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出凝血检查)
出凝血检测注意事项

出凝血检测注意事项出凝血检测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Ⅲ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这种磷脂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
标本中如果出现凝块,无论该凝块多么小,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2)许多实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
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显的变化。
孵育时间与温度是在一期法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时应严格控制的参数。
血浆绝不能在37℃下放置超过10分钟,凝血活酶放置时间也不能超过说明书所规定的时限。
(3)血液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因此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理想的PH环境和溶液的离子强度。
多数常规试验都在处于血液生理PH值缓冲范围的缓冲系统中进行。
反应混合物的PH值必须处于7.2-7.4之间。
(4)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必须相当精确。
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实验结果,一定要注意采血时血浆与抗凝剂的比例。
HCT对枸橼酸钠抗凝血浆APTT,PT的影响HCT(%) PT(s) APTT(s)80 52.5±7.74 60.5±10.370 14.9±0.98 38.5±3.160 13.5±1.46 37.2±4.040 11.1±0.66 33.3±4.320 10.4±0.17 28.2±1.410 10.0±0.58 23.3±3.2(5)试验结果准确还取决于所用的反应物的量、加入顺序和不同反应物的孵育时间。
如每次APTT实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血浆混合物的孵育时间必须一致。
混匀过程决定了APTT试验中接触活化的量,在孵育时如果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与血浆混合的技术不佳,将会改变测定结果。
【出凝血检测注意事项】。
出凝血实验室实验室检查流程

出凝血实验室实验室检查流程一、标本采集凝血实验室检查的第一步是采集标本。
常见的标本类型包括静脉血和动脉血。
在采集血液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先进行严格的消毒,确保标本采集的无菌环境。
然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一般为2-5ml。
采集后,要及时将采集管密封,并在标本上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
二、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才能进行凝血实验。
首先,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下10-30分钟,使其凝固。
然后,使用离心机将标本离心,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是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的主要样本,因此需要将其转移到干燥的离心管中,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三、常规凝血检查凝血实验室的常规凝血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
其中,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APTT用于评估凝血因子的内在凝血通路,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凝血障碍疾病。
四、特殊凝血检查除了常规凝血检查外,凝血实验室还可以进行一些特殊凝血检查,如凝血因子活性的测定、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这些检查可以更详细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并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五、抗凝血检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凝血实验室还可以进行抗凝血检查。
抗凝血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比值)和抗凝血酶三联试验。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抗凝血系统的功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或血栓形成风险。
六、结果分析和报告凝血实验室检查完成后,实验室技术人员会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根据不同的检查项目和结果,技术人员会制作相应的报告,并将其送交给医生。
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七、质控和质量管理凝血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质控和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 出凝血检查

3.试剂准备过程中应该使用去离子水。
4.正常对照血浆通常将多份健康人血 标本混在一起,以弥补个体误差。
(三)使用实验器材应注意 的问题
1. 玻璃器皿的要求:贮存和测试时应
选用干净、没有划痕的试管。
2. 温度的要求:人工测定终点法要求
水浴箱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7±1) ℃,并且周围照明设备要好,便于 读取终点。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评价:
凝血时间曾用玻片法测定,但由于 毛细血管采血,易混入组织液而使 凝血时间正常,属于淘汰方法。 延长:严重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 子有缺陷;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 素治疗 缩短:高凝状态(DIC早期)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P T
原理:
在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组织因
4. 试验结果准确还取决于所用的反应
物的量、加入顺序和不同反应物的 孵育时间。
5. APTT、PT需乏血小板血浆。
6. 试验前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
脂血和出现凝块。
7. 报告方式: 以PT的秒(s)数报告。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 (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INR报告。 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 报告。 APTT以秒报告。
CT、PT、APTT、 RT、Fg、TT
凝 血 时 间 测 定
C T
目的:掌握玻璃试管法凝血时 间测定的方法
原理:
离体静脉血与玻璃表面接触后,
血中XII因子活化并启动内源性凝 血途径,最终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
液凝固所需的时间。
器材:
6mm直径玻璃试管3支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凝血活性测定是一项常用的临床实验,用于评估血液中凝血功能的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浆的凝血时间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血液采样器- 离心机- 试剂:凝血酶、酶底物、钙盐溶液、生理盐水- 试管2.2 实验步骤1. 采集被试者的血液样品并离心,获取血浆。
2. 取一片无菌杯放入水浴中加热至37。
3. 取一支试管,加入100μL凝血酶和100μL酶底物,混合均匀。
4. 在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使凝血酶与酶底物发生反应。
5. 取出已孵育的试管,立即加入100μL钙盐溶液,开始计时。
6. 每隔5秒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凝聚情况,直到出现凝固。
7. 记录凝固的时间。
