能为人们理解的词汇、章句进行了疏通,为后人理解《诗经》有很好的帮助。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

《诗大序》、《诗谱序》与《韩诗外传》序跋之比较研究田鹏【摘要】Shi Da Xu is the earliest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The Book of Songs,which has profound effect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and the creation and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Shi Pu Xu" is one of the prefaces of different versions about The Book of Songs,which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Shi Da Xu in the aspect of academic inheritance,and is also called the synoptic summary of "Mao Shi Zheng Jian". "Han Shi Wai Zhuan" is the only remaining works of "San Jia Shi",with many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the large creation time span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Republic,the various styles of creation,and the diversity of content perspective. The views of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Shi Da Xu ﹠ Shi Pu Xu and Han Shi Wai Zhuan have both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 can help pio-neer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Maoˊs poetry,and reorganiz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Book of Songs.%《诗大序》是《诗经》著述序跋中年代最早的,对诗经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与审美影响深远。

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

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
第 3 卷第 5 8 期
Vo. 8 № . 13 5
J u n l fAn u r lUn v r i Hu .8 S c Sc.) o r a h iNo ma ie st o y( m Lo . i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雌)
21 0 0年 9月
S p. 2 1 e t 0 0
政 教 化成 功则 歌颂 赞美 ,衰微 弛废 则讥 刺 匡救 。 由于 在封 建专 制 时代 ,统 治者施 政 的好 坏往
往 决定 着 时政 之善 恶 ,而 时政 之善 恶又 直接 影 响 着 国之 治乱 、民之 忧乐 ,所 以孑 颖 达一 直是 把劝 L
谏 统 治者施 行 礼 义 仁 政 放 在 “ 政 而 作 ” 的首 缘
史 伤此人 伦 之废 弃 ,哀此 刑政 之 苛虐 ,哀 伤之 志
论 孔 颖 达 对 儒 家 诗 学 的 演 绎
乔 东 义
( 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徽 芜湖 210) 安 安 4 0 3
唐初 儒 学大 师孔 颖 达在 主撰 《 五经正 义 》过
程 中 ,对 于 诗歌 的性 质 、功 能 ,对 于诗 经学 领域 的诸 多难 题 ,予 以 高度 的重 视 和 创 造 性 的 阐发 。
破 稿 日期 : 0 0—0 21 5~3 O
基 金项 目: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9 X 4 )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研 究 专 项 任 务 项 目( OD NJ 0 4 0 CZ 0 6 ; 1JJ D 0)
作者 简 介 : 东 义 (9 3一 , , 徽 南 陵 人 , 教 授 , 导 ,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文 艺 学 和 美 学 研 究 。 乔 17 ) 男 安 副 硕 文 主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

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孔颖达(1915年-2009年),字九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其中,他的五部注疏著作被视为其学术成就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对孔颖达注疏的五部著作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介绍。

一、《论语集释》《论语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论语》进行的全面注释和解读。

这本书于1958年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成为学习《论语》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在《论语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解读,阐明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他不仅从文字上理解经典,更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每个故事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颖达注疏的《论语集释》不仅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论语》中的经典文本,还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他的注释风格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对于每个问题都能给出深入而有力的解释,使得这本书成为学习和研究《论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二、《孟子集释》《孟子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孟子》一书进行的详细注释和阐释。

这本书于1964年首次出版,被誉为解读《孟子》最全面、最深入的著作之一。

在《孟子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段文字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他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思辨能力,对《孟子》中所涉及到的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阅读孔颖达先生的注疏,《孟子》这部经典文献变得更加深入浅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

他的注释既保留了原文的风采,又加入了现代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解读,使得这本书成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都能够受益的重要著作。

三、《大学集释》《大学集释》是孔颖达先生对《大学》一书进行的全面注释和解读。

这本书于1978年首次出版,被广泛认为是研究《大学》的权威著作之一。

在《大学集释》中,孔颖达通过对每个章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详细解读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历代诗经研究著作简介

