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摘要: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外源性抗原所导致的免疫性疾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可以说是直线上升,这就促使医疗界对该疾病更加的重视。
而通过观察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对变应性鼻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然后详细阐述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展,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中医;西医变应性鼻炎属于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免疫性疾病,该疾病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打喷嚏、鼻塞以及流清涕等多种症状,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而导致患者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与遗传有关,还与食物、感染、接触以及吸入等很多外在致敏原有关[1]。
并且,患者的发病还会受到其年龄、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自然环境也是越发的恶劣,这就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也是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2]。
因此,本文将对涉及到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一)西医发病机制由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根据西医理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还与细胞因子、神经介质以及基因易感性等有关[3]。
而主要的病理机制就是变应原进入特异性个体内经过致敏,患者在第二次接触过敏源后,就会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并会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最终引发患者出现鼻粘膜水肿、充血以及分泌物增加等多种症状[4]。
(二)中医发病机制在中医理论中,将变应性鼻炎称为鼻鼽,认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风寒,其他原因则是火、湿、热。
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的提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外邪入侵以致正气不足”[5]。
而隋代的中医学家巢元方提出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肺脏受寒,并明确指出患者涕多是由“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人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所致,鼻塞是由“风冷伤于脏腑,而邪气乘于太阴之经,其气蕴积于鼻者,则津液壅塞,鼻气不宣调”所致[6]。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治疗上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第二代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发病病因、临床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用于临床治疗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1]。
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高居不下,2015年,在美国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AGAR)中公布,AR患者数量约占美国总人口数量的1/6[2]。
而在我国,不同地域人们AR患病率不同,患病率为4~38%[3]。
本文针对近年来AR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AR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变应性鼻炎简介1.1 變应性鼻炎概念变应性鼻炎,又称作过敏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 介导的介质(如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1.2 变应性鼻炎症状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是鼻塞间歇或持续发作;鼻痒,亦有伴眼痒、耳痒和咽痒;喷嚏连续多个,连续多次发作;清水样鼻涕不自觉外流。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干咳、咽喉异物感等症状。
据统计约40%的AR患者可合并支气管哮喘,在有鼻部症状的同时,可伴胸闷、憋气、喘鸣和咳嗽等肺部症状[4]。
1.3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原因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易感性)是AR发病的重要基础。
郭丽君[5]在变应性鼻炎病因学调查与分析临文献中报道,有AR家族史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者分别占21.7%和30.4%,说明遗传与AR的发病关系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致敏源)是AR的主要激发机制。
当致敏源进入过敏反应患者的皮内时,立即特异性地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等活性物质的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诱发风团。
临床发现AR往往由2种及2种以上致敏原引起。
调查表明,螨虫、屋内尘土是常年性AR患者的主要致敏因素。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 (2)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这种疾病类型主要是由变应原激发形成。
从全球范围上看,这种疾病类型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现如今,人们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提出了较大程度的认识。
关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的研究成果较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但是没有方式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仅供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治疗方式;进展研究对于变应性鼻炎来说,临床诊疗方式比较多,其中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等。
但是每种治疗方式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对治疗方式进行全面地了解。
这样才能够提升变应性鼻炎治疗方式的高效性。
变应性鼻炎的并发症也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的角度来进行,提升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高效性。
