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僖公四年和僖公五年

合集下载

谷粱传

谷粱传

春秋谷梁传●隐公(元年~十一年)●桓公(元年~十八年)●庄公(元年~三十二年)●闵公(元年~二年)●僖公(元年~三十三年)●文公(元年~十八年)●宣公(元年~十八年)●成公(元年~十八年)●襄公(元年~三十一年)●昭公(元年~三十二年)●定公(元年~十五年)●哀公(元年~十四年)隐公(经一·一)元年春,王正月。

(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

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

让桓正乎?曰:不正。

《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

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弒之,则桓恶矣;桓弒而隐让,则隐善矣。

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

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

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

兄弟,天伦也。

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

己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

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

蹈道,则未也。

(经一·二)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传)及者何?内为志焉尔。

仪,字也。

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

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

不日,其盟渝也。

眛,地名也。

(经一·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传)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杀也。

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

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

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经一·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传)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

礼,赗人之母则可,赗人之妾则不可。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

古代汉语上07词性活用
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 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先祖当贤,子孙必 显,行虽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 (荀子·君子)
是非汝所知也。(孟子·离妻下)
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 累棋是也。(战国策·秦策)
子产曰:“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仲尼闻是语,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 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年)
(韩非子·难三)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国不竞亦陵,何国之为?(左传·昭公十三年)
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 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左传·桓公 十三年)
侨闻君子非无贿Βιβλιοθήκη 难,立而无令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有时宾语前加“惟(唯)”,突出宾语,强 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例如:
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踰德, 以族论罪,以世举贤。故一人有罪,而三 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 罪也;先祖当贤,子孙必显,行虽桀纣, 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荀子·君子)
判断词“是”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剌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
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左传·僖 公二十八年)
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五传·昭 公二十五年)
公与免余邑六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左传·文公十八 年)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 (左传·宣公二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羽,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卫人使屠伯馈叔向羹与一箧锦。(左传·昭 公十三年)
三.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否定判断句的构成 □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系词)“是” □动词“为”和判断词(系语)“为” □“维”(惟)、非、即、乃、皆”等不

左传:《僖公四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四年》原文译文

【导语】《左传》实质上是⼀部独⽴撰写的史书。

它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是儒家重要经典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原⽂】 【经】四年春王正⽉,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夏,许男新⾂卒。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齐⼈执陈辕涛涂。

秋,及江⼈、黄⼈伐陈。

⼋⽉,公⾄⾃伐楚。

葬许穆公。

冬⼗有⼆⽉,公孙兹帅师会齐⼈、宋⼈、卫⼈、郑⼈、许⼈、曹⼈侵陈。

【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

遂伐楚。

楚⼦使与师⾔⽈:「君处北海,寡⼈处南海,唯是风马⽜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公⽈:『五侯九伯,⼥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于海,西⾄于河,南⾄于穆陵,北⾄于⽆棣。

尔贡包茅不⼊,王祭不共,⽆以缩酒,寡⼈是征。

昭王南征⽽不复,寡⼈是问。

」对⽈:「贡之不⼊,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观之。

齐侯⽈:「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同好,如何?」对⽈:「君惠徼福于敝⾢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楚国⽅城以为城,汉⽔以为池,虽众,⽆所⽤之。

」 屈完及诸侯盟。

陈辕涛涂谓郑申侯⽈:「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

若出于东⽅,观兵于东夷,循海⽽归,其可也。

」申侯⽈:「善。

」涛涂以告,齐侯许之。

申侯见,⽈:「师⽼矣,若出于东⽅⽽遇敌,惧不可⽤也。

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悱屦,其可也。

」齐侯说,与之虎牢。

执辕涛涂。

秋,伐陈,讨不忠也。

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

凡诸侯薨于朝会,加⼀等;死王事,加⼆等。

于是有以衮敛。

《春秋》(全文)

《春秋》(全文)

01.隐公(元年~11年)【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隐公二年】 春,公会戎于潜。

夏五月,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隐公三年】 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三月庚戌,天王崩。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秋,武氏子来求赙。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

