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疗效评价
t r e a t me n t g r o u p( 7 0 c a s e s )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 r o u p( 5 0 e a s e s ), c h i l d r e n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w e r e i n j e c t e d w i t h h e p a t i t i s B v a c c i n e w i t h i n 2 4 h o u r s a f t e r
【 关键词 】 乙肝 ; 母婴传播 ; 乙肝免疫 球蛋 白; 乙肝疫苗 ; 预防
Ef ic f a c y Ev a l ua t i o n o f He pa it t i s B I mmu no g l ob u l i n Co mbi ne d wi t h He pa t i t i s B Va c c i ne i n Pr e v e nt in g He pa t i t i s B Mo t he r -t o -c hi l d
b i r t h , w h i l e c h i l d r e n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g r o u p w e r e i n j e c t e d w i t h h e p a t i t i s B v a c c i n e w i t h i n 2 4 h o u r s a n d 1 m o n t h ft a e r b i r t h, a n d t h e i r m o t h e r h e p a t i t i s B
i mmu n e g l o b u l i n i n p r e g n a n c y 2 8, 3 2 a n d 3 6 w e e k s . Re s u l t :T h e c o r d b l o o d HBs Ag p o s i t i v e r a t e s o f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we r e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
射HBIG 200 U, 新生儿出生时及半月时分别注射 200 U HBIG, 并按。1, 6 方案常规注射乙肝疫苗。 ,
监护, 新生儿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在 1 岁时检测血清抗一 HBs, 结果 A 组较 B 组的婴儿 1 岁时外周血
HBSAg 阳性率显著降低.P <0. 05, 结论 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外周血 HBSAg 阳性
率, 但仍存在部分患儿的阻断失败。 【 关健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宫内感染; 垂直传播
476100 , China
I Abst act I Object ve To study the preventive ef ect of hepatitis B immune globins( HBIG) and hepar i f
titis B virus vaccine ( HBVV) to interdict transmission of Heaptitis B virus fr m Hepatitis B virus t am er prego nant women to their embr os. Methods Gr up A ( n 二 ) , y o 83 each of whom was injected with HBIG 200 U monthly in late pregnancy and al neonates were injected HBIG 200 U within the 1 at day and the 15th day and l HBVV at the 1 st month ,2nd month and 7th month after birth respectively. When infants were 1 years old ,HBsAb in serum were detected ;Gr up B ( n 二 ) who only obtained r utine antenatal care and check. Each infant o 87 o in the Gr up B was only immunized with 3 doses of hepatitis B virus vaccine r utinely. Results When infants o o were 1 years old ,the positive rate of HBS in Gr 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 up B. P <0. 05一 Ag o o Conclusion HBIG and HBVV can ef ectively reduce the positive rate of HbsAg of infants. But , some of these f cases were failed 加preventing method.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95例进行孕期hbv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其中在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120例孕妇为观察组,所生新生儿为a组(120例);在孕期未注射hbig 75例为对照组,所生新生儿为b组(75例)。
观察组hbsag(+)孕妇在孕28周开始注射hbig,100 iu/次,每隔4周注射1次,共3次,hbeag(+)每次注射hbig 200 iu。
对照组孕妇在孕期不注射hbig。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血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中hbsag(+)孕妇分别于孕28、32和36周时注射hbig 100 iu,hbeag(+)孕妇每次注射200 iu;对照组孕妇孕期不注射hbig。
