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与无为

合集下载

管理的“无为”和“有为”

管理的“无为”和“有为”

342018.10特别策划EXCLUSIVE“无为而治”这一理念出自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著名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同时也强调“无为无不为”。

这里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律,遵循每个人的个性,这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

在最初,无为而治是一种治国理念,国家的政府官员和领导者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不去做过多的约束,让百姓有足够的精力发展生产力。

早有汉高祖和他的继任管理的“无为”和“有为”者们皆推崇此道,他们颁布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刑罚、鼓励农耕,使得汉朝的生产力与经济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国家日益强盛,在经历十几年的战争后最终歼灭了匈奴骑兵,成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汉王朝。

后来无为而治又在教育领域有所运用,教育者们发现,对于学生要给他们创造自由成长的条件,尊重每个人的天性,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试错,充分信赖他们的发展潜力,通过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在一次次独立实践中得到成长。

来到现代,无为而治也被很多管理者们奉为至上真理。

对于管理者们来说,无为而治更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一种崇高的境界。

无为的管理模式就是要领导人做好整体决策、把握好企业的前进方向,但具体工作就要全权授予下属来做,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企业,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重视度,于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领导者不必亲力亲为,善于运用领导权责就能将“无为”变为“有为”。

战略管理:“无为”的基础从具体方面来讲,无为的第一步是文/本刊记者 张美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特别策划EXCLUSIVE做好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就是要先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布局。

这种方法是为“无为”的管理做铺垫,只有完善好企业的整体战略布局,从宏观管理走向微观管理,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许多人都认为,“无为”就是“有为”的反义词。

其实不然,“无为”就是“有为”的同义词。

“有为”就是做出成绩,奋发有为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对之解释:“有作为”。

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曰:“大有为也”。

“无为”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的辨证法思想。

“无为”,即“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和客观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排除人为主观性和随意性的行为对自然法则的干扰和破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任其自然,最终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所以,“无为”,并不是“有为”的反义词,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不是无所不为,不是随心所欲,不是强作妄为,而是因势利导,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样,“无为”就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因此,“无为”和“有为”是辩证的关系,它是通过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以“无为”的形式达到“有为”的目的。

所以,“无为”是“有为”的同义词。

“无为”的辨证法思想也给当代教育得到有益启示:教育学生就是依照教育之理,顺应学生之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通过引导使学生进行自主自化。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是为了不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

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知识,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而不能依赖教师去完成。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向导,要“授之以渔”,不能急于将答案喂给学生。

教学实践也表明,当教师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此乃“无为”教育追求之最高境界也。

有为和无为

有为和无为

有为和无为
无为和有为,不是绝对的矛盾。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类总体分成两种生命的类型,即无为与有为——道与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于有为的类型。

时间、空间、思维和境界,都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却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都是“道”的演化,不同境界的生命,会得到不同时空能量的加持。

每个人的境界不同,所以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在面对生活中各种繁琐事务的时候,能处理的方式也不同,由此带来的结果和成长方向,也是有明显区别。

有为和无为,虽然看起来是个针锋相对的概念,但从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种对比互相影响和促进的。