癸未,葬宋穆公。

【隐公四年】 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隐公五年】 春,公矢鱼于棠。

夏四月,葬卫桓公。

秋,卫师入郕。

九月,考仲子之宫。

初献六羽。

邾人、郑人伐宋。

螟。

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宋人伐郑,围长葛。

【隐公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长葛。

【隐公七年】 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滕侯卒。

夏,城中丘。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隐公八年】 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

庚寅,我入祊。

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九月辛卯,公及莒入盟于浮来。

螟。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隐公九年】 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庚辰,大雨雪。

挟卒。

夏,城郎。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于防。

【隐公十年】 春王二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

夏,翬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

辛未,取郜。

辛巳,取防。

秋,宋人、卫人入郑。

宋人、蔡人、卫人伐戴。

郑伯伐取之。

冬十月壬午,齐人、郑人入郕。

左传:《僖公五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五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五年》原文译文【原文】【经】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杞伯姬来朝其子。

夏,公孙兹如牟。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

郑伯逃归不盟。

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冬,晋人执虞公。

【传】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

而书,礼也。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

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

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会于首止,会王大子郑,谋宁周也。

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己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邑,曰:「美城之,大名也,子孙不忘。

吾助子请。

」乃为之请于诸侯而城之,美。

遂谮诸郑伯,曰:「美城其赐邑,将以叛也。

」申侯由是得罪。

秋,诸侯盟。

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

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弗听,逃其师而归。

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

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二册同义词辨析集锦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二册同义词辨析集锦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二册同义词辨析集锦[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王力主编 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 第一册  王力主编 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

《古代汉语》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文选《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

生庄公及共叔段④。

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

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

”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⒇”。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

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

子封曰:“可矣。

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30)。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

京叛大叔段。

段人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37)。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

请以遗之(39)。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

爱其母,施及庄公(47)。

谷梁传原文及翻译

谷梁传原文及翻译

谷梁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公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典之!”大子祭武公,归属于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追思之地,地坟;与犬,犬斩;与小臣,小臣亦斩。

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追新城。

加九锡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以上僖公四年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

”齐桓公追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②,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及容易,公使寺人披新③南征蒲。

齐桓公曰:“君父之命不校。

”实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跑。

披斩其祛,遂逃奔狄。

——以上僖公五年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

梁近秦而幸焉。

”乃之梁。

【备注】①齐姜:太子重耳的母亲。

②尨茸:méngróng,蓬松的样子。

③寺人披新:叫做披新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为后来的宦官。

译文:当初,晋献公想要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去吉凶,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吉凶,结果吉利。

晋献公说道:“照占筮的结果筹办。

”卜人说道:“占筮不灵验,龟卜很鬼神,不如照灵验的办。

再说卜筮的兆言说道:‘专宠过分可以生动乱,可以夺走您的所爱。

《春秋榖梁传》及全文翻译

《春秋榖梁传》及全文翻译

《春秋榖梁传》及全文翻译《榖梁传》即《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1],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

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1]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

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

后来《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

据后人考证,《谷梁传》书中曾引用公羊子的话并加以辩驳,因此认为成书要较《公羊传》为晚。

《谷梁传》所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

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谷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务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

第三课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第三课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

第三課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一題解1宮之奇:虞國大夫。

2諫:用語言糾正尊長的錯誤。

3假:借。

如“狐假虎威”。

這裏專指軍隊借路,通過別國領土。

晉獻公向虞國兩次假道,意在滅虞,想在滅掉虢國之後回師再滅掉虞國。

宮之奇看出晉國的陰謀,力諫虞公。

4 後人評說:“山西平陸縣,春秋虞國也。

河南陝州,春秋虢國也。

今陝州至平陸不過五里,由大陽渡渡河而行,雖迂道亦不至十里,山西到陝非由平陸不得達。

自春秋至今二千餘年,此道不易。

晉欲取虢,舍虞即無由通。

借之道以滅虢,歸不滅虞,是終不能有虢也。

此理不論何人亦當明之,而虞公竟宴然自安。

千古愚人,莫虞公若也。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三,71)虞虢相依自保安,謀臣吞度不為難。

