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思想材料解析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课件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课件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1898年中国清朝政府推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也称为“维 新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废除科举制度、设 立新式学堂、加强军事建设等。
百日维新得到了部分开明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 对和清政府的动摇,最终失败。百日维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 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详细描述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包括鼓励私人投资、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保护知识产权等。这些 改革措施旨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推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
军事改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
维新派认为军事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主张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先 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提高国家的军 事实力。
详细描述
他们认为君主立宪政体可以平衡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的优点,既能保持国家的 统一和稳定,又能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官制、推 行地方自治、制定宪法等措施,逐步实现君主立宪政体。
改革教育
总结词
维新派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化的教 育体系,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和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民族主义运动,旨在保护和收回中国铁路权益。
保路运动的起因是:清政府为了偿还外债,将铁路修筑权出让给外国列强,引发了 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保路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成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工浪潮,最终导致了辛 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
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1895年,甲午战争后,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政治改革,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问题导学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材料四(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试题含答案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拓展)试题含答案

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 .提倡维新变法B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 .宣传科学救国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 项【答案】D2.(2012年上海历史,23)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 )A .宗教文化B .科学技术C .社会理论D .文学艺术 【考点】维新变法思想(严复)【解析】《天演论》宣传的是社会进化论思想;《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宣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法意》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宣传三权分立思想,《群己权界论》即穆勒的《论自由》宣传自由主义,都涉及社会伦理问题。

【答案】C3.(2012年海南卷历史,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魏源B .康有为、梁启超C .孙中山、章太炎D .陈独秀、胡适【考点】维新变法思想【解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反映的是康有为学说的特点:把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因此,B 项正确;A 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C 项资产阶级革命派;D 项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答案】B4.(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表2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 《天演论》 《原富》 《法意》 《群己权界论》……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

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

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
1. 维新变法思潮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动荡时期,封建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使得一些
有识之士意识到推进变法是救国救民的必经之路。

2. 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
在环境背景下,维新变法思潮逐渐兴起。

其主要思想是不拘一格、用人不疑、尊重法制、改革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和发展民族经济。


些虽然表述简单,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希望通过真
正的改革完善现有的制度,来重建中国。

3. 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
在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下,涌现了不少代表性的人物。

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林则徐等,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对中国制度的改革和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4. 维新变法的成果与限制
历时20年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推动了很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
改革,如新学制度、海关税制、邮政电报等等,但由于种种因素,这
些改革效果不尽人意;而且,维新变法运动引起的反动势力也不容忽视,掀起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暴力风波。

5. 其他影响
尽管维新变法运动未能最终实现使中国从原有的封建落后中摆脱
出来,但这场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上的重大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它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给中国思想史上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思潮开辟了营造氛围的空间。

维新变法思想材料解析

维新变法思想材料解析

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一〕泰西各国设议院,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

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际邻封,有我薄人,无人薄我。

人第见其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合众志成城,制治固有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二〕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

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①三岛,地不足当中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三〕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

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己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议院始矣!──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解读】中法战争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

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

(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注释】①蕞(zuì)尔:小的样子。

2.早期维新派工商立国的思想〔材料一〕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

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

耕战植其基,工商扩其用也。

然论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一、维新变法的背景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二、新思想的演进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1)代表人物与思想○1康有为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有关维新变法的史料

有关维新变法的史料

有关维新变法的史料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思想: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为“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思想: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特点: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影响: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严复代表作: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特点: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⑵内容: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⑶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⑷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⑴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

⑵时、人: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⑶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⑷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⑴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⑵学会: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

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

⑶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后长沙的时务学堂。

⑷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概念辨析
维新变法
义和团运动
手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 通过“灭洋”武装 段 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自上 斗争来实现目标
而下的改革来实现目标
组 创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与宗教迷信结合在
织 ,成立了推动变法的团体 一起,没能纲领,
形 和政党性组织
只提出口号,也无

