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血管转流术在四肢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手术配合
2 1 绿 色 通 道 手 术 .
1 临床 资料
手术 室护 士 接 到 电话 通 知 后 3 mi, 人 由急 n病 诊 科 初步 处理 后 由医师 压迫伤 口直 接进 入手 术室进 行 手 术抢 救 , 不 是按 常 规 送 病房 做 好 术 前 准 备后 而 再 送手 术 , 为抢 救 病 人赢 得 宝 贵 的 时 间 。把 患 者安 排在 抢 救设 备 比较 完 善 的手 术 间 内, 节 好 室 温并 调 注 意保 暖。
物。
2. 心 理 护 理 3
由于颈 部 血 管 损伤 的 患者 大 量 出血 , 患者 和 家 属 往 往极 度恐 慌 。护理 人员要 沉着 冷静 , 有条 不紊 , 及 时 与家属 沟 通 , 患 者 精 神上 安 慰 。 医护 人 员表 给 现 出的 临危不 乱往 往能 给患者 和家属 极大 的信 心和 安 慰 , 患者 和家属 能很 好地配 合抢 救工 作 。 使
将创 口向颈椎 横 突方 向压 迫 止 血 。留置 导 尿 , 察 观
尿量 。
手术体 位 。采 用头 低 脚 高位 , 于 下 肢 向 心 回 便 流 。患 侧肩 部 垫 高 , 以暴 露 切 口。因有 颈 内静 脉 损 伤, 取头 低 位 , 使 颈 内静 脉 压 升 高 以 防 止 空 气 栓 可 塞 。 因为颈 内静 脉 粗 大靠 近 右 心房 , 心 房 舒 张 时 右 可造 成 较大 的 负压 , 易 使 大 量空 气 吸 入 静 脉 内形 极 成气 栓 ( 。 严 格记录 。记 录术 中阻 断血流 时 间术 中特 别要 注意 脑 血 供 。 阻 断 颈 总 动 脉 的 安 全 时 间 为 4 5 ~ mi, n 否则 将导致 脑 供 血不 足 , 氧 以致偏 瘫 、 缺 昏迷 。 在 将颈 总动 脉血 管 暂 时阻 断 的 同 时 , 用冰 帽 保 护大 脑 。如 血管 修 补 、 合 时 间超 过 1 n或 颈 总、 吻 5mi 颈 内动脉 完全 破裂 合 并 脑 外伤 伴 昏迷 者 , 定 要 置颈 一 动 脉转 流 管 , 以减 少 脑损 伤 ; 于 不 置转 流 管者 , 对 一 般术 中每 5mi 放 2 n j开 放 前 先 用 温 盐 n开 ~3mi , 水纱 布包 裹 破裂 口, 用手指 压迫 。 并
两种血管移植物在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的应用比较
两种血管移植物在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的应用比较目的比较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远期通畅率。
方法选择2000~2010年46例(49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其中28条肢体行大隐静脉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21条肢体行人工血管(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ePTFE)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其中膝上32条肢体,膝下17条肢体。
结果大隐静脉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85.7%(24/28)、67.9%(19/28);人工血管组1、3年通畅率分别为76.2%(16/21)、57.1%(12/21)。
结论在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中,自体大隐静脉在性能和远期通畅率上远胜于人造血管。
该术式应首选自体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
标签:动脉闭塞性疾病;旁路转流术;通畅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ASO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
目前临床药物缺乏直接针对动脉硬化的治疗,更多的办法都是试图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很多时候,保守治疗已经无法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缺血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必须行外科手术治疗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外科手术包括动脉旁路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及介入腔内治疗。
其中动脉旁路术是主要办法,其术式根据血管替代材料不同包括大隐静脉旁路术及人造血管旁路术,大隐静脉旁路术包括原位及倒置两种方法。
2000~2010年,本院对46例(49条肢体)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29~76岁,平均61.6岁。
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25例;静息痛14例;足趾坏疽7例。
踝肱指数(ABI)为:0.30±0.09(0~0.5)。
全部患者均经DSA做出诊断。
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_随笔
《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读书随笔目录一、血管外科基础理论与知识 (2)1. 血管解剖与生理 (3)1.1 动脉系统 (4)1.2 静脉系统 (6)1.3 淋巴系统 (7)2. 血管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8)2.1 动脉疾病 (9)2.2 静脉疾病 (11)2.3 淋巴水肿 (12)3. 血管手术基本技术 (13)3.1 常用血管手术切口 (14)3.2 血管缝合技术 (15)3.3 血管移植技术 (16)二、血管外科临床实践 (18)三、血管外科微创技术 (19)四、特殊血管疾病的诊疗 (20)五、血管外科护理与康复 (22)六、案例分析 (23)七、未来展望与挑战 (24)八、总结与展望 (26)19. 读书感悟与收获 (27)20. 对血管外科未来的期待 (28)一、血管外科基础理论与知识在阅读《血管外科百例实践题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血管外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血管外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知识范围广泛且深奥。
我深知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对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充分的掌握。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血管外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血管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这些内容对于我后续学习血管外科的诊疗技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这本书,我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血管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们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血管的生理结构,掌握其常见的病理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书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使得我能够逐步掌握这些复杂的概念和原理。
关于血管的生理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理作用以及血管的再生能力等知识点,都让我对血管外科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血管外科的临床实践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案等。