3. 实验结果以下为实验中几个典型试管的凝固时间记录:试管编号凝固时间(秒)1 1802 2003 2204 1905 2104. 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试管的凝固时间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相似的趋势。
通过对凝固时间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在本实验中,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结果的可靠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被试者本身的生理状态和可能存在的疾病也可能对凝血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凝血活性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和血液疾病的诊断。
通过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测定,医生可以对凝血因子活性的稳定性和血液凝固的速度进行评估,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更全面的数据来验证和支持凝血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结论通过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我们获得了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1. 凝血时间在不同试管中存在轻微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
2.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影响。
3. 凝血活性测定对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一)

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一)大一生理学凝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人类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学习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方法;•分析影响凝血时间的因素。
实验原理凝血是人类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当血管损伤时,血液会通过凝固形成血凝块来封堵伤口。
血液凝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2.凝血因子激活:伤口处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将纤维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伤口处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本实验主要测定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反映的是形成血栓的时间,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反映的是因子凝集的时间。
1.取出试剂盒中的试剂,室温放置30分钟;2.取一只试管,加入1ml试剂2,放置5分钟;3.加入0.1ml受试者血清样本;4.设置计时器,倒入3ml试剂1,立即开始计时,轻轻摇晃试管;5.当血液凝固时,停止计时器,记录凝血时间。
重复以上步骤,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样本一的凝血时间为12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15秒,样本二的凝血时间为11.5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14.5秒。
实验分析通过上述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凝血时间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影响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因素很多,如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含量、温度等;•本次实验所得结果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实验操作的标准化程度、受试者的个体差异等。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凝血的基本原理,学习了几种常用的凝血指标的测定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程度,而在临床实践中更要考虑个体差异,从而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
实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如何判断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除了所测参数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对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凝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治疗?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凝血功能及其相关医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出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是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常用方法 。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了解血小板数 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通过一系列试验了解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是否正常。
04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通过在 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估内 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测定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 是否正常,从而了解血液凝固状态。
发展
目前,实验出凝血检查已经从单一的检测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检测体系, 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等多个项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出凝血检查将更加精准、快速和自动化。
02
实验出凝态转变为凝固态的生 理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03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在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 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总结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检测内 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抗凝治疗的监测
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评估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血液凝固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常通过在血浆中添加一种酶来激活凝血因子,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的磷脂质和凝血因子活化剂,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通过将PT结果与国际标准样品的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监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因子I、II、V、VIII、X等的功能指标,并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成纤维蛋白的速度。
