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色谱技术是当前药物分析领域中最为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利用样品中各成分间疏水性和亲水性、分子大小、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分离出分子结构相似但性质不同的化合物,为药物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本文将对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色谱技术的类型色谱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其不同的变体和操作模式。

选用何种类型的色谱技术,取决于待分析样品的性质,分辨率要求和实验装置的条件等。

气相色谱(GC)是一种基于气相质谱法的分析技术,适用于挥发性或较易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其原理是将待分离样品蒸发到气态,通过不同的固定涂层或吸附剂,依据分子大小、极性等物理性质,将各组分分离出来,并通过检测曲线上的各峰的高度或面积,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基于分离柱、运动相和固定相的液相分离技术。

样品自动推动通过分离柱,在分离柱中分离,吸附和解吸动力作用下,根据各组分的分子结构进行分离。

相比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可以分离非挥发性,极性和大分子化合物,且分离效率更高,成为药物分析领域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毛细管电泳(CE)是一种基于电离度的离子迁移技术,适用于药物中小分子以及离子性化合物的分离和检测。

其原理是将待检样品在精细毛细管内(通常直径为25-100μm)缓慢泵入,依据分子电荷和分子大小,将各组分进行分离。

凭借分离效率和分离速度较快的优点,毛细管电泳技术在研究药物代谢和治疗效应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代谢,药物毒性研究,药物治疗效应评价等方面。

以下将分别介绍其应用场景及主要应用手段(一)药物代谢学领域在药物代谢学中,色谱技术主要应用于药物代谢通路的研究,代谢产物的鉴定和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以液相色谱为例,通过对药物代谢产物进行比对,可以了解化合物的结改性和动力学特征,为药品的研发和调整提供依据。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色谱技术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色谱技术通过利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在固体、液体等介质中的差异,实现对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围绕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药物分析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国内外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药研发数量不断增加。

而药物的合成、纯化、稳定性和生物效应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保障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的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评估。

药物分析是药物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

药物分析可分为药物质量分析、药物稳定性分析、药物纯度分析、药物杂质分析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质量分析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基础,可为药物研发和制造提供可靠的质量指标和控制手段。

药物稳定性分析能够及时发现药物在储存和使用中的变化情况,为制定药物储存和使用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药物纯度分析则能够快速判断药品的质量,确保药品符合质量标准。

二、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1. 气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固、液分离特性的分离技术。

气相色谱技术可用于药物杂质含量分析、药物定量分析等多个方面。

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用于药物分子结构的确定。

2. 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特性进行分离的技术。

液相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例如,药物含量分析、药物纯度分析、药物残留分析等方面。

此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还可用于药物的分子识别、化合物定性等方面。

3. 常见的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比较常见的色谱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离子色谱法(IC)、气相色谱法(GC)、毛细管色谱法(CE)等。

各类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应用需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待分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选择。

三、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在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的应用常受到许多限制。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色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的分析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对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随着色谱仪器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色谱法已成为药物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色谱法是一种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利用分离技术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色谱法主要分为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和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两大类。

气相色谱主要用于气体和挥发性液体样品的分析,而液相色谱则主要用于非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大分子和无机物的分析。

在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液相色谱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而常用的气相色谱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具有以下技术特点:色谱法对样品的分离效果好,能够有效地对复杂的混合物进行分离,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色谱法对分析的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物质,对于药物中微量成分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色谱法对分析的选择性好,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目标成分;色谱法具有高效、快速的分析速度和高通量的优势,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工作效率。

在药物分析中,色谱法广泛应用于药物成分分析、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残留检测、毒理学研究等领域。

具体来说,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药物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色谱法可以对复杂的药物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控制色谱柱和流动相的不同条件,实现对不同成分的分离,进而通过检测技术对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鉴定。

这对于药物的有效成分和杂质成分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对药物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色谱法能够准确地对药物中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包括主要成分和微量成分。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摘要】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介绍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联用技术和毛细管电泳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展示了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本文探讨了色谱法在药物分析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色谱法、药物分析、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色谱法、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色谱法是一种重要的药物分析技术,其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色谱法通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分配和迁移规律,对药物进行分离和检测,具有高效、灵敏、准确的优点。

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色谱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成分的分析、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1.2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重要性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在复杂混合物样品的分析上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有效分离和测定不同化合物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则常用于对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色谱方法,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提高分析速度和灵敏度。

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对于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药物领域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和拓展。

2. 正文2.1 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被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实现分离。

