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吸收制剂第一节概述
经皮吸收制剂

• 3.皮肤附属器
• 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毛 孔、汗腺和皮脂腺从皮肤表面一直到达真 皮层底部。毛孔、汗腺和皮脂腺总面积与 皮总表面积相比小于 1%,在大多数情况下 不成为主要吸收途径,但大分子药物以及 离子型药物可能由此途径转运。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运
• 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有两 条途径,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 1.皮肤的水合作用 • 角质细胞能够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
生膨胀和降低结构的致密程度,高程度的 水合作用最终可使细胞膜破裂。水合作用 使药物的渗透变得更容易。角质层含水量 达50%以上时,药物的渗透性可增加 5~ 10 倍,水合作用对水溶性药物的促进吸收 作用较脂溶性药物显著。
5mg 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 TDDS; 5)生产工艺和条件较复杂。
二、经皮吸收制剂吸收过程及影响 吸收的因素
•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 • 结构上皮肤可简单地分为四个主要层次,
即角质层与生长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 织以及皮肤附属器。角质层和生长表皮合 称表皮。
• 1.表皮
• 人体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 厚度随身体不同部位而异,一般额部、腹部等部 位较薄,掌部等最厚。角质细胞膜为脂质、蛋白 质和非纤维蛋白等相互镶嵌组成的致密交联结构 而成为外来物质渗透的屏障,细胞间主要是由类 脂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一般认为,对于脂溶性 较强的药物,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相对较小,主要 的限速因素是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 而分子量较大的药物、极性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 则较难透过,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它们的主要限 速过程。
• 3.皮肤条件
• 角质层受损时其屏障功能也相应受破坏,湿疹、 溃疡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透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 加。氢化可的松在正常皮肤的渗透量仅为给药量 的 1%~2%,一旦除去角质层后,渗透量增加至 78%~90%。用有机溶剂对皮肤预处理亦有类似 效果,可能是因角质层中类脂的溶解或被提取后 形成渗透通路。
第十七章经皮吸收制剂(TDDS,TTS)

第十七章经皮给药制剂(TDDS,TTS)教学目的:学习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特点、分类、研究技术、制备方法、质量控制。
教学要求:1、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分类。
2、掌握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的经皮吸收。
3、熟悉经皮吸收制剂的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4、了解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
5、了解经皮给药贴剂。
§1概述定义: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一、TDDS的发展与特点1、特点:(1)优点:避免首过效应、胃肠灭活,提高疗效;维持恒定血药浓度、减少胃肠给要的副作用;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用药顺应性;可自主用药、减少个体间、个体内差异。
(2)缺点:起效慢;剂量不宜过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制成TDDS;生产工艺和条件复杂。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皮下脂肪组织,角质层、生长皮层合称生长表皮。
(1)角质层:对于脂溶性较强的药物,由角质层向生长表皮的转运过程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分子量大、极性或水溶性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是其限速过程。
(2)生长表皮: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脂溶性药物的渗透屏障。
(3)真皮和皮下组织: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毛囊、汗腺。
(4)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
大分子药物以及离子性药物可能有这些途径转运(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制剂→角质层→生长皮层、真皮层→毛细血管→体循环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2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一)生理因素1、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细胞能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自身发生膨胀和减低结构的致密程度。
药物的渗透性增加。
对水溶性药物的吸收促进更明显。
1、质层的厚度:2、肤条件:角质层是否受损;皮肤温度升高药物的渗透速度加快。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