一、分型和诊断1.分型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流鼻涕、鼻塞以及喷嚏等等。
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病症发病的时间以及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如果症状持续的时间在每周4天以下,研究人员就将其看做是间歇式发病。
如果超过四天则是持续性发病。
如果变应性鼻炎在发病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则称之为轻度。
如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就将其看做是中度或者是重度的鼻炎。
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病症进行分类,根据病情的不同来采用分类诊治的方式。
除此之外,很多患者在不同的季节中会受到花粉或者是空气的影响,出现了季节性的变应性鼻炎。
因此,采用分型治疗的方式对于研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诊断在具体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断项目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为常规项目、拓展项目以及相关疾病等等。
其中常规诊断项目中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其中包括病史、变应原检查以及比鼻部分泌物等项目进行检查。
在检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病情的不同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检测方式,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应用到其中,进而提升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治疗上常用鼻用糖皮质类固醇、新一代抗组胺药等药物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中医药治疗常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明显、远期疗效稳定的优势,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
本文就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标签: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1]。
近年来AR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中心城市AR的发病率为8.7%~24.1%,全球AR发病率为10%~25%,其逐渐成为临床多发病、高发病[2]。
而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调查(ISAAC)发现,发展中国家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枯草热)累及50%的青少年[3]。
变应性鼻炎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尤其是青少年,而且目前为止仍没有根治的方法。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变应性鼻炎概况1.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以鼻痒、鼻塞、流清涕、阵发性喷嚏为典型症状,可伴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灼热感、流泪和眼充血等,称为变应性鼻结膜炎(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ARC)。
病理检查可见鼻粘膜肿胀、血清IgE增加,迁延不愈常伴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变应性鼻炎是体外环境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造成Th1和Th2 免疫反应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粘膜Th2 免疫反应为主的变应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的免疫病理学特征是组织中大量表达Th2 细胞因子的细胞浸润[4]。
2 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针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恢复正常的TH1免疫反应和TH2免疫反应的平衡状态,是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核心目的[5]。
变应性鼻炎的再认识和进展
03
02
变应性鼻炎是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速发相反应最主要介质是组胺 ,迟发相特征是嗜酸粒细胞浸润致慢性炎症。理想的抗过敏药应同时治疗速发相与迟发相反应。 “最轻持续性炎症”是一重要概念。对暴露于过敏原的全过程进行长期抗过敏治疗,比对症治疗更合理。
小 结
ARIA对变应性鼻炎根据病情程度分类,提出阶梯治疗方案。 ARIA推荐抗组胺药物适于各类型变应性鼻炎,是首选用药。 强调“一个气道,一种疾病”概念,对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治疗,有利于控制相关气道疾病。
起效慢:6-12小时生效,最大疗效在数天后产生1 长期应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迄无定论2 长期应用可致局部鼻黏膜干燥٫ 出血,真菌感染,应用不得法可致鼻中隔穿孔2
对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经鼻与吸入(经支气管)两种途径给药,可致over-treatment2与副作用的叠增1
缺点或副作用:
变应性鼻炎的再认识和进展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变应性鼻炎定义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AR)是指 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主要是组胺)为开端,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ARIA的制定
2001年WHO召开变应性鼻炎的处理和预防工作会议
01
出版ARIA手册, ARIA指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RIA手册论述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其与哮喘关系的进展
03
供医护人员使用
04
变应性鼻炎的ARIA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变应性鼻炎治疗进展PPT课件
皮质内固醇激素
❖50年代,全身应用 ❖1972年,开始吸入应用
皮质内固醇激素吸入应用是目前治 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药物
7
国内外主要皮质内固醇产品
药物成分
二丙酸倍氯米松
布地奈德 丙酸 辅舒良 内舒拿
英文商品名 BECONASE RHNOCORT FLIXONASE NASONEX NASACORT NASALIDE
15
翼管神经切断术
途径:
❖经上颌窦法 ❖经鼻腔法 ❖经鼻中隔法 ❖经腭法
16
筛前神经切断和阻断术
途径:
❖经筛窦法 ❖经眶法 ❖经鼻内法
17
下鼻甲手术
18
联合手术
联合手术比单一神经切断效果要好
19
20
变应性鼻炎治疗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
前言
