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ppt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ppt课件

吸附过程及应用
2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1) 吸附速度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在单位时间内被单位体积(或质量)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 量称为吸附速度。 吸附速率曲线
可用与测定吸附等温线相同
吸附量,kg/kg
0.16 0.14 0.12 0.10 0.08 0.06 0.04 0.02 0.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d c GD Ft d n
式中D为扩散系数,负号表示扩散是向浓度低的方向进行。 扩散系数随扩散物质的性质而异,通常以实验方法测定, 从有关手册中也可查得。
2018/11/4
吸附过程及应用
7
(4) 吸附动力学方程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按吸附动力学原理,吸附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dq k (c y) dt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吸附动力学及 动态学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吸附动力学主要研究吸附质在吸附剂颗粒内的扩 散性能,通过测定吸附速率,计算微孔扩散系数,
进而推算吸附活化能。
吸附动态学(或称动态吸附)主要研究吸附剂床 层内的传质层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2018/11/4
2018/11/4
吸附过程及应用
12
(6)固定床吸附动态学
1)低浓度单组分的连续性方程
从物料衡算,得出固定床连续性方程为:
1.3 吸附动力学及动态学
式中, DAa=DAm+ Ea——组分A在流动相流动方向的轴向扩散系数; DAm——流动相中组分A的有效扩散系数; Ea——弥散系数。
弥散效应是由于:(a)床层内固定颗粒之间流体混和,(b)沟流,使流动 相通过床层的横截面时流速不均匀,(c)Taylor扩散,由于局部径向速度 梯度和轴向浓度梯度共同引起的效果,因而产生弥散和返混的现象。 在没有返混,呈活塞流的理想情况下,固定床连续性方程改为:
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

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 析,包括等温线模型的拟合、动力 学参数的计算等,以揭示吸附过程 的本质和规律。
结果展示和讨论要点
结果展示
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和文字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得结果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讨论要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包括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吸附量和吸附强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 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解释能力等。同时,还可以探讨实验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 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展的重要趋势。
复杂体系吸附研究
针对复杂体系的吸附行为研究将成为未来 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多组分竞争吸附、 动态吸附等方面的研究。
跨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 发展,未来有望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吸 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THANKS
感谢观看
活化能计算
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活化能值,可用于评估 吸附过程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
温度、吸附剂性质、表面结构等均可影响活化能的大小。
03
吸附等温线实验方法与数 据处理
实验方法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设计原则
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重复 性,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被吸附 物质,以及确定合适的温度、压 力和浓度范围。
影响因素
温度、压力(或浓度)、吸附剂性质(如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吸附质性 质(如分子量、极性等)以及共存物质等都会影响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
实验条件选择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吸附等温线数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如温度范围、 压力(或浓度)范围、吸附剂和吸附质的用量、接触时间以及分析方法等。同 时,还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吸附等温线剖析课件

吸附剂性质的影响
01
02
