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_30年代新诗上课用1

合集下载

30年代新诗 (1)

30年代新诗 (1)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1938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1932年发表新诗。 代表作:《烙印》 《罪恶的黑手》
诗的主题:农民的坚忍主义 诗的气质:简约含蓄的古典主义
茅盾在评论诗集《烙印》时说:“没有
黄浦江舟中
(穆木天 1936年7月26日 )





凉风吹过了横江, 水色映着天光, 我对着滚滚的浊流, 觉得象在我的故乡, 美丽的松花江上。 我想象着,在松花江上 我的黄金的儿时, 就是半自由的时期, 在那“铜帮铁底”的江上 每天还要渡过两次。 我忆起青年的高尔基, 飘泊在伏尔加的船上,
《烙印》的主要内容 其一,抒写对生活 严肃、执著、坚忍 的态度。“坚忍主 义”。
《生活》 这可不是混着好玩, 这是生活, 一万支暗箭在你周边, 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 一回的不检点。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其二,反映农村凋敝残 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 难生活境遇。《洋车 夫》 《老马》等。
三十年代 新诗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30年代新诗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30年代诗坛概况。 2.戴望舒 卞之琳的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 二、泥土诗人臧克家 三、纯诗道路的后期新月派、现代派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 热情饱满、富有鼓动力。 《血字》诗共七首,其 中《别了,哥哥》最著 名。

13、30年代的诗歌

13、30年代的诗歌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 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3、臧克家的前期诗作

(1905、10——2003、 12),山东诸城县臧家 庄人;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 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 “新月派”、现代派, 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 不同的人生态度。

①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 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 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 社会现实。 ②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 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 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 体形象。
பைடு நூலகம்
③重视炼字炼句, 尤重动词。 ④诗风质朴凝炼、 含蓄深沉。
《老马》: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装车(实写)
扬鞭出发(虚实结合)

B.丰富的意象群:写实意象、象征意象、写实与象 征结合的多重含义的复合形象 C.特有的散文美:散文的自由句式,内在的节奏美 4.分析名作《手推车》
[例4]

推 车
艾 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全诗用白描手法刻绘一群逃难农民漂流异乡的生活。 遣词造句,都苦心经营,反复锤炼,追求独特、传神。诗 中用“ 坠到 ”、“ 溶尽 ”写时光,用“ 扎根 ”、“ 支 撑 ”写难民的神态,又用“ 沉重 ”形容“ 身影 ”,写“ 凄凉 ”可以“ 支撑 ”,组词新奇而形象,但过于雕琢, 有的会失去自然。 3.救亡诗人
日头坠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 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

30年代新诗PPT课件

30年代新诗PPT课件
18
❖ 1、主张消除诗歌的所谓“三美”,他说 “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 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单是 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 2、强调要写有‘诗’的诗,他说”虽以佶 屈聱牙的文字写来也是诗;没有‘诗’的诗, 虽韵律整齐音节铿锵,仍然不是诗。”
19
有诗的诗?
❖ “纯诗”:二十年代末就有人提出“纯诗”的概念,标立诗 的审美独特性,对新诗语言过于直白进行批判和否定。穆木 天、李金发等前期象征派诗人提出“我们要求的是纯粹诗 歌……我们要求诗与散文的清楚的分界。”由此对诗歌语言 做出新的要求:“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 文的世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 学。”
❖ 强调紧贴现实生活,要求诗人“从正面把握 血淋淋的现实”作为作品的血肉,因此创作 大多是采用直接描摹现实的表现方式
9
新诗与歌谣的关系
❖ 政治抒情诗主张口语化,形象化,特别是中 国诗歌会的诗人强调诗歌应当同音乐结合在 一切成为民众所歌唱的东西
10
当个人情感完全抽离诗歌
❖ 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

30年代新诗
1
主要流派
❖ 以殷家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浪 漫主义诗歌流派
❖ 以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象征 主义诗歌流派
❖ 以臧克家为代表的反映人生,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诗歌流派
2
别了 哥哥
❖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这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12
与革命诗歌相对照的特点
❖ 1具有“超功利性”,强调诗歌“表现自我”; ❖ 2注重个人情感; ❖ 3 不是描摹生活,而是写外在生活的内在感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走向历史的综合

