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淋巴管疾病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九章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第一节概论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种类繁多,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狭窄、闭塞、扩张、破裂及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等。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一些关键主诉和体征,可提示诊断、判断病情。

(一)疼痛肢体疼痛是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类。

1 .间歇性疼痛血管疾病引起的间歇性疼痛有下列三种类型。

( 1 )间歇性跋行( daudication ) :慢性动脉阻塞或静脉功能不全时,步行时可以出现小腿疼痛,迫使病人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因此又称为“间歇性跋行” .

疼痛程度不一,表现为沉重、乏力、胀痛、钝痛、痉挛痛或锐痛。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时间,称为跋行时间,

其行程称为跋行距离。如行走速度恒定,跋行时间和距离愈短,提示血管阻塞的程度愈严重。

( 2 )体位性疼痛:肢体所处的体位与心脏平面的关系,可以影响血流状况、激发或缓解疼痛。

动脉阻塞性疾病时,抬高患肢因供血减少而加重症状,伴有肢体远端皮肤苍白;患肢下垂则可增加血供而缓解疼痛,但浅静脉充盈延迟。

相反,静脉疾病时,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减轻症状;患肢下垂则因加重淤血而诱发或加重胀痛。

( 3 )温度差性疼痛:疼痛与环境温度相关。

动脉阻塞性疾病时,热环境能舒张血管并促进组织代谢,减轻症状;如果后者超过了

血管舒张所能提供的血液循环,则疼痛加剧。

血管痉挛性疾病,在热环境下血管舒张、疼痛减轻,寒冷刺激则使血管痉挛及疼痛加重;

血管扩张性疾病则在热环境下症状加重。

2 .持续性疼痛严重的血管疾病,静息状态下仍有持续疼痛,又称静息痛( rest pain )。

( 1 )动脉性静息痛:无论急性或慢性动脉阻塞,都可因组织缺血及缺血性神经炎引起持续性疼痛。

急性病变,如动脉栓塞可引起急骤而严重的持续性疼痛。

由慢性动脉阻塞引起者,症状常于夜间加重,病人不能人睡,常取抱膝端坐体位,以求减轻症状。

( 2 )静脉性静息痛:

急性主干静脉阻塞时,肢体远侧因严重淤血而有持续性胀痛,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如肢体肿胀及静脉曲张等,抬高患肢可减轻症状。

( 3 )炎症及缺血坏死性静息痛:动脉、静脉或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局部有持续性疼痛。

由动脉阻塞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或静脉性溃疡周围炎,因激惹邻近的感觉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

由缺血性神经炎引起的持续性疼痛,常伴有间歇性剧痛及感觉异常。

(二)浮肿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时,组织液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肢体浮肿。

1 .静脉性浮肿

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或有逆流病变时,因下肢静脉高压使血清蛋白渗人并积聚于组织间隙,引起浮肿。

其特点是浮肿呈凹陷性,以躁部与小腿最明显,通常不累及足。除浅静脉曲张外,常伴有小腿胀痛、色素沉着或足靴区溃疡等表现。抬高患肢,浮肿可以明显减轻或完全消退。

2 .淋巴水肿

淋巴管阻塞时,渗出的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形成肢体浮肿,呈凹陷性或坚实,但具海绵状特性,即加压后凹陷,解除压迫后恢复原状。

以足及躁部明显,逐渐向近侧扩展,形成范围广泛的浮肿,抬高患肢无明显改善。皮肤增厚且粗糙,后期形成典型的“象皮肿” 。

(三)感觉异常主要有肢体沉重,浅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等表现。

1 .沉重行走不久,患肢出现沉重、疲倦,休息片刻可消失,提示早期动脉供血不足。静脉疾病时.,常于久站、久走后出现倦怠,平卧或抬高患肢后消失。

2 .感觉异常动脉缺血影响神经干时,可有麻木、麻痹、针刺或蚁行等异样感觉。小动脉栓塞时,麻木可以成为主症。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肿胀时间较久者,皮肤感觉往往减退。

3 .感觉丧失

严重的动脉狭窄继发血栓形成,或急性动脉阻塞时,缺血肢体远侧浅感觉减退或丧失。如病情进展,深感觉随之丧失,足(上肢为腕)下垂及主动活动不能。

(四)皮肤温度改变皮肤温度与通过肢体的血流量相关,动脉

阻塞性疾病时,血流量减少,皮温降低;静脉阻塞性疾病时,由于血液淤积,皮温高于正常;动静脉瘘时,局部血流量增多,皮温明显升高。小动脉强烈痉挛致指(趾)冷感,过度舒张则感潮热。

皮肤温度的改变除病人能自我察觉外,可作皮肤测温检查。用指背比较肢体两侧对称部位,可以感觉出皮温的差别,或在同一肢体的不同部位可以查出皮温改变的平面。

亦可利用测温计测试,在恒温环境下,对比测试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的皮温,如相差2 C以上有临床意义。

(五)色泽改变皮肤色泽能反映肢体的循环状况。

1 .正常和异常色泽正常皮肤温暖,呈淡红色。皮色呈苍白色或发绀,伴有皮温降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皮色暗红,伴有皮温轻度升高,是静脉淤血的征象。

2 .指压性色泽改变如以手指重压皮肤数秒钟后骤然放开,正常者受压时因血液排入周围和深部组织而呈苍白色,放开后迅速复原。

动脉缺血时,复原时间延缓。在发绀区指压后不出现暂时性苍白,提示局部组织已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将发生浅层或深部组织坏死。

3 .运动性色泽改变静息时正常,但在运动后肢体远侧皮肤呈苍白色者,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这是由于原已减少的皮肤供血,选择性分流人运动的肌,乳头下静脉丛血液排空所成。

4 .体位性色泽改变又称Buerger 试验:

先抬高下肢70°—80° ,或高举上肢过头,持续60 秒,肢体远端皮肤保持淡红色或稍微发白,

如呈苍白或蜡白色,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再将下肢下垂于床沿或上肢下垂于身旁,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 秒内恢复,如恢复时间超过45 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液障碍。

肢体持续下垂,正常人至多仅有轻度潮红,凡出现明显潮红或发绀者,提示为静脉逆流或回流障碍性疾病。

(六)血管形态改变动脉和静脉可出现扩张或狭窄及肿块等形态改变,并引起临床症状。

1 .动脉形态改变有下列三方面征象:

① 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见于管腔狭窄或闭塞性改变。

② 杂音:动脉狭窄或局限性扩张,或在动静脉间存在异常交通,血液流速骤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