有为与无为的世界观2

有为与无为的世界观2

世界观就是人们看世界地一种认识能力,通过这种认识,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引导人们地行为方向,决定人生结果地好坏在此一举.人生难得,人生百年,不容回头,一旦后悔都将悔之晚矣!人们经常说地刻苦、努力、奋斗,如果方向错误,千倍万倍地吃苦、努力都将多余,可能还适得其反,吃苦不讨好.世界观地产生,源于教育地指导,世界观就是决定人地思想观念,故然体现教育地非常重要性.教育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教育完全是站在自私自利地角度并且只看事物地表面现象,把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完全隔离开来,绝对独立地个体,你是你,他是他,没有联系性,深度性,再由头脑中地恶习(魔鬼——欲望、傲慢、陕隘、极端地自私)不加抑制,随其发展,这种思想作崇地怂允下,人事物就很容易产生对立,矛盾由此产生.现在有目共睹地世界就是一个最好地证明.灾难重重,为了所谓地竞争,追名逐利,物欲横流,你死我活,为了金钱利益,挖地球、大生产毁环境、地震、海啸地频频发生,都是人心自私对立所造,有因必有果,害人害己,最终连自己地生存空间都将丧失掉,咎由自取,这就是“有为”地教育带来地恶果.总认为一切财富名利地位都是从外面取来争来地,心外求法.从“五四”运动后,人们一味学西方直到现在全世界都变成了“有为”地教育,他地危害只追求个人有本事利益最大化,这样教出来地人本事越大,对社会地危害就越大(希特勒就是典型地代表)其后果只是加速人类地灭亡,是地球、人类地灾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今世界深感人类危机,提出地口号是世纪地世界是属于中国人地时代,为什么?中国有圣人,有光明,有中华伍仟年文明地精髓人类生存地正确方向.圣贤文化就是“无为”地教育,顾名思意,就是一切为他人着想,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不讲竞争,只讲奉献关爱,按天地地规律做人做事,教育地根本就是树立人积极正面地一面,抑制人头脑中消极、恶习(魔鬼——欲望、极端自私、傲慢、陕隘)地一面.“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要讲孝道,并把孝字摆在第一位,通过孝来培养我们“统一地、全局”观念,儿女都在父母地统一下,动一指触发全身影响全局.为什么说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就用我们地身体做个说明,人身体上地手脚、五官、各种器官、皮毛,就好比我们所看到地各种各样地人甚至也代表动物,皮毛就是山河大地、按人地自私自利地思想,比如右手代表某一个人,我就管自己,左手要帮忙不管,嘴巴要喂吃地也不管,等等各部位器官要帮忙一概不管,最终带来地结果,全身所有地部位地大家都不管右手,甚至胃、血管都不送养料,这支右手是否要残废(死亡).现在人地思想观念都自私自利,把人事物都看成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地独立体,意味着全身器官,部位都各自独立不管,这个身体就将病入膏肓,所以得病地根源就是自私自利地观念,一切以我为中心,长期“有为”地教育观念给我们错知错见,总认为人事物之间互无联系就看表面,肆无忌惮,伤害他人,动植物,山河大地都无所谓,比如右眼球是一个人,认为左眼球他是他,伤害不要紧,如果左眼受伤发炎,是必早晚会波及右眼也要溃烂.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老子讲:“主体包括个体,个体中有主体.”大家一定要用慧眼看世界,人身体是小宇宙,虚空界是大宇宙也是一个大身体,如果我们没有全局观念,所有地万事万物人都是一体,你伤害任何人或物,点对点宇宙规律会在我们地身体相应地地方部位出现同样地伤害(得病地原因),所以伤害众生,吃众生肉,就等于自残自己,等同吃自己地肉,(这就是所谓地感应,他是整体无形地联动)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就开大悟,生大智慧,我们经常把世间地万事万物人都能看成像我们身体一样是一体地全局,统一地观念(息息相关),经常来关照自己地心,那我们就是圣贤(佛菩萨)地大慈悲心现前,这就叫彻底看破,哪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做不到,不能忍辱地事,你自然是高品德,大心量,大胸怀,大福报“厚德载物”.人世间地物质利益和地位就等同而来.最终一切利益都是为了服务大众(手足之情都是一体),老子地“无为而无不为”就很容易做到,自然“天人合一”(人心重叠天心,我们就与老天合伙为一体),比如广阔地海洋就是上天无量地财富,我们置身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德与学”“无为与有为”教育地观念颠倒,“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念迷翻天覆地,一念觉海阔天空.《大学》经典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圣贤文化就是天下做人唯一成功地道路,以正心正念正人得天下“一切法由心想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敬告天下所有地人,不管现在是读书地或没读书地,还有家长,包括在教地老师们(更重要),“五四”运动后地几代人都是接受“有为”地教育,不管社会,学校他人改不改,为了自救,救他,甚至救整个人类,观念决定命运,方法简单,只要一本《弟子规》,一本《太上感应篇》天天读诵,《弟子规》早晚各一遍,《感应篇》每天至少读一遍,“太上宝训感应之篇,日诵一遍,灭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禄弥坚,行之一年,寿命绵延,信奉七年,七祖升天,久行不倦,可成佛祖”.通过读诵逐步落实做到,关键转心转念,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世界观就会有所改变,就会体会到顺乎天地规律做人做事地好处,人生、家庭、世界很快就美好祥和,《感应篇》中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看便知.我们能生在中国感到欣慰自豪,炎黄子孙享有厚福,生在福中不知福,向我们地圣贤祖先深深忏悔感恩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特别提示:“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心对了一切就对了,外面地世界都是自己心地投影.常人习惯(失误)总是指责他人、对方、外境地不对与错坏.错知错见,只是自己内心有对立、自私、抱怨、邪恶不善等等,就会折射出这样地人事物来现相,(特别是折射到自己最亲近地人来现相是最大烦恼与迷惑).好比照镜子,镜子里地人脏,原因是被照地人脏.我们念经念圣号做善事等形式做了很多,境况照样不变,根源是着镜子地相,光擦镜子不擦人(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改变外境地(修行)操作公式:能看破世界是一(身)体+明白外境是心地折射+“万法得于忍”地法宝忍辱+反省改过乐助对方对方地愧疚外境自转一片祥和【“境随心转”心正(邪)境好(坏),心迷是娑婆,心觉是极乐】海地心量(“海纳百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贫与富地密诀:眼光心量命运(贫富).用智慧眼看世界:观福于量,观德于忍.请参看《和谐六字箴言》一文转告、翻印、网上转贴转发功德无量电话:。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一种以符合本来天性为出发的作为,即不去做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事。