第二节 艾青:卓越的民族诗人
一、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 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3年 发表了第一首诗,也是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褓 姆》,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地位。
晚年的臧克家
4、在创意方面,常在 人所共见的生活素材中 出奇制胜的开掘新意, 并赋予诗以丰美的意象。 善于敏感的选取典型的 生活细节和场景,使诗 的构思也极为精当巧妙。 5、诗人注重锤炼语言, 创立了严谨的诗风,而 准确凝练、平易、明朗 和口语化的语言,更增 添其诗歌风气的清新纯 朴。
三、政治抒情诗
在思想情绪上,诗歌反映出戴望舒悲苦无奈的灰色 心态。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诗人用两行切入主题, 简洁地交代“记忆”与“我”的关系,然后在第二 节用一连串排比句式让“记忆”纷至沓来,交叠映 现。第三、四节诗人又用相对舒缓的节奏和近乎 “琐碎”的散文化句式,细细回味“记忆”。诗的 结尾,与篇首形成呼应并与前面内容自然衔接。 《我底记忆》是诗人戴望舒第一首“不借重音乐的 诗”,全诗没有新格律诗式的整饬诗行,也没有一 贯到底的平仄韵脚,诗人借重诗情--一种内在情绪 的流动统贯全诗,以此构筑诗形并造成跳动的旋律, 使全诗散而有章、活而有序,体现出朴素、平实且 意蕴深厚的散文美。
二、《雨巷》 、《我底记忆》分析 1、戴望舒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 主义诗歌的影响,在诗歌《雨巷》中,多是一 些低沉内敛的意象,对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 伤气息浓重。 《雨巷》完成了戴望舒对李金发的象征诗派的 改造,在意境创造和词汇选择上努力追求一种 意象的朦胧,给人以较大的回味余地。诗中的 比喻新鲜而恰切,同时具有丰富的联想力,给 人以多方面的艺术感染。

13[1].1光的反射和折射(上课用)

13[1].1光的反射和折射(上课用)

典 例 分 析 1、关于折射率的概念 例1:一束光从某种介质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 θ1=30°,折射角θ2=6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折射光路如下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介质折射率为 3
3
BC
)
B.此介质折射率为
3
共 53 页 23
C.此介质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D.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比空气中大
2.如果光以同一入射角从真空射入不同介质,则( BC ) A.折射角越大,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大 B.折射角越大,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小 C.折射角越小,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大 D.折射角越小,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小
A.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小
B.棱镜内a光的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C. a光的频率比b光的高
D. a光的波长比b光的长
答案:BD
共 53 页
35
10.一玻璃柱体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细的单色光束从空气 射向柱体的O点(半圆的圆心),产生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 束2.已知玻璃折射率为3, 入射角为45°(相应的折射角 )
共 53 页
A
N
C
空气 介质
10
θ1 θ3
O θ2 N' B
观察总结: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光从水斜射入空气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 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 射 角大于入射角。
共 53 页 11
折射率 物理学中把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 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n,叫做这种介质的折 射率. 研究表明,光在不同介质的速度不同, 这也正是光发生折射的原因.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 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即:

第十三章 30年代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  30年代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30年代诗歌创作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0年代诗歌创作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30年代诗歌流派,殷夫的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后期新月派的诗歌,现代派诗歌。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一、殷夫(1909-1931)的诗歌创作殷夫,本名徐伯庭(一说徐祖华),笔名殷夫、白莽、徐白等,浙江象山人,诗人、革命家,在他短暂的革命青春中曾经三次被捕,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时年仅21岁。

1、殷夫的早期抒情诗构思新颖、音韵和谐、在孤寂中蕴藏着浓烈的感情,显示出了较高的才华,但由于是处于革命转变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个人抒情,所以艺术上比较婉约纤丽,大都是歌颂爱情和自然的,如:我的爱是一朵玫瑰,五月的蓓蕾开放于自然的胸怀。