貪憐璧馬迷香餌,肯信之奇諭齒寒。

(唐求:宮之奇,全唐詩部分,5385)5 時間:公元前658年,荀息以幣假道于虞以伐虢,滅下陽。

公元前655年,滅虞、虢。

二背景一) 晉國簡史:武王子虞,封為唐叔,封地為晉。

唐叔子燮,是為晉侯。

晉獻公,詭諸,公元前676-651年,伐虢。

獻公之前有:嫠、獻、穆、殤叔、文、昭、孝、鄂、哀、小子、緡、武公等。

晉嫠侯,司徒,公元前840-822年。

晉獻侯,籍,公元前822-811年。

晉穆侯,弗生,公元前811-785年。

晉殤叔,公元前784-780年。

晉文侯,仇,公元前780-746年。

晉昭侯,伯,公元前745-739年。

晉孝侯,平,公元前739-724年。

晉鄂侯,公元前723-717年。

晉哀侯,光,公元前717-706年。

小子侯,公元前709晉侯,緡,公元前706-679年。

晉武公,公元前679-677年。

晉獻公,詭諸,公元前676-651年。

2周簡史:1)太王檀父古公-王季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桓王-莊王-嫠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敬王-元王-定王-考王-威列王-安王-列王-顯王-慎靚王-赧王3)古公三子:太伯、虞仲、季曆。

《春秋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

《春秋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

《春秋导读》章节测试答案整理1.1《春秋》之为通名与专名1、【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儒家“五经”?( )A、《论语》B、《诗经》C、《尚书》D、《春秋》答案:A2、【单选题】《春秋》记录的是总共( )年的大事。

A、二五二B、二四二C、三四二D、四四二答案:B3、【多选题】下列哪些选项是对《春秋》的评价?( )A、体现儒家微言大义B、断烂朝报C、流水帐簿D、史家之绝唱答案:ABC4、【判断题】《春秋》是一个周代各诸侯国官修史书的通名。

( ) 答案:√1.2孔子与《春秋》1、【单选题】《春秋》以哪一历史事件作为结尾?( )A、三家分晋B、平王东迁C、秦灭六国D、西狩获麟答案:C2、【多选题】历史上“春秋”可以包含哪些意思?( )A、西元前770年到453年B、五经之一C、周代各诸侯国官修史书的通名D、晋国官修史书的专名答案:ABC3、【判断题】孔子早年时期创作了《春秋》。

( )答案:X4、【判断题】从通名来看,《春秋》名称的涵义代表周代各诸侯国官修史书的通名。

( )答案:√1.3作为史书之《春秋》1、【单选题】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编年体史书?( )A、《春秋》B、《竹书纪年》C、《史记》D、《资治通鉴》2、【判断题】《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著史书。

( )答案:√3、【判断题】《春秋》是一部信史。

( )答案:√1.4作为经书之《春秋》1、【单选题】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最重要的内容是( )。

A、历史故事B、字词训诂C、神话故事D、微言大义答案:C2、【单选题】《春秋》经是从鲁国哪位国君开始记载的?( )A、鲁桓公B、鲁隐公C、鲁庄公D、鲁定公答案:B3、【填空题】“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出自( )之言。

答案:孟子4、【判断题】孔子以作《春秋》的行为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 ) 答案:√1.5《春秋》之名义1、【单选题】《春秋经传集解序》的作者是( )。

B、何休C、杜预D、左丘明答案:D2、【单选题】根据成书时间命名的《春秋》,大约成书于鲁哀公( )。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

《左传》成语典故积累

《xx》成语典故积累《左传》既是伟大的历史经典,也是优秀的文学名著,语言简洁,典雅蕴藉,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称“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则循环可覆。

”。

几千年来《左传》被奉为语言典范而被反复诵读、研究、引用。

其中很多语辞已演变成了成语典故。

自己读《左传》时就顺便逐条摘录出。

我们从如此多的成语典故可以看得出《左传》在语言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xx《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

原指东方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退避三舍《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指后退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及瓜而代《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及:等到。

代:代替,接替。

等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

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4.言归于好《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

彼此重新和好。

5.骄奢淫逸《隐公三年》:“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逸:放荡。

原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四种恶习。

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6.魑魅魍魉《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7.狼子野心《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

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

’谚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

后喻凶暴的人必有野心。

8.外强中干《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张脉偾兴,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原指所乘之马,貌似强壮,实则虚弱,后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谓表面强有力,实则虚弱。

