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2节 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5.2 速度
《速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
(6)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实验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一、图片激发学生思考通过播放多媒体(猎豹追捕羚羊、不紧不慢的蜗牛)和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出物体运动是有快慢之分的,从而引出要研究的课题—速度 再出示另一个图片情景:一个纸团和一张纸片, 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来猜测物体下落的快慢?通过这些形象的图片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二、对比中加深理解的方法考考你你们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动物跑得快的?2006/12/6有一张纸片和一只纸团,如果同时通过对比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先落地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相同路程比时间)和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当它们都在空中时,离地较近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相同时间比路程)得出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再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进行对比,比如刘运动会比赛时,观众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否不同?游泳比赛中又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通过这些图片和场景的对比很好地帮助学生得出判断快慢的两种方法。
三、 分析数据,建立速度概念,理解概念,规范应用落实概念的教学内容尽量取材于生活实际,这样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生活问题,强化理论的运用意识。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数据,通过比例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初中物理 速度教案
初中物理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4. 讲解速度单位:米每秒(m/s)。
5.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计算某辆汽车的行驶速度。
6. 小组讨论: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7.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测量物体的速度,并进行总结。
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记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2.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简要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同时,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2)
第二节速度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培养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规范。
教学难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个方法;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教学过程:引入:视频《猎豹追捕鹿》,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形成冲突。
——引出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
师:怎么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视频《博尔特奥运夺冠》,师:比赛中,你怎么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生:看谁跑在最前面。
可以把视频定格在博尔特在最前面的画面。
师:依据是什么呢?生:运动的时间相等,看谁运动的路程长。
师:很好。
那裁判如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呢?特别是很多小组进行单独比赛,最后选进入决赛的名单?生:看他们的跑步成绩是最好。
师:所谓成绩就是他们跑步的时间吧?时间越短越快还是越长越快?生:越短越快。
师:跑步的路程相等时,运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这样就有了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等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相等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师:利用前面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一下我们动手做的两个纸锥,先猜猜哪个纸锥运动的快?生:锥角小的先落地。
师:自己动手试试看,与你的猜想符合吗?生:把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看哪个纸锥先落地。
师:这就看相等时间内,先落地的纸锥运动的路程大,所以运动的快。
还有没有其他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生:可以让两个纸锥同时释放,同时落地,看谁下落高度高一些。
师:就是凑他俩运动的时间相等,然后比较运动的路程谁长,谁就运动的快些。
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看下面的例题:一辆汽车,在4S内运动了100m,一架飞机在3S内飞行了900m。
怎么比较它们俩谁运动的快?比比看,你们会有多少方法?大家开动脑筋吧。
过片刻,巡视中搜集方案。
师:展示方法。
大致有三种:1、相等时间比路程。
第二节《速度》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2)
第二节《速度》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2)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一.教学目的:1.明白得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2.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定方法;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二.教学重点、难点:1.速度的明白得及其运算;2.明白得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判定;3.平均速度的运算;三.教学过程:1.上节复习概念检查,作业讲解.2.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单位时刻内通过的路程.(3)运算公式:v=t s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刻),单位为m/s(SI),常用单位还有cm/s 、km/h. (4)速度的测量:a.直截了当测量:利用外表直截了当测量,如汽车速度表、雷达测速仪等;b.间接测量:原理是v=ts ,实验器材是刻度尺、秒表,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时刻. (5)速度的运算a.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b.应该统一单位;c.将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6)速度的单位换算:进行速度的单位换算时,应明确变换前后所用路程、时刻的单位之间关系 例:1m/s=s m 11=h km 360011013-⨯=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任一时刻速度都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3)平均速度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为粗略地表示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其公式是v=t s .它虽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一样,但其物理意义不一样.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能够表示物体在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刻内,任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它不是由路程长短或时刻多少来决定,即速度不变.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那么只能表示物体所通过的那段路程的大体快慢情形,而不能反映某一时刻的运动情形,选取的时刻或路程不同,平均速度一样不同.因此求出的平均速度必须注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刻的平均速度.4.课堂练习(1)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分不为63m/min 、1m/s 、3.5km/h,其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2)一列长200m 的队伍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队伍通过1.8km 长的大桥所用时刻是30min,求这列队伍的速度是多少?(3)如何样测量一盘蚊香的燃烧速度?(4)某物体从A 点运动到B 点,平均速度是5m/s,假如运动过程中最后1/3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前2/3路程的平均速度的1/3,那么物体在这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不是多少?(5)某物体从A 点运动到B 点,前一半时刻内的平均速度是v 1,后一半时刻内的平均速度是v 2,那么整个过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是多少?(6)上题中的〝一半时刻〞改为〝一半路程〞,那么结果又是多少?四.布置作业一份练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学设计案例