(《呵,我爱的》),这时候的殷夫对于人民革命的时代主潮是既向往又隔离的。

2、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殷夫的诗作越来越表现出堂堂正正的无产阶级气魄,把"红色抒情诗"的创作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

风格也越来越粗犷激越、语言趋于质朴自然。

代表作有《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和著名的《别了,哥哥!》《别了,哥哥》是一首纪实诗作,写于1929年"四·一二"政变两周年之际,他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高级军官,长兄若父,对殷夫从小爱怜、抚养、保护,"四一二"事变殷夫被捕,由他保释出狱。

殷夫如听从哥哥"教导",就可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但是殷夫"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虽然明知这前途"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但殷夫"决心要踏上前去"。

这种革命献身精神感人至深。

他的诗篇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心声,也是革命大众、觉醒的中华民族的战斗之音。

现当代小题

现当代小题

第十章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

《动摇》对担负革命领导职责的男主角方罗兰在激烈斗争中进退失据状态的描写,《追求》对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等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彷徨无路的心态的刻画,分别为置身大革命时代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留下了精神写照。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

《虹》的主人公梅行素仍然属于时代女性系列,她在努力挣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寻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曾遇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但她最后选择了投身于方向明确的社会革命。

在《蚀》和《虹》之间,茅盾先后创作了5个短篇,后来结集为《野蔷薇》。

这组小说,以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为主要的表现内容,主题与情调都和《蚀》基本属于同一谱系。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1933)、《残冬》(1933)。

20世纪30年代,茅盾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镇。

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1941年5月,茅盾在香港写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通过一个参与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女性赵惠明的内心独白,从特殊的视角,展示抗战时期诡谲变幻的政治风云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1942年茅盾写于桂林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讲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时代浪潮在一个江南小镇掀起的涟漪,引起的社会和人物命运的波动。

抗战胜利前夕,茅盾创作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写一个为支持抗战而把工厂迁移内地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在大后方遭受官僚、买办的挤压,濒临破产的遭遇。

《子夜》是茅盾于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

12三十年代新诗

12三十年代新诗

• 《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 《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 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 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 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 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 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 一种压力。
• 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 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 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 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 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 社会的农民。原因是老马的形象塑 造,舍其形而传其神。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 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雨巷》中狭窄 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 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 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 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 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 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 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 幽深的美感。
• 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诗作内容和 艺术风格有较大的变化。但40年代 初抒情诗集《泥土的歌》仍承续前 期诗风。
• 《泥土的歌》这本唱了多半个世纪的 歌,可谓是中国农村一幅真实、纯朴 素描的画卷。诗人生前谈到这本诗的 时候,依然激情满怀。他说:“这是 一本关于我心爱的乡村的歌,一本关 于我亲爱的农民兄弟的歌,一本从我 心底流出的真诚的、热情的、纯朴的 歌。”
诗集《我底记忆》包括三辑:“旧 锦囊”12首。(创作初期作品)“雨 巷”6首(向现代派诗的过渡)。“我 底记忆”8首(创作进入成熟期)。诗 集《灾难的岁月》(诗风发生变化, 进入新的转折点)。
• 他的诗歌创作以抗战为界分为两个时 期:前期大多以现代派诗的艺术形式 ,抒发浓郁幽深的感伤迷惘的情绪。 (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如《雨巷》 《我底记忆》等。抗战爆发后,诗人 的思想转向积极,诗风发生变化,由 阴暗朦胧转向明朗乐观,由个人的低 吟哀愁终于发出战斗的呼号。关注国 家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 不幸,回荡爱国主义激情。如《我用 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元日祝 福》等。