这些内容都是血管外科医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通过书中病例的介绍和分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临床实践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归纳
院前急救的任务:包括对平时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以及急救知识的普及等1.急诊留观室和急诊病房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5:1,急诊抢救室和监护室护士与病床比为2.5〜3:1,急诊患者与护士比例为10:1。
急诊科应有固定的急诊医生,且不少于在岗医生的75%。
急诊医生需3年工作经验。
2.急救绿色通道范围: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批量患者检伤伤:检伤分类原则:①简单分类,快速治疗;②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员;③没有存活希望的放弃治疗;④有感染征象的及时隔离;⑤动态评估START分类方法:即简单分类、快速救治。
根据对伤病员的通气、循环和意识状态进行快速判断,将伤病员分为红色组(立即处理、1h内)、黄色组(延迟处理、2h内)、绿色组(轻伤)、黑色组(死亡)。
强调在每位伤病员身上评估和处置的时间不超过30秒。
START分类流程:行走、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为界)、脉搏、意识。
P324检伤分类的标志:红色(危重伤、1h内)、黄色(中重伤、4〜6h)、绿或蓝色(轻伤)、黑色(致命伤)。
1.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与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亦称分流。
2.五级分类:I级-危殆:生命体征不稳定,立即救治,颜色色。
II级-危急: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在15分钟内给予紧急处理,颜色为橙色m级-紧急:病情有潜在加重的危险,但生命体征稳定,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钟。
颜色为黄色。
W级-次紧急:生命体征稳定,预计没有严重并发症,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
颜色为绿色V级-非紧急:轻症,预计病情不会加重。
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
颜色为蓝色。
3.分诊程序:分诊问诊,测量生命体征,分诊分流,分诊护理,分诊记录4.分诊注意事项:1先抢救后补手续2不一定经过分诊处才能进抢救室3保证分诊准确,合理利用资源4分诊错误,按首诊责任制处理5遇成批伤员报告上级第八章1.心搏骤停(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灾害医疗救援技术是灾害医疗救援医疗人员在灾害救援时限,在灾害救援现场,针对受灾遇险人员实施的以拯救生命为目标的医疗技术。
灾害医疗救援基本技术应具备围绕救命的基本目标,及现场简单易行,使用广泛,效果确凿等特点,方能称得上是基本技术。
笔者基于国内外大量灾害救援实践,首次将创伤急救、心肺复苏、紧急救治、检伤分类、医疗后送5项技术并列为现代灾害医疗救援的基本技术,以期为我国灾害救援医学培训、应用及研究起指导作用。
现就灾害救援医疗5项技术形成与内在关系进行述评。
1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的形成1.1 创伤急救创伤急救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项技术。
公元18世纪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巴伦·拉尔(Baron Larré)开创了战场创伤急救的先例。
瑞士人亨利·杜南发起红十字运动,对志愿者进行急救技术培训,创伤急救技术进一步普及。
除了战场急救外,创伤急救技术也成为各种灾害现场急救及常态院前急救援主要技术,创伤急救的4项技术经常被一起列入各类急救培训教材,并被冠名为“四大技术”。
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应用,创伤急救技术渐趋成熟。
其中,止血方法分为指压法(头面部、肩部、上下肢)、加压包扎法、止血带法。
常用包扎方法分为绷带(环形、螺旋形、螺旋反折、8字环形)包扎法、三角巾(头部、面部、胸部、肩部、侧下腹部、下腹部)包扎法、多头带包扎法、急救包包扎法及其他包扎法。
现场骨折固定的方法分为:现场对可疑骨折者需作可靠的临时固定,可减轻伤员骨折端的疼痛及预防休克,并限制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以免发生新的损伤。
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上、下两个关节。
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骨折肢体。
常用器材有木夹板、绷带、三角巾、棉垫等,无上述物品时还可就地取材,用稍硬的物体代替。
经上述处理后,要将伤员正确地搬运和转运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此外,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具有内在的逻辑顺序,四项步骤也成为创伤救护的基本步骤[1]。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华外科杂志 1998年第1期第36卷述评作者:张柏根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血管外科是临床外科中年轻的学科,虽然用血管壁全层缝合法重建血流通路见于19世纪末,而在近40多年才有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的历史更短,但普及迅速,在诊断、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将发展概况,主要趋势,分述如下。
一、发展概况及地位60年代末,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成熟,X线设备更新和血管造影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无损伤血管缝线和多种人工血管相继研制成功,许多沿用至今的手术方法,如Fogarty导管取栓术、多种动脉和静脉旁路转流术等,推动了血管外科的发展。
80年代,在静脉疾病,由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概念的提出,下肢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倡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手术经验的积累,静脉外科快速发展并推广。
在动脉疾病,高新技术的多项成就及其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如CT、DSA、MRI、Doppler、血管镜及动脉插管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提高动脉疾病的诊断水平,而且介入治疗正成为血管病治疗学中的重要分支。
进入90年代,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的崛起和渗透,推进了血管病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及开始引入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血管外科在现代外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下列两方面看出。
首先,血管疾病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不容忽视。
由动脉阻塞引起的动脉缺血性疾病,与心脑血管病有着共同的与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缺少锻炼以及人口老龄化。
这些危险因素继续朝着不利于疾病控制的方向发展。
统计表明:严重心血管病患者中,75%以上伴有周围动脉阻塞;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由外周动脉阻塞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发生率为17%~20%;截肢率高达5%以上,吸烟尤其合并糖尿病时超过20%。
血运重建术
血运重建术血运重建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手术,用于改善和恢复狭窄或阻塞的血管的血液流动。
