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行为干预治疗
冲动行为的治疗和应对方法
冲动行为的治疗和应对方法导语:冲动行为是指在情绪激动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
这种行为不仅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还可能对周围的人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冲动行为的治疗和应对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一、认识冲动行为的危害冲动行为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冲动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情绪波动可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及身体上的疾病。
2.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冲动行为往往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或伤害,可能导致亲友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影响社交圈子的稳定性。
3. 对事业和学业的影响:冲动行为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策,从而对事业和学业产生负面影响,如失去工作机会、错过学习机会等。
二、寻找冲动行为的根源要治疗和应对冲动行为,首先需要找到其产生的根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冲动行为的根源:1. 情绪管理问题:情绪管理能力差可能是冲动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情绪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情绪激动,从而引发冲动行为。
2.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人往往更容易做出冲动行为。
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人们无法冷静思考,从而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3. 心理问题:某些心理问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边缘人格障碍等,可能增加冲动行为的发生概率。
三、治疗冲动行为的方法治疗冲动行为需要综合考虑个人的情况和根源,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心理咨询和治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治疗冲动行为的重要途径。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个体控制冲动行为。
2. 情绪管理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可以帮助个体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这包括学习如何识别和调节情绪,以及使用一些放松和冷静下来的技巧。
3. 压力管理:通过学习合理的压力管理方法,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分析与干预
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分析与干预摘要:冲动行为在住院精神病人中发生率较高、危害性也大。
了解并找出住院精神病人冲动行为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及时进行诊疗干预 ,减少意外伤害和不良后果的产生。
关键词:精神病人;冲动;分析;干预住院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容易产生突然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冲动行为常与指令性幻听、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冲动行为,是精神科病房的常见现象,易引发医疗纠纷。
给诊疗和管理带来困难,对医护人员和病人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强化诊疗安全意识,做好预防和干预,对避免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很重要。
一、冲动行为原因分析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是各种不良刺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此时,病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其心理平衡状态极易被打破,病房暴力事件,就是应激反应的严重后果之一。
1、冲动行为症状表现形式精神病人常难以摆脱的精神症状困扰、无望无助感等强烈,病人处于应激状态而发生冲动。
主要发生在:⑴病人之间冲动⑵自身伤害⑶对医务人员伤害。
⑴患者以罪恶妄想、言语性幻觉及牵连观念等为临床表现,受幻觉支配而发生暴力行为。
⑵有被害妄想的患者,怀疑周围的许多人也包括医护人员都在加害他(她),故而产生伤害念头。
这种伤人行为是有准备、有计划、有对象的。
⑶严重的精神症状使患者意识模糊或错乱,不能分辨是非、固执己见而发生冲动性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
此种暴力行为常无任何准备和目的,在无意中酿成大祸。
⑷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常产生消极自悲观念,易发生自杀、自伤等。
⑸病人自知力缺损,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住院。
对精神科封闭式管理和严密的防范环境无法忍受,有被监禁感觉。
常有敌对情绪,因此而出现暴力行为。
⑹药物不良反应。
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出现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或药源性抑郁,可能诱发不良情绪而采取暴力行为。
青少年冲动行为的评估与干预策略
青少年冲动行为的评估与干预策略引言:青少年冲动行为是指在情绪激动或冲突环境下,青少年做出的未经深思熟虑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评估和干预青少年冲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一、青少年冲动行为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冲动行为是指在情绪激动或冲突环境下,青少年做出的未经深思熟虑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表现为冲动购物、暴力行为、违法犯罪、自残等。
青少年冲动行为的特征包括:行为突然、缺乏理性思考、缺乏长远目标、易受他人影响等。
二、青少年冲动行为的评估方法评估青少年冲动行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心理测量、行为观察、访谈等。
其中,心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
通过使用青少年冲动行为相关的心理测量工具,如冲动行为问卷,可以客观地评估青少年的冲动行为水平。
此外,行为观察和访谈也是评估青少年冲动行为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和与青少年交流,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内心状态。
三、青少年冲动行为的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冲动行为,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干预策略: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冲动行为的干预方法。
通过教授青少年应对冲动的技巧和策略,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家庭治疗:青少年冲动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因此,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改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减少青少年的冲动行为。
3.社交技能训练:青少年冲动行为往往与社交技能不足有关。