30年代新诗

30年代新诗

+ + + + + + + + + + + + +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 1936年,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出
版诗歌合集《汉园集》。这三个人被称为 “汉园三诗人”,或者“汉园三杰”。 “汉园三诗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卞之琳。
+ 现代著名诗人,杰出的翻译家。中国莎士比亚
研究会副会长。卞之琳的诗以1938年为界,分 作前后两期。 第一本诗集《三秋草》由新月 书店出版,30年代诗作除了《汉园集》中的 《数行集》外,还有《音尘集》《鱼目集》等。 代表诗有《组织的距离》《尺八》《白螺壳》 《断章》等,是卞之琳诗作成就的顶峰。在三、 四十年代现代诗歌上的桥梁地位。
30年代初,出现了对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 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现 代》杂志是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而创 办的纯文艺刊物,围绕《现代》发表诗作的诗人 群,大都倾向于象征派诗风。主要诗人是戴望舒、 施蛰存、何其芳、徐迟等。诗歌创作的基本走向 是:公众主题的疏离,聚焦于内心世界,抒写自 我情绪与感觉。寻梦者形象,“荒原意识”,倦 行人的心态。
+ 一定要走吗,等我
+ + + +
+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
+ + + +

14、第十三讲 20世纪30年代诗歌

14、第十三讲 20世纪30年代诗歌

舒缓流畅的音乐美
A、全诗押“江扬韵”,韵脚用“悠长”“彷 全诗押“江扬韵” 韵脚用“悠长”“彷 ”“ 徨”等双音或双声叠韵词,韵律旋转回荡。 等双音或双声叠韵词,韵律旋转回荡。 B、各诗行大致相等的停顿和个别诗句的有意 切断, 切断,造成诗意上的似续还断和节奏上的舒缓 柔顺、变化流畅。 柔顺、变化流畅。 C、顶针、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句、 顶针、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 段复沓重见,既加重了诗作的音乐感, 段复沓重见,既加重了诗作的音乐感,也增添 了诗的抒情色彩。 了诗的抒情色彩。
1938年,举家迁往香港,主编《星岛 1938年 举家迁往香港,主编《 日报星座》 日报星座》。 1942年春,被日军逮捕入狱,创作了 1942年春 被日军逮捕入狱, 年春, 《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 我用残损的手掌》 心愿》 《等待》、《狱中题壁》等爱国诗。 等待》 狱中题壁》等爱国诗。
(2)成熟期象征主义的自由诗 摒弃音律的“ (摒弃音律的“说”)
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运用象 世纪30 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运用象 征主义艺术,重内在诗情, 征主义艺术,重内在诗情, 不讲外在韵律, 不讲外在韵律,用说话的调 子的现代派风格。 子的现代派风格。
诗论《诗论零札》 诗论《诗论零札》
—— —— —— —— 一 来 一 想
心 又 痛 , 手 又 痒 。
想 起 家 来
匆 匆 逃 忙 。 命
强 壮 的 农 夫 , ,
阿 三 ,
心 在 痛 , 手 在 痒
想 起 家 来
男 女 老 幼 一 样 忙
别 人 割 割 , 的 , 的
眼 睁 睁 的 看
流 着 汗 , 汗 珠 闪 闪 露 光 , 金
1931-1937年是创作和翻译的高峰期。 1931-1937年是创作和翻译的高峰期。 年是创作和翻译的高峰期

13.三十年代新诗

13.三十年代新诗

你可以把别人摄入 镜头,成为一道风 景,一次记忆,同 时你也可能成为别 人的风景而被观赏、 被记忆
2、诗篇的艺术表现特点。 本诗表现的是抽象的哲理观念,但却以亮丽美好的 生活形象写出。诗中的“桥”、“楼”、“明月”、 “窗子”原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形象,但经了诗人的巧妙 安排和调度,都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韵味。再加上诗行间 十分明确的逻辑关系,从而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 不虚空。 诗作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 两句主宾语在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 置。如第一节二句诗中,"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 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同样,第二节二句诗中,主 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也发生了互换,如此增 强了诗作的意境效果,也造成了诗歌节奏的回环往复的 美感。自然,诗歌的内涵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 具体性。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一、左翼诗人 1、殷夫,原名徐 柏庭,另有笔名白 莽 他的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 满带年轻人的热情,个人感情的 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结合,诗 风雄浑、刚健、清新。
殷夫 (1909-1931)


