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2014
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整理版ppt
45
CT表现
平扫: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浸润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 不能显示
2、结节型、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或多发 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边 缘模糊不清
增强: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强化程度,肿块 显示清楚
全身恶性淋巴瘤脾浸润者淋巴结肿大,多见腹腔
整理版ppt
39
CT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脾实质内低密度病变, CT值约19Hu,无强化,明显分叶;病灶周边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卫星病灶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41
脾错构瘤
脾脏错构瘤是第三常见脉管源性的良性肿瘤,仅 此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常为孤立性,少数为多发 性。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 巴网样细胞,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影像科
整理版ppt
1
脾脏的解剖
位于左上腹,上位横膈,内侧为胃底,外接 胸壁
大小变异较大;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
脾脏外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近似于新月形或内缘凹陷的半 圆形
整理版ppt
2
检查技术
脾脏示USG、CT、MRI最容易显示的脏器 USG是首选检查方法 CT图像更清晰 MRI与USG、CT相仿,更适合显示弥漫性病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多个楔状病灶;梗死可伴 发脾内出血
可无临床症状整理,版pp亦t 可引起左上腹痛,发热
22
脾梗死CT表现
平扫:
-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尖端指 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
-大的梗塞灶中央可以伴有囊性变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07
脾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 患者感觉左上腹疼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添加标题
脾恶性淋巴瘤
01
添加标题
平片
02
添加标题
脾脏增大
03
添加标题
血管造影
04
添加标题
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动脉可见浸润狭窄、充盈缺损
化脓性脾脓肿
脾外伤(trauma of spleen)
指腹部受到外在力量的撞击而产生的闭合性损伤,是常见的腹部严重创伤,多由高处坠落、交通意外等引起 被膜下破裂 中央破裂 完全性破裂 症状:剧烈患部疼痛,严重者多以失血性休克、腹部膨隆为首发症状
平片和透视 较肝挫裂伤更为常见,出血首先聚积在脾的周围使其肿大 X线透视或照片会见到脾影增大,密度增加,脾周缘模糊 邻近的脏器因脾的肿大受推压移位 左隔上升尤其是外侧的上升 胃膈间距的增宽及胃气泡下内移 脾曲结肠受推压下移 相应的肋腹壁的软组织挫伤肿胀 相应的肋骨骨折,是脾破裂的合并症 如若合并有左侧气胸或胸积液又或左下肺病变时,则会影 响对脾挫伤的判断
大部分淋巴管瘤表现为多房性,MR可显示其囊壁和分隔。
脾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纤维瘤等,少见良性肿瘤,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合形成。 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小------无症状 大------疼痛、左上腹包块 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脾淋巴瘤
多发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
脾恶性淋巴瘤
脾血管肉瘤(splenic angiosara
很难与血管瘤去鉴别,血管肉瘤以下特征更突出 血管造影:肿瘤血管、肿瘤染色 肿瘤内造影剂贮留更显著 可出现明显动静脉短路 CT 不规则增强更为明显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临床与病理】
• 病理分型:①弥漫性脾肿大型,无明确肿 块。②粟粒型,无数直径小于5mm的小结 节。③多发结节型肿块,直径可为几个厘 米。④孤立大肿块型。
脾转移瘤
• 恶性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是 脾脏转移瘤的最常见来原,其中恶性黑色 素瘤接近占放射学诊断脾转移瘤的50%。 CT上大多数显示为界限较清楚的低密度结 节,但在一些边界很清楚的囊性肿快中, 周边的强化很常见。
脾脏疾病的CT诊断
正常脾脏及脾脏增大
•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紧贴左侧膈肌下,外缘园隆 而光滑,内缘常因邻近组织结构的压迹而呈现不 同形状。正常脾脏常因分叶状、切迹及完全寓所 状而被误认为异常,此时应注意在上层面去发现 切迹两侧的脾的相连处。平扫对于发现脾的病变 的敏感性不高,因为诸多脾脏病变的密度在于扫 时差别不大,易于漏诊。增强扫描对于脾的检查 是必须的。但在增强扫描早期脾脏往往呈不规则 的花斑状强化,特别在应用高压注射器做快速团 注时更是明显,以致不能显示小的脾的病变,应 做延迟扫描,通常以在3-5分钟后扫描才能发现小 病变
CT表现
• 典型表现为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的 外缘,尖端指向脾门,边缘可清或略模糊。增强 后病灶无强化,但轮廓较平扫时清楚。脾周边部 位出现边缘清晰的低密度区,大小不一,可相互 间融合。关键的发现依据是梗塞区一直延伸到脾 包膜而没有占位效应。 • 脾梗塞区可引起局部萎缩,切迹形成,偶尔见 有钙化。脾梗塞区也可导致脓肿形成。
脾脏的裂伤
脾脏的原发肿瘤血管瘤
• 脾原发肿瘤很少见,血管瘤是最常见的。 由一单层间皮组织包裹紊乱缠绕的血管团 而成,其内可有缓慢的血流。病理上常同 时发理肝脏内存在的血管瘤。大多数无症 状,特别大时有疼痛和脾脏肿大。 • CT平扫时显示较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 可见周边缓慢强化的结节。钙化可见子瘤 体的中心或周边部。
脾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脾脏的正常解剖结构
正常脾脏长10-12cm, 宽6-8cm,厚3-4cm,重 110-300g。脾分为脏面 和膈面,膈面与膈相依, 脏面与胃、肾、结肠、 胰尾相比邻。脏面的中 央为脾门,是脾脏的重 要解剖标志性结构。脾 动脉、脾静脉、淋巴管 和神经出入脾门,组成 脾蒂。
脾脏常见 病变
号 较大的血管瘤可见分隔及中央瘢痕,呈长T1等-短T2信号 增强呈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结节状,逐渐向中央填充
男,54岁,体检发现脾占位
男 15岁 腹痛半月余
错构瘤
少见的良性肿瘤,由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合而成 CT平扫见比脾脏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界清楚,