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4.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青少年冲动行为往往与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有关。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5.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青少年冲动行为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青少年冲动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关爱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冲动行为干预用于躁狂病人的护理效果观察
冲动行为干预用于躁狂病人的护理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9-08T02:10:55.616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1期作者:王梦秋王明艳钱艳伟*(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探究在躁狂病人护理中应用冲动行为干预的效果。
王梦秋王明艳钱艳伟*(通讯作者)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淮安 223001摘要:目的探究在躁狂病人护理中应用冲动行为干预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40例躁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甲组(20例,常规护理干预),乙组(20例,冲动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乙组激惹、迟滞、精神状态评分均低于甲组,乙组兴趣、社会能力评分显著高于甲组(P<0.05);乙组治疗依从率90.00%明显高于甲组60.00%(P<0.05)。
结论冲动行为干预在在躁狂病人护理中应用,可以稳定患者病情,减轻患者不遵医嘱行为,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躁狂病人;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依从性前言:躁狂是一类情感障碍,患者以思想奔逸、情绪高涨、易激惹、意志行为增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患者躁狂症状,为了减轻患者毁坏物品、伤人、自伤等情况的发生,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冲动行为干预,让患者学会控制冲动行为,辅助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1]。
本研究将以我院40例躁狂病人为例,深入分析冲动行为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21年6月~2022年3月,观察对象:我院在此期间收治40例躁狂病人,均为男性,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组别:甲组、乙组,各20例。
其中甲组,年龄15~60岁,平均(35.88±5.29)岁。
乙组,年龄16~58岁,平均(35.46±5.25)岁。
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甲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观察患者行为表现、情绪变化,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等。
冲动行为的控制方法与心理治疗
冲动行为的控制方法与心理治疗冲动行为是指在情绪激动或受到诱发时,人们往往会做出一些冲动的、不理智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学会控制冲动行为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冲动行为的控制方法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首先,了解冲动行为的产生原因对于控制它具有重要意义。
冲动行为通常是由情绪激动、压力、焦虑等因素引起的。
人们在情绪高涨时往往难以保持冷静,容易做出冲动的决策。
因此,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是控制冲动行为的基础。
一种常见的控制冲动行为的方法是通过认知重构来改变思维模式。
认知重构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来减少冲动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感到极度愤怒,进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通过认知重构,他可以学会分析和挑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另一种控制冲动行为的方法是通过情绪调节来缓解激动情绪。
情绪调节是指通过各种技巧和策略来管理和调整情绪状态。
例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冥想等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
此外,参与体育运动、听音乐和与朋友交流等活动也可以缓解压力和情绪,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除了个体的努力外,心理治疗在控制冲动行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良行为模式来减少冲动行为。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治疗师会与个体一起分析冲动行为的触发因素,并教授他们应对冲动的技巧和策略。
这种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冲动行为问题,如暴力行为、赌博和吸毒等。
另外,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疗法也可以帮助个体控制冲动行为。
行为疗法强调通过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来改变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冲动购物而导致经济问题。
在行为疗法中,治疗师可以帮助他建立购物计划和目标,通过正向强化来奖励自控行为,从而减少冲动购物的发生。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疗法外,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动力学方法也可以帮助个体控制冲动行为。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目的对精神科冲动行为患者要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及时发现冲动的先兆;密切观察治疗及用药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及时健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护理干预冲动行为是一种发生较急,历时短暂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同时伴有激动和口头或躯体攻击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可起源于内部感受或外部影响,此时自控力降低。
严重者可有情感爆发(愤怒、激越),甚至导致自伤或伤人的暴力行为[1]。
1.潜在冲动行为的处理做好冲动的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外表、动作和姿势、情感、言语、及对周围人的反应进行全面准确评估是防范冲动攻击行为的基础。
1.1加强组织管理,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尤其是新入院及外出活动回病房的患者要严格检查,防止携带危险品入病房,去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减少危险行为发生的保证。
特别对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安置于重症室内,专人看护,必要时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1.2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环境对患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对患者起着积极地作用,病房的空间与床位避免过分拥挤。
保证病房环境安全、舒适、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物品陈设简化、整洁,尽可能减少刺激性噪音。
能使患者心情放松,减轻陌生感,消除紧张情绪。
使其能够安心住院治疗。
