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的传记电影叙事与史传文学传统8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艺术的虚构与诗意的真实:文人传记电影《启功》创作特色分析

艺术的虚构与诗意的真实:文人传记电影《启功》创作特色分析

艺术的虚构与诗意的真实:文人传记电影《启功》创作特色分析作者:曹存有来源:《电影评介》2016年第13期北京电影学院为了适应电影市场的变化,以青年电影制片厂为阵地发起了新学派电影的革新运动,电影《启功》也应运而生。

本片以伉俪情深与师生传承为感情线索,全景式地将启功先生的一生呈现给观众。

导演丁荫楠向来有“诗人导演”的称号,在这部电影中重现的诗词情境和书画气韵正体现了他这方面的功力,使这部影片呈现出空灵感与韵律感。

当然,这部电影仍然有一些缺失,比如结构上中规中矩,感情发展上缺少波动,戏剧冲突不够充分,主题上对主人公“书法家”身份的忽视。

然而这并不妨碍这部电影的可观性与文化意义。

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大学者,爱新觉罗氏的后代,雍正皇帝九世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传承者之一。

启功生于民国时期,卒于新世纪,一生跨越整个动乱不安的20世纪,在文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造诣非凡。

著有《诗文声律论稿》《古代字体论稿》《论书绝句百首》《启功丛稿》等,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伟大贡献。

以启功先生一生经历为叙事蓝本的电影《启功》于2015年9月上映,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笔法,真实地记录了老先生平淡又充满艰辛的人生。

一、伉俪情深与师生传承的感情线索本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采取了时空交叉的的叙事结构,将启功在文革十年中的经历与其早年经历交错呈现,通过顺序闪回勾连起启功的老年与青少年时代,对老先生的一生作了概览式的展现,平铺直叙地回顾了启功一生的关键节点:年少时刚刚经最亲爱的祖父之手启蒙学画,就家道中落,初尝人世变迁;后来绘画天赋果然得名师赏识,得偿所愿拜师学艺;青年时相识人生伴侣章宝琛并结为佳缘,得到陈垣校长赏识和帮助。

其中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并不顺遂,但是启功始终勇敢面对。

影片的第二部分也是影片的结尾,时代前进到文革后的当代,在经历了爱侣和恩师去世的打击之后,启功老先生终于熬出头,不必再受时代风浪的颠簸,专心致力于书法文化的传播与对教育的扶助,重返讲堂,教学育人、著书立作、创立励耘奖学金,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终于画上满意的句号。

全国高考传记1启功

全国高考传记1启功

启功:九十三年长路人间一场游戏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

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

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

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

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

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

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

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

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

成年累月,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

启功传奇_课件

启功传奇_课件

多年从事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民族院
校培养进修讲师并外出讲学。参加全国民族院校写 作课通用教材《写作学》一书中《戏剧》一章的撰 稿;参加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普通写作学 教程》中《作者的素养、能力与职责》、《文艺评 论》两章的撰稿,并主持全书的统稿审订,任该书 的第一副主编。 并在知名杂志上出版数百篇作品。
师从贾尔鲁(羲民)和吴熙曾(镜汀)学习书法丹青, 从戴绥之(姜福)学习古典文学。曾受业于史学家陈垣,专 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 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启功字体被方正公司制成电 脑中的方正启体。
少年时代
启功生 于1912年7月,中国告别帝制,步入共和的那一年, 所以他出生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而非大清帝国的子民,从没 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富贵。启功后来也不愿再姓爱新觉罗,自称 姓“启”名“功”,因为在他看来,“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 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 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启功成名后, 有人给他写信,信封上写“爱新觉罗·启功收”,或者干脆称 他为“金启功”,启功对这些来信都是置之不理,后来实在不 耐烦了,就在信封上批“查无此人,请退回”。
家族背景
启功为清朝皇室后裔,属正蓝旗,为雍正帝九世孙,远 祖是雍正帝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曾祖父溥良为光绪六年 (1880年)庚辰科进士,祖父毓隆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恩科进士,父亲恒同封奉恩将军。清朝皇室虽姓爱新觉 罗氏,但启功明确表示不再以“爱新觉罗”或“金”为姓 氏,而以“启”为姓。
老一辈学人中有很多通才,成就不限于某一领域或某一学 科,启功也不例外。他不只是书好、画好,诗也好。学术方面, 在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佛学、敦煌学、文物鉴定 学上都卓有建树。20卷的《启功全集》,前10卷为著述,包 括诗词创作、讲学、口述历史、书信、日记等内容;后10卷为 书画作品,汇集了启功创作的册页、成扇、手卷、横幅、立轴、 临写等作品。可见启功一生所学之博了。

