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
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 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技术。
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
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从理论上讲也是组织细胞中抗原的特定显示,如角蛋白(keratin)显示上皮成分,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
只有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才会出现交叉反应。
ABC法或SP法的出现,使抗体稀释上千倍、上万倍甚至上亿倍仍可在组织细胞中与抗原结合,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又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
简述免疫组化的特点
简述免疫组化的特点
免疫组化是一种检测技术,利用特定的抗体与待检测物相互作用,通过颜色反应、荧光等方式显示出待检测物的存在及其分布情况。
免疫组化具有以下特点:
1. 高度特异性:免疫组化可以选择性地识别待检测物,与其他分子无反应,使其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2. 高灵敏度:免疫组化可以检测极低浓度的待检测物,可以检测到单个分子的存在。
3. 组织特异性:免疫组化可以在组织层面上检测待检测物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可以准确地定位到某个细胞、某个细胞器或某个分子的位置。
4. 显示方式多样:免疫组化可以通过颜色反应、荧光、放射性同位素等方式来显示待检测物的存在和分布情况,适用于不同的实验需求。
5. 操作简便:免疫组化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技术,只需要基本的实验设备和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即可完成。
6. 应用广泛:免疫组化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
- 1 -。
免疫组化项目及意义
免疫组化项目及意义
【最新版】
目录
1.免疫组化项目的定义
2.免疫组化的意义
3.免疫组化项目的应用
4.免疫组化项目的发展前景
正文
1.免疫组化项目的定义
免疫组化是一种实验室技术,它通过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这些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
免疫组化项目是通过这一技术来研究蛋白质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角色。
2.免疫组化的意义
免疫组化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其次,免疫组化可以用于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最后,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为新药研发提供支持。
3.免疫组化项目的应用
免疫组化项目在临床医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中,免疫组化主要用于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
在基础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
在药物研发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药物筛选和药效评估,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4.免疫组化项目的发展前景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免疫组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病理诊断中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
即对送检的标本,无论是小标本还是大标本,进行切片、染色,进而根据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以此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XfSi®肿翅小细血肺囁
免疫组化对于病理诊断中肿瘤的鉴别诊断、肺癌类型的判断,甚至对肺癌后续治疗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免疫组化可用于肺癌分子分型的判断,即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基因检测。
“+”就是指免
疫组化中染色为阳性,即有基因突变,反之,“- 就是指染色为阴性,没有基因突变。
“ + ”“ -”在鉴别诊断当中都有临床意义,并不能说“ + ”就是好, “-”就是不好。
(整理)免疫组化知识
免疫组织化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
1.发展简史——1941年Co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一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
60年代Nakane建立酶标抗体技术铁蛋白标记Ab技术。
——70年代Stemberger改良上述技术,建立辣根过氧化物酶——抗体过氧化物酶(PAP)技术,使免疫细胞化学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Hsu等建立了抗生物素一生素(ABC)法之后,免疫金一银染色法、半抗原标记法、免疫电镜技术相继问世。
——90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分类方法迅速发展。
——2000年各种免疫组化技术更加成熟,使免疫组化技术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形态、功能代谢综合研究的一项有力工具。
其应用范围深达医学各个学科,是目前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分成:①贴片染色;②漂浮染色。
(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成:①直接法;②间接法;③多层法。
(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成:①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ABC法);③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
