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枣核 北京版

合集下载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枣核》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2 教学内容课文《枣核》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能力。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概述介绍课文《枣核》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性格特点。

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

第三章:口语表达练习3.1 口头复述让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增加对话和情景的内容。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课文感悟让学生根据课文《枣核》的内容,写一篇感悟文章。

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2 创意写作给学生提供一幅画面或一个场景,让学生根据画面或场景进行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建。

第五章:综合练习5.1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枣核》的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2 选择题练习根据课文《枣核》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和寓意。

第六章:课后阅读拓展6.1 推荐阅读提供一些与《枣核》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2 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根据课后阅读的内容,写一篇读书笔记。

《枣核》语文教学教案

《枣核》语文教学教案

《枣核》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掌握作者的基本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美德。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背景的理解。

(2)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基本情况。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解释。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了解和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枣核》。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对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性。

4.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枣核》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查找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尝试背诵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枣核》。

2.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

3. 思考:课文中的枣核代表了什么品质?你从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等美好情感。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诚实、勇敢、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枣核》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2)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回家后,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态度、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正确率等。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表现来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枣核》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朗读、复述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复述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枣核》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等。

3. 课文的朗读、复述、背诵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枣核》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课文的朗读、复述、背诵训练。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刻的哲理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枣核》的作者、背景等。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课文内容,解答疑惑。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复述、背诵训练。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的理解。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枣核》,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进行评价。

3. 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创作练习。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

3. 分析并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2. 难点:理解枣核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与思乡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枣核》。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蹊跷”、“嫣红”、“山坳”等。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人物情感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家乡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枣核》。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枣核》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PPT或黑板。

4. 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枣核》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生字词,示范朗读。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练习与巩固:(1)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竞赛: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提高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

七、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枣核》教案三篇

《枣核》教案三篇

《枣核》教案三篇《枣核》教案三篇《枣核》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构造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思乡之情的详细化。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月之故土》的音乐与画面,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假设(tǎng) 山坳(ào) 镶嵌(qiàn)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旧时同窗分开祖国五十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让她试种。

3、课文的题目是《枣核》,找出文中提到枣核的句子。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二、三段、见枣核;第七段,说枣核。

学生读课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

说枣核——解开悬念。

三、深化研读,体会情感“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详细感人。

请大家齐读课文,考虑老人的哪些行为语言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呢?(齐读第七到十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1、学生读课文2、老师示范第七段:语言描写“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思乡之情是高级住宅、满意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

3、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板书)明确:植睡莲、栽垂柳、堆北海、【关键词】:^p 句:“几十里外”、“论公斤买下”、“一块块亲手”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表达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

说明优越的物质生活、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

四、打破难点,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北京版六年级上:《枣核》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年级上:《枣核》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年级上:《枣核》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一、教学目标:1、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设置悬念的构思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故乡的一切,总是萦绕在心头。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种枣树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

作者介绍(放映图片,认识萧乾。

)(二)课前检测:(幻灯片展示)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蹊跷殷切嫣红土坳指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风烛残年迫不急待如火如荼姹紫焉红感慨良深不约而同再接再励(三)展示目标:(出示幻灯片)(四)精讲点播:1、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枣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枣核在全文中起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2、结构特征:(1)旧时同窗要枣核作什么用?在课文什么时候出现的?明确:是为了要试种,把家乡院落布置成家乡总布胡同的样子。

用以寄托对故土的思念。

在作者到达之后参观她的后花园时才知道的。

(放映北海图片)(2)那么课文前几个自然段起什么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

共设置了两次悬念,“再三托付,用途蹊跷”设置悬念,到达后,见到枣核“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旧时同窗的爱国的民族的感情,请你找出来,读几遍。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这一句话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题旨。

3、根据上面的分析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枣核,设置悬念。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学设计(精选3篇)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枣核》教学设计(精选3篇)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枣核》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中国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

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

“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

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

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回国定居者。

四、走近文本,整体感知(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

()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枣核——枣核——议枣核——民族之情四、细读课文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

北京版六上《枣核》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上《枣核》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上《枣核》教学设计北京版六上《枣核》教学设计这是一篇详细表达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

文中除了一些详细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北京版六上《枣核》教学设计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的相关资料,欢送大家阅读!教学目标:①透过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友人热爱故土的深情,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②以枣核为线索构造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重点难点: 以枣核为线索构造全篇,突出主旨的精巧构思。

明确我们的学习活动:1、赏读语言,咀嚼友人深情;2、梳理思路,体会构思之妙:3、学习围绕线索组织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注意以下词语:蹊(qī)跷(qiāo),掐(qiā)指一算,殷(yīn)切,调(tiáo)皮,嫣(yān)红,山坳(ào),拐(guǎi),掀(xiān)启,精致匀(yún)称,劈(pī)头,感慨(kǎi)良深,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成家立业,踏访,不约而同,泛舟,国籍。

思考交流: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这位老人对故土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明确:思乡的心理活动:1、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3、想厂甸,想隆福寺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思乡的行动:这位老人亲手栽垂杨柳、种睡莲、堆叠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1、这是一篇详细表达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

文中除了一些详细的事情外,还有更多的词也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老师先举一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枣核》全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复述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枣核》全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2)深入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朗读、默写、复述等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2)相关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2)了解课文背景,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2)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记录在学习笔记中;(3)教师针对难懂的地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主题;(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3)教师点评并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讲评;(3)针对错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惠水县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枣核精品教案北京版

惠水县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枣核精品教案北京版

枣核教材分析:这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

他领“我"踏访他精致匀称的后花园。

与他交谈中,才知道由于想家乡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我”带几颗枣核.“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由衷地感慨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教学目标:1。

学会8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称chèn")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联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

体会文题的精妙。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

学情分析: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

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

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虽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还是比较易于学生理解的。

本课的词语很丰富,应重视让学生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枣核》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枣核》教学设计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枣核》教学设计关于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枣核》教学设计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枣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枣核 5.doc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枣核 5.doc

2枣核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能联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3.体会文题的精妙。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体会文题的精妙。

教学用具:PPto教学时数:2。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强调“核、械、称、蹊”的字音;“殷、玄、籍”的字形。

认读3个字。

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能够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本感情。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理清顺序。

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二、作者简介萧乾(1910. 1. 27-1999. 2. 11),原名萧秉乾。

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 记者,文学翻译家。

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

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晚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

主要著译作有《篱下集》、《梦之谷》、《人生百味》、《一本褪色的相册》《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1998年10月出版的《萧乾文集》(1-10)板书:2枣核 (一)课题是?共几个自然收集了他的主要著译作。

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 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其作品《枣核》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其作品《吆喝》编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选自《北京城杂忆》。

其作品《老北京的小胡同》编入上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枣核 北京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枣核 北京版

《枣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枣核●投影问题一: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投影问题二: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北京版《枣核》说课稿

北京版《枣核》说课稿

北京版《枣核》说课稿北京版《枣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二、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学习重点: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学习难点: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四、教学设想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

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我想语文课必须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独特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难点:
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枣核
●投影问题一: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二: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

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

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

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点明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