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一章 (1)

合集下载

机电企业管理导论第一章

机电企业管理导论第一章

企业管理的“七职能”
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管理的职能一般可划分为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领导和创新七个方面。
计划 根据决策目的和要求,制定计划,确定指标,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组织 把生产管理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合理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控制 前馈控制 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领导 指导参与者沟通、协调和解决冲突,激励参与者提高积极性
第1章 企业管理概论
202X
1.1企业管理概述
1.1.1企业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环境下,通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时间和信息)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工作,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企业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指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
1.5企业的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
1
企业战略管理步骤
2
企业战略管理者
3
企业战略分析法
4
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
企业战略的含义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求得企业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及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 战略: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挥。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
制定战略展望,设置目标体系,实施战略,业绩评估,实施矫正措施,达到期望结果
管理目标
满意的财务业绩(销售收入、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股东红利等)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5)政府经济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1、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即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任何分配方案的改变,都不能达到在不损害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而提高另一部分人福利水平的目的。

既然这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就需要政府干预。

即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2、什么是竞争失灵?竞争失灵指的是市场处于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什么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4、什么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5、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毛中特”练习题答案要点

“毛中特”练习题答案要点

导论和第一章四、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问题答案要点: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思潮,正确评价毛泽东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

否定毛泽东必然导致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材料2 问题答案要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融合贯通的过程。

五、论述题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宽广道路,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导论

第一章第一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意义(1)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灭的文化记忆,更应加以珍视。

(2)2006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

此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3)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才开始出现,从那时到现在,仅有1/4世纪的时间。

(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历史都非常短暂。

(5)197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视野,所以,放在特定历史语境来看,当时所谓的“文化遗产”只能是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一类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6)物质遗产:Physical Heritage 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 有形遗产:Tangible Heritage 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 (7)※民间创作(传统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制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含: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相对应而提出来的,它发端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本身的实现而迫切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实和补充《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遗漏。

(9)在中文中先后使用过“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口传与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等词语表述形式。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大学美育 第一章 导论

大学美育 第一章  导论
主讲教师:
任务2 王国维:“审美境界论”审美思想
1.美育的内涵:心育论
1903年,王国维发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首倡著名的“心育论”,并对美育的目 标、内涵、德智体美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构建了中国现代美育的框架,成为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现代美育的学者。
他对于教育宗旨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完全之人物”;第 二,“完全之人物”的含义是“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不可不备真善 美之德”;第三,“美者感情之理想”,“美育(即情育)是也”。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 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美育的发展规划作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 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 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务1 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
2.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终身大力提倡的一个重要美育命题。 蔡元培将美育与宗教进行了比较:“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
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蔡元培的结论是:“总之,宗教可以没有,美术可以辅宗教之不足,并且只有长处没
任务2 王国维:“审美境界论”审美思想
4.美育的目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2)人生境界
有短处,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任务1 蔡元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
3.全面地论述了美育的内涵,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些论述是以介绍西方美育理论、尤其是康德美学理论为主,这实际上是现代形态的
美学与美育学科构建的起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一人类传播发展简史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非语言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

(一)、非语言传播时代:用非语言符号进行较为复杂的传播。

交流特点:信息简短和单一,且缓慢进行。

(二)、口语传播时代语言大约产生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之间。

(1)语言拓展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2)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成为人类重要的思想工具。

(3)在长度、复杂性、准确性和精细程度方面,语言可以记忆、传递、接收和理解的信息。

(三)、文字书写时代1、文字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2、文字起源于图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例如: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我国商代的甲骨文3、造纸术的发明及手抄传播(四)印刷时代1、我国在公元450年最早发明了印刷术。

唐朝刻印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书籍。

2、印刷术的发展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促进了书籍的廉价化。

3、印刷机的出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4 、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以《纽约太阳报》《先驱报》为代表)的出现,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

(五)、电子媒介时代: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电信技术等等的发展1、电影1895年12月28日,被定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

2、广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3、电视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