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12 08:12 共6人浏览[大] [中] [小]药学专业知识之药剂学-经皮吸收制剂☆☆☆☆考点1:经皮吸收制剂概述1.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经皮吸收制剂,双称透皮给药系统(TDDS、TDS),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给药剂型。
2.TTS的特点(优点)(1)可避免肝脏的首关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以及胃肠道给药时的副作用;(2)可以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4)使用方便,可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的病人。
3.TTS的缺点(1)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药物仅限于强效类;(2)大面积给药,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4.TTS的基本组成TT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它们的作用分别是:(1)背衬层。
一般是一层柔软的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
(2)药物储库。
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既能提供释放的药物,又能供给释药的能量。
(3)控释膜。
一般是由乙烯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致孔剂组成的微孔膜。
(4)粘附层。
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的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
(5)保护层。
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临用时撕去。
5.TTS的质量要求皮肤贴片应外观整洁,冲切口光滑,无锋利的边缘,性质稳定,无刺激性,有均匀一致的应用面积。
☆☆☆考点2:TTS的类型TTS可分储库型和骨架型两大类。
储库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经皮吸收制剂是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医学专题微球主动靶向经皮给药制剂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二页。
膜材的改性
为了获得适宜膜孔大小(dàxiǎo)或一定透过性的膜材, 在膜材的生产过程中,对已制得的膜材需要进行特殊 的处理
溶蚀法 用适宜溶剂浸泡膜材,溶解其中可溶性成分,可以 (kěyǐ)得到具有一定大小膜孔的膜材料;或者在加工薄膜时,加 入一定量的可溶性物质作为致孔剂
▪ 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凝胶膏剂(原 名:巴布剂)和贴剂,还有涂剂、气雾剂、
喷雾剂、泡沫剂和微型海绵剂。
▪ 本章仅指贴剂,已经上市产品见书P452
▪ 表21-1
第三页,共四十二页。
二、特 点
❖1)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 ❖2)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3)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者生理效应 ❖4)延长(yáncháng)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5)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
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二页。
❖ 靶向制剂(zhìjì):指将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或者全身 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 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 靶向制剂可提高药效、降低毒付作用、提高药品的 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 靶向制剂三要素: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 物降解
第二十页,共四十二页。
三、经皮给药贴剂的辅助材料
▪ (一)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 指那些 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粘胶材 料。起着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jiēchù)以及药库、控释 等作用 溶液型压敏胶:应用最广,溶于有机溶剂中
表面(biǎomiàn)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经皮给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透皮释药系统药物在一些传统剂型占主导地 位的领域,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7天避孕经皮释药贴片产品OrthoEvra的畅销 是一个有力的证明。2002年该产品成为同类 市场上第二大畅销药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 求。而在此前,该类药物基本上被每天口服 的药品所垄断。
止痛药芬太尼
2002年,芬太尼透皮贴片销售额为15.9亿美 元,比上一年增长24%,显示了透皮制剂在市 场上的强劲增长。芬太尼长效贴片作用时间 为72小时左右,避免了血药浓度形成峰顶和 峰谷的波动,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改善了镇痛效果,对于肿瘤等患者的疼痛具 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药物可 长时间持续进入血液循环。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剂量,减少个体 差异。
5.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患 者用药的顺应性。
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 用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缺
点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 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每日剂 量超过5mg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 TDDS。
①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物在脂质层的 分配
②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5.角质保湿剂
尿素 ①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②降低类脂相转变温度 ③增加类脂的流动性 ④长期应用可引起角质溶解 吡咯酮类衍生物 如N-甲基吡咯烷酮 ①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②促进药物在角质层中的分配
3.超声波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或局部 按摩等作用的物理特性,应用于人体的神经痛、 风湿症关节炎等的局部治疗的方法。
E-TRANS® 芬太尼透皮贴-患者 自控止痛疗法 (PCA)
经皮给药制剂【优质最全版】

水分、光线有较好的阻隔性能;有一定的强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角质层细胞→活性表皮→真皮中→毛细血管→体循环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度支撑给药系统;良好的柔软酸二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复合铝箔膜等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第一节 概述
(3)储库型: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和透皮吸收促 进剂包裹,可在控释膜表面涂加一定剂量药 物缩短用药后时滞。 若控释膜损坏,造成药物大量释放,引发严 重毒副作用。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1.压敏胶(黏附、载体、控释) 要求:对皮肤无刺激、不致敏;具有
足够的黏附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和防水性能;
5.类型:
背衬层
药物黏胶层
防黏层
(1)黏胶分散型:药物分散在压敏胶(骨架、贮库、 控释材料),铺于背衬材料上。
可制成多层不同浓度的含药压敏胶
第一节 概述
背衬层
含药骨架
黏胶层
防黏层
(2)周边黏胶骨架型:药物释放受骨架组 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PVA、PVP、聚丙烯 酸酯、聚丙烯酰胺)
药库材料:软膏、水凝胶(卡波姆、HPMC、PVA) (2)周边黏胶骨架型:药物释放受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复合铝箔膜等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防黏材料 :硅化聚酯薄膜、铝箔-硅纸复合物、 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 等高聚物
药库材料:软膏、水凝胶(卡波姆、HPMC、PVA)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油、水中均较好 分子大小:分子量<500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pKa :表皮,调节TDDSpH 熔点:小(溶解度的对数与熔点的倒数成正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1000152药剂学_第十八章经皮给药系统_1002