随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逐渐增多, 作为其中之一的变应性鼻炎,其发 病率亦较明显增多,变应性鼻炎已 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西方国家成人中发病率一般为 10%~20% , 美 国 为 15%~18% ( 白 人),甚至高达30%。
2
前言
变应性鼻炎虽无生命危险,但涉及面广, 并与常见的支气管哮喘、鼻窦炎、结膜 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密切相关,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因此有效地 加以控制意义重大。
❖ 白三烯合成抑制剂:Zileuton
10
细胞因子调节剂
试验研究阶段
11
基因治疗
试验研究阶段
12
免疫治疗
途径:
❖ 皮下注射 ❖ 口服 ❖ 舌下 ❖ 鼻腔局部用药
13
外科治疗
❖岩浅大神经切断术 ❖翼管神经切断术 ❖筛前神经切断和阻断术 ❖下鼻甲手术 ❖联合手术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标签: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称做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临床表现主要有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鼻痒以及鼻塞等特征[1]。
本病大约占了全部鼻炎的40%[2],其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而7岁以上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5%[3]。
AR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正常工作都有一定影响[4],这不仅是患者本身的问题,还是个医学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所以AR的预防和治疗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5]。
本文就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1 分类变应性鼻炎是由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所导致由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6]。
传统的变应性鼻炎分类是依据季节性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而ARIA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病程长短和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情况又分成了四个亚型:轻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和中重度持续性AR[7]。
在Ciprandi等[8]的研究中表明间歇性AR临床症状比持续性AR严重,且鼻通气量也较持续性AR减低。
2 伴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有21%~58%伴发哮喘,而在哮喘患者中伴有变应性鼻炎则占28%~92%[9]。
有研究表明,哮喘发病率与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预防哮喘有着重要意义。
Windom等[10]和Grossman[11]提出了一个呼吸道一种疾病的观点。
由于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是同一疾病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表现,多数学者把它们考虑为疾病分类学的单个病种[12]。
Simons[13]则给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联合一个新的名词:变应性鼻支气管炎。
而根据ARI A意见,大约有近1/3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合并有变应性鼻炎或者哮喘,其中儿童占到25%~75%。
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进展摘要: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难治、复发率极高的疾病,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阐述总结,用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中医外治法;综述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西医常用激素类喷鼻剂和抗组胺等药物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疗效下降且有副作用,易复发。
大量临床实验证明中医外治方法治疗AR,疗效显著,维持长久,副作用小。
现将近5年的治疗变应性鼻炎常用外治法总结如下:1.中药滴鼻液赵岩等[1]自拟鼻炎清滴鼻液(由黄芪、细辛、鹅不食草、辛夷、苍耳子等组成)滴鼻治疗AR患者150例;对照组105例使用呋麻液滴鼻,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64.8%。
王婷婷[2]将50例AR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
观察组用中药滴鼻液(辛夷牡丹皮赤芍川芎白芷藿香苍耳子等),对照组用色甘酸钠滴鼻液。
经过4周连续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48%,对照组28%,统计学有意义(P < 0.05)。
2雾化张秀瑜[3]将门诊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医辨证后予以辛菊雾化液吸入鼻腔,15min/次,1~2次/d;对照组中医辨证论治,1周为1个疗程,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曾美月[4]将200例小儿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治疗组给予苍辛液雾化吸20 mL;对照组给予 0.9%氯化铀 20 mL、庆大霉素8 万 U、地塞米松2 mg 混合,2组均超声雾化吸入,1次/d,每次10 min,7 d为1疗程,3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针灸法赵冏琪[5]选取T3 T5 T9T11 L2华佗夹脊穴配合迎香攒竹印堂风池太渊上星合谷足三里,针刺治疗AR患者40例,有效率为85.0%。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ppt课件
ppt课件
2
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生活质量。
工作和学习效率。 医疗费用。
30%-40%的鼻炎患者有哮喘。
60%-70%的哮喘患者有鼻炎。
鼻炎患者得哮喘的可能性增加3倍。
1岁内患鼻炎的小儿患哮喘的可能性是1岁后
患鼻炎的2倍。
ppt课件 3
ARIA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非过敏性鼻炎嗜酸性细胞综合症 NAREs
刺激性 食物性 情绪性 萎缩性 胃食管反流
ppt课件
Irritants Food Emotional Atrophic GER
5
ARIA推荐要点
将变应性鼻炎定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因为: 发病率高 。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经济负担。 与哮喘的关系。
与鼻窦炎和过敏性结膜炎并存。 变应性鼻炎应该被认为是哮喘的危险因素之一。
ppt课件
6
ARIA推荐要点
变应性鼻炎可以分为新的类型:
间歇性 持续性
变应性鼻炎可根据严重度分为:
轻度 中重度
根据变应性鼻炎的类别及严重程度分阶梯治
疗。
ppt课件 7
ARIA推荐要点
