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克代尔悖论

合集下载

从优秀到卓越第四章心得体会

从优秀到卓越第四章心得体会

从优秀到卓越第四章心得体会读《从优秀到卓越第四章》有体会:“为什么要从优秀变得卓越”,作者认为建构卓越不比建构优秀更难,倘若你从事的是你热爱而且在乎的事业,无需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问题不再是为什么,而是该如何去做。

当然,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没有单一明确的行动、宏伟的计划、一劳永逸的创新,也绝对不存在侥幸的突破和从天而降的奇迹。

相反,这一过程酷似将一个沉重的巨型飞轮朝一个方向推动,一圈一圈,积蓄势能,一直到达突破点,并完成飞跃。

作者吉姆·柯林斯带领团队历时五年,研究了上千家企业,发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必须经历三个阶段: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

经历这三个阶段,需要坚持不懈的推动飞轮朝同一个方向旋转,才能积累起动量,实现突破,而不是左右摇摆随意改变方向,这样才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训练有素的人阶段包含:第5级经理人和先人后事。

第5级经理人具有双重人格,平和而执著、谦虚而无畏,他们不爱抛头露面,保持低调,为了使公司走向卓越,他们有决心做任何事情,成功归于别人,业绩不佳,责备自己并承担所有的责任;先人后事,设法得到合适的人才,不合适的下车,然后决定将车开向何方,在人员选择上宁缺毋滥,一旦发觉换人势在必行,就即刻行动,不惜一切代价把杰出人才抓在手里,以图发展。

训练有素的思想阶段包括:直面残酷的现实和刺猬理念。

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决不失去信念),首先敢于面对事实,敢于面向所有的决定,了解真实情况后坚守“斯托克代尔悖论”: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不论有多大困难。

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无论他们是什么。

刺猬理念就是把复杂的局面压缩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理念,通过三环的反复自问和碰撞:你对什么充满热情、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你能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像刺猬一样只知道一件大事并且坚持不懈,不要像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缺乏一致性。

训练有素的行为阶段包含:训练有素的文化和技术加速器。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1年,詹姆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

变迁,变迁【同】【例】兴衰交替【例】有变化optimism,passionandhardwork成功三要素。

pretension抱负.斯托克代尔悖论(thestockdaleparadox)斯托克代尔是美国海军上将。

越南战争期间,他是被俘美军中级别最高的将军。

但他没有从越南得到任何优惠待遇。

他遭受了20多次酷刑,并被拘留了8年。

“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活着出去,或者看到我的妻子和孩子,”他说,但他在监狱里很坚强。

越南人有一次为了表现他们优待俘虏,把他养了一段时间,准备给他拍照。

结果斯托克代尔就自己用铁条把自己打得遍体鳞伤,并用刀片把自己的脸割破。

越南人拿他没办法,只好放弃了。

为了鼓励狱中的同胞,因为他们被锁在一个房间里,彼此看不见,他发明了一种密码,可以通过敲墙来快速和缓慢地表达英文字母。

有一次,当一名战俘因为想念家人而哭泣时,监狱里所有的战俘都敲了敲墙壁,用密码敲出了“我爱你”。

战俘非常感动。

斯托克代尔被关押8年后放了出来。

吉姆柯林斯先生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吉姆·柯林斯又问:“你的同伴中谁死得最快?”他回答说:“那些过于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斯托克代尔说:“他们总是认为圣诞节可以被释放?圣诞节没有被释放;他们认为复活节可以被释放,但复活节没有被释放;他们想到感恩节,然后是圣诞节。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一、关于“帕卡德定律”(来自第三章《先人后事》)“帕卡德定律”说:没有那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

书中解释到:任何卓越公司的最终飞跃,靠的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好的员工,是永远寻找最优秀的人。

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合适的雇员才是。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合适的雇员”呢?企业又应该如何找到这关乎超越的“合适的雇员”呢?我联想到粗略读过的《彼得原理》(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的作品)。

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于是,员工成为“不合适的雇员”了。

在“彼得原理”的作用下,员工总是趋向于成为“不合适的雇员”。

那么让我们跳出这个原理的框框,思考一下如何尽量不让“合适的雇员”变为“不合适的雇员”的解决办法。

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职位上力求表现,但是是原地踏步一再留恋过去的成绩,还是有勇气开辟新的天地?如果是开辟新天地,又如何保证不成为不合适的人呢?从员工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要避开彼得原理的陷阱,从我工作的经验和观察来看,员工必须非常善于学习,随时随地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永不止息且勇于尝试。

员工不急于挤入高处不胜寒的阶层,而深刻领悟巧胜于早的哲理。

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要领悟,理想境界永远无法达到,明白管理要寻求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运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以及不断进行工作轮换,员工提升和下沉的措施兼而有之、交叉使用,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素质不断革新。