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疾病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血运重建术进行详细介绍。
血运重建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心脏供血。
通过血运重建术,医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血运重建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从患者的主要血管中取出一段健康的血管,如内胸动脉或桡动脉,并将其搭接到冠状动脉之上,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段。
这样,血液就可以顺畅地流向心脏,恢复正常的供血功能。
血管成形术是另一种常见的血运重建术。
在这种手术中,医生会通过一根细长的导管将一个膨胀性球囊插入到狭窄的血管中。
一旦球囊到达狭窄处,医生会将其充气,以扩大狭窄的血管段。
随后,医生会将一个支架放入血管中,以保持血管的开放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迅速恢复血液流动,并有效减轻冠心病引起的症状。
血运重建术在治疗和管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首先,它可以帮助恢复血液流动,保证心脏正常供血。
这对于缓解疾病症状尤为重要,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其次,血运重建术可以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通过扩大和搭接狭窄的血管,它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并减少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
最后,血运重建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引起的活动受限,而丧失了一定的生活能力。
经过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体力活动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血运重建术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手术本身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和组织损伤。
此外,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这些药物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需要密切注意自己的健康,进行定期的体检和随访。
他们应该遵守医生的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合理饮食和适量锻炼。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Ⅰ)
紧急救治 — 出血控制
• 在面对不可控的致命性出血时,医生需要在挽救生命和 挽救肢体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 松开止血带的操作有突然增加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风险, 即便是在有条件的院内情况下 也应做好充分的快速控制 出血的准备。
止血带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 部位 • 绑扎在出血部位近心端 10 cm 以上非关节部位,如出血 部位不明确,应将止血带打在肢体根部。
• 内介入栓塞止血后应动态评估控制出血的效果、尽早评价残 留缺血病灶对整体的影响,并明确手术治疗的方式与时机。
早期确定性手术
•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I 期重建修复手术的可能,也不能将早 期姑息性手术作为手术医生经验与能力不足的补救措施。
• 手术治疗策略的选择也与创伤医生自身能力、医疗环境有极 大的关系,因此建议提高创伤外科医生综合救治能力,提升 创伤中心建设效能,从而在必要时做出更为符合患者利益的 决策。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 (一)
前言
• 创伤是青壮年人群的首要死因,约 30%~40% 的创伤 死亡因大量失血所致,失血也是严重创伤后“可预防性 死亡”的主要原因。
• 及时、快速控制出血,纠正失血性休克不仅可以有效减 少严重创伤后继发性损伤所致的并发症,还可以大大降 低“可预防性死亡”的发生。
• 对于创道细长的贯穿伤,特别是颈部难以控制的盲管伤 ,可将 Foley 导管直接插入伤口,通过扩张前端球囊达 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紧急救治 — 出血控制
• 止血带适用于四肢致命性出血的快速控制,包括: • 穿通伤(穿透性、贯通性) • 爆炸伤 • 大面积软组织毁损伤 • 创伤性截肢
紧急救治 — 出血控制
• 止血带的并发症包括: • 神经损伤、肢 体远端缺血再灌注损伤 • 创面感染风险增高 • 骨筋膜室综合征 • 肢体远端丢失(非必要的截肢)
中西医周围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及分期
•第三期: 坏死期 第三期: 第三期 患肢趾( 患肢趾(指)端发 干瘪、溃疡, 黑、干瘪、溃疡, 剧痛, 剧痛,若继发感染 则干性坏疽转变为 湿性坏疽, 湿性坏疽,重者可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而危及生命。 而危及生命。
检查与诊断
•超声多谱勒 超声多谱勒 •电阻抗血流测定检查 电阻抗血流测定检查
检查与诊断
•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 动脉造影 可见受累血管狭窄或中断, 可见受累血管狭窄或中断, 周围有侧枝血管,而近、 周围有侧枝血管,而近、 远端血管正常, 远端血管正常,即呈节段 性改变。动脉造影直观、 性改变。动脉造影直观、 可靠, 可靠,为确诊和手术提供 依据, 依据,是不可或缺的检查 手段。 手段。
中西医外 科 学
周围血管疾病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普外科 吾买尔江
概
•
述 General
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主要指发生在四肢的动脉和静脉的 疾病。包括动脉及静脉的狭窄、闭塞(栓塞)、 扩张、损伤、畸形等病变。近年来,大多数周 围血管 • 在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对周围血管疾病的专门分 类论述,但是中医学古籍上记载的“脱疽”、 “血瘤”、“脉痹”、“筋瘤”等相当于西医 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 管瘤、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浅静脉曲张等疾 病。
鉴别诊断
• • •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多发性大动脉炎 雷诺氏征
治
疗
•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临床分期,采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临床分期,
取综合疗法。 目的是防止病变进展 , 取综合疗法 。 目的是防止病变进展, 改善患肢血运, 减轻疼痛, 改善患肢血运 , 减轻疼痛 , 促进溃 疡愈合, 保存肢体, 提高患者生活 疡愈合 , 保存肢体 , 质量。 质量。
ECMO治疗与管理2024
C MO治疗与管理2024其实E C MO不是神器,E C MO也不能治病。
那ECMO能做什么呢?ECMO 只是代替了呼吸功能(vv)和或心肺功能(V A),而且只能是短时间的,并不能完全取代我们的肺或心脏。
C MO的作用ECMO就是应用血泵产生动力经过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把血引出,然后经过膜肺(也就是常说的'人工肺').,膜肺在连接氧气后,氧就能弥散到血,二氧化碳也能通过膜肺排出,膜肺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这动脉血再通过血管插管的建立的灌注通路,回到人体。
@保障全身有效的血液灌注;@作为对病变心脏的有效辅助方法,为心脏的进一步诊治恢复嬴得宝贵时间;@充当心脏移植的桥梁',等待移植供体;@用千器官捐献者等待移植受体。
VV C MO和VA C MO的区别就在千灌注血管选择的不一样。
