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 (2篇)

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 (2篇)

课题第一章《声现象》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2、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危害;噪声的防治4、声的利用:超声波;次声波;超声波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速;声波的反射;回声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我们把它叫做,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播的。

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有,声音传递信息。

(能或不能)3、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和.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较高.4、音调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声源振动的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5、声音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频率的单位为,例如:某音叉每分钟振动3000次,其频率为 Hz。

6、是指声音的强弱,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越大。

7、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有关。

8、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

9、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中最慢。

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次声音,第一次是在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传播的。

10、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

1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 。

苏科版八上《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

苏科版八上《第一章 声现象》word教案

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掌握声速相关的计算。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描述发声体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能分析解释简单的声现象,进行声速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1】声音的产生〖活动〗利用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等身边物品,使它们发出声音。

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分析〗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探究〗音叉的发声〖质疑〗(1)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2)敲击鼓面发声时,鼓面在振动吗?如何论证?。

(3)发声的物体一定是固体吗? 。

〖思考〗古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各种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

〖总结〗【要点2】 声音的传播〖活动〗(1)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比较一下两次声音是否一样?(2)将衣架挂在细绳中央,用铅笔敲击衣架时,仔细聆听。

再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你又听到了什么?(3)把耳朵贴在盛水鱼缸外面,把石头放在水中敲击,你听到了什么?(4)将一部正在播放MP3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思考〗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质疑〗瓶内空气能全部抽掉吗?〖总结〗【要点3】 声音是一种波 声能〖思考〗声音传播为什么一定需要介质,声音在介质中又以什么形式传播呢?〖活动〗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停止,发声停止。

2. 发声的物体叫做 。

3.固体、 、 都能成为 。

1.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在 中传声效果好。

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1第一章-声现象》word教案设计-.docx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1第一章-声现象》word教案设计-.docx

声现象发声的钢尺在振动甲乙图1. 1—1说明①试试看:将敲响的音叉的叉鼓接触水面可见溅起水花,如图1-1-1乙所示,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②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③“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如图1. 1 —2所示.(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如图1. 1-3所示.图1. 1-2击掌后声音通过水传到鱼儿,鱼儿游开了乙图 1. 1-3⑶•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说明:①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②15°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液体中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甲在气体中快.4.人耳的构造如图1. 2—1所示,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图1. 2—1人耳的构造图1.2—2声音怎样传到人耳5.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如图1. 2—2所示,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就像鼓槌击鼓使鼓皮振动一样;当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便听到了声音.其过程简图如图1. 2 —3.说明人耳听到声音要四个条件: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三是声响达到一定数量;四是声咅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见下节).|声音鼓膜振动一听小骨振动|一|听觉神经|一赳]園1 9-7. A HU斤別击咅的时稈图1・2-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6.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如图1. 2 一4所示,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还能继续谱写出伟大的作品来,就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弦上,当他弹出一个音阶时,声音7.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如图1. 2—5所示,若声源在人耳的左声源边,一方而,左耳距声源近先听到,右耳距声源远,后听到,声音到达左右耳时间的不同,便形成了方向感.另一方面,由于人头部对卢盲的拖蔽作,用,左耳听到的卢首比右耳强一些.总之,声咅传到两只耳朵的吋刻、强弱及其他特征都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 8.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1)频率:物体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用符号脱表示.如图1. 3—1所示,找一张旧年历卡片(或者有弹性的硬纸板),一辆自行车.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着硬纸片,让纸片的一头伸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先慢慢转,这时可以听到纸片的“轧轧”声;再加快转速,纸片发出的声调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 纸片就会尖叫起来了.很明显,纸片音调的变化,是和纸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即频率)有关。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学会使用简单的声学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难点:(1)声音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声音的三大特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策略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2.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分析声音现象,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思维导图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声现象》单元的学习。

2.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3. 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 声音的接收: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接收原理。

5. 声音的三大特性: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6. 综合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实验结果等。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苏科版 初中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课 题: 引 言 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界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具有规律性,物理学就是探究这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进行看图、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2)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通过讲述物理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

【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进入八年级时,你将会学习一门全新的课程——物理,英文名称是否physics ,她将带你进入奇妙的物理世界给你科学想象的无限空间。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我们探究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我们还会发现许多有趣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同学们,物理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因特网能传递各种信息……我们心头还萦绕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1、奇妙的物理现象[看一看]点燃两支蜡烛(一长一短),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是长蜡烛先熄灭,还是短蜡烛先熄灭?(见课本图0—1) [议一议]为什么短(长)的先熄灭?[点 拨] 如果玻璃杯较小,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温度高密度小的二氧化碳气体上升到玻璃杯的顶端,长蜡烛先熄灭;如果玻璃杯较大,二氧化碳气体下沉到杯 的底部,短的蜡烛先熄灭。