4、互联网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最早的计算机网络于1969年在美国问世。

5、从互联网到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特点,而以个人化、目标性、双向互动、全球性传播的独特优势,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构成了巨大冲击。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5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
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该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对自
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至于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 弃,而是能够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对自己也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和 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6 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大学生也同样离不开与人打交道。
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 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为: (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又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3)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宽以待人,乐于助人; (5)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交往动机端正。
7 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
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 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为都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发展的要 求相符合。当发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的时候,能迅 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和社会需要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更不是 妄自尊大,一意孤行,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
8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表现为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等,
一个大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生理因素主要有
四种: 1 2 3 4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系统工程导论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关于系统

系统工程导论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关于系统
钱学森的“系统”定义: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
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1.1节 关于系统
三个基本特征: ✓ 系统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 ✓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 具有特定的功能。
虽然有关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大都包含了上述三个 基本特征。
第1.1节 关于系统
美国的《韦氏(Webster)大辞典》: “有组织的或被组织化的整体;结合着的整体所形成的
第1.1节 关于系统
5.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 按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 简单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子系统(要素)数量比较少,而且子系统
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简单的系统,如一个工厂、一台设备等。 简单巨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数量非常多、种类相对也比较多
(如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的系统。 复杂巨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子系统数量很多,具有层次结构,它们
系统的集合性表明,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互相区别的要 素所组成的。这些要素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或非
物质的软件、组织等。
例如,一个计算机系统,一般都是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 组成,同时还包含有操作系统、程序开发工具、数据库等软件,它们形 成一个完整的集合。
第1.1节 关于系统
人造系统则是人们将有关元素按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组合 而成的系统,如人类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制造出各 种机器所构成的各种工程系统。
第1.1节 关于系统
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凡是以矿物、生物、机械和人群等实体行为构成要素的
系统称之为实体系统。 凡是由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制度、程序等概念性
的非物质实体所构成的系统称为概念系统,如管理系 统、军事指挥系统、社会系统等。 在实际生活中,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在多数情况下是结 合的,实体系统是概念系统的物质基础,而概念系统 往往是实体系统的中枢神经,指导实体系统的行为。

护理教育学讲义-第1章 导论

护理教育学讲义-第1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与本质功能1.教育(education)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2.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广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可控性最强;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受教育者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本质和功能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基本立场: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教的主体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教育内容纯客体教育物资物质基础●教育要素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复合的主客体关系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教育目的、内容、途径、方法的控制和调节是由教育主体决定的三、教育学的概念和发展教育学(pedagogy)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发展阶段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1.社会物质生产是发展教育的基础(1)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什么水平就办什么样的教育(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教育内部结构(3)促进教学的内容、设备、手段的发展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具有促进作用(1)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能力资本主义:劳动技能知识化科学技术:劳动力内涵变化(2)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的科学技术3.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物质生产是教育的基础并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是巨大的“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二)教育与社会政治1.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1)制约教育的目的与内容(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利用政权的力量、利用经济的力量2.教育为政治服务(1)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路线、方针,形成舆论和思潮(2)培养合格公民●设置必修的政治教育课程●通过教师和教育集体将社会政治意识贯●穿于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中3.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性质政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强制性(周期震荡)两向:积极促进、消极限制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三)教育与文化1.文化推动教育的发展(1)构成并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2)更新教育方法、手段、组织形式(3)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4)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5)影响教育的目的(三)教育与文化2.教育传播和普及文化(1)延续和更新文化(2)普及科学知识(三)教育与文化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相关:互相部分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区别:范围和内容的区别、对象不同、功能不同五、教育与个体的发展(一)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身心发展(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认知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个性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作用1.遗传因素(heredity factor)(1)遗传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物质前提遗传因素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遗传因素控制个体的成熟过程遗传因素的差异性构成人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2)遗传因素对人身心发展作用的限度遗传因素发展需要一定客观条件与自身是否处于常态水平有关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与发展具体功能的性质有关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呈减弱趋势2.个体后天因素(individual acquired factor)个体在出生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身心特征。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2)导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2)导论、第一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833),李秋零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92页。