通过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和固定相,可以对药物进行高效、快速、准确的分析。

液相色谱法可以用于药物的纯度检验。

通过检测样品中杂质的含量,可以确保药物的纯度符合标准要求,保证药物的质量。

液相色谱法还可以用于确定药物中的主要成分的含量,帮助调整生产工艺,提高药物的制备质量。

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的应用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的应用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用于体内药物分析的一些新兴色谱技术,如色谱-固相微萃取联用法、色谱-质谱联用法、色谱-色谱联用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分子生物色谱法、手性色谱法等的具体应用进展;展望了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应用中的前景及其发展方向,即开发新的检测技术及借助计算机手段,以实现其连续化、自动化、联用化及智能化。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生物样品;色谱技术;色谱法现代药学的迅速发展促使药物及其代谢物在机体内处置过程的研究不断深入,一方面对体内药物分析研究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体内药物分析研究方法的蓬勃发展。

在体内药物分(blopharmaceutical analysis,BPA)中,目前所采用的分析技术主要为:色谱法、光谱法、微生物法、免疫法等,其中以色谱法应用最为广泛。

色谱技术因其理论的深入研究、技术的日臻完善、仪器及其组件的更新,使之在BPA领域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近年来,色谱技术特别是液相色谱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灵敏度和选择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使得对复杂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测定变得更加准确、快速和简便,本文就近年来新兴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1 色谱联用技术1.1色谱-质谱联用法(cbromatoppby-massspectrometry CMS)1.1.1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魏万里等[1]归为快速检测尿液中苯丙胺类毒品成分,在尿液中0.1mol/L 碳酸钾水溶液后。

以丙酸酐进行衍生化反应,用正己烷1mL萃取后,再用GC-MS 法分析。

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苯丙胺类毒品成分。

李穰等[2]建立了以正二十一烷为内标用GC—MS法测定抗焦虑新药(AF-5)血药浓度的分析方法,并对AF一5不同剂型的血药浓度进行了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领域的分离和检测技术。

随着药物的快速研发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分析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药物的分离、纯化和检测等方面。

引言: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原料、中间体、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等进行分离、纯化和定量的过程,是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以其高分离效果、快速和灵敏的检测特点,成为现代药物分析领域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

本文将以具体的实例来阐述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一、药物的分离与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离与纯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以某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为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离和纯化。

首先,通过样品的前处理,如提取、萃取等,得到药物中的目标成分。

然后,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根据上样体积、流速等参数进行条件优化,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

最后,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出的药物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出含有药理活性成分的纯品,并为后续的生物学活性研究提供可靠的样品。

二、药物的质量控制: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料药和制剂的纯度分析、含量测定和杂质检测等方面。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对药物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

例如,对于某种含有多个成分的制剂,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每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出其相对含量。

同时,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杂质的检测,如有毒杂质、掺假成分等,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过分析药物代谢产物可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药效学特性。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陈亭如;毛士龙
【期刊名称】《药学实践与服务》
【年(卷),期】2024(42)2
【摘要】目的探讨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查阅相
关文献,对临床样本的特点、临床常用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体内药物分析在临床
药学中的应用以及现存的问题进行综述。

结果和结论近年来,随着临床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的需求增大,以及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
床药学工作中,成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个体化治疗水平、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发生的重要辅助技术之一。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血液采样的侵入性阻碍采样、
药物监测结果解释能力弱和临床检测方法等仍有待完善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不断改善和解决。

【总页数】6页(P60-65)
【作者】陈亭如;毛士龙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药剂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3.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调查与思考
4.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模式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色谱法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色谱法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色谱法分析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药品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药物的研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分析技术来验证质量和安全性。

色谱法分析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准确、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色谱法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类型以及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色谱法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色谱法是一种通过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使用稳定的相对运动,例如液相和固相、气相和液相、气相和固相等相对运动来达到部分或全部分离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取决于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

色谱法分析技术适用于分析含量低、结构复杂的化合物,并且分手性化合物的分离也可以通过色谱法完成。

该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检测能力强等优点。

因此,它已成为药物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分析技术手段。

二、常见类型的色谱法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利用气相柱和薄膜固定相进行,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气体作为载流气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描绘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定量,如血浆中的药物。

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将混合物溶解在能够分离成分的流动液体之中,并通过与固相进行交互,以使分子组分分离出来。

主要应用于药物精密分子筛和化学分析中,例如药物低浓度分析、毒性分析。

3. 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是以固定在固定相表面的离子作为有效分离相,来分离可离性阴离子或阳离子混合物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常用于药物中阴离子或阳离子离子的分离和检测,例如筛查药品中的杂质。

4. 碳氢化合物色谱法碳氢化合物色谱法是以气相柱中的填料作为分离对象,以干燥气体为载流气体,利用流速的快慢,将不同的化学组分分离,适用于分离挥发性物质和固定物质。

三、色谱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色谱法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通常用于药物分析、结构鉴定,以及反应动力学研究等方面。

1. 药物分析药物的分析是药物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童珊珊1,余江南1综述 刘文英2,安登魁2审校(1.镇江医学院,江苏镇江 212001;2.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 210009)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包括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以及色谱联用技术。

