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9、扇形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39、扇形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39、扇形的认识》这一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扇形,了解扇形的特征,学会用扇形进行简单的数据表示,为后续学习圆和其他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扇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扇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扇形的特征。
此外,学生可能对扇形的面积计算感到困难,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扇形,了解扇形的特征,会画扇形。
2.引导学生探究扇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培养学生运用扇形进行数据表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扇形的特征,扇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扇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扇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扇形的特征。
3.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掌握扇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4.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扇形的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展示。
2.准备扇形模板,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扇形面积计算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扇形实例,如雨伞、扇子、滑滑板等,引导学生关注扇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试着说出扇形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讲解扇形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扇形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的特征,如弧长、半径、圆心角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扇形模板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用剪刀剪出一个扇形,然后测量扇形的弧长、半径等,记录在表格中。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求比值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
2.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主动探索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引导学生认识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教学卡片,展示一些比的例子,如“2:3”、“4: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练习,如写出相应的比,求出比的比值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比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解答,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多少?”等问题。
202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学科: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2024年六年级组集体备课第三单元:数据处理主备人:一: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核心概念、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育人价值)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围绕扇形统计图、统计图的选择、身高的情况、身高的变化四个活动展开学习。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关键应基于他们亲身经历的经验。
也就是说,让学生完整长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
通过收集组织、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作出判断、进行测、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途径。
二:单元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经验)1.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科书力求通过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例如,借助笑笑家一天的各类食物摄入量,学习扇形统计图;利用第24届奥运会至第30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的有关数据,经制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种统计图,分别表示金牌获得情况、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奖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讨论中体会每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科书还注重让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科书十分强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统计图的学习中,教科书安排了多个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使学生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学习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学生将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中,探索如何以简单而直观的形式描述数据。
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为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科书将统计图的学习重点放在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上,而不是放在制作统计图表上。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利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利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利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抽象的“1”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1”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
本章节将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1”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具体的数的概念上,对抽象的“1”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抽象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抽象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抽象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抽象的“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抽象的“1”的概念,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3.划分学习小组,准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一家超市在促销活动中,买100元的东西可以送10元的东西,小华买了200元的东西,问他实际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引出抽象的“1”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和实例呈现抽象的“1”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抽象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抽象的“1”来解决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抽象的“1”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思路不清晰、运算方法不当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环节。
3.准备练习题,用于家庭作业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例如:小明买了一支铅笔花了3元,他还有8元钱,问他还能买些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一个水果店进了10斤苹果,每斤苹果3元,卖掉8斤后,剩下的苹果怎么卖?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例如:小红有10元钱,她想买一本书花了4元,她还剩多少钱?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集体备课一、前言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内容包含了数与形的知识点,这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特邀请了各位老师参与本次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集体备课目的1. 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2.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资源共享;3.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数与形的知识点。
三、备课内容1. 教材分析根据教材特点,明确数与形的教学目标,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各自收集整理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视频资源、练习题等,为彼此教学提供帮助。
3. 教学案例探讨中心围绕数与形的教学案例,对每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4. 教学方法交流介绍自己在数与形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学方法,共同共享优质的教学方法。
四、备课流程1. 教材分析每一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找出教学重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指导。
2. 教学资源共享每一位老师将自己整理的教学资源共享给其他老师,包括自编的PPT、精选的视频等,为大家的教学提供支持。
3. 教学案例探讨讲师就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每位老师进行深入探讨,找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
4. 教学方法交流共同探讨数与形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学方法,每位老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共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五、备课效果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2. 加强师资力量通过老师之间的交流,可以加强师资力量,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促进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促进大家之间的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自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圆一、圆的认识与圆的周长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常见的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圆和球形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P2~15.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及应用。
教学目标: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知道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3.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求圆的周长。
2.教学难点:对圆周率“π”的真正理解;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3.教学关键:能真正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一些主要的计算公式。
二、圆的面积教材内容分析: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本思想,教材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这个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境,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器喷水的情境,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面积的兴趣。
教学时,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如可以让学生讨论“喷头旋转一周,喷到的地方形成什么图形”“圆的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圆的半径是多少”等。
估一估教材安排了“估一估”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材采用了方格纸估算圆面积的方法,呈现了一个10×10的正方形(每个方格代表1米2),并把半径5米的圆置于其中。
教材呈现了两种估计方法:第一种是利用正多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
圆的面积比圆外切正方形的面积小,比圆内接正方形的面积大。
圆外切正方形的面积是100米2,圆内接正方形的面积是50米2,所以圆的面积大于50米2、小于100米2。
第二种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估计。
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14个圆的面积约是20米2,再估计整个圆的面积约是80米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四单元比个人初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措施: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第四单元《比》第一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各个部分名称,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会正确读,写任意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个性化调整步化简。