3.标记物(1)必要性:组织细胞内Ag—Ab结合反应一般是不可见的,若在镜下检测,则必须具有可视性标记物。
(2)常用标记物①荧光素:最常用的是异硫一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荧光四乙基罗达明(rho—damineRB200)——荧光显微镜下发橙红色荧光;②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
③生物素:(Biotin)④铁蛋白金等: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
其他:如同位素(因涉及污染和防护难一般不用)4.应用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标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来检测组织样本中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通过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信息。
在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中,常见的标准有阳性标记、定量分析、判定阴性、强度评分等。
免疫组化结果按照阳性标记分为阴性和阳性。
阳性结果表示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存在,而阴性结果表示目标蛋白质的表达不存在。
在判断免疫组化结果时,需要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一般来说,阳性结果需要出现明显的染色反应,在组织样本中产生特定的颜色变化,而阴性结果则需要获得几乎无染色反应的结果。
除了阳性标记外,还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来判断免疫组化结果。
定量分析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图像中的染色强度和染色面积进行计算和量化。
通过定量分析,可以量化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与其他样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客观和可靠的结果。
在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标准是判定阴性。
判定阴性是指使用阴性对照和负对照来确定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是否是阴性。
阴性对照是指在免疫组化实验中使用无目标蛋白质的组织样本或细胞,负对照是指在免疫组化实验中使用无抗体的组织样本或细胞。
通过对阴性对照和负对照的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非特异性染色或假阳性结果。
除了以上几种标准外,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还可以通过强度评分进行。
强度评分是根据染色的强烈程度对结果进行判断和评分的方法。
一般来说,免疫组化结果的强度可以分为负(0)、弱(1+)、中(2+)和强(3+)四个等级。
这种评分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蛋白质表达的定量信息,并帮助他们作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总之,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标准包括阳性标记、定量分析、判定阴性和强度评分等。
通过合理地应用这些标准,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蛋白质表达信息,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免疫组化项目及意义
免疫组化项目及意义免疫组化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和鉴定细胞、组织和生物官能表达的抗原、蛋白质或染色体。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化项目及其意义。
一、免疫组化项目1. 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特定的抗原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细胞特异性,从而揭示病理过程的机制,并且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2. 蛋白定位:免疫组化可以揭示蛋白质在细胞器或细胞间相互作用网络中的定位和表达水平。
通过检测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可以定位和定量感兴趣的蛋白质,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3. 组织分型: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组织切片中的特定抗原,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免疫组化项目的意义1. 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识别和定位疾病标志物,进而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
在癌症研究中,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可以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 新药研发:免疫组化技术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检测特定的分子标记物,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试验提供重要的依据。
3. 疾病机制研究: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揭示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4. 个体化治疗: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分子标记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以预测患者对特定治疗方法的响应和耐受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项目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特定抗原和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而促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免疫组化技术
Mart-1 抗原修复前
抗原修复后
抗原修复
加热法的注意事项 :