4. 人是什么? 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道德回答 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学回答第四 个问题。但在根本上,人们可以把所有这一切都归给 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相关。
论人的自然与文化属性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 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在人类中,生活很少以自然的安排为基础,而是以在 文化上被塑造成的形式和惯例为基础。由于我们从历史上 懂得了不存在自然的人,即使是最早的人也生活在一种文 化中。”
一、发现自我:论人的存在(Being) 1. 自然存在(natural being)

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之母,那么人具有自然属性或者 说生理需求亦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 自然属性是人类之共性。人之为人,自然属性是必要 的前提,但是,如果人仅仅立足于诸种自然属性(自 然本能),则与禽兽无异。
时代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梁漱溟(1893-1988)论人心自觉与人生问题
人类一切长处均从人心内蕴之自觉而来,从乎自 觉就有一切,没有自觉(自觉贫乏无力)就没有一切 (没有一切创造)。人类从自觉以发挥去,其前途光 明,无穷伟大。……学术是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意 识原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一切学术固产生于内蕴 自觉之意识作用也。 学术莫不应于问题需切而来,有什么问题,产生 什么学术。当社会发展前进到了不同阶段,那时人生 问题从而有所不同,便自有其不同学术出现。 如我夙昔所说,人生盖有性质不相同的三大问题: 1. 人对物的问题;2. 人对人的问题;3. 人对自身生命 的问题。……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126-128页。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社会学简明辞典》、《中国大百科全 书· 社会学卷》: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 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在通常情况下,这就是夫妻之间、父母和 子女之间的关系。”
家庭模式多元化对家庭概念的挑战 界定家庭概念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 现阶段的多元化家庭模式应该如何定位?
“以字义言,我国家之起源于农业定居, 从游牧到耕稼,筑屋以养家畜,从事生产 繁殖。” ——吴自甦
英文中的“family”来源于拉丁文“familia” , “familia”的基本意思为“家宅”,即包 括家仆、家奴在内的居住于同一房舍的全体 成员。
2、关于家庭的不同界定 有的学者将家庭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生理结 合 哈夫洛克· 霭理士《性心理学》:“婚姻,是 性的关系的一种。” 叔本华、弗洛伊德及其当代追随者们:婚姻 是“肉体的机能”,“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 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 有的侧重于从婚姻方面解释家 社会学家罗威:“家庭是以婚姻为依据的社 会单位。” 《中华大字典》中则说:“有夫有妇曰为家 。”

家庭演化的历史形态: 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缘家庭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经过长期经 验的积累,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 在内部逐渐地选择了按辈份划分的婚姻,即 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姊妹相互通婚,排斥 了上下辈之间的婚姻关系。这时,姐妹是兄 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 妻都有共同的血缘。血缘家庭既是一个独立 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各门学科都可以研究家庭,但社会学的独特之 处是把家庭看成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因子,研 究的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位的家庭及 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学家强调,没有不 受社会的发展、变迁影响的家庭。离开了社会, 也就无所谓家庭演化的客观规律。家庭演化和 变迁都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因此, 家庭社会学重点研究的应是家庭与社会相互作 用的机制,即这种作用如何发生、经过哪些环 节而完成;同时研究在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家庭 演变的规律及家庭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 当前,主要是社会现代化过程对家庭的影响及 家庭演变的趋势对社会现代化的反作用。(杨 善华《家庭社会学》)