03
04
比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
孔径分布:影响吸附质的吸附 量
孔容:影响吸附质的吸附量
表面化学性质:影响吸附质的 吸附选择性
吸附质性质的影响
分子极性:影响吸附量 分子形状:影响吸附量
分子大小:影响吸附量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影响吸附量
吸附等温线剖析课件
等温线的测定方法 • 吸附等温线的解析方法 • 吸附等温线的影响因素 • 吸附等温线的应用实例
01
CHAPTER
吸附等温线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吸附等温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吸附剂对气体分子的吸附量与气 体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
分类
根据吸附剂的特性和吸附机理, 吸附等温线可分为微孔吸附和表 面吸附等温线。
BET模型可以预测比表面积、孔径分 布和孔体积等参数,对于研究多孔材 料的吸附性能和表面积具有重要意义 。
BET模型假设表面存在多个不同的吸 附位,可以同时吸附多层分子。
Halsey模型
Halsey模型是一种经验模型, 用于描述非均匀表面上的吸附 行为。
该模型假设表面存在不同类型 的活性位点,具有不同的吸附 常数和容量。
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词
催化剂研究是吸附等温线的又一重要应 用领域,通过吸附等温线可以研究催化 剂的表面性质和活性组分,进而实现催 化剂的优化和改性。
VS
详细描述
吸附等温线可以揭示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的 数量和性质,从而为催化剂的制备和改性 提供理论指导。通过调整催化剂的表面性 质,可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例 如,在石油工业中利用分子筛作为催化剂 进行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就是基于吸附 等温线的应用。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介绍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介绍1918年,美国物理化学家LlsgmuW:提出了单层咬附理论,这理论君明确的佛设条件.是后来发展的口氐穿房嗟附理论的革删.在此之前.蝉葡的Frcundhch姬酎菁宏式也得到论证典七Polanyi的峻附势理论.Lmgmuir 的单分子层暇附理沦和港岫山曲唆附等温式差不多是同时期提出的•恒他们的姓理方法、在:啜附舟究中所姓的炮心以及在以后的发隈各不相同.Lan坤UH将喉附谷性龄化学过料”故咽附只能是单分子房的.但实际上Langniuir 方程既可用于化学吸附的研究.也可用于物罪吸附的研究,至今仍是吸附研究最基本的理论” Pohnyi的毗附野睥论将唱肘看作是物理过程,啜附相诃以是多在的,故只诘用于物形吸陈Freundtich等胳式戢然争今还广为应用,井N也有一定的理论推演.但诙式缺乏满潮的吸明机理图像,利所得常数H论为一定困值』切ngnwi「吸尉等温建,语用于单层表面以附.表示为】几中;&底平衡眉酸Aft溶通瓶徨(m应L}.乐是机牌位吸附制峻明佛披盐的'削nig/g>”霸厘Kc分#:是关于明酎容耳Langmuir常4(mg g)和吸阳罪力(L'mg)*i7 IJ Freundlidi等沼式提示为iiogfl f= log ^ + ->04^ (1-2)B其中:舟和昨是分别是符合FmjMhdi等温端的吸用能加mfi/g)却吸附强的常LLB.2眼例动力学模型W —璃反肉.速率方^11111喇务-冬,=I峪巳-W*珊箕中」%〔5吨〉和争(mg倦)分辩是珈R根在吸附平斯时和吸附时同为t(min) M的崎』相也是伪一缴反应建隼常数(Dnmh h可以通il】昭⑶叩)樨」作图得到*伪二加阮炮速*方程「赠-(1-3) q. A血们只中,%(mg/g)和gf (m以g)分别是嶙酸根在吸附*衡时和吸附时间为f (min)时的吸附战,船是伪二级反应速率常数(g/mg/mm>,如和牝对值可以通过虹函作图得到.粒子内扩散模型q,—V (1-4)其中A,粒子内扩放模型常数(gg'min^5). 以通过作图得到。
吸附等温线全解51页PPT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吸附等温线全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吸附等温线与动力学

计算动力学模型参数 50 mg吸附剂加入100 mL,浓度为60 mg/L的 亚甲基蓝溶液中,不同时间时平衡, KL 为结合常数 。
• Langnuir分子吸附模型对于当固体表面的吸 附作用相当均匀,且吸附限于单分子层时,能 够较好的代表试验结果。但由于它的假定 是不够严格的,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竞争吸附的Langmuir模型
• 上述的Langmuir模型描述一种组分发生单分 子层吸附的情况,当有多种组分同时在固 体表面发生吸附,它们之间将产生竞争吸附, 通过对Langmuir模型进行一定改进可以得到 竞争吸附的Langmuir模型,即: •
• The amount of dye adsorbed at the equilibrium time reflects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adsorbent under those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t equilibrium (qe) was found to increase from 41.11 to 384.57 mg g-1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initial dye concentrations from 50 to 500 mg L-1.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mass transfer driving force would become larger, hence resulting in higher adsorption of MB.