统一的组织
阶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
——李大钊《从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经济:外国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的自然 经济解体,大量手工业工人失业。
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 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 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 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 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 之举。
“公车上书”起因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起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传到北京,引起了正在北京参加科举 考试的举人的愤慨。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材料一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 国公报》,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 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 宣传变法维新。它每期印刷1000份,免费夹在 《邸报》中分送在京的官员。一个月后,发行量 增至3000份。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 报刊,在当时朝廷内外很有影响。
(2013·天津文综)“不识国民之原理,不 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 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 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2013年福建文综)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 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 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 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 《劝学篇》

第四章 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
二、戊戌维新的政治主张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一、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三、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 一、维新变法思想
梁启超的自由民权思想
二、自由民权理论
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一、谭嗣同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冲决网罗”的社会批判思想
康有为的西学渊源当从结识张鼎华并 接触西学书籍开始,而在游历过香港 之后,更是深感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 康有为的思想从古文经学转向今文经 学,尤其推崇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 这也成为他政治哲学的思想起点。
一、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二: 一是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基础 的历史发展观 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他的维新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即 “托古改制”的论证策略。 康有为观点:进化论的历史发展观自由、 平等的民权理论、以及“托古改制”的 论证策略。
严复的自由思想
二、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思想
一、以进化论为指引的维新思想
第一节
康有为的变法思想
一、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二、戊戌维新的政治主张 三、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 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 康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康有为自幼就 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浓厚的程朱理学 熏陶。
一、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派观念里,救亡图存是变法维新的直接原 因也是根本动力。 梁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就在于积极求变, 中国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动进行改革。 批评洋务派中体西用没有触及中国的根本问题, 变法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富强,因此必须变革政 治体制。人民获得民主权利则是国家富强之根 本,真正的求变是“以群为体,以变为用”。

维新变法运动资料

维新变法运动资料

区 别
洋务派的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背景:
变 序幕: 法 维 发展: 新 运 高潮: 动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 育、军事
作用:
性质:是资产阶性质的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
结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变 “公车上书” 内容:上书光绪帝,要求 法 序幕: 拒和、迁都、变法 (1895年) 维 新 结果:由于守旧势力的阻 运 发展: 挠而失败 动
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序幕
强学会
中外纪闻 国闻报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戊戌变 法时期 学会、 学堂、 报刊分 布示意 图
万木草堂
(1)组织 强学会:公 车上书失败 后,康有为、 梁启超联合 部分思想比 较开明的官 员,在北京 组织强学会
1、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历史事件? 2、康有为在材料中提到的“变法成天下之治”是 要改变什么哪?
背景:
变 法 维 新 运 动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高潮: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9月21日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 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清帝是指谁?
光绪帝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帝国主义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起义反抗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同意变法?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维新变法——精选推荐

维新变法——精选推荐

维新变法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政治主张。

★教学⽬标:(⼀)知识与⽬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较:⽐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批批爱国的仁⼈志⼠为中华的崛起⽽不懈努⼒。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向学⽣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珍、魏源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思想理论⼜有了进⼀步的发展,并且进⾏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促成维新变法局⾯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较,培养学⽣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度来认识,从⽽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采⽤谈话导⼊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社会改⾰,变法维新,⾛西⽅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分危机。

戊戌变法(百日维

戊戌变法(百日维

三、反思与启迪 1、失败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 2、其他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强烈反对 袁世凯的出卖 3、教训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 级改革维新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已经彻底腐败, 不推翻清政府就无法救中国
探究一 变法的背景与条件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戊 戌变法时,清朝的皇帝是_____.他虽然支持变法,但是却 __________。清朝的实际大权掌握在________手里。她对 变法的态度是________。 2.阅读材料 1863-1894 1894-1898 创办企业 119家 74家 资金额 680万元 1432万元
3.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1895年,强迫 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阅读上面“2”中的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说明了什么?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哪个阶级力量得 到增强?与戊戌变法运动有什么关系?
3.虽然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但是从图 表数字看它的总体力量如何?
1.梁启超说:“我支那(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唤 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 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探究三:变法准备
• 阅读“警世洪钟《天演论》。39页“读一读”。 40页插图。 问题 1严复的身份。有什么贡献? 2严复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与维新变法运动是 什么关系?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进行了怎样的 准备工作?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穷则变————《易·系辞下》。