a组新生儿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a组新生儿中hbsag(+)孕妇所生者在6 h内、1月时注射100 iu hbig,hbeag(+)所生者在6月时再次注射hbig 100 iu;b组新生儿不注射hbig,只在出生后6 h内均注射10 μg乙肝疫苗(hbv ac),以后1、6月时分别注射相同剂量hbv ac。
hbeag(+)孕妇所生新生儿禁止进行母乳喂养[4]。
1.3 检测方法所有孕妇均于孕28周前及分娩前取静脉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和肝功能检查。
新生儿在出生时取脐血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查[5]。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所生新生儿脐血免疫结果比较观察组所生新生儿脐血检查乙肝血清标志中有7例hbsag(+),阳性率为5.83%;71例hbsab(+),阳性率为59.17%。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86例体会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 2008,I ss ue N o.149预防与卫生P r o p h y l a x i s &H y g i e n e 5乙型肝炎是我国目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1],其中母婴传播是婴幼儿HBV 感染的重要途径,HBe A g 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年内大部分均感染HBV ,其中85%~90%将成为无症状慢性H BV 携带者[2]。
笔者于2002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 BI G )联合乙肝疫苗86例阻断乙肝病毒(H BV )母婴传播并与对照组22例比较,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08例孕妇均在孕28周前经我院血检H BV 阳性和HBeA g 阳性者,对有条件的86例孕妇及所生新生儿应用H BI G 联合乙肝疫苗注射作为观察组,因各种原因未注射H B I G 者22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职业分布、分娩时孕周、妊娠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阻断方法观察组孕妇及其小孩接受H BI G 和乙肝疫苗注射。
具体方法:孕妇于怀孕第28、32、36周分别肌内注射H BI G 200U ;新生儿出生后24h 内、15d 及1个月分别肌内注射H BI G 100U ;出生当日、满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30、10、10μg 乙肝疫苗。
对照组孕妇及小孩不肌内注射H BI G ,只在出生当日、满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30、10、10μg 乙肝疫苗。
全部小孩出生后当天采外周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1次,满1岁采静脉血检测乙肝两对半1次。
3阻断结果108例孕妇共分娩新生儿108例,出生后能健康成长至1岁并能保持跟踪联系。
观察组86例小孩中,出生当日H Bs A g 阳性1例(1.16%);满1岁时H Bs A g 阳性2例(2.32%)。
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观察
因母 婴 传 播 感 染 _ ] 】 。HB 感 染 母 亲 的 婴 儿 若 不 采 取 免 疫 阻 V
断 , 有 > 6 会 感 染 HB ] 而 感 染 HB 的 时 间 是 发 展 成 将 O V口 , V 慢 性 HB 携 带 者 的重 要 相 关 因素 。宫 内 感 染 者 几 乎 1 0 发 V 0
展 为 慢 性 HB 携 带 者 , 生 儿期 感 染 为 9 , 婴 传 播 在 乙型 V 新 O 母
肝 炎 流 行 中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阻 断 HB 的 母 婴 传 播 是 预 防 V 乙 型 肝 炎 的 重 要 环 节 。我 国文 献 报 道 的 HB 产 前 传 播 宫 内感 V 染 率 是 4 4 ~ 2 . _ ; 近 年 来 有 研 究 发 现 宫 内感 染 的 发 . 35 】 而 生 率 可 达 9 1 ~ 3 . _ 。 宫 内 感 染 是 母 婴 传 播 的 主 要 途 . 67 4 ] 径 , 导 致 婴 儿 出 生 后 乙 肝 疫 苗 接 种 失 败 的 主 要 原 因 。相 关 文 是 献 报 道 的运 用 乙 型肝 炎 免 疫 球 蛋 白 ( I 联 合 乙 肝 疫 苗 接 种 HB G) 阻 断母 婴传 播 的 保 护 效 果 为 7 ~ 9 _ 。 O O 5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较用 t 验 , P O0 检 以 < .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 1 2 4名 无 症 状 携 带 HB Ag 的 母 亲 产 前 3个 月 有 6 . 0 s 9例 ( 3 8 )HB Ag 阳 性 ( 称 双 阳 性 ) 其 中 阻 断 组 3 例 3. e 简 ; 7 (5 9 ) 对 照 组 3 3 . , 2例 ( 1 7 ) 3 . 。新 生 儿 2 4名 , 下 2 0 生 4 h内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高危儿的免疫效果观察
性脑炎 ,因患儿头痛反复而延长甘露 醇的使用时间 ,头痛加
好转。甘露醇进入机体 后,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脑组
疗程 , 多数病毒性脑炎患儿使用小剂量甘露醇 0 2 -0 5 / g .5 .g k ,
1 8 , ( )8 9 9 7 3 : 2.
