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盆骨折治疗原则

骨盆骨折治疗原则
骨盆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早期稳定:在骨折稳定后,可以进行建立和维持稳定的手术治疗或使用外固定器进行固定。
稳定骨折可以减少骨盆的移位和进一步的损伤。
2. 减轻疼痛:使用止痛药物或镇痛药物来减轻疼痛,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3. 恢复功能:在骨折愈合后,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骨盆的功能和运动能力。
这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4. 预防并发症:骨盆骨折可能伴随其他伤害,如内脏损伤、神经损伤等。
要及时检查和处理这些并发症,以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和并发症。
5. 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和康复。
此外,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请注意,上述原则仅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骨盆骨折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要根据个体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一旦发现骨盆骨折,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骨折治疗的AO原则AO理念和基本原则课件

骨折治疗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人力投入,而医疗资源的紧张使得医生
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治疗决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
速度。
未来发展方向
个性化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折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医生将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速度。
骨折治疗的ao原则ao 理念和基本原则课件
contents
目录
• AO原则与理念 • AO基本原则 • AO分型系统 • AO治疗策略与技巧 • AO原则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AO原则与理念
AO原则的定义与起源
定义
AO原则是一种骨折治疗的理念和原则,强调通过解剖复位、 坚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来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坚强固定
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技术,对骨折部 位进行稳定固定,防止骨折移位和愈 合不良。
AO原则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适应症
手术技巧
AO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特别是关 节内骨折、骨干骨折和多发性骨折等复杂 骨折。
根据AO原则,医生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 ,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植入、外固定架 应用等,以确保骨折的精确复位和固定。
起源
AO原则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由德国创伤外科学会 前主席Muller和瑞士创伤外科学会前主席Schanz等医生共同 创立,旨在提高骨折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AO理念的核心内容
解剖复位
早期功能锻炼
通过手术等方法,将骨折断端精确复 位,恢复骨骼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鼓励患者进行早 期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 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骨折的治疗原则PPT课件

b.石膏绷带固定的指征:
⑴. 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伤口未愈合之前 ⑵. 某些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 ⑶. 某些骨折内固定术后,辅助性外固定 ⑷. 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 关节融合术后的固定 ⑸.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的固定 ⑹. 韧带软组织,关节?损伤后的制动
c.石膏绷带固定的优缺点:
中西结合治疗骨折是:动静结合、筋膜并重、内 外兼治、医患合作。
(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面完整对合
2.功能复位:骨折未完全对合,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 功能无明显影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⑴. 骨折无旋转、无分离
⑵. 缩短移位成人下肢不超过1cm,儿童无骨骺损 伤,下肢不能超过2cm
⑶. 成角移位,下肢可前后成角5-10º,不可侧方成 角、上肢、肱骨可稍有畸形,前臂双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⑷. 长骨干横形骨折对位不少于1/3,干骺端不少 于3/4
(二)复位方法:手法复位、切开复位
1. 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手法复位,获得满 意效果,手法轻柔,争取一次成功,粗暴手法、反 复复位,加重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
手法复位的步骤:
⑴.解除疼痛:局麻、全麻
⑵.肌松弛位:麻醉可达到肌松弛,复位时肢体关 节也应在松弛位上
⒈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消 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但能行肌肉缩紧活动,身体其他关节可以活动。
⒉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后,因骨折肿胀已消退, 局部疼痛减轻,骨折处已纤维连接,骨折处的上下关节可 以活动。
⒊晚期阶段: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 除,要加强肌力、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可辅助物理治疗, 外用药物薰洗。
骨科治疗的ao原则

1、AO的理念通过以下的治疗概念得以充分的表达:安全有效的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AO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患者自身的环境之下对骨折进行适当的治疗。
3、由于关节骨折和骨干骨折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物学需求,所以手术干预的时间及方式取决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及患者的生理需求。
4、过去对任何骨折都追求绝对的坚强内固定,而现在的共识是坚强的内固定只适用于关节及相关骨折,而且只有在此操作不会进一步损伤血液供应及软组织的情况下才会施行。
5、骨干骨折通常会选择髓内钉,骨折会通过骨痂形成而愈合。
6、前臂骨干由于既拥有长骨的形态,又具有静态关节的功能,对其骨折的处理则需要特别的了考虑。
7、关节骨折需要解剖复位及绝对稳定性以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及使早期活动成为可能,这对于恢复良好功能是必须的。
8、适用于今日的AO原则:(1)通过骨折复位及固定重建解剖关系;(2)按照骨折的“个性”及损伤的需要使用固定或夹板重建稳定性;(3)使用细致操作及轻柔复位方法以保护软组织及骨的血供;(4)全身及患部的早期和安全的活动训练。
9、对于内固定来说并部需要强度最大或刚度最高的内固定物。
内固定不能永久的代替折断的骨骼,只能作为临时的支撑而已。
10、骨最主要的力学特性是它的刚度(应力下骨的变形很小)和强度(骨可承受很大的应力)。
但尽管骨的强度很大,但是轻度的变形即可令其折断。
11、骨折是单次活多次过载的结果。
12、骨折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骨连续性的丧失,导致病理性的异常活动以及功能性支持作用的丧失,最终造成疼痛。
13、创伤性骨连续性的破坏可造成骨髓腔内外血管的断裂,由此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可刺激诱发骨的愈合过程;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引导和支持骨的愈合过程。
14、尽管骨折的产生是一个纯粹的力学过程,但可触发诸如骨吸收和骨(痂)形成等重要的生物学反应;这都依赖于血运的存在,下列因素都可能损伤骨折端的血运:(1)创伤事故:骨折块移位后骨内外膜血管的断裂以及骨膜的剥脱;(2)转运:一定要制动;(3)手术入路:(4)内固定物:(5)关节内压力的增高可影响干骺端部位的血运,尤其是年轻患者。
骨折治疗的AO原则(第一讲):AO理念和基本原则