作
业
课后实践
你能找到比较好的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
体吗?为了方便地测出速度,最好选取运
动速度比较慢的物体,请试着找一找。
教
学
后
记
8 通过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的讨论,
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同一个问
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对纸
锥的下落速度的测量,既巩固了路程和时
间的测量方法,也可以加强活动的课操作
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对于速度单位的
认识很多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因为学
生在数学计算中几乎没有单位的概念,再
加上又是一个复合单位,因此如何进行换
算,需要通过详细的板书进行推导。
对于
速度的计算难度不大,但要让学生明确物
理计算和数学计算的学科要求差别所在,
对与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溧阳市实验初中傅冯国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
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
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
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最新苏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 速度》word教案 (1)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第二节速度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②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②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③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二. 设计思路1. 初二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涉及到要求比较高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而速度公式的得出又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有初一甚至小学数学中行程问题的基础作铺垫,学生对速度公式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以一个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确实从方法上去理解这两种比较速度方法的合理性,需要在引导技巧上有所突破。
2.在学生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增加实验的可视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能够较方便地测出速度的同学给予赞同。
在做“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的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设计表格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实验中的缺点并迅速度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对公式、复合单位、单位换算以及规范计算的格式也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作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生活、物理、社会”中也给出了极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以确凿的关于速度的数据加深学生们对速度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 5.2(速度)教案 苏科版 教案
课题:速度课型:新授班级:姓名:学号【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在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体验体育运动中也有物理②认识目标: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媒体展示猎豹追捕鹿;蜗牛爬行。
刘翔夺冠。
初步体验运动的快慢。
(二)自学1.自学内容一:P112活动5.5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自学方法:将大小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1) 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有:①在相同时,比的多少;②在相同时,比的长短。
释疑: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怎么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2.自学内容二:P113速度的概念自学方法:认真阅读P113并回答:(1)速度是描述,其大小等于。
(2)速度公式可写成:,其中v表示,S表示,t表示。
(3)在国际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符号为,常用的速度单位还有,等。
释疑:1m/s 与 1km/h哪个速度大?请把你的换算过程写在互帮显示板上。
36km/h= m/s,5 m/s= km/h(4)光速为,其含义为。
3、自学内容三:速度公式的应用自学方法:(1) v= S/ t-----------求速度由v = 得:t = ----------------求;由v = 得:S = -----------------求。
(2)教师示例:书P114例题(3)练习(三)课堂练习1.物体在叫速度;速度的公式是6.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1)你认为应测量和两个物理量。
(2)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是:和。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2. 详细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2. 学生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认识到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速度单位换算;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的记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高速运动,如汽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快慢的表示方法。
2. 知识讲解:(1)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2)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如m/s、km/h等;(3)讲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4)举例说明速度公式的应用,如已知路程和时间,如何计算速度。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理解并掌握速度公式的运用。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速度2. 板书内容:(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v=s/t;(2)速度的单位及换算;(3)速度的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辆汽车行驶了200km,用了3小时,求这辆汽车的速度;(2)已知一名运动员跑了100m,用了10秒,求这名运动员的速度;(3)一辆自行车行驶了15km/h,行驶了30分钟,求它行驶的路程。
2. 作业答案:(1)这辆汽车的速度为66.7m/s;(2)这名运动员的速度为10m/s;(3)这辆自行车行驶的路程为25km。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2《速度》参考教案1
二、速度一、设计思想速度,学生在小学时就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这节速度课主要让学生知道速度公式是如何得来的。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这里没有涉及,速度的有关计算也停留在较简单层面,这些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训练。
二、教学准备学生分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教师演示: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三、教学流程课题引入:学生观看:视频画面:猎豹追捕鹿1、速度教师:第一幅是一场事关生死的比赛,猎豹跑的快,所以得以生存,鹿跑的慢,所以被残酷的淘汰。
第二幅是我国发射的神六,飞船由地面快速起飞,窜向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现代社会谁的科技发展的高发展的快,谁就能屹立于世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的问题。
看,在我手中有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果我将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大家猜一下哪一个下落的快呢?带着你的疑问现在就动手试一试,然后跟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
视频画面:文字:试一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说一说:怎样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动手实验教师:通过大家的实验和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1)让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比较它们落地所用的时间,谁用的时间越短,谁下落的越快。
