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
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
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7、请同学逐句读诗,指导纠正朗读。

8、学诗不能光用眼睛学,还要用耳朵学,用嘴学。

所以要会听,这美好的声韵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要去读,把诗歌原本的生命力和美感还给它。

学生再次练习读诗句,挑战读整首诗。

9、让我们一起把整首诗读一读,把声音可以适当的再放低一点,放慢一点,用你的声音,带人走进八月十五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你在这个月夜里所传达的相思之情。

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古诗,创意表达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思考问题:古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

那么
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试着去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还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待会儿请同学们尽情交流。

想到什么说什么。

开始思考吧。

2、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思考感受。

3、引入《唐诗素描》,为学生提供新的角度。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篇特殊的文章,是一个叫曾东的作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唐诗素描》。

他把《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感受重新进行了描绘,我读给你们听。

秋月挤过树荫,洒满了庭院。

那是今年的第一场霜雪么?薄薄的,柔柔的,仿佛老母亲的一头银发。

几只歇息的鸦鹊,被一束明亮的清辉惊醒,在一丝隐隐的寒意中,又拉开了聒噪的嘴巴。

庭院里,一个徘徊的影子,踩碎了一地的乡愁。

清冷的夜露,在一片叶子上集合,又顺着叶脉的手掌,浸入了一朵淡黄的桂花。

一些寂寞的香气,在静寥的夜空中坠落。

而那轮月上,广寒宫前的桂树也开花了吗?执斧的吴刚,是不是折下一枝,送给了月中弄影的嫦娥?这一切,只有守在树下的白兔知道,只有从月亮身边路过的云朵知道。

中秋月啊,今夜,有多少人醉倒在你圆圆的酒杯里?又有多少人在梦中踏上了一条月光的道路,然后,在老家斑驳的门前,轻轻叩响了温暖的柴扉?
酒醒后,那茫茫的秋思,又会落在谁的心头?青天不说话,月亮不说
话。

唯有那只已空的酒壶,依稀听到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4、分析不同,尝试创意表达训练:
这篇文章,它与我们平常的翻译有什么不同?下面咱们做一个练习,请你任选一句或两句诗,像曾东一样,用丰富诗歌画面和情境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尝试进行创意的表达。

5、学生展示作品。

6、曾冬的《唐诗素描》里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古诗,他还有一本《宋词素描》,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

其实这种创作方式许多作家做过,也有许多当代的诗人用新诗,也就是现代诗的方式重新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古诗。

四、谁以明月寄相思
1、检查预习,拓展其他寄月相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哪些诗作也用明月抒情抒怀。

2、分析不同,体会诗句的特别之处:都是写望月怀人,望月思乡,有何不同?
举头望明月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秋思落谁家
3、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人尽望与落谁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人之景,一人之情。

【板书:人尽望】【板书:落谁家】
4、再读古诗,读出情感。

王建作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格局和眼界,不再局限于自己
在中秋月的一种思念,而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一位又一位离乡之人。

这种视角造就了这首诗的伟大。

让我们一起再读这两句,再去感受一下“人尽忘”“落谁家”这份特殊的情感。

5、升华情感,体会别样的情怀。

王建这首诗了不起就在于他推已及人,写了千百年来人们共有的一种情感,天空中挂着同样的明月,王建却有别样的情怀。

【板书:同样的明月别样的情怀】
6、资料补充,拓展积累,引发新的思考。

其实明月作为抒怀的对象,从先秦时代的《诗经》就开始了。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唐朝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也写过这样的诗句。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止,宋朝的苏轼也在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直到今天,近代诗人艾青在《我的思念是圆的》里也写到: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你认为是什么将这些人串联在一起的?
7、古代的人借明月思乡,今天的人也借明月思乡。

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情相似。

跨越千年,一轮明月映照下的相思之情没有变化。

正是这些古老优美的诗句,和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跨越时光历史的长河,千百年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基因中,注入了亘古不变的同一种情感。

这样的情感,绵延千年而不止。

五、明月何以寄相思
1、明月何以寄相思:为什么几千年来这么多的诗人、文人特别喜欢用于明月寄相思?我给大家一点提示。

请看月亮的特点:月圆月缺、
月清月冷、月孤月寂……
2、明确意象——“月”:所以我们看见那明月,在诗人笔下,在读者的眼中,还仅仅是一轮月亮吗?这样的物象,我们就称之为意象。

3、教师小结: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中国诗坛的上空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月亮。

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如果在想念亲人朋友的时候,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低头写下一首寄月相思的小诗,让我们中国诗坛上空的这轮月亮恒久地悬挂下去。

今天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教学反思】
《十五夜望月》一诗,无论是诗词的题目和诗人还是内容和思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都不大。

因此,我把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放在了课下,利用宝贵的课上时间,开展了一些更有创意的,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

我引入了曾冬的《唐诗素描》一书,带着学生一起进行了创意表达的训练。

再通过与以往的寄月相思的古诗进行对比,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不同之处,并一起探讨了明月何以寄相思。

课堂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与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的交流,我的心情和节奏也受到了影响。

虽然如此,但我仍旧为有这样的情感体验而倍感幸福。

当然,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还不够充分,便急于让学生下笔去书写等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