内容:以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显示鲜明特色。 诗篇抒写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战斗 意志,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必然胜利的乐观坚 定的信念。 艺术: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 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 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
特点: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 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量美。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 化,提倡大众化,试图使诗歌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缺点:宣传压倒艺术,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 性。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不少诗作的苍白 浅露。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十三章.三十年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十三章.三十年代新诗

A.审美原则:朦胧美
B.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 络; C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
三、戴望舒(1905——1950)

原名戴梦鸥,笔名有江思、 郎芳、常娥、戴月等,浙 江杭县(今杭州市)人 。 戴早年的诗作,多写爱情 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 ,并 塑造了两类抒情形象:苦 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 少女。
①以日常生活意象入诗, 代替传统浪漫意象 ②以诗情自然流动的口 语韵律,代替匀称的 音乐美。
A在“寂寞而又悠长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
的姑娘,打着油纸伞在彷徨,她 静静地走来,
又静静地远了,远了,一直“走尽这雨巷”—
—外在语义层。 B由外在形象,人们可联想起爱情追求中所感到 的迷茫与惆怅。 C继续联想到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道路的寂寞 与悠长,感到理想破灭后的迷茫、惆怅。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诗歌
一、现实主义派诗 歌 1. 殷夫的诗歌:

(1909——1931), 原名徐伯庭,笔名 白莽、任夫、沙洛 等,浙江象山人。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称其
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
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
世界)的诗。

《血字 》
《别了,哥哥》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 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3、臧克家的前期诗作

(1905、10——2003、 12),山东诸城县臧家 庄人;
①在诗作中为苦闷、彷徨 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与 “新月派”、现代派, 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都 不同的人生态度。

①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 整齐,讲究诗的节奏、韵 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 社会现实。 ②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 向性凝聚、隐蔽在诗的形 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 体形象。

13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

13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 笔,写出中国农民的深 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 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 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 的《烙印》、《老马》、 《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艾青 • (1910-1996)于1933年初在狱中第 一次以“艾青”的笔名创作了他的成 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 1936 年 10 月 , 出 版 了 第 一 本 诗 集 《大堰河》,引起了很大反响。 • 艾青吸收象征派诗歌的抒情艺术, 以宏阔的胸襟、广泛的题材、深邃的 情感、自由的形式和象征与写实相结 合的手法,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胡 风誉为是“吹芦笛的诗人”
二、“向外转”(面向社会) 1、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 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 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 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1933 年 2 月 创 办 《 新 诗 歌 》 旬 刊 (后改半月刊、月刊, 1934 年 12 月停刊,共出版两卷10期)。
•1928年8月《小说月报》 第19卷第8期的《雨巷》 发表后,作者也因此 被称为“雨巷诗人”。 •这首诗典型地反映了 30年代的知识青年苦 闷、幻灭、彷徨而又 对理想充满期盼的复 杂心态。是戴望舒前 期作品的代表。
• 戴望舒诗歌创作对新诗史的贡献在 于他的现代诗艺探索。 • 他将民族特点、个人特点和名副其 实的“现代”风味融为一体。 • 主要如下: 一、在诗歌对象的审美选择上,戴 望舒成熟期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寻觅 抒情意象,在微细的琐屑事物中发现 诗。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 30 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 向,即“向内转”(回到自身) 与“向外转”(面向社会)。
一、“向内转”(回到自身)
• “新月”后期诗人和现代派诗 人传承了“五四”“人”的发 现,张扬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 执著于新诗艺术美的追求。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2、社会剖析小说 •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 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 义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 主义文学模式。 • 茅盾是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 • 在茅盾的影响和示范下,吴组缃、沙汀等青年 作家也开始了社会剖析小说的创作
吴组缃 •1908—1994,安徽泾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 文系。 • 30年代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虽只有《西柳集》、 《饭余集》,40年代出版了长篇小说《鸭嘴崂》 (后更名《山洪》) • 1932年写成的《箓竹山房》以第一人称叙述了 一个凄婉的故事,在富有诗意的描绘中批判了封 建伦理对人性的戕害 •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副标题是“七月十 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一、 30年代小说特点 年代小说特点
• 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 的及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 也表现在对历史材料的纵向开掘上。 • 长篇小说成熟。 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 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 城》、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 《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王 鲁彦的《野火》 • 小说流派的涌现。这是文学发展成熟阶段的一 个重要标志。
萧红 •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 原名张乃莹 •她是一个具有特殊文学天分的 女作家,一生坎坷,英年早逝, 但写下了《生死场》、《呼兰 河传》、《马伯乐》等中、长 篇小说,出版了《跋涉》(与 萧军合著)、《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等短篇小说集。
•《生死场》 •展示“九·一八”事件前后东北农 村生活图景,描写了王婆、金枝、 二里半、赵三等东北农民在“生死 场”上的挣扎。 •由于作品后七章直接描写了农民 抗日的盟誓典礼,侧面叙述了“革 命军”的抗日活动,表现了为时代 所迫切需要的题材,因此,作品当 时被视为抗日文学而受到了左翼文 坛的高度肯定。