历代诗经研究著作简介

《历代诗经研究著作简介》1、《诗序》2、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3、东汉郑玄《毛诗传笺》4、东汉郑玄《诗谱》5、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6、宋代欧阳修《诗本义》7、宋代苏辙《诗集传》8、宋代郑樵《诗辨妄》9、宋代严粲《诗缉》10、宋代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11、宋代王质《诗总闻》12、宋代朱熹《诗集传》13、宋代王柏《诗疑》14、元代刘谨《诗传通释》15、清代王夫之《诗广传》16、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17、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编》18、清代崔述《读风偶识》19、清代胡承珙《毛诗后笺》20、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21、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22、清代魏源《诗古微》23、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24、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25、近人林义光《诗经通解》1、《诗序》《诗经》研究著作。

为《毛诗序》的简称。

齐、鲁、韩、毛四家诗原本都有序(据清代魏源《齐鲁韩毛异同论》),但三家已失传,而《毛诗序》独存。

前人认为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

一般认为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

也有人认为《诗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小大之异。

关于《诗序》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

汉代郑玄认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对此魏晋以来无异议。

至刘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提出《诗序》为东汉初的卫宏所作。

唐人所修《隋书·经籍志》以为《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又作增益润色。

韩愈以为“子夏不序《诗》,汉代儒生,欲自显立其学,借之子夏以自重”。

宋代王安石认为《诗序》为诗人自制;程颐认为“小序”是国史旧文,“大序”出于孔子;郑樵则认为《诗序》为村野妄人所作。

自朱熹直到清代的姚际恒、崔述、魏源、皮锡瑞等,都持卫宏作《诗序》之说,因为《后汉书·儒林列传》明言“(卫)宏从(谢)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

《周南》、《召南》产生时代考

《周南》、《召南》产生时代考

《周南》、《召南》产生时代考摘要:关于《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产生的时代,历来存在分歧。

《毛诗序》首先提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谓“二南”是文王受命时诗;近人陆侃如、冯沅君等又谓“二南”是东周以后的作品。

事实上,“二南”本自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得名,其诗自当为西周盛世之作,这既有诗篇本身提供的依据,也有相关佐证可以证明。

关键词:《周南》;《召南》;时代;西周“二南”是我们对《诗经·国风》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研究《诗经》,首先遇到的就是对《周南》、《召南》诗篇产生时代的认识问题。

《毛诗序》云:“《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此论最早提出“二南”分系周、召二公之说,并认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但由于没有说明具体时代如何,加之“南”字解释有误,致使后人据以推演其词,附会“二南”诗歌为文王时诗。

如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曰:“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

武王伐纣定天下,巡狩述职,陈诵诸国之诗以观民风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尤纯,故独录之,属之太师,分而国之。

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

”这就把文王分封周、召二公采地之事与成王时周、召二公“分陕而治”混为一谈了。

如此,一则误解成王时事为文王时事;二则误会“周南”、“召南”两个地域为“自岐而行于南国”一狭小的地区。

由此,孔颖达继续阐发,就把“二南”看作文王时诗。

孔疏曰:“此实文王之诗而系之二公者。

”并引张逸问:“王者之风,王者当在《雅》,在《风》何?”又引郑玄答曰:“文王以诸侯而有王者之化,述其本,宜为风。

”显然郑玄、孔颖达均认为《毛诗序》所谓“王者”是指周文王,“王者之风”,也就是“文王之风”,“二南”是文王之诗。

《毛诗谱》复音词札记

《毛诗谱》复音词札记

王 的篇章。以上所列 《 诗谱序》 文句即其例。 《 又 周 南召南谱 》 乃弃其余 ,谓此为风之正经 。 又 《 : ” 周
语料逐渐为学界重视,并 已 经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但 毛诗谱 文字部分的语言研究论文尚付 阙如。笔者近读 ( ( 谱》文,发现其诸多复音词颇可补 《 汉语大词典 词条、义项之阙漏与书证不 足、偏晚之弊,遂以札记形式条陈于后,以 窥其语料价值之一斑。 关键词:郑玄;毛诗谱;复音词
中图分类号:H 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 1 5( 0 1 6 00 - 3 9 8 2 1 )0— 1 8 0 0 3
书・ 禹贡》“ 禹锡玄圭 ,告厥成 功”伪孔传 :“ 玄,天色 。禹功尽加于 四海,故尧赐玄圭 以彰显之,言天 功
成。 [ 为又洪迈 《 ” 】 口 夷坚志》 愿龙君慈仁,亟下甘泽,当肇建祠宇,岁时奉祀,以彰显大神之威灵。 又晁 :“ ”【【 】 公武 《 郡斋读书志》 潜夫论” : 隐居著书三 十六篇 ,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日潜夫 。 [4 】 “ 条 “ ”3 4 儿0
《 毛诗谱 》复音 词札记
张起 季
( 四川 大学文 学与新 闻学院,四川成都 6 6 ) 104 0