一、维新思想的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残酷打击了仍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中的国人自大心理,以当时一大批开明封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统治制度的腐败和改革的必要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构成的优势,主张向西方学习,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如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有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典型。

而维新思想正是从这些经世致用思想衍变而来的。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洋务运动”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恭亲王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新兴官僚,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西方列强技术的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挽救封建传统统治,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而不想对政治制度作任何改革。

洋务思想虽然有别于维新思想,但洋务运动使一批知识分子进一步见识了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早期维新思想形成的催化剂。

(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对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了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各种要求,主张用和缓渐进,以不对封建制度作根本变动的方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全方位的改革。

他们大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主张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同时也建议作政治制度改革,向往西方的议院民主政治。

早期维新思想,还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课本52页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

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第十五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五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思想

3、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 大同世界有三级行政:公政府、度政府、地 方自治局。全世界设一公政府,把地球分为 100个度,每度设度政府,度政府之下是地 方自治局,属基层行政单位。 三级行政机构只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管理机关 ,不是具有强制压迫性质的国家机器。 公政府的首脑是总统,由上下议员选举产生 ,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下设二十个部,部 长由精于业务、道德高尚的人经选举产生, 议员由人民公选。
康有为把他的历史进化论应用到政治上,形 成了他的维新改良思想。 他认为,封建主义君主制是据乱世,资本主 义君主立宪是升平世,而中国仍处于据乱世 的制度,因此,应当进行改革。 这样,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为维新变法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资产阶级民权观
在充分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后,康有为 又提出人性平等的资产阶级民权观,以论证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康有为的人权观包括人性平等的自然人性论 和君权民授的国家观。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康有为一直把富国养民教民、发展资本主义 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富国之法:铁路、轮船、开矿、铸银、邮政 。 养民之法:务农、劝工、惠商、恤穷。 教民之法:设学校、开民智。
重视科技。 康有为认为,西方富强在于其重视科技,鼓 励创新。中西方对科技的态度不同,进而导 致富强之道相反。 康有为力主光绪劝募工商,奖励创新,根据 创新效用的大小而予以不同奖励,大者加官 晋爵,从而引导社会风气转变,带动科技发 展。(英国女王授爵)
(一)变易之法与进化论
变易之义作为变革理论根据之一。 康有为——“《周易》专明变易之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治理社会的规则也要随时而变,“圣人之为 法治也,随时而立义,时移而法亦移也”。 “法《易》之变通,观《春秋》之改制,百 王之变动,日日为新,治道其在是矣”。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1)特点: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2、代表人物: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

3、主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5、影响因素: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1、开展: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2、阐释: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材料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材料解析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材料一〕英国交易行使洋钱有五种:大者七钱二分,曰打拉①;中者三钱六分,曰哈打喇②,又曰花儿晋;小者一钱八分,曰时呤③。

又小者九分,曰半时呤④。

其最小者,只重二分半,曰边厘,又有名先士者⑤。

亦洋钱之类,每先士一个七厘二毫,每百个合大洋一元。

──林则徐《洋事杂录一》〔材料二〕庚子八月三日士丹顿供⑥广东在英吉利之东南方,约水程三万馀里。

该夷士丹顿来时,在途三个半月。

英吉利国王所居之地,名曰蓝伦⑦,在俄罗斯之西,约海程二十日。

蓝伦东方去一日,即荷兰国。

又走六七日,至士云顿⑧,另有国主。

又走一日,至颠没⑨,另有国主。

又走十日,至俄罗斯国主所居之地:布鲁臣深秘顿肚邦⑩。

回疆,在英吉利之东南,相距一月。

缅甸在英吉利之东,相距四五个月。

如由陆路,两月可到,须经俄罗斯过。

西藏在英吉利之东,相距两月,须走回疆,无路可通。

番鬼字典,名曰力神拉里,系已故之马礼逊所著。

──林则徐《洋事杂录六》【解读】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抗英期间,为了解西方,探讨御敌之策,十分注意搜集国外的情况资料,在组织翻译西方书报的同时,还向到过国外的中国人,来广州的外国人等询问,留下口述资料。