可见钙化、囊变 T1WI呈低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
脾脏增大脾脏内密度丌均增强ct见血肿丌强化常合幵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及腹腔积血女14岁腹部外伤一天脾脓肿ct见脾内单个或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少数脓腔内有液气平面mri圆形或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肿壁脓肿可单房或多房dwi可见脓腔弥散受限增强见脓肿壁及分隔强化男77岁发热咳嗽3天脾梗死若整个脾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丌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强化男47岁发现胃癌2月余良性肿瘤囊肿ct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值约2020hu有时可见囊壁钙化mri平扫见单发或多发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囊壁显示丌清增强无强化女48岁发现脾占位1天血管瘤增强呈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结节状逐渐向中央填充男54岁体检发现脾占位男15岁腹痛半月余ct平扫见比脾脏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界清楚可见钙化囊变t1wi呈低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当含有脂肪时可见短t1长t2信号增强见丌规则丌均匀强化淋巴管瘤以多发性囊肿最常见ct平扫脾脏内性低密度边界清晰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见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央瘢痕强化女40岁体检发现脾肿物恶性肿瘤转移瘤淋巴瘤脾脏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脾脏原发淋巴瘤不继发淋巴瘤病理上分为弥漫的细小结节型多发肿块型单发巨大肿块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信号均匀未治疗前很少发生囊变坏死男31岁左中上腹疼痛6天脾肉瘤临床表现为脾脏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肿大及体重减轻ct表现为脾脏增大内见单发或者多发稍低密度灶可有钙化囊变坏死增强呈丌均匀轻中度强化也可呈自病灶边缘向中心扩展式强化女42岁体检发现左肾上腺肿物转移瘤ct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丌等或丌规则低密度影
脾脏病变(一)
脾脏病变(一)来源:医影在线【临床资料】男性,22 岁。
10h前骑三轮车翻倒,左前胸腹部先着地,并被重约50kg的货物压住背部,当即觉背部疼痛,但无呕吐。
入院后经补液等支持治疗,血压仍偏低,腹痛无缓解。
体检:腹平,轻度肌紧张,左季肋部可见两个指甲大挫伤痕,全腹压痛、反跳痛(+)。
血压:80/55mmHg(10.7/7.3kPa)。
腹穿:左下腹抽出不凝血。
a、b、c.CT平扫【影像所见】脾增大,达10 个肋单元,轮廓欠规整,部分边缘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
脾实质密度不均,上部CT值 41HU ,下部CT 值 60HU,且可见其外缘弧带状高密度影。
【后诊断】手术所见:脾上极破裂口长约5cm,深约1cm,肝(-),腹腔积血量约 2 100ml。
行脾切除术。
【点评】脾是腹部外伤中常受累及的脏器。
绝大多数为闭合性的直接撞击所致。
临床表现为腹痛,以左上腹明显,有腹膜刺激征,严重者表现为出血性休克。
李果珍将CT检查脾外伤分为完全性破裂、中心性破裂、包膜下破裂 3 种类型。
Buntain将其分为 4 型,Ⅰ型:局限性包膜破裂及小的包膜下血肿;Ⅱ型:单纯性或多发性包膜或脾实质破裂,但不累及脾门和大血管、存在或不存在脾实质内血肿;Ⅲ型:脾实质深部破裂,并可涉及脾门和大血管;Ⅳ型:脾完全碎裂或正常血供在脾蒂处断离。
1 脾破裂CT表现脾破裂的三大CT征象:脾实质密度不均,脾包膜下血肿和腹腔积血。
(1)包膜下血肿:根据就诊时间不同,表现为沿脾周带状或新月状高、等或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正常脾组织密度明显增高,而血肿区则无改变。
(2)局限性脾实质破裂(损伤范围不超过脾的1/3):急性期血肿表现为脾内局限性小片状高密度、较高密度影。
碎裂、水肿区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有时可表现为条状低密度影。
脾内血肿的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
(3)脾实质广泛破裂(损伤范围超过脾的 1/3):急性期血肿区表现为脾内广泛多发小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及周围低密度水肿带。
脾脏病变的影像诊断
脾脏密度低于肝脏。
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静
脉期均匀强化。
脾脏疾病 一. 副脾
占正常人10%-30%。 最常发生于脾门,其次位于胰尾部附 近。大小约1-5cm。 多系偶然发现,无临床意义。其意义 在于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它肿块。
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与脾脏同样程度强化。 增强同时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 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 之一。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 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 。脾脏左动 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 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 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 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 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 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 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 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 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脾错构瘤
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中等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动脉期和门脉期轻至中度弥漫性 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匀强化。
脾脏肿瘤 八、转移瘤
较原发性肿瘤多见,血行转移常见。 原发灶: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CT表现:
无特征性。 1.多个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不均匀强化。 2. 巨大肿块,中央可有坏死。 3. 脾大。 4. 注意和淋巴瘤鉴别.