重 ,经腰穿复查为低颅压 ,才考虑是甘露醇过量 ,经补液后 【1 吕连 桂 . 2 专科护 理新进 展【 1 北 京 : 民军医 出版社 ,1 M . 人 996
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更不可缺 ,减少腰穿后低颅压 的发 规及生化均正常 ,考虑为原发性低颅压 。原 发性低颅压 的发
生很重要。脑脊液外漏与穿刺针 孑大小相 关,腰穿操作时要 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是 由于脉络膜丛神 经功 L 选用细针 ,穿刺斜面与硬膜纤维平行插入 ,并平行退出,与 能暂时性紊乱 ,脑脊液分泌减少或吸收迅速所致 。原发性 】 其他操作者协作 ,摆好患儿体位 ,提高穿刺成功率 ,避免 多 低颅压 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少见 ,儿科 医生较少想到该病而容 次穿刺 , 一般脑脊液标本 留取 2 ml ~3 即足够 常规检查 ,穿刺 易误诊 ,临床上应注意与高颅压的鉴别 ,高颅压的临床症状 后要去枕平卧4 / 时,4]时内避免过度 活动 , -61 2 / , , 必要时抬高 于卧位时头痛相对加重 ,坐位 时头痛相对减轻 ,与低颅压相
维普资讯
头痛 ;⑦颅 内压 下降导致大血管感觉神经 、脑 膜等痛觉敏感 用脱水 药的过程 中应注意观察患儿症状 的变化 ,如发生与体 组织失去正常的衬托作用而被牵拉 、扭曲、压迫 ,引起头痛 位有关 的头痛 、呕吐 ,或高颅压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又出现头 及其他低颅压症状 , 平卧时这种刺激减轻 , 则头痛症状缓解 “ 。 痛加重 ,均应想到低颅压 综合 征的可能 ,及 时腰穿复查 ,测 咳嗽、用力 、活动头部或变换体位时,由于颅 内静脉压 升高 脑脊液压力 , 不可盲 目加大脱水药的用量或延长疗程 。另外 ,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380例随诊研究
统计学 方法 : 采用 检 验 或 t 验 检 行统 计学分析 。
结 果
传播 的最 佳方案 。
H V母 婴传 播 的预 防 : 先 减 少人 B 首 群 H v的感 染 率 , B 孕期 降低 母血 H v B 病 毒载量 , 进行 主被 动联 合免 疫 , 断母婴 阻 传播 , 提高婴 幼儿 对 乙肝病 毒 的抵抗 力 , 加强 免疫 。有 资料 显示 : 阻断母 婴传 播 , 乙肝疫 苗联合 HBG效果好 , 纯疫苗组 I 单 3~ 4年需 加强注射 , BG加 乙肝疫苗组 HI 4~ 5年也 必须加 强注 射 , 另外 , 于 H 对 B
个 月时其免疫 效 果单 阳性 母亲 所生婴 儿
H s g阳性 率 明 显 低 于 双 阳 性 母 亲 所 生 BA 婴儿 , 0 O , 异 有 显 著性 。 P< . 1 差
讨 论
HI BG均在县 医院产科 进 行 , 其余 接种 在 我中心进行并随访观察 1年 , 每例 婴儿于 出生时 ( 注疫苗 前 ) 颈静 脉血 2 l 肌 抽 m 检
孕 妇 共 分 娩 新 生 儿 30名 。 8 方法 : 防组 于孕 2 预 8周 始 实 行 宫 内
26 0 7 50山 东 莒 县 人 民 医 院 2 60 山东 莒 县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7 50
阻断 , 即孕 妇 每 月 肌注 乙肝 免疫 球 蛋 白 ( BG) 0 I 共 3次 ( 7 8 9个 月 H I 2 0U, 孕 、、 时 ) 临产时抽血 复查 H V 新生儿 出生 , B M, 后 2 时内肌注 HBG2 0U, 按 0 1 4小 I 0 I 并 、、 6个 月每次接种基 因疫 苗 2  ̄ , 0L 对照组在 g
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和论文
试论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的研究和策略【中图分类号】r512. 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504-01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高达90%。
且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概率越高。
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何阻断是关键问题。
因此,积极开展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hbv宫内感染的阻断1.1 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婚前常规筛查,hbsab阴性妇女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从而有效防止宫内传播。
1.2 孕期常规筛查孕妇hbsag滴度高、hbsag阳性或hbv dna拷贝数>102/l是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若同时存在先兆流产、torch感染等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早孕妇女可考虑终止妊娠。
1.3 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孕妇产前进行hbsag筛查,婴儿出生后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是减少hbv母婴传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此时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血管膜,hbv 更易突破胎盘屏障,病毒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而此时胎儿各器官已成形,因此孕晚期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
目前认为其可能机制是:一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与母血中的hbsag结合,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加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载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被感染;二是孕20周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以妊娠后期4-6周这一转运活性最明显,孕后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抗-hbs经胎盘摄取,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三是孕后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调节孕妇体内th1/th2平衡趋向,th1占优势,而th1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有利于hbv的清除。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
13 统 计 学 处 理 .