启功

启功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 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高校书法, 北师大启功、首师大欧阳中石、北大李志敏,三足鼎立。
《启功全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启功全集》共20卷,前10卷为著述,包括诗词创作、讲学、 口述历史、书信、日记等,后10卷为书画作品,汇集了启功先生创作的册页、成扇、手卷、横幅、立轴、字课、 临写等。《启功全集》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和极高的研究价值。
家谱
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 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
不妨举一个例子:就拿我尊敬的张效彬先生来说,他是我的前辈,由于熟识,说话就非常随便。他晚年收藏 了一幅清代人的画,正好元代有一个和他同名的画家,有人就在这幅画上加了一段明朝人的跋,说这幅画是元代 那个画家的画。我和王世襄先生曾写文章澄清这一问题,张老先生知道后很不高兴。再见到我们的时候用训斥小 孩子的口吻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以后还淘气不淘气了?”我们说:“不淘气了。”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这虽然是一段可入《世说新语》的雅趣笑谈,但足以说明“挟长”、“挟贵”的现象是存在的。
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我最喜欢他的发比喻,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 特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见解。我自己 有些长期窒碍的问题,读了之后感到迎刃而解,有豁然开朗之感。诸如考证《鶺鸰颂》出于开元翰林供奉之手; 日本藤远后之临《乐毅论》以证明王羲之书体势之雄强;鉴定张旭书庾信《步虚词作》实为大中祥符以后宋之笔; 以西陲晋人残纸证《阁帖》中索靖书法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翻书法史上成说的案,论据充分坚实有力,不......

《启功传奇》

《启功传奇》

《启功传奇》一、导入新课可以本册教材插页上的启老笔墨为素材编制导入语。

教材插页启功书法作品释文:左幅楷书:万民欢乐乃民族幸运,事业繁荣经四十年头。

右幅草书:颠张醉素擅临池……(余句敬请自己认读)其中“颠张醉素”分别系指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与释怀素。

张旭擅狂草,字如其人其以癫狂闻名于世:怀素喜饮酒,酒后挥毫出神入化。

启功先生对二人笔墨倍加仰慕,浸润良久。

此绝句即其赞美二人书法之辞也。

二、教学步骤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学生阅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目的是督促学生把书读明白。

所提问题如下:1.本文曰“启功传奇”,其究竟奇在何处?请认真阅读,然后各用几个字概括成数条。

2.启功先生的“三怕”“二不怕”分别表现了其怎样的奇人风范?三、总结第一题答案要点:板书:皇室贵族奇真情厚义奇书法造诣奇人品情操奇奇者,不同寻常之谓也。

启老对恩师讲大义,对老妻讲大爱,一中学生而自我铸成惊天动地之大材,不名不利,真乃世之奇人也。

尤其在丧偶后,提亲者门庭若市,启功引唐代诗人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而婉谢,宁肯孤独到死,不负老妻情义,奇!由此可知启功确乃当世地地道道之奇人,同类之至善至真者。

此亦其传奇人生之“奇”处也。

第二题答案要点:“三怕”表现了启老不慕虚名、踏实做人、情真义深的风范;“二不怕”则表现了启老豁达、幽默的个性,下面的两件事则表现了其宽厚、谦逊的性格。

前后一体比较全面的展示了这位老人的奇特的生命历程。

●知识更新一、复习传记体例《启功传奇》首页(即81页)左上角有四字:人物小传。

何谓“小传”?传记又有哪些类别?(请参阅《传记选读教学参考书》第80页文字,此为本单元重点之一,请勿忽视。

但此处未提及“外传”,试补充如下:外传即正传以外的传记,其素材来源灵活,可史料,亦可道听途说等)。

板书:自传正传评传小传画传外传二、本文重点字词荟萃诙谐嫡系翰林衣钵后裔耄耋莞尔祖荫狡黠颈椎闭门羹呕心沥血相濡以沫撒手人寰门庭若市另:启老是书法大师,学习本文是不是还应结合教学实际向学生传授点滴必要的写字知识,引导学生写好汉字。

传记电影启功观后感

传记电影启功观后感

传记电影启功观后感《启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传记电影,该影片以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主人公启功为中心,生动地展现了他不凡的一生。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功所传递的积极能量和坚定信念的影响,对他的人生态度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影片从启功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述了他出生于贫困家庭,多年来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难。

然而,即使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启功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并且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才华。

他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奋斗和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启发。

影片中,启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和文化使者。

他对绘画的痴迷和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和时代特色。

他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融入到绘画中,用画笔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起自己对艺术和创作的态度。

与此同时,影片中还展示了启功对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的人,他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他发起了许多活动,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乡土艺术。

他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培养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使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启功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独特文化的一种珍贵贡献,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责任。

影片中,启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总是能够以乐观和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使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并始终坚信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即使在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他也从不气馁,而是通过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的故事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综上所述,《启功》这部传记电影通过展示启功的一生,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启功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文化使者,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对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启功