脾脏肿瘤 九、白血病
脾脏增大或低密度肿块. CT表现: 类似淋巴瘤.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脾脏疾病的CT诊断技术
CT诊断的基本原理
断层成像
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通过计算 机技术将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衰减进 行重建,形成人体内部结构的断层图 像。
密度分辨率
血管成像
通过增强扫描,CT可以清晰显示脾脏 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CT能够区分不同密度的组织,从而准 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脾脏CT扫描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脾脏常见疾病的 CT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脾脏疾病概述 • 脾脏疾病的CT诊断技术 •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脾脏疾病概述
脾脏的功能与重要性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 疫器官,负责过滤血 液中的病原体和有害 物质。
脾脏对于维持机体免 疫平衡和血液系统的 正常运作具有关键作 用。
优点
CT诊断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地 显示脾脏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对于脾脏肿瘤、血管病 变、炎症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
CT诊断存在辐射剂量较大、对软组织的显示能力有限等局 限性,同时对于一些微小病变或早期病变的检出可能存在 一定的困难。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辐射剂量,提
03
CATALOGUE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脾脏囊肿的CT表现
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 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
增强扫描后,囊肿无强化或仅周 边轻度强化。
可伴有脾脏局部增大或压迫邻近 组织。
脾脏血管瘤的CT表现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CT表现】
1.CT平扫脾门部小结节,多数直径不超过2.5cm,边 缘光滑。偶见位于脾门以外者。 2.增强扫描副脾与主脾强化一致,CT值相同。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变化也完 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误认为淋 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副脾可增大。副脾也 可发生脾脏的病变,如淋巴瘤。
2)横断面图像上以5个肋单元作为标准,超过者为 脾肿大。若肝下缘消失的层面上,脾下缘仍能见到则 可认为脾向下增大(图 6-5-1B)。
3)当脾脏密度高于肝脏密度时,提示有肝脏弥漫 性病变。
2.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静脉期及平衡期强化密度逐渐均匀。
弥漫性脾肿大 超过5个肋单元
第二节 副脾
【CT表现】
1.CT平扫:脾脏增大,脾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 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病灶内见粗大分隔。
2.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有轻度强化,中 央无明显强化,囊壁显示清晰。
3.鉴别诊断:脾淋巴管瘤的CT表现类似囊肿, 其CT值比囊肿要高,且有粗间隔,增强扫描见边缘 和间隔强化,并见囊壁显示,而脾囊肿密度均匀, 增强无囊壁显示
①脾挫伤。
②脾包膜下血肿。
③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脏破裂。
④脾破裂。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压痛以及腹膜 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速下降,并有休 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廓不清或消失, 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塞,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 可导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6.B型超声:脾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强或强弱不均。 当包膜下血肿时,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脾 包膜中断,脾周围积液和腹腔游离积液征象。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概述脾脏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器官,它在免疫功能、造血功能和代谢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及诊断是评估脾脏疾病的首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的常用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各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腹部超声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二维超声扫描:用于脾脏大小、形态和结构的评估。
⑵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评估脾脏血流情况,检测脾脏血管病变。
⑶基于超声造影剂的增强超声:用于脾脏血供情况的评估,有助于脾脏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⑷床边超声:用于危重病患者的脾脏快速评估。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超声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大小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内部回声的特征与意义。