数 据 用 S S 0 0统 计 软 件 处 理 , 用 四 P S1 . 采
格 表 资 料 检 验 方 法 , P< 0 0 . 5为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0 .1 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性差 异 ( P>0 0 ) .5 。
12 方 法 .
A组 孕 妇 于 妊娠 2 8周 、2周 和 3 3 6周 时 分 别 臀 大
肌 注 射 I I 0 , 角 肌 注 射 重 组 乙 肝 疫 苗 1 g 新 生 / G 2 0I 三 B U 0 , 儿 三 角 肌 注 射 重 组 乙 肝 疫 苗 1 g 另 侧 臀 部 注 射 I I 0 0 , / G 10 B
0 0 ; 组 婴 儿 抗 一I s阳性 率 (1 与 B组 ( 6 比 较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5 A - I B 8 %) 6 %) P>0 0 。 蛄 论 I I 联 合 乙肝 疫 苗 可 有 .5 /G B
效 阻 断 阳3 母 婴 传 播 。 V
[ 键 词 ] 乙型肝 炎病 毒 ; 内感 染 ; 关 宫 乙肝 免 疫 球 蛋 白 ; 乙肝 疫 苗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nJu n l f ne rt rdt n hns n se d ie 0 8Ma ,1 ( ) d r ra o It ae T ai o a C i e dWet n Me in 0 r 7 8 o g d il e a r c 2
免疫 , B组 只给 予婴 儿 乙肝 疫 苗免 疫 。蛄 果
A组新生儿 r a ms g阳性 率 ( %) 于 B组 (7 , 9 低 2 %) P<0 0 ; 组 新 生 儿 .1 A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最全版)摘要《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新指南》第二部分(流行病学和预防)产生了第1至5条推荐意见,为新生儿、无应答、意外暴露和未完成全程接种者的预防接种提供可靠依据。
《新指南》第十七部分则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因篇幅所限,本文对上述部分不做详细讨论。
《新指南》第九部分(第7至9页)介绍"临床诊断",第十部分明确抗病毒治疗的"治疗目标",从第十一至第十五部分(第9至13页)则阐释了"临床诊断"各不相同患者的疗法、疗程、监测方法,产生了第6至15条推荐意见,为慢性HBV感染后各阶段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第十六部分(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第13至17页)则关注于10类特殊患者群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选择、疗程、监测等,产生了第15至26条推荐意见,可谓"多学科会诊"时的必备"宝典"。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新指南》)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于2019年底正式发表了!面对《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总共26页篇幅的《新指南》,如何在"抗疫"的同时快速领会要点、正确指导线上线下的抗乙肝病毒诊治,成为当务之急。
《新指南》的第三至第八部分,虽未产生任何推荐意见,却为临床诊断、治疗部分提供坚实支持,灵活、精准诠释这六部分内容是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治的依据。
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
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徐陈瑜;陈洁;温坚;陈廷美;毛旭琴;周乙华;胡娅莉【期刊名称】《现代妇产科进展》【年(卷),期】2013(22)1【摘要】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
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
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
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
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
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
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
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
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
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母婴传播【作者】徐陈瑜;陈洁;温坚;陈廷美;毛旭琴;周乙华;胡娅莉【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相关文献】1.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丁素琴2.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观察 [J], 冶海成3.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 孙涛4.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J], 刘昆洋; 郑阳5.丙酚替诺福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J], 余海平;严红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方法及预防观察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方法及预防观察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方法,并观察预防效果。