这就是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2)让纸锥从同一高度并同时释放,谁在下面,谁运动的就快,因为纸锥是同时释放,所以在落地前,它们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位置在下面的纸锥就说明它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多,所以就越快,这就是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可如果现在让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且不同时释放,那该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呢?学生;讨论教师:组织提问,让学生交流,如果学生无法回答出同等时间比路程,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提问:不等纸锥落地,也就是在纸锥下落的过程中,你能否先判断出哪一个运动快?教师: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现在纸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了,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求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路程的长短,即路程/时间,或者计算出运动相同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即时间/路程。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速度》参考教案2
二、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单位;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3)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比值型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比较物体下落的快慢及简单地测量速度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由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重点:对于速度这一物理量概念的建立及其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速度的测量、物理计算题的规范化及单位换算。
教学资源:1、学生分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秒表米尺2、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后反思:以猎豹追捕鹿这一惊心动魄的捕食场景,引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求知热情。
“活动5.4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采用实验探索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的比较方法。
活动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显然很自然,可谓水到渠成。
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公式,教师必须规范解题格式和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解题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节课,旨在通过此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什么是速度,并能根据速度的定义,理解和计算物体的速度。
二、教学重点1.了解速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2.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公式推导。
3.能够掌握速度计算的应用技能,特别是算出符号速度和平均速度。
三、教学难点1.反映符号速度的概念的特殊性。
2.理解符号速度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四、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充分、丰富的实际物体速度数据,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感受到速度的实质。
2.教师还需准备计算速度的相关物理公式,并掌握速度计算的要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对于8年级的学生,大多数以前没有正式学过物理学。
因此,在教学导入阶段,需要为学生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等。
切勿急于开始快速传授课程基本知识,必须在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 重点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物体的速度。
教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展开:1.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
在开头的课程中,需要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是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常用来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划过的路程长度,以及标量速度和矢量速度等。
2.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实质,必须介绍速度计算的基本公式和相关知识。
此处,需要明确物体位移的概念,并阐述其与速度的直接关联。
3.应用速度计算技能。
在教学的最后,需要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根据所给的样例数据,教授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运用速度计算技能的技巧。
3. 课堂练习在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从而深度了解速度的定义和相关的计算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计划的提供丰富的实践数据,并引导学生动手计算和理解相关的步骤,更需要多次进行课堂练习并点评,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2)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其次节。
同学对速度的概念并不生疏,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同学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同学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同学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学问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看法: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果,让同学们领会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敏捷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外表看起来比较简洁,同学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同学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讨论问题带来的便利,同学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学问与生活学问紧密相连,让物理学问融入同学的生活中去,便于同学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老师的课堂提问是把学问引向深化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头,老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和学习热忱。
教学器材: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一、情境在线,商量快慢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现: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状况一样吗?生:不一样。
一个运动的快,一个运动的慢。
初二物理上册速度教案5篇
初二物理上册速度教案5篇教案要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二物理上册速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物理上册速度教案篇1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2节速度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速度定义和单位。
3.了解测量速度基本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速度的探究过程和对“生活、物理、社会”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掁兴中华的信念。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案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多媒体电脑1台纸两张16开米尺一把手表秒表一只。
师:同学们,你们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猎豹追捕鹿和爬行的蜗牛吗,请同学生们观看一段
录像:仔细观察,从中可得到什么。
播放多媒体
生:观看录像,体验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师: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呢?