[猜一猜]用酒精灯加热盛水的烧瓶的颈部,不金鱼会怎样?(见课本图) [想一想]金鱼为什么没有被迅速烫着?[做一做]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见课本图) [想一想]书上的字为什么变大了? [试一试]给你玻璃杯、课本(纸张)、文具盒(铁质)、塑料板等到物品,隔着上述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发生变化吗?图0-1[点拨]同学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奇妙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现象、热现象、磁现象等。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声现象》的复习教学,旨在帮助幼儿们巩固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奥秘,提高他们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在于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扬声器、音叉等声音产生装置。

2. 泡沫、纸板等不同介质。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们注意声音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演示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幼儿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3. 亲身体验:让幼儿们亲自触摸扬声器和音叉,感受它们的振动,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4. 实验观察:将扬声器放在不同介质上,让幼儿们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幼儿们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声音传播的原因。

7. 课后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并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幼儿们的反馈和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声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复习教学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声音传播装置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过程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特点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性质的关系3. 声音的特征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特征在音乐、语音等方面的应用4. 声音的接收学习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了解声音如何通过耳朵传递到大脑掌握保护听力的方法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2. 讲授法系统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声现象的奥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图像和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态度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检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的理解3. 课后作业布置与声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通过作业,检测学生对声音特征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4.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五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六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和测试与考试,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第七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八部分:教学评价工具1. 课堂提问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现象概念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与声现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通过作业,检测学生对声现象特征和传播条件的掌握情况3. 实验报告通过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4. 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声现象相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报告,评估学生对声现象应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第九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第十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十一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十二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初中物理《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第十三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十四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十五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第十六部分: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振动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 多媒体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声现象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十七部分: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讲座邀请声学专家进行科学讲座,分享声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2. 校园科技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科技节,展示与声现象相关的实验和项目通过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3. 社区服务与社区合作,开展与声现象相关的科普活动,如制作简易扬声器等通过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十八部分: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3. 学生反馈与建议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教学的看法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综合实践一、教学内容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2. 掌握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3.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4. 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5. 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强度和分贝的概念;2. 学会使用分贝仪进行声音强度的测量;3.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分贝的计算方法,控制变量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隔声性能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贝仪,不同材质的隔音材料(如泡沫、海绵、木板等),实验桌,椅子;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实验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影院内的隔音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2. 讲解: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介绍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控制变量法的运用;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分贝仪测量不同材料之间的隔声性能,记录实验数据;4. 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6. 练习: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传播原理;2. 分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控制变量法的运用;4. 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比较。

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2. 思考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差异的原因;3. 练习题:计算一个特定声音的分贝值,解释其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2. 学生拓展延伸: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其他影响隔声性能的因素,如厚度、结构等,进行小研究。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均包含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要点。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中,第一章《声现象》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设计一套全章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懂得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比较它们;4.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1 声音的产生1.1.1 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总结; -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到人耳并产生听觉感受。

1.1.2 声音的产生实验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产生实验,例如用橡皮球拍打空气,用各种乐器演奏等; -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1.2.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通过图示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为机械波;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1.2.2 声音传播速度 -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引导学生发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并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1.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3.1 声音的强度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引导学生探索强度与声波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并能够应用分贝进行声音的比较。

1.3.2 声音的音调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并引导学生探索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的声音特点。

1.4 声音的应用1.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电话、广播和电视等通信工具中的应用; - 让学生了解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原理,以及声音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优质课教案_2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优质课教案_2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科学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空气中的声速。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声现象应用实例的介绍,激发学生应用物理和喜欢物理的兴趣,体会声学知识的价值。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和相互协作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9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9

引言【学习目标】了解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知道物理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过程】1.奇妙的物理现象(1)关于“活动0.1 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的教学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猜想,要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要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蜡烛燃烧的实验,结果不惟一,玻璃罩的大小和蜡烛高低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可以控制条件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2)关于“活动0.2 动手做一做”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不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1)关于“读一读”的教学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对科学家艰辛探究的历程以及其中渗透的科学精神有所感悟。

(2)关于“活动0.3 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教学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于哪些因素会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问题,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例如,杯子的大小不同、材料不同、装入的水温不同、水中添加物等……是否会影响放入回形针的数量,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研究。

3.典型例题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引言---课内作业班级 姓名 成绩1.如图所描绘的物理现象,实验或生活中肯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是( )A.C.2.关于“猜想”,下列给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误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3.做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小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对决定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 )A.杯子的组成材料B.杯口的大小C.杯里所盛的液体D.杯子的价格4.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一般是( )A.猜想——结论B.实验——结论C.猜想——实验——结论D.结论——实验——猜想5.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拉动时感觉所需力的大小;再将两枝圆铅笔垫在文具盒下后,仍用力拉动时,你会感觉到所需的力( )A.比第一次大B.比第一次小C.两次一样大D.说不清楚6. 壹元硬币的外观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些同学认为是铁制的,在探究中,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结论 B.评估 C.猜想与假设 D.进行实验7.为了探究隔着透明物体看物体会有什么变化,请你选择下表的物体,并隔着它们观看近处书上的字,把观察的结果按要求填入表中.8.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请你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一下,提出一些一、声音是什么【学习目标】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一般规律的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年 级:初中八年级上学期● 教材版本:苏科版● 章 节:第一章● 课 时:五课时● 内容概述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声音是什么、声音的特征、令人厌烦的噪声和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其中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内容,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内容。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这些现象和它们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