方法对400例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观察。
分别在其出生伊始、出生1个月以及出生6个月接种。
观察接种反应以及应答情况。
结果婴儿无不良反应病例。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转阳率为94.0%,且男性婴儿与女性婴儿之间的阳性转化率并无明显的差异。
不同接种时间的婴儿就应答率、几何平均滴度等指标差异相对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运用0、1、6的方式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之后,其所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但仍然存在无应答情况。
因此在接种乙肝疫苗前,应制定科学的接种措施,并准备好二次免疫的实施,进而有效的提升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预防效果。
标签: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乙型肝炎是目前临床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相关调研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相对较高,且在对其进行乙肝病毒疫苗接种之后,可能会出现少数无应答的情况[1]。
本单位近年来共计对400例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疫苗接种观察统计,通过对其研究以讨论其接种效果以及二次接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3年9月~2015年3月,本单位共计对400例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观察,其中男性新生儿254例,女性新生儿146例,年龄在5~12个月,平均年龄为9.5个月。
1.2研究方法在对本单位400例进行观察的婴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均采用0、1、6的方式进行,即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进行第一针接种,在其出生1个月对其进行第二针接种,第6个月实施第三针接种。
疫苗为一剂5ug。
在接种结束之后,医护人员根据血液采集的标准,对所有的婴儿进行血液取样,其一次取样3ml。
之后采用化学检验方法,对所有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
对于无应答的婴儿,实施二次疫苗接种。
1.3检测指标以及分析方法当婴儿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其抗体含量低于10IU/L,且其乙型肝炎病毒表明抗原检测呈阴性时,则说明其为无应答;当婴儿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其抗体含量处于10~100IU/L,且其乙型肝炎病毒表明抗原检测呈阴性时,则说明其为低应答;当婴儿血液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其抗体含量高于100IU/L时,则说明其为阳性[2]。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
方法:51例hbsag、hbeag两项目性或hbsag单阳性的乙肝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时于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新生儿于出生后立即、满月时分别于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0u,于出生后立即,1个月龄,6个月龄不部位注射乙肝疫苗10μg/次。
对照组于出生后立即,1个月龄,6个月龄不部位注射乙肝疫苗5μg/次。
追踪观察至12个月龄时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指标。
结果:观察组28例儿童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1例,表面抗体阳性25例,无表面抗原阳性病例,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2例,hbv宫内传染率7.14%,hbv母婴传播阻断率92.86%;保护性抗体产生率89.29%。
对照组23例儿童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8例,表面抗体阳性4例,表面抗原阳性3例,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4例,hbv宫内传染率30.44%,hbv母婴传播阻断率69.56%;保护性抗体产生率17.39%。
经统计学方法分析,母婴阻断x2=4.71,p<0.05,保护效果x2=26.61,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的发生和有效阻断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母婴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人群感染率高达60%,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亦高达10%~15%。
慢性hbv携带者超过1.2亿,曾有报道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途径[1]。
因此,加强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尽可能地减少高危儿童受hbv的母婴传播,采用产前及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表面抗原和e抗原阳性及表面抗原阳性追踪观察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
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肝细胞的生物转化功能绝大部分在滑面内质网( 粒体 ) 微 完 成 , 括 氧 化 、 原 、 解 及 结 合 共 4种 方 式 , 一 正 常肝 细 包 还 水 每