等温吸附与吸附动力学
2014.5.20
第三章吸附等温线

实验步骤:首先将吸附剂放入恒温箱中然后将待测物质放入吸附剂中最后测量吸附剂的吸附 量。
实验条件:恒温箱的温度应控制在待测物质的沸点以下以保证吸附剂的吸附效果。
实验结果: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性能为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提 供依据。
吸附等温线用 于废水中有机
物的去除
吸附等温线用 于废水中悬浮
物的去除
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研究催化剂的吸 附性能
确定催化剂的活 性中心
优化催化剂的制 备工艺
评估催化剂的稳 定性和寿命
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吸附等温线用于研究材料的吸附性 能
吸附等温线用于预测材料的吸附动 力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Freundlich模型
模型介绍:Freundlich模型是一种描述吸附等温线的理论模型由 Freundlich于1906年提出。
模型公式:Freundlich模型可以用公式q = KC^n表示其中q为吸附量 C为吸附质浓度K和n为模型参数。
模型特点:Freundlich模型适用于低浓度吸附且模型参数K和n可以反 映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和吸附质的吸附能力。
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吸附等温线用于气 体分离如空气分离、 天然气分离等
吸附等温线可以 预测气体在吸附 剂上的吸附量
吸附等温线可以帮 助选择合适的吸附 剂和操作条件
吸附等温线可以用 于优化气体分离工 艺提高分离效率和 纯度
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吸附等温线用 于废水中有毒 有害物质的去
除
吸附等温线用 于废水中重金 属离子的去除
模型应用:Freundlich模型广泛应用于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和吸附剂的 选择。
吸附脱附等温线及吸附理论PPT教案

)
q kp1/ n
✓q是单位质量固体上吸附的气体质量, P是气体的平衡压
力。
✓常数k和 n依赖于吸附剂、吸附质的种类和吸附温度。 ✓常数n反映了吸附作用的强度, k与吸附相互作用、吸附 量有关。
第18页/共42页
二. 经典吸附理论
2.2 Freundlich 方程
q kp1/ n
✓Freundlich吸附式形式简单,计算方便。但式中的常数k、 n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不能说明吸附作用的机理。
3)理想的均匀表面。各个吸附中心都
具有相等的吸附能,并在各中心均匀分
布;
4)吸附和脱附呈动态平衡。
Adsorbent
✓是和吸附量或覆盖率无关的理想模型。
第22页/共42页
二. 经典吸附理论
2.3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Langmuir方程
➢
推导过程: A(g)+M(表面)
AM
k1
k2
定义: θ为覆盖率
如果用q表示吸附量,qm表示饱和吸附量,
那么θ=q/qm ,则
q aqm p
1 ap
第24页/共42页
二. 经典吸附理论
2.3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Langmuir方程
ap
1 ap
以θ对p 作右图:
①当p很小或吸附很弱时, ap<<1,θ = ap, θ 与 p 成 线性关系。
②当p很大或吸附很强时,ap>>1, θ =1,θ 与 p无关, 吸附已铺满单分子层。
剂的总表面积S和比表面:
常用来测定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孔形状和孔分布; BET吸附等温式只适用于多层的物理吸附; BET吸附式常用于Ⅱ型、Ⅲ型等温线。
第29页/共42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BET法 BET法计算是建立在Brunauer(布鲁诺),Emmett(埃麦特)和Teller(泰
勒)三人从经典统计理论推导出的多分子层吸附公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计 算方法。即著名的BET方程:
-
(1)连续流动法 是相对于静态法而言,整个测试过程是在常压下进行,吸附剂是在处于连续
流动的状态下被吸附。连续流动法是在气相色谱的原理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籍 由热导检测器来测定样品吸附量的多少。连续动态氮吸附是以氮气为吸附气。 以氦气或氢气为载气,两种气体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氮气达到指定的相对 压力,流经样品颗粒表面。当样品管置于液氮环境下时,粉体材料对混合气体 中的氮气产生物理吸附,而载气则不被吸附,造成混合气体成分比例变化,从 而导致热导系数变化,这时就能从热导池检测器中检测到信号电压,即出现吸 附峰。吸附饱和后让样品重新回到室温,被吸附的氮气就会脱附出来,形成与 吸附峰相反的脱附峰。吸附峰或脱附峰的面积大小正比于样品表面吸附的氮气 量的多少,可通过定量气体标定峰面积所代表的氮气量,通过测定一系列氮气 分压P/P0下样品吸附的氮气量,绘制出氮气吸附等温线或脱附等温线,进而求 出比表面积。通常利用脱附峰来计算比表面积。
Sg4.3 6 V m/W (m 2/g)
可见,准确测定样品表面单层饱和吸附量Vm是比表面积测定的关键。
-
测定方法和原理