由于这些新技术在进样方式、分离模式、检测手段等方面独特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选择性,使色谱技术成为体内药物分析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色谱技术;色谱联用技术;体内药物分析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971(2000)06-0360-05 在体内药物分析中,色谱技术一直是研究体内药物及其代谢物最强有力的手段。

目前,随着药物分析技术与其他学科新技术相结合,色谱技术在进样方式、分离模式、检测技术及适用对象等方面迅速发展。

近年来,色谱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柱切换技术、手性色谱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色谱联用技术。

1 柱切换技术在生物样品分析中,随着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广泛应用,样品的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但预处理一般耗时,耗费试剂,还需要有足够量的样品,往往会给结果带来较大误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柱切换技术(column switching)得到迅速发展。

柱切换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在线分离,在不降低灵敏度的情况下,不仅增强了色谱的选择性,对微量样品进行富集,防止样品在预处理中受到污染,还能在一个柱切换体系内以多种切换方式来分离复杂的组分。

一般一个柱切换系统内有多个泵,多个分析柱或预柱,多种洗脱体系。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直接进样固定相运用于柱切换系统中,可使柱切换技术处理含蛋白质等杂质的生物样品更加有效。

直接进样固定相又称限进介质(restricted access media, RAM),其特点是:填料表面有足够的亲水性,避免蛋白质变性;填料孔径足够小,使蛋白质能完全洗 收稿日期:2000-03-29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Q98043);镇江医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9942)脱;内表面具有足够疏水性,使小分子物质获得满意的色谱分离。

近年来研制的种类包括涂渍蛋白质的ODS柱,内表面反相固定相(ISRP),屏蔽疏水相(SHP),半渗透表面固定相(SPS),混合功能固定相(MFP)、二元层叠相填料以及以聚合物为基质的固定相等。

Oertel等[1]用柱切换技术测定生物体液中的药物,无需预处理,用一根分析柱,两根固相萃取柱的自动双柱系统将生物体液直接注入,首先在萃取柱上进行提纯富集,当生物基质充分洗脱后,再用柱反冲技术将待测组分带入分析柱进行分离。

Eklund 等[2]用超过滤法和偶联柱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血浆中的游离沙美利定(sameridine)的浓度。

偶联柱由一个反相柱,一个阳离子交换萃取柱和一个阳离子交换分析柱组成,用U V检测器于205nm处检测,最低定量限(LOQ)为1nmol・L-1,实验结果选择性很高。

Cavaleri等[3]采用柱切换技术分析尿液中的肽类抗生素药雷莫拉宁(ramoplanin)。

预柱固定相为ISRP,用醋酸调节到pH 3.3,反相分析柱,用两种不同的洗脱液4个泵以回路切换方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LOQ为0.1mg・L-1,线性范围0.1~2 mg・L-1,RSD为0.71%~8.75%,分析全过程35 min,选择性、准确度极高。

2 手性色谱为了评价药物对映体的生物学活性,检查其光学纯度,近年来药物对映体测定技术尤其是拆分和定量方法有了迅速发展,并在分离分析生物体液中药物对映体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测定药物对映体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待测药物浓度很低,一般采用直接法(即在色谱中运用手性固定相或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进行测定。

目前,在药物分析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性固定相主要有环糊精手性固定相、蛋白质手性固定相及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常用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有手性蛋白、环糊精手性试剂、手性冠醚等。

Sueyasu等[4]用HPLC法测定了人血中的硫戊巴比妥及其对映体,先用预柱对样品进行净化处理,分析柱采用A1-酸性糖蛋白手性固定相(AGP),在15min内分离出药物对映体母体及其代谢物,检测限(LOD)为15ng・L-1,回收率91%~93.4%。

Wu 等[5]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了血液中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及其手性代谢物,在电泳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10L mol・L-1的二甲基B-环糊精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待测对映体校正曲线线性范围为50~500nmol・L-1,LOD为30L g・L-1。

Rudaz等[6]亦采用该法测定了曲马朵(tr amadol)对映体及其在尿液中的代谢物,在缓冲液中加入B-环糊精,在30 min内分离出6对对映体。

较新开发的毛细管电泳的手性流动相添加剂还有大分子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托菌素(ristocetin)等。

已在实际应用中显示了较佳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利用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进行手性拆分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药物的手性分离中体现了高效快速、操作条件易于变换的优越性。

但由于在设备和技术上的要求较高,在理论上各种参数对立体选择性及分离效率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限制了该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手性分离上的应用,但随着理论和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可以预见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在体内手性分析中具有巨大潜力。

3 高效毛细管电泳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per for 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 esis,HPCE)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经典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它分离模式多,分离效率高,速度快,适用范围广,所需样品、试剂用量少,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在柱预浓缩技术,如场放大、电堆积富集、等速电泳聚焦浓缩、固相预浓缩、膜预浓缩等,大大提高了HPCE的检测灵敏度。