机理:
同性相斥 电流可提高皮肤透透性 电渗作用。
反向离子导入:将体循环中分子
(如葡萄糖)在电渗的作用下在 皮肤表面被测定。
影响因素
药物物理化学性质 供应室和接受室溶液的组成 电学因素 电渗作用
2.电穿孔技术 (electroporation)
当施加高压脉冲电场于脂质双分子层
经皮给药系统─
膜控释型 粘胶分散型 骨架扩散型 微储库型
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一般渗透性的大小为阴 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水化 疾病状态 其它
皮肤的水化能够改变皮肤的渗透性。 皮肤表面寄生着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对 药物有降解作用。 皮肤的代谢作用与肝脏类似,药物可在酶的作用 下发生氧化、水解、结合和还原等过程。但是皮 肤内代谢酶含量很低。 药物在经皮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在皮肤内产生积蓄, 积蓄的主要部位是角质层。 使角质层受损而削弱其屏障功能的任何因素均加 速药物的渗透。溃疡、破损或烧伤等创面上的渗 透性有数倍至数十倍的增加。 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药物的渗透速率也提高。
第十八章 经皮吸收制剂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 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DS), 是指药物从特殊设计的装置释放,通 过完整的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系 统的控释给药剂型。
水杨酸
磷脂类
卵磷脂,豆磷 脂,磷脂酰甘 油,磷脂酰乙 醇胺
二氢麦角胺,异山 梨醇硝酸酯,茶碱 吲哚美辛
经皮吸收制剂PPT课件

18Biblioteka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皮肤的选择 ➢ 最好是人的皮肤,而且是临床上给药系统应用
部位的皮肤 ➢ 但人的皮肤难以得到,一般选择鼠、狗、猪、
猴、蛇(蛇蜕)等的皮肤 ➢ 动物的皮肤渗透性与人的不一样,一般兔、鼠
14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15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9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10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11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分析方法的确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12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18透皮给药制剂

2、快粘力(tacking strength)的测定
系指TDDS系统在较小压力下粘附在皮肤上的能力。
TDDS系统在应用时靠的是手指压力,因此快粘力 是很重要的性质。
测定快粘力的方法有多种: (1) 拇指试验(thumb tack test) ; (2) 滚球试验(roling ball tack test) ; (3) 剥离快粘力试验(peel tack test) 。
3、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PP薄膜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强度和耐热性,吸水 性很低,可耐受100℃以上煮沸灭菌。
4、聚乙烯(polyethylene,PE)
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安全 无毒,有很好的防水性但气密性较差,较厚的薄 膜可耐受90℃以下热水。
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①生物转化前体药物的合成; ②皮肤代谢抑制剂的合用。
(一) 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 位导入皮肤或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 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技术示意图:
Constant current generator
Drug formulation
Skin (indifferent site)
CAN VARY VIA CURRENT MANIPULATION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性质; (2)药物的浓度; (3)介质的pH值; (4)电流; (5)离子电极。
(二)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药 物的经皮吸收,首先是由Fellinger和 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节炎治 疗中。
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section 1 summary一、summaryDefinitio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he shorted form is TDDS,TTS: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控释制剂。
欧美国家习称贴剂( patch),我国多称为贴片。
如强生公司的邦迪牌止血贴,防水贴。
根据TDDS的这一定义,它们不包括经皮肤给药,但是仅在皮肤或皮下局部组织发挥作用的外用制剂,如常用的软膏剂、硬膏剂、酊剂、膜剂、凝胶剂、巴布剂。
但是由于在TDDS和一些外用制剂的研制过程中都涉及药物经皮渗透的问题,采用某些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故在一些场合尤其在日本医药界也将一些需要透过皮肤发生作用的外用制剂视为TDDS。
实际上,TDDS与大多数外用制剂在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为明确起见,在本章内容中,除有特殊说明,仍将TDDS的范围界定在发生全身作用的制剂,而所述及的有关药物透皮原理及其方法学均可作外用制剂研究和开发的参考。
1. the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DDS我国中医药学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清代吴尚先据多年医疗经验,收集了大量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提出了内病外治方法,并强调“外治(外贴膏药)与内治(内服药)有殊途同归之妙”。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制剂如中药巴布剂、青藤碱贴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风痛宁贴片;青龙贴-哮喘等内科疾病已取得一定成绩。
穴位给药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的经皮给药方法。
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体表的部位,穴位是脏腑气血汇集之处。
中药穴位药一方面通过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穴位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
精品医学课件-经皮给药制剂