有为,是有所作为,是对自己提出要求,并按照要求要求自己去做到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

从老子开始,便有了对无为进行遵循的意识,即:天地万物,都该按照天地万物自己本来的天性本性去生存,包括人。

当人类进入了一个相较老子时代来说几乎是翻天覆地的、更高层次的、更为先进的、更加全面的、更为高速发展的时代,无为与有为,两者便进入了一个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进行更全面认知、解读、遵循、使用的时刻。

任何事物,若一味任其按照天性本性自然发展,那么,每一种事物都只对属于自己的发展更感兴趣。

——换言之,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若无任何外力,生物本身的生命意志的向往是无穷无尽的,即便覆盖了整个地球,生物自己也丝毫不会动摇自己的渴望更多、更好、更快、更强发展的生命意志本身。

——生命意志对生命生存的渴望,没有尽头。

若无人类的意识生命出现,地球此刻,该是万物为了生命生存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完全零和博弈的状态。

——地球就这么大,我占了一块位置,你若也想要,便只能跟我以生命相搏,万物也只能纯凭自己的生命意志不管不顾地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

人类的意识生命的出现,让地球万物从单纯的生命意志的无为生存状态,走入了可以被加以有为管理以更好共处的状态。

——当然,这个过程,真正是极为艰辛的过程,人类自己也一直在对自己的意识生命和天地万物的意志生命进行不断地摸索探寻中,以找到万物可以更好和谐共处的方式。

这种对万物的意志生命和自我的意识生命进行不断探索的有为过程,真正是全无一丝一毫经验可借鉴的,只能靠人类自己一步一步地不断测试、不断审视、不断分析、不断调整。

——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说,这个过程似乎可以简单地被划分为几个段落而已,但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段落中的个体的人来说,经历的却可能是极为复杂的,包括极为黑暗与绝望的人生。

——事物的任何一次进步,尤其是最为复杂的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否则,便无法生成可以将无数个体的生命意志汇聚为一体的强大能量,用以痛定思痛,用以涅槃重生。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一天,苏格拉底在路边散步,有一个人从他身边走过时正巧碰到了他,这个人的鞋带松了,便向苏格拉底请求帮忙。

可是苏格拉底只是回答:“你去找别人吧!我在这里等着,你快去找别人帮忙呀!”那个人以为苏格拉底没有听到,于是,苏格拉底就将鞋带给系好了。

他来到另外一个人身边时,他仍然认为那个人没有听见,于是,又将鞋带给系好了。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的,当我们碰到麻烦时,很多人会不惜一切地将它解决掉。

但是苏格拉底却不是这样做的。

我觉得苏格拉底能有如此高深的智慧,应该跟他“无为”的理念有关吧。

不要被名利所困扰,随波逐流不做无用功。

假如你站在一座山峰顶端俯视山下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欣喜和愉悦。

但是倘若你总想要从山顶往下眺望,那么你只能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

面对自己的才能和技艺,不妨静下心来反思。

倘若因为欲望太强烈而迷失了本性,那么一切都将变成徒劳。

像苏格拉底一样,他虽然一直注视着山下的风景,但他明白人不能一味追求表面,最重要的还是要静下心来提升自己。

“无为”之大,不在于什么都不做,而在于做什么都不去做。

因为做了无用功,最后所留下的只是一堆腐朽和尘土罢了。

很多人都会把原因归结于命运,他们不愿意再努力,安于现状、碌碌无为,幻想着幸福和安宁。

其实,根源并不在于命运,也不在于是否受到上帝的眷顾。

不管是谁,在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只要稍微停留一下,就会发现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用处,就连你想拯救世界,也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你已经筋疲力尽,体力耗尽了,你的努力也会白费。

这就像是你开车在山坡上行驶,你爬了很长一段山路,最终的结果是下坡。

所以,不要抱怨上天,更不要埋怨环境,试着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真正的问题,就藏在你的内心。

改变的办法,只有靠你自己。

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但他活得非常坦然。

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坚守,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需要放弃什么。

他为自己选择了“无为”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看似无为的态度,使他的内心得到了平静和升华。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老子通过对其“道”的阐发,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引导人们去体认“道”、“法自然”,进而返朴归真,放弃有为,无为而化,使纷乱的万有世界进入一种和谐有序、圆融无碍的理想存在状态。

在这一理想世界的构建中,其方法是无为的,目的是积极有为的,即“无为而无不为”,这种生存状态在本文中称之为“无为之境”。

老子提出“无为”,希望从烦乱纷争的无序社会中超脱出来,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中去,以此达到消融社会矛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