过敏性鼻炎治疗包括: 避免接触过敏原。 药物治疗。 免疫治疗。
AR的发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 阶段和效应阶段。致敏阶段开始于过敏原与鼻黏膜 的接触,巨嗜细胞递呈抗原信息,促进B淋巴细胞 产生特异性的IgE抗体;反应阶段是由于过敏原再 次接触鼻黏膜,与附着在MCs表面的IgE发生“抗原 -抗体”反应,使MCs处于致敏状态;效应阶段是 因抗原-抗体反应使MCs活化并释放多种炎性介质 (如组胺、白三烯、类胰蛋白酶、前列腺素和白介 素等)激活下游的次级效应靶细胞-嗜酸粒细胞和 中性粒细胞,最终引起流涕、鼻痒、喷嚏和鼻塞等 急性过敏反应。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临床进展摘要:当前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为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渐呈现明显上升,目前逐渐引起重视。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于过敏原物质对于病患的口鼻造成感染。
临床期间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鼻腔给药,会伤害到病患的鼻腔黏膜,有出现损伤的可能性,带来极大的不便。
本文通过对变应性鼻炎进行治疗,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治疗;临床进展现阶段,临床期间对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普遍认为是饮食、空气、花粉、动物皮毛等过敏原物质于病患的口鼻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由于病程较长,并且和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等有密切联系,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当中。
如果不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还会有引发鼻窦炎、喉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对病患自身健康和生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1.分型和诊断1.1分型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变应性鼻炎从症状持续时间、症状来看,症状持续时间在4天,总体病程在4周,诊断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
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在4天/周,总病程在4周以上,那么诊断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在进行对应结合的同时,目前变应性鼻炎一般分为4个亚型:轻度间歇性、重度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以及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相比较传统的季节性鼻炎,和常年性鼻炎具有一定差异。
当前来说,新的分型方案不断重视[1]。
1.2诊断当前对于变应性鼻炎诊断包含常规、相关疾病项目。
当前来说,常规诊断项目包含病史、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以及对应的鼻部检查等,哮喘、结膜炎以及中耳炎等疾病。
2.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体系包含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几个步骤,应避免接触变应原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不佳、症状持久患者进行特异性变应免疫治疗,还应考虑手术治疗。
在依据变应性鼻炎的同时,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依据其进行调整,并增减治疗的强度。
皮质类固醇激素作为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应考虑鼻用、抗组胺药物,对于重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变应性鼻炎诊疗进展综述
变应性鼻炎诊疗进展综述学号:2009302180147姓名:郭杏芳班级:(1)班第一次作业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诊疗综述概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etis,AR)或称过敏性鼻炎,)是由变应原激发的,由IgE 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起鼻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为主要特征,其发病与机体特异性机制的紊乱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报道变应性鼻炎在世界范围内的平均发病率在10%一20%之间,部分国家高达40%。
研究表明近30年来全球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
其增加的趋势尤其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更为显著。
变应性鼻炎因其发病率高,且能够间接增加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会,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据此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il asthma,ARIA)的全球诊疗参考文件。
一、分型和诊断1、分型:ARIA根据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将变应性鼻炎分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Intermittent allergic rhinitis)和持续性变应性鼻炎(Persistent allerglc rhinitis)两类,前者发作持续时间每周少于4 d或总发作时间少于4周,后者发作持续时间每周多于4 d或总发作时间多于4周。
另外,ARIA根据变应性鼻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又分度为:(1)轻度,未出现睡眠障碍或影响日常活动、休息、运动或影响学习、工作或其他症状等;(2)中重度,出现睡眠障碍或影响日常活动、休息、运动或影响学习、工作或其他症状等。
2、诊断:诊断项目包括三个方面:常规项目、拓展项目和相关疾病。
2.1常规诊断项目包括:病史、变应原检查(皮肤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鼻内镜检查、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查、鼻激发试验(赖氨酸阿司匹林、变应原)、鼻部BC 检查等。
2.2拓展诊断项目包括:鼻黏膜活检、鼻分泌物细菌学检查、鼻放射学检查、黏液黏膜清除功能检查(鼻黏液纤毛清除率、纤毛摆动频率和电子显微镜检查)2.3鼻呼吸功能检测(鼻吸气流峰值测定、鼻阻力测定和鼻声反射)、嗅功能检查和鼻腔一氧化氮浓度测定等。
变应(过敏性)性鼻炎的诊疗进展
Endothelium
IL- 6, IL- 8
T-lymphocyte: IFN-g and IL- 4 release acc. to phenotype
adhesion molecule expression: • P-, E -selectin, VCAM-1 • Induces rolling
自然存在(CD4+CD25+)
诱导产生(Tr1:以分泌为IL-10为特征)
TGF-b为特征)
(Th3: 以分泌
精选课件
Treg细胞功能