其中,场放大样品富集(field-amplified sample stacking,FASS)技术操作方便,灵敏度提高显著,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应用极为广泛。

Eap等[7]采用FASS技术对血样中的四环类抗抑郁药物进行富集,测定了米安色林(mianserin)、去甲米安色林、8-羟基米安色林及其对映体的血药浓度。

在进样前以流体动力进样法引入一小段水柱,加压到5kV后,该区场强增高,使待测物快速迁移入毛细管,在水柱和背景电解质交界处进行富集。

米安色林和去甲米安色林的LOQ为5L g・L-1,8-羟基米安色林的LOQ为15L g・L-1,检测快速,适用于治疗药物监测。

Song等[8]采用该技术测定了血液中的二甲双胍,还指出由于待测物的极性很大,血液中的带电离子和蛋白质会影响富集效果,所以生物样品测定前的去蛋白和萃取很重要。

固相预浓缩(solid-phase preconcentration)技术是在柱前采用一个微型浓缩室,内填固相填料,样品中的待测组分在浓缩室内进行提纯和富集。

Pe-tersson等[9]采用固相预浓缩技术测定了血液中的特布他林(terbutaline)及其对映体。

以一根内径为200L m的毛细管短柱作为浓缩室,内填厚度为12 L m的C18硅胶,两端用玻璃纤维过滤器隔开,与电泳毛细管相连。

整个在线富集过程包括:先用水和甲醇对浓缩室进行冲洗和浸润,样品吸附到填料上,基质的洗脱,待测物的解离,最后再用CE缓冲液对提纯和浓缩后的样品进行分析测定。

在一根58cm的电泳毛细管上达到了250000塔板数的分离效率,分析灵敏度提高了7000倍,LOD达到0.6nmol・L-1,而若不进行富集,只能达到4.4L mol・L-1。

HPCE与HPLC均为液相分离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二者互为补充。

Wynia等[10]将HPLC与HPCE加以比较,分别用这两种技术测定体液中的抗抑郁药,考察了实验结果的精密度、线性、LOD 等,认为虽然HPCE比HPLC进行分析更加快速、简便、且柱效更高,但精密度和检出灵敏度都逊于HPLC,通过柱上浓集技术的深入研究,HPCE的灵敏度将不断提高,成为研究体内药物的有力工具。

4 超临界流体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 critical fluid chr omato-graphy,SFC)早在1962年就已问世,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1980年以后才得到推广。

所用的流动相是超临界流体(SF)并加入改性剂以调节溶解、洗脱能力、改善峰形。

CO2的临界温度31℃,临界压力730kPa,价廉无毒,在SFC流动相中应用最为广泛。

SFC可分为开管柱SFC(open-tubular SFC, otSFC)和填充柱SFC(packed-column SFC, pcSFC)。

otSFC一般采用GC型检测器,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而用GC法难以分析的挥发性低,热不稳定的物质则可用otSFC分离出来。

但otSFC的缺点是柱的负荷能力低,这是因为开管柱一般柱径50~100L m,一次只允许注射1~10nL的样品。

pcSFC对样品负荷能力强,分析时间短,可使用LC型检测器,如紫外或荧光检测器。

缺点是易发生柱压过高,分析极性物质时会产生拖尾。

一般填充柱长100~250mm,内径1~4.6mm,内部填充LC型固定相。

改性剂一般为甲醇或二氯甲烷等极性溶剂。

Bhoir等[11]使用pcSFC法测定了人血中的抗癫痫药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在超临界CO2中加入13.79%的甲醇采用C18RP柱(250mm×4.6mm)及U V检测器在225nm处进行检测,取得了良好的灵敏度和线性范围,杂质干扰很小。

作者还采用HPLC法进行了对照,其色谱柱与检测器条件均与SFC相似,指出SFC法的优点在于溶剂的用量大大减少。

尽管由于SFC对生产工艺及技术上的要求使其成为商品化仪器并加以推广尚有一个过程[12]。

目前仅对少量用LC和GC都无法进行分析的物质才考虑采用SFC分析,因而近年来该技术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尚不多,但随着SFC仪器商品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技术必将在体内分析中得到充分应用。

5 色谱联用技术色谱是分析体内药物的重要手段,但通常的检测器如紫外、荧光、电化学等检测器往往只能得到非常有限的分子结构信息。

质谱(MS)仪与核磁共振(NMR)仪作为最强有力的两种仪器分析手段,能够提供大量的分子结构信息,近年来,色谱与质谱及核磁共振技术的联用已经得到深入研究。

5.1 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技术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是应用于药物分析中最为活跃的技术,能够使样品的分离、定性、定量一次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