胞都 有 完 善 的 内质 网 ( 粒 体 ) 统 , 具 备 完 善 的 加 单 氧 酶 微 系 并 系及 其 所 表 现 出 的完 备 的生 物 转 化 功 能 。 同位 素 呼 气 试 验 检 测加 单 氧 酶 系 的酶 分 子 的 氧 化 功 能 , 反 映 相关 的 肝 细 胞 一 能
细胞 代谢 的 动 力 曲 线 在 代 谢 速 率 、 积 代 谢 量 等 方 面 的 细微 累 变化 , 在 数 字 化 分 级 的 基 础 上 对 肝 细 胞 功 能 进 行 准 确 的量 并 化评 定 , 出 患 者 当 日的 肝 细 胞 储 备 及 代 偿 情 况 , 细 胞 呼气 给 肝 试验 的三 条 动 力 曲线 形 象 直 观 地 反 映 肝 细 胞 功 能 , 医 生 一 使 目了然 。 c一美 沙 西 汀 呼 气试 验 是 反 映 肝 细 胞 损 害 情 况 和储 备 功 能 的 良好 肝 功 能 试 验 , 据 ” 累 积 呼 出 量 及 呼 出 速 率 根 c 曲线 可 以 将 肝 细 胞 功 能 进 行 分 级 , 肝 病 损 伤 和 肝 硬 化 得 到 使
1 临 床 资 料
名新 生 儿免 疫失 败 ,- A I  ̄ g阳 性 携 带 率 为 1 . 9 , 一lB 38 % 抗 i— s g阳性 8 A 4以 第 一 种 07% 十 模 式 最 为 常见 。
表 1 1 8名 新 生 儿 I V 五 项 标 志 物 模 式 0 - I B
有限公司生产 。
2 结 果
船 s g阳性 母 亲 的新 生 儿 作 为 I V 感 染 的 高 危 人 群 是 A - I B 乙 型 肝 炎 预 防 的 重要 对 象 之 一 。 乙肝 疫 苗 是 阻 断 IB 母 婴 -V I 传 播 的 有 效 措施 , 保 护 率 偏 低 … 。用 高 效 乙 肝 免 疫 球 蛋 白 但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目的:观察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双阳性且HBV DNA≥l×106拷贝/mL的孕妇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日,至分娩后42天停药;对照组不服用拉米夫定及其他抗病毒药。
观察治疗组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检测两组孕妇在孕28周、分娩时血清HBV DNA水平;两组孕妇所产婴儿在出生时和1个月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IU,同时在出生时、1个月和6个月时肌注乙肝疫苗各10ug,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时、12个月时血清HBsAg及HBV DNA 的阳性率。
结果:①孕2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治疗组孕妇血清HBV DNA(3.52±0.92)×102拷贝/mL 较对照组血清HBV DNA((6.88±0.84)×106拷贝/m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治疗组与对照组孕妇所产婴儿12个月时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治疗组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婴儿出生时Apgar评分及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安全性好。
标签:拉米夫定;妊娠晚期;肝炎病毒;乙型;母婴传播0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近3.5亿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我国占45%,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世界的34%左右。
我国现阶段有1亿多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3000多万慢性乙肝患者,目前每年用于乙肝治疗费用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1]而孕妇中HBsAg的携带率为5%~10%,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感染约30%~50%是母婴传播形成的。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学意义, 而H B s A 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为 ) ( 2 = 2 . 3 9 , P= 0 . 1 3 2 ; ) ( 2 = 5 . 1 7 8 , P= 0 . 0 2 3 ) 。然而, 孕妇组婴儿 1 2月龄时 乙肝感染率为 1 4 . 2 9 %, H B V 阻断率为 8 5 . 7 1%, 显著低于 c组的 9 4 . 7 %5月 第 3 5卷 第 9期
H e b e i Me d i c a l J o u r n l, a 2 0 1 3 , V o l 3 5 Ma y N o . 9
法 。莫沙必利是新型强效促 胃动力药 , 能选择性激 动 5 . 羟 色
果优于莫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联用 , 且不 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参 考 文 献
1 陆再英 , 钟 南山主编. 内科学 . 第 7版.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社 , 2 0 0 8 .
61 8.
胺( 5 - H T ) 受体, 刺激 乙酰胆碱 ( A c h ) 的释放 , 增强肠 胃蠕动 , 加
志, 2 0 1 l , 1 0 : 7 0 8 - 7 0 9 . ・
疗R E的治愈 率为 5 8 . 6 2 %, 总有效 率 为9 4 . 8 3 %; 采用 莫沙 必
利与奥美拉唑联用的治愈率 为 5 1 . 7 2 %, 总有效率 为 8 4 . 4 8 %,
埃索 美拉唑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 (P < 0 . 0 5 ) ; 埃索 美拉 唑组发生不 良反应率为 3 . 4 5 %, 奥美拉 唑组发生不 良反应 率为 1 0 . 3 4 %, 2组相 比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 0 . 0 5 ) 。
医学 杂 志 , 2 0 0 8, 6: 6 6 - 6 8 .
