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20课《有的人》以及翻译
六年级上册语文20 有的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20 有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c2f8c41ec850ad02de8041ab.png)
拓展延伸
1.具有比喻意义的词语。 牛马 鸡肋 桃李 手足 眉目 长城 心肠 须眉 血肉 血泪 骨肉 千里马 心腹 河山 禽兽 万金油
2.诗文诵习。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课堂小结
对比通常可以分为不同人物对比、不同事件对比、 同一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对比、同一事件的前后情况对 比等类型。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 务的,目的在于突出被陪衬事物;对比是表明对立现 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没有主宾 之分。
(2)衬托必须举出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 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这首抒情诗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 崇高的敬意;而对高居人民头上的人,则予以无情的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用奋斗 和奉献,让它充满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意义。
2.读第1节,体会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前两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 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两句指的是一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生命不复存在, 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 一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3.怎样理解第2节内容?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 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 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 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 马”来形容。“俯下身子”把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表达得异常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 形象。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https://img.taocdn.com/s3/m/dc967b4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a.png)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译文】高祖是沛郡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
当初,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
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去看她,看到有条蛟龙在她身上。
不久,(刘媪)有了身孕,就生下了高祖。
【原文】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文】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的容貌,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开阔。
他平日里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参加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到了成年,他通过考试成为官吏,当了泗水亭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捉弄的。
他喜欢喝酒,喜好女色。
常常到王大妈、武大妈那里去赊酒,喝醉了躺倒就睡,武大妈、王大妈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
高祖每次留在店中喝酒,酒就比平常多卖好几倍。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常常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原文】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译文】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百姓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原文】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实词翻译文意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d05f7b8ad51f01dc281f1c0.png)
《曹刿论战》(《左传》)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1.十年春,齐师伐我。
(1)师:军队函(2)伐:攻打2.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指位高禄厚的人)(2)间:参与(3)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远:深远3.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遍(徧),民弗从也。
”(1)以:凭、靠(2)安:指安身(有“养”的意思)(3)弗:不(4)专:独自享有(独占)(5)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6)遍(徧):遍及、普遍(徧,同“遍”)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2)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3)加:虚夸,夸大(4)信:实情(言语真实)(5)界:使信服(为人所信服)(6)福:赐福,保佑5.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狱:指诉讼事件(案件)(2)虽:即使(3)察:明察(弄清楚)(4)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实情)(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6)属:类(7)可以:可凭借(8)从:跟随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1)之:①第一个“之”:指曹②第二个“之”:起补足音节作用(2)鼓之:击鼓进军(3)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7.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1)败绩:大败(溃败)(2)驰:驱车追赶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辙:车轮碾出的痕迹(2)轼:车前的横木(3)逐: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9.既克,公问其故。
(1)既:已经(2)克:战胜(3)故:原因,缘故10.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1)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2)作:鼓起(振作)(3)再:第二次(4)竭:(士气)枯竭(5)盈:充满。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321f90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b.png)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郁离子》文言文翻译《郁离子》是刘伯温的作品。
下面小编收集了《郁离子》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
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
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
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
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
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
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
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
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
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
有激而言也。
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
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
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
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
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公之谓也。
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
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
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0b45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b.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1)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
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1、情境导入。
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
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
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
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
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
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
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73d44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0.png)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都很熟悉吧,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油翁》课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词句注释1、陈康肃公:即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本句一作“陈康肃公善射”。
2、以:凭借。
自矜(jīn):自夸。
3、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
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4、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
而:表承接。
5、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6、去:离开。
7、发:射,射箭。
8、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不过。
颔之,就是“对之颔”。
颔,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9、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10、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
但,只,不过。
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11、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
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12、安:怎么。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轻,作动词用。
13、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凭、靠。