5.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评估凝血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7.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8.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血纤维蛋白原)、V、VII、VIII、IX、X、XI、XII和XIII等的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
9.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测:维生素K是合成肝素(凝血酶抑制剂)所需的物质。
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性,可以评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功能。
10.抗凝血物质检测: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C)、蛋白C和蛋白S等,通过测量它们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降低:DIC、原发纤溶
精选课件ppt
8
抗凝系统检测
血浆抗凝血酶AT活性测定 参考值:发色底物法:108.5%±5.3%
增高
降低:先天和获得性AT缺陷症
精选课件ppt
9
凝血酶时间TT 手工法:16-18s
延长 低纤维蛋白血症 缩短 无临床意义
精选课件ppt
10
纤溶活性检测
D-二聚体定性试验 正常人为阴性
阳性:DIC
精选课件ppt
11
血浆D-二聚体定量试验 ELISA法:0-0.256mg/L
精选课件ppt
12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 正常人为阴性
阳性:DIC
精选课件ppt
13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定性试验 正常:阴性
阳性或增高:原发和继发纤溶
精选课件ppt
14
血清FDPs定量测定 ELISA法:<5mg/L
精选课件ppt
5
凝血时间CT ——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指标 试管法4-12min 塑料管法10-19min
CT延长 CT缩短 高凝状态
精选课件ppt
6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指标 正常值11-13s
PT延长 PT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
精选课件ppt
7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bg Clauss法(凝血酶比浊法):2-4g/L
出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精选课件ppt
1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抗凝系统检测 纤溶活性检测 DIC指标
精选课件ppt
2
血管壁检测
出血时间BT 一般为2-8min,超过9min为异常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机体防止出血的重要机制。
因此,检测血液凝固功能对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一个血液凝固实验报告,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解读此类报告。
实验背景此次实验中,我们检测了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
这名患者是一名45岁男性,最近感觉身体不适,并且经常出现鼻出血症状。
因此,医生建议对其进行血液凝固功能测试。
实验结果1. 凝血酶原时间(PT):13.2秒,比正常值(9.5-13.5秒)稍微偏高。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32.5秒,正常值(26-36秒)。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正常值(0.8-1.2)。
4. D-二聚体水平:278 ng/mL,正常值(小于500 ng/mL)。
解释和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外路(血管损伤后的血液凝固反应)的指标。
结果表明PT值比正常值稍高,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的轻微损伤。
尽管PT高于正常值,但 INR 值正常,这表明患者外路凝血功能与血液凝固因子相对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内路(血液凝固因子的活动)的指标。
结果表明,患者APTT 值在正常范围内,这表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因子功能正常。
D-二聚体是一种体内形成的血小板凝集物,是血栓(血管内形成的凝块)的分解产物。
D-二聚体浓度高通常反映血栓形成过程的存在。
结果表明,患者 D-二聚体浓度低于正常值,这表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较低。
结论通过血液凝固实验,我们发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虽然PT 值略微高于正常范围,但 INR 值正常,说明仅外路凝血功能受到轻微影响。
此外,APTT 值正常,表明凝血因子功能正常。
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正常,暗示患者没有血栓风险。
参考文献1. Jaffer IH, Fredenburgh JC, Stafford AR, et al. D-dimer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cross-linke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bleeding and thrombotic disorders. J Thromb Haemost. 2018;16(3):447-457.2. Lippi G, Favaloro EJ. Recent advances in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hemostasis disorders. Semin Thromb Hemost.2018;44(7):645-646.3. Van Cott EM, Laposata M. Hemostasis testing in the laboratory. Chest. 2010;137(6):1625-1632.。
凝血实验药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血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2. 探讨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凝血过程是指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主要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血管内受损部位开始,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最终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进而生成纤维蛋白原,最终使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
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影响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干扰纤维蛋白原聚合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18-22g。
2. 实验药品:肝素钠、阿司匹林、维生素K1、鱼精蛋白。
3. 实验器材:鼠笼、电子秤、注射器、秒表、毛细玻管、针头、棉球、试管、移液器、凝血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肝素钠组、阿司匹林组、维生素K1组、鱼精蛋白组。
2. 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素钠组给予肝素钠溶液(100U/kg),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溶液(100mg/kg),维生素K1组给予维生素K1溶液(10mg/kg),鱼精蛋白组给予鱼精蛋白溶液(100mg/kg)。
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
