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4d01331964bcf84b9d57bc2.png)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学习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等图片文字资料。
2.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读题设疑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
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
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
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板书设计课后小记教学反思《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_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_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52271bf78a6529647d53bc.png)
• 1、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 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 生也是脚步轻轻。
• [文章开篇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着力渲染 了一个洁白宁静的环境,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 一、写魏格纳看地图,发生假想。[1--5自然段]
• 2、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 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 放”“好动”的性格形成 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胡 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引出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 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
中心思想
• 本文生动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 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年的一天,_____________因为生 病住院,他在看世界地图打发时间,偶然发现南美洲上 巴西的______________的部分与非洲 ______________呈直角凹进的______________形状 不可思议地______________。他因而产生奇想:在太 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___都是连在一起 的,后来因为不断_______________,才分成今天的 各个大陆。后来,他作了题为“________________” 的演讲,提出了关于_________________的假说,引 起了地质界震动。
•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这难道不是一种巧合吗?( )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它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 嘴边。( ) 4、小蚂蚁们唱起了劳动的号子,一起搬运食物。 ( ) 5、这就是蟋蟀的住宅吗?是的。( ) 四、快来猜猜我是谁 1、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 2、白白地耗费心思。( ) 3、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惊恐忧虑。 ( ) 4、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课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课](https://img.taocdn.com/s3/m/dd0e43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8.png)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课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地图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物品,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信息,规划出行路线,以及探索未知的领域。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一张普通的地图也曾引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在19世纪末,德国有一位年轻的地质学家,名叫魏格纳。
他从小就对世界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奇特的地理现象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他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陆地似乎可以完美地拼接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魏格纳陷入了深思。
魏格纳开始研究大西洋两岸的地形,他发现不仅海岸线可以吻合,而且许多大陆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也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这让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也许地球上的各大洲原本是一块连续的大陆,由于某种原因,它们分开了。
这个设想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洲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每个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
然而,魏格纳并没有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他决定深入研究这个神秘的设想。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地考察,魏格纳终于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他认为,地球上原本只有一块连续的大陆,被称为“泛大陆”,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
后来,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潮汐力的作用,泛大陆逐渐分裂成几块大陆,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这个理论提出后,立刻引起了轰动。
许多科学家对魏格纳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加入到研究行列中。
然而,也有人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和批评。
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科学的支持,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海底扩张的现象,证实了魏格纳的理论。
到了70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板块构造的原理,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如今,大陆漂移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四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a4919f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3.png)
四年级上册第8课是《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
首先,课文的开头就提到了魏格纳因为生病在床上休息,发现床单上的图案可以拼凑成一个奇特的地图。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床单上的图案,并发现这些图案可以拼凑成一块块大陆。
接着,课文描述了魏格纳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
他通过研究化石、地层和古生物等证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假说,即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并且这个泛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最后,课文总结了魏格纳的发现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科学家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整个课文中,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发现过程,展示了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需要科学家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1050672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2.png)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
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2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c404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6.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
及赏析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原文:
魏格纳是德国的一位科学家。
一天,他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似乎可以吻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惊讶。
他仔细看了看地图,又做了许多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连在一起,后来因为大陆漂移,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个设想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反对,但是魏格纳没有放弃。
他继续收集证据,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大陆漂移理论最终被人们接受,并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赏析:
这篇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了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提出大陆漂移理论的故事。
首先,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展示了科学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魏格纳只是坐在椅子上看着世界地图,却能从中发现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的吻合,这体现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其次,文章展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挑战。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后,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反对。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收集证据,深入研究,最终使自己的理论被人们接受。
这体现了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最后,文章揭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教育孩子们要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同时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优质教案3份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优质教案3份](https://img.taocdn.com/s3/m/0c20b257af1ffc4ffe47ac50.png)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加以辅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内容感受维格纳的敏锐观察力和大胆想象能力,学习他对科学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
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出示地图)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题。
问题:(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4.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三、整理总结魏格纳能够成功靠的是什么?四、评价体验谈谈你从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五、拓展延伸魏格纳,我想对你说:六、布置作业收集本课四字词语继续收集大陆漂移学说或维格纳的资料。
板书设计:画海岸线↓发现大陆吻合↓产生奇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验证假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36ff6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8.png)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我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旧大陆’!”魏格纳兴奋不已。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中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
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课文。
文章讲述了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发现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最终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故事。
文章以魏格纳的性格特点为引子,展现了他豪放、好动的天性,为后文他的发现做了铺垫。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魏格纳在病房中观察世界地图的过程,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展现了科学发现的瞬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惊喜与激动。
在证据收集的过程中,魏格纳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大量的资料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证明了魏格纳的假说的合理性,使得读者更加信服。
最后,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在地质学会上的演讲和他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他的科学成果对科学界的震动,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叙事生动,通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参考3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参考3份)](https://img.taocdn.com/s3/m/6a8b2109dd36a32d73758158.png)
(教学反思参考1)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
这篇课文我连续读了几遍后,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弄清楚。
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格纳的假想。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
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
像魏格纳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
说说你对魏格纳假想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反思参考2)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不管是文本内容还是写作技法,它都是相对比较简单一些的。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我上这节课时,先是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大地图:世界几大洲、几大洋的位置与形状图。
学生很好奇:这是什么啊?少数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了解这是什么,但是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这是什么。
学生读了两遍全文之后,对本文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再来让学生看黑板上的这个图,对照课本里的相关内容,讲解、分析,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性,老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方法:学生谈对每句话的理解。找出重要语句。打乱句序,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本文,你觉着魏格纳的哪些优秀品质是我们探索发
现未来世界必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第1自然段、第8自然段
(2)体会方法:打乱句序,让学生重新排列。
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1)重点词句:
①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想法的人。
体会方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开头就写出了魏格纳的性格。和后面的许多人都对魏格纳的发现提出质疑和否定后魏格纳的态度。
静谧:
不可思议:
浩如烟海: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静谧
不可思议浩如烟海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1.理解:
(1)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要能结合本文理解。
(2)检测巩固:
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静谧()浩如烟海()枉费心机()
1.指几名同学展示自己,说说自己是怎么体会的。
2.讨论为什么魏格纳找到的这份证据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3.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有怎样的影响?