⑷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表现与诊断要点。
三、腹部CT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常规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大小、形态、密度及血供情况。
⑵动态增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动态灌注和血流量,对于肿瘤的定性和定量有较高的价值。
⑶螺旋CT扫描:用于快速获取脾脏的高分辨率图像。
⑷三维重建CT扫描:用于评估脾脏的立体结构。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密度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CT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CT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磁共振检查⒈扫描技术及指征⑴ T1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形态、信号强度及周围组织关系。
⑵ T2加权图像:用于评估脾脏病变的信号强度、组织的异常改变。
⑶增强扫描:用于评估脾脏血供情况、肿瘤的定性和定量。
⒉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⑴常见脾脏疾病的磁共振表现与鉴别诊断。
⑵脾脏信号的测量及相关参考范围。
⑶脾脏肿瘤的MR特征与定级。
⑷脾脏炎症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⑸脾脏血管病变的MR表现与诊断要点。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图示、影像等详细资料,请参阅附件部分)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鉴别诊断:通过比较不同病理情况下的影像学表现,确定疾病类型的诊断方法。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 性),根据影像 表现可分为均匀 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发结节 型、巨块型。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性) 影像表现多表现 为弥漫结节或巨 大肿块,增强扫 描多为轻度强化, 缺乏血供的表现。
12 脾淋巴瘤
• 脾脏非何杰金淋 巴瘤MRI扫描:脾 脏增大,内见多 发结节状略高信 号病灶,增强扫 描呈不均匀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容易合并囊 变,中心区域 看见更高信号 或更低密度的 区域。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也容易合并 出血、血栓、 纤维化及含铁 血黄素沉着。
3 脾淋巴管瘤
• 脾淋巴管瘤分为囊 性淋巴管瘤、毛细 淋巴管瘤和海绵淋 巴管瘤,囊性淋巴 管 瘤 CT 表 现 为 单 发/多发囊性低密 度灶,常有分叶内 多见分隔。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平扫及各期 强化信号与正常脾脏 接近。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CT增 强扫描病灶强化。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MR扫描 T2W1低信号,增强扫 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6 脾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性转化
• 脾硬化性血管瘤 结节性转化 (SANT)是罕 见的脾脏良性血 管性占位,影像 与血管瘤很相似。 典型影像可见 “轮辐征”。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概述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具有多种功能,相对于肝脏,脾脏 病变相对较少,脾脏病变包括肿瘤 性、非肿瘤性病变和创伤。
脾脏的功能
1 免疫 2 造血 3 储血 4 滤血/毁血
1 脾囊肿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一、引言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参与免疫调节、造血、滤波等多种功能。
脾脏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其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诊断要点。
二、脾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分类1:超声检查1.1 传统超声检查1.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 脾脏动脉血流检查2: X线检查2.1 胸部X线检查2.2 腹部X线检查3: CT扫描3.1 螺旋CT扫描3.2 增强CT扫描4: MRI检查4.1 T1加权像4.2 T2加权像4.3 动态增强MRI三、具体脾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1:脾脓肿1.1 影像学表现1.2 诊断要点2:脾血管瘤2.1 影像学表现2.2 诊断要点3:脾囊肿3.1 影像学表现3.2 诊断要点4:脾肿瘤4.1 脾脏良性肿瘤4.1.1 影像学表现4.1.2 诊断要点4.2 脾脏恶性肿瘤4.2.1 影像学表现4.2.2 诊断要点四、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一。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一种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检测和显示血液流动情况的超声检查方法。
2:螺旋CT扫描:一种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检测器的相互运动,快速获取连续切片图像的CT扫描技术。
3:动态增强MRI:一种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并连续进行多个时间点的图像采集,以观察器官或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情况的MRI技术。
六、全文结束。
脾脏病变的MR影像诊断思路
脾脏病变的MR影像诊断思路脾脏病变的诊断思路:第一步:区分是实性还是囊性病变;第二步:囊性病变:淋巴管囊肿最常见,其他囊性病变(假性囊肿、先天囊肿、包虫、脓肿);第三步:实性病变: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异常增殖最常见,其次主要是脉管源性肿瘤(血管瘤、错构瘤、LCA、SANT、血管肉瘤);Gamna-Gandy小体见于门脉高压患者;转移瘤少见;结节病、紫癜罕见。