(一)皮肤的构•白由造组死成及亡;的吸角收质特化细点胞※和纤维蛋
•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而对为分脂四子溶量个性大层强、次的极:药性物或屏水障溶作性用较小, 1、表皮:角质层大的药物不易通过。
生长表皮
2、真皮
•含水量约占90%,药物较易
3、皮下脂肪•巴纤组管维织、蛋•汗毛白通渗•液腺囊一组、过透循、种成毛,屏环汗脂,孔但障系腺肪其其。统、;组中皮是、织分脂脂 汗,布腺溶具有;性 、有血药 毛皮管物 孔肤、的 ,血淋
2.离子对(ion pairs)
离子型药物
相反电荷物质
离子对(分子型)
35
(二)物理方法(physical approach)
①除去角质层(striping of stratum corneum); ② 角 质 层 的 水 化 作 用 (hydration of stratum
corneum); ③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 ④电致孔法(electroporesis); ⑤超声波法(phonophoresis); ⑥温热热能法(thermal energy); ⑦无针注射系统,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liquid
ointments 、 plasters 、 cataplasms 、
liniments和aerosols等。
4
一、TDDS的发展和应用
自1979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 晕剂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 以来,相继有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烟碱、睾 酮、左炔诺酮、硝酸异山梨酯等透皮制剂。
4、皮肤附属•对器于一•多些不数脂情形溶况成性下吸较收,强不屏的成障药为。物主,要可吸能收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定义: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
(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 TDD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 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 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内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皮
毛细血管吸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
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由于在角质层
透过速率很慢,附属器官是其主要吸收途径 ❖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皮肤附属器官是离子型药
物透过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能对某些药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使用清洁方便,便于安装 供应室和接受室内都有很好的搅拌和控温装置. 挥发性的药物与介质在供应室内不会挥发 接受室有适当的容积,能在实验过程中维持漏槽条件,接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 物理学方法: 2. 化学方法: 3. 生物学途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 处方前工作 2. 处方设计与实验室评价 3. 临床评价与生产
6. TDDS中的药物浓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
敏反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 异和个体内差异;患者可自主给药;
3. TDDS的局限性:大多数药物的皮肤透过率很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生长表皮: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 假如从临床考虑某个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 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药物剂量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 渗透过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 皮系统的处方等。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 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 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 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渗透过 程,研究影响经皮渗透的因素和筛选经皮系统的处方 等。
✓ 角质层是大部分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而角质曾 是由死亡的角化细胞组成,因此离体经皮渗透的研究 结果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经皮吸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障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常促渗剂分类:
1.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 DMSO、DCMS;
2. 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3.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4. 表面活性剂:阴、阳、非、卵磷脂 5.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6.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经皮吸收制剂既可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 治疗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T了疗效;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 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 应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1. 药物剂量:剂量小、作用强; 2. 分子大小:以低分子量为宜; 3. 熔点:一般情况下,低熔点药物很容易透过皮肤; 4. 脂溶性:用于经皮吸收的药物在水中及在油中的溶
解度最好比较接近,而且无论在水相或是在油相均 有较大的溶解度;
5. pH与pKa:离子型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角质层,而 非解离型药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渗透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
可行性分析→分析方法的确定→经皮给 药系统的设计→处方组成→动力学研究→ 临 床动力学研究→制备工艺及其完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黏膜与肝脏 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短和需要长期给药为 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
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 透皮扩散池有供给室和接受室组成,两个 室之间可夹持皮肤样品、TDDS或者其他 膜材料。扩散池装入药物及其载体,接受 池填装接受介质。(图见教材P435)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设计扩散池应考虑的因素: 所有材料不应吸附试验的药物,一般为玻璃、有机玻璃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 转移至体循环
❖药物在角质层转移→角质层扩散→由角质层向下 层组织转移→在生长表皮和真皮中扩散→被真皮 上部毛细血管吸收→向体循环转移
❖ 此为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