✓达到规定的温度(92~95 C以上) ✓维持一定的时间; ✓避免切片干涸 (抗原可能完全丢失); ✓加热后必须经过室温自然冷却20~30分钟,使 未折叠的蛋白分子链恢复天然构型; ✓修复液:最常用的是pH6.0的0.01mol抗原修复液的容器 中,加热至沸腾,持续10~15分钟。
优点:操作简单、经济,适用于所有的实验室, 缺点:对封闭牢固的抗原决定簇暴露不理想。
抗原修复
微波照射法 :将玻片放入装有抗原修复液的容器 中,置微波炉加热至95℃以上,持续l0~15分钟, 冷却后,按免疫组化染色步骤进行。
量抗原(抗体)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定位,其中
生物素——抗生物素染色法最常用(ABC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
➢ 免疫荧光法:最早建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基本原理:它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先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 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 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即会发 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确定组织中某种抗原的 定位,进而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抗体
✓ 抗体的结构:
每个抗体都含有两个较小的 蛋白质 (轻链)和两个较大的 蛋白质(重链)。组成 抗体 的这四个蛋白质通过二硫键 ( S-S )结合在一起。
➢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该端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 Fc(fragment crystalline):
常用固定剂
丙酮: 对抗原性的保存好,但脱水性更强,较少 用于组 织标本。
组织学切片制作
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是免疫组化中最常用的制片 方法。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于分析生物组织或细胞的实验技术,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和染色试剂,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的蛋白质或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在医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诊断疾病、研究细胞生物学过程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
免疫组化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互相结合。
抗原是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分子,而抗体则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可以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免疫组化利用这一原理,使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染色试剂的辅助作用,使该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形成可见的沉积物。
在实际操作中,免疫组化通常需要以下步骤:取得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或细胞样品,首先进行固定和切片处理,以保持样品的形态结构。
然后将切片进行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组织中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增强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效果。
接下来,样品与特定的抗体进行孵育,抗体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
为了可视化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染色试剂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可见的染色沉积物。
染色沉积物的颜色和位置可以反映出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目标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空间分布信息。
例如,在肿瘤研究中,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癌细胞中增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此外,免疫组化还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免疫反应以及发育过程中关键分子的定位和表达。
然而,免疫组化技术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严格的抗体验证,确保其特异性和可靠性。
其次,免疫组化的结果通常是主观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进行解读和分析。
此外,由于样品处理和染色过程中多个步骤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重现性可能受到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免疫组化技术也不断更新和改进。
例如,引入了自动化设备和图像分析软件,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
免疫组化步骤及原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它在病理诊断、生物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首先,进行免疫组化实验需要准备组织切片。
通常情况下,组织切片是从已固定的组织样本中制备的。
固定的方法可以选择福尔马林固定、乙醇固定等,不同的固定方法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接下来,进行抗原修复。
抗原修复是为了使组织样本中的蛋白质抗原重新暴露出来,以便后续的抗体结合。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消化等,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然后,进行蛋白质的非特异性结合抑制。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之前,需要阻断组织中非特异性的蛋白质结合,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产生。