脾脏分为包膜;红髓:滤血;白髓:免疫;脾脏还可以髓外造血;红髓包括脾索及脾窦;脾脏DWI高信号是因为含有淋巴组织较多;脾脏花斑样强化的原因是快血流和慢血流的机理所致。
1、脾脏血液淋巴瘤/异常增殖:脾脏最常见肿瘤,主要类型为淋巴瘤、白血病;淋巴瘤大部分弥漫大B淋巴瘤;增强扫描低强化,静脉期显示较好;坏死相对多见于弥漫大B淋巴瘤或者治疗后;钙化罕见。
淋巴瘤生长方式:弥漫浸润;弥漫浸润伴多发核粟粒结节;多发局灶性结节;单发肿块。
T2WI中等稍高信号,DWI高、ADC低,信号/强化均匀,多部分累及,多发肿大淋巴结。
2、脉管源性肿瘤:起源于红髓;血管瘤、错构瘤、淋巴管瘤、窦岸细胞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化、血管肉瘤、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血窦腔的宽窄、铁质沉积、纤维化对脉管源性肿瘤信号影像较大。
(1)血管瘤:最常见的脾脏原发良性肿瘤,病理为血窦内皮细胞增生形成多发血管腔,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信号特点与肝血管瘤相似,但T2WI没有肝血管瘤亮;四种强化方式:动脉期周边强化,向心充填,延迟期高强化;动脉期整体均匀强化;动脉期周边强化,向心充填,中心区无强化;动脉期强化不均匀,门脉/延迟逐渐强化。
(2)脾错构瘤:又叫脾内副脾、脾增生性结节、脾腺瘤。
少见,病理:脾窦腔杂乱排列,以红髓型多见,可伴中央纤维增生。
T2WI低信号为主(纤维组织、窄血窦),T2WI高信号(宽血窦),T1WI稍低,动脉期弥漫不均匀轻-中度强化,随时间渐渐性延迟强化,纤维型有中央纤维瘢痕。
脾脏常见疾病诊断
肾功能检查:观 察肌酐、尿素氮 等指标,判断脾 脏疾病对肾脏的
影响
免疫学检查:观 察免疫球蛋白、 补体等指标,判 断脾脏疾病的免
疫反应情况
影像学检查
01
超声检查: 可发现脾脏 肿大、形态 异常、血流 信号异常等
02
CT检查:可 发现脾脏肿 大、形态异 常、密度异 常等
03
MRI检查: 可发现脾脏 肿大、形态 异常、信号 异常等
02
脾功能亢进: 可表现为贫 血、出血、 感染等症状
03
脾脏肿瘤: 可表现为腹 部肿块、疼 痛、食欲不 振等症状
04
脾脏感染: 可表现为发 热、寒战、 腹痛、腹泻 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观 察白细胞、红细 胞、血小板等指 标,判断脾脏疾
病类型
肝功能检查:观 察肝酶、胆红素 等指标,判断脾 脏疾病对肝脏的
A 脾脏肿瘤类型:良性、恶性
脾脏囊肿
01
病因:先天 性或后天性 因素导致
02
症状:腹部 疼痛、腹胀、 食欲不振等
03
诊断:超声 检查、CT检 查、MRI检 查等
04
治疗:手术 治疗、药物 治疗、保守 治疗等
05
预防:注意 饮食卫生, 避免感染, 定期体检等
脾脏疾病诊断要 点
临床表现
01
脾脏肿大: 可表现为腹 部胀满、疼 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
脾脏参与内分泌调节,分泌多种激 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脾脏疾病的分类
1
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脾脏疾病
2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脾脏疾病
3
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脉血栓等引起的脾脏疾病
最新精品脾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80页)
❖ ⑤脾梗死:典型的CT表现为底向周边的楔形低密度 区.还可有多发不均或片块状低密度影表现位置大多 在边缘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脾脏的良性肿瘤
脾血管瘤 最常见的脾良性肿瘤 发病年龄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可单
脾囊性淋巴管瘤
形成的原因为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使淋巴 液积
聚积形成囊性扩张. CT扫描可见脾脏增大.其 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低密度灶.CT值10- 30 H U.边缘可清晰或不清晰.病灶内可见粗大的间 隔,增强扫描示病灶周边及内部粗大间隔可见 轻度强化.此点有助与其他脾囊性病灶相鉴别。
囊性转移瘤
少见.多为血行转移.以肺癌、乳腺癌、前列 腺癌转移多见。脾转移瘤CT表现多样化.缺乏特 异性.囊性转移瘤在脾转移性肿瘤中不常见.其形 成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肿瘤的液化、坏死。其CT 表现为脾无或轻度增大脾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 囊性或囊实性病灶.边缘可清楚或不清楚。根据 病史及临床表现.大多数脾囊性转移灶与脾囊肿 可以鉴别.且囊性转移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也有助于鉴别。转移性病变囊壁往往较厚且有 强化.内缘多欠规则.部分可见壁结节.典型者呈 牛眼征或靶心征。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32021/5/132021/5/13May- 2113-M ay-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32021/5/132021/5/13Thursday, May 13,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5/132021/5/132021/5/132021/5/135/13/2021
脾脏病变概述-专题讲座
解放军第324医院肝胆外科 张丰深
(2016年7月专题讲座)
正常脾脏
脾脏为一富血供的淋巴器官,其大小随年龄、身高和体重而异, 青年人最大、其后随年龄缩小。 关于脾大的影像测量标准有争议:CT上头尾径> 9.76cm;US上最 大径> 11cm;多数认为最大径> 13cm。 纤维性脾包膜包裹脾脏、维系脾脏形态。 脾实质=红髓+白髓。红髓占比较大=脾窦+脾索+小血管;脾窦由单 层细胞衬里 (岸细胞 / 衬细胞 ) ,脾索围绕脾窦予结构支撑;脾窦和 脾索含红细胞、组织细胞。白髓含淋巴样组分(包括T、B细胞)。 脾脏的影像评估方法:US、CT、MRI、核素扫描。 US上正常脾实质均质、比肝实质和肾皮质回声强。平扫CT上脾脏 CT值比肝脏低5-10HU (正常肝脏CT值=40-60HU)。MRI T1像上信 号低于肝脏、T2像上信号高于肝脏。CT/MRI动脉期呈不均质斑驳 状强化,归因于脾脏不同组分中血流速度;近 1min 后呈均质强化。 核素扫描,脾脏摄取Tc-99m少于肝脏。PET-CT上均匀摄取EDG、 与肝脏相近。
脾创伤
脾破裂
Fig.1 46-year-old man with splenic hematoma. Contrastenhanced CT scan shows diffuse heterogeneous enhancement of spleen, intrasplenic hematoma (arrowhead), and large perisplenic hematoma (arrow).