Akdis CA, Akdis M.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 in the big picture of regulatory T cell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 Apr;123(4):735-46 精选课件
Natural exposure (low dose Ag) + IgE
(-)
Immunotherapy
(high dose Ag)
IL-4
IL-13
APC
Th2
(-)
IL-5
Th1
特异性免疫治疗
• 早期作用
– 显著改善过敏症状 – 显著地减少患者的对症用药
• 持续效果
– 脱敏治疗期间持续存在的效果 – 影响过敏症的发病机制
• 长期疗效
– 脱敏治疗终止后仍存在的疗效
• 预防作用
– 防止发生新的过敏和疾病的恶化
精选课件
WHO Position Paper 1998
特异性免疫治疗机制
0
++
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进展(2024版)
➢ 淋巴结内免疫治疗(intralymphatic immunotherapy, ILIT) 2008年Senti首次进行ILIT相关临床实验,国外陆续系列动物实验和临床实 验,国内尚无报道。
订版(ARIA,2016))(推荐)
➢ 日本变态反应协会(JSA)《变应性鼻炎指南2017》 (推荐)
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T)
作用机制: ➢ 产生减敏效应;(及早期) ➢ 调节抗原提呈细胞功能;(抑制IgE介导的B细胞抗原提呈) ➢ 调节T细胞应答及外周T细胞对变应原的耐受;(调节Th1
周围封闭注射; ③ 局部涂搽类固醇乳剂; ④ 口服抗组胺药; ⑤ 必要时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组胺药;
轻度、中度全身不良反应及处理
症状:皮丘直径>4 cm(发红、瘙痒刺激、伪足),反应经淋巴管和/或血 管初期播散,并发鼻炎、结膜炎、哮喘、扩散性皮疹或荨麻疹表现 处理: ① 在过敏原注射部位近端扎止血带; ② 用0.1~0.2 ml的肾上腺素液(1:1000),在过敏原注射部位周围封闭 注
➢ 以往的报道中,出现致命性全身不良反应的 发生率大约为1/200万~1/250万;
局部不良反应的处理
轻度局部不良反应:
① 口服抗组胺药; ② 局部冷敷或涂搽糖皮质激素类软膏;
③ 调整(减少)剂量; 严重局部不良反应:(皮丘>4cm,发红、瘙痒刺激、伪足)
① 在过敏原注射部位近端扎止血带; ② 用0.1~0.2 ml的肾上腺素液(1:1000)在过敏原注射部位
指南推荐: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变态反应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易复发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将近年来该病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助于更好地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利弊,使治疗策略更加优化。
标签:变应性鼻炎治疗进展变应性鼻炎也称为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和多发疾病,属中医“鼻鼽”范畴。
变应性鼻炎,是指以突然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以及嗅觉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本病约占全部鼻炎的40%,也是全身变态反应在鼻部的表现。
本病无性别、年龄、地域差异,可常年性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
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行综述,旨在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2分型和诊断2.1分型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症状有流涕、鼻塞、鼻痒和喷嚏。
从症状持续的时间来看,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少于4d/周或总病程少于4周,则诊断为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如果症状持续时间多于4d/周,且总病程在4周以上,则诊断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从症状的后果来看,如果变应性鼻炎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则为轻度变应性鼻炎;反之则为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将上述分类结合,可将变应性鼻炎分为4个亚型,由轻至重依次为:轻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中重度间歇性变应性鼻炎、轻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和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1.2诊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项目包括三个方面:常规项目、拓展项目和相关疾病。
常规诊断项目包括:病史、变应原检查、鼻内镜检查、鼻分泌物细胞学检查、鼻激发试验、鼻部CT检查等。
拓展诊断项目包括:鼻黏膜活检、鼻分泌物细菌学检查、鼻放射学检查、黏液黏膜清除功能检查、鼻呼吸功能检测、嗅功能检查和鼻腔一氧化氮浓度测定等。
需要考虑的相关疾病主要包括哮喘、结膜炎、中耳炎和咽炎等。
3变应性鼻炎的特异性治疗3.1避免与变应原接触查出致病变应原后,应尽量避免与之接触。
这是变应性鼻炎治疗原则之一。
但也有些不易避免的变应原,如植物花粉季节性飘散在空中,还有常年存在于居室的尘螨、真菌等。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7-26T07:12:27.5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莫丹梅[导读]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莫丹梅(荔浦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广西桂林546600)摘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俗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类型,以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涕和鼻塞等为主要特点。
虽然变应性鼻炎并非严重疾病,但是,一旦发生,可对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可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目前,对于变应性鼻炎,尚不能彻底治愈,需要终身进行间歇性治疗,帮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因此,临床仍需进行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深入研究,以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引言变应性鼻炎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分为常年性、季节性两类[1-2]。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变应性鼻炎发病率呈高发、迅速增加趋势,同时,相关报道表明,患有变应性鼻炎患者罹患哮喘的风险是无变应性鼻炎患者的3~5倍,所以,一经被确诊患有变应性鼻炎,需尽早进行规范化对症治疗,帮助良好控制各种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3-5]。