现存《洋事杂录》,为陈德培手录,现藏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林则徐是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两则材料是对英国的介绍。

【注释】①打拉:dollar,元。

当时一种面值五先令的硬币。

②哈打喇:half dollar。

半元。

③时呤:shilling,今译先令。

④半时呤:half shilling,半先令。

⑤先士:cent,分。

⑥士丹顿:英国商人。

⑦蓝伦:即伦敦。

⑧士云顿:在今德国西北部,所指未能确考。

⑨颠没:即丹麦。

⑩布鲁臣深秘顿肚邦:圣彼得堡。

回疆:今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南部地区。

力神拉里:英语字典(dictionary)的音译。

马礼逊:英国早期来华传教士,汉学家。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感事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1896 《感事诗》中的“事”指的是什么事?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 步加重,眼看中国人就要沦为亡国奴了。
维新变法运动 一、兴起: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结果: 受旧势力阻挠而失败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是行不通的,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课堂练习: 他,高吟着“我自横刀向天笑, “有心杀贼, 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 无力回天; 他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 死得其所, 来”,劝梁启超远走东瀛,将 快哉,快哉!” 生留与同志,将死留给自己。 日本使馆为他提供保护,他傲 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 “戊戌六君子” 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 谭嗣同、杨锐、林旭、 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 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 始!”
课堂练习
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 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 得其所”?
维新派要杀的贼指的是封建顽固势力。 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无 法取得成功。 谭嗣同说过外国都有因变法而牺牲的人。 但中国还没有,所以他就想做第一个中 国因变法而牺牲的人
百日维新 意义
戊戌变法
思想 传播
高潮
教训 兴起
戊戌政变
公车 上书 序幕
失败
维新变法康梁掀, 公车上书拉序幕, 严复译述《天演论》, 主张西方之制度, 戊戌变法光绪帝, 震动顽固慈禧阻, 百日维新可启蒙, 虽然失败是进步。

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评价: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 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三、康梁维新思想
——甲午之役后的觉醒
1、背景分析: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材料一: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孟子微》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主张。
(2)梁启超:
思想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代 表 作:《变法通议》
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 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 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由思想到实践】
• 练习巩固
1、(09年浙江卷)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 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 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C
2、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A
(1)产生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 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①洋务运动展开,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出现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王韬、郑观应 等 (2)代表人物 (3)主张: ①经济: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 ③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一〕泰西各国设议院,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

朝野上下,同德同心,此所以交际邻封,有我薄人,无人薄我。

人第见其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之新奇,用以雄视宇内;不知其折冲御侮,合众志成城,制治固有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二〕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

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

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①三岛,地不足当中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材料三〕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

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己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议院始矣!──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解读】中法战争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派不满足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

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

(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注释】①蕞(zuì)尔:小的样子。

2.早期维新派工商立国的思想〔材料一〕昔商君之论富强也,以耕战为务。

而西人之谋富强也,以工商为先。

耕战植其基,工商扩其用也。

然论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

迩者英人经营国事,上下一心,殚精竭虑,工商之务,蒸蒸日上。

其富强早于地球诸国。

诸国从而效之,迭起争雄,泰西强盛之势,遂为亘古所未有。

──薛福成《筹洋刍议》〔材料二〕若夫西洋诸国,恃智力以相竞。

我中国与之并峙,商政矿物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

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

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

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刍议》卷一〔材料三〕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

于是购铁舰,建炮台,造枪械,制水雷,设海军,操陆阵,讲求战事不遗余力,以为而今而后庶几水粟而山折乎。

而彼族哧哧然窃笑其旁也。

何则?彼之谋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资财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兵刃。

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是举之如发蒙耳。

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贫谋亦一日不辍。

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①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上》〔材料四〕夫兵之曰短,商战之曰长。