要: 毛诗谱 三卷久佚 ,幸赖唐 孔颖达采其文字部分入 毛诗正义 ,故 毛诗谱 文
字部分 得以留存 至今。近年 ,郑玄 的 毛诗笺 》 三礼注”之注释语言作 为研 究汉末语言的重要 、“
文字 部分 ( ,以下简称 《 按 毛诗谱》为 《 )的语言研究论文 尚付阙如 。《 谱》 毛诗谱》 自宋代 以来 曾有 若干 种辑 本,然诸家之文字部分实际皆源于 《 毛诗正义 》 。本文所列 《 毛诗谱》文句遂 以 《 正义》为准 。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不学诗,无以言诗是有史籍记载以来,华夏先民最早贡献的文学形态,也是最高成就的文学结晶。

诗最初产生于何时何代何人之手,今已无从查考。

至少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即说过:“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现在仍完整保存下来的《诗》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的从周初到春秋中叶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诗歌作品,历来被尊为“五经”“六经”或“十三经”中的大经。

《诗》如巍巍昆仑,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春色,堪称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学之巅峰。

01诗言志诗言志。

何为诗?何为志?唐代孔颖达为汉代郑玄《诗谱序》作疏:“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

”《集韵》曰:“诗,承也。

”诗作为文学的载体,它最初所承载和呈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诗最根本的目的又是什么?“六经皆史也”,诗是为反映和评判“从前”以及“当前”的政治生态与人民生活应运而生的,其作用即孔颖达所谓“承君政之善恶”。

《说文解字》云:“诗,志也。

”诗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熔铸诗人的思想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既蕴含诗人之主体意识,亦指诗本身;离开志,便无所谓诗,故孔子曰“诗亡离志”。

《文心雕龙·明诗》云:“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性情亦即志,志具体体现为情与性的二元性。

《说文解字》讲得好:“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情为情欲情感,容易泛滥,使人沉迷下坠;性为智慧理性,闲邪存诚,引领人向上向善。

所谓“持人性情”,既要求诗人所秉持的创作态度,要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亦强调诗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应有益于世风人心,诚如孔子所言:“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志为诗魂,诗可移人。

《礼记·孔子闲居》有言:“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毛诗序》亦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正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从华夏文明远古时代走来,甫一登场便惊鸿闪现,以“诗言志,歌永言”式的天籁般的韵文旋律呈现——它是怎样神灵般拨动我们先民心灵深处那一根根善美的琴弦!《删述六经图》,选自清代出版的《圣庙祀典图考》所附《圣迹图》。

[孔子删]浅析“孔子删《诗》”之争

[孔子删]浅析“孔子删《诗》”之争

浅析“孔子删《诗》”之争众所周知,有关孔子删《诗》的说法先秦文献并无明确记载,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乃是《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对于司马迁的这一记载,尽管早在唐代就有孔颖达提出怀疑,但是真正将其定为伪说,并在学术界达成所谓共识,则是五四之后的事。

那么,司马迁的记载果真有误吗? 其实如果我们稍稍翻检一下旧说,就不难发现否定论者在每一方面所作的论证都是很薄弱的。

孔子是否有删《诗》之举,这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我们在并无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竟然长期对此表示怀疑,甚乃完全予以否定,这对全面衡定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显然是很不利的。

也正基此,笔者认为对于前人在孔子删《诗》说上的争论,我们很有必要作一疏理。

通过梳理以弄清争论双方的是非曲直、优劣得失,这对我们进一步摆正对孔子地位的认识,进一步端正我们的学术态度,无疑都是很有助益的。

一、关于古诗三千问题的争论古诗是否如司马迁所说有三千余篇,这是前人对孔子删《诗》所提出的第一个质疑。

这一质疑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最早对司马迁之说产生怀疑的孔颖达。

其《诗谱序》谓之变风变雅正义说: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共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

是《诗》三百者,孔子定之。

如取《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

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通观孔颖达这段论述,不难发现它主要包涵以下两层意思: 一方面他并不否认孔子删《诗》,另一方面对司马迁三千之说却又充满怀疑。