中国新诗发展概要30年代

中国新诗发展概要30年代

• 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 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 短(而不是拉大)与“大众”的距离。 • 1、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 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 动作用。 • 2、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这自然 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 • 3、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 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提出了“歌 谣化”的主张。
《雨巷》
• 《雨巷》系其初期的代表作。该诗采用象 征主义方法,标志着诗人从早年浪漫主义 的感伤抒情向现代派诗的过渡。 • 以《雨巷》为代表,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 用传统意象,注重诗的结构的匀称和音乐 性,呈现出呼应新月诗风的特点。
《雨巷》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经历了前期浪漫抒情后,戴望舒认识到: • “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 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新的诗应该有新的形式和表现这情绪的形 式。” • 不再刻意追求外在的音乐旋律,通过内在 韵律来表现现代情绪。
《寻梦者》
•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 梦会开出花来的, •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 在青色的大海里, •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13.三十年代新诗共28页文档

13.三十年代新诗共28页文档

残月是已死美人, 在山头哭泣嘤嘤, 哭她细弱的魂灵。 怪枭在幽谷悲鸣, 饥狼在嘲笑声声, 在那莽莽的荒坟。 此地黑暗的占领, 恐怖在统治人群, 幽夜茫茫地不明。 来到此地泪盈盈, 我是飘泊的狐身, 我要与残月同沉。
戴望舒 (1905-1950)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2、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发展轨迹
旧锦囊
雨巷
我底记忆 灾难的岁月
愁多浪 ,是漫 注爱主 重情义 格的的 律苦感 ,闷伤 比和抒 较个情 拘人, 谨的内 , 忧容
和征 向 形主 现 象义 代 的方 派 流法 诗 动, 过 性注 渡
重, 音采 乐用 性象
诗现外进 情代壳入 和自,成 韵然诗熟 律口形期
语灵, ,活脱 追自尽 求由格 内,律 在采体 的用的
2、中国诗歌会
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 有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 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 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文艺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以注 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 歌派”。
特点: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注重宣传鼓动作用,追求 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量美。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 化,提倡大众化,试图使诗歌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缺点:宣传压倒艺术,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 性。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不少诗作的苍白 浅露。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一、左翼诗人 1、殷夫,原名徐 柏庭,另有笔名白 莽 他的诗歌格调新颖,境界开阔, 满带年轻人的热情,个人感情的 抒唱与革命斗争的赞颂结合,诗 风雄浑、刚健、清新。
殷夫 (1909-1931)