左传:《僖公四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四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四年》原文译文【原文】【经】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蔡溃,遂伐楚,次于陉。

夏,许男新臣卒。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齐人执陈辕涛涂。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八月,公至自伐楚。

葬许穆公。

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

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

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

」申侯曰:「善。

」涛涂以告,齐侯许之。

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

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悱屦,其可也。

」齐侯说,与之虎牢。

执辕涛涂。

秋,伐陈,讨不忠也。

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

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

于是有以衮敛。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

陈成,归辕涛涂。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

」弗听,立之。

『经典古文』《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左传》全文翻译目录:
1.《左传》简介13.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25.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2.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4.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
年)
26.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3.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15.晋鞌之战(成公二年)27.晏婴叔向论楚晋季世(昭公三年)
4.曹刿论战(庄公十年)16.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28.伍员奔吴(未知)
5.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17.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29.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6.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18.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30.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7.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
年)
19.祁奚举贤(攘公三年)31.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8.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20.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
年)
32.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9.展喜犒齐师(僖公二十六年)21.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33.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10.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22.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
年)
34.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11.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23.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12.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24.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和翻译

《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和翻译

《虞师晋师灭夏阳》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虞师晋师灭夏阳作者或出处:《谷梁传》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藏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

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壁而前日:“壁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译文或注释:夏阳不是国家而说“灭”,是重视夏阳这个地方。

虞国没有军队,《春秋》提到虞国军队,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虞国引导晋军进入虢国,所以不能够不提到虞国军队。

虞国引导晋军进入虢国,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在灭夏阳这件事上虞国是主犯。

夏阳这个地方,是虞、虢两国的边塞重镇,灭掉夏阳,虞、虢两国就攻下了。

虞国成为灭夏阳的主犯,是什么原故呢?原来,晋献公想攻打虢国,荀息说:“君王何不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垂棘出产的玉器,去向虞国借路呢?”晋献公说:“这是晋国的国宝呀!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们,那怎么办?”苟息说;“这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东西。

他们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那就象是我们从宫中府库取出宝玉藏到朝廷的府库里,从宫中马厩取出良马安置到朝廷的马厩里。

左传:《僖公五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五年》原文译文

【导语】《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献,对后世的史学产⽣了很⼤影响,特别是对确⽴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作⽤。

⽽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下⾯是分享的左传:《僖公五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经】五年春,晋侯杀其世⼦申⽣。

杞伯姬来朝其⼦。

夏,公孙兹如牟。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于⾸⽌。

秋⼋⽉,诸侯盟于⾸⽌。

郑伯逃归不盟。

楚⼈灭弦,弦⼦奔黄。

九⽉戊申朔,⽇有⾷之。

冬,晋⼈执虞公。

【传】五年春,王正⽉⾟亥朔,⽇南⾄。

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

⽽书,礼也。

凡分、⾄、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晋侯使以杀⼤⼦申⽣之故来告。

初,晋侯使⼠蒍为⼆公⼦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蒍□稽⾸⽽对⽈:「⾂闻之,⽆丧⽽戚,忧必仇焉。

⽆戎⽽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惟城。

』君其修德⽽固宗⼦,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慎?」退⽽赋⽈:「狐裘龙茸,⼀国三公,吾谁适从?」及难,公使寺⼈披伐蒲。

重⽿⽈:「君⽗之命不校。

」乃徇⽈:「校者吾仇也。

」逾垣⽽⾛。

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会于⾸⽌,会王⼤⼦郑,谋宁周也。

陈辕宣仲怨郑申侯之反⼰于召陵,故劝之城其赐⾢,⽈:「美城之,⼤名也,⼦孙不忘。

吾助⼦请。

」乃为之请于诸侯⽽城之,美。

遂谮诸郑伯,⽈:「美城其赐⾢,将以叛也。

」申侯由是得罪。

秋,诸侯盟。

王使周公召郑伯,⽈:「吾抚⼥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郑伯喜于王命⽽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之⽈:「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

失亲患必⾄,病⽽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弗听,逃其师⽽归。

楚⽃⾕于菟灭弦,弦⼦奔黄。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例如: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孰为夫子?(论语·微子)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孟子·告子上)(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策)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