在他看来,今本《诗经》仅三百余篇,假若古诗真有三千之多,则孔子删去的就有 2700 多首,占全部古诗总量的十分之九。

可是通览各种文献典籍所载之诗,见于今本《诗经》者多,不见于今本《诗经》者少,这与司马迁所说的十去其九显然是矛盾的。

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郑振铎一我们人手研究《诗经》后,大概都会感到一种极大的困难,便是关于《诗经》研究的著作太多了,而又无一本是很完善,可以拿来做研究的基础的。

在见解一方面,毛公、郑玄的《毛诗传笺》与朱熹的《诗集传》几乎成了一切辩论的焦点。

后来搜辑齐、鲁、韩三家诗说的人又加入这个辩论的圈子里去。

大概他们互相攻驳的话,都是很有理由的;讲到他们对于《诗经》本身的建设的研究,却没有一个人是成功的。

如王柏,我们觉得他疑古的见解是很对的,他的删诗的主张是很有勇气的;而一见到他的所以要疑序、要删诗的理由,便觉得完全是一种很可笑的见解了。

又如方玉润,我们也觉得他有很多新辟的见解,然而他的书也不大纯粹,许多遗传的旧说还紧紧的黏附在上面。

所以我们只可以把他们的书当做一种参考;只可以拿了他们的耒耜,而自己踏进《诗经》的花园里,去做一番垦殖的事业。

在音韵、训诂、名物、校勘一方面,情形虽然比较的稍为好些,但也无一种集大成的完备的书。

总之,我们现在研究《诗经》,正如开始向大沙漠中旅行去一样,什么东西都要自己预备。

明知这种预备是费工夫,是非一朝一夕所能做的,但如要研究的成功,这种预备的工作,却又是非做不可的。

我很希望能够早些有人把《诗经》整理好了,成一部较完备较精密的书,省得我们以后再费许多力量,去做这种很辛苦的工作。

现在,在这种整理没有成功以前,我且先在此介绍些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我们研究《诗经》时所不能不看的。

这种书籍,似乎太多,现在把他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关于《诗经》的注释及见解的书,第二类是关于《诗经》的音韵名物的研究及异文的校勘的,第三类是关于《诗经》书籍的辑佚的,第四类是附录。

这些书决不是二三年的工夫所能研究得尽的。

普通的人怎么能有这样许多时间去做工作呢?讲到这个地方,真觉得一部整理过的较完备的《诗经》注释实有早些出现的必要了。

二毛诗传笺三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此书刻本甚多,惟宋岳珂所刻《相台五经》本较好。

《诗谱》面面观

《诗谱》面面观

《诗谱》面面观作者:周艳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06期《诗谱》是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注之后所写的一本毛诗学的纲领性文献。

其地位如《诗谱序》所言:“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毛诗的后来居上,压倒三家诗,与《诗谱》不无关系。

本文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诗谱》作一立体的认识。

史学视角:谱的起源与发展谱本是古代史书之一体,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是先秦史官为当时的帝王贵族编的宗谱。

《文心雕龙•书记篇》云:“总领黎庶,则有谱籍簿录……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事资周普。

郑氏谱《诗》,盖取乎此。

”谱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按氏姓、国族或家族的亲缘关系来构建历史的一种史书体。

谱起源于何时呢? 《梁书•刘杳传》有这样的记载:“王僧孺被敕撰谱。

访杳血脉所因。

杳曰:‘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

以此而推,当起周代。

’僧孺叹曰‘可谓得所未闻’。

”刘杏谓谱体起于周代,其实际起源应早于此,谱体之趋于成熟当于周代。

现存的《世本》虽已残缺不全,但可视为谱类史书的标本。

刘向《别录》言:“《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也,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系谥名号,凡十五篇,与左氏合也。