第十三章_30年代新诗上课用1剖析

第十三章_30年代新诗上课用1剖析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 ……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 级交了战火。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 歌会的创作主张。诗集 《茫茫夜》,长篇叙事 诗《六月流火》。作品 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 实,语言通俗,感情充 沛。
1911-1942
杨骚 《乡曲》是长篇 叙事诗,真切地反映30 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表达人民必然走向革命 的命题。
1900-1957
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 得:与时代联系,扩大诗歌的表现领域,焕发出强 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引向广阔的现实 世界,矫正了逃避现实咀嚼个人悲欢的诗风。为40 年代诗歌大众化、朗诵化、民间化运动,和在民间 歌谣的基础上创作新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失:急功近利的宣传倾向、说教色彩,消失了诗人 的自我和个性,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思想深度和艺 术感染力缺乏,这是“做一个战士的热情甚于做一 个诗人”的结果。强调创造“大众歌调”时,对一 切“洋化”(外国艺术经验)也作了简单否定。
左:何其芳(1912-1977) 中:卞之琳(1910-2000) 右:李广田(1906-1968)
二、“向外转”(面向社会) 1、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 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 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 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1933 年 2 月 创 办 《 新 诗 歌 》 旬 刊 (后改半月刊、月刊, 1934 年 12 月停刊,共出版两卷10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你诚意的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 ……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 级交了战火。
徐志摩
• 后期新月派诗人主张纯粹的自我 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 • 特性概括为两个方向的新变: • 一是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 域的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 义思潮的合流。 • 二是向外的扩展,部分新月诗人 跳出前期坚执的小我,显示出走 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集中表现 在他们生活视野的扩大和作品题 材的拓展。
2、后期:抗战救亡中的爱国之音
抗战爆发后,戴诗内容和歌调发生巨大变化。 抒发民族苦难,审视个人不幸。诗人突破了象 征派的幽玄、晦暗,转向明朗、雄浑的现实主 义格调。《灾难的岁月》中的大部分诗写于此 时期。 《元日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 损的手掌》是其代表作。
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朋友。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戴望舒是主将,施 蛰存、南星、玲君、 陈江帆、侯汝华、李 心若、史卫斯、金克 木、林庚、路易士、 禾金、何其芳、徐迟、 废名等人,在题材选 择、审美趣味、语言 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方面都有近似之处。
施蛰存
废名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版了三人的合集《汉园集》,内收何的《燕泥集》, 卞的《数行集》和李的《行云集》,因此而得名。他 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的诗歌主要表现青 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的诗歌风格质朴, 蕴藉深沉;卞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情感与哲理,对 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文字奇巧。
◆艾青: “土地”与“太阳”的歌者
◆ 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写了 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6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 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 ,参加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从事抗日救亡 宣传工作,出版了《北方》、《旷野》、《他死 在第二次》等诗集和长诗《向太阳》、《火把》。 1941 年到延安,写了《毛泽东》、《给太阳》、 《野火》等赞美新时代的作品。 ◆对旧世界的叛逆与诅咒和对光明的渴望与追 求,是艾青早期诗作的两个突出主题。
林徽因
2、现代派诗人 •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文艺刊 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 卷1期,出刊31期。 •《现代》所刊诗歌都包含着先锋 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 同倾向,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 代派”。
现代派
形成于30年代,是以《现 代》杂志为中心,以戴望舒为 代表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群体。 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注重表 现个人内心的苦闷,主要成员 还有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徐迟、施蛰存、废名等.
20世纪30年代现代 派诗歌代表人物; 《雨巷》最初发表 在1928年《小说月 报》上,引起很大 反响,叶圣陶称《 雨巷》“替新诗的音 节开了一个新纪 元”,“象征派的 形式与古典派的内 容”。
二、戴望舒诗歌
主要作品有诗集
《我底记忆》(1929《望 舒草》(1933)、《望 舒诗稿》(1937)、《 灾难的岁月》(1948) 等。 ◆代表作《雨巷》。 戴望舒因其诗而赢得了 “雨巷诗人”的美誉。
《现代》杂志创刊号
《现代》(4卷1期)《又关于本刊中的 诗》: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 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 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 成的现代的诗形。”
现代派诗
现代派是后期新月派与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 1936、 1937极盛期。 《现代》《现代诗风》《新诗》。 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 宣言: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 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艺术追求: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贡献:创造了新的东方民族象征诗(西方象征派+中国 传统意象)。