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策)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

例如: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愈:祭十二郎文)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仲淹:楼记)将何适而非快?(辙:快哉亭记)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

相信的意思

相信的意思

相信的意思解释:意思是互相信赖,信任。

相信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信任、自负、笃信、断定、靠谱、无疑、肯定。

反义词:猜疑、质疑、疑惑、疑心。

引证解释及其出处:(1).互相信赖,信任。

《谷梁传·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

”《史记·蒙恬列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羣臣不相信而外使鬭士之意离也。

”(2).单指信任对方。

宋叶适《贺叶丞相启》:“盖上之相信,无枘凿之乖;故己得专行,有符节之合。

”(3).指互相信得过的人。

明李贽《复刘肖川书》:“盖夜静无杂事,亦无杂客,只有相信五六辈辩质到二鼓耳。

”(4).认为正确或确实,不怀疑。

巴金《灭亡》第一章:“他明知道那青年在哭,但他不相信这会是那青年底哭声。

”相信"的古代意义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相信”在古代有三种意思:(1)互相信赖,信任.如《谷梁传·僖公五年》:“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史记·蒙恬列传》:“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2)单指信任对方宋代叶适《贺叶丞相启》:“盖上之相信,无枘凿之乖;故己得专行,有符节之合.”(3)指互相信得过的人明李贽《复刘肖川书》:“盖夜静无杂事,亦无杂客,只有相信五六辈辩质到二鼓耳.”《吕氏春秋·慎行》原文为:“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其中“相信”的意思是“互相信任”.上面一段可以翻译为:“大凡邪恶的人做事,开始时互相帮助,到后来一定相互憎恨.行事符合道义的就不是这样,他们开始时互相帮助,时间长了互相信任,最后互相亲近,后代的人把这种做法当作准则.”知识拓展:相信自己的励志句子1.别把成功看的太复杂实际上,成功并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么复杂,有时越简单越容易成功——尽管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有时我们应该让心态简单一些,把复杂的事用简单的方法去做,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穀梁传:僖公四年和僖公五年
【导语】《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

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谷梁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蔡溃。

溃之为言,上下不相得也。

侵,浅事也。

侵蔡而蔡溃,以桓公为知所侵也。

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

遂伐楚,次于陉。

遂,继事也。

次,止也。

夏,许男新臣卒。

诸侯死于国,不地;死于外,地。

死于师,何为不地?内桓师也。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楚无大夫,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会桓,成之为大夫也。

其不言使,权在屈完也。

则是正乎?曰非正也。

以其来会诸侯,重之也。

来者何?内桓师也。

于师,前定也。

于召陵,得志乎桓公也。

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为仅矣。

屈完曰:“大国之以兵向楚何也?”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

菁茅之贡不至,故周室不祭。

”屈完曰:“菁茅之贡不至,则诺。

昭王南征不反,我将问诸江!”齐人执陈袁涛涂。

齐人者,齐侯也。

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齐侯也,不正其逾国而执也。

秋,及江人、黄人伐陈。

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师也。

八月,公至自伐楚。

有二事偶,则以后事致,后事小,则以先事致。

其以伐楚致,大伐楚也。

葬许穆公。

冬,十有二月,公孙兹帅师会齐人、宋人、卫人、郑人、许人、曹人侵陈。

谷梁传·僖公五年
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目晋侯,斥杀,恶晋侯也。

杞伯姬来朝其子。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诸侯相见曰朝,伯姬为志乎朝其子也。

伯姬为志乎朝其子,则是杞伯失夫之道矣。

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非正也。

故曰杞伯姬来朝其子,参讥也。

夏,公孙兹如牟。

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

及以会,尊之也。

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

云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

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下也。

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

无中事而复举诸侯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

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

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

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

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

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

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

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

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

世子受诸侯之尊己,而天王尊矣,世子受之可也。

郑伯逃归,不盟。

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

楚人灭弦。

弦子奔黄。

弦,国也。

其不日,微国也。

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冬,晋人执虞公。

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

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

其犹下执之之辞何也?晋命行乎虞民矣。

虞虢之相救,非相为赐也,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