● 知识结构图2.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声音的特性。

5.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6.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7.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8.. 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9.了解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4.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5.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止噪声的思路。

6. 通过实验(音频发生器)以及有关文字、图片,获得超声波利用方面的知识和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生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2、体会物理思想: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1、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从实验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案4

阜宁县明达中学初二物理导教案班级 姓名课题 第 一 章声现象时间2011年 1 月 8日全章总复习第 20周课型 复习课时1 主备人 杨红军审查人 姜彭年一、学习目标(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 2)加强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质问题的分析。

( 3)进一步夯实与声有关的研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育概括、剖析、总结的思想能力。

二、重难点声音的产生、流传、分类和三大特色及其影响要素。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声音的产生声音是因为物体的产生的。

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 声音的流传: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流传,可是不可以在流传。

是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什 声音是一种波声波拥有 (声波击碎胆结石,声波使烛焰晃动)么声速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的流传速度最小,次之,中速度最大。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m/s 。

声音的叫做响度。

响度响度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

声 响度的单位: 。

音 声音的叫做音调。

的音调声音的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 ,声源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声 特振动的快慢用声源 振动的次数—频次表示。

频次的单位性现象音色: 音色往常用来鉴别不一样的发声体。

令人 乐音与噪声: 乐音的波形是的;噪声的波形是的。

讨厌 噪声的根源: 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噪声的噪 噪声的危害: 心理效应、生理效应、物理效应声四、达标检测 噪声的控制: 声源处控制噪声,中控制噪声,人耳处减弱噪声【考点 1】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Hz人耳听觉的频次范围:1. 讲堂上老师授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经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人耳 频次高于Hz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能分别出不一样老师的声音,这主假如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一样。

听不特征:方向性好, ) 能力强,易于获取较集中的2. 以下对于声音现象的超说声法波中,正确的选项是(见的 应用:声呐﹑ B 超﹑速度测定器﹑超声波冲洗剂﹑超声波焊接器。

A .有物体振动,人就必定能听到声音B .有声音产生,就必定有物体在振动声音D .只需我们对着高墙喊话,就必定能听到回声C .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逝频次低于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声音的产生、传播、分类和三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现象
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2.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物体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后,声音要慢慢消失D.只要我们对着高墙喊话,就一定能听到回声3.如左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如右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
明。

4.看图说理:
(1)观察左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观察右图,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右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

【考点2】乐音的特征
5.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
(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高;
(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好。

6.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
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

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

这哨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7.如图是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左图是用弹性塑料片分别以快、慢的速度来拨动书页;
右图是改变不同力度来敲击音叉,并观察小球弹起的高度。

左图探究的实验是:声音的与的关系。

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右图探究的实验是:声音的与的关系。

该实验所得的结论是:。

8.如图所示,是几个声音的波形,图a和图b所示为两个不同音叉的波形,图c图d图e
所示为小提琴、长笛和法国号的波形。

(1)图a和图b哪个音叉的音调较高?哪个音叉的叉股较短?。

(2)比较图c、图d、图e三图,小提琴、长笛、法国号它们是否正在演奏同样音调和频率的音符?。

(3)假若三乐器演奏同一音符,你可以听出它们的区别,你从波形图上怎样推断出这一点呢?。

9.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
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

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
【考点3】乐音与噪声
10.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
11.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
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

上述三种方案中,第一种是在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中减弱;
第三种是在处减弱噪声。

12.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考点4】超声波与次声波
13.人耳的声音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好、
________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

声呐利用超声波的_______ ___;B超是利用了超声波的_____ _____强;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则是利用了易于获得_______ ______的特点。

而超声波清洗器则是运用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_____ ___形成去污作用的特点。

14.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
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
得越快。

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
15.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时,没有任何声音时,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这是因为 ( )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16.如图所示,利用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可以测出高速运动的网球的速度,该仪器是利用超
声波的效应而实现的。

由此(能或不能)推测此装置可以探测出高速公路上违章超速的汽车速度。

五、课后巩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2.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3.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
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
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例19)4.物理学是探索的科学,物理学家们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自开始接触物理这门课以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也进行了许多探究活动。

以下几项活动,你肯定参与过:
A.探究琴弦的音调跟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B.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C.探究各种材料的隔音性能; D.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其中有两组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它们是和。

(填写字母)
5.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
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比较两种情况下,
第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 (填“高”或“低”),
这说明音调与有关。

6.我市一些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
7.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
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
代“编钟”的道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
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②。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左右,声具
有。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有关,关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