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新人教版
专题三 孝文帝改革 教案--2023高三人民版历史选修1一轮复习
专题三孝文帝改革教案–2023高三人民版历史选修1一轮复习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两位重要皇帝——孝文帝和元恪帝的改革事迹和对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对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北魏时期社会经济状况1. 农业在北魏时期,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主阶级通过高利贷等手段大量掠夺农民土地和财产。
•土地非常分散,农户很难有规模化生产,农业效益很低。
•农民受到低地位和剥削的压迫,大多生活贫困。
2. 手工业和商业在北魏时期,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发达,但整个经济体系仍然处于比较低水平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匠人们技艺比较匮乏、生产效率低下,竞争力也很弱。
•商贸活动以集市为主,商贩们流动性很大,但商业经济非常不发达。
二、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是北魏历史上的着名一代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地改变了北魏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对日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发展工商业•孝文帝大力发展钢铁、纺织、玻璃等工业部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兴起。
•派遣使节前往南亚、中亚进行贸易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进一步发展铸造企业,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
2. 促进农业生产•消灭了豪强,平息了地方割据,改善了民生环境。
•实行“租而不卖”政策,便于农民在进行自给自足的同时保完了土地上的权益。
•积极支持针灸、草药等农业生产和养殖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启蒙文艺复兴•坚持秉持“壟斷知識、掤阻詔命”的古老观念,延续了施、宋以来自然科学思想的传承。
•加强对于教育的投资,创办了太学、学都等著名的大学,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三、元恪帝的继续改革元恪帝是北魏历史上又一位重要的改革家。
在孝文帝的基础上,他继续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强化军事力量•不断整顿北魏的军队,提高战斗力,有力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教案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先进文明冲击下统治者的两难抉择教学目标: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其改革的主要内容。
2.精读史料,帮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政权面临的危机,体会在先进汉文明冲击下北魏统治者面临的两难抉择,从而理解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并从中感悟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孝文帝坚定的改革信念、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和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媒体:多媒体、历史图片和史料学情分析:授课班级是高二的文科班,该班学生历史基础较好,对历史课兴趣也较为浓厚,故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基础史实的梳理与点拨外,更加关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历史学习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研读史料等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与方法,本课属人民版选修改革的内容,趣味性较强,在进一步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要以情感渲染的手段来帮助学生体悟历史,理解在客观历史环境下历史人物的选择,从而树立看待历史问题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北魏祭祖所刻祝文拓片》、《拓跋鲜卑发祥地嘎仙洞》展示史料: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北魏祭祖所刻祝文拓片》、《拓跋鲜卑发祥地嘎仙洞》和《魏书·序记》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了解鲜卑民族早年的生活特点,这是一个文明水平较低下的游牧民族,今天这个民族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某段时期,鲜卑民族曾经叱咤一时,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展示图片《西晋末年形势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魏、南齐并立形势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填空,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了解。
]设计意图[环节二:史料研读,感悟历史1.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激烈碰撞史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死,减关中贼。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案人民版选修1教案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民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原因: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教材P 30“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提示】 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
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阅读教材P 31“学习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并摆脱旧势力的阻碍。
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探究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史料一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自北魏建国后的一个世纪以来,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解读根据史料一中“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经济剥削”“各族民众暴动就达七八十次之多”来分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及表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开展历史剧表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历史图片及文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在这个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请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民族关系的影响。
-请从历史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4.鼓励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宗教等,并进行课堂分享。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3.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师详细讲解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孝文帝为何要进行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均田制:教师阐述均田制的实施过程、目的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对当时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注重评价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方面,如文化、艺术、宗教等。
4.强化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人民版选修1
选修一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1 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1)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
(2)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3)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4)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内部动因⎩⎪⎨⎪⎧ ①秦国为改变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②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任用商鞅变法。
(6)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主要措施(1)经济⎩⎪⎨⎪⎧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②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3)政治⎩⎪⎨⎪⎧ 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废除分封制,推广县制。
(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5)思想文化:制定秦律,燔诗书明法令。
3.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历史作用错误!局限性错误!考点 2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社会矛盾⎩⎪⎨⎪⎧ ①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②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有利条件⎩⎪⎨⎪⎧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3 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国家兵虚财匮,内忧外患,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经验教训和王安石的工作经验与无畏精神。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3.主要内容与成效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②农业生产发展,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改善了“积贫”的局面。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两课时)
-提示:可以通过阅读《魏书》、《北史》等史书,或查找相关论文、文章,了解孝文帝改革在民间的影响和传承。
4.分组进行课堂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共识后,将讨论成果整理成文字,分享给其他同学。
(三)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改革对北魏及其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例如:展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文物、壁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5.创设情境教学,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例如:模拟孝文帝与群臣讨论改革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改革者的决策过程。
6.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学生在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熏陶,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例如:分组讨论孝文帝改革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每组总结并汇报讨论成果。
3.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投影: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
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板书)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设计相关的历史情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是北魏历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主要讲述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掌握其主要改革措施,认识其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
3.采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形成对孝文帝改革的全面认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3.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孝文帝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讲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纲]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改革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推行宗主督护制,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4)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认识深刻。
二、改革进程1.冯太后主持实行新制(1)实行俸禄制,以此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按标准分配给农民耕种,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
(3)设立三长制,加强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
2.孝文帝的改革(1)设巧计迁都洛阳:495年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2)移风易俗:接受汉族文化,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通婚姻、改籍贯。
