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
《一剪梅》与《声声慢比较鉴赏解读
一剪梅
声声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 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物 是 人 非 事 事 休 , 欲 语 泪 先 流 。
风 住 尘 香 花 已 尽 , 日 晚 倦 梳 头 。
品读提示:
A.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B.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C.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声声慢
思考: 1)本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想 一想,词人的“愁”,包含 哪些内容? 3)这种种愁绪是借什么意象 来表达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4)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有谁堪摘? 分析后说说其作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与《声声慢》 比较鉴赏
——走近李清照
学习目标:
1、诵读,能当堂背诵两首词;
2、理解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两样愁情; 3、能赏析《一剪梅》的意境美; 4、能把握《声声慢》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归舟争渡
惊飞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的 相 思 之 情 。
近 明 白 的 语 言 , 表 达 一 种 刻 骨
则 是 直 抒 相 思 与 别 愁 , 词 以 浅
《一剪梅》与《声声慢》 的比较
《一剪梅》与《声声慢》的比较作者:马骊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22期一、概述: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古诗词有独特的魅力,可很多人并不喜欢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一剪梅》和《声声慢》一起比较教学。
2.概述学习内容以及这节课的价值明白词的概念,理解词中蕴含的诗意,体会词可唱的魅力;借鉴比较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感知两首词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感情,婉约的词风,并背诵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感受形象,教师讲授、学生歌唱、诵读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了解作品有关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借意象比较两“愁”差别,知人论世。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初中时对词的知识有一定了解。
有诵读的诗词的经历,对婉约的词风有所接触。
四、设计策略设计理念: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设计方式:以歌曲入手,提高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中学语文资源网、百度图片、鉴赏辞典、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课时)教师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的清冷衰败常常在诗人心上写下大大的“愁”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秋愁,看看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PPT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动画展示秋+心=愁(借动画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教师回顾有关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词的概念,分清小令、中调、慢词的区别)PPT2: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
每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
⑴小令,五十八字以内;⑵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⑶长调。
九十一字以外。
⑷慢词多为长调。
“慢词”,就是指文字的篇幅体长的一类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教师播放《月满西楼》mp3,学生跟读、歌唱。
PPT3:《一剪梅》原词PPT4、5:《一剪梅》赏析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粉红荷花凋谢、精美竹席浸凉的秋天,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声声慢》与《一剪梅》对比赏析教学设计
作 品 的 别样 愁情 。
( i )让 学 生 由词 及 人 ,进 人
异: 《 一 剪 梅》: 相 思 闲 愁 ,
离 愁别 绪 。
列 词人苦 闷 、复 杂 的精 神世 界 。学 会 以 积极 的 心态 面 对苦难 忧 愁 。 教 学 再难 点 ( 一 )能 赏析 这 两 词 中 意象
会 以积 极 的心 态 面时 片难忧 愁 。 通 过这 堂课 认 识到 教 学上 有 许心 体 会诗 词 的音 乐 美 、意 境 美 和 意 蕴 美 的 能 力 ,这 有助 于 学生 对古 典 诗词 产 : 生 兴趣 。语 文课 堂应 尽 可能 使用 多 媒
的特 定 含 义。
《 声 声 慢》:家 之 思 、孀 居
之悲 、沦落 之苦 。 ( 2 ) 师 :同是 写 “ 愁” ,为 何 不 同?