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

我觉得这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是自然的、不加以人为的造作,让世间万物顺其自然;其次,是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不能超过事物自然生长的限度;最后,是不为私欲,无心而为,只有真正做到没有私欲,才可以顺应其万物的发展规律。

“有为”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指与“无为”对立的违背万物自然本性的肆意妄为,用虚使诈、违背人之自然性情的仁义礼智、甚、骄、奢、不知足以及执著于事物的末端而抓不住根本等等,在老子看来都是“有为”,这些“有为”导致了冲突、磨擦、不平等、不自由的混乱无序,从人类社会讲是致乱之源,“有为”政治反而适得其反,越“有为”越混乱。

应当指出,这种贬义的“有为”与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根本不同,本文所主张的“有为价值”中的“有为”是指积极意义上的“有所作为”,是“无为”的目的。

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一种不显露锋芒的积极有为的主张。

现在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浮躁、混乱,我们更加需要辩证地看待“无为而治”,我们需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在天地自然的真理之下,有相应的法律规程之后,各个人群组织都有“为无为”的各种关系产生。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哲理穿过时空遂道向我们走来。

就治理国家而言,每一个新政权的建立,(本质上说,纯粹的无为而治,古今中外是没有的。

有为与无为作文

有为与无为作文

有为与无为作文曾听人问道:“有为是才,无为也是才,那么有为无为,孰优孰劣?”欲答此疑,必先知道何为有为,何为无为。

古人云:“为无为,则无不治”、“夫唯不争,故无尤”。

清静无为,是道家的思想,讲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治世之法。

与儒家相比,道家治世或许显得较消极一些,但是,上至汉文帝“半壁江山一纸书”,下至曾国藩写给曾国荃的“低头一拜屠羊说”——又有多少可在史书上留名的英才是不谙道家“无为”妙学的呢?所以,有为不如无为。

汉代名儒贾谊,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

他年少即入仕为官,且官居博士,是当时众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正所谓“年少得志”。

但后来。

他只因时政问题多次向皇帝参本奏折、尽忠上谏却不被皇帝采纳就一时忧郁愤懑、志气消沉,以致最后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昔日凌云壮志一朝湮没,徒留千年后苏轼的一篇《贾谊论》在为他嗟叹哀惋。

贾谊,有为也。

才思敏捷、名满天下,但是,他仍停留在“有为”境界。

他锋芒毕露、急于求成,想把所有的宏伟抱负付诸行动,于是在此时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周勃、灌婴等人;他想有所作为,可最终他因人诬陷中伤而失败,被贬长沙。

而且他败得彻底:他轻易地输掉了最宝贵的筹码——生命,他只因一次碰壁就放弃了全部,让人惋惜也让人怜悯。

他忽略了最重要的方面:无为。

那么,何谓无为?汉文帝刚即位时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内忧外患,其中最大的隐患是雄踞长江以南地区、对帝位早存觊觎之心的南越王赵佗。

若为了消除隐患而发兵大动干戈,那么刚安稳下来的大汉社稷不免要再遭战乱之苦,且这一场战争的胜算至多不过五五之数。

于是,后来深谙道学的汉文帝仅凭与赵佗的两封往来书信就平息了这场看似避无可避的战争。

那信中无丝毫威逼之意,也只字未提让南越王放弃发兵,反而是对南越王加以慰劳:“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民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但确实是使南越王承认了汉文帝的天子之位,并且臣服于文帝。

真可谓是“半壁江山一纸书”。

教师的“无为”与“有为”_

教师的“无为”与“有为”_

圆园2012让水灵动起来我们班曾经也有孩子逗留在盥洗室里玩水,我们在科学发现区创建的玩水环境,也同样有不受欢迎的遭遇。

有一次,我悄悄地问那个最喜欢在盥洗室里玩水的孩子,同样是玩水,为什么大家喜欢待在盥洗室玩,而不去科学发现区玩,他告诉了我答案。

他说,他们都喜欢玩水,喜欢玩好多好多的水,还喜欢把水花洒到别人的身上,然后大家一起打水仗,可是科学发现区的水太少了,不好玩。

孩子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反思,我明白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水是灵动的、富于变化的,而不是被盛在一定容器里一成不变的;在他们眼里,水是最好的玩伴,是交往的纽带,而不是有固定用法的操作材料。

我思考着,究竟怎样才是尊重孩子,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能不能让水灵动起来,放手让孩子们玩起来?夏天到了。

6月,我们和孩子们一块儿玩起了水枪大战。

孩子们穿上雨衣,扛起水枪,悄悄瞄准同伴,“嗞”地一下,喷得同伴身上溅起了水花,然后大笑着跑开。

即便有雨衣,最后大家的衣服还是湿透了。

赶紧回到班里,在盥洗室里,保育老师已经准备好了热水,男孩女孩分别排成一排,赶紧冲个热水澡,用大浴巾擦干,换上干净的衣服。

孩子们一边穿衣服,一边还在兴奋而热烈地讨论刚才用水枪打到了谁、没打到谁。

7月,大雨说来就来,雨声盖过了活动室里的说话声。

想去和雨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吗?孩子们兴奋地说———想!他们有的穿上了雨衣,有的打了雨伞,出门前还不忘换上雨鞋。