VV C MO的灌注血管是静脉。
C MO起到的作用是把有心里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代替的仅仅是肺的功能。
VA E CMO的灌注血管是动脉。
VA ECMO是把静脉血引出来,经过膜肺变成动脉血,灌注到动脉系统。
代替的是心肺功能。
ECMO转流包括V-A模式、V-V模式、混合模式。
1)V-A ECMO:插管方式包括外周置管和中心置管。
外周置管涉及股静脉-股动脉置管、股静脉-腋动脉置管、股静脉-颈总动脉置管。
中心置管主要为右心房-升主动脉置管。
2)V-V ECMO:是以呼吸支持为主的转流方式,常见插管方式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股静脉-股静脉置管、双腔静脉置管。
(3)混合模式:VV-A、V-AV、VV-AV、VVV-A等。
V-A E CMO能够提供循环和氧合支持功能,部分回流血不经过肺循环而降低肺动脉压,可用千右心功能衰竭患者,较低流量可以获得更高的Pa02, ECMO循环与心肺并连。
V-V ECMO能够提供氧合支持,回流血经过肺循环,因其可以提高全身氧合,间接改善心脏功能,但需要较高的体外血流量,ECMO循环与心肺串联。
2020经皮机械循环辅助临床应用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经皮机械循环辅助临床应用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IABP通过在主动脉内植入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增加主动脉内压力,促进冠状动脉灌注,同时在心脏收缩期放气,减少后负荷,降低心脏做功,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适应证:IABP主要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心肌病等疾病,可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二、体外膜肺氧合(ECMO)1.工作原理:XXX通过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再回输到体内,以辅助心脏和肺功能。
2.适应证:ECMO适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心肺复苏后心肺衰竭、严重肺部感染等疾病,可作为短期或长期辅助治疗手段。
三、Impella1.工作原理:XXX通过在左心室内植入微型轴流泵,直接促进左心室射血,减少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2.适应证:Impella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可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四、XXX1.工作原理:XXX通过在右房和肺动脉之间植入离心泵,将血液引出右房,经过泵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再回输到体内,以辅助心脏和肺功能。
2.适应证:XXX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可作为短期辅助治疗手段。
五、右心辅助装置1.工作原理:右心辅助装置通过在右心室内植入轴流泵或离心泵,直接促进右心室射血,减少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2.适应证:右心辅助装置适用于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疾病,可作为短期或长期辅助治疗手段。
经皮机械循环辅助的管理pMCS的管理是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是保证pMCS治疗效果和安全的关键。
在pMCS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同时,对pMCS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总结pMC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心脏急性事件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损伤-控制
DCS的病理生理学
Bloody vicious cycle 出血性恶性循环,Kazuk,1982
征“ ”致 死 三 联
低体温 代谢性酸中毒
fatal triad
凝血障碍
低体温
中心温度 < 35℃,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 ◆大量出血和大容量复苏使低体温难以避免 ◆组织低灌注影响细胞的有氧代谢,抑制机体产热 ◆体表及体腔的暴露与冲洗增加热量丢失 ◆环境温度难以达到正常体温 ◆麻醉使代偿性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 ◆低温低于36℃并持续4h以上将成为严重问题: 心律失常 CO↓ PVR↑ 氧离曲线左移 免疫抑制 凝血障碍 增加MODS风险
凝血障碍 酸中毒
★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各个方面
◆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依赖于其与活化血小板表面暴露的 带 负电荷的磷脂表面的相互作用,此过程受氢离子浓度影 响 ◆酸性环境下凝血因子的Ca2+结合位点与Ca2+亲和力下 降 ◆若pH从7.4降至7.0: Ⅶa因子活性下降90% Ⅶa/TF复合物活性下降55% 因子Ⅹa/Ⅴa激活凝血酶原的速率下降70% ◆血小板改变其内部结构和形状,失去伪足,变成球形
病例1
• 13:18术始,术程间断iv舒芬跟维库加吸入0.8% 异氟烷维持。一直做到18:50患者生命体征很平稳, 基本上保持正常。BP100/50,HR80左右,血氧 正常,尿量200ml。PetCO240,共计输入3U的血, 胶体3500ml,林格2000ml。考虑到输血过少,又 输入太多液体,故配一瓶林格500ml加多巴胺 60mg,将血压提升到135/65,推速尿20mg, HR104,推毒K0.4mg,HR降到90。之后一个小 时,患者又基本正常。尿量多增加100ml。
损伤-控制理念 (Damage-Control, DC)
2020 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血管移植物感染诊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20 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血管移植物感染诊治临床实践指南解读血管移植物/移植物内感染(vascular graft/endograft infection,VGEI)是血管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但其致残、致死率极高。
2020 年 3 月,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Surgery,ESVS)首次于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上颁布VGEI 的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旨在规范和指导临床医师对于VGEI 患者的临床决策。
现解读如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 推荐等级与证据质量1.1 推荐等级Ⅰ 级推荐:证据和(或)总体意见是认为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是获益的、有用的、有效的;Ⅰa级推荐:证据和意见较强地倾向于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有用/有效;Ⅰb 级推荐:证据和意见倾向于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有用/有效,但效力较弱;Ⅰ 级推荐:证据和(或)总体意见是认为该项治疗措施或程序无效/无用,在某些情况甚至有害。
1.2 证据质量A 级证据:数据来自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 级证据:数据来自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大型非随机研究;C 级证据:专家共识和(或)小型研究、回顾性研究及注册研究。
2 VGEI 的危险因素VGEI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际发病率难以评估,后文笔者将根据不同解剖部位及分类进行相应阐述。
此处主要概述VGEI 的危险因素。