1.3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有效地控制精神症状对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加强服药监护,防止吐药、藏药,以尽快控制病情,有效地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入院初期兴奋冲动的患者要尽早有效用药,同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1.4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症状护理:冲动行为一般多发生于新入院及病情有波动的患者当中,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绝大多数发生毁物、伤人暴力冲动行为的患者都有表情、情绪、行为等异常反应的先兆,对入院初期精神症状丰富及幻觉妄想明显的患者进行重点看护,严密巡视观察患者的语言和非语言性暗示信息,了解病人的心态,防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内容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内容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冲动行为的触发因素、认识冲动行为对个人和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学习替代性的应对策略来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2. 应对技巧训练:教授患者一些有效的应对技巧,如深呼吸、放松练习、分散注意力等,通过这些技巧帮助患者在冲动发生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 情绪调节:帮助患者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包括学会表达情绪,学会通过健康的途径释放情绪,如运动、绘画等。
4. 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沟通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减少冲动行为的触发和发生。
5. 情景重建和应对:通过模拟冲动触发的情境,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在冲动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学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并逐步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6. 家庭和社会支持:包括与家庭成员、朋友和治疗团队的合作,以及提供社会和职业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冲动行为干预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和调整,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治疗效
果。
此外,治疗过程中需与医生和相关专业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冲动控制障碍干预护理
护理前后护理效果各指标对应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评价量表包括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两种类型,自评量表由患者自己填写,他评量 表由医护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填写。
评价量表的内容包括生理指标、心理指标和社会功能指标等方面,具体指标可根 据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选择和组合。
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总结干预护理对冲动控制障碍 患者的效果
分析干预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
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强调持续改进对干预护理效果 的重要性
PART SIX
评估患者情况:了解患者的精神障碍类型、程度和表现,以便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护理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 式调整等方面的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和效果。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儿童和青少 年的冲动控制障 碍特点
病理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神经递质、 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有关
PART THREE
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频率 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 促进家庭和社会支持 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建立信任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 的信任关系,使 其愿意接受干预 护理。
评估风险:对患 者进行全面的评 估,了解其冲动 行为的风险因素。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干预护理理念和技术,推动冲动控制障碍干预护理的 进步和发展。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
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摘要】目的:通过对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的分析,来提高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两组患者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一段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及激惹因子评分进行记录和对比。
结果:实验组冲动行为例数和激惹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保护性约束的质量,并减少精神科患者的冲动行为。
【关键词】精神科;冲动行为;保护性约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200-01就针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其往往会因为受到妄想、幻听、敌对等各种病态思维的影响与支配作用,而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
因此,怎样才能做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就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来针对精神科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的护理措施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激惹因子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分为对照组(55例)和实验组(45例),其中女性50例,男性60例。
患者的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7.7岁。
被冲动行为干预保护性约束在床时间<24小时162例,≥24小时32例。
1.2 方法1.2.1 保护性约束前护理患者一旦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情绪进而行为,医生已下医嘱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时(医嘱分为书面医嘱及口头医嘱,口头医嘱必须在治疗执行后3小时内补充书面医嘱),护士工作的重点是评估、解释及沟通。
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1-05-07T14:48:33.00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4期作者:后丹丹[导读] 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后丹丹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芜湖 241000【摘要】目的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方法纳入本院2019年02月-2020年07月的7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予以冲动行为干预(观察组,n=36)和常规干预(参照组,n=36),观察干预效果。