不同剂量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探讨
塑jE医药塑!生!Q旦筮垫鲞箜!Q塑H!蜮丛趟型』!!型:堕三堂:型垫:№:19不同剂量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探讨杨翠丽王斯马文阁王向红【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舷)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Rin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a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
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舢)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
结果A组269例.免疫失败6例。
乙肝母婴阻断率9r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l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r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
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r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
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作者:许东华杨秀丽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
方法将80例HBsAg阳性孕妇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
观察组自孕28w开始注射HBIG联合HBVac进行治疗,对照组未进行免疫注射治疗。
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0.00%、27.50%及57.50%,观察组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50%、2.50%及85.00%,两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慢性乙肝;垂直传播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为30%~50%的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形成的。
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1]。
本研究运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探讨,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1~38岁,平均(29.17±3.23)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顺产33例,剖宫产47例;产次1~3次,平均(1.89±0.16)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孕妇自怀孕28w开始每次于臀大肌注射200U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号),同时三角肌注10μg重组乙肝疫苗(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号),4w/次。
妊娠合并病毒性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临床观察
经检测两组 患者所 生婴儿静脉血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 率的 比较见表 1 。
表1 两组患者所生婴儿静脉血检 测乙肝表面抗原 阳性率的
比较 例( %)
经过产前 、产时 、产后 三个 阶段 的阻断 ,乙肝母 亲所生
婴 儿表 面抗体 最终 阳性率均 达 到 9 4 % 以上 ,而观察 组 与对 选择在 2 0 0 7年 1 月一 2 0 1 2年 1 月在笔 者所 照组结果无 明显差 别。孕期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 白并 不能有效 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
下腰痛 1 8例 ,均伴 有一侧或双 下肢放射 痛 ,有 间歇性 跛行 在滑脱椎体 、下位椎体的小关节上植入骨块。锁紧椎 弓根钉
8 例 。体格 检查 : 1 2 例直腿 抬高试验 阳性 ,9 例有小腿 外侧
及足 背皮肤感觉 减退 。根据 M e y e r d i n g滑移分度 法分类 : I
度5 例 , Ⅱ度 9例 ,Ⅲ度 4例 ;滑脱 部位 : 2例 L 。,1 0例 第 2天起开始直腿高抬运动 ,术后 3周在腰 围保护下下床活 L 4 6例 L ~ s 。所 有 患者 均摄腰 椎正 侧位 片 、双 斜位 片 、 前屈后伸位片及行 C T检查 。 1 . 2 手术 方法 采 用连续 硬膜外麻 醉或 全麻 。患 者取俯 卧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Me d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n o f Ch i n a Vo 1 . 1 0, No . 4 F e b , 2 0 1 ‘ 3
一
经验体会 J i n g y a n t i h u i 《 中 国 医 学 创 新》 第1 0 卷第4 期( 总 第2 5 0 期) 2 0 1 3 年2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所产新生儿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提高HBsAg携带孕妇所产新生儿免疫效果。
方法2011年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对照组,2014年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研究组。
研究组根据母亲乙肝标志物状况分为HBsAg(+)、HBeAg(+)组(33例)和HBsAg(+)、HBeAg(-)组(47例)。
研究组出生后4 h内、2周肌内注射HBIG,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
对照组于出生后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未联合HBIG。
新生儿于7个月龄时采血进行HBsAg、HBeAg测定。
结果研究组新生儿血清HBsAg阳性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研究组中HBsAg(+)、HBeAg(+)组的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HBeAg(-)组(P<0.05)。
结论HBsAg携带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后给予HBIG、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明显降低HBV母婴传播,母亲HBeAg(+)是造成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据WHO统计,当前全世界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3.5亿为HBV慢性携带者[1]。
然而,40%~50%感染者是由于母婴传播造成的,其中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在成年后易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问题。
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是目前阻断HBsAg携带孕妇所产新生儿HBV母婴传播主要方法。
为了解HBIG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HBV 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本院2011、2014年收治的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阻断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对照组,2014年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研究组。
将研究组根据母亲乙肝标志物状况分为HBsAg(+)、HBeAg(+)组(33例)和HBsAg(+)、HBeAg(-)组(47例)。
对照组中孕妇HBsAg和HBeAg双阳性为32例。
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研究组出生后4 h内、2周肌内注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 IU,并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 μg。
对照组于出生后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10 μg,未联合HBIG。
新生儿于7个月龄时采血,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HBsAg、HBeAg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 1 两组HBsAg测定阳性情况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2.50%(2/80)、18.75%(15/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研究组母亲HBeAg状况与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比较HBsAg(+)、HBeAg(+)组的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HBV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最主要的传播途经,因此,控制乙肝流行的重要环节是如何阻断HBV 母婴传播。
