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蒹葭》这首诗的出处、背景和作者。

2、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伊人”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追寻“伊人”的执着精神。

(2)分析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朦胧、含蓄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追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秋天芦苇丛生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画面中的景象。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蒹葭》。

2、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经》这部作品,包括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讲述《蒹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5、赏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引导学生找出诗中重复出现的章节和词句,体会其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景中含情:让学生品味诗中描绘的蒹葭、白露等景物,感受其烘托出的迷茫、失落的情感氛围。

(2)探讨诗歌的主题关于“伊人”的象征意义:组织学生讨论“伊人”究竟指什么,是恋人、理想、还是其他的象征?诗人的情感追求:引导学生思考诗人追寻“伊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着和坚定,以及这种情感对我们的启示。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1.背诵《蒹葭》:要求学生在课后熟练背诵本诗,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抽查。
2.鉴赏文章: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蒹葭》的鉴赏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
b.诗歌的意境、意象分析;
c.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d.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及个人感悟。
3.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蒹葭》的句式和修辞,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分享。
3.赏析意境: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4.文化背景:介绍《蒹葭》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文学常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对本诗的鉴赏和分析。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蒹葭》,并撰写一篇关于本诗的鉴赏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蒹葭》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1.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哲理、情感及审美价值。
2.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蒹葭教案[1]

蒹葭教案[1]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教学设计5篇

《蒹葭》教学设计5篇

《蒹葭》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蒹葭教案优秀教案第1 篇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蒹葭_大学语文教案

蒹葭_大学语文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蒹葭》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蒹葭》这首诗歌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蒹葭》这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深入学习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蒹葭》这首诗歌,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

2. 撰写一篇关于《蒹葭》这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较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蒹葭》这首诗的出处、背景及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伊人”的象征意义,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学习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意象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以秋天芦苇为背景的音乐视频,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景色中,你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蒹葭》。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了解背景(1)介绍《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

(2)讲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如《诗经》的成书过程、主要内容、艺术特点等。

4、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重点讲解一些疑难字词和句子,如“蒹葭”“苍苍”“溯洄”“溯游”等。

5、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组织学生讨论: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过程是怎样的?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3)让学生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6、探究主题(1)提问学生:“伊人”究竟是谁?有什么象征意义?(2)引导学生从爱情、理想、事业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蒹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诗文内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词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教学难点:诗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诗句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的题目和首句,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的意义和寓意。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师通过举例、引申等方式,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蒹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

《蒹葭》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策划方案、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蒹葭》的教案5篇好的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蒹葭》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蒹葭》的意境和主题;
3.掌握《蒹葭》的词语和句式;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蒹葭》的意境和主题;
2.《蒹葭》的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蒹葭》的意境和主题;
2.如何运用《蒹葭》的词语和句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老师介绍《蒹葭》的背景和作者;
2.老师播放《蒹葭》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2. 学习环节
1.学生阅读《蒹葭》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并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3.学生学习《蒹葭》中的词语和句式,并进行模仿和创作。

3. 拓展环节
1.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比较其与《蒹葭》的异同;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蒹葭》为蓝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总结环节
1.老师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
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理解《蒹葭》的意境和主题;
2.学生能够运用《蒹葭》的词语和句式;
3.学生能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比较其与《蒹葭》的异同;
4.学生能够进行诗歌创作,以《蒹葭》为蓝本,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

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度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深入剖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深入研读课文,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帮助学生入境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蒹葭》与其他爱情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独特之处。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设计【篇一】蒹葭教案《蒹葭》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教案设计思路,清晰明了。

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诵读教学。

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第二课时,重点体味情感,难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体味情感,把握语文教学情感之美。

意蕴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二、教案授课人应云云学科语文学校周王高级职业中学课题《蒹葭》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为更好学好本诗。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写法和翻译,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3、诵读,美读诗,能够把握重音、节奏、语调、语速,有感情的诵读。

4、深刻体会诗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

及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好处。

5、培养喜欢诵读美读诗文的兴趣,领悟追求者痴迷而执著的美好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教学难点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自己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诵读法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美读全诗。

3、合作研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教具、实验情况多媒体两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名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的补充和强调,并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四.诵读诗歌,美文美读1、请一学生读,教师及其余学生听,并给予适当点评。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蒹葭》的出处、创作背景和诗歌体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启发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主人公追寻伊人的执着与艰辛。

(2)品味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探究诗歌中“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歌意境的朦胧美和情感的含蓄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秋天芦苇的视频或图片,营造出一种朦胧、优美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们会想到什么?从而引出课题《蒹葭》。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3、了解背景(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讲解《蒹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4、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

(3)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主人公追寻伊人的过程和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脉络。

5、赏析艺术特色(1)分析诗歌中重章叠句的手法,让学生找出重复的章节和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感和增强韵律方面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蒹葭”“白露”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对营造诗歌意境的作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朦胧美,体会诗歌情感的含蓄深沉。

(完整版)《蒹葭》教案

(完整版)《蒹葭》教案

蒹葭教学目标: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1、“伊人”多义性探究2、赏析多主题诗歌教学过程:一、朗读欣赏(一)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二)教师指导(三)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二.诗意理解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三.分析诗歌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4、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明确:芦苇、有什么变化?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么样变换的?“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小结: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氛围,5、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像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吟诵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2.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在吟诵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秦国是一个好战乐斗的地方,而一首《蒹葭》却有与崇尚武斗的民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蒹葭》,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二、初读解译
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朗诵的过程中注意字音。

1.检查预习
(1)全班齐读,注意字音
(2)教师点拨:需掌握的字音、字形
蒹(jiān)葭(jiā)溯(sù) 洄(huí)
晞(xī)湄(méi)
跻(jī)坻(chí)
涘(sì)沚(zhǐ)
过渡:除了会读还要会写,这些字词同时也是书写过程中容易出错的,请大家拿出本子,写写这些字。

(3)听写检查
过渡:读和写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请大家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这个过程中,请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圈点勾画)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全班齐读,读出情感。

过渡: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用一种新的方式——吟诵,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老师为大家做吟诵示范。

4. 教师示范吟唱,学生畅谈感受
三、指导吟诵
(一)出示吟诵要求
(二)教师教吟,学生跟吟
(三)全班齐吟
(四)个人吟诵,互相点评,语言品析
1.探究第一章节
(1)指名吟诵第一章节,学生点评:
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点明了时间和环境:朦胧、梦幻的意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了所思慕的对象和她所在的
地点,表现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愉悦又坚定。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望不
可即,惆怅,但仍执着的追寻。

(2)齐诵第一章节
2.探究第二、三章节
(1)全班吟诵二、三章节
过渡:老师发现你们吟诵的更加得心应手了,因为内容格式上都和第一节相似,但相似中又有所变换,哪些词发生了变化?
——“苍苍、萋萋、采采”:叠词的作用,是使情感更加复杂强烈。

三个叠词的变化写出芦苇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的凄凉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

——“为霜、未晞、未已”: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说明时间的变化,从天刚亮到太阳东升。

——“方、湄、涘、长、跻、右”:位置不断的变换,道路愈发的艰难。

(2)再次吟诵二、三章节
过渡:伊人宛在,却觅之无踪,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执着追寻的脚步!一首蒹葭,将整个追寻的过程刻画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由于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同,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近一步用吟诵的方式,再次深入理解这首诗。

3.吟诵全诗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思慕的人,可能是父母兄弟,也可能是爱慕的人,这节课,我们通过吟诵的方式,品析了诗歌语言,理解了诗歌
情感,吟诵还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对诗歌的背诵。

4.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爱上诗经,爱上璀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