酌,斟酒,这里指倒油。
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4、覆:盖。
15、徐:慢慢地。
16、沥之:注入葫芦。
沥,注。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ae852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a.png)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六年级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有的人课文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3dda3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9.png)
六年级课文《有的人》的笔记如下:
一、背景介绍
《有的人》是一首现代诗,写于1946年。
这首诗是作者鲁迅逝世三周年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而写的。
二、内容概括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崇高的敬意。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对比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 排比句式:这首诗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节奏感。
3. 形象描写:这首诗通过形象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五、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有的人》,我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时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d2bf4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a.png)
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课文笔记《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臧克家。
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达到颂扬某些人高尚品质和批判某些人丑恶行为的目的。
以下是《有的人》的课文笔记:1. 主题思想:这篇课文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颂扬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批判了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主题思想是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内容结构: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来引出主题。
第二部分是主体,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包括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工作者等。
第三部分是结论,通过与前文的对比,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 写作手法: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手法、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通过对比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突出了主题思想。
同时,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4. 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主题思想的内涵。
难点是理解文章中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思想,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5. 学习方法:建议采用朗读、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其次,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最后,归纳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6. 学习价值: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乐于奉献,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人教版(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81
![2024年人教版(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81](https://img.taocdn.com/s3/m/5fa47f2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f.png)
2024年人教版(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月考试卷8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______A. 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 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 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 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2、下列句子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B. 带织人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C. 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3、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学习英雄”随笔中的一段;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越是困难时刻,越能见证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凝聚同舟共济的力量。
在医院前线,医护人员不择手段与病毒较量。
在医院这个战场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人,在物资保障、科研攻关、民生供应、基础预防等方面全力以赴,与疫情竞速。
谢谢你们,真心英雄,是你们凝聚成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A. 同舟共济B. 不择手段C. 不计其数D. 全力以赴4、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的是()。
A. ①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②轻描淡写B. ①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______②你的继父待你不薄。
C. ①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______②月色朦胧,说不出的蕴味。
D. ①这张照片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
②不要模糊了是非界限。
5、课文中对“灯光”的描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等一代人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5单元第20课 有的人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5单元第20课 有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f0974381960590c69ec376f2.png)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重点)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难点)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灵活运用对比手法的能力。
.臧克家:(1905-2004)汉族,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农民诗人”。
重要作品: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着zhe (看着)zháo (着急)zhāo (高着儿)zhuó(着手)给gěi(送给)jǐ (给予).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通过对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们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不朽:牛马:永不磨灭,形容某种精神或某个事物千古流传。
造句: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①牛和马。
②受奴役而艰苦劳累。
③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本课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造句:旧社会的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
.下场:抬举:①动词,演员或运动员退场。
②名词,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造句:对人民不利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造句:做人不要不识抬举。
.记住 铭记都有“记在心里”的意思。
“铭记”是“深深地记在心里”,比“记住”的程度更深。
1.我们要记住老师叮咛的话。
2.只有铭记历史才会使我们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相同点:不同点:造 句:.1.品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意义段?2.结合核心问题品读课文。
外研社《英语初级听力》第20课课文翻译
![外研社《英语初级听力》第20课课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cb76b91b9d528ea80c77917.png)
Lesson TwentySection One:Tapescript.Dialogue 1:-Excuse me,but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please?-打扰一下,请问您能告诉我去电影院的路吗?-No,I'm sorry I can't. I'm a stranger in these parts. But why don't you ask that man with a beard?He'll be able to tell you, I'm sure.-不,对不起我不知道。
在这儿,我也是个陌生人。
但是你为什么不问问那位有胡子的男士?我确信他可以告诉你。
-Which one do you mean?-您指的是哪位?-Look,the one over there,by the lamp-post.-看,那边在灯杆旁的那位。
-Ah,yes.I can see him now. Thank you very much.-好的。
我现在可以看见他了。
非常感谢您。
-Not at all.-不用谢!Dialogue2:-You are not eating your breakfast.-你没有在吃你的早餐。
-I don't feel very well.-我感觉不太好。
-Oh,dear,what's the matter?-亲爱的,怎么了?-I got a terrible headache.-我头疼的厉害。
-You must go back to bed. You look quite ill.-你必须回床上去。
你看起来病得不轻。
-I don't want to cause any bother. I'd rather work it off.-我不想引起任何麻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977840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6.png)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024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
![2024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https://img.taocdn.com/s3/m/ed2d54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9.png)
生词解释
例如,“不朽”意为永不 磨灭,多指抽象事物。
例句
他为人民做了不朽的贡献, 人民永远怀念他。
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对比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有的人 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通过对比突出了两种人的 不同价值和意义。
反复
比喻
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 比尸首烂得更早。”用石头比喻短暂 易逝的事物,形象生动。
文学地位