基于此,本文就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一、变应性鼻炎病因及发病机制1.变应性鼻炎主要病因接触、吸入以及食入变应原是造成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病因,接触变应原包括肥皂、化妆品以及油漆和外用药液等;吸入变应原包括尘螨、动物皮毛以及花粉和真菌等;食入变应原包括牛奶、鸡蛋以及鱼虾和某些药物等[6]。
变态反应性疾病为慢性发展过程,和遗传存在一定关系,基于临床角度出发,变应性鼻炎患者家族史较为明显,且遗传现象在单受精卵双胞胎中更加明显[7]。
相关研究证实,空气污染、感染等环境因素也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存在密切关系[8]。
2.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当人体接触变应原,至产生鼻痒、喷嚏、鼻塞、流水样涕等相关症状,期间需要复杂免疫应答过程,包括速发相、迟发相[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17细胞
• Th17细胞作为一个不同于Th1、Th2的细胞亚 群,已经被证实在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疾病 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
• 已有研究证实,Th17在变应性疾病如哮喘中 亦存在过度表达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arm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01) in both phases of the study
变应原避免
• 对室内尘螨进行避免,目前的研究表明在 对变应性鼻炎的症状改善上无任何效果。 但对哮喘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2019年新版的ARIA指南已不再将变应原避 免作为普适性措施,而仅对某些严格推荐 的患者适用
2019;349:237
Bed covers in persistent allergic rhinitis
1.03 (-6.87 to 8.94)
0.80
Terreehorst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49:237
Terreehorst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49:237
2019;351:1068-80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in urban US children with asthma
Treg细胞功能
Akdis CA, Akdis M.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 in the big picture of regulatory T cell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 Apr;123(4):735-46
• Th2型细胞因子,最终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 IgE与皮肤及粘膜中的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 胞结合。
• 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时,可与粘膜中的肥大细 胞及嗜碱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结合,从 而启动后继的变应性炎症反应。
局部效应细胞募集及炎症反应的启动
Holgate ST, Polosa R.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llergy and asthma. Nat Rev Immunol. 2019 Mar;8(3):218-30
变应原-APC细胞作用及T细胞分化
Akdis CA, Akdis M.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 in the big picture of regulatory T cell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9 Apr;123(4):735-46
414 included in Year 2 analyses
Adapted from Morgan WJ et al. New Engl J Med 2019;351:1068-80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in urban US children with asthma
局部变应性炎症的启动和进行
早发相反应 迟发相反应
组胺 白三烯 前列腺素 化学因子 细胞因子
促进血管内皮及粘膜上皮 细胞产生ICAM-1,VCAM-1, 使淋巴细胞及炎症效应细 胞向局部募集
促使到达局部的炎症细胞 活化,并产生相应的效应 功能
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进展
• 变应原避免 • 经典的治疗药物 •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 新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Variable
Primary end point Rhinitis-spcific visual-analogue scale
Impermeable-Cover Group
Control Group
P Value
No. of patients
114
118
Base-line score
52.18+2.79
经典的Th1/Th2细胞学说
• 变应原与APC细胞作用,在不同因素的诱导 下,APC细胞促使Th0细胞向Th1或Th2方向 发展
• Th1细胞在转录因子T-bet调控作用下,促使 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r, TNF)参与 后继炎症反应
• Th2细胞在转录因子GATA-3调控作用下,促 使细胞分泌Th2型细胞因子(IL-4,5,13等) 参与后继炎症反应
变
应
性
进
国内AR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国内11城市AR自报率调查
国内11城市AR自报率调查 基本情况及鼻炎发病率
武汉3~6岁儿童AR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2-发病率
变应性鼻炎机制研究进展
Holgate ST, Polosa R.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llergy and asthma. Nat Rev Immunol. 2019 Mar;8(3):218-30
49.82+2.76
0.56
12-Mo score
42.35+2.79
38.96+2.68
0.38
Mean change (95%Cl) P value
-9.83 (-15.28 to-4.39) <0.001
-10.86 (-16.64 to-5.09) <0.001
Difference between changes (95%Cl)
APC与TH0作用,促其向TH1或TH2的分化
APC
TH0
TH1
通过T-bet调控
TH2
通过GATA-3调控
Treg细胞
• 调节T细胞(regulatory T cell)是一群具有负调 节机体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通常起着维 持自身耐受和避免免疫反应过渡损伤机体 的重要作用
• 经典分类方法: 自然存在(CD4+CD25+) 诱导产生(Tr1:以分泌为IL-10为特征) (Th3: 以分泌TGF-b为特征)
937 subjects randomized
469 assigned to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
468 assigned to control
444 included in Year 2 analyses
407 included in Year 2 analyses
425 included in Year 1 analy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