生 思 芬后 明 确 :
分钟 )
师 生 活 动
师: 仅李 清 照有 愁 ,前 人
( 二 )学 习作 从 口常 生 活 巾 提炼 牛 动 感 人 的 意 象 ( 借 物 青情 )
语 言概 括能 力 ;让 学生 学会 整体感
按话 题 来 总结 。学 会将 名 句运 用 到
排 比句 的 仿 写 - ( 2 ) 计 学 牛 学
知诗 歌 的情 感 ; 让学生 学会 使 川 对 比的 手法体 悟 作者 的 不 同愁情 。
( 2 )计 学生 学会 知人论 世 。 在 全 面 了 解 作 者 生 活 的 环 境 和 时 代 ,与 作者 心 灵相 通 ,情感 共 鸣 。
直 到仪 郎西 。
( 一) 教学 流 干 旱没 汁
1 . 导 入新 课 ( 约4 分 钟) 师激 情 导入 : ( 背 景音 乐 《 月 满两 楼》 ) 李清 照 ,一 个从 大 宋词 坛 里走 2 { ; 的 女神 ,往 她 无 数 光 环 的 背后 , 却是 她 历经 磨难 的人生 。 面对 不 同 的人 生 际遇 ,她 吟 出 了不 同 的人 生
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文章解析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一一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绸罗“罗裳”无疑是指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声声慢》与《一剪梅》对比赏析教学设计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词七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的鉴赏。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婉约派和豪放派 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创作的,南渡是李词中 内容最深广的一篇。它通过一个“愁”字,把词人对亡夫的怀念,对国破家亡 的痛苦生活的悼念,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感慨抒写出来。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愁情。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3、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愁情。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3、通过对典故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1、感受、诵读、欣赏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感受词的意境。
2、讲解内容:上片写景,交代了时令及发生的环境。“红藕香残”“花满楼” 二句明白如话却意蕴颇丰。“红藕香残”写秋来荷花落尽,“香残”而“玉簟” 生凉,已暗含离别凄清环境之意。“花满楼”一句,既补充了上句环境描写的 不足,同时又用“花满楼”这样优美的境界和与“香残”对应的境界来烘托, 则不仅使境界全出,而且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句,词人由此想像不知丈夫而今身处何方,内心又是怎样的孤苦凄凉。“雁字 回时”四句,作者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初秋晚景图: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雁 字回荡,可是在这美丽的晚景中却没有自己丈夫“锦书”的来、鸿雁传书的回; 当自己独对这凄凉的秋景以素手弹琴排遣苦闷时,可又弹出“两重心字于罗衣” 这样无限伤感的曲调。这几句诗词包含着作者多少深情厚意啊!由于写景而抒 情,情景交融,结合得十分自然熨贴。
参考内容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13)班和高一(14)班的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积极向 上,对语文这门学科充满了热爱,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根 据上节课所学,进行诗词鉴赏,但有部分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对于诗歌鉴赏这一块较为薄弱。
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一般愁字别样情——《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介绍作者前期的幸福生活:家庭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美满的婚姻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后期的悲惨遭遇: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再婚又离婚、超越时空的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学习新课:一、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同:明确: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②节令上:秋天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相同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
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① 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
“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
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
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
(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比较鉴赏
• 品读后思考
• 1. 找出作品中能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 正伤心 • 怎一个愁字了得!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给全词定下了忧愁、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感 受
这 梧 雁 三 次 桐 过 杯 第 更 也 两 , 兼 , 盏 淡 怎 细 正 酒 一 雨 伤 , 个 , 心 怎 愁 到 , 敌 字 黄 却 他 了 昏 是 晚 得 , 旧 来 。 点 风 时点 急 相滴 ? 识滴 。。
3、比较两首词表达的具体感情的不同。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相思之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家国之恨 孀居之悲
一般“愁”字别样情
《一剪梅》:相思之愁、生离之愁,(轻、浅)
《声声慢》:家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沉重、哀痛、凄厉 )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 2、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结论:酒——“愁”的象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家国之恨 孀居之悲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 湾《次北固山下》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过雁——“乡愁、离愁”的象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小结:
《声声慢》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 神面貌,全词归结到“愁”字上,作者借景抒 情,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了一种国破 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作者孤独寂 寞的忧郁情绪和愁苦不安的心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般愁字别样情——《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 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 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 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 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般愁字别样情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
她 是 谁? 她赶月吟风是为了爱情,伤离惜别也是为了爱
情。
过雁征鸿引动她的心事,春花秋月惹起她的相 思。
才气盎然写相思之忧,出水芙蓉洒千古之愁。
她用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写下婉约的词句。 她的词迷醉了苍生,却迷醉不了自己。
声 声 慢 李清照
作业布置: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表 达的方式、传达出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我 们住在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请以 “想家”为话题,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 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声声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剪梅》
阿克苏市高级中学
2024《声声慢》《一剪梅》比较阅读
本单元,我们对比阅读了,身处乱世,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他们都表达了各自的情感世界。