第1章企业战略管理导论

第1章企业战略管理导论

科技进步
新技术、新产品 开发周期长,应从长计议 专利垄断,难以分享
资源供应
资源日益短缺,自然资源难以再生 转产转型要列入战略规划 关联企业要高度重视
限制增多
工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企业的社会责任 保护环境其实就是延长企业的寿命
产业结构
产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机遇和挑战并存 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同行业 潜在进 购买者 供应商 替代者 竞争者 入者
有关步骤:
选择利润率较高的产业 制订合理的具体的经营方案 推进战略实施
5.2 资源观 资源是构成企业最基本的元素 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差异性的根源在于企业所拥有 的资源 对企业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和意义的资源才是竞争 优势的源泉
按此观点,企业在实施一个进入战略时:
3.3 职能计划 在公司战略和经营单位战略指导下的更为详细、 具体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和计划。 职能计划是对上层战略的落实(如何把事情做好) 职能计划是对上层战略的细化(规模、产能、质 量、技术、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职工素质、 效能)
战略层次 比较项目 期限长短 承担风险 灵活性 资源完备程度 协调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 艘没有舵的船一样只会在原 地打转,又像个流浪汉一样 无家可归”
背景
需求结构
产业结构
市场竞争
限制增多
科技进步
资源紧缺
需求结构
购买力提高 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趋同性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撞衫)
市场竞争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 要以市场和顾客为导向 要研究竞争对手
4.3 战略制定 在对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出可供选择 的战略方案。
企业生存发 展壮大
面对机会风 险的应对

航空法1章.1

航空法1章.1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第一节:民航法的含义及其调整对象
一、民航法的含义 是调整民用航空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和。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 民航法是20世纪初的产物 世纪初的产物。 民航法是 世纪初的产物。 为什么要立法呢? 为什么要立法呢? 因为民用航空成为一个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 航空科学技术、航空企业以及有关部门成为一国经 济结构的重要门类时,致使立法的必然性。
二、民航法的调整对象: (一)含义: 主要是民用航空活动所涉及的各 种社会关系,同时应协调民用航空与非 民用航空,特别是与军用航空的关系。 .民用航空的概念:2 2.军用航空的概念:2 3.公务航空的概念:2 民用航空的分类: (二)民用航空的分类: 1.公共航空运输 2.通用航空 2
(三)民航法调整航空活动产生的社会关 系包括的内容: 倒 系包括的内容:2倒2 第一、纵向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一、纵向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二、横向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横向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三、民用航空与非民用航空的协调关系。 第三、民用航空与非民用航空的协调关系。 为什么要协调好关系呢? 上 为什么要协调好关系呢?3上 第四、具有涉外因素的关系。 第四、具有涉外因素的关系。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为了使学生既有较强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基础,又有较强 的工作适应能力,在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基础上,扩充了计算机应 用、数控以及其它制造业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宽口径适应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从技术与经济紧密 结合的角度出发,围绕加工质量和交货期这个目标,掌 握整个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选择优化和运作监控的基 本知识,能在宏观上和全局上对生产活动和生产组织有 清楚的认识,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工序及其优化的知 识。要求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包括传统的和现代在内的 各种常用加工方法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切削机 理、加工原理、切削参数的选用、加工质量的分析与控 制方法等。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五、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本的 知识和技能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 动的组织、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 论及其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及其设计, 机械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其控制方法,精密与超精密加 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制造系统结构
经营管理 财务 市场与销售 研究与开发 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信息流 生产管理信息流 技术信息流 物质流
用 户 、 市 场 与 外 部 环 境
工程设计
质量控制 采购 资源管理
车间制造 (加工、装配、 检验、输送、 存储 … )
图1-2 制造系统功能结构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无形 (服务)
图1-1 生产的定义

地理科学导论1

地理科学导论1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1、对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国内外众多的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国外部分学者的观点(1)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洪堡和李特尔,在他们的地理学研究中,逐渐认识并阐明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自然地理学见长的洪堡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的描述,研究位于地球上某一区域或片段上的各种联系的现象的多样性。

以人文地理学见长的李特尔认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的家园即布满人的空间的地表空间的科学,不以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而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研究和理解在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国内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1)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面环境的科学,应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其任务是研究地球外壳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和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2)钱学深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进行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理想科学,地理科学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层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认识我认为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人和地域的关系,地理环境的产生、发展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科学的发展应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1)不加区域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泛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不加区际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与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3)不加过程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与这个区域内得到资源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与这个区域有关的区域之间关系的总和。

(4)不加时空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活动与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与这个区域有关的区域之间关系以及历史继承(乃至未来规划)关系的总和。