❖ 让患者及患肢进行早期和安全的活动及康复训练
编辑版pppt
19
第二节 骨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学与 生物力学
一、引言 ❖ 讨论骨折治疗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
骨折类型,固定稳定性与骨折愈合的关系
简单骨折
骨折间隙 粉碎骨折
小(<2mm)
大(>2mm)
理改变
编辑版pppt
5
第一节 AO的理念及其发展
一、AO理念
AO / ASIF ❖
(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nthesefragen
/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内固定研究协会
❖ 成立于1958年,最初该协会是一个仅由瑞士籍专家和他们的朋友组 成的研究小组。
骨折(例如骨骺端骨折)中应用钢板时,必须使用绝对稳定技术。
编辑版pppt
33
❖ 3、间接愈合或二期愈合的力学生物学原理
应变:是在外力作用下某种物质发生的形变(骨折间隙内的肉芽组织)。
骨折块之间的相对活动可刺激骨痂的形成,加速骨折愈合。
只有当局部的应变小于编织骨所能耐受的程度,远近端的骨痂才有可能
发生骨性连接。因此,当骨折端的活动过大时,硬骨痂无法桥接骨 折断端。
外固定架、髓内钉、内固定架和桥接钢板
外固定架是唯一一种无需额外手术即可通过调整内植物来控制固定的灵 活性的固定系统,这个技术也称为动力化。
带锁髓内钉的唯一缺点在于针-骨复合物的非线线刚度。
相对稳定的钢板只能用于存在多个骨折块的粉碎骨折,而不能用于简单
骨折,因其会产生较高的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在简单的
髌骨骨折处理原则

髌骨骨折处理原则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
髌骨骨折的处理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通过临床表现、X 线检查等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2.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较小的髌骨骨折,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功能锻炼等。
固定时间一般为 4~6 周,固定期间应注意观察骨折的位置和愈合情况。
3. 手术治疗:对于移位明显的髌骨骨折,一般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髌骨部分切除术等。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髌骨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关节面的平整,同时固定骨折端,促进骨折愈合。
4. 康复治疗: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康复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骨折固定期间,应进行早期的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锻炼,以防止膝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骨折愈合后,应逐渐进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和力量。
5. 并发症的防治:髌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膝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及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髌骨骨折的处理原则是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早进行康复治疗,防治并发症,以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骨折的AO原则与BO理念

详细描述
在实际的骨折治疗中,可以综合应用AO原 则与BO理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 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通过解剖复位和 坚强内固定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同时注 重保护局部血供和生物学环境,促进骨折愈 合的自然过程。早期功能锻炼和可调节性固
AO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骨折治疗应该以生物学为基础,同时考虑到患者 的生理和解剖特点,以及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AO原则的应用
AO原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治疗,包括四肢骨折、脊柱骨 折、骨盆骨折等。
在应用AO原则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 入路、固定材料和手术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定也是实现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06
结论
对AO原则与BO理念的综合评价
AO原则的优势 强调骨折解剖复位,提供精确的复位指导和工具。
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加速康复进程。
对AO原则与BO理念的综合评价
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治疗效率。 AO原则的局限性 过度关注骨折固定,可能忽视软组织处理。
对AO原则与BO理念的综合评价
01
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
02
缺乏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考虑。
BO理念的优点
03
对AO原则与BO理念的综合评价
重视生物学固定,减 少对骨折周围软组织 的干扰。
强调个体化治疗,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治疗方案。
促进骨折愈合的自然 过程,降低感染和骨 不连的风险。
对AO原则与BO理念的综合评价
不同点
AO原则更侧重于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坚 强内固定,而BO理念则更强调功能复 位和弹性固定,重视软组织保护和骨 折愈合的自然过程。
骨折治疗的AO原则(第一讲):AO理念和基本原则

03
CHAPTER
AO原则在骨折治疗中的重要 折部位的解剖复位和固定,能够 减少骨折不愈合的风险,提高骨 折愈合率。
02
AO原则强调早期、快速和安全的 活动,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血 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减少并发症
遵循AO原则的骨折治疗,注重减少 手术创伤和失血,降低感染风险,从 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稳定固定
总结词
稳定固定是指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方法,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以促进骨折愈合。
详细描述
稳定固定是骨折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通过使用钢板、髓内针、螺丝钉等内固定材料,或石膏、夹 板等外固定方法,医生