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NOSIE评分优于参照组;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分别为69.44%、94.44%,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来说,冲动行为干预不管是对于改善患者的NOSIE评分还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都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冲动行为干预;重性精神病;护理管理当前,重性精神病已经成为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重要社会问题以及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患者,其一般会伴随躁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用药依从性以及自我认知都相对较差。
最近几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中获得了一定应用,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其对护理干预也提出了较高要求[1]。
冲动行为干预是对患者冲动行为进行保护和控制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指导、行动约束以及药物镇静等。
本文主要是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在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9年02月-2020年07月的7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36例。
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0:16,平均年龄为(58.16±1.36)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1:15,平均年龄为(58.49±1.69)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存在脑外疾病患者以及存在脑出血病史的患者排除在外。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应用及分析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应用及分析2.长安医院, 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时使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数据资料,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了解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使用率,并分析其使用原因。
结果在936例纳入分析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对74名患者采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主要实施原因为精神症状支配、自知力不全、发生暴力行为而危害他人安全、伤害自己,扰乱医疗秩序等。
结论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原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使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及他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精神疾病;护理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是指防止和阻止冲动行为的发生,在保证患者和他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减少医疗纠纷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治疗措施。
本研究回顾了74例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2020年3月-2022年3月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74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名(占58.11%)、女性31名(占41.89%);年龄段以 18~40 岁(占58.11%)、41~65岁(占21.62%)居多。
1.2 方法:研究74例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2结果2.1给予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原因①自知力 :纳入分析的74例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自知力缺乏而采取冲动行为干预的有21例(占28.38%)。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不充分,多数患者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因而产生抵触心理、拒绝配合治疗,拒绝服药、饮食,因此必须采取强制给药、配合喂食和液体治疗。
②精神症状:本组有18例患者因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实施干预治疗(占24.33%)。
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时,会出现情绪不稳,会听到人们在空中或房间里和她说话,或者听到人们在谈论她;患者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幻觉的影响,甚至会遵从幻觉的“指令”从事危险的行为[2],甚至自残、自杀、冲动和逃跑。
(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医疗技术考核评估授权表
5
烈情绪驱动而产生冲动
行为。
包括延迟满足训练,让
个体逐渐学会在冲动产
生时延迟行动,以获得
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5
还可以进行行为替代训
练,找到更合适的行为
来替代冲动行为。
提高个体的人际交往能
力,优化个体所处的环
境,减少诱发冲动的刺
5
激因素。
治疗周期结束后,复
诊、评估其效果。
10
100 分
合格 不合格 科主任签字:_________________
(考核说明:≥__90_分合格)
保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
10
性。
准确记录和分析结果,
做出诊断,并开出行为
5
治疗医嘱。
帮助个体识别导致冲动
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认知
5
偏差,学习用更理性和
总分 考核 结果
3.干预治疗 4.治疗后复诊
适应性思维方式来应对
情境,进而调整行为。
教导个体如何识别、表
达调节自己的情绪,深
呼吸、放松训练,情绪
宣泄的方式,避免被强
10
1.患者准备
考
核
评
估
授
权
技 术
标考
准
核 2.冲动行为分析
评估个体情绪波动的情
Hale Waihona Puke 况,情绪激动的发作频 10
率及持续时间。
通过心理测试及发育行
为评估个体在认知方面
的转变,对冲动的觉察
10
能力,理性思维能力。
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
中、学习等方面冲动行
为。从患儿家长中了解
5
冲动行为。
结合临床观察技巧,再
采用行为评定量表,确
精神科常见引起冲动行为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社 , l 9 : 1 4—1 8 98 6 6.
为病人提供安静 、舒适的修养环境 。对有谩骂 ,怒视 他人 ,
情 绪 激 动 ,大 声 喊 叫 ,拒 绝 治疗 等 冲 动 先 兆 : 因命 令 性幻 昕 , 对 被 害妄 想 , 兴 奋 躁 动 ,抑 郁 自伤 导 致 出现 的 冲 动 倾 向 的病 人 ,
作者单位:2 0 9江苏 南京 1 2 0
南京脑科医院
一
7— 3
有 伤人工具 ,以免发 生不测。做好病房 的安全 管理,对病房的
管道设施及时检查维修 ,生活用品用后及 时收好,避免发生意
外。改善医院 的就诊环境 ,充分做好导 医工作 ,保持 良好的就
诊 秩 序 。这 样 ,可 减 少 患 者 之 间 、 患者 与 家 属 之 间 的 冲 突 ,杜
精神分裂症病 人的肇事肇祸 率显 得十分重要 。以下就如何分析 精神病人 的冲动行为及原 因以及相应 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
曼鉴 2 曼 0 1
【 中图分类N 】R 7 - 43 【 文献标识码 】A
Ht 曼黧 A t 2曩 N em主 a r u ls h e 0 t1 u 1g 0 uo s. 8
文 寿 娟 4
【 文章编号 】17 - 7 3( 0 0 8 0 7 - 1 6 2 3 8 2 1 )0 - 0 3 0
冲 动 行 为 。 当 幻 听 “ 令 ” 其 打 人 时 ,会 毫 不 犹 豫 地 执 行 , 尤 命
绝连锁 反应造 成的攻击 、冲动伤人行 为。
2 3加 强 工 作 责任 心 ,及 时 发现 问题 ;以患 者 为 中心 ,做 好 .