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有两种分类标准。 一是根据测定样品吸附气体量的多少, 可分为:连续流动法、容量法和重量法。 重量法现在基本上很少使用。再是根据 计算比表面积的理论模型不同可分为: 直接对比法、Langmuir法和BET法等。 同时这两种分类标准又有一定的联系, 直接对比法只能采用连续流动法来测定 气体吸附量的多少,而BET法即可以采 用连续流动法,也可采用容量法来测定 气体吸附量。
Sx
Ax A0
W0 Wx
S0
Sx: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S0: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 Ax:被测样品脱附峰面积;A0:标准样品脱附峰面积; Wx:被测样品质量;W0:标准样品质量。
-
优点:无需实际标定吸附氮气量体积和进行复杂的理论计算即可求得比表面积; 测试操作简单,测试速度快,效率高。 缺点:当标样和被测样品的表面吸附特性相差很大时,如吸附层数不同,则测 试结果误差会较大。 直接对比法适用于与标准样品吸附特性相接近的样品测量,由于BET法具有更 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目前国内外更普遍认可BET法比表面积测定结果。
(3)直接对比法
直接对比法是利用连续流动法来测定吸附气体量,测定过程中需要选用标
准样品(经严格标定比表面积的稳定物质)。并联到与被测样品完全相同的测
试气路中,通过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吸附,分别进行脱附,测定出各自的脱附
峰。在相同的吸附和脱附条件下,被测样品和标准样品的比表面积正比于其峰
面积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
-
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的原理,是依据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在一 定的压力下,被测样品颗粒(吸附剂)表面在超低温下对气体分子(吸附质)具 有可逆物理吸附作用,并对应一定压力存在确定的平衡吸附量。通过测定出该平 衡吸附量,利用理论模型来等效求出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
由于实际颗粒外表面的不规则性,严格来讲,该方法测定的是吸附质分子所 能到达的颗粒外表面和内部通孔总表面积之和,如下图所示:
-
1.1 气体吸附法 比表面积测试方法有多种,其中气体吸附法因其测试原理的科学性,测试
过程的可靠性,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在国内外各行业中被广泛使用,并逐步取 代了其他方法,成为公认的最权威测试方法。许多国际标准组织都已将气体吸 附法列为比表面积测试标准,如美国ASTM的D3037,国际ISO标准组织的ISO9277等。我国比表面积测试有许多行业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标GB/T 19587-2004《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积》。
Sg2 Vm 2 NW 4 m A 010 0 1(8m 2/g)
式中,Sg: 被测样品比表面积(m2/g) Vm:标准状态下氮气分子单层饱和吸附量(ml) Am:氮气分子等效最大横截面积(密排六方理论值Am = 0.162nm2) W:被测样品质量(g) N:阿伏伽德罗常数(6.021023)
-
将有关数据带人上式,得到氮气吸附法计算比表面积的基本特性,成为最常用的吸附质。通过这种方法测定 的比表面积称之为“等效”比表面积。所谓“等效”的概念是指:样品的表面积是 通过其表面密排包覆(吸附)的氮气分子数量和分子最大截面积来表征的。实际测 定出氮气分子在样品表面平衡饱和吸附量(V),通过不同理论模型计算出单层饱和 吸附量(Vm),进而求出分子个数,采用表面密排六方模型计算出氮气分子等效最大 横截面积(Am),即可求得被测样品的比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
特点:1、连续流动法测试过程操作简单;2、消除系统误差的能力强;3、可同 时采用直接对比法和BET法进行理论计算。
-
(2)容量法 容量法中,测定样品吸附气体量多少是利用气态方程来计算的。在预抽真空
的密闭系统中导入一定量的吸附气体,通过测定出样品吸脱附导致的密闭系统中 气体压力变化,利用气态方程PV=nRT换算出被吸附气体摩尔数变化。
材料比表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颗粒粒度,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同时颗 粒的表面结构特征及形貌特征对比表面积也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通过对比表 面积的测定,可以对颗粒上述特性进行参考分析。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许多奇异特性与其颗粒变小、比表面积急剧增大密 切相关,随着近年来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比表面积测定越来越普及,已经 被列入许多国家和国际粉体材料性能的测试标准中。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热力学、动力学
1、比表面积(specific surface area)及其测定方法 比表面积定义为单位质量物质的总表面积,单位为m2/g,主要是用来表征
粉体材料外表面大小的物理性能参数。实践与理论研究证明,比表面积大小 与材料的其它许多性能密切相关,如吸附、催化、表面活性、储能容量及稳 定性等,因此测定粉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小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