启功

李嘉诚等人的支持下,举办了「启功书画义展」,筹集捐款170余万元,以其利息奖励后学,以示自己时刻不忘求学之苦。
纵观启功出版的著作,已有:《启功丛稿》、《诗文声律论稿》、《汉语现象论丛》、《启功韵语》等。
几十年的磨难,使他备感身为人师自律之重要。启功解释「师范」二字为:「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这也是他自己行为的注释。
为报答师恩,1988年他用自己的字画,以先师陈垣「励耘书屋」的「励耘」二字为名,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多少年受惠于恩师,今日方能报答于万一,使他惭愧之心略得慰藉。
1990年,启功在香港知名人士荣智健、
没有文凭,连中学讲台都不能站立,如何能在大学立足?启功忍痛暂时放弃了对书画的爱好,学习夸父「宏吸大海」的精神,深入钻研古典文学,学习历史。终于,他能轻松自如地行走于大学校园了。
《诗文声律论稿》从麻袋里跃然而出
1957年,已入「不惑」之年的启功,正值事业、学问、艺术几近炉火纯青之时,却大惑不解地被扣上了「右派份子」的「紧箍」。
对此,启功却有自己的注释:「这都是我的业余爱好,我一生教书,我的专业首先是教师。」他虽已高龄,但仍不忘自幼失学的痛苦,启功继续为培养人才而尽自己的努力。
1997年,在北师大建校95周年之际,启功写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字校训。而他本人,也正是身体力行校训的典范。
启功坚持亲临讲台,给艺术系学生讲书法,给中文系学生讲音韵,英东楼大教室的500多个座位,挤满了渴求知识的学生。他渊博的学识,成了学子们热爱民族文化的力量。
家学之渊影响着启功幼小的心灵。幼时看到祖父拿着笔蘸上墨彩,在扇面上涂抹几笔,就勾勒出活灵活现的花鸟竹石。那时他便萌生了要学习画画的强烈愿望,于是也拿起了笔。尔后在祖父的引导下,他师承贾羲民、吴镜汀学习画画,且渐渐有了起色,得到了亲友们的赞许。

启功电影简介

启功电影简介

启功电影简介《启功》影片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启功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启功电影剧情简介“”期间,一生兢兢业业以教育为毕生事业的书画家启功(马恩然饰)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显赫的帝胄家世,即使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依旧避免不了浩浩荡荡的思想改造运动,由于擅长书法,红卫兵队长刘雨辰(张炜迅饰)安排启功负责摘抄大字报。

一切教学研究、书法创作活动的中止,带给启功生活上的窘迫令他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甚至想烧掉自己毕生研究的心血,身患重病不离不弃的妻子(王馥荔饰)鼓励启功继续坚持自己的事业。

红卫兵的搜查让启功销毁不少珍贵的文物字画,尘封的往事随着字画浮现眼前。

启功少年时代接受祖父的艺术熏陶,痴迷于作画,后拜书画大师溥心畲(程前饰)为师潜心学习,颇有成就,宗亲纷纷来求画却因字丑不许他落款,启功从此发奋练习书法。

中年时期的启功(张绍刚饰)被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孔祥玉饰)提携,介绍进入辅仁中学教国文,因学历不够被辞退,走投无路之际,陈垣校长又伸出援手,破格让他到辅仁大学当助教,陈垣校长悉心指导栽培启功,师生情谊真挚感人,启功更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做自己一生所求。

章宝琛(王馥荔饰)尽管目不识丁,但却一直是启功先生研究学问醉心书法的坚定支持者,在艰难的岁月中,两人穷困潦倒,几乎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饶是如此,章宝琛依然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支持启功先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家里没粮食了,宝琛就拿着面袋子去跟人家借点粮食,粮食没借到,还把手上的钱弄丢了,她为此深感懊悔,觉得对不住丈夫。

改革开放后,启功先生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大师,他笔耕不辍,继续为教育事业奋斗。

为了恩泽下一代年轻人,他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所得的资金成立了励耘奖学金,启功先生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情怀堪称圣贤。

启功电影幕后制作创作背景2011年5月,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委托丁荫楠创作《启功》电影。

中国学人版《阿甘正传》——谈《启功》中的叙事艺术与人生哲学

中国学人版《阿甘正传》——谈《启功》中的叙事艺术与人生哲学

292016年第18期《启功》是根据教育家启功先生生平改编,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于2015年9月10日上映的传记题材影片,影片主要讲述了著名书法艺术家启功先生文革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传奇故事。

一、 自然的历史叙事及其代表的时代缩影传记题材电影总是与传记文学或者历史传记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综合地看,《启功》也可以视为一部历史类电影。

中国历史学界认为学好历史的四把钥匙即“年代、目录、官制、地理”,其中第一把钥匙就是“年代”;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也是构成史学叙事的最关键方面。

我们可以视电影《启功》为一段体制严整、融合顺叙与插叙、注重听众感受的“学者自述”,这种高度鲜明的主角自述,可以很好地达到影片的宣传目的。

本剧中有少年启功、青年启功、中年启功、壮年启功、老年启功五个形象,后两者的扮演者均为马恩然先生。

我们也可以对他们作进一步的归类,即少年与青年时代基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即清末民初;其余三者则分别对应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为主体)与改革开放后。