回到《从优秀到卓越》,第三章结尾处总结到:“衡量某人是否‘合适人选’,主要看内在性格特征和天赋能力,而不是专门知识、背景或实际技能。

”这似乎是组织选拔“合适的人”的关键所在。

二、关于“斯托克代尔悖论”(来自第四章《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决不失去信念)》)“斯托克代尔悖论”说:“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他们是什么。

材料作文思路点拨四则

材料作文思路点拨四则

材料作文思路点拨四则口樊彩霞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法国著名画家皮尔雷诺患关节炎.身体逐渐衰残.终于得靠轮椅代步.他的手指扭曲变形。

只能够用指尖握笔,却仍然继续作画.每画一笔就得忍受那椎心刺骨的痛苦。

一位朋友问他:“你既然要受这么大的痛苦.为什么还强要作画呢?”雷诺回答:“有一天痛苦会结束.然而羡的效果却永远长存。

那些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到底.努力奋进的人i终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取得最后的成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春、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l这个小故事证明了斯托克代尔悖论: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

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它是什么。

斯托克代尔悖论要求我们拥有一种极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直面生活的勇气。

对于将要面对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是简单的乐观.但坚持到底.我们最终将会胜利。

就我们个人来说.面对挫折.继续努力,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

便是生活的真谛。

沉着冷静,永不气馁,这是每一个人所应养成的品格。

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

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

名垂青史的人.无一不是这样走出来的。

司马迁、徐霞客、马克思、爱迪生等无数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永远长存”的“美的效果”.无一不是用。

痛苦”的拼搏换来的。

从。

直面困难.坚信成功”这个角度来立意,是不错的。

另外,还可以联想到我们的生命历程,就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美丽的光彩都是在阵痛和挣扎后绽放的。

生命的每一次蜕变.都是先痛而后快的。

从。

痛苦与美丽”这个角度来立论.也是可以的。

(二)草原上有对狮子.它们是母子。

有一天,小狮子向母狮子问道:。

妈妈.我老听到很多动物说什么幸福,到底幸福是什么?到底幸福在哪里?”母狮子说:。

幸福不是东西而且也捉不着.它就在你的尾巴上。

”小狮子听完妈妈的话.就不断地追着自己的尾巴跑……始终咬不到。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又称公平悖论,是英国哲学家斯托克代尔(John Strachan)在1775年提出的一种伦理学问题。

公平悖论的本质即为在发放奖励时,如果公平
地给大家分发奖励,则结果往往会不公平而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换句话说,斯托克代尔悖论认为大家在平等收益的情况下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收益。

该理论由此受到广泛关注。

斯托克代尔悖论即人们在给予其他人某样东西时,必须有所牺牲,但该牺牲可
能使所有人失去他们的利益,其实利己的行为主张不一定是最好的行为。

该悖论只有在双方有所牺牲时才能是对的,而实际情况中,收益不平等的利益相关者一定会受到影响。

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基本构成物是包括斯托克代尔律在内的政治伦理规则,这一
政治伦理类型的规则,强调个体收益的最大化,政治权力和收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斯托克代尔悖论可以应用于社会结构中的形式化分配制度,常见的分配制度之
一是博弈模型,由其能够有效地解决权力的分配、激励的设计等各种问题,如博弈中的社会赢家;金钱社会中的市场因素分配,政府的调节及财政政策、竞争定价等等。

虽然斯托克代尔悖论是一个理论模型,而非技术改进抓手,但它可以作为政策制定者改变现实分配机制的借鉴。

综上所述,斯托克代尔悖论既是伦理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它讨论的关键点在于
为权利和利益立法。

只有精心考量各种因素后,公平主义才可能随改革实现取而代之,从而让社会能够实现最大的公平与效益。

“斯托克代尔悖论”的生活启示

“斯托克代尔悖论”的生活启示

文化艺术66 《互联网周刊》2019.12.5文/如之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第四章中,介绍了一个所有卓越企业一直都在用的,而且还将继续运用下去的关于信念的方法,叫斯托克代尔悖论。

所谓“斯托克代尔悖论”,是指你必须坚持你一定胜利的信念,同时还得面对现实中各种残酷的事实。

海军上将吉姆·斯托克代尔是越战激烈时期“河内希尔顿”战俘营关押的美方最高军事指挥官。

从1965年到1983年的8年期间,他被严刑拷打20多次。

但他顶住了越方的压力,并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增大战俘获释的机会,甚至还发明了一种只在他们战俘内部的交流方式,来互相鼓励。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斯托克代尔上将的结局,他最终得以获释,与家人团聚,用他的余生在美丽的校园里研究哲学。

他还和他的妻子合著了《爱情与战争》,记下了他们在这八年中的经历。

问题是,在面对战俘营的虐待时,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当他身处其中,完全不知结局时,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吉姆·柯林斯笔下的上校这么说道:“我从来不对故事结局失去信心,我从不怀疑我可以走出来,而且最终会成功。