一般可以使用牛血清蛋白(BSA)或者其他蛋白质来进行阻断。
接着,进行一抗的孵育。
选择合适的一抗对于免疫组化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
一抗的选择应该考虑抗体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孵育时间和温度也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随后,进行二抗的孵育。
二抗通常是与荧光素或者酶结合的抗体,用于检测一抗的结合情况。
选择合适的二抗可以提高实验的信号强度和特异性。
最后,进行显色或者荧光检测。
根据实验要求,可以选择酶标法或者免疫荧光法进行信号的检测。
在显色或者荧光检测之后,可以对组织样本进行染色和镜检,最终得到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
免疫组化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显色或者荧光检测来观察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组织样本的处理和抗体的选择,可以实现对蛋白质表达的定量和定位分析。
总之,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在病理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掌握免疫组化的步骤及原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结果的准确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免疫组化标准
免疫组化标准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于诊断和研究的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存在和定位。
在免疫组化中,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免疫组化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体选择:根据研究或诊断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并确保抗体具备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以避免非特异性或假阳性的结果。
2. 样本处理和预处理:对组织样本进行固定、切片和染色前的预处理非常重要。
标准化的预处理步骤包括脱水、脱脂、抗原恢复和阻断非特异性结合。
3. 正确的染色程序:免疫组化染色的步骤包括抗原恢复、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一抗孵育、二抗孵育、显色和染色核红剂。
每个步骤的时间和温度都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4. 阴性和阳性对照:标准化的免疫组化需要包括阴性和阳性对照样本。
阴性对照样本是未表达目标抗原的组织或细胞,阳性对照样本是已知表达目标抗原的组织或细胞。
这些对照样本可以用来验证染色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标准化的评估和解释:标准化免疫组化的结果需要由经验丰
富的病理学家或研究人员进行评估和解释。
对于定量分析,可以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来标准化评估和解释结果。
总之,免疫组化的标准化是确保结果准确和可重复的关键步骤。
只有遵循标准化程序和步骤,才能获得可信赖的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的定义
第四篇免疫组织化学一、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义:(一)什么叫免疫组织化学?简单地说,用已知的抗原或者抗体去检测待检组织中的抗原或抗体,根据其结合后经一系列方法的处理,呈色反应,在光镜下确定组织的来源属性和部位。
目前免疫组织化学作为病理诊断,鉴别特殊病例,是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手段,国内在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方面已经普遍地展开并扩展至基层单位,为病理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抗原(抗原,AG)它是一类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并促进其发生免疫应答,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1)抗原的性质①异物性。
它是抗原所具有的特性,机体对进入体内的某些异物,异体大分子物质可产生免疫应答。
目前生物制剂公司利用这一原理生产出许多适合于临床诊断的抗体。
但是,并非所有的异物都是抗原。
例如矽尘等一些生物性高分子聚合物,它们不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物质,而只是肺对吸入的矿物性和有机粉尘的非肿瘤性反应[1]。
矽肺是肺吸入矽颗粒沉积的结果,也是机体对另一种外来物反应的结果。
②理化性状。
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其分子越大,它的免疫原性就越强。
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都较大,起码在一万以上,抗原分子量越大,其相应的表面积也越大,接触、碰撞免疫细胞的机会就增多,这犹如一颗大树,根深叶茂,占据着大片空间,不易被风刮跑。
抗原性物质由于分子量大,盘踞着较大地方,在体内存留着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其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就越强。
③特异性。
各类抗原物质结构繁琐,组成的化学结构也很复杂,但是能够刺激机体并与抗体发生结合反应的化学组成,仅仅是抗原物质表面的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学基团,化学结构及空间构型,称为抗原决定簇。
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起反应而不能与其它的抗原起反应[2],这就是抗原的特异性,称之为特异性抗原。
虽然如此,特异性抗原也只是相对的,因为人们希望这种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细胞及结构而不存在于其它细胞及结构的特有抗原[3],但至今为止,仅发现较为狭小范围的特异性抗原,如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 抗原,PSA),它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目前认为是具有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之一,它可以用于前列腺癌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诊断,但不能用于同源的前列腺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因为它还不是非常特异性的抗原,前列腺增生的上皮也可以呈阳性反应。