2.1 VGEI 的术前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住院时间过长、远处或邻近部位存在感染、植入部位近期作为经皮腔内治疗血管通路、急诊/限期手术、再干预治疗、下肢感染(溃疡、坏疽、蜂窝织炎)以及腹股沟切口。
2.2 VGEI 的术中危险因素包括违背无菌原则、手术时间过长以及同期行胃肠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手术。
2.3 VGEI 的术后危险因素包括伤口相关并发症(感染、皮肤坏死、淋巴囊肿、皮下积液及血肿)和移植物血栓形成。
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事故应急处理方法事故伤员的应急处理方法发生伤害事故的常见原因一般有,触电、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碾压(压榨)伤,土石方坍塌掩埋等。
造成伤员的危急症状主要有,创伤性大出血、骨折(手足大骨骨折、脊椎骨折)、颅脑损伤、休克、窒息、昏迷等,严重者心跳呼吸停止等。
发生伤害事故后怎么办?无疑是在场人员,必须及时地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应急抢救,尽量减少减轻伤害程度,下面介绍十种应急抢救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伤出血创伤出血一般分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如果按其出血性质分四种:(1)动脉出血;(2)静脉出血;(3)毛细血管出血;(4)内脏破裂出血。
伤口不深的皮肤擦伤、挫伤一般为毛细血管或小血管出血;切割伤、皮肤肌肉撕脱的创伤性外出血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或动、静脉混合性出血。
因物体打击、高处坠落、车辆或机械碾压所致的因骨折断端刺穿血管或机械压榨造成肝、脾、肾破裂等所引起的内出血。
(一)出血类型1、静脉出血:静脉出血流血缓慢,血色暗红;大的静脉出血为涌出状。
2、动脉出血:动脉出血为喷射状,血色鲜红。
3、毛细血管出血:为较缓慢的渗出状,多见于皮肤擦、挫伤。
(二)内出血的症状1、急性大出血可致伤者迅速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患者表情冷酷,回响反映迟钝,手足皮肤酷寒,血压低,脉搏细弱;2、内出血的伤员,其受损器官部位有胀满、触痛和压痛(如骨折断端刺穿血管的出血和肾破裂出血)的症状;肝、脾破裂的内出血还可见腹部胀满等。
(三)应急处理1、伤口不深的外出血症状,先用双氧水将创口的污物进行清冼,再用酒精消毒(无双氧水、酒精等消毒液时可用瓶装水冲洗伤口污物),伤口清洗干净后用敷料包扎止血。
出血较严重者用多层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2、一般的小动脉出血,用多层敷料加压包扎即可止血。
较大的动脉创伤出血,还应在出血位置的上方动脉搏动处用手指榨取或用止血胶管在伤口近心端进行绑扎,加强止血效果。
(上肢:肱动脉,腋下动脉;下肢:足背动脉,股动脉;颌面部:颌下动脉,耳前动脉,头颈部:锁骨下动脉,颈动脉。
急诊选择题
急诊选择题多选题1、以下哪些患者不宜洗胃()A胃癌B幽门梗阻C食道静脉曲张D误服强酸E消化道溃疡2、常用的止血方法有()A加压包扎法B指压止血法C放平肢体止血法D填塞止血法3、双侧瞳孔缩小如针尖样,可见于()A吗啡中毒B有机磷中毒C阿托品中毒D脑疝E脑桥出血4、胸痛常见的缘由有()Λ心肌梗塞B炎性病变C贲门痉挛D胸部外伤E白血病5、在ALS中,开放气道的方法有()A 口咽气道B鼻咽气道C食道气道D气管内插管E环甲膜切开术6、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复苏药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异丙肾上腺素D利多卡因E多巴胺7、治疗心跳骤停后造成的缺氧性脑损伤常用的方法为()A头部降温B应用大量激素C脱水疗法D高压氧治疗E抗自由基治疗8、在急性左心衰竭时,减轻心脏负荷的方法有()A病人取坐位,双下肢下垂B吗啡C利尿药D血管扩张药E正性肌力药9、心脏复跳后病人呈现休克状态一般与()因素有关Λ心脏收缩力低下B酸中毒C感染D心律失常E过敏10、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是()A人体同时多部位的创伤B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C多发伤休克在50%D伤情简单易漏诊E易引起感染11、创伤评分主要评价伤员的()A呼吸频率B呼吸困难程度C中枢神经系统状态D毛细血管的充盈状态E收缩压的变化状况12、颅脑创伤的检查包括()A首先是头颅损伤的检查B观看伤员的精神意识C瞳孔的变化D借助CT做定位定性诊断E亲密留意血压的变化13、现场急救不恰当的是()A马上取出体内异物包扎伤口B不要急于还纳膨出的脏器C 骨折必需先复位后固定D 酸碱烧伤者局部冲洗不少于10分钟E 马上封闭伤口使开放式气胸变成闭合式气胸 14、多发伤者合并休克的补液原则是( )A 先晶体后胶体B 先胶体后晶体C 晶体与胶体的比例是1 : 1A 不能因等待转运工具而延误伤员救治的时间B 转运伤员时必需一次性尽可能多的运输伤员C 汽车颠簸幅度大,不相宜远距离转运D 特别状况下应实行专机越级空运E 在列车转运伤员时伤员的医疗文件应放在左上口袋内 17、能说明电复律有效的是( )A 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B 瞳孔缩小C 皮肤紫绢减退D 瞳孔恢复,有对光反应18、某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超声心电图检查发觉有室壁瘤,该患者可能会发生( )A 肺栓塞B 脑动脉栓塞C 急性左心衰竭D 二尖瓣脱垂E 心脏裂开19、呼吸机给氧的常用通气模式有( )A 掌握性通气B 呼气末正压C 压力支持通气1)间隙指令通气E 帮助/掌握通 气20、肋骨骨折的护理要点是( )A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B 减轻病人痛苦C 保持呼吸道通畅D 吸氧E 备好吸引器及吸痰器21、血胸的护理诊断有( )A 心输出量削减B 气体交换障碍C 咯血D 胸部继发感染E 自理力量下降22、肺心病患者氧疗期间的护理包括( )A保持气体通畅 B 保持吸氧浓度/流量的恒定C 吸氧过程中监测呼吸频率,节律,紫绢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23、关于左心衰的临床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与肺部存在严峻的感染有关B 呼吸困难常消失在较重体力劳动时,休息时难以缓解D 晶体与胶体的比例是1:2 15、下列状况可转运的是( A 转运途中不会有生命危急者 C 现场抢救措施已完全实施者E 特别伤员已按规定处理妥当者 16、伤员转送的原则( E 补液速度应快)B 现场抢救后伤情基本稳定者 I )骨折已固定者C呼吸困难与体位无关D患者常咯白色泡沫痰E由于血性浆液性漏出,可见粉红色泡沫痰24、休克病人补液过程中,应留意观看()A心电图的演化B肾功能C尿量D尿比重E中心静脉压和血压25、对休克的病人护理应包括()A将病人置于去枕平臣M立B留意保暖,防止烫伤C至少建立两条静脉通道D吸氧E纪录输液的种类26、下列那些护理措施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 发病后Γ3d内保证病人肯定卧床休息,帮助病人完成进食排便洗刷翻身等活动B痛苦猛烈时遵医嘱赐予杜冷丁C食物应低脂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D在急性期常规缓泻剂E急性期消失室性早搏是正常的,只要频率<10个/分则无需处理27、同步电复律的适应症为()A房颤B房扑C室上性心动过速D洋地黄中毒致快速异位心律失常28、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征为()A HI度房室传导阻滞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C反复发作的心室停顿D心脏病诊断E颈动脉窦性昏厥29、使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心绞痛发作时应留意()A从小剂量开头渐渐增加到所需剂量B病情稳定后应马上停药C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不宜使用D心率低于60次/分者不宜使用E当患者存在心肌功能不全时慎用30、休克时,微循环发生了()A在休克早期,微动脉扩张,代偿性增加毛细血管内的充盈B休克早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短路开放,组织灌流削减C休克中期,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组织灌注得以改善D休克中期,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粘稠度增加E休克晚期毛细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使灌注停止答案:1 