那么李清照呢?身处不同境遇的她,又是如何抒写人生感悟的呢?雁回雁过两情境物是人非愁不同——李清照《声声慢》与《一剪梅》联读库车市第四中学一李雪莹核心素养南渡前:闺情、离愁一一清丽婉转南渡后:哀伤、愁怨一一沉郁凄凉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表现思夫、思乡、思国文学作品活动一知人论世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词人辗转南方逃亡避难,颠沛流离,晚年无儿无女。
《一剪梅》《声声慢》雁回雁过两情境李清照问题一为了消减闲愁,词人臆想鸿雁传书让我们置身诗境,描述一下读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时,你脑海当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问题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所写之“雁”有何不同?问题二“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剪梅》《声声慢》《知人论世》《意象》《情感》《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词人辗转南方逃.亡避难,颠沛流离,晚年无儿无女。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同一群雁,但一个是“回”一个是“过”。
从“雁回”到“雁过”词人的情感经历了从幽怨到凄苦的流变。
幽怨尚有人事可以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因此“可以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
这正是“雁回雁过两情境,物是人非愁不同”!《一剪梅》《声声慢》《知人论世》《意象》《情感》《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北宋灭亡,丈夫去世,词人辗转南方逃.亡避难,颠沛流离,晚年无儿无女。
荷花黄花文学作品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李清照在不同境遇,面对同一意象所抒发的不同程度的愁。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传统的古诗词,宋代的《一剪梅》和明代的《声声慢》在中国文化中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这两首诗在流传过程中,被广泛传颂,并常常被作为教育和文化艺术的载体。
然而,虽然《一剪梅》和《声声慢》都是古体诗,它们的风格、语言、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篇教案教学设计中,将通过对比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异同之处,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和启迪。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一剪梅》和《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一剪梅》和《声声慢》的诗歌体一类、语言风格等基本知识。
3. 理解《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意境和主题。
4. 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一剪梅》和《声声慢》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前期准备1. 教师应该对《一剪梅》和《声声慢》有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并对其背景、作者、诗歌体、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2. 教师可以通过诗词选读的方式,让学生事先了解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降低阅读难度。
3.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易懂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意境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介绍《一剪梅》和《声声慢》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介绍《一剪梅》的背景:《一剪梅》是南宋周邦彦所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宋理宗皇帝因为被金朝俘虏,困守边疆十年,对祖国怀念如焚,周邦彦也因居于外地,终日思念家乡,写下了《一剪梅》这首五绝词。
该词刻画了主人公的孤独、凄凉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寄托故乡、难舍离别的感情。
2. 介绍《声声慢》的背景:《声声慢》是明代杨慎所作的一首表达爱情之苦的诗。
杨慎是一名文人,年轻时曾因父亲疏远妻子而感受到孤独、离别、失落之感,这也是他能够写出这首凄美动人的词的原因。
《声声慢》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分别的痛苦、思念与眷恋,表达了人之间最纯粹、最深情、最动人的情感。
《一剪梅》《声声慢》对比阅读
[背景]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
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王维《使至塞上》
[背景]开元二十五年春,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 出塞宣慰,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 意象是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的意蕴与诗人
的情感有关,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即便是同样的意 象,因不同诗人的不同经历,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蕴。
所以,同样是看到大雁,李清照南渡前借之代指书信, 南渡后借之表达失群之落寞;王维借之寄寓思乡之情;元好 问借之歌颂爱情的忠贞。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这两首诗雁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诗人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 (1)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之征雁。“征”写大雁要 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 有危险)。欧诗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 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 (2)杜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 寄托着诗人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 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 )( E )
A. 欧阳修被贬,世路正自坎坷,偶尔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 显得羽翼衰微,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鸟儿是多么地相似啊! B. 回想过去,固然令人齿冷,而面对前路,又充满乐观的情怀。因此,欧 阳修在心中对雁儿说:请你们同我做个旅伴,一起南行吧! C. 杜诗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 D.杜诗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 切的心情。 E. 诗人系在大雁脚上的书信里没有什么妄说乱言,字里行间都是自己一片 衷情。
《一剪梅》与《声声慢》的比较教学
【 关键词】比较教 学 中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固定意 象
一
、
概述学 习内容 以及这 节课 的价值
P P T 6 “ 此情 无计可 消除。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 ” ——李清 照 “ 都来此事 。 眉问心 上, 无计相 回避。 ” —— 范仲淹《 御节行》 教师 比较两句 : 此句是词人对范词 的化用。名句也是模仿出来的。
教师总结 : 闲 愁 是心 中 就 泛起 的相 思 之 愁 。
明白词 的概念 。 理解词 中蕴含 的诗意 , 体 会词可 唱的魅 力; 借 鉴 比较 文
学的教学方式 , 比较 同一 作 者 的不 同 作 品 ; 总 结 固定 意 象 。
二、 教 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体会词 中感情和婉 约的词风 , 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 : 用 多媒体课 件感 受形 象 , 教 师讲授 、 学生歌 唱 、 诵 读 品味 语言 , 领悟作 品内涵 。 了解作 品有 关背 景。
( 板书。 ) 花— — 菊 花— — 憔 悴 之 菊— — 人 的 憔 悴 —— 年 华 的 衰 老— — 孤 独 —— 家 愁
教师导入 : 自古逢秋悲寂 寥 , 所 以曹丕说 “ 秋 风萧 瑟天 气凉 , 草 木摇 落 露为霜”, 秋 日的清冷衰败常常在诗人心 上 写下大大 的“ 愁” 字 。今 天我 们
慢词的区别 ) 。
雁—— 音信—— 游 子 家 园 的 见 证 者—— 乡 愁 ( 雁可 北归、 词 人 不
可 —— 国 愁 )
P I r l 2: 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兼 有文 学与音 乐两 方面。每 词都 有
一
梧 桐— — 愁 怨 象 征
《声声慢》与《一剪梅》比较鉴赏
---贺铸的《青玉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宋·秦观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表达愁情的意象常用的有哪些呢?