免疫组化
第一抗体就是能和非抗体性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
种类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第二抗体是能和抗体结合,即抗体的抗体,其主要作用是检测抗体的存在,放大一抗的信号。
二抗是利用抗体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的性质,去免疫异种动物,由异种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的针对于此抗体的免疫球蛋白。
用抗AIV H5亚型血凝素单克隆抗体为包被抗体,兔抗AIV IgG为第二抗体。
免疫组化是融合了免疫学原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组织学技术(组织的取材、固定、包埋、切片、脱蜡、水化等),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主要是定位)。
样本是细胞或组织,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可能出现膜阳性、质阳性和核阳性。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到了免疫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显色,待测的样品多是血清、血浆、尿液、细胞或组织培养上清液,因而没有用到组织包埋、切片等技术,这是与免疫组化的主要区别,操作上开始需要将抗原或抗体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从而使后来形成的抗原-抗体-酶-底物复合物粘附在载体上,这就是“吸附”的含义。
免疫组化和elisa所用到的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因为所检测的样品不同,从而在操作方法上有所不同。
Elisa多用于定量分析,其灵敏度非常高。
western bolt先要进行SDS-PAGE,然后将分离开的蛋白质样品用电转仪转移到固相载体上,而后利用抗原-抗体-标记物显色来检测样品,可以用于定性和半定量。
免疫学三大工具,免疫组化、Western、ELISA,分别用于定位,定性和定量。
以下western 和Elisa的区别不是原创,是找的资料。
western blotting 可以看到特异性的条带,但是定量比较烦elisa可以直接读出浓度,但是如果抗体有非特异性结合,那得到的数值就不可信。
WB只能半定量,但是可以检测细胞膜蛋白,这点ELISA做不到ELISA可用定量方法检测蛋白,也就是说可以观察不同浓度刺激物对目的蛋白的影响WB所检测的一般是抗原,而Elisa抗原抗体都可以检测。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免疫组化是一种在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实验技术方法,用于检测、定位和鉴定分子结构和细胞组分。
它通过使用抗体特异性地与目标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并利用染色剂、辅助试剂或其他检测方法来实现目标物质的可视化。
免疫组化技术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即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在免疫组化中,首先需要制备一种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可以识别并与目标分子或细胞特异性结合。
抗体可以来源于动物体内产生的抗原抗体或通过体外合成的克隆抗体。
然后,将制备好的抗体标记上染色剂、荧光剂等标记物质,以便于目标物质的可视化。
在实验操作中,通常需要对待测标本进行固定、切片和免疫染色处理。
固定处理可以固定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以保持其原有形态和抗原性。
切片处理是将固定好的组织切成薄片,通常采用切片机或冰冻切片技术。
免疫染色处理是将切片中的目标物质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利用标记物质使其可见。
免疫染色处理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步骤,如抗原解脱、抗体孵育和可视化等。
抗原解脱是为了使目标物质(抗原)暴露在细胞或组织的表面,以便于抗体结合。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煮沸、酸碱处理、酶消化等方法来实现。
抗体孵育是将制备好的抗体加到标本上,以特异性地与目标物质结合。
通常,抗体需要在孵育液中与标本反应一段时间,以确保充分结合。
最后,通过可视化方法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和位置,如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
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细胞因子、受体和激素等,从而揭示其在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在临床诊断中,免疫组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分级,如癌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在药物研发中,免疫组化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效果和毒副作用,并帮助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方法,通过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和可视化检测,可以对分子结构和细胞组分进行定位和鉴定。
它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揭示生物学过程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
免疫组化(Immunohistonchemistry)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服务内容
(1)组织标本的固定和石蜡包埋(2)石蜡标本或冰冻标本的切片(3)常规或特殊病理切片染色
(4)组织/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5)图片拍照及图片分析、数据统计客户提供
组织或石蜡组织切片;细胞爬片;一抗我们提供
(1)免疫组化所需的试剂
(2)免疫组化结果(实物)
(3)实验结果图片