脾脓肿
化脓性脾脓肿可仅累及 脾脏、也可是全身脓肿 的脾脏表现。 脾脓肿呈不均质低密度 病灶,边缘光滑 or 不规 则、可有程度不一的强 化(Fig. 16)。 脾脾脓肿常有感染性疾 病史。 脾脏分枝杆菌和真菌性 感染常呈弥漫性多发的 5-10mm小结节。肝脏可 同时受累。常见于免疫 功能受损的患者,有助 诊断。
“6种”脾脏疾病,“一张表”告诉你如何鉴别?
“6种”脾脏疾病,“一张表”告诉你如何鉴别?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项目囊肿(图1)脓肿(图2)淋巴瘤(图3)血管瘤(图4)转移瘤(图5)囊性淋巴管瘤(图6)临床特点常由外伤引起或先天存在败血症症状,寒战、高热、恶心等恶心、食欲不振,脾中度增大无特殊症状常合并肝转移,有原发灶少见,多左上腹不适及疼痛病灶形态类圆形或多房分隔,边界清楚单发或多发囊性病变结节状或弥漫性,边界不清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多发结节,边界不清类圆形,内见分隔,边缘光滑出血、坏死、囊变囊性,出血少见均可可合并出血、坏死可合并出血、坏死、纤维化可坏死囊性信号特征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时T1WI信号增高脓肿壁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周围可见水肿信号,边界不清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与脾相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大血管瘤信号不均一般信号与正常脾实质信号相似,平扫很难发现T1WI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不均勻高信号强化特点无强化脓肿壁环形强化,壁薄厚不均弥漫型不均匀强化,结节型强化程度略低于脾早期环形强化,渐进式强化,中心瘢痕则无强化强化程度较脾脏弱,边缘不规则强化边缘及间隔轻度强化1囊肿MRI表现(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1WI增强扫描脾增大,脾下极囊性占位(→),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晰,内可见分隔。
脾门血管、胰尾上移,左肾受压。
增强检查上述病变包膜及分隔可见强化,内部未见强化2脓肿MRI表现(A)轴位T1WI(B)轴位T2WI(C)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男患儿,1岁。
脾脓肿伴周围渗出。
脾脏增大,其内可见一不规则形病灶(→),边界较模糊,大小约2.8cm×1.8cm,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还有数个相似病灶,脾脏周围可见T2WI高信号带围绕。
增强扫描脾脏内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内部无强化,可见分隔3淋巴瘤MRI表现(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压脂序列T2WI脾大,内见多个结节(→),T1WI上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
• 急性期如病变广泛则表现为脾脏轻中度增 大。 • 少许病例以结核球形式存在,病灶中央为 干酪样坏死物,周围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 陈旧性结核球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与正 常脾组织境界清楚。 • 愈合期形Biblioteka 纤维瘢痕或钙化。脾结核分型
• 活动性: 粟粒型 结节型 脓肿型 • 非活动性 纤维化 钙化
• 血管瘤分为3型:①毛细血管型:由增生的 毛细血管构成;②海绵状型:由扩张的血 窦构成;③混合型:两种改变并存。 • 淋巴管瘤亦分为3型:①毛细管型:由细小 淋巴管构成,多发;②海绵状型:由较大 的淋巴管构成;③囊性淋巴管瘤:由大的 淋巴管腔隙构成伴有胶原和平滑肌,囊性 淋巴管瘤(水瘤)相对多见。 • 血管淋巴管瘤是血管瘤和淋巴管瘤的混合 表现,具有二者的特点。
脾转移瘤
• 病理表现转移瘤可发生在脾脏的静脉窦、 红髓、白髓和小梁血管等处。呈结节型或 弥漫登,大小不等,境界清楚。大结节可 伴有液化坏死,广泛性转移瘤可致脾脏均 一性增大。 • 临床多有肿瘤病史,常伴有消瘦、乏力、 低热、贫血等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少数 病人可有左上腹不适或疼痛。体检可发现 脾脏增大。
粟粒型脾结核