3. 实验指标: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小时、给药后2小时、给药后3小时,取小鼠耳缘血,采用毛细玻管法测定凝血时间。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组小鼠凝血时间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凝血时间为(2.5±0.5)分钟。
2. 肝素钠组小鼠凝血时间为(6.0±1.0)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阿司匹林组小鼠凝血时间为(4.0±0.8)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维生素K1组小鼠凝血时间为(1.0±0.3)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凝血项检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血项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凝血项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意义。
3. 分析凝血项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凝血项检查是通过对血液中凝血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G)等指标。
三、实验材料1. 试剂:PT、APTT、TT和FG试剂。
2. 仪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恒温箱等。
3. 样本:受试者静脉血。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受试者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混匀后立即送检。
2. 检测PT、APTT、TT和FG:(1)PT检测:采用凝固法,将PT试剂加入血浆中,记录凝固时间。
(2)APTT检测:采用凝固法,将APTT试剂加入血浆中,记录凝固时间。
(3)TT检测:采用凝固法,将TT试剂加入血浆中,记录凝固时间。
(4)FG检测:采用比浊法,测定血浆中FG浓度。
3. 数据分析: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分析受试者凝血功能。
五、实验结果1. PT:正常范围为11~13秒,受试者检测结果为12秒。
2. APTT:正常范围为32~43秒,受试者检测结果为38秒。
3. TT:正常范围为15~20秒,受试者检测结果为18秒。
4. FG:正常范围为2~4g/L,受试者检测结果为3g/L。
六、实验分析1. PT、APTT和TT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
2. FG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受试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
七、实验结论本次凝血项检查结果显示,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
此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八、实验讨论1. 凝血项检查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方法,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本实验中,受试者凝血功能正常,可能与受试者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
3. 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凝血项检查项目,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出凝血实验室实验室检查流程

出凝血实验室实验室检查流程凝血实验室是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它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下面将介绍一下凝血实验室的检查流程。
一、采集血液样本在进行凝血实验室检查前,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常用的采集方式有静脉采血和指尖采血两种。
静脉采血是指通过针管将血液从患者的静脉中抽取出来,一般在患者的手腕或手臂内侧的静脉进行采血。
指尖采血是指通过穿刺患者的指尖,将血液采集到试管中。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要注意采血部位的消毒和采血针的选择,以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二、离心分离血浆和血小板采集到的血液样本需要进行离心分离,将血液分成血浆和血小板两部分。
离心是利用离心机将血液置于高速旋转下,使得血液中的成分按照密度的不同分层。
离心完成后,可以得到血浆和血小板两种样本。
三、检测血浆凝血功能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血浆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项目。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Ⅴ、Ⅹ和凝血酶原的活性,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和凝血酶原的活性。
这两个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2.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重要凝血因子,它参与了血浆的凝固过程。
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可以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合成和清除功能。
3. D-二聚体是血浆中的一种降解产物,当血浆中纤维蛋白溶酶系统活化时,D-二聚体的含量会增加。
通过检测D-二聚体的含量,可以评估患者的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的活性和血栓溶解功能。
四、检测血小板功能1.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常规检测项目。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血小板数量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2. 血小板聚集功能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给予患者某些激活血小板的物质,观察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可以评估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是否正常。
五、其他检测项目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测项目外,凝血实验室还可以进行其他一些特殊的检测项目,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请将以上要求及时通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达到上述要求。
条件尚不具备的,必须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附件: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二、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导致出血不止。
为此设计了许多试验寻找这一病理生理的原因,比如:内皮素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等。
血凝试验实验报告

血凝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血凝试验,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掌握血凝试验的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级联反应。
血凝试验是通过观察血液样本在特定条件下的凝固情况,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一种实验方法。
常用的血凝试验包括凝血时间(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实验材料:- 新鲜抗凝血(如EDTA或肝素)处理的血液样本- 凝血试剂(根据实验类型选择)- 试管、离心机、水浴箱、秒表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采集志愿者的新鲜血液样本,并加入抗凝剂。
2. 将血液样本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以消除血液的自然凝固。
3. 按照实验要求,将血液样本与凝血试剂混合。
4. 将混合后的血液样本置于水浴箱中,保持恒温。
5. 观察血液样本的凝固情况,并记录凝固时间。