(4)完整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
服务内容
(1)组织标本的固定和石蜡包埋
(2)石蜡标本或冰冻标本的切片
(3)常规或特殊病理切片染色
(4)组织/细胞标本的免疫组化检测
(5)图片拍照及图片分析、数据统计
客户提供
组织或石蜡组织切片;
细胞爬片;
一抗
我们提供
(1)免疫组化所需的试剂
(2)免疫组化结果(实物)
(3)实验结果图片
(4)完整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帮助诊断疾病的技术。
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分子病理学研究以及预后评估等领域。
然而,正确解读免疫组化结果并不容易,因为需要根据特定的标准来判定阳性和阴性结果。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正确理解和解释免疫组化结果。
一、阳性结果的判定标准。
1. 强阳性(3+),细胞膜或细胞浆呈深褐色,且明显高于背景染色。
2. 中度阳性(2+),细胞膜或细胞浆呈较深的褐色,但略低于强阳性。
3. 弱阳性(1+),细胞膜或细胞浆呈浅褐色,仅略高于背景染色。
二、阴性结果的判定标准。
1. 弱阴性,细胞膜或细胞浆呈浅褐色,与背景染色无明显差异。
2. 中度阴性,细胞膜或细胞浆呈淡黄色,与背景染色相似。
3. 强阴性,细胞膜或细胞浆无染色。
三、结果的解读。
1. 阳性结果表明目标蛋白在组织中有表达,其强度与肿瘤的预后、治疗反应等密切相关。
2. 阴性结果可能表明目标蛋白在组织中无表达,但也有可能是技术操作或试剂质量等因素导致的假阴性结果,需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四、注意事项。
1.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结果的解读应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避免片面解读导致诊断错误。
五、总结。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定标准对于正确理解和解释免疫组化结果至关重要。
只有准确判定阳性和阴性结果,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在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时,应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根据组织中蛋白质的降解程度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推断 死亡时间,有助于法医学中的 死亡时间推断。
05
技术发展与展望
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与智能化
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免疫组化技术正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
发展,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指标并行检测
02
通过多指标并行检测,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
80%
疾病预测
对特定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可以 预测疾病的发病风险和进展趋势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
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死亡原因鉴定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 死者体内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有助于推断死亡原因和死因 调查。
致伤工具推断
通过检测创口组织中特定蛋白 的表达,可以推断致伤工具的 类型和作用方式,为法医学鉴 定提供依据。
03
免疫组化与特殊染色的比较
技术特点比较
免疫组化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标记抗 体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位和 定性分析。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
特殊染色
利用不同化学染料对组织或细胞的不 同成分进行染色,以便观察组织或细 胞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简单易行、成 本低廉等优点。
应用范围比较
免疫组化
主要用于肿瘤诊断、鉴别诊断、预后评估等方面,也可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诊 断。
特殊染色
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组织学等领域,如观察细胞形态、鉴别细胞类型、检测组织内化学成分等。
优缺点比较
免疫组化
优点在于高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准确定位和定性分析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缺点是操作复杂、成本较高,需要 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药物研发与疗效评估
免疫组化法
免疫组化法免疫组化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包括把特定抗原标记物和对应抗体分别与一个模板物质(如细胞、组织或液体标本)标记在一起,使之结合在一起,以创建一个“抗原-抗体-标本”的复合体。
这种复合体可以被用来识别、检测、以及定位某一特定的抗原。
由于免疫组化法的特殊性,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和监测某些生病的状态,如癌症的发生。
此外,免疫组化法还可以用来监测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并被用于免疫学研究中,探索免疫系统这个复杂的生物体系统。
免疫组化法由两个过程组成:抗原标记和检测。
首先,抗原需要在体外处理,以便它可以被标记物(如金纳米粒子、抗原抗体或抗体抗原改性的抗体)紧密结合。
抗体也必须进行体外处理,以便它们可以专一地结合到标记的抗原上。
结构上,抗原和抗体中的特定抗原残基很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该抗原-抗体复合体是否可以结合到模板物质表面。
检测步骤是利用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体,将其与模板物质(细胞、组织或液体标本)进行结合,这样就可以识别出模板物质表面上的特定抗原。
这一过程可以采用一些不同的技术,如直接免疫组化法、间接免疫组化法以及多重免疫组化法等。
其中,直接免疫组化法是最常见的,它的操作方式最简便,在大多数实验室中都可以进行。