兵战之亡速而有形,譬如风吹灯灭。

商战之亡,缓而无形。

譬如油尽灯灭。

有形者易备,而无形者难防。

而人反畏兵战而不畏商战。

吾知二十世纪因商战之败而亡国者,必较兵战尤为甚。

兵战恃船坚炮利,火器巧捷猛烈,为战胜品。

商战之制胜品则在扩充实业,振兴商务,推广制造,以维持国货也。

我国士大夫②于世界之趋势,而不知以此为重,仿效改良,虽日受外人欺侮,仍然泄泄沓沓,苟且偷安。

甚至割地求和,恬不为耻。

──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第七卷【解读】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外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严重威胁着刚刚起步的民族工商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郑观应等人提出“欲制西人以西强,莫如振兴商务”,大力呼吁在中国发展工商业。

(1)外国人重视商业,富强起来,中国忽视商业,遭受外国侵略。

(2)兵战而亡容易看见,商战而亡不容易看见,所以重视练兵之法不如发展工商业。

(3)薛福成以为与西洋诸国相遇,必恃智力相竞争。

商必须变,不变则必贫穷。

工必须变,不变则必愚拙。

火车轮船电报必须变,不变则必行动迟缓。

【注释】①餍(音yàn)吃饱,引申为满足。

②(音ān):同“暗”,愚昧,糊涂。

3.变法的必要性〔材料一〕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

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①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②,袋兽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

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材料二〕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

变亦变,不变亦变;亦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

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

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

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

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梁启超《变法通议》第一卷【解读】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奇耻大辱,同时也促使中国人在昏睡、麻木、惊恐和悲愤中惊醒。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救亡图存的要求出发,批判了顽固守旧思想,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梁启超从昼夜、寒暑、人体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论证了“变”这一恒久不变的思想。

(2)以日本、埃及、印度等国为例,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可以保国、保种、保教。

指出不变法就会亡国。

【注释】①肇(zhào)开始。

②鼍(tuó):爬行动物,是鳄鱼的一种。

〔材料三〕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法既积久,弊必丛生,故无百年不变之法。

况今兹之法,皆汉、唐、元、明之敝政,何尝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为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尝有丝毫祖宗之初意哉?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诬祖宗矣。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殆不待辨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解读】此上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

这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康有为认为必须变法。

理由一,自然事物只有不断变化才能发展、强大、新鲜。

法制也要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理由二,法律制度是维护祖宗统治的。

但今天的法律制度使祖宗统治不能维持,变与不变这是非常清楚的事。

4.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的主张〔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日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

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

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

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

──谭嗣同《仁学下》〔材料四〕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离民之德者也。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其所窃而永世。

──严复《辟韩》【解读】以上四则材料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抑君权、张民权的主张。

(1)康有为特别着重在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和制定资本主义法律上,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2)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变革封建官制。

(3)材料三中谭嗣同认为:君主原来也是人;君是由民推举出来的,民也可以把君废掉;被举出来为老百姓办事的君不但不给老百姓办事反而压迫老百姓,百姓可以重新推举君主,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4)针对韩愈《原道》里对君主的吹捧,严复揭露君对民的苛求与残暴,严复指出:君不是救世主,而是窃国大盗。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西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呵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

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

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室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

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解读】这两则材料显示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维新派软弱,不敢发动依靠人民,依靠的是一个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材料显示光绪非常惧怕慈禧太后,看见她就像见到老虎和狮子一样。

材料二说皇上不敢直接变法,而是凭借大臣们的意见,是因为惧怕西后,而大臣有西后的支持,屡次违背皇上的意思。

〔材料三〕故今综全国大臣之种类而论之,可分为数种类:其一瞢然不知有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之名,犹不相信,语以外患之危急,则曰此汉奸之危言悚听耳,此一种也。

其二则亦知外患之可忧矣,然自顾已七八十之老翁矣,风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以后虽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见矣,此又一种也。

其三以为即使吾及身而遇亡国之事,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之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舞弊之凭借。

且自顾老朽为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死力以争之,终不以他年之大害,易目前之利也,此又一种也。

呜呼!合国握持政柄之人,无一人能出此三种之外者,而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犹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故,而欲其无败衄也得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