• 常由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而致,细菌先沉积于 脾窦内,初期为渗出性病变、弥漫性小结核结节 为主,直径一般小于2 mm,呈弥散分布,表现为 脾肿大;结节进一步增大2~5mm时,多层螺旋 CT中,在强化脾脏背景映衬下显示更加清晰,脾 脏内弥漫分布粟粒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 扫描似囊肿样改变。 • 转向愈合:脾脏可增大或正常,脾脏内弥漫分布、 粟粒状钙化、纤维化灶,边界清楚,密度高于脾 脏实质,增强无强化。
鉴别
• 主要与血管瘤鉴别: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 但其不规则增强征象更明显。此外血管肉 瘤有一下特点: 常有囊变。 较早发生转移。应注意肝、腹膜后淋巴 结。 常伴血液异常,如贫血或消耗性凝血。 与放射性物质钍过度照射有关。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分脾原发性淋巴瘤及全身性淋巴瘤脾浸 润两种。 • 分为Hodgkin(HD)病和非Hodgkin淋巴瘤(NHL)两 大类。据统计,HD中约40%于开始即有脾浸润, 70%于尸解中可见脾浸润;NHL中约67%有脾浸 润。 • 病理上分为四型:①均匀弥漫型,弥漫性脾肿大, 无明显肿块形成.②粟粒样结节型.③多肿块型, 2~10cm大小肿物。④巨块型,孤立性大肿块。
脾脓肿--脾脏增大,密度均匀
脾脓肿--脾脏大片低密度灶,增强后边缘强
化,中央为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脾脓肿
脾脓肿
脾脓肿
脾结核
• 一般由肺部结核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脾脏 引起。 • 多数可因抵抗力增强和积极治疗而吸收恢 复,可仅遗留针尖样钙化灶。仅少数形成 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脓肿。 • 可伴有腹腔多脏器累及,如肝、肾、肾上 腺、肠道及腹腔淋巴结。胸片可发现肺部 活动或静止的结核灶。
CT表现
• 脾脏正常大小或轻至中度增大,一般仍保 持正常轮廓。 • 脾脏内低密度、轮廓清或不清的占位病灶, 大小和数量不等。CT值平均为25Hu,亦可 呈囊变。 • 少数可呈等密度,平扫不能发现。增强后 病灶较正常脾实质密度稍低。
MR诊断
• 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与正常组 织分界不清;T2WI肿块信号略高于脾,也 可略低于脾, • 定性诊断困难。 • 增强扫描:弥漫型表现为脾肿大、内有不 规则高或低信号区域;肿块型表现为高信 号脾脏衬托下的低信号病灶,可多发分布 于整个脾脏,或为局灶性的大肿块。
鉴别诊断:
• 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需综合 临床其他资料,进行分析确定诊断及与其 他疾患鉴别。注意与脾转移瘤鉴别诊断。 • 累及脾脏的巨块或多肿块型淋巴瘤,平扫 时病灶可以是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而增强 后正常脾脏表现为高密度,病灶区域强化 不明显,延迟边缘无强化。呈地图样改变。 可能较有特征。
脓肿型脾结核
• 结核病变进一步恶化,发生大量干酪样坏死,形成结核脓 肿,CT表现为较大的囊性病变,边缘轻度环状强化,常 伴有卫星灶,可见脾包膜下积液。如果病变治疗后,干酪 样液化、坏死减少或消失,周围病变纤维化、钙化,脾脏 变形,内见不规则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应,增强纤维组织可 延迟强化,钙化不强化。 • 如果病变治疗后,干酪样液化、坏死减少或消失,周围病 变纤维化、钙化,脾脏变形,内见不规则高密度或稍高密 度应,增强纤维组织可延迟强化,钙化不强化。
几个注意点
• 单发脾脏结核者少见,常伴有腹腔其他脏 器累及。如肝脏、肾上腺、腹腔淋巴结等。 • 若增大的淋巴结表现为中央低密度,周围 环状强化(结核性淋巴结肿大的特征), 则提示结核可能,对脾脏结核诊断有帮助。 • 脾脏针尖样钙化,在我国多为结核后遗改 变;在欧美多考虑组织胞浆菌病。
鉴别诊断
• 脾脓肿 • 血管瘤 • 错构瘤
脾脏病变的CT诊断
昆山市康复医院放射科
脾脏解剖
脾脏常见病变
• • • • 脾脏变异 非肿瘤类病变 肿瘤类病变 脾外伤性病变---脾破裂
非肿瘤类病变
• • • •
脾破裂 脾脓肿 脾结核 脾梗死
脾破裂
脾脓肿
病理
• 发现时多伴有肝转移,预后差,6个月生存 率仅20%。有作者认为可能与钍的过度照 射和乙酰氯的作用有关。 • 脾脏增大,病灶大小不等,内有实质和脾 脏增大,病灶大小不等,内有实质和囊性 混合成分,无包膜,肿瘤内常有出血坏 死. • 细胞学:内皮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异常, 细胞排列紊乱.