第1章 导论

第1章 导论
•国际贸易理论对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工作有直接和间接的指导意义。
四、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2.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数量猛增,而且规模巨大、实力雄厚、分布广泛,成为 国际市场营销的主要经营实体。 •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总额的增 长,影响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即制成品贸易额所占比重上升, 初级产品贸易所占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战略势必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国际贸易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际市场营销的目的
4. 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国际市场的巨大潜量能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扩大销售 量,进而为扩大销售额和增加利润提供了条件。
•产品销售量的扩大,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能
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产品 的分销与促销能力相应增强,企业的声誉和品牌的知名 度就会相应提高,企业就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迹。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步骤
1. 分析阶段
•收集有关市场的资料,并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市场调研。 •企业在准备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通过分析和调研积累资料 和信息。企业可参考的资料有两种: ① 针对特定的目的而收集的资料; ② 使用已经收集的资料;
二、国际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方法遵循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的分析范式,采用因子分 析、多元回归分析、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 究国际市场营销影响因素、绩效、环境变量等的关系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市场营销与市场环境 变量、绩效等的关系,预测和确立企业的营销目标。这些方 法既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又有注意支持相关理论的发展。
大国际市场的范围。
三、国际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二) 孔子的食物生产实践
食物原料的选择、加工、制作,都要严肃认真,重 视卫生,使对食材的利用和加工技艺的发挥都达到最 佳状态。
(三) 孟子的饮食思想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了孔 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 深化完整为“食志-食功-食德”这一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了孔子 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 化完整为“食志-食功-食德”这一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 调和、协调。
“不时不食”
一是定时吃饭 二是不吃反季节食物
第二节 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一.食医合一 二.饮食养生 三.本味主张 四.孔孟食道
“民以食为天”
天:至高无上。 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享受其他人权的前提。 张光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
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 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
(四) 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肉少粮多,辅以菜蔬,是国人 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 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分合理搭配, 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 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 养身健体的目的。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定义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 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 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 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1-6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众多经济主体的总体行为特征及其对 总量经济的影响。(消费者、企业和政府)
消费者和企业的选择行为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政府行为(财政收支:预算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34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模型
1、为什么用经济模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现实宏观经济无法做实验 2、什么是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 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 构。 一个经济模型通常包括:变量、假设、假 说和预测。
1-35
• 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是指由外部因素(如战争、自然条件等) 决定、影响内生变量的变量。 • 假设 假设是经济模型用来说明事实的限定条件。 • 假说 假说是经济变量之间如何发生关系的判断。 • 预测 预测是根据理论假说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 的方向等作出判断,它是在理论限定的范围内运 用逻辑规则演绎出来的结果。
3、如何构建宏观经济模型? • 经济模型不是现实的完全复制,它是对现 实的抽象,因此,应当被简化,但要反映 现实的基本特征。 • 我们以数学方程或图形的形式展现经济模 型。
宏观经济模型基本构造下列特征: • • • • • • • 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和企业; 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 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企业可利用的资源; 消费者和企业尽可能达到最优化; 消费者和企业通过竞争性均衡实现协调一 致。
中级宏观经济学
陈晓玲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课程介绍

护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护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NANDINGGEER DE ZHUYAO GONGXIAN
(1)为护理向 正规科学化方向 发展提供了基础
南丁格尔主要贡献
NANDINGGEER DE ZHUYAO GONGXIAN
(2)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 理思想
南丁格尔一生撰写了大量的 笔记、报告和论著,其中《影响 英军健康、效率与医院管理问题 摘要》的报告被认为是当时医院 管理最有价值的文献。1858年至 1859年分别撰写了《医院札记》 及《护理札记》。
第二节 护理学的概念和知识体系
一、护理学的任务
为人类健康服务是护士的首要职责,也是护理职业存在的理由。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护士需要帮助人群 解决以下4个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Florence Nightingle, 英国人
1860年 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7年 英女王授予她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0年8月13日 逝世,终身未嫁
晚年的南丁格尔
1901双目失明,1910.8.13逝世
南丁格尔墓地
南丁格尔献身护理事业, 终身未嫁。
南丁格尔的主要贡献
“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护理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二、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护理
护理学发展两次低谷
1950年
护理教育被列为 中等专业教育
十年浩劫
1966-1976 护理教育形成断层
前进 起伏的三十年 (1949-1979年)
繁荣 发展的护理春天
1. 护理教育体系多层次化 2. 护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3. 护理学术活动日益繁荣 4. 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细化
燃烧的蜡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1)护理教育的发展 ----建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是一种()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A. 企业
B. 个人
C. 国家或政府
D. 市场
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
A. 外部效应
B. 外部作用
C. 经济作用
D. 经济活动
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
A. 要素市场
B. 企业
C. 商品市场
D. 社会
4.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A. 社会
B. 银行
C. 税收
D. 政府
5.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 社会
B. 国家
C. 企业
D. 市场
6.当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