雨点落在地上,溅起了一个个水泡泡,他们争着去踩泡泡,踩到了泡泡,也把水花溅了起来,边上的同伴赶紧躲开,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哈哈哈地笑开了,然后继续一个追着一个,踩着水玩。

其他时候,我们也一直找各种机会和孩子一起玩水。

春天,一下雨,我们就让孩子们把自然角的植物搬到室外,我们也会在下雨天带着孩子们去田里寻找小蜗牛。

冬天,我们把水装在各种各样的容器里,放在室外,然后在里面滴上颜料,加入彩纸,这样,第二天早晨,就能形成漂亮的冰灯……当玩水的愿望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们自然就不那么惦记在盥洗室里玩水了。

“有为”与“无为”之间——谈谈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问题

“有为”与“无为”之间——谈谈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问题

不贸然干预。

如果幼儿自己能解决,则可不加过问或仅作适时点拨;如果幼儿解决不了或引发了更为严重的肢体冲突,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设法转移幼儿的注意,让他们平静下来。

(2)引导冲突双方分别陈述事情的经过,认真倾听而不带评价,让每一个幼儿都拥有发言权,可以表达各自对事件的看法。

(3)让幼儿说一说对方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人的想法。

(4)引导幼儿思考让对方感觉好起来的方法,从而将解决冲突的责任交还给幼儿自己。

(江苏镇江黄思昀)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事后干预往往不如当场指导有效,因为事后干预意味着教师要先让幼儿回忆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再现问题情境,而小班幼儿的这种回忆、再现的能力显然不足。

而且事后干预多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的,对幼儿真正理解并迁移经验作用不大。

因此,对于年龄越小的幼儿而言,及时解决问题显得越发重要。

况且,案例中幼儿已经多次发出“求助”的信号,教师的“不作为”态度不仅会使幼儿感到教师的冷漠,而且会让幼儿误以为这是教师的默许,从而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产生疑惑。

(湖北武汉王叶)■特邀嘉宾观点这些年来,学前教育界十分强调对幼儿游戏的观察。

这一方面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的表现——3~6岁儿童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教师要把握这些规律和特征,单凭常识和日常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很有可能是误解或偏见,所以必须通过理论学习与更审慎的观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儿童的人文关怀。

现代人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应将每个孩子视为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个体,成人社会以及教师有必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教育,拥有高质量的童年生活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而每个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需要和生活经验,我们必须通过观察来了解乃至理解。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相比于传统教育实践中那种只将教师当作是知识传授者以及行为训练者的情形,已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了。

如果幼儿园仍像传统教育模式那样一日生活中只有“上课”,没有游戏,就不会有“观察者”这样的角色存在。

有为和无为的现实意义

有为和无为的现实意义

有为和无为的现实意义
有为和无为,是中国文化中的概念。

有为是指积极主动地做事,为
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断努力;而无为则是指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而不
刻意地做事。

这两种态度在生活中都有其现实意义。

有为的现实意义
1. 提高自身素质。

有为的态度让人在不断努力中提升自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2. 实现个人目标。

有为的人会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向着目标前进。

他们会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失败,不断尝试,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3. 增强个人竞争力。

有为的人不仅是自我提升,也会和他人竞争,比
如在职场上,有为的人会为了更好的职位地位而竞争,积极争取机会,获得更多成就。

无为的现实意义
1. 减少焦虑和压力。

无为的人没有太多的期待和要求,不会去强求事
情的发展,从而减少了焦虑和压力,能够保持心情平和。

2. 更好地享受生活。

无为的人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刻意,能够更好
地享受生活,关注当下的美好,体验生活的乐趣。

3. 更好地处理复杂问题。

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有时候需要放松心态,静下心来,顺其自然,这时候无为的态度就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
更好地处理问题。

综上所述,有为和无为都有其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
需求,灵活运用这两种态度,让它们成为我们成功的武器。

有为无为演讲稿

有为无为演讲稿

有为无为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有为无为”。

这个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它的内涵和意义。

所以,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能够让大家对“有为无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有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常把“有为”理解为积极向上、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的确,这种积极的态度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它让我们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有为过度”的状态,过度的努力和追求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焦虑和疲惫。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无为”。

那么,“无为”又是什么意思呢?“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不为外在的成败得失所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强调的是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操之过急。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通过“无为”来理解,即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让外在的压力和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怀疑自己,感到焦虑和疲惫。