另外,多重免疫组化法是现代免疫组化法中应用最多的技术,它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抗原。
这是一个同时检测多个抗原的复杂技术,它可以检测同一个细胞中多个抗原的表达。
它最常被用于医学细胞生物技术、诊断病理和肿瘤学研究中,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绘制出细胞或组织的三维结构。
总而言之,免疫组化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它将使用抗原标记物和对应抗体分别与一个模板物质(如细胞、组织或液体标本)进行结合,形成一个“抗原-抗体-标本”复合体,用来识别、检测以及定位某一特定的抗原,从而实现对细胞或组织的活性特异性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可以用于病理学、免疫学研究以及肿瘤学等多种学科,帮助科学家系统地探索生物体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织化学第一节概述1、概念:免疫组织化学(IHC)又称免疫细胞化学。
它是组织化学的分支,是应用免疫学及组织化学的原理,对组织切片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显示的技术。
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检测相应的目的抗原(或抗体),并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际上该法是以免疫学方法取代化学方法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病理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纯形态的病理学发展成为了形态与免疫信号相结合的现代病理学。
其技术应用20多年来对临床病理诊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了病理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辅助手段。
2、发展史3、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适用于蛋白水平上组织的抗原或抗体检测。
凡是组织细胞内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如肽类、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受体、表面抗原等均可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因而目前在基础与临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
主要用于常规石蜡切片难以完成的疑难肿瘤的诊断(1)对肿瘤的组织起源进行鉴别诊断,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2)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综合判断(3)对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和分期(4)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5)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6)癌基因蛋白、肿瘤激素受体及生长因子的检测对肿瘤预后的判断(7)癌基因蛋白检测可用于肿瘤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4、免疫组化实验所采用的组织和细胞标本组织标本: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大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细胞标本:包括组织印片、细胞爬片和细胞涂片5、免疫组化实验所用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6、免疫组织化学的全过程包括:(1)抗原的提取与纯化;(2)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3)将显色剂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4)标本的制备;(5)免疫细胞化学反应以及呈色反应;(6)观察结果。
7、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分类(1)根据染色方式:① 贴片染色② 漂浮染色(2)根据Ag-Ab结合方式分为:① 直接法② 间接法③ 多层法(3)按标记物的性质分为:① 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法)② 免疫酶技术(酶标抗体法、桥法、PAD法、 ABC法)③ 免疫金属技术(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染色法、蛋白A金法)④放射免疫自影法8、标记物(1)必要性(2)常用标记物:① 荧光素② 酶(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③ 生物素(Biotin)④ 铁蛋白金(主要应用于免疫电镜)⑤其他:如同位素第二节免疫组化技术一、免疫组化所需仪器设备二、免疫组化所需试剂PBS(磷酸盐)缓冲液L柠檬酸盐缓冲液3%过氧化氢溶液DAB显色系统L EDTA缓冲液()1mol/L的TBS缓冲液酶消化液3%甲醇-H2O2溶液封裱剂TBS/PBS三、组织的前期处理(一)固定取材后组织(××)推荐固定时间4~18小时。
组织固定不够的原因:固定时间不够;固定液浓度不够;固定液用量不够;大标本或有包膜的组织不切开固定固定时间较长的标本,可通过加强修复增强染色效果。
(二)烤片烤片的温度不宜过高:烤片的时间不宜过长。
烤片温度过高不仅会引起切片细胞收缩,而且对组织内抗原的保存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细胞核阳性的抗原;但时间太短(少于20分钟),容易造成脱片。
推荐烤片温度及时间:50℃~60 ℃ ,烤2~4小时。
四、免疫组化操作流程(一)脱蜡和水化凡是石蜡切片必须经过二甲苯脱蜡,各级乙醇至水洗的过程。
二甲苯和各级乙醇必须保持一定纯度,不能混入其他杂质成分,而使染色受到影响。
组织切片的脱蜡步骤应彻底,否则无论进行哪种染色都会发生困难。
脱蜡时间要充分,若溶蜡剂使用过久应及时更换以免效率降低,若室温过低,可将溶蜡剂置于温箱中进行脱蜡。
(二)抗原修复组织固定、脱水、透明、浸蜡、烤片,阻断剂、甲醇、抗原暴露及修复过程中用的蛋白酶、酸、缓冲液等各种理化因素,都会使抗原受到影响,导致抗原决定簇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完全破坏,丧失原有的抗原性。
抗原修复(Antigen retrieval ,AR)是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前用酶、表面活性剂或微波、金属盐等对被掩盖的抗原决定簇或变性的抗原进行暴露和修复,使抗原性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的过程。
抗原修复有利于抗原抗体结合,提高阳性检测率。