”《汉书•艺文志》载《世本》十五篇。

班固自注云:“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

”《世本》以记叙帝王卿大夫的世系为主要内容,兼述其居处、制作、谥法等事。

现存《帝系》、《王侯》、《世卿大夫》、《氏姓》、《作》、《居》等十五篇。

均为后来作史者的重要参考史料。

可以推想,当时存在一大批《世本》类古史书。

《史记》的前四表之前都有太史公述其作表所依据的资料的话。

每类表的参考资料中皆有世系谱牒之属。

《三代世表》是读《谍记》、《五帝系谱》,《十二诸侯年表》是读《春秋历谱谍》,《六国年表》是读《秦记》,《秦楚之际月表》是读《秦楚之际》。

司马迁作史,世系和谱牒是其框架,以本纪讲帝系,以世家讲王侯,以列传讲历史名人,就是采用《世本》类古史书的框架。

“孔子删诗说”可信度探讨

“孔子删诗说”可信度探讨

“孔子删诗说”可信度探讨概要:在数量上的争议。

后人对司马迁《史传·孔子世家》里孔子删诗说似乎有误解。

我较为认同的是王充的观点,司马迁讲究的是说孔子对三千多首诗,去其重,最终成三百零五篇。

重,也就是重复之意,古代的书籍中,常常能看见某篇书,别名又叫某某的。

也就是说,三千多首诗会出现重复的,而不是说一定是有三千多首诗。

王充《论衡·正云》:“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认为孔子作了《诗》。

但是据《白虎通疏证》考证,这种观点是因为班固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所以已经不被众人相信。

又有孔安国《尚书序》有相关记载,因《古文尚书》的真伪存疑,这个证据对于“孔子删诗说”站不住脚。

另有郑玄、陆德明、欧阳修也认为是孔子删诗,最终完成了《诗》。

但从否定者眼中,认为“孔子删诗说”是不成立的。

东汉郑众认为鲁襄公二十九年,《诗》已经定型。

当时的孔子还年幼,不可能参与《诗》的删定。

孔颖达:“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佚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去其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

”这是在数量上有所怀疑,认为孔子删定即使有也不多,且孔颖达对“孔子删诗说”的态度很明确,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其《诗谱正义序》有“未可信也。

”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相关记载中,吴公子季札在鲁观乐,乐师为其演奏《秦风》。

对此孔颖达《疏》:“《史传·孔子世家》……盖马迁之谬耳。

”同样的,有人认为博学之人那么多,《诗》成书前不一定是孔子来完成。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自序》:“陈灵世去孔子尚五六十年,期间必有博学闻人、高明盛德之士,应运挺生,独能精深六义,分编四始,以成一代雅音,上贡朝廷,垂为声教。

”简单分析了一下支持和否定“孔子删诗说”两者的一些观点。

下面来深入分析一下两者的强烈分歧点。

在时间上的可不可能性上,反对者认为在《诗》定型的时候,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年纪尚小,不具备完成《诗》的条件。

《毛诗正义》“成文”说

《毛诗正义》“成文”说

•诗经文献研究-《毛诗正义》“成文”说王承略靳亚萍*摘要:《毛诗正义》中对毛传、郑笺的文献来源多有考述,其中数见“成文”一词)通览全书,“成文”的类型有二:一是疏中明确指出传、笺等文字或直接截取或依据典籍中“成文”而来,且“成文”所据典籍可考;二是就毛传而言,怀疑其来自“成文”,但据当时的典籍已无法考出。

"成文”说是孔颖达等对传、笺文字来源的认识,也解释了传、笺中某些矛盾存在的合理性,而不可考的“成文”能反映出一些散佚古籍的面貌,对于考察古籍的流传存亡,意义重大。

关键词:《毛诗正义》;成文;毛传;郑笺学术界通常所称之《毛诗》,主要由经文、诗序、毛传、郑笺四个部分组成。

特别是作为现存最早的《诗经》注释之作的毛传,以其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世研治《诗经》者奉为圭臬,而郑玄的《毛诗传笺》作为毛传的笺注之作,又是两汉《诗经》学的归宿,故亦备受后世关注。

毛传简奥近古,言必有据,郑樵将之视为《毛诗》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而郑笺的文字亦多有来源。

考察传、笺的立说依据,对于认识其成书性质,至关紧要。

唐代孔颖达较早留意于此,他在《毛诗正义》中采用的“成文”说,反映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何谓成文贞观年间,面对经籍去古日远、文字讹谬的现象,唐太宗诏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后又以经说不一、章句繁杂,诏孔颖达与诸儒撰修《五经正义》。