ACDE2 ABDE3 ABE4 ABCDE5 ABCDE 6ABCE 7 ABCDE 8ABCD 9 ABD10 ABCDE 11 ABCDE 12 ABCDE 13AC 14ADE 15 ABCDE 16ACDE 17 ABCDE 18BCE 19 ABCDE 20BCDE 21ABDE 22 ABCDE 23DE 24CDE 25 ABCDE 26ABD 27ABC 28 ABCDE 29ACDE 30BDE单选题1、呼吸衰竭通常是由于A、内呼吸功能障碍B、外呼吸功能障碍C、血液携带、运输氧障碍I)、二氧化碳排出功能障碍E、呼吸系统病变造成机体缺氧2、铅中毒首选的解毒剂是A、二筑基丙磺酸钠B、青霉胺C、依地酸二钠钙D、二颈基丙醇E、二蕊基丁二酸3、富化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A、支甲肾上腺素B、地塞米松C、依地酸二钠钙D、二筑基丙醇E、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4、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死亡缘由是A、心源性休克B、心力衰竭C、严峻心律失常1)、电解质紊乱E、发热5、引起猝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A、心房抖动B、心房扑动C、心室抖动D、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E、频发性室性早搏6、护理咯血窒息病员的第一步骤是A、解除呼吸道堵塞B、加压给氧C、使用呼吸兴奋剂D、输血E、口对口人工呼吸7、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下列哪项不正确A、选用2ml干燥注射器B、先抽少许经过稀释的肝素充盈针筒C、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动脉血2ml左右D、拨出针头后马上送检E、抽血后马上用软木塞封闭针头8、∏型呼吸衰竭可赐予吸入的氧浓度是A、< 30%"35%B、<50%C、>50%D、35%"40%9、肺性脑病早期患者头痛、烦躁、失眠时可用的冷静剂为A、巴比妥类药物B、奋乃静或10%水合氯醛C、安定D、舒乐安定10、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时的首要护理措施为A、预备急救用品和药物B、建立静脉输液途径C、去枕平卧头偏一侧D、快速配血备用E、按医嘱应用止血药11、休克病人的神志意识变化可反映A、血容量变化状况B、四周血管阻力变化状况C、心排血量变化状况D、脑部血液灌流状况E、组织缺氧程度12、病人由于呼吸道分泌堵塞所致呼吸困难、烦燥担心,在处理上哪项不适当A、马上给病人氧气吸入B、将病人半卧位帮助咳嗽排痰C、马上肌内注射吗啡10mg冷静D、马上鼻导管吸痰E、赐予雾化吸入,必要时支纤镜上吸痰13.订正呼吸性酸中毒的关键是(B ) A.养分支持B.乐观治疗原发病C.对症处理D.防治并发症E.保持酸碱平衡14.急救医疗体系的构成是()A.院前急救B.医院急诊科C.重症监护室D.以上都是15.在心肺复苏后续生命支持,哪项处理不相宜()A.采用器械或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B.因胸内心脏挤压远比胸外心脏挤压更有效,古姮使用胸内心脏挤压C.肾上腺素是心脏复苏时最常用、效果最好的药物D.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早搏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E.如消失心室纤颤,宜进行电除颤治疗16 .院前急救时依据出血性质采纳不同的止血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压包扎止血法一般用于充满创口的出血B.指压止血法是主要用于动脉出血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C.抬高肢体止血法是减缓血液流速的临床应急止血措施I).屈肢加垫止血法是主要用于无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四肢出血的止血方法E .填塞止血法主要用于开放性气胸、腋窝、颈部等大或深的伤口17.呼吸道异物的现场急救时可采纳喉异物紧抱急救法,对于喉异物紧抱急救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病人可站立进行B .病人可坐位进行C .病人可仰卧位进行1),快速挤压两侧胸部E,必要时可反复数次18.掌握指令通气用于()A.严峻呼吸抑制者B .呼吸衰竭病人C.呼吸机撤离时I)∙ ARDS E .调整压力支持水平熬炼呼吸肌19.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消失最早、最有特征的症状为()A.恶心B .头痛C . 口唇青紫D .20.在现场对伤员进行急救标志时,黄色标记是指()Λ.病伤严峻危及生命B.伤轻可行走C.病伤较严峻1).死亡病(伤)员21.心肺复苏应用药物时首选给药途径为()A.心内注射B.气管内给药C.静脉给药D.深部肌肉注射22.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病人的主要死因是()A .呼吸衰竭B.肾功能衰竭C,严峻缺氧D.循环衰竭2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的胰岛素应用原则是()A.大剂量胰岛素冲击疗法B.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治疗B.小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D.大剂量胰岛素皮下注射。
电力行业紧急救护技术规范 题库
电力行业紧急救护技术规范一、填空题1.电力行业各企业单位应组建彪随救醛,形成现场急救-转送急救-医院急救的急救鞋。
2.电力行业各企业单位的院外紧急救护小组应明确任务,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并负责对本单位人员进行紧急救护技术啻训。
3.院外急救小组应准备随时接受重大急救指令或现场紧急救护人员的咨询,并负责和指导伤员转送。
4.现场事故发生后,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在班组安全员或受过紧急救护培训人员的带领下,迅速地开展现场紧急救护工作,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请求急救医疗支援。
5.电力行业各企业单位应普及现场紧急救护的知识,努力提高职二自救、互救的能力。
6.现场紧急救护培训是电力行业安全教育必修内容之一,是加强事故防范意识,提高伤员现场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7.现场紧急救护培训操作应采用模拟△和必备的仪器、设备。
8.生产现场与流动作业车应配备简易喷遨箱和相应的急救物品,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补充及更换。
9.电力行业各企业医院院外急救小组应配备氧气、简易球囊呼吸器、自动体外除颤量、专用急救箱、急救用车辆及必要的通信设备。
10.现场紧急救护基本要求是:就地抢救,动作迅速、果断,方法正确、有效。
11.触电急救救护原则是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12.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毒电遨,越快越好。
13.伤员脱离电源就是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或其他断电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
14.在伤员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得直接用手触及伤员,以免救护者同时触电。
15.如触电者处于高处,救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该伤员脱离电源后自高处坠落形成复合伤。
16.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要先确认线路巳经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立即就地进行急救。
17.救护人员将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应迅速将其带至8m〜IOm以外,再开始心肺复苏急救。