回忆起来,这要归功于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会出卖自己。

”“哪些人没能走出来?”他回答说:“这个简单,那些乐观主义者呗。

”这真是一个让人迷惑的答案。

乐观主义者最后没能走出来,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他们搞混了原则和信念。

信念是你一定会成功——这点千万不能失去——原则是你一定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无论它们是什么。

那些乐观主义者判断,圣诞节之前一定能出去,后来又期盼复活节之前一定能出去,然后又是感恩节,又是圣诞节,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他们把自己压垮了。

关于悲观和乐观的争论与对比,比较出名的是钱钟书和顾准。

易中天《书生傻气》中的一段这么描述:顾准和钱钟书的区别还在于他们对人的看法不一样。

钱钟书真的知道“人之丑陋、愚蠢、虚伪,是没法子的事情,知道世界喜欢在荒诞、滑稽里闹成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所以钱钟书并不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重,也不把别人的荒唐看得太重,因而能够活得干净、明快、轻松、潇洒,在明智清醒的同时保持一份幽默感,还能偶尔任性一下。

何裕民“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启示

何裕民“斯托克代尔悖论”的启示

1965年,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越战时被俘,关押在河内希尔顿战俘营里。

作为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斯托克代尔没有受到任何优待,先后遭受了20多次拷打,曾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出去,直到8年后获释回国。

与此同时,关在同一希尔顿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将军年轻得多,身体状态也要好的多,却大批很快就死了。

美国学者吉姆听说这一情况后,去采访将军,问道:“8年时间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难,为何你能熬过来?”斯托克代尔想了想:“我一直渴望活着出去见到家人,这个愿望一直支撑着我。

”吉姆不解地问:“可是那些死去的人,应该也渴望见到亲人的?”“那你同伴中最快死去的是哪些人呢?”斯托克代尔遗憾地答:“是那些过于乐观的人,他们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节日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没被释放……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停顿片刻后,斯托克代尔长叹了口气,讲起发生在监狱的事。

由于各自被关禁在不同的牢房,同胞们彼此看不到,于是发明了一种秘密传递信息的方式,约定相互敲墙,以敲击的节奏来代替英文字母。

开始时,大家都用敲墙来鼓励对方,节奏也严格按照约定。

可是没多久,就有人破坏了规矩,经常在节日前后用急促的敲击来宣泄情绪,节奏与平日大相径庭。

越来越多的人烦躁地敲着,监狱里喧闹难堪,此后死去的人也日愈增多……对此,斯托克代尔总结出规律,那些刚进监狱的人,通常敲墙的节奏较为缓和,死亡概率很小。

而那些被关禁时间较长的人,一旦敲墙的节奏变得急促而起伏较大,往往就将不久于人世……莫非胡乱敲击是不幸罹难的预兆?斯托克代尔惊诧于这个发现。

此后,他便常提醒同胞要冷静,注意保持敲墙的节奏。

他与同胞约定,每天只在相对固定时间敲墙,大家一起平和而有序地敲,这样持续了数百天后,果然,很少再有人死亡……“有节奏地敲墙,其实是大家表达活着出去愿望的方式,可是如果杂乱无章,则将适得其反。

”最后,斯托克代尔总结说:“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

降低期待的名人故事

降低期待的名人故事

降低期待的名人故事第1篇:把预期降低一小格励志人物故事16岁时,身无分文的他和好友雷恩一起到美国华尔街求职。

接连受挫后,两人约定哪怕有清洁工的岗位也要争取。

他们走进一栋宏伟的交易大厦,然后挨个办公室询问是否招人,但是从早上一直问到晚上,都没有结果。

最后高盛公司的一位员工告诉他们:“明天你们可以再来问问,好像大堂需要个清痰盂工。

”两人疲惫地离开了大厦。

雷恩抱怨起来:“我们竟然只能去清理痰盂,这活打死我也不干!”温伯格叹了口气,宽慰道:“这里环境不错,估计痰盂也不会太脏吧。

”雷恩摇头说:“当清洁工是我的底线,比这再低的活,绝对不行!"第二天,温伯格独自来到高盛,果然当上了清痰盂工。

这个工作虽然让人瞧不起,但有许多空闲时间。

每天早晨温伯格忙完后,便跟着公司的人学习金融知识,还结识了很多朋友。

没多久,他被推荐到传达室当了领班,此后青云直上,38岁就当了高盛总裁。

这时,还在当清洁工的雷恩来拜访,看到温伯格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铜质的痰盂,便说:“你都是总裁了,还留着它干吗?”温格伯说:“为了纪念我的职场第一步。