鉴于毛传、郑笺文字简略经义难明的情况,孔颖达等人奉旨撰修了《毛诗正义》,以刘炫、刘焯的注疏为本,取南北经说之精华加以融汇考辨,给予深层次的疏解,将传、笺意蕴尽数揭示,成为当时和后世学者读诗治诗之资。

在《毛诗正义》中,孔颖达除了进一步阐释传、笺含义,还对其文献来源进行了考*作者筒介:王承略(1966-(,男,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史文献、中国经学史、目录版本校勘学。

靳亚萍(1990-(,女,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史文献,-227-中国语言文学bC-2020年秋之卷查,例如《周南•关雎》:“参差荐菜,左右流之。

《诗》为什么称经

《诗》为什么称经

《诗》为什么称经陈乐秋诗是有史籍记载以来,华夏先民最早贡献的文学形态,也是最高成就的文学结晶。

诗最初产生于何时何代何人之手,今已无从查考。

至少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即说过:“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现在仍完整保存下来的《诗》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的从周初到春秋中叶流传下来的最经典的诗歌作品,历来被尊为“五经”“六经”或“十三经”中的大经。

《诗》如巍巍昆仑,横空出世,阅尽人间春色,堪称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学之巅峰。

诗言志诗言志。

何为诗?何为志?唐代孔颖达为汉代郑玄《诗谱序》作疏:“诗有三训:承也,志也,持也。

”《集韵》曰:“诗,承也。

”诗作为文学的载体,它最初所承载和呈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作诗最根本的目的又是什么?“六经皆史也”,诗是为反映和评判“从前”以及“当前”的政治生态与人民生活应运而生的,其作用即孔颖达所谓“承君政之善恶”。

《说文解字》云:“诗,志也。

”诗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熔铸诗人的思想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志既蕴含诗人之主体意识,亦指诗本身;离开志,便无所谓诗,故孔子曰“诗亡离志”。

《文心雕龙·明诗》云:“诗者,持也,持人性情。

”性情亦即志,志具体体现为情与性的二元性。

《说文解字》讲得好:“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情为情欲情感,容易泛滥,使人沉迷下坠;性为智慧理性,闲邪存诚,引领人向上向善。

所谓“持人性情”,既要求诗人所秉持的创作态度,要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亦强调诗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应有益于世风人心,诚如孔子所言:“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志为诗魂,诗可移人。

《礼记·孔子闲居》有言:“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

”《毛诗序》亦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正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诗从华夏文明远古时代走来,甫一登场便惊鸿闪现,以“诗言志,歌永言”式的天籁般的韵文旋律呈现——它是怎样神灵般拨动我们先民心灵深处那一根根善美的琴弦!《诗》可以兴从来创作之难,最难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在于怎样具体来表现。

《毛诗注疏》版本流变考略

《毛诗注疏》版本流变考略

毛诗注疏》版本流变考略《毛诗注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

诗有四家,唯毛独存。

《汉书•艺文志》著录“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二者分载,说明此前经、传别行。

至《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郑氏笺”。

后来《四库全书总目》“参稽众说,定作传者为毛亨” ,今人多从其说。

《毛传》原为三十卷,《隋志》附以郑笺作二十卷,《总目》“疑为康成所并” 。

因此,很可能从郑玄开始,《毛诗》经、注已经并行。

马融注《周礼》云:“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

” 度郑玄之意,当亦如是。

郑笺宗毛,时有异同,其后诸家互起,争出新意,“袒分左右,垂数百年,至唐贞观十六年命孔颖达等因郑笺为正义,乃论归一定,无复歧途”,“颖达等以疏文繁重,又析为四十卷。

” 《新唐书•艺文志》、《宋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均著录“毛诗正义四十卷”。

《正义》原为单疏本,今尚有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3)九年绍兴府刊本存世。

正义与经、注的合并可能始于绍兴初元。

绍兴壬子福建庾司刻《六经疏义》,书后载三山黄唐识语云:“《六经疏义》,自京监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

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

它经独阙。

绍兴辛亥仲冬,唐备员司庾,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用?u诸本,庶广前人之所未备。

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

姑以贻同志云。

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

” 据此,绍兴年间《毛诗注疏》雏形已成,只是还没有并以陆德明的音义,且命名尚为“疏义”。

稍后,约淳熙(宋孝宗年号,1174-1190)年间,建安刘叔刚一经堂刊刻《附释音毛诗注疏》二十卷,则经、传、笺、疏、音义已经汇于一书。

此本最早见载于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云:“南宋椠本”、“昌平学藏”,“首载《毛诗正义序》(属明代补刊),次有《诗谱序》,序后有‘刘氏文府'、‘叔刚'、‘桂轩'、‘一经堂'记。