这四个断代恰好可以约略反映我国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的社会风貌与现实精神。

少年启功英语课上画画,由此挨打的同时也获得母亲的留意,拜师的场景恰能代表中国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而青年启功步入中华书画学研究会那一刻,堂内的文人相互作揖,伴着轻灵典雅的音乐,倘若不是清末民初的服装左右,观众可能感到的是盛唐或者雅宋的风气。

清朝的国祚结束,但传统的社会风俗却不能像王朝鼎革那样朝令夕改。

中年启功面临着国破族衰的时代重压和失业丧母的中年危机,虽然“门与窗往往不同时打开”,或者说福不双至,但命运就是给中年启功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陈垣的出现及对启功的知遇之恩是中年启功的救命之水。

在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一书中,作者提到学者在大学中是通过教学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这与我国“教学相长”的经典理念相一致。

这个道理在中年启功于辅仁中学与辅仁大学教学的经验中得以印证。

启功趣闻-四年级-记叙文

启功趣闻-四年级-记叙文

启功趣闻-四年级-记叙文启功趣闻-四年级-记叙文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记叙文,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启功趣闻-四年级-记叙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几天在央视《鉴宝》栏目中,看到了一个专家接受民间藏宝咨询的现场。

许多人拿着掏来或家传的古玩、字画、瓷器、铜鼎让专家鉴定。

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宝贝是赝品时,个个神情沮丧。

一位小姐拿了一幅启功的条幅,心怀忐忑的让专家过目。

当专家告诉他这是启功真迹时,她兴奋得当场就跳了起来。

这是为什么,因为启功真迹不多,现在人们看到的启功墨宝大都是赝品。

启功在世时并不在意别人模仿他的字,有人劝他起诉这些造假者。

他说:我的字不好,有这么多的人在替我传名,我为什么要为难他们。

也许正是启功先生的宽容,造成了启功墨宝泛滥,却真迹不多的原因。

他的宽容让人仰慕。

启功先生的一生,有许多光辉耀眼的头衔: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

然而他给人们最深的印象,还是澹泊名利、诙谐幽默的人生。

一个国宝级的巨擘,却没有高高的凌驾在众人之上,使别人只能仰视才能看到他的光环,很是难能可贵。

启功的书法,在当代书画界可说是独领风骚,眼下依然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可他且常常说自己的字是“大字报”体,不值得效法。

但喜欢模仿启功书法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以至于市场上到处都有启功的墨迹。

在北京想淘一张“启功”的作品是很容易的。

只要揣上几百块钱,到专售字画的潘家园走遭,就立能如愿。

但可以肯定,那绝对是百分之百的赝品。

有人问过启功,说现在有很多人仿冒你的作品,为什么不出面打假。

他回答道:“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找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又说“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他学得这手字一定花了不少功夫。

话剧《启功》致敬尊师重道传统

话剧《启功》致敬尊师重道传统

话剧《启功》致敬尊师重道传统
作者: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7年第01期
日前,话剧《启功》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首演。

该剧以启功的人生故事折射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境遇,向启功和中国传统文化致敬,向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致敬。

启功(1912~2005)为雍正第九代孙,是当代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等职。

编剧胡薇介绍,启功先生学养深厚,身份很多,其中最令他引以为傲的身份是教师,教书育人才是他的本职工作;话剧《启功》就着重表现了启功先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教育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奉献,解析了他一生坚守的内在原因与动力。

点击如今,在启功曾经工作过的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内,仍矗立着一块黑色石碑,醒目地镌刻着他书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素材速用启功学养深厚,诗书画享誉当代中国,但他坚称这些都只是知识分子的必备素养,教书育人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给启功先生写小传的作文

给启功先生写小传的作文

给启功先生写小传的作文Mr. Qigong is a well-respected scholar and writer.启功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作家。

Born in 1933 in Shanghai, China, he grew up during a tumultuous time in Chinese history.他出生于1933年,成长在中国上海,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

Despite the challenges of the time, Mr. Qigong was an avid reader from a young age, and he developed a deep passion for literature and writing.尽管那个时代充满了挑战,但启功先生从小就是一位热情的读者,他对文学和写作有着深厚的热情。

His love for literature led him to pursue a degre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t Peking University.他对文学的热爱使他选择在北京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的学位。

After completing his studies, Mr. Qigong began his career as a professor, and his influential teachings inspired many students to pursue literature.在完成学业后,启功先生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他的影响力深远的教学鼓舞了许多学生继续深造文学。

In addition to his academic pursuits, Mr. Qigong is also a prolific writer, and his works encompass a wide range of genres, including novels, essays, and poetry.除了他的学术追求,启功先生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广泛的体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

【一事一记】启功先生用印追记

【一事一记】启功先生用印追记

【一事一记】启功先生用印追记
编者按:众所周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出版启功先生著作的专业户,从出版的第一本《启功书法作品选》到现在,已经有35年了。