6.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应包括每项血凝试验的具体数值,以及与正常参考范围的对比。
例如:- 凝血时间(CT):XX秒,正常参考范围:XX-XX秒。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XX秒,正常参考范围:XX-XX秒。
- 凝血酶原时间(PT):XX秒,正常参考范围:XX-XX秒。
- 纤维蛋白原含量:XX mg/dL,正常参考范围:XX-XX mg/dL。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血液凝固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如果某项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相关疾病。
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结论:血凝试验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凝试验的基本操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在临床应用中,血凝试验对于诊断凝血功能障碍、监测抗凝治疗等具有重要价值。
注意事项:- 血液样本应新鲜采集,并及时加入抗凝剂。
-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恒温,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结果。
实验室出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实验室出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实验室中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等。
这些项目的选择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临床需求和实验室资源。
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的缺陷或者诱导凝血途径异常。
PT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凝血因子Ⅶ、X和Ⅴ的活动水平。
一般情况下,PT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抗凝剂治疗监控以及肝脏疾病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的缺陷或者激活凝血途径异常。
APTT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和Ⅺ的活动水平,以及凝血酶抑制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APTT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出血风险、抗凝剂治疗监控以及评估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疾病等。
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凝血系统中血栓形成的潜力。
FIB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反映凝血系统中纤维蛋白原合成功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正常。
一般情况下,FIB检测用于评估患者出血风险、血栓性疾病、肝功能异常以及抗凝剂治疗监控等。
D-二聚体(D-Dimer)是评估体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水平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估体内是否存在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D-Dimer 检测能够提供血浆中纤维蛋白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降解产品之间联结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D-Dimer检测用于评估患者血栓性疾病的风险、静脉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临床需求和实验室资源等因素,可以选择适当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进行评估。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选择PT 和APTT检测来评估凝血功能。
对于血栓性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可选择FIB和D-Dimer检测来评估凝血功能。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综合考虑多个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结果,来评估患者的整体凝血功能。
出凝血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出凝血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以出凝血检查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凝血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在进行凝血检查之前,首先需要采集凝血检查标本,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些凝血检查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1. 标本采集时间:凝血检查标本的采集时间非常重要,一般建议在早晨8点至上午10点之间进行采集。
这个时间段是因为人体的凝血功能在早晨达到最佳状态,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
2. 采集方式:凝血检查标本可以采用静脉血或者是指尖血进行采集。
静脉血采集需要使用专业的采血针和采血管,而指尖血采集则需要使用采血针或者采血笔。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采血部位,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采集容器:凝血检查标本的采集容器一般是干燥的试管或者是采血管。
在采集之前,需要确认采集容器没有破损或者污染,以避免对标本的影响。
4. 采集量:凝血检查标本的采集量一般是根据具体的检查项目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静脉血采集量为2-5ml,而指尖血采集量则为几滴至几十滴不等。
采集的标本量需要根据具体要求来决定,过多或者过少都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5. 保存和运输:凝血检查标本采集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保存和运输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采集后的标本需要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查,避免标本的降解和溶解。
6. 环境条件:凝血检查标本的采集需要在洁净的环境中进行,以避免外界的污染对标本的影响。
同时,采集过程中需要避免与其他物质接触,避免干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7. 患者准备:在进行凝血检查标本采集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其次,患者需要禁食8小时以上,以确保检查结果不受饮食的影响。
8. 专业操作:凝血检查标本采集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采集的标本质量和准确性。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知识,避免操作不当对标本的影响。
实验-出凝血检查

原理:
用白陶土激活XII因子、脑磷脂代 替血小板磷脂,测定乏血小板血 浆加入Ca2++后凝固所需时间。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步骤:
采血 空腹静脉血1.8ml+0.2ml 109mmol/L 枸橼酸钠混匀。
分离血浆 3000r/min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 溶解试剂 临用时加1ml蒸馏水,室温静置
实验 出凝血检查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脉 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止组 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验 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因子被 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取出血的做 法不可取。