诗经正义——精选推荐

诗经正义——精选推荐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序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於生灵。

六情静於中,百物荡於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於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於咏歌。

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

发诸情性,谐於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於《诗》”。

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於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

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

然则《诗》理之先,同夫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

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

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

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

於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

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

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

汉氏之初,《诗》分为四:申公腾芳於鄢郢,毛氏光价於河閒,贯长卿传之於前,郑康成笺之於后。

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

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幹於一时,骋绝辔於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於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

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

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

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於曲直,非有心於爱憎。

谨与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守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守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守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於卷首云尔。

◎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於上皇之世。

[疏]正义曰:上皇谓伏牺,三皇之最先者,故谓之上皇。

郑知于时信无诗者,上皇之时,举代淳朴,田渔而食,与物未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詩譜》孔穎達疏研究
《詩譜》乃《詩》之大綱,與《毛詩傳箋》相須而成,是研究《毛詩》的重要著作。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既保留了《詩譜》文本,又集漢魏六朝各家研究之長,在《詩譜》研究史上具有承上啓下的關鍵地位。

對《詩譜》孔穎達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詩》學史意義、經學史意義、文化史意義。

本文主要從孔穎達疏解《詩譜》的原則、方法、貢獻及缺失等方面展開研究。

由於時間與自身知識儲備的限制,僅以《國風》部分爲中心。

版本主要依據南宋單疏本《毛詩正義》,而其缺失的《周南召南譜》《邶鄘衛譜》《王城譜》則以南宋建陽劉叔剛一經堂刻十行本《附釋音毛詩注疏》補,並參以南宋魏了翁的《毛詩要義》。

本文主要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緒論。

主要介紹了《詩譜》與《毛詩正義》的基本情況,並説明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目的及意義,同時也對現當代有關《詩譜》的研究做了一個概述。

第二部分是疏解的原則。

主要從孔穎達對原疏及他説的態度兩方面入手,發現孔穎達總體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則,但也有少数駁《譜》駁鄭而闡發己説的時候。

第三部分是疏解的方法。

孔穎達疏解《詩譜》的方法比較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校勘《詩譜》版本,二是闡釋《詩譜》文本(包括《譜》文與《譜》表),三是總結《詩譜》作意與義例,四是擴展《詩譜》内容,五是考證《詩譜》相關爭議。

第四部分是貢獻與缺失。

又分成三小節。

一是對《詩譜》文本的保存。

《毛詩正義》不僅對《詩譜》文本保存具有直接貢獻,而且對後世《詩譜》的考訂、輯補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及深遠影響。

且有校勘之功,所保存的《詩譜》文本質量較高。

但同時,其所録《詩譜》已非全貌,所録文本亦不足。

二是對《譜》文的疏解。

孑孔穎達秉持“疏不破注”的原則,運用多種方法全面疏解《譜》文,對闡釋、考證鄭説用力之深,總體得《譜》文之真義,並能指出《詩譜》中的一些訛誤,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意。

同時,孔氏引用大量唐前文獻與漢魏六朝各家説法,並進行辨析考論,實乃集漢魏六朝《詩譜》研究之大成,亦有保存文獻之功。

此外,孔疏常常提出與《詩譜》相關的重要學術問題,並列舉各家説法加以辨證,對後世影響深遠。

但同時,孔疏也存在解釋訛誤、論證訛誤、論據說誤、擴展内容訛誤、考證不夠全面、闡釋不夠清楚、引文相異、引文訛誤等缺失。

三是對《譜》表的疏解。

孔穎達疏總體上對《詩譜》詩次、詩世内容及其依據闡述詳細且合理,符合鄭玄的詩學理論。

且孔氏皆有涉及《詩》基本問題的探討,如編纂的原則、分工等,較前人有所創新與突破。

但同時,也有表意不明、解讀有誤、引文相異、考證不全、附會鄭説等問題。

第五部分結論。

對本文各部分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概括,並再次肯定了《詩譜》孔穎達疏在《詩譜》研究史上承上啓下的關鍵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