有时,人生的转机就藏在我们降低的预期中,哪怕只是一小格。

第2篇:降低期待,强大自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斯托克代尔悖论”。

1965年,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越战时被俘,关押在战俘营。

斯托克代尔先后遭受了20多次严刑拷打,直到8年后获释回国。

而关在同一战俘营里的其他美国战俘,大都比斯托克代尔身体状态好得多,却很快就死了。

美国学者吉姆前去采访他问道:“8年时间你有很多同伴不幸遇难,为何你能熬过来?”斯托克代尔说: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我对未来没有太高的期待,他们之所以会死去,是因为他们对未来过分期待。

他们总盼望圣诞节就可以被特赦,可是圣诞节过后没能如愿;于是又想复活节可以,结果还是没被释放。

这样失望接着失望,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悖论”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期待越大失望就会越大。

选择决定人生议论文

选择决定人生议论文

选择决定人生议论文选择打算人生谈论文(5篇)选择是懊悔的解药,懊悔又是选择的毒药。

人生中,选择并非越多越好,由于多了反而拿不定办法,无法坚持究竟。

以下是我整理的选择打算人生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选择打算人生谈论文(篇1)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阐述了一个出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即做人做事既要有极其乐观的信念,也要保持直面残酷现实的态度。

这样说来,即使一个人处于生活的逆境中,即使在别无选择时,照旧可以制造精彩。

当不幸向我们袭来时,我们无力转变;当命运把我们逼得几乎走投无路时,我们别无选择。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实现精彩。

从声名显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开除,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生活的不幸压在了林则徐的肩上。

皇命难违,他别无选择,只能拖着多病之躯,奔赴伊犁。

但他没有意志消沉,照旧坚守人格和灵魂中的那份宏大与名贵,在别无选择中,以戴罪之身在新疆耕耘着另一份精彩。

他曾在《观操守》中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静在震动时。

而他,在别无选择中,用灵魂诠释了他精彩的内涵,进而流淌出异样的光荣来。

如果生活没有留下退路,如果在逆境中别无选择,那就保留生命中的本真,用本真为生命演绎本质的精彩,一如林则徐的忠诚。

生命残缺仍能制造精彩。

霍金被称为当今世界上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绝境中的他没有放弃,当肌肉萎缩症为他的生命披上一层阴影时,他别无选择,他并不能向命运恳求还他一个健全的躯体,他不得不坐上轮椅,但他照旧坚持讨论,提出新的宇宙学说,著成《时间简史》,成就了物理学的又一高峰。

即使在患病语言障碍,不得不靠机器工作时,他仍努力绽放精彩。

他的伴侣诺曼·狄克斯说:当他所喜爱的东西都失去时,他不仅顽强地活着,而且宏大地活着,他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才智,还有人类最珍贵的精神。

生活的挫折把路拦截,但靠着坚韧的意志,在别无选择中,我们照旧可以跨出一道精彩的弧线。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

大师档案1988年,吉姆·柯林斯走上斯坦福商学院的讲坛,时年33岁。

1992年,他打败所有教授,被学生选为最杰出教师。

柯林斯曾经任职麦肯锡公司、惠普公司,担任星巴克、时代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顾问,也是许多非盈利性组织的咨询对象,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会,以及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政府改造会议。

柯林斯是全球畅销书《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书的作者。

其中《从优秀到卓越》全球销量超过4500万册。

柯林斯还主持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Boulder)一家管理教学机构。

从优秀到卓越我想给你洗脑,我想让你忘记所有你了解到的关于产生伟大结果的做法,我希望你能够意识到,几乎所有让公司产生大规模变革的药方都只不过是个神话。

变革程序的神话:认为变革的路径是开始、结束和中间阶段大规模的活动。

燃烧的月台的神话:这个神话是说,只有当危机产生时,才能让没有明确动机的员工们接受变革。

员工认股的神话:这个神话认为,职工优先认股权、高薪水和福利水平是变革的润滑剂。

恐惧驱动变革的神话:认为对别人胜利的恐惧、对自身失败的恐惧都是变革的推动力。

技术驱动变革的神话:认为采用跨越式进步的技术可以获得你所期待的突破。

革命的神话:认为大的变革必须是根本性的、极端的、痛苦的,是一个巨大而突然的爆发。

错、错、错,这些全错了。

很多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并非师出有名,也完全没有制订一套完整的执行程序;他们对危机既不过分激动,也不过份倾心——他们决不会凭空制造出一个所谓的“危机”来;他们从不采用某种方式去“激励”职工,他们的职工总是自我激励,也从没有证据显示金钱和变革之间存在什么必然联系;恐惧也不是变革的驱动因素——但它确实使平庸者长存;技术当然是重要的.但它只能在变革已经开始之后起作用;至于最后一个神话,戏剧性的结果不见得来自戏剧性的过程,即使你希望这样的戏剧性不断地继续下去。

一个让经历其中的人感觉激动人心的革命,基本上不大可能导致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斯托克戴尔悖论