不同的抗原可选择最佳修复方式:不修复:可直接加一抗;热修复:水浴、微波、高压;酶消化:胃酶、胰酶、蛋白酶K、XXV酶;双暴露:先热处理后酶消化或先酶消化后热处理。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染色方法有:(1)直接法:荧光素直接标记在特异性的抗体(一抗)上,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在切片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抗原。
(2)间接法:荧光素标记在二抗上(二抗:抗产生一抗动物的 IgG抗体),显色后镜检。
(3)非标记Ab桥法:“桥法”是酶标记抗体的改进,经过三次抗体,其二抗为未标记桥抗体。
分单桥法和双桥法。
(4)PAP法( Peroxidase anti—peroxidase method,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是桥法的改良,既先形成PAP复合物→抗原—抗体—抗IgG抗体—PAP复合物。
(5)ABC法( 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method,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6)SP或SAP法( Streptavidin/peroxidase or strepta-vidin/alkaline phosphatase,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是ABC法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良,使卵白素与链霉(而非生物素)结合,而后再结合PO 。
(7)蛋白A-金法(Protein-A gold method):多用于电镜。
(8)双重组化染色法:应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激素可在同一张切片,同一细胞或亚细胞结构内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
(9)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silver staining IGSS)五、免疫组化染色步骤(一)酶标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生物素(lablled strptavidin biotin ,LSAB 或S-P法)1.将已制作好的组织切片进行脱蜡和水化(冷冻切片和细胞涂片不用脱蜡);2. PBS洗2次各5 min;3. 3%双氧水阻断10 min;洗2次各5 min;5.抗原修复(有些抗体无需修复);6. PBS洗2次各5 min;7.滴加Ⅰ抗孵育1 h(37℃);洗3次各5min;9.滴加Ⅱ抗孵育15~30 min;洗3次各5 min;11. 加HRP标记的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孵育15~30 min;12. PBS洗3次各5 min;13. DAB显色1~5分钟,镜下掌握染色程度;14. PBS冲洗10 min;15. 苏木精复染1~2 min,盐酸酒精分化;16. 自来水洗10 min;17.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二)ABC法1.切片脱蜡至水,入PBS 洗3次/15分钟。
2.封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用新配置的%H2O2 (在PAS或 Tris-HCl缓冲液中或甲醇中)室温,30 min。
3.水洗,入PBS,洗三次,每次5min。
4.减少非特异性着色。
用稀释20倍的正常血清(产生二次抗体动物血清!),室温,30min。
5.滴加第一抗体,4℃过夜或室温5min~1 hour。
6.,洗三次,每次5min。
7.滴加第二抗体,室温15min~ 60min。
8.洗净,洗三次,每次5min。
9.滴加ABC复合物,室温15min~60min。
10.洗三次,每次5min。
11.0.05M Tris –HCl 5~10分钟,此步可省略。
12.DAB-H2O2 显色:用%H2O2的DAB溶液,室温5~30分钟,随时镜检(DAB 用时新配)13.自来水洗净。
14.用Mayer 苏木精或%甲基绿,复染胞核(可不染)。
15.常规脱水、透明、封固、镜检。
结果:棕褐色反应产物代表抗原X的定位。
(三)EnVision二步法(ELPS法)1.将已制作好的组织切片进行脱蜡和水化;2. 水洗,PBS洗3次各5 min;3.抗原修复(有些抗体无需修复);4.3%双氧水阻断10 min;5.PBS洗2次各5 min;6.滴加Ⅰ抗放入孵育盒中冰箱4℃过夜或37 ℃孵育1 h;7.第二天将孵育盒取出在室温平衡1h;8.每张切片分别以PBS冲洗后,再放入切片缸内PBS洗3次各5min;9.滴加EnVisionⅡ抗孵育15~30 min;10.PBS洗3次各5 min;11. DAB显色3~5分钟,镜下掌握染色程度;12. 自来水冲洗;15. 苏木精复染1~2 min,盐酸酒精分化;16. 自来水洗10 min;氨水返蓝;17.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四)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将已消毒的20mm盖玻片置于90mm培养皿中,按2×104/ml的细胞密度将细胞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细胞爬片,5天后进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2. PBS清洗标本3次各2 min。
3. 4%的多聚甲醛固定15分钟;(冷甲醇:丙酮1:1)4.空气干燥5min。
5. PBS清洗标本3次各2 min。
6. 0.5%Triton X-100( DPBS配)孵育1次20 min。
7. PBS清洗标本3次各2 min。
8. 3%H2O2孵育15 min。
9. PBS清洗标本3次各2 min。
10. 封闭血清孵育(5%正常二抗血清DPBS液)20min。
11.一抗孵育(PBS配,滴度1:200,湿盒)4℃过夜或37 ℃ 60 min。
阴性对照最好用一抗来源血清,否则用PBS12. PBS清洗标本3次各5 min。
13.二抗工作液湿盒中孵育37 ℃ 30 min。
14. PBS清洗标本5次各2 min。
15. DAB显色(避光,镜下观察至棕色)约10~15min。
17. 蒸馏水或自来水洗1次5 min。
(可放六孔板内,再将孔板放在饭盒等内,自来水下冲洗)18. 苏木素复染10min。
19. 自来水洗5min。
20. 树胶封片。
六、免疫组化染色基本技术及注意事项1. 实验计划2. PBS洗涤技术3.加过氧化氢4.孵育盒的制作5.加封闭液6.关于抗体7.加SABC8 .光镜控制显色方法9. 苏木素复染10.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11. 防止脱片12. 染色失败的弥补七、对照组和染色结果的评价(一)必须设置相应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
(二)对染色结果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正确辨认特异性染色和非特异性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