期间,林林总总出版启功先生的书画作品及诗词著作有105卷之多。

从出版社第一次为启功先生出版《启功书法作品选》开始,启功先生特意在以后的书画作品集中增加了“启功用印”部分,以表示对这些为先生治印者的尊崇和敬意。

本号特别刊登侯刚先生对启功先生用印的追记,展现35年前启功先生为书法集挑选的不同风格的48方印章。

《启功书法作品选》,北师大出版社,1985年。

启功用印,第1页,圆珠笔字迹是先生真迹
启功用印,第2页。

启功用印,第3页,圆珠笔字迹是先生真迹。

启功用印,第4页,左边是侯刚先生追记。

侯刚先生追记,高清版。

启功先生用印拓片复印件,共四页。

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启功书法作品选》第一版所刊“启功用印”原大彩色复印。

有六方印章旁作者姓名,是复印后,请先生用圆珠笔书写的真迹。

二〇二〇年四月,侯刚追记。

纪录片《启功》

纪录片《启功》

纪录片《启功》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自撰墓志铭》三次下跪:第一次,少年启功拜画家贾曦民为师,是尊师,是感恩,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礼敬;第二次,成年启功下跪,向恩师陈垣校长祝寿,是感知遇之恩,是对引领自己精神航程和学术精神的导师的礼敬;第三次,是老年启功下跪向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妻子,表达一生的愧疚和深沉的爱,这是夫妻两心相同的圣洁高尚的情感。

这三跪的细节演绎得感人至深,令人过目不忘。

纪录片《启功》上▼纪录片《启功》下▼中国文人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载体!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却遭受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命运多舛,让人唏嘘嗟叹!他们敏感脆弱,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然而往往时不我与,有时迫于无奈也做些曲学阿世的行为。

他们也能坚毅不屈,为了捍卫真理也能赴汤蹈火!他们是有些矛盾的群体,这一切都因为他们在社会中脆弱的存在!他们需要倍加呵护和尊重!中国的书法已经绵延千年而不衰!因其蕴涵着世间为人处世的哲理,包涵天地万物之真谛!它,已然成为中国文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在中国文人中早已成为一种心灵信仰!如果说儒释道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宗教,那么中国书法便是一种宗教符号!它还是大千世界的一种意象化的存在,行音意的完美结合。

它早已成为中国民族血液里的一种基因!本片通过两条时空线索,讲述了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启功研习书画,教书育人的一生!看多了打打杀杀,卿卿我我的商业电影之余,观赏本片就如同让心灵进行了一次神清气爽的沐浴,又如同伴随古琴来品尝一杯清茶!以启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品质和精神追求,就如同他的书法,清雅,俊逸,脱俗!本片是中国影坛难得的一部知识分子人物传记影片!致佩清骨,点赞仁师!启功:学书法,别信现在人说的那一套!▼启功结局是好的,但是如陈寅恪等国粹似人物悲惨结局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不敢抨击那十年搞笑的国家行为,为什么不能直面那十年造成的后世影响,又为什么现在哈韩哈美风气日浓,更什么基督教耶稣在神州大地几亿人口灵魂上占据高地,因为我们那十年把几千年的国家精神国家灵魂丢了……。

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论书札记引言启功,字仲文,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人物。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启功论书》为主题,探讨启功对书法的见解和贡献。

启功论书的背景启功的生平启功于1920年生于中国山东省,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自幼酷爱书法,师从名师学习,并在后来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启功论书》的出版《启功论书》是启功的代表作之一,于1980年首次出版。

这本书总结了启功多年来对书法的研究心得,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启功论书的内容对书法的定义启功在《启功论书》中对书法进行了全面的定义。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纸砚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

书法不仅要求字形的美观,更要求能够表达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书法的内涵启功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法的练习,可以培养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提高人的情商和修养。

书法的技法启功在《启功论书》中详细介绍了书法的技法。

他强调了笔画的用笔要领、结构的布局和章法的运用。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法,才能够写出优美的字体。

书法的审美价值启功对书法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书法的美不仅仅在于字形的优美,更在于字体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启功在《启功论书》中提出了书法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强调了传统书法的研究和继承,并提倡将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启功论书的影响启功的《启功论书》对于中国书法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对书法爱好者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后来的书法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启功的书法风格和理论思想也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结论《启功论书》是启功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对于书法的定义、内涵、技法、审美价值以及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启功通过这本书向人们展示了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论书札记

启功论书札记启功,字玄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的《启功论书札记》是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系列观点和见解的总结。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启功论书札记》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启功论书札记》提出了文学创作的一些基本原则。

启功认为,一个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他强调作品要有深度和厚度,不能只追求表面的花哨和技巧。

此外,启功还强调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产生共鸣。

《启功论书札记》对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探讨。

启功主张批评要客观公正,不应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他认为,批评应该立足于作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此外,启功还提出了“解读作品”的重要性。

他认为,批评家应该通过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揭示出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启功论书札记》还对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启功强调作品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要避免冗长和啰嗦。