斯托克戴尔悖论

斯托克戴尔悖论
惠勒斯托克戴尔悖论说明了一个道德原则往往会有矛盾和优先顺序问题,因为它们需要协调在一起,以便为个人和其他人带来最佳的利益。

悖论来源于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惠勒斯托克·戴尔(John W. H. Diels),他在他的《论人道德与美德》一书中提出了这个悖论。

该悖论指出,一个人可能会面临一种令人困惑的状况,他不能同时遵守两个道德原则——自利原则和公平原则。

自利原则指的是一个人自身的利益和目标,贯彻自利原则意味着个人利益向前,而公平原则则是一种对其他个体和社会的尊重,贯彻公平原则意味着要照顾大家的利益。

然而,假设一个人是一种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的话,这两种原则就会冲突,令人无所适从。

为了让大家都能得到好处,在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的伦理原则和行为准则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调和折中,因此才不会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

考虑到大多数实务领域的道德话题是以普遍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因此需要考虑协调行动和道德判断以及其他道德技能。

实践中,应用惠勒斯托克戴尔悖论可以增强某人的道德能力,使其能够处理复杂的道德问题。

它也有助于避免以自利为导向的单调行为,提倡以利他为基础的受益者行为。

此外,从惠勒斯托克戴尔悖论可以看到,实践和反思对于人们理解道德规范、运用素养和履行职责至关重要,以支持人们做出更加充满道德的决定。

克斯克代尔悖论

克斯克代尔悖论

克斯克代尔悖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克斯克代尔悖论,是一种充满哲学深意的悖论。

2019成年人励志文章-成功需要自己去改变

2019成年人励志文章-成功需要自己去改变

2019成年人励志文章:成功需要自己去改变人这一生,无论多么光鲜,总会有不如意、不得志甚至是濒临绝境的时候。

只不过,面对痛苦时,每个人的抉择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在低谷当中,我们面对痛苦如何思考,人生就将如何改变。

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小故事,美国海军上将斯托克代尔在战争中被俘,被关押了长达8年的时间。

期间,他被拷打20多次,却带领同伴作出各种斗争,以提高美军战俘的待遇并增加获释的机会。

因此,获释后的斯托克代尔成为了美国的民族英雄。

著名的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慕名找他做了一次访谈,柯林斯好奇地问:“你是怎么熬过那8年悲惨的战俘生活,坚持到最后获释的?”他回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

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柯林斯又问:“哪些人没能活着出来?”斯托克代尔说:“当然是那些非常乐观的人啦。

”这下,柯林斯被彻底搞糊涂了,难道不是凭着乐观才坚持到了最后吗?斯托克代尔察觉到柯林斯的困惑,补充道:“那帮乐观主义者会说‘圣诞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

圣诞节会来临,然后过了。

他们又说‘复活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

复活节来了,又过了。

然后是感恩节,再然后是下一个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

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最后,斯托克代尔总结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你不能把信念和原则搞混。

信念是:你一定能获得成功——这个信念千万不可失去。

原则是:你一定要面对最残忍的现实——无论它们是什么。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临低谷时,往往都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