《声》上下片呼应情感加深: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借酒浇愁愁更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落叶细雨催泪流
3、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
时”
刘禹锡《杨柳枝词》
4、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的《咏柳》
..\声音\一剪梅.ram
配乐朗读
诗歌中的常见典型意象:
杨柳、鸿雁、杜鹃、鹧鸪、潇湘、 南浦西楼、高楼、飞蓬、浮萍、明 月、菊花、梅花、胡琴羌笛、船帆
满地黄花堆积 《声》
深秋之败
独: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剪梅》
闲情逸致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声声慢》
苦捱时间
结论:
一般“愁”处别样情
《一剪梅》 “愁”的内涵:
相思之愁 暂时之愁
《声声慢》 “愁”的内涵:
死别之愁 长久之愁
写愁的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两首词中的“愁”各是通过什 么事物(意象)来表现的?
2、对两首词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作比较分析,在两首词中抒 发词人的愁情有何不同?
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生平遭受与创作的亲密关系。
3、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育同学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力量。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好像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
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悟古典诗词的内涵。
(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纳的就是这种方法。
)那么今日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试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靠着已有的鉴赏力量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悟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
(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供应的全部信息。
(可以四人争论)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争论结果,老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落(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三、将信息进行整合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视不计?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
导读:淡化背景品味语言整合信息
————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
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
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例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二、①听两首词的录音,融入词中。
(借音乐与诵读基本把握词的基调)
②把握两词基调后,集体诵读。
③花几分钟品读两首词,完成预习要求1找出词中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可以四人讨论)
④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完善答案。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独)云锦书
雁月西楼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
《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
三、将信息进行整合
2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相关?哪些是次要信息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举例说明:温庭筠的两首词《菩萨蛮》和《梦江南》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
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菩萨蛮》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无非就是想表达一位少妇的孤独寂寞的信息用梳洗二字便可以概括完全。
虽然意象众多可是它的有效信息还没有《梦江南》中的多。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飘零(凋谢的荷花)玉簟(秋)罗裳兰舟西楼(独)
云锦书(雁)月自流的水眉头心头(愁)
《声声慢》酒风雁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
(红字部分为重要信息,黑字部分为次要可以忽略不计的内容。
)3将重要信息中找出哪些信息是相同的,哪些又是不同?这些信息中又有哪些内涵?
相同信息花秋独雁愁
不同信息月《一剪梅》梧桐细雨《声声慢》
分析内涵:
⑴不同的信息。
比如月。
《一》中有月,且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地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中无月,且烦人心:“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细雨空滴,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
如在心情恬适之中,梧桐滴雨,恐是一番美景的。
⑵对所选出的相同的信息进行分别理解,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以下简称《一》)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以下简称《声》)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菊花)。
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独:《一》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而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
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
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
《一》中是一种“闲愁”,《声》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
对是对的,总嫌不贴味。
此悉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恐就真有“闲来无事”之嘲了,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言之意。
《声》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强调读出,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以突出“了结”之意,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心绪从《一》到《声》,其实是由“幽怨”到“凄苦”的流变。
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而凄苦,则人事无处寻觅了,因此可说是从相思无限到了相思无地。
四、根据分析介绍两首词的背景介绍
《一剪梅》本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声声慢》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这是作者创作的分水岭,相信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两首词的信息整合后能有所体味。
五、总结
作者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经历的增加面对相同或相近的景物会流露出不同的心绪,而这些情绪流露在笔下就形成了文字,如果你们能仔细地阅读这些文字将各种信息充分挖掘,那么我们即使不了解诗词的背景资料也能通过文字本身去发现诗词的内外涵义,这样做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六、创新思维练习: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豪放诗词文,找一找读一读。
例如诗歌:
《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