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无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让外在的困难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成功的时候保持谦逊和平和的心态,不为成功所迷惑,不为失败所沮丧,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忙于工作和生活,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相处。

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无为”,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家人朋友共享快乐时光,从而更好地珍惜眼前人和事,体验生活的乐趣。

总之,有为无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为的精神,不断努力,奋发向前;同时,我们也需要无为的态度,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被外在的成败得失所累。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无为与有为
" 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中的一对范畴。

"无为"的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他在《道德经》中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味着道的本质是无为的,但在其作用下却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事物。

这是从道的角度阐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相对的,“有为”则是人类通过努力和干预来实现目标的行为。

在儒家思想中,"有为"被理解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而在道家中,"有为"有时也被认为是过分干预或强行改变事物的行为,这与老子的思想相违背,因为他提倡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强加于人。

在实际应用中,"无为"并不等同于完全的不作为,而是要在有所为的同时,不过分干预和控制,给予事物足够的生长和发展空间。

而"有为"也不应理解为盲目的行动,而是在理解和应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总结来说,"无为"是一种哲学态度,主张顺应自然,避免过度的控制和强制;而"有为"则是人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努力和指导去达到目标的方法。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

有为与无为无为与有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

老子最先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辩证关系。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称之“无为”;就其生成万物来说,又称之“无不为”。

为了保证礼法的有效实施,道家还提出了政治权力中的操作原则,即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一原则正式出现于黄老学派。

从历史上来看,老子针对统治者第一次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认为君主无为,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

当然实际的社会并没有这样简单,仅靠无为并不能使社会恢复秩序,正是由于此,黄老学派才提出了“法”作为君主无为的补充。

《经法》云:“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

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十大经》也说:“欲知得失,请必审名察形。

刑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

”君主之无为,是因为有刑名法度约束天下。

与此相应,就是必须有执法的人,即所谓臣。

黄老学派认为,君主必须无为,而臣子则必须有为。

庄子学派作品《庄子·天道》及黄老学派作品《管子》都明确提出了这一原则。

《天道》说:“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管子·心术上》也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

”“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故日:“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故日: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故日“君”。

‘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此言不夺能。

不与下试也。

”这是以心与九窍比喻君臣,充分表现稷下道家以治身、治国为一理的特点。

照这样的解释,“君无为而臣有为”,第一是为了区分君臣不同角色,并保证君主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是为了有效发挥大臣的能力,使各尽其责。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却有着辩证的关系。

孔子思想的有为和老子思想的无为,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孔子的思想强调“有为”,也就是说要有行动,要有作为。

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积极进取,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而且他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老子的思想则强调“无为”,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道理,我们不能随意改变它们。

而且他还提倡“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就像烹饪美食一样,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或不足。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看起来截然不同,但是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

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有行动和作为,而老子的思想则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只注重有为而忽略了无为,那么我们可能会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导致不良后果;如果我们只注重无为而忽略了有为,那么我们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结合起来,既要有行动和作为,又要顺应自然规律。

总之呢!在生活中呢我们需要既有“有为”的精神又有“无为”的态度才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哦!。

“有为”与“无为”的思考

“有为”与“无为”的思考

“有为”与“⽆为”的思考林中⼀凡认为:⾝为中国⼈,我觉得我对我⾃⼰的国家知道得实在是太少了。

作为⼀介草民,做不了惊天动地的⼤事,却免不了要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活着就免不了要思考些什么。

于是就有了“有为”与“⽆为”的思考......我想,“有为”与“⽆为”还得要从站在哪个⾓度来看吧?!“儒家是‘以有为求有为,是真有为’,道家是‘以⽆为求有为,是假⽆为’,禅宗是‘以有为求⽆为,是真⽆为......”从“治世”的⾓度来看,这个似乎很有道理,是不是?⽽从“⽴世”的⾓度来看呢?禅宗好象更有魅⼒吧?!社会就是舞台,我们就该扮演好不同的⾓⾊,让我们擦亮眼睛,⾛出⾃⼰最为理想的⼈⽣之路!下⾯是转⼀篇博客朋友的⽂章,我觉得很有思考的价值:我有三宝,持⽽保之(2009-05-13 21:20:58)宗教禅宗儒家道家孔孟宇宙⽂化分类:国学易中天⽼师在《从⽼庄到禅宗》中总结说,儒家是“以有为求有为,是真有为”,道家是“以⽆为求有为,是假⽆为”,禅宗是“以有为求⽆为,是真⽆为”,我觉得⼊⽊三分。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效法天(天⾏健,君⼦以⾃强不息)、地(地势坤,君⼦以厚德载物),追求“天⼈合德”,主张⼊世和承担社会责任,但效果并不理想:孔⼦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惶惶若丧家之⽝;孟⼦到处奔⾛呼吁,其王道思想和民本主义却始终不得见⽤,只能退⽽独善其⾝。