新生儿的乙肝免疫包括预防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两个阶段。
由于大部分HBV母婴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因为HBV刚进入新生儿体内时,尚未进入新生儿肝细胞引起病毒复制,可一过性出现乙肝病毒标志物[2]。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体,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但单纯注射乙肝疫苗,其保护作用在半个月以后基本形成。
而对于高危人群(HBsAg携带者孕妇所分娩新生儿),在人工主动性保护免疫建立之前,侵入体内的HBV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复制,因此,单纯乙肝疫苗预防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不十分理想。
HBIG是由高效价HBsAb的健康人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纯化,并经病毒去除和灭活处理制成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制剂。
HBIG与相应HBsAg专一结合,注射2 h后可在血中检测到HBsAb,快速中和体内的游离HBV,起到被动免疫作用,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HBIG,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HBV,在注射乙肝疫苗后主动免疫产生之前起到阻断作用。
因此,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效果[3]。
有研究指出,联合免疫对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8%~100%,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4,5]。
如果不使用HBIG,仅单独应用乙肝疫苗预防,总体保护率为55%~85%[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推荐:对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注射HBIG的剂量应≥100 IU。
大部分医院注射HBIG的剂量为100 IU,可能与过度加强免疫治疗削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主动免疫的效果有关,且HBIG 生产成本高,加强免疫会增加医疗成本。
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来看,研究组新生儿及时采取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新生儿7月龄采血检测血清HBsAg阳性率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HBeAg是一种分泌型核壳蛋白,是乙肝病毒复制的间接指标,结合状态下的HBeAg 可经过胎盘上IgG受体通过胎盘屏障从而进入胎儿自身血液循环,造成胎儿HBV慢性感染。
而HBeAg阴性者则基本不会导致新生儿感染(P<0.01)。
本研究结果与芮燕京等[7]、Jonas[8]研究结果相似。
由于HBeAg阳性与HBV DNA 高载量具有直接相关性。
张薇莉等[9]、赵隽等[10]研究表明HBV DNA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和宿主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当孕妇HBV DNA载量≥1.00×107 IU/ml 时,母婴传播的概率大幅上升,而对于HBV DNA载量≤9.99×104 IU/ml的孕妇,则母婴阻断成功率接近100%。
孕妇HBV DNA载量可能是导致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直接危险因素。
在其他研究中[11-13],孕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也是通过降低乙肝病毒载量从而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研究数据,可以在孕晚期及分娩前预测母婴传播的概率,从而缓解孕妇及家属对新生儿HBV感染的恐惧心理。
本次研究组中的新生儿均为在充分告知母亲及家属后自愿选择采用人工喂养,该因素可能影响感染率。
对于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行母乳喂养是否增加母婴传播风险仍存在很大争议[14]。
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亲患有乳腺炎或乳头皲裂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可能混入乳汁,如果新生儿同时存在口腔破溃等情况时,则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及接种乙肝疫苗可成功阻断90%以上的HBV母婴传播,但仍有5%~10%儿童免疫失败,因垂直传播而感染HBV[15]。
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发生在孕晚期。
宫内感染HBV的新生儿容易形成慢性HBV感染,但其感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围生期保健,加强新生儿随访制度,孕期对孕妇进行乙肝二对半及肝功能检查,有条件者对感染HBV的孕妇进行HBV DNA 检测,可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于孕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治疗,并对HBsAg携带者孕妇所产新生儿尽早注射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1] Merle P,Trepo C,Zoulim F.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hepatitisB in the elderly. Drugs Aging,2001,18(10):725.[2] 李双双,苏良香,杜卫星,等.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探讨. 临床儿科杂志,2005,24(6):373-375.[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2):151.[4] 王志群,张姝,刘启兰,等. 常规应用免疫预防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评价.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1):338.[5] Chen HL,Lin LH,Hu FC,et al. Effects of maternal screening and universal immunization to prevent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BV. Gastroenterology,2012,142(4):773.[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病毒病杂志,2011,1(1):9-23.[7] 芮燕京,宋文英,陈洁,等.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 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7):506-510.[8] Jonas MM. Hepatitis B and pregnancy:an underestimated issue. Liver International,2009,29(s1):133-139.[9] 张薇莉,赵隽,李伟.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8):644-646.[10] 赵隽,邱申熊,杨李,等. 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4):58-60.[11] Han GR,Cao MK,Zhao W,et al. 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2011,55(6):1215-1221.[12] Xu H,Zeng T,Liu JY,et al. Measures to Reduce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China:A Meta-Analysis. Dig Dis Sci,2014,59(2):242-258.[13] 赵隽,邱申熊,张沝,等.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6):59-60.[14] Tong Leung VK,Lao TT,Suen SS,et al. Breastfeeding initiation:is this influenced by maternal hepatitis B infection. 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2,25(11):2390-2394.[15] Luo Z,Li L,Bing R.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vaccination strategy o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s in China over a 20-year period. Int J Infect Dis,2012,16(2):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