3、完成练习十一第4、5、6题。
4、那杯水更酸?男:我调制一杯柠檬水,柠檬用了30ml,水用了240ml。
女:我调制的柠檬水,用了2杯柠檬和16杯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哪杯水更酸,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调动学生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优化意识和平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1/4是多少千克?[200×1/4=50(kg)](2)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主要是对本册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
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计量单位、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方面。
本节课旨在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运算定律的理解仍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复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知识的梳理和巩固。
2.难点:对一些概念、运算定律的深入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复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例讲解、PPT演示等手段,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运算定律等知识。
3.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内容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的知识。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操练和巩固。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物、图片等教学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针对不同知识点,呈现相应的教学素材,如实物、图片等,直观地展示数学概念、运算定律等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02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上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学科:六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备课组名称:2024年六年级组集体备课第四单元百分数主备人:一、单元教材分析(分析核心概念、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育人价值)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百分数在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的认识、合格率、营养含量和这月我当家四节新内容。
二、单元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经验)由于百分数在反映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时,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百分数来刻画、描述事物的定量化特征,交流、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为系统地认识百分数奠定了基础。
三、单元学习目标(基于课标、教材、学情,体现核心素养导向) 1.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2.会解答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探索出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3.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百分数描述并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4.感受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周围环境中与百分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建议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的特殊性。
在学生讨论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认识百分数、“%”及百分比、百分率,使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实际意义。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反思-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第一单元位置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位置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2、关键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1、介绍位置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整理和复习》是对本册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统计四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多个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和统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扎实,存在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和统计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对本册所学知识的全面复习,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难点: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分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发现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涵盖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和统计的教学PPT。
2.学习资料: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参考。
3.课堂练习题:准备适量的课堂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运算、几何图形和统计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4.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的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PPT课件、微课和学案等。
教学步骤首次设计集备研讨二次备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谁来说一说描述物体位置的两个要素是什么?(答案提示:方向和距离)2、在描述方向时要注意什么?(答案提示:明确的角度)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
(板书:确定物体的位置)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投影出示例题2。
(1)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2)北偏西30°是什么意思呢?(3)要想确定B市的位置,还需要什么条件呢?(4)图上的1cm表示什么意思?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3.组织全班交流。
(1)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组织交流和评议。
回顾描述物体位置的两个要素是方向(明确的角度)和距离理解题意北偏西30°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B 市位于 A 市北偏西30 °方向、距离 A 市200 km。
C 市在 A 市正北方,距离 A 市300 km。
请你在例 1 的图中标出 B 市、C 市的位置。
(2)投影,梳理做题的方法,通过梳理加深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总结:(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数与形》,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PPT、图片、图形等。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1+2+3+…+100的和?”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数的排列和图形的例子,如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与形的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验证和总结规律。
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如“请找出斐波那契数列中第10个数是多少?”、“请计算一下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对数与形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分数乘法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会进行计算。
2.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会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 整数乘分数:整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3. 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 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3.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的意义。
2. 讲解:讲解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进行示范。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小结:总结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第二章:分数除法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会进行计算。
2.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会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2. 整数除以分数: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3. 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 讲解:讲解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进行示范。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4. 小结:总结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比》集体备课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集体备课引言本文档是针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集体备课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比的概念和比的表示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进行物体的比较和排列的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比的概念,灵活运用比进行物体的比较和排序。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1.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比的概念; - 掌握用“比”进行物体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 学会简单的比例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用“比”进行物体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学会简单的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比的概念和比的表示方法; 2. 比的性质和比例关系; 3. 比的应用:物体的比较和排序。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导入新课,引出比的概念。
2.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3.总结比的性质,引出比的基本性质。
4.练习比的转化和简化。
第二课时:比的应用:物体的比较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引入物体的比较问题,通过实际的物体进行比较练习。
3.给出一些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物体的比较。
第三课时:比的应用:物体的排序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物体的比较。
2.引入物体的排序问题,通过实际的物体进行排序练习。
3.给出一些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物体的排序。
第四课时:比的应用:简单的比例关系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比的应用之一:简单的比例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运算,并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比的运算和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学会比的运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比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比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2.实例材料: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比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比的定义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小明比小红高多少?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比的运算练习,如:计算以下比的值:(1)2:3;(2)4:5;(3)6:7。
4.巩固(10分钟)讲解比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如:计算以下比的运算:(1)2:3 + 4:5;(2)2:3 - 4:5;(3)2:3 × 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学校名称:
授课教师:
时间: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
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
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
2.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知识的类比
迁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1.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课时:3课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