他提倡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意义。

《启功论书札记》还对文学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一些看法。

启功认为,文学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他鼓励作家和批评家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学的传统和文化根基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家和批评家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启功论书札记》是一本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观点和见解,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启功论书札记》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水平。

闲章趣谈·启功

闲章趣谈·启功

闲章趣谈·启功闲章趣谈·启功《启功》:启功1912-2005,字元白,北京人,满族。

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早年从贾尔鲁先生(羲民)、吴熙曾先生(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先生(姜福)修古典文学。

后受业于陈援庵先生(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并聘其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启功》:主要闲章:小乘客坚净居小铜驼馆浮光掠影楼小乘客1958年,启功被划为“右派”后,经济十分拮据。

他们夫妇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15元,住不起宽敞的房子。

其妻章宝琛征得弟弟章宝珩的同意,由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十四号搬到西直门内小乘巷八十六号,客居在章宝琛弟弟家的两间小南屋里。

启功从此开始了20余年在内弟家的客居生活,他曾为此刻过一方闲章“小乘客”。

(侯刚《启功》)启功在小乘巷的生活是艰苦的,不但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还要承担经济上的重负。

右派之后又是文革,这20年,可以说是在风雨飘摇贫病交加中度过的。

他曾记述:“寄居小乘巷,寓舍两间,各方一丈。

南临煤铺,每见摇煤,有晃动乾坤之感。

”并有诗云:“东墙雨后朝西鼓,我床正靠墙之肚。

坦腹多年学右军,如今将作王夷甫。

”启功像浮光掠影楼1981年底北师大给启功安排了一间宿舍暂住,一年后,搬进了红六楼,时启功已年过七旬。

红六楼是20世纪50年代给苏联专家建造的一栋两层宿舍楼,后来分配给老教师居住,上下层各住两家。

启功住楼上西侧四间,虽然楼体陈旧,但比起小乘巷的两间小南房要好多了。

楼前有一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冠随风而动,夕阳西下时,阳光透过缝隙很快从窗前一掠而过。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大“杂家”启功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大“杂家”启功

大“杂家”启功大“杂家”启功2005年6月30日,启功先生以93岁高龄辞世,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称他为“国学大师、书画大师”,并介绍了他的主要身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启功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大师,是诸多学术和艺术领域的泰斗,而我最初的印象,他是一位“红学家”。

1979年《红楼梦学刊》创刊,正上初中的我很快就买到一本。

那时社会上学术文化刊物很少,因此我非常珍爱这本杂志,翻来覆去地看,连该刊所有编委的姓名都背下来了:王利器、王朝闻、吴世昌、吴组缃、吴恩裕、周汝昌、周绍良、张毕来、顾颉刚、郭豫衡、蒋和森、端木蕻良……里面也有启功。

后来我才知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启功先生就笺注过程乙本,出版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红楼梦》注释本。

启功先生研究《红楼梦》,有其独特的优势。

他学识渊博,是一位大“杂家”,正适合解析《红楼梦》这部大“杂书”。

他是清代皇室后裔,为中华书局标点过《清史稿》,熟悉清代的历史和满族的文化,对《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礼仪、名物、制度以及人物的心态,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和理解。

有一次与启功先生聊天,谈到黛玉不能嫁给宝玉的理由,他说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不能“血亲还家”,或叫“骨肉还家”。

黛玉是宝玉姑姑家的女儿,姑姑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就是“血亲还家”。

我们的古人还是很科学的,虽然表兄妹可以通婚,但绝不能“血亲还家”,那样生出的孩子有缺陷,“其生不蕃”。

这个常识一直在民间流传,农村老太太都懂,《红楼梦》自然不能例外。

启先生解读《红楼梦》,发常人之未见,不神化古典名著,不拔高作者思想,最大程度地指出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既具权威性,又有亲和力,令读者信服,从而正确欣赏这部小说时真时假、忽隐忽显的神奇笔法,进而感受到曹雪芹“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的苦心孤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功》的传记电影叙事与史传文学传统美国后现代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在《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中提出了“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这一概念。

所谓“影视史学”,即指以影视的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

影视史学相对于书写史学的优越性在于具有直观性、临场性、能指和所指的同一性。

传记这一史学分支借助声画语言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尤其在“视觉文化”成为主流的今天,传记电影和传记文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新时期中国传记电影在叙事上普遍采用串珠结构,不追求核心戏剧冲突,而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形成散文化的电影风格,这与《史记》奠定的史传文学传统有很深的渊源。

本文将以传记电影《启功》为例,从叙事结构、主题呈现和抒情功能等方面探讨中国传记电影叙事模式与史传文学传统的关系。

一、宏大叙事:将人物置于历史洪流中“以《史记》为开端,中国的传记形成了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写人的宏大叙事传统,后继的传记作者所关注的大多是与历史有关的大局、大事、人物大节,而对于个人的身边琐屑、传主的内心世界一般都不给予过多的关注。

”[1]中国传记文学从诞生之际便依附于史学,难以摆脱历史的重负。

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现代传记文学观念,也沿袭了“史传合一”“知人论世”的民族文化思维定势,中国传记电影的创作必然会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