5.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采血。考虑 结果的精确性,应将试管刻度的可能误 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内。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6.采血后标本在低温保存且在一定时间范围 内。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7.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 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 荐使用3.2g/dl(含2H2O)或 0.109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 子检查的抗凝剂。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3.取血时病人应松驰,环境温暖,防止 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 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而均匀,使 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气泡的产 生。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二十二点 七分。
凝血试验药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2. 评估药物在调节凝血功能中的作用。
3. 了解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效差异。
二、实验原理凝血过程是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的一系列复杂反应。
在此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血液凝固。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药物对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指标的影响,评估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物:肝素钠、华法林、阿司匹林、维生素K等。
3. 实验器材:毛细玻管、秒表、离心机、血凝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分别为对照组、肝素钠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维生素K组。
2. 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素钠组给予肝素钠溶液(100IU/kg体重);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溶液(1mg/kg体重);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溶液(100mg/kg体重);维生素K组给予维生素K溶液(2mg/kg体重)。
各组动物均按相同途径给药。
3. 凝血试验:给药后,分别于0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和8小时采集动物血液,测定PT、APTT和凝血时间。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12.5±1.2)秒、(30.2±2.1)秒和(5.6±0.7)秒。
2. 肝素钠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23.4±2.3)秒、(42.1±3.2)秒和(9.2±1.0)秒。
3. 华法林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15.8±1.5)秒、(35.6±2.7)秒和(7.1±0.9)秒。
4. 阿司匹林组:PT、APTT和凝血时间分别为(11.7±1.3)秒、(29.8±2.5)秒和(6.8±0.8)秒。
凝血实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实验的临床意义凝血实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凝血是人体对抗出血的重要生理过程,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使血液在受损血管处形成血栓,从而停止出血。
凝血实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对于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实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
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常常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血友病等。
后天性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疾病、药物或其他因素引起的。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检测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从而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实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
凝血系统疾病是指与凝血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如血栓形成、出血倾向等。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例如,凝血实验可以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用于评估患者的抗凝血药物治疗效果;凝血实验还可以检测D-二聚体水平,用于筛查和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凝血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量出血,因此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手术的安全进行非常重要。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输血、使用抗凝剂等,以减少手术风险。
凝血实验还可以用于评估出血倾向的原因。
出血倾向是指患者易于出血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引起的。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检测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等指标,以确定出血倾向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凝血实验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评估手术患者的术前凝血功能状态,评估出血倾向的原因等。
通过凝血实验,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出凝血试验讲解

损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过程时, FⅫa和激肽酶可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血液中的链 激酶和尿激酶等物质也可将纤溶酶原激活。血管损伤部位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t-PA ),特异性的同纤维蛋白结合,再与纤溶酶原结合,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 大大加快了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作用。
? ※临床意义
?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 因子异常 如因子Ⅰ、Ⅱ、Ⅴ、Ⅶ、Ⅹ之一或两种 以上的凝血因子有质量异常时。 (2)后天性 凝血因子异常 如严重肝病、维生素 K缺乏、DIC后 期、使用抗凝药物、纤溶亢进等。 凝血酶原时 间缩短见于: 血液高凝状态( DIC早期、心肌 梗死、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性 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口服避孕药等。