哎,明知其不可⽽为之,真是⼈格伟⼤,精神可嘉。

孔孟由于坚持“克⼰复礼”⽽没有在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但是他们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社会,始志不移,其⼊世的社会理想激励后世⽆数仁⼈志⼠创造丰功伟绩,实现⼈⽣价值,才有2000年来绵延不绝,灿烂辉煌的中华⽂明。

因此,我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永恒价值是不容否认的,不学儒家不可知天命,不知天命⽆以为君⼦。

以⽼庄为代表的道家效法⽔(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之所恶,故⼏于道),追求“天⼈合⼀”,跳出以⼈为中⼼的主观局限,⽽以客观、整体、辨证和发展的视⾓观察天地万物(包括⼈类社会),因此境界⽐儒家⾼远,思路⽐儒家开阔,智慧也⽐儒家深刻,其主张出世和观察,提出了“道”、“德”和“圣⼈”之说。

有为与无为作文800字

有为与无为作文800字

有为与无为作文800字
古人云:“有为有极,无为有极,有极乃先;有为者,其所得者多;无为者,其所得者少。

”这句话,深刻概括了“有为”与“无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有为”指的是人们有计划地,有正确的方向地把握生活,并取得成功。

“无为”指的是个人在生活中没有计划,无心插柳,望洋兴叹,甚至消极抗拒一切变化。

首先,有为的人,都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计划,他们的行动有方向性,有规划性,有野心和激情,并有自信心及毅力去实现目标,从而取得成功;反之,无为的人,缺乏计划,所有的行为都是毫无目的的,更无法取得成功。

其次,有为的人有明确的自我形象,他们不断反思,不断修正错误,重新定位;而无为的人,面对自己没有任何改变,屡败屡战,慢慢走向毁灭。

另外,有为的人,总是有准备去面对变化,敏锐把握机会,不断拓宽知识面,跟上发展步伐;而无为的人,总是以消极的思想,对变化抗拒,不仅发展不起来,还容易拖累他人。

最后,有为的人,会运用到自己的能力与技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无为的人,即便有优越的条件,也无法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计划,没有动力,也没有方向。

总之,有为与无为是相对而言的,有为指的是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有野心的行动,从而取得成功;而无为则是毫无目的、毫无计划
的,更是消极厌恶新事物的行为,反而会降低成功的几率。

所以,尽量多多地去行动,勇于冒险,努力奋斗,才能够缩短与成功的距离的。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素材摘抄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素材摘抄

有为和无为的作文素材摘抄
《有为和无为的那些事儿》
哎呀呀,说到有为和无为啊,我就想起我那一次去动物园的经历。

那可是真真儿让我对有为和无为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呢。

那天阳光超好,我开开心心地来到动物园。

一进去就直奔熊猫馆,想去看看可爱的熊猫们。

你知道吗,那些熊猫真的是太逗了,有的懒懒地躺在那晒太阳,一动不动的,就像个无为的小懒蛋,哈哈,啥也不干,就那么悠闲地享受着阳光。

但还有一只熊猫可不一样,它呀,在那爬上爬下的,一会儿摆弄摆弄这个,一会儿又瞅瞅那个,感觉充满了活力,这可不就是有为的代表嘛!
然后我又去看了猴子。

哇,猴子们可热闹啦!有的猴子在树枝上窜来窜去,特别机灵,好像在努力表现自己似的,这肯定是有为的啦。

可还有几只猴子呢,就安静地坐在那,看着其他猴子闹腾,自己也不咋动弹,感觉它们就是那种选择无为的家伙。

看完这些动物啊,我就想,这有为和无为其实在生活里到处都能看到啊。

就像我们人一样,有的人积极去追求梦想,努力做事,那就是有为;而有的人呢可能就喜欢平平淡淡的,不怎么去争去抢,这不就是无为嘛。

嘿嘿,这次动物园之行可真是让我对有为和无为有了超级直观又有趣的认识嘞!以后再想到这俩词,我肯定就会想起那些可爱的动物们啦。

好了,就说到这儿吧,我要再去回味回味那次有趣的经历咯。

有为和无为作文演讲稿高中

有为和无为作文演讲稿高中

有为和无为作文演讲稿高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为和无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为是积极主动、努力奋斗,追求梦想的一种态度;而无为则是消极懈怠,放任自流,对生活不作任何努力的一种态度。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为和无为的不同之处,以及我对这两种态度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有为的态度。

有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代表着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活力。

有为的人不会被困难和挫折打倒,他们会不断地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一切。

有为的人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充满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与有为相对应的是无为的态度。

无为是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它代表着对生活缺乏热情和动力。

无为的人往往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觉得努力是没有意义的,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无为的人容易被困境击倒,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平,而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现状。