生:小组讨论,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并交流。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师:取二张16开纸对折,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
下,请同学们猜一下,哪一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生:猜想哪一张纸片下落得较快。
师:同学们,通过什么方法来证实你的猜想
生:齐答用实验方法。
(四人一组实验)
师:你是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
生:讨论并回答,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先落地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师:板书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运动的距离相同时比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
师: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
生:讨论并回答,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当它们都在空中时,离地较近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师板书。
2.运动的时间相同时比较距离,离地较近的运动较快,离地较远的运动较慢。
师:从上可知,物体运动快慢与哪些物理量有关,能否用距离和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运动快慢
生:讨论并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与距离和时间有关,并用距离和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这个比值越大,运动越快。
师: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又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
生:讨论后回答,只要分别测出各纸片的下落高度s和落地时间t,求出比值s/t s/t大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师板书。
分别测出距离s和时间t,比较比值s/t的值,s/t大的纸片,运动得较快。
师:为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什么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如何定义的公式及单位怎样,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09课文内容,并回答各问题。
生: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课文内容,并回答各问题。
师板书。
二、描述物体运动快
慢的物理量——速度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υ=s/t
3.单位
基本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符号:m/s或m•s-1
常用单位:厘米/秒符号:cm/s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
师:声音在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你能说出它的含义吗?
生:思考后回答,声音在1s内通过的路程为340m。
师:同学们,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在女子5000m长跑中速度为5.5,6m/s你们每天上学骑车速度大约为15km/h请问谁的速度大。
生:小组讨论,寻找比较速度大小的方法,并回答,王军霞跑得比我们骑车速度快。
师:从上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要比较两个物理量,不仅要比较它们的数值,还必须注意到它们的单位,单位统一了,才能比较两者数值的大小。
师:同学们想一想,1米/秒与1千米/时的大小关系怎样
生:动笔进行单位换算后回答。
师;板演 1m/s 1m/1s (1/1000)km/(1/3600)h 3.6km/h 1 km/h
师:投影单位换算:(1)15m/s=_______km/s (2)18km/h=______m/s 生:学生尝试单位换算,老师巡视,换算中学生感到困难,迫切需要老师
示范。
师:以1为例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单位换算的方法。
生:仿照老师示范,对2进行规范换算。
活动5.6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师:要测定纸片的下落速度,应测量哪些量,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测量,设计怎样的表格。
生:小组讨论,并制订实验方案。
师:在师生共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实验最佳方案,组织学生实验。
板书、投影
三、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每次从同样高度落下
1.所测物理量,高度h、时间t
2.实验器材,刻度尺、手表或秒表
生:进行实验,测量并计算纸片下落的速度。
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生:小组交流汇报,比较各小组纸片下落的速度。
师:刚才同学们测定了纸片从一定高度下落的速度,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测量你从家里到学校骑自行车的速度。
生:思考并回答测量方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一些速度找出其中速度最大的和速度最小的物体。
生:阅读课本内容后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今天的速度知识后,你能否说说在生活中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后提出问题。
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师:如果汽车速度保持不变,到达上海需要多少时间
生:思考后让2名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其余学生在位置上进行演算。
师:在学生板演中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计算题格式规范教学。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2.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等等。
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上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的导入没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