如电影《邓小平》就被研究者称为“史迹传记片”:“就影像表现特点而言:明显遵循还原史迹资料拼贴手法,趋近史料纪录片。

影片对历史大事件顺序的忠实成为构思的基本骨架,几乎囊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大的历史事变,是《邓小平》梳理人物命运的主要线索……”[2]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历史功绩必须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来考察。

传主身份的差异决定了传记电影对历史重大事件呈现角度的差异。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学者。

他不是政治家,他的成就不体现在政治上,因而重大历史事件只作为人物的生活环境加以呈现,淡化为历史背景。

《启功》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跨度很大,从清朝一直到新时期。

影片中多次出现表示时间的字幕如1966,1920s,1930s,……字幕作为精准的时间刻度,在现实与回忆之间进行标记,强化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带有编年史的意味。

影片中还采用了一段十几秒的新闻纪录片资料,对1938到1945年的抗战历史进行概述。

影片中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虽然不像电影《邓小平》那样聚焦放大,但人物始终没有脱离历史背景,人物一直处在历史洪流之中。

例如,电影开头对“文革”有一系列程式化的影像描述;片中两段表现启功排队领粮食的场景(抗日战争期间和“文革”期间),均反映了当时政治气氛的紧张和物质资源的匮乏,真实地呈现了主人公在剧烈历史变动中的生存状态。

另外,辅仁大学是启功一直工作的地方,影片将校园作为具体的历史标本,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校园人文生态。

影片始终关注人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历史环境对人的影响,启功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二、串珠结构:将生平故事有机串联任何传记都不可能叙述传主一生的所有经历,只能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传主的性格和成就。

传记学家杨正润认为:“如果传记家把相关事件组织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来叙述,即以传主的某件事为核心,把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背景都集中在一道,叙述其原因、经过和结果,这就形成传记中的一个场面。

……如果一部传记主要由若干场面组成,这就是场面结构。

”[3]场面结构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串珠结构,《史记》中的传记作品就主要采取这种结构方法。

如《项羽本纪》主要表现项羽戎马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会与将相和三个故事等。

电影《启功》紧扣启功“书画家”“教育家”“学者”三重社会身份展开叙事,三条线索在现在时态和回忆段落间不断穿插,时隐时现又相互关联。

剧中的每个场面都能呈现传主与时代的关系,比如他在战乱中卖画为生,在“文革”中被监管,在新时期重登讲台;每个场面都能表现传主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如“文革”中用扫帚在厕所地上画“墨竹”的乐观豁达,新时期对地摊赝品书法以包容对待的宽厚温良等;每个场面都表现了传主和他人的关系,比如少年时期祖父的熏陶、母亲的鼓励、八叔祖的打击、老师的引导,这些都对他人格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传文学就非常重视传主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一些小事往往决定着人物的发展动向乃至人生结局。

如《项羽本纪》开篇写项羽弃书捐剑的少时为学事,对其眼高手低的性格特点进行了生动描述,突出了项羽的志大才疏,为他日后的兵败埋下伏笔;《酷吏列传》中张汤审鼠的故事表现他在儿时就显露出成为酷吏的天资;《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悟“鼠道”揭示其苦于贫贱、贪恋富贵的人生观、价值观。

《史记》善于对传主生平事迹进行剪裁、提炼,用故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达到见微知著的美学效果,《启功》的传记电影叙事深得其精髓。

三、主题呈现:主题是串联故事的红线《史记》每篇传记都有一个主题,明代陈仁锡指出:“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

”所谓“主宰”就是对传主生平的总结和人格的概括,以及由传记得出的人生经验。

只有首先确立明确的主题思想,才能围绕它组织材料使全文意脉贯通。

“师生情”是影片《启功》的核心主题。

片头打出了“谨以此片献给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们”的字幕,而影片选择在9月10日教师节上映,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影片首尾都采用了启功在课堂上讲授唐诗的场面。