在我看来,有为和无为的区别在于态度和选择。

有为的人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而无为的人选择了消极懈怠的态度,他们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相信,只有选择有为的态度,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学习中,我们也需要有为的态度。

只有努力学习,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有为的态度。

只有努力工作,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更需要有为的态度。

只有积极面对生活,我们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实现自己的幸福。

有为和无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选择有为的态度,努力奋斗,追求梦想。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为与无为
பைடு நூலகம்就佛、仙、圣无不从有为到无为,尽管有为的方法各异,繁简不一。
广成子守一处和,老子由观心,到自然,即是聪明过人的白子,从小追随其师,也是由其师分次授给有为法,渐修渐成,才洞晓大道,发出一言半句便通玄的感慨;佛祖由历经种种艰辛的有为到彻参,禅宗六祖从见性到猎人队中十数年体悟;孔子由格守道德,到从心而欲,不逾矩,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说到形神俱妙,也有个人选择问题,被佛祖作悬记的西天禅宗第三代祖师,商那和修尊者,为警示西天禅宗四祖及五百弟子在修行上的浅薄和懈怠,在他们上空作龙奋迅三昧,演示十八种神奇的变化,最后进入火光三昧,焚化了自身,宋时南京蒋山元模禅师,亦作龙奋迅三昧焚化了自身,芷密宗虹化,故身是否妙,全在修者意愿,及功深浅,但佛教往往为破一切执(包括身执)、禁神通惑众、示演万象生灭之道,一般以涅磐示人,但若真成正果,与大道合真,形神自遍虚空,何止一身?
凡身心无为仍是凡身心,须假有为达无为,无为而达自然。若最终不归于无为,始终与大道隔层纱。
为什么明知什么是大道,却还要争论身、心、有为、无为、顿、渐呢?一切无不回归于大道,一切即大道,找出适合自己的修持方法即可。
大道是先天一气,是一灵真性,不是身,不是凡心,怕的是你用凡心、凡身禁锢它使它不得现,只有身妙心妙,归于先天一气,返还一灵真性,才得真常,否则仍是凡身,被我执、法执所束缚。
也只有不断持久地有为,才能逐渐接近和达到无为,再者,有为无为是相对的,一味清静、无住,不假它法,相对于复杂的法门,也可以叫无为法,但清静、无住或者说观、守、参、照、养本身就是有为,不过知其本源,始终如一,便达无为自然,与道合真。
除确种种教派外,每种都有简繁的区别,各教复杂的法门不计其数,但纵观三教,至简法门无不是从心源中流出,如老子直入心源的观心,佛祖的拈花微笑,儒教的不失赤子之心,何者?道者,真心性也,性一也,大道一也。可惜的是任何人一念回头便可明心的,却偏偏被古往今来的上根利器说法所阻,岂知人人都是上根利器,致使修者误了多少大好时光!
对三教各有为修持法门来说,某法门、某教某个人修为的高低或某部经书,不能代表整个教,一个教也不能代表大道,但某法门、某人、某经、某教却可指给你通天大道!
所以各有为法唯在自选,各人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修持方法,与世法一样,持之以恒总能结果。
道友们,让我们共同“脚踏实地”吧!
最后,对我的帖子,我一贯持可用则用,不可用则弃的态度(发了帖子,就像商品摆在了货架上,就不要怕有人有不同的评说吗!因为对己有用的,别人不一定适合,但对同感者或许会有帮助)。我的心愿是大家广抒已见,广泛交流,对一些因解悟和体证未达问题,求同存异,相扶相帮,共求大道。
很多有为法,只不过是因人、环境、历史等的因素权宜之法,指月而已,佛、仙、儒的异同,也只不过有为法的不同,都是归于大道之法。
了知性、了知心,则三界各佛土,不过是吾心妙用,换句话即吾心造,所以不需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三界佛土尽在心中,无处不洞察,莫不应声显化,即使西方极乐也在此中,所以一些彻底悟者,发愿渡尽尘世,否者宁愿一直在尘世中,因为对他来说尘世即即使西方极乐。只不过人之天性,往往被后天执着妄想所掩,人但能直入心源,渐拂尘土,自能还复本来明净心源。
悟和修不要“死”、要“活”,难道不能从虚无自然(老子号)、如来、观世音等名字中悟出什么吗?果能,对修大道来说已足矣。是否成就大道,不在于会背多少经书,要能融通,能触类旁通,不要把经书、某圣看死,把他们当作大道,正如不能把自己刻意模仿成偶像,从而失去了自我,同样只能把经书、某圣等当作良师宜友,而不能当作大道本身,迷失了自性。他们只能帮你成就大道,但他们不是大道本身。
有道友在转发我的帖子,这是道友替我宣传,同时也是与我交流,我正愁无时间多与大家交流,现在看到此,正偷着乐呢!说笑话啦,在此多谢各位道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