《有的人》是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多种语文教材和文学选本,广为传 诵。
影响
该诗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不同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境界,对读者进行了深刻 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教育。同时,该诗也展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社会 价值。
CHAPTER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本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两种不同人的描述,展现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 值观。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有的人》通过对比不同人的生活方 式和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 思考。
生字新词掌握
学习并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 “渺小”、“不朽”等。
文学手法分析
了解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等文学手 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思想。
情感熏陶与价值观引导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作者对不同 人的赞美和批判,从而引导自己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
写作特点
作者运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 同时,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既有对事实的叙述,又有对人物的评价和议论, 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人物形象塑造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译文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1d05f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b.png)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译文《《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译文《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
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日:“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
”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
”客曰:“足下但因伛②为恭,而不能答。
”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子,忠臣孝子。
”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
②伛,驼背。
③绥,安福县。
④恣,听任。
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译文: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
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
”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
”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
”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
”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
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
”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六上语文《有的人》课堂笔记
![六上语文《有的人》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fa7f05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f.png)
六上语文《有的人》课堂笔记
创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
当时,全国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纪念活动,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
“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先生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
”于十一月一日写了此诗。
此诗自发表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主题
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描写了和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通过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伯父的追悼会上来了许多人,表明人民群众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部分(2—3):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部分(4—13):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部分(14—16):伯父和爸爸除夕放爆竹和花筒。
第五部分(17—25):伯父和爸爸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
第六部分(26—27):伯父关心女佣阿三,点明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57091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d.png)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种树郭橐驼传》原文]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
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5]。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11],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2],督尔获;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14];字而幼孩[15],遂而鸡豚[16]。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8]。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1]橐(tuó驼)驼:骆驼。
[2]偻(lǚ吕):脊背弯曲,驼背。
[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
[4]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
[5]蕃:繁多。
[6]孳(zī滋):生长得快。
[7]莳(shì事):移栽。
[8]土易:换了新土。
[9]官理:为官治民。
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
六上语文阅读题可打印
![六上语文阅读题可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2061a94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6.png)
六上语文阅读题可打印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 50 分)(一)课内阅读(20 分)阅读《草原》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6 分)2. 文中画“___”的句子,把___比作___,把___比作___。
(8 分)3.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6 分)(二)课外阅读(30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难题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
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常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
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明天要参加学校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
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寓言来。
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小保罗说:“你知道乌龟为什么能战胜兔子吗?”“孩子,你得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
”爸爸拍拍小保罗的肩膀,“我希望你能从乌龟身上学到点儿什么。
”小保罗瞧着爸爸,愣愣地眨巴着眼睛。
“爸爸,”他说,“我不明白您的意思。
”“你知道,兔子的速度要比乌龟快好几倍!”“是啊,兔子的速度确实比乌龟快好几倍!”小保罗说。
宋.王九龄的诗词
![宋.王九龄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f1b576b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2.png)
宋.王九龄的诗词赏析1. 《题旅店》-出处:《千家诗》-注释:“晓觉茅檐片月低,依稀乡国梦中迷。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翻译:清晨醒来看到屋椽间一弯残月低挂,在依稀的梦境中仿佛回到了家乡。
世间什么东西在催促人变老呢?一半是鸡声,一半是马蹄。
-赏析:这首诗以晓觉所见之景开篇,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氛围。
后两句通过鸡声和马蹄两种典型的声音,感慨时光的匆匆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无奈和感慨。
-作者介绍:王九龄,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宋代。
2. 《听琴》-出处:暂无明确记载-注释:“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翻译:月亮升起鸟儿都已栖息,寂静地坐在空旷的树林中。
此时心情闲适,可以弹奏素琴。
琴音的清泠源于木材的本性,恬淡的韵味随着人的心境。
心中积聚着平和之气,琴声应和着纯正的音律。
琴声响过群动皆息,一曲弹罢已是秋夜深沉。
纯正的乐声感化着天地万物,天地间一片清沉宁静。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听琴场景,通过对环境、心境和琴音的描写,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平和与宁静。
-作者介绍:王九龄,宋代诗人,其诗作风格清新,富有意境。
3. 《祠庞颍公》-出处:暂无详细记载-注释:“贤哉青史范,永矣善人邦。
德化三王并,威仪百代扛。
微言归易简,精意极丁宁。
道大心无外,功高志自膺。
”-翻译:多么贤良啊史册中的典范,永远的善人之国。
道德教化与三王并肩,威严仪态百代可扛。
精微的言论归于平易简约,精心的意旨极为殷切。
大道广大心无边界,功劳高大志向自承。
-赏析:这首诗对庞颍公进行了赞颂,从品德、教化、言行等方面予以褒扬,体现出作者对高尚人物的敬仰之情。
-作者介绍:王九龄,宋代文人,其作品留存较少。
4. 《早梅》-出处:暂无确切记录-注释:“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翻译:经霜的梅花率先在岭头绽放枝头,众多的花卉还在沉睡不知寒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
_________纪念鲁迅有感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行尸走肉,生命却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这种人的生命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②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鲁迅所写的《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演变来的。
③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并且朽腐。
”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⑤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的人的结果和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下场做了对比。
与人民为敌的人,人民会起来反抗他,将他打垮;为人民的人,人民会崇拜他,敬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