讲授的内容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中“知己”的内涵。

“知己”是这首唐诗的诗眼,也是影片主题精妙的注脚,凸显了师生之间情同知己的特殊关系。

影片中的“师生情”由两条线组成:一条是启功和他的恩师陈垣,另一条是启功和他的学生刘雨辰。

陈垣推荐启功入辅仁中学教书,并传授给他具体的教学方法。

当启功因为没有文聘被校方辞退生活艰难时,陈垣又伸出援手,力荐他进入辅仁大学,并认定他是当老师的好材料。

抗日时期,陈校长带领师生坚守学校,表现出的民族大义深深感染了启功。

国民党执政时,启功在面对从政还是继续任教的选择时,陈垣再次授以“为师贵在传道”的信条,坚定了启功从教的决心。

“文革”期间,陈垣又教导爱徒不要背负曲学阿世的骂名,并鼓励其继续钻研学术。

“师生情”是双向互动的,启功一直感念着师恩,并表现在拜寿、祭奠和纪念等诸多行为细节上。

刘雨辰是启功的学生,“文革”期间成为红卫兵小将。

他召启功来总部抄写毛主席诗词大字报时,被启功的书法技艺震撼。

他白天带头查封启功家的古籍,夜晚撕大字报做成字帖偷偷练习书法。

两条“师生情”线索的交会处是陈垣追悼会现场。

刘雨辰看到启功尊师的举动,再次被他的人格感动。

刘雨辰登门拜访,向启功求教书法,不怕在政治上受牵连。

在师母去世后,他担起继续照顾和陪伴老师的责任。

除“师生情”外,影片还表现了“夫妻情”,而且二者用力平均,创作者有意将两种情感都包含在“知己”中。

但对于一部影片而言,双线并置就可能导致模糊焦点和弱化主题的问题。

本片应紧扣刘雨辰这个人物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对“师生情”主题进一步深化。

四、抒情功能: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一)直抒胸臆法影片中的一些场面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下跪和鞠躬。

下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表示感恩、忏悔等强烈情绪的带有仪式性的日常行为。

影片中有三次下跪,一次是童年启功拜师学艺的礼节性下跪,另外两次下跪则体现了强烈的抒情意味:一是老年启功给妻子下跪表达心中的愧疚;二是给恩师拜寿,表达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隐忍与持谨。

这种中国文人式的含蓄隐忍往往比大庭广众之下的号啕大哭更具感染力。

陈垣去世,启功被拦在追悼会场外,他在门外面对遗像三鞠躬。

这个场景通过慢镜头表现肃穆的人流,通过特写表现启功悲痛的表情,以沉重的音乐渲染气氛,伴随启功念诵挽联的旁白,画面表现的是他在灯下书写挽联以及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焚烧挽联祭奠英灵的场景,整个段落的配乐庄重肃穆而又超旷空灵。

同样的手法在“文革”结束时启功对发妻的悼亡又有使用。

参照《史记》塑造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能够做到“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历史人物身上,才使得传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二)诗画结合法影片配乐出现的频率很高,每个情绪点都有音乐衬托,起到了激荡人心的作用。

以上那些通过日常行为直抒胸臆的段落,因为有了音乐的渲染,达到了更好的抒情效果。

影片中还有一个抒情段落,将诗画结合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少年启功在书房内作画,师父溥心畲在天台上弹弦唱曲儿,歌声持续,画面从师父弹唱的背影过渡到长有荒草的房顶,再推到人物身后护城河和钟鼓楼的大全景,枯树、寒鸦点缀在阴沉萧索的空气里,随即画面转换为难民流在寒风中艰难行进的场景,这幅画面既是唱词中“离愁别绪”的具体呈现,又是启功被乐声激发的想象图景。

他随即进入了这个超现实的虚拟空间:他一袭白袍与一群难民逆流而行,跌跌撞撞。

随风乱舞的枯草落叶与难民悲怨的神情相映照,传达出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苍凉诗意。

此处将诗情、乐感和画意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物交融的境界。

当启功从想象中回过神来时,在画作上慨然题诗,师父更是由衷赞赏其“有悟性”。

这段诗画结合的华章将抽象玄妙的“开悟”过程用具象的声画语言呈现出来,别开生面。

上文论及的启功祭奠恩师陈垣的场景,也是使用诗画结合的方法。

不难发现,影片《启功》的诗画结合法与《史记》善于引用歌谣诗赋来增强抒情性、善于借用民间歌谣对历史人物表达褒贬之情的艺术技巧无疑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三)前后映照法史传文学往往采用“伏笔”,在叙事结构上形成前后映照的关系。

影片《启功》同样通过前后映照的方法,建构了多条贯通全片的情感脉络,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式的抒情效果。

其一,影片的序幕和尾声以两次上课讲授唐诗的场面相照应。

启功终生以教师为职业,影片首尾的安排构成了一个闭合的括号,形象地诠释了启功的社会身份。

两堂课前后呼应又同中有异,表现了主人公处境和心境的变化。

其二,影片中30年代和60年代启功两次排队买粮、寻找妻子然后携手归家的场面照应,表现了不同时代政治背景下相同的艰苦生活和不变的夫妻感情。

其三,妻子精心收藏保存字画的习惯性行为,这个细节在青年和老年两次出现的照应,强化了平凡生活中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真情。

其四,“画扇”也前后两次出现:祖父教画扇与“文革”后观画扇,前后照应,达到了影片的一个情绪高潮。

另外,影片中的闪回段落,如同传记文学中常见的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形成独特的照应艺术和时空转换意识。

如影片中的几段回忆:“烧诰令”“寻妻”以及书稿出版遇阻和写奉命文章的郁闷情绪,引发对先生教导超脱艺术精神的回忆和路遇老年陈垣引发初识陈垣的记忆等,在现实和回忆多次穿插中,以片段化的方式概述师生情谊,形成了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抒情乐章。

(四)卒章显志法影片尾声两段启功的讲话实录,具有卒章显志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