这种状态称为()
A. 免费搭车现象
B. 边际效用递减
C. 市场失灵
D. 帕累托最优
7.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
A. 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 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 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8.“自由放任”时期的国家财政具有以下哪种特征?()
A. 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小
B. 税收以直接税为主
C. 政府较大程度地介入收入再分配
D. 政府支出以转移支付为主
9..财政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是()
A. 威廉·配第
B. 瓦格纳
C. 亚当·斯密
D. 大卫·李嘉图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
A. 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 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 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 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

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
A. 混合物品
B. 固定资产
C. 消费品
D. 准私人物品
2.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是()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3.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是()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4.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是()
A. 竞争性
B. 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排他性
5.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其社会边际成本。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6.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其社会边际效益。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7.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A. 资源配置效率
B. 收入分配公平
C. 经济稳定发展
D. 财政监督
8.下列有关外部性说法错误的是()
A.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行为只考虑个人自己的成本与收益,而没有考虑个人行为对社会其他个体所带来的影响
B. 根据科斯定理,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没有清楚地界定
C. 通过采用庇古税来纠正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使得个体所面对的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D. 直接限制外部性的产生比任何其他的方法都有效
9.()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 公共物品
B. 私人物品
C. 消费品
D. 固定资产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A. 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 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 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 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11.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的分配
A. 国民总产值
B. 国内总产值
C. 国民收入
D. 社会个人收入
1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A. 经济效益
B. 社会效益
C. 经济与社会效益
D. 企业效益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 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 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 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 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 增长率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 政府
B. 公有制企业
C. 其他所有制企业
D. 居民个人
15.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 税收收入
B. 企业收入
C. 债务收入
D. 事业收入
16.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可供公共分配的对象
A. 社会剩余产品
B. 公共权力
C. 社会分工
D. 公共需要
17.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而必须由政府提供,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自己免费使用,此即所谓()现象
A. 竞争失效
B. 偏好不合理
C. 免费搭车
D. 分配不公问题
18.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是()
A. 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
B. 提供私人产品和劳务
C. 限制人口
D. 对外移民
19.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存在,是由于市场失效或失灵的()的存在而形成的
A. 分配不公问题
B. 信息不充分问题
C. 外部效应问题
D. 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政府缺陷通常包括以下哪几项?()
A. 信息失灵
B. 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
C. 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D. 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2.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效率的。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 垄断
B. 信息不充分
C.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 自由竞争
3.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 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 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 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 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4.财政的基本特征是()
A. 阶级性与公共性
B. 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 固定性
5.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包括()
A. 消费需求
B. 投资需求
C. 政府支出需求
D. 出口需求
6.财政这种公共分配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基本条件是()
A. 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 土地国有制
C. 公共权力的产生
D. 原始公有制
7.所谓稳定经济,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影响经济、调控经济,实现()
A. 充分就业
B. 物价稳定
C. 经济适度增长
D. 国际收支平衡
8.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是()
A. 金融债券
B. 税收
C. 转移支付
D. 国债制度
9.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
A. 寻租行为
B. 外部性
C. 政府职能“越位”
D. 政府职能“缺位”
三、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财政
四、简答题
1.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2.简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