然而当低谷挥之不去,困境越来越难熬的时候,乐观也随之而去了。

还记得和女儿一起爬山的时候,小小的她执意要选择徒步,像个小大人一样对我说:“妈妈,有人选择坐缆车,有人选择走路,但是我不觉得走路又慢又辛苦、没意思。

走得慢,才会看到更多的、更美丽的花儿呀……”我想,那些曾经的苦难,到了现在,早已化茧成蝶,成为我最宝贵、最美好的回忆。

《成功八步》读后感

《成功八步》读后感

《成功八步》读后感《成功八步》读后感1、将目标深深印在脑海,不可忘记。

我们常说,教育是不能盲目的,否则会贻误几代人。

因而教育的目的显得异常重要,假如没有一个深深印在脑海中的目标,教育只能是瞎摸乱撞。

就像一个国家应有一个长远计划和短期目标,并且将这些让每一个国民都知晓。

就像拔河,只有方向一致了,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才能出成绩。

这些都是大话。

我结合自己工作,我觉得应该树立一个班级目标,然后共同往实现这一目标。

2、要在心中描绘出成功的自己。

团结诞生希看,也只有有了希看才能有气力。

我觉得一个班级应该有一个好的蓝图。

这是一个班级集体气力的源泉。

这一点和一个企业是一样的。

3、消极思想一旦产生,就要以积极思想加以排除。

一个班级中难免有消极的.思想,但要注重解决的办法。

所谓邪不压正。

4、要尽量淡化困难,尽量强化自己的能力。

常提困难是越困难,只有把能力增强了,才可能往解决困难。

5、要以平常心面对当前的困难,并确信能以信念的气力克服困难。

每一位学生都会碰到困难,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往克服困难。

在这里应该给学生讲解信念的气力,可以谈谈保尔、红军等的故事。

6、要信赖自己。

也就是自信,人有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因而树立自信非常重要。

我要使我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信。

7、要随时衷心待人。

作为班主任,在解决学生题目时总是以“衷心待人”告诫他们,这是处理好各种关系的金钥匙。

8、要经常学习,不断进步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你得拥有一桶水。

作为教育工作者深知这一点。

应常警示自己加强学习,不断进步自己理论水平。

这是不被时代淘汰的最好办法。

先读后思,思而又思。

成功岂止八步,但注重的是每一步都要踏实、有效。

我以为这是目前教育必须面对的题目。

《成功八步》读后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渴望教育的成功,渴望学生的成功。

因而总关心成功的典范、成功的理论。

最近有幸读得《成功八步》一书,发现不少。

说实在的,这本书是托人买的,结果那人马虎的很,没有看内容,买成了网络营销成功八步,开始没准备读,后来一想看看也没坏处。

斯托克戴尔悖论 管理资料

斯托克戴尔悖论 管理资料

斯托克戴尔悖论管理资料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斯托克戴尔是美国荣誉勋章的获得者,这个定律被称做斯托克戴尔悖论。

生活有时是不公平的,有时顺利,有时曲折,有时得意,有时失意。

将人们区分开的不是困难的有无,而是对待生活中无法防止的困难的态度。

你已经很差了,以后不会比这更差了。

即面对目前现实中的最残酷的事实,同时又对未来的最终胜出怀着绝对信心。

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获得信心?记住斯托克戴尔悖论: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不管有多大困难。

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无论它们是什么。

这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心理秘诀。

案例:找回失去的自信汉刚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兄弟较多,小时候个个顽皮捣蛋,父亲对他们管教甚严,动不动就猛批一番,有时甚至一人犯错,兄弟几个全部受难,他们见了父亲就像“耗子见了猫”,浑身打哆嗦。

父亲的严厉是可以理解的望子成龙嘛!并且也可以说是成功的,兄弟几个后来都考上了。

但父亲过于严厉的批评,特别是一些对人不对事的批评,却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处事心态。

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信心,害怕、害怕,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害怕见陌生人,遇到稍有困难的事情,就设法逃避,甚至放弃;其二,不愿意承当责任,对自己的错误或不成功往往设法找原因、找借口,总是埋怨别人,责怪别人,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其三,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常常去努力发现一些所谓的证据,来验证别人的错误,以使自己的消极论断合理化。

每个人小时候都充满了自信,失去信心的原因主要于屡次的打击或失败,以及别人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公平的批评,思想决定行动,他一改往常遇见陌生人的害怕,而是大胆去面对任何人,包括地位和身份较高的人。

汉刚采取了以下行动:(1)在公众场合也不再腼腆,而是保持泰然自假设的心态。

偶尔出现紧张情绪,他就用“忘掉自我”的方法去克服。

(2)他学会了与别人一起分享他的感受,不再给自己和别人打折扣,而是用心去了解别人的感情,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赞美,发现别人的缺点并当面指出。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悖论美国海军上将吉姆·柯林斯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他筛选出了能够持续50年排行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寻找这些企业有什么奇特的方法,能够常青50年那么优秀。

其间他介绍了一个所有这些企业都一直在用的,而且还将继续运用下去的关于信念的方法,叫“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是被俘的美军里级别最高的将领。

他被拷打了20多次,关押了长达8年,但他在狱中表现得非常坚强。

斯托克代尔被关押8年后放了出来。

吉姆·柯林斯先生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他回答说:“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斯托克代尔说:“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又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说:“对长远我有一个很强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小孩;但是我又正视现实的残酷。

”吉姆·柯林斯说:斯托克代尔论是持续50年能保持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全部采用的理论。

它们之所以能常青50年是因为他们对前景充满乐观,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又直面现实的残酷。

这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

其实,我们处在投机市场的职业交易员们也是一样。

职业投机交易是这个世界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难成功的职业,没有之一。

在这样一个暴富暴亏都在一念之间的杠杆游戏中,交易者经常会被市场修理的遍体鳞伤,对交易获胜的绝望时时刻刻如影随形。

托克维尔悖论

托克维尔悖论

托克维尔悖论
托克维尔悖论是指托克维尔创作出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论述了两种悖论,一是革命并不是因为经济遇到了危机所以才开始进行,相反的是真正的革命应该出现在经济的繁荣时期;二是革命开始爆发并不是因为人们所处的环境开始变得更加恶劣,通常情况下人们受到压迫而无法忍受之后才开始进行战争和革命,然而大革命却是在人们对政治抱怨最少的地方出现的,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之前残留的制度崩溃,也可以认为这种政府已经是腐坏的政府了,所以这种腐坏的政府发生改变的时候也就是革命开始爆发的时候。

托斯维尔悖论

托斯维尔悖论

托斯维尔悖论
托克维尔曾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三编第四章中写道,“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这就是著名的“托克维尔悖论”。