4.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魏格纳有了什么“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识
字
学
词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召枉
1.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认读。
(2)易读错的字正音:出示—认读—组词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悟读课文1遍。(合上课本思考)魏格纳提出关于大陆漂移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动,你觉着魏格纳依靠什么获得了重大的发现?(这些品质也是我们将来探寻未知世界必备的,写在课文后边。)
5.查资料,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 7段是魏格纳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开始进行的研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之前提到的魏格纳的性格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产生奇想引起震动
(二)重点品读。
1. 2段。用“”画出2段中推理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
(1)用简练的话概括每段话的意思,写在句子旁边。
(2)哪句话最重要?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2.请观察世界地图中魏格纳的发现。
教学时间
1课时
栏目设计
预习提纲
预习展示精讲点拨
导入
1.课件播放世界地图图片。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发现。
不可思议枉费心机浩如烟海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魏格纳的推理。
二、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中的人物都有谁,把这个人做的事用一句或两句话概括出来,再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就能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1)文中的人物:
(2)主要内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句子意思深刻?在文中标记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四)准备一幅世界地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观察世界地图,,或者在网上搜索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
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预习提纲(或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3.趣味识字:
4.易写错的字: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静谧端详叩开海湾漂移轻易假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有关魏格纳和世界地图的故事。
3.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
(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预习评价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句子意思深刻?在文中标记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在文中做好标记。
集体交流:
1.对于写得好的,或者意思深刻的,只要学生回答得大体正确即可。
2.对于不明白的,让学生互相解答。
3.教师预设问题:
(1)魏格纳为什么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
(2)魏格纳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推理的?
枉费心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补充词语(每空填一个字)
()()不安不可()()
浩如()()()()重洋
四、简单介绍“大陆漂移假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语积累
(1)评价反馈:可以按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分类的,比如说:
(2)出示:
动作:画盯住看端详
神态:仔细呆呆地精神大振
整体感知
1.本文中的人物都有谁,把做的事用一句或两句话概括出来,再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就能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1)文中的人物:
(2)主要内容:
1.展示某位同学(预习提纲上未写名字)概括的主要内容。
2.同学们评价、补充、修改:
说说哪个概括得好(能抓住这个人做的最重要的事)?哪句话怎么改?
3.小结:人物串联法:文中都有谁?他们分别做了什么(用一句或两句话概括出他们做的最主要的事)?把这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串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后学写人写事的文章,我们可以试着用这种人物串联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迁移练习:
(1)出示:法布尔的昆虫记
(2)展示交流学生的体会。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考方法、理解内容、体会表达等方面来谈。
限
时
检
测
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限时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凹进()吻合()枉费心机()
叩开()召开()
二、解释词语:
②诲(教诲)——悔(后悔)
③枉与汪、往、旺的区分:有日为旺(日);有水成汪(三点水);有人过往(往)
3.易读错字:静谧jìng mì意思:形容静寂无声或形容忧愁的样子,亦是诗歌中升华心境的一种“静”的境界。出自:1.安宁平静。2.平定,使安定。《陈书·宣帝纪论》:“克淮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
4.多音字:召部首:口部笔画:5笔
[zhào]①(动)呼唤;召唤;叫人来。②(Zhào)傣族姓。号~|感~|征~
[shào]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三)姓氏。
5.应会写字:无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静谧端详叩开海湾漂移轻易假说
不可思议枉费心机浩如烟海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老师说的话。
4.小结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到相关句段,反复阅读或小组讨论。
重点品读
1. 2段。用“”画出2段中魏格纳的发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1)用简练的话概括意思,写在句子旁边。
(2)你从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中的发现这件事情中知道了什么?
(3)魏格纳
1.找到世界地图,找出七大洲,巴西和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位置。仔细观察“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是否像书上说的“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细读课文2—3遍。
要求:(1)魏格纳在地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现了什么?(在课文中用——标出句子)把最能表现他仔细观察的词语圈出来。
(2)面对这一发现,魏格纳在脑海里形成了什么“奇想”?(在相关的句子下加自己喜欢的符号)
(3)“奇想”要变成“真理”必须要有证据,魏格纳又是怎样为之努力的?他找到证据了吗?怎样找到的?(在课文中用—标出句子)
2.巩固检测:
1.出示: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出正确读音。
3.学生齐读正确答案。
3.趣味识字:
3.趣味识字:
(1)交流自己用有趣的方法记住了哪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