18.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临时转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作用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临时转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作用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临时转流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科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CEA术中应用转流管)和对照组(CEA术中未用转流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0d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 2.5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两者差别显著(x2=13.263,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有选择的应用临时转流方法,可以有效的保证在阻断颈部血管的条件下,提供足够的脑部血流量,同时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时转流颈动脉狭窄是致使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主要切除粥样斑块,进而增加脑血流量,达到预防脑卒中发生的目标。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如今被视为治疗颈动脉狭窄以及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关研究表示:颈动脉远端反流压小于25mmHg时,则需要应用临时转流管,其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颈动脉相关的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之间,在我科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CEA术中应用转流管)和对照组(CEA术中未用转流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0d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组样本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之问,在我科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8.40±18.35)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平均年龄(5 8.45±18.26)岁,对照组39例,平均年龄(58.49±18.3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本次研究。
临时血管转流术操作流程
临时血管转流术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临时血管转流术操作流程临时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在血管严重堵塞或栓塞的情况下,通过在动脉病变原解剖途径之外重新建立血液流通的管道,帮助脏器组织远端供血,恢复缺血和缺氧状态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时血管转流术在四肢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冯凡哲;何晓清;徐永清;杨俊宇【摘要】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交通事故、机械意外等造成的四肢血管损伤数量明显增加。
临时血管转流(TIVS)技术是对高能量四肢血管创伤进行的损伤控制性手术(DCS)。
它能短时间内临时再通受伤肢体血管,既恢复肢体血运,又维持全身血循环稳定,从而达到增加保肢率和减少死亡率的目的。
该文就 TIVS 技术在四肢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4页(P290-293)【关键词】临时血管内转流;损伤控制性手术;血管损伤【作者】冯凡哲;何晓清;徐永清;杨俊宇【作者单位】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 650500,昆明医科大学;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650032,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骨科; 650500,昆明医科大学【正文语种】中文四肢血管损伤通常发生于高能量创伤后,在战创伤中的发生率平均为13%[1],而平时则常见于车祸伤及职业损伤。
Fisher[2]于1967年发现,若单纯使用血管结扎术,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截肢率高达72.5%。
大血管损伤的修复越早越好,时间越长,损伤肢体缺血及坏死发生率就越高,血管损伤至血流重建的安全期不得超过6~8 h,肌肉缺血4~6 h将发生功能障碍,肢体缺血超过8~12 h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大幅增加截肢率[3-4]。
因此,四肢血管损伤救治的要点在于迅速止血并恢复受伤肢体血流灌注,而这其中的关键技术在于进行临时血管转流(TIVS)。
1.1 TIVS的提出TIVS最早由Tuffier于1915年提出,他指出临时连通血管恢复灌注比单纯血管结扎止血更为重要,应尽快恢复肢体血液灌注以减少神经肌肉损伤,并设计出一种内部涂有腊层的银制Tuffier管。
Bowlby尝试利用Tuffier管对2例血管损伤患者进行动脉转流,这是TIVS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
虽然Tuffier管蜡涂层抗凝效果不够理想,但该技术仍在当时得到小范围使用,用于治疗枪炮伤造成的主干血管缺损。
1.2 TIVS在战争中的推广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场医疗条件恶劣以及伤病员后送困难,战地外科医生的目光聚焦于TIVS。
DeBakey等对二战中美军2 471例主干动脉损伤病例进行分析,指出战地医生尝试在一线利用输液管自制临时转流管,在保持肢体血液灌注的前提下进行伤病员后送,有效降低了截肢率。
Murray将玻璃管作为转流管,并注意到血栓形成在TIVS中的不良影响,创新地使用肝素盐水局部抗凝,将TIVS时间延长至24 h,此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尝试使用玻璃管进行TIVS,但均未进行肝素抗凝,因此效果不佳。
1945年Blakemore等制作了钴铬钼合金管用于股动脉缺损临时转流,取得良好效果。
美军随即尝试使用钴铬钼合金管,并完成了至少40例TIVS手术。
尽管相比于传统治疗主干血管损伤的血管结扎、缝合等方法,TIVS 在使用中需要更多的手术时间及手术技巧,但该技术为主干血管损伤的伤病员争取了宝贵的6~12 h后送时间,拯救了大批生命。
Spencer[5]指出由于TIVS技术在战场的广泛应用,使得269例主干血管损伤患者截肢率下降到13%,而行血管结扎的2 471例主干血管损伤患者截肢率为49%。
尽管TIVS对于救治生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如凝血、栓塞、感染及对血管的二次损伤,其往往导致较原发性损伤更加严重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在关键性抗凝、抗感染及手术操作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前,TIVS逐渐减少使用。
1.3 TIVS在损伤控制性手术中重现光辉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肝外伤的外科治疗中,即先利用纱布进行肝周填塞止血,而后进行二期手术。
Rotondo等[6]总结并提出DCS主要是指在救治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时,避免早期进行复杂手术,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及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患者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