其实,所谓的托氏“悖论”,本是他的一些随感,在逻辑上并不十分严谨。

后来,一些学者拔高了他的理论高度,继而提出“改善引发不满”、“松动导致崩溃”之类打着托氏旗号、其实难圆其说的“理论”,并美其名曰“托氏定律”。

北大历史系的高毅老师曾在《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发表一篇有关“托克维尔悖论”的专论,介绍了托氏此说的来龙去脉。

高师特别强调,托氏作为“半路出家”的历史学家,在逻辑方面有缺乏严谨之处,以致太过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甚至极而言之,将其拔高到决定性因素的地位。

但细读托氏著作,可知他所认为的大革命的真正起因,乃是旧政府取消政治自由的行政集权政策。

这才是托氏的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

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6年,詹姆斯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

Vicissitude [vɪˈsɪsɪtju:d] n. 变迁兴衰vicissitudinous [vɪsɪsɪ'tju:dɪnəs] adj. 有变化的,变迁的Optimism, passion and hard work 成功三要素。

Pretension 抱负. 斯托克代尔悖论(The Stockdale Paradox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是被俘的美军里级别最高的将领。

但他没有得到越南的丝毫优待,被拷打了20多次,关押了长达8年。

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小孩。

”但是他在监狱中表现得很坚强。

越南人有一次为了表现他们优待俘虏,把他养了一段时间,准备给他拍照。

结果斯托克代尔就自己用铁条把自己打得遍体鳞伤,并用刀片把自己的脸割破。

越南人拿他没办法,只好放弃了。

他为了鼓励监狱中的同胞,因为是一个人关一间,彼此看不到,就发明了一种密码,通过敲墙用快慢节奏来表达英文字母。

有次一位战俘因思念家人掩面痛哭的时候,他们全监狱的战俘都通过敲墙,用代码敲出了“我爱你”,那个战俘非常感动。

斯托克代尔被关押8年后放了出来。

吉姆·柯林斯先生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他回答说:“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斯托克代尔说:“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说:“对长远我有一个很强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小孩;但是我又正视现实的残酷。

”吉姆·柯林斯说:斯托克代尔悖论是持续50年能保持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全部采用的理论。

它们之所以能常青50年,是因为他们对前景充满乐观,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但是又直面现实的残酷。

其实做人也一样。

一个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他就没有一点希望。

哀莫大于心死。

心已死,人也就完了。

一定要记住,不管在人生中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不管你处在怎样的逆境,你都要保持一种必胜的信念,对前途充满信心;但是现实生活又是很复杂、很残酷的,你要能够直面它。

这就是斯托克代尔悖论。

以下是一些想法:希望是好事情;不好的是让希望带来害怕最终失望的焦虑。

《肖申克的救赎》上的话: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这句话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是,only if you don’t let the hope brings along anxiety.规划,但不要担心。

不要在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去担心,因为你的担心很可能会被证明是白费劲。

这很容易证明:当你站在一个时间的分岔口上,面对N种未来,其中有M种是你需要担心(不希望发生)的。

如果你把你的Time Machine再往未来调一些的话,或许还会发现,这些M种未来所衍生出来的K种未来的未来也是你不希望发生的。

这样的话,就像下象棋一样,取决于你所想到的步数,你所担心的未来的可能性也许会呈指数级别上升。

然而,最终你只能走向其中的一个未来,你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性。

这就让你对于其余所有可能性的担心全都浪费掉了。

更重要的是,焦虑会无止尽地消耗一个人的精力,从而使你走向各种未来中那些糟糕的未来,后者几乎肯定也正是你原本所担心的未来。

于是,你的担心终于自己实现了自己(自我实现的预言)——由于担心某种可能性最终导致了某种可能性。

当然,规划还是必要的。

宿命论者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觉得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人生,命运已经注定,因而便放弃一切努力,随波逐流,消极生活。

一种是觉得命运是老天安排好的,于是抱一颗平常心来生活,所谓乐天知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推论是挫折也是注定的,因而往往受到打击之后也不会跳楼。

前一种宿命论心态往往是因为遭受多次打击之后用来安慰自己并缩进壳中去的借口。

后一种是较为积极的宿命论。

为什么扯到宿命论?呃…还是回到规划,规划不等于担心,规划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可能性的理性分析,预防糟糕的,逼近良好的。

规划的重点在于客观看待事物,不否认失败的可能性,也不因此而丧失努力的动力。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要因为有可能不会成功就不去做。

这也很容易证明。

如果每次都因为有可能失败而望而却步的话,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相反,如果每次都冲着其中1/N成的胜算而去努力的话,也许一次、两次不会成功,然而在N 次努力中,可以(数学)期望的是总会有一次能成功的。

该哲学只有在事件样本空间很大的时候才会呈现出其作用。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因可能失败而止步是一种某种程度上合理的行为呢?一种可能性是因为人类容易将目光放在孤立的事件上面,当你只看到眼前的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会这么考虑:“如果失败,那就白白浪费了时间还获得了挫折感。