影像诊断
• 增强后边缘强化、中央液化区无强化、周围见水肿带是脾脓肿的可靠 征象。 • 少数病例脓肿区可见气体,以小气泡或气液平形式存在。是脾脓肿的 特征性表现。 • 有报道,在不完全液化、坏死期,低密度病灶内于动脉期出现细线样 不规则血管增强影是诊断进展期脾脓肿的CT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 孤立脓肿: 血管瘤:单发或多发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由外向内结节状 增强.延时扫描病灶被对比剂充填。 错构瘤 • 多发脓肿: 淋巴瘤:CT平扫可见脾内多发略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一定程度点片 状增强,但其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脾实质。 转移瘤:CT平扫多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增强 扫描有轻、中度不均匀增强。多同时可见肝脏或其它脏器转移灶。 真菌性脓肿: 脾结核:CT表现为边界不清,大小不等的多发低密度灶,可无明显增 强或边缘增强。有人认为,cT表现为多发粟粒型结节状低密度灶,特 别是灶内见更低密度灶或合并钙化灶对脾结核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脉管类肿瘤
• 来自于间叶组织的脉管类肿瘤为较常见 的脾脏良性肿瘤,按其含血管及淋巴管成 分的多少分为血管瘤、淋巴管瘤及血管 淋 巴管瘤。其中以血管成分为主的血管瘤较 为多见,以淋巴管成分为主的淋巴管瘤属 少见疾病,而两种成分混合的血管淋巴管 瘤则更为罕见,病理上称之为“海绵状血 管淋巴管”。
分型
CT诊断
• 平扫可见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单发或多发性 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边缘很不清晰楚。于增 强扫描后,因密度差加大,病变显示得比较 清楚。 • 孤立性大肿块之淋巴瘤非常少见,可轻至中 度强化,不易与脾内其他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 全身性淋巴瘤还表现为:①弥漫性脾浸润, 呈小结节状。2/3结节在Icm以下,CT难以 显示,只显示脾肿大。②虽证实有脾浸润, 但脾大小在正常范围。③脾门部淋巴腺肿大。
脾脏血管肉瘤
• 血管肉瘤十分罕见,属脾原发性非网织细 胞性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多有腹痛、发热、 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预后较差。CT表现 为脾肿大,并见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边 界不清的结节状低密度灶,有时可见出血 征象。当肿块内有钙化或含铁血黄索沉着 时,CT值可高达100HU以上。增强后病灶 强化较明显,常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 脾血管肉瘤需与血管瘤鉴别,后者多无临 床症状。病灶轮廓较光滑、清楚。
临床
• 多表现为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和白细 胞升高等与败血症有关的症状,非特异性。 • 约半数有腹痛。少数可局限于左上腹或左 肩胛区。 • 左上腹可有触痛,闻及摩擦音伴左侧胸腔 积液和脾大。 • 血培养可以阳性。
CT表现
• 早期:脾脏弥漫性增大(轻中度),密度较低但均匀。----不能 作为诊断依据,结合临床病史可提示诊断。 中晚期:平扫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不等, 境界清或不清,增强后脓肿壁有强化、液化区无强化;正常脾实质与 脓肿壁间有时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脾脓肿可以引起脾破裂,表现为包膜下出血和积液,脾脏轮廓不 规则,并可见左肾前筋膜增厚。
临床
• 临床多无自觉症状,往往在体检中发现, 或仅有左上腹不适,有些左上腹出现肿块 并伴有疼痛、呕吐、气急、心悸等。
血管瘤
• 血管瘤平扫为低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增强后动脉期明 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边缘强化向中心充填,延迟后门脉 期病灶仍见明显强化。 • 脾脏血管瘤动脉期边缘强化较肝脏血管瘤少,这主要是由 于不同脏器血管瘤血流状态所致。 • 脾脏的毛细血管型血管瘤较肝脏更多见,动脉期多为均匀 或不均匀明显强化。 • 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多表现为边缘结节样强 化。 • 混合型则两种改变并存。 • 另外,偶见其内有更低密度区始终不被对比剂充填,表示 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坏死、囊变。
• CT:平扫脾脏不均匀增大,肿瘤单发,少数多发,呈低 密度,圆形或椭圆形,境界不清.出血时其内可见高密度 区。有时可见钙化。 增强扫描酷似血管瘤,但其不规则增强征象更明显 为与之不同。因其转移早,检查时仔细观察肝内有无转移, 后腹膜淋巴结有无增大,对诊断很重要。 • MR:T1Wl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的高信号。但信号不 均匀。瘤内出血可清楚显示。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相同,
血管淋巴管瘤
• 血管淋巴管瘤CT表现依其淋巴管和血管构成比例 不同而表现不一,以淋巴管瘤为主者表现与淋巴 管瘤相似,以血管瘤为主者则表现与血管瘤相近。 • 平扫为较低密度灶,密度均匀,增强动脉期后有 不同程度强化,部分可见边缘强化向中心充填, 延迟后门脉期病灶可见不同程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