1971年Eger等[7]在全身抗凝的条件下,利用聚氯乙烯T型管对36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四肢主干血管损伤进行TIVS,待二期行骨折、关节损伤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此后30年间,TIVS技术在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DCS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8-10]。
2.1 TIVS适用范围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往往出现“致死三联征”,即酸中毒、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
对于严重多发创伤中的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经典治疗方式包括直接缝合修复、静脉移植修复及假体移植修复等[11],而这些操作需要花费时间往往为3 h以上,远远超过了“致死三联征”患者所能耐受的1 h上限[6]。
TIVS主要适用于严重多发创伤中的四肢主干血管损伤,尤其是伴有“致死三联征”的患者。
Hossny[12]、Oliver等[13]分别对行TIVS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进行5~10年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TIVS可以及时让受伤肢体获得血液灌流,为二期手术赢得宝贵时间,显著减少下肢缺血时间,降低截肢率和缺血发生率,减少治疗总费用。
2.2 对TIVS中抗凝的认识Inaba等[14]对213例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血栓形成为TIVS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6%。
早期TIVS常联合全身系统性抗凝治疗[8-9],但由于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往往出现“致死三联征”,全身系统性抗凝治疗会加剧其凝血功能障碍。
Dawson等[15]研究认为,血栓形成与是否进行系统性抗凝治疗不相关,而与TIVS手术操作有关。
Tanaka等[16]的动物实验发现,TIVS操作造成的血管内膜损伤所引起的血栓发生率为70%,而局部注射肝素生理盐水可使其降低至22%。
Feliciano等[17]对31例行TIVS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TIVS管进行局部注射肝素生理盐水后血栓发生率为10%。
Rasmussen等[18]研究认为,对于TIVS,降低血栓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手术轻柔操作以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综上所述,对于TIVS并不需要进行全身系统性抗凝治疗,只需利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先浸泡、充满TIVS管腔,局部抗凝即可;选择外径适当的TIVS管匹配血管,术中轻柔操作以保护血管内膜。
2.3 TIVS管种类与材质目前TIVS管主要分为自制转流管和商品化转流管两大类[19],自制转流管由医生根据血管条件及个人经验进行选择并自行剪切,常用的有输血管、静脉穿刺针尾端连接管、胃管等;商品化转流管包括Sundt管、Javid管、Argyle管及Pruitt-Inahara管。
Sundt管是一种由旋转螺纹状不锈钢丝加强管壁的硅胶管,两端鼓起的球形结构可以加强固定血管内壁。
Javid管[20]由硅胶构成,另有2个活动的金属夹用于固定血管外壁。
Argyle管[21]在硅胶管主体中段连接有三通管,目前为法军医院所广泛配置使用。
Pruitt-Inahara管[22]中段有侧开口可连续监测血流量及压力,管体为双腔结构,两端分别设计有球囊,可用于固定血管内壁。
李宏辉等[23]尝试发明一种新型动力辅助转流技术,通过血泵提高转流管内的血流速度,动物实验显示该技术可增加血液在转流管内的血流速度。
传统TIVS管材质从过去的银、玻璃、合金发展至如今广泛使用的硅胶,然而这些材质均存在生物相容性不佳、极易为病原菌黏附等弊端。
目前人工血管研究发展迅速,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Watson等[24]尝试利用ePTFE管进行TIVS,结果显示ePTFE管内径小于6 mm时转流效果良好,可应用于肱动脉、腘动脉等血管。
2.4 TIVS管置入持续时间一般认为,严重多发创伤的肢体坏死率与肢体缺血时间呈正比,缺血超过8~12 h 就会对肢体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大幅增加截肢率[25]。
而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往往伴有头胸腹等多部位、多器官严重损伤,使用TIVS进行DCS,迅速恢复肢体血流灌注,可为二期主要手术争取更多时间,同时降低截肢率,因此TIVS管置入持续时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
Gabriel等[26]统计分析了1971年至2013年间TIVS临床应用病例,结果显示TIVS置入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不等。
朱庆棠等[27]对6例主干血管损伤患者进行TIVS,持续转流76~210 min,未发生转流管脱落、血栓形成等。
Granchi等[28]使用Argyle管对腘动脉进行52 h持续转流,未进行全身系统性抗凝治疗。
目前文献[14]报道的TIVS最长持续转流时间为96 h。
而Ding等[29-30]的动物实验发现,TIVS持续转流时间超过9 h,血栓发生率为50%,持续转流时间超过12 h,血栓发生率将达到100%;进一步实验指出,TIVS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持续性损伤,持续转流时间超过9 h时这种损伤累积并使血栓发生率急剧增加。
以上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应用结果似乎相矛盾,这可能是由于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转流管可以保持长时间通畅。
因此,无需刻意追求TIVS置入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应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血管内膜,持续转流过程中利用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测近远端血流情况,出现血栓等时及时对症处理。
2.5 TIVS的救治效果有学者[31]通过动物髂外动静脉转流实验发现,相比于血管结扎,TIVS可明显提高肢体血流灌注,维持骨骼肌活性。
Inaba等[14]对7 385例严重多发创伤进行回顾性分析,TIVS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约为13.1%,其中血栓形成(5.6%)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为4.2%,分流器脱落发生率为1.4%,TIVS保肢率达到96.3%,死亡率为20.4%,但所有死亡病例均由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造成,与TIVS的使用没有直接关系,而3.7%的截肢病例也归因为严重软组织损伤。
Sisli等[32]对90例严重多发创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同样结论,即TIVS可显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并降低截肢率。
鉴于TIVS技术在快速恢复肢体血流灌注中取得的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TIVS应用于血管瘤治疗等更多领域。
Osterberg等[33]、Hanley等[34]分别在动脉瘤手术中应用TIVS,成功将肢体缺血时间减少至14 min,且未发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对于主动脉弓夹层患者,传统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需要建立体外股动脉-头臂干、股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手术难度大、耗时长。
Sonesson等[35]、Xiong等[36]分别在动物实验、临床手术中使用TIVS维持脑部血液灌注,减少整体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