三、历史意义1.促进了经济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误区提醒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民族融合不是民族同化。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题1 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2课时)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孝文帝改革中汲取智慧,认识到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学会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5.强化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6.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编写历史小论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7.注重课后反思,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可能过于依赖课堂讲授,缺乏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对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3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他们对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的认识可能较为肤浅,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善于思考和探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教案:3.1《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两课时)
2.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
3.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场景,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制度改革、文化教育改革等。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北魏孝文帝要进行改革?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改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问题导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吗?它们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优化训练 人民版选修1
选修1 第1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
第(2)问要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
第(3)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不同意。
因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个人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2011·盐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
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2.作业完成过程中,如有疑问,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表达观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分析评价能力进行评价。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资料搜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其他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堂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系列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历史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会对他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鼓励和建议。通过这种互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搜集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文献等,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历史意义。
4.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对我国历史上其他改革运动的启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撰写一份分析报告,字数在1000字左右。
5.观看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撰写观后感,要求突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字数在50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讲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名师精编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考 点 梳 理
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铁犁牛耕 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①经济上:__________ 土地私有制 __________确立。 地主阶级 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 ②政治上:新兴__________ 封建经济 ,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__________ 割据混战。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__________
件。
(3)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考3 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
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百家争鸣 ,其中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__________
想武器。
(2)具体原因
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__________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 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③__________ 商鞅 ④__________ 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时期
概况
前期冯太后主 持,重点建立
措施 整顿 吏治
内容 制定了_____ 俸禄 制度,官 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
作用
北魏吏治有所好转
各种新制度
发放
化的融合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促进了鲜卑贵族的__________ 封建化 进 程,巩固了北魏统治
迁都 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1.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及作用;(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
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社会矛盾(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2.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措施内容历史作用均田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制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错误!,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社会危机(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政治上取士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整顿太学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惟才用人重改革、破成规错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对新占区的统治,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整顿吏治等建立各种新的制度;迁都洛阳,推行移风易俗措施,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角度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提示:(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
(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
(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角度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提示:(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
(2)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角度孝文帝改革(2010·福建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了洛阳的繁盛;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观察下面图片:请回答:(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的认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目的、地位、作用,把握根本问题,才能够进一步认识孝文帝迁都的动机及其决策的正确性。
答案(1)原因:平城民族隔阂严重,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相邻,常受骚扰,缺乏安全。
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
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洛阳,一方面易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另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更容易推行改革。
(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
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11世纪的北宋王朝面临着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严重威胁等社会问题。
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围绕“理财”、“强兵”、“取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
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后在保守派反对下改革失败。
角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提示:(1)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的不满。
3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4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2)评价: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角度王安石变法(2010·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点拨该题比较难的是材料是文言文,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
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直接作答。
通过材料的意思归纳概括得出“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材料二体现出王安石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二小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内容。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事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1)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设立“市易务”来获取财政收入。
(2)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
结论一: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改革的主流是好的,应该肯定。
结论二:大地主阶级的代表,改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该否定。
(3)应当看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应当看主流。
错误!(5年6考)王安石变法第一层级考情感悟王安石变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挽救封建统治中期危机的改革,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内容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改革方式、多角度评价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切入点山东、江苏在此出现两次命题,广东、课标全国也在此处命题第二层级深层探秘从历史角度:是一次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为目的的改革。
但改革不能普惠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而失败从现实角度:在教育体制、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市场流通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至今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王安石大胆改革、不畏权贵、勇于探索、百折不屈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考向预测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
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
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2)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3)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