浙江杭州人,现代诗人。1924年考入上 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 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 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 “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主要有诗集《我的 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 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 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左:何其芳(1912-1977) 中:卞之琳(1910-2000) 右:李广田(1906-1968)
二、“向外转”(面向社会) 1、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 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 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 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1933 年 2 月 创 办 《 新 诗 歌 》 旬 刊 (后改半月刊、月刊, 1934 年 12 月停刊,共出版两卷10期)。
——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30 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 向,即“向内转”(回到自身) 与“向外转”(面向社会)。
一、“向内转”(回到自身)
“新月”后期诗人和现代派诗 人传承了“五四”“人”的发 现,张扬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 执著于新诗艺术美的追求。
1、“新月”后期诗人 •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 梦家、孙大雨、叶公超、梁 宗岱、饶孟侃、林徽因、方 玮德、卞之琳等人,闻一多 已经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 •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 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 《诗刊》(季刊)。 •1933年6月无形解体。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寻求无价的珍宝吧。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 ……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的梦开出花来,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的时候。
“我的记忆” 时期
抛弃外在的、表面的韵律和格式,追求内 在的诗情、内在的节奏和神韵。题材上从 个人生活中发现诗的材料。《我的记忆》 的其代表作。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 歌会的创作主张。诗集 《茫茫夜》,长篇叙事 诗《六月流火》。作品 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 实,语言通俗,感情充 沛。
1911切地反映30 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表达人民必然走向革命 的命题。
1900-1957
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 得:与时代联系,扩大诗歌的表现领域,焕发出强 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引向广阔的现实 世界,矫正了逃避现实咀嚼个人悲欢的诗风。为40 年代诗歌大众化、朗诵化、民间化运动,和在民间 歌谣的基础上创作新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失:急功近利的宣传倾向、说教色彩,消失了诗人 的自我和个性,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思想深度和艺 术感染力缺乏,这是“做一个战士的热情甚于做一 个诗人”的结果。强调创造“大众歌调”时,对一 切“洋化”(外国艺术经验)也作了简单否定。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本名徐祖华,笔名白莽、 徐白等。“左联”五烈士 之一。 早期诗歌主要歌咏爱情和故 乡,带着淡淡的忧郁和惆 怅。《孩儿塔》等。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热情饱满、 富有鼓动力。《血字》 诗共七首,其中《别了, 哥哥》最著名。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臧克家的诗具有严谨含蓄、精练质朴 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没有唯美派的那种 华贵气息,也没有一般左翼诗人的标语 口号式的倾向,讲究构思的严谨和字句 的锤炼,讲究意境的含蓄凝重和比喻的 新奇传神,形式上受到了“新月派”, 特别是闻一多《死水》的影响,内容充 实、深刻,含蓄深远,为现实主义诗歌 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蒲风
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 革命诗歌团体,发起人为穆木天、蒲风、杨 骚、任钧等。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 的大众化,史称“新诗歌派”。其主要成就 在于全面推进了诗歌的大众化。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 大众化。 •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主张的诗歌。出 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 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 月流火》等。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 特异。出版诗集《未明集》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 1933 )、叙事长诗《中国农村 底故事》(1936)等。 •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 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 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是田间 诗的主要特点。 •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 二、卞之琳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 20年 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现代派的基本 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纯诗”的艺术观。 第二、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 第三、诗艺的突破与创新。
一、戴望舒(1905——1950)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
1、前期:吟唱爱情与青春的恋歌
1922年—1937年。表现个人的寂寞和感伤情绪。隐秘、朦胧。 《夕阳下》《雨巷》《林下小语》《单恋者》《乐园鸟》《 寻梦者》等。 ‚旧锦囊‛时期:初期作。12首。诗的意境受我国晚唐温庭筠、 李商隐的影响,多借景物抒发幽情。注意辞藻的色彩感。对 诗体作了多样探求。 《雨巷》时期:大量接触法国象征派的作品。语言更为纯净, 运用现代口语,音乐成分加强;诗的意境更富朦胧美。《雨 巷》是其代表作。(1927)。‚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 元‛(叶圣陶)。‚雨巷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