抑制控制障碍的症状与干预措施
抑制控制障碍的症状与干预措施抑制控制障碍(inhibitory control disorder)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执行任务时缺乏自我抑制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种症状常见于儿童和少年,对他们的学习、社交和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抑制控制障碍的症状以及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
一、抑制控制障碍的症状1. 冲动行为:抑制控制障碍的个体常常表现出冲动行为,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
例如,他们可能会进行不适当的物理接触、打断他人谈话或者即兴跳舞等行为。
2. 注意力不集中:由于缺乏抑制能力,这些个体通常很难集中注意力。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
3. 忍耐力不足:抑制控制障碍的人对于延迟满足感的期待往往较低。
他们很难忍耐长时间的等待,并追求即时满足。
4. 行为不适当:他们可能经常做出行为上的错误判断,不合时宜地发表评论或者做出不恰当的决策。
二、干预措施1.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是治疗抑制控制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训练,个体可以提高对冲动行为的认识,并学会使用技巧来抑制这些冲动。
例如,可以使用呼吸深呼吸或者数数的技巧,帮助个体延迟冲动行为。
2. 时间管理和计划:对于抑制控制障碍患者来说,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患者可以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3. 环境适应:为了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提供有序和结构化的环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并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4. 社交技能培训:抑制控制障碍的个体在社交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因此,提供社交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教授适当的社交行为,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
5. 心理支持:对于抑制控制障碍患者来说,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成员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原因论文
浅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原因及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33-02【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对策。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某科室收治住院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60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原因主要与精神症状否认有病有关,表现主要为不配合治疗及攻击行为比例最多,时间多发生在早上,方法以保护性约束法占比例最多。
结论: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可以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常给个人、家庭、医院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造成威胁。
它是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危险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护患冲突及纠纷的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冲动行为,尤其是攻击行为的发生,避免护患冲突的发生,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的进行。
1、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某科室2012年7月~9月收治的男性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
患者60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45例,精神活性物质精神障7例,情感性精神病5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例。
年龄18~58岁,平均(32.4±10.2)岁;已婚14例,未婚44例,离异2例;小学文化程度10例(占16.67%),初中34例(占56.67%),高中8例(占13.33%),大专及以上8例(占13.33%)。
1.2 研究方法对某科室收治的60名曾使用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病例进行调查及回顾性分析。
2、结果2.1 冲动行为原因:精神症状支配的28例(占46.67%),否认有病占20例(占33.33%),要求没有满足占7例(占11.67%),接触态度占5例(占8.33%)。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对策
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对策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原因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冲动行为的临床资料。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有关原因,如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情绪不稳、思维混乱等。
结论:通过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有关因素,实施冲动行为干预治疗可以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精神病;冲动行为;干预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异常,病情越严重则上述异常表现越明显[1]。
因为患者的意志受到病态心理的支配,所以会对外界表现出敌意与攻击性,引起自杀、自伤、伤人及毁物等不良事件[2]。
据文献报道,约60%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既往暴力行为[3]。
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因患者的冲动行为给医护人员及周围其他患者造成的伤害比较常见,鉴于此,抑制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冲动行为、降低其攻击性是护理工作的关键[4]。
1资料与方法1.1 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男性住院患者4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诊断标准;年龄22~62岁,平均(38.4±9.2)岁;已婚18例、未婚3例、离异27例;冲动行为的表现:冲动毁物行为、对他人的口头攻击和身体攻击行为、不配合治疗(如住院,拒食,拒药,输液,肌注)、外走行为、自杀自残等行为。
1.2冲动行为干预治疗的方法保护性约束法、隔离法、语言干预、强制给药及MECT治疗。
2 护理对策2.1密切观察病情在护理工作中,预防攻击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认真阅读病历,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经过、病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及社会背景等。
如病人既往曾发生过攻击行为,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资料:床号、姓名、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饮食、护理要点及心理状态。
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重症病室,专人看护,24小时不离视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