如果成功.. 呃.. 成功固然好,但万一失败呢?”人天生就是更倾向于“避害”而非“趋利”的。

当利害并存的时候,除非利非常大而且不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或努力,否则一个平常人基本会选择退开,因为退开顶多也就是维持原状,而维持原状某种意义上是好的。

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大样本空间内,就会发现,在多次事件的前提下,两种态度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每次都不能成功。

二是总可以期望有一些次是成功的。

另一种可能性是因为争取成功需要付出时间,而除了天赋之外,时间是人类唯一真正的财富。

持这种态度的人会权衡成功的结果值不值得花费时间去尝试,这是理性的权衡。

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太多事情不需要你孤注一掷用一辈子时间去尝试一个成功的可能性,多的也许只要一两年就见分晓。

只可惜有人更愿意拿一两年去彷徨观望。

不要观望,观望人生比观望股市更加危险!不要聚焦于眼前的挫折,想想几年之后你是否还会处在同样的境况中。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做聚焦效应,是说人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局部的时间段(通常是现在),局部的人或事上。

最常见的现象是当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悲惨的人,并且觉得前途一片黑暗,永远都如此悲惨。

然而实际上现实中真正悲惨到这样地步的事情是极少的,除非天灾人祸。

很多时候,一段时间之后事情也就平息了,烟消云散了,Life goes on.. 但人们偏偏就是不能从这一遍遍相似的事件中吸取一个教训:事情总会过去的。

结果就是一遍遍地,当一些小事情发生的时候,为之郁闷、焦虑、恐慌、担心.. 这样的聚焦效应,用一个确切的比方,就仿佛把眼睛盯在白纸上的一个墨点,结果满眼都是黑的。

在时间尺度上,盯住当前发生的糟糕事情很容易让人认为以后整个时间轴上都是如此的。

但只要退开一些,退远一些,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要总想着不可改变的是哪些,想想可以改变的是哪些。

当糟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选择拒绝接受现实。

一个典型的问句是:“Why is this happening to me?!”解释其实很简单。

有两种可能的解释:1,你自己过往的行为导致了事情的发生。

比如得了绝症是因为饮食问题;走路被广告牌砸中了是因为你有靠着墙边走的习惯。

这种情况下可怨不得人。

2,一些意外的事情总是会发生的,你只不过凑巧是“那个”人罢了。

总要有一个人来叫“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吧。

你只是千千万万可能性中的一种。

这跟人择原理是一个道理。

后一种情况自然是没得讨价还价的。

前一种情况倒是可以吸取一些教训。

但无论如何,拒绝接受现实只能进一步浪费时间,甚至恶化后续的事件;一个总是更好的策略是换个角度,想想可以改变的是哪些事情。

另一方面,拒绝接受现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最为极端的是销毁自己(delete this)。

另一种则是拿后续的时间不断的回忆过去某件痛苦的事情(living in the past)。

前一种策略被证明是不成功的,很少有事情真正值得跳楼的。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件事情不可承受,呃.. 也许只是他心理上“觉得”不可承受而已,并非真正无法承受。

对于碳基生物来说真正无法承受的是高温、缺氧、缺水、缺食物、缺钙铁锌硒…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因为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门槛设得太高,所以才总觉得一点小事就不可承受。

另一种就是放不下痛苦的经历。

实际上这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记住过往不好的经历有生存学意义,它可以触动个体避免未来发生同样的事情。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只不过人类社会发展到如今,真正威胁到生存的,需要“十年怕井绳“地铭记在心的事情还真不多了。

只不过因为这个自然法则是在老早就钉在DNA片段上的,所以到现在还在起作用。

但上帝是公平的,人类同样获得了独一无二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所以,如果你用理性分析之后觉得一件事情应该放下的话,就动用自由意志将它放下吧,别把亿万年进化赋予你的能力都给浪费了…选择选择,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拒绝接受现实,埋天怨地的时候,并非因为没有选择。

而是因为所有的选择都不符合他内心的预期,简单地说就是觉得所有的选择都很糟糕。

这类现实的特点是,它们一般并非某种不可逆转的事实,而只是矛盾。

矛盾的解决办法通常只有三种:解决(或妥协)矛盾的A方、解决(或妥协)矛盾的B方、推翻矛盾的前提。

第四种方法——Living in the Denial——总是错的。

权衡你仅有的选择,并作出选择。

否则你就只能等着承受最差的选择——即不作任何选择。

至少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充分体现了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里面整本书传达的一个核心意思:底线思考法。

当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人天性倾向于痛惜失去的,而不是数数剩下的。

这又是一个进化留下来的法则。

但同样,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绝大部分时候。

所以当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应该反过来想想还有什么:比如还有命一条,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还有一个大脑…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关于持续后悔带来的后果,请参见倒数第三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