? ※简要步骤
? 取抗凝血,分离血浆,加APTT试剂,37℃温 育3分钟后加Ca2+,记录血浆凝固所需时间。
? ※实验结果
? 参考值: 30~45秒。与正常对照相差在5秒以 内为正常,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
(1)先天性凝血因
子异常: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接触因子Ⅻ缺乏;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
抗凝血酶Ⅲ 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主要由肝脏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它在肝 素的辅助下,主要与活性因子Ⅹ和凝血酶结合为复合物,抑制活性因子Ⅹ和凝血酶的 凝血作用 .
? 蛋白C系统 由蛋白 C、蛋白 S及血栓调节素等组成。蛋白 C和蛋白 S在肝内合成,血栓调 节素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与其结合后,即失去了它原来的凝血活性, 并可激活蛋白 C,使之变成活性蛋白 C,再通过 Ca2+与内皮细胞上的蛋白 S结合成活性 蛋白 C-蛋白 S复合物,灭活因子Ⅴ和因子Ⅷ,发挥抗凝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取血时病人应松驰,环境温暖,防 止静脉挛缩,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 小,取血时,拉针栓的速度要慢而均 匀,使血液平稳地进入注射器,防止 气泡的产生。
4.一旦取样完毕,立即与抗凝剂充分 混合,一般提倡使用真空采血管。
5.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采血。考 虑结果的精确性,应将试管刻度的 可能误差控制在既定体积的10%以 内。
(二)应用试剂应注意 的问题
1.组织凝血活酶工作制剂的国际敏感 指数(ISI),为了使不同敏感性的 组织凝血活酶在检测PT中能得到同 样的结果,必须要制定一个共同的 敏感性指标。
2.凝血活酶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的使 用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通常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混匀试剂, 以使微粒重新均匀悬浮于液体中。
INR=PTRISI
ISI: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1~1.9
CT、PT、APTT、 RT、Fg、TT
凝血时间测定
CT
目的:掌握玻璃试管法凝血时 间测定的方法
原理:
离体静脉血与玻璃表面接触后, 血中XII因子活化并启动内源性凝血 途径,最终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 凝固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PT
原理:
在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 和钙离子(钙凝血活酶)后,血浆 发生凝固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PT)。
步骤:
取空腹静脉血1.8ml加入含有 0.2ml109mmol/L枸橼酸钠的试管 中混匀备用。
抗凝血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 离血浆
将试剂、正常人混合血浆、待测血 浆与37℃预热5min。
血浆0.1ml加入混匀的试剂0.2ml, 开动秒表计时。
正常参考值: PT:11~13秒 PTR:1±0.15 INR:0.8~1.5
报告方式: PT:X.Xs,正常人血浆X.Xs PTR:X.X INR:X.X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9) 应准确。取血后4h内完成测定。
报告。
APTT以秒报告。
1987年WHO提出PT值用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国际 标准化比值)作为PT结果报告形式,并
用以作为正常人平均 PT(s)]ISI
PTR=受检者PT(s)/正常对照PT (s)
3.试剂准备过程中应该使用去离子水。
4.正常对照血浆通常将多份健康人血 标本混在一起,以弥补个体误差。
(三)使用实验器材应注意 的问题
1. 玻璃器皿的要求:贮存和测试时应 选用干净、没有划痕的试管。
2. 温度的要求:人工测定终点法要求 水浴箱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7±1) ℃,并且周围照明设备要好,便于 读取终点。
实验 出凝血检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一)血标本的采取应 注意的问题
1. PT、APTT凝血实验检查均使用静 脉血。采血人员应技术熟练,以防 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 针管。
2.一般血液采集,进入容器至进行实 验所用的时间越短,所分析的凝血 因子被保护得越好。从输液三通管 取出血的做法不可取。
步骤:
采血 空腹静脉血1.8ml+0.2ml 109mmol/L 枸橼酸钠混匀。
注意事项:
试管应洁净干燥,抽血应“一针见 血”且血液中不含泡沫。
温度恒定为37℃,倾斜试管角度应 在30°左右。
评价:
凝血时间曾用玻片法测定,但由于 毛细血管采血,易混入组织液而使 凝血时间正常,属于淘汰方法。
延长:严重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 子有缺陷;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 素治疗
缩短:高凝状态(DIC早期)
6.采血后标本在低温保存且在一定时间范 围内。
7.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 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 荐使用3.2g/dl(含2H2O)或 0.109mol/L的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 子检查的抗凝剂。
8.抗凝剂在血标本的绝对含量可改变 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试验 结果,因此应根据患者红细胞比例 (Hct)状况随时调整抗凝剂用量。
4. 试验结果准确还取决于所用的反应 物的量、加入顺序和不同反应物的 孵育时间。
5. APTT、PT需乏血小板血浆。
6. 试验前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 脂血和出现凝块。
7. 报告方式: 以PT的秒(s)数报告。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
(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INR报告。 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
(四)实验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 许多试验误差都来源于技术的错误。 在实验技术、试剂、温度及pH值上 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试验结果明 显的变化。
2. 手工法PT或试管法CT检查时,倾斜 试管动作一定要轻,角度要小,以 减少血液与管壁的接触面积。
3. 血液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所 以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理想的pH 环境和溶液的离子强度。
实质:
对检测样本(血浆)中存在凝血激 酶时的再钙化反应,这种过程包括了因子 VIIa、组织因子、磷脂、钙离子对凝血酶原 的活化,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 白单体的聚集交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测定 APTT
原理:
用白陶土激活XII因子、脑磷脂 代替血小板磷脂,测定乏血小板 血浆加入Ca2++后凝固所需时间。
钙凝血活酶必须标有国际敏感指数 (ISI),ISI越接近于1.0越敏感。
标本测定前应先测定正常人混合血 浆,其PT值在允许范围内才能测定 样本。
评价:
血浆凝血酶原是一种筛选试验,是用 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 原和凝血因子V、VII、X的缺陷或相应抑制 物的存在,也用于监测口服抗凝治疗时引起 的凝血酶原和因子VII、X水平的下降。
器材:
6mm直径玻璃试管3支 静脉采血器材 37℃恒温浴箱 秒表
步骤:3支试管各1ml血,每隔0.5min倾 斜,第一管计时后,立即观察第二、三 管并计时,直至血液凝固。
结果判断:从血液刚进入注射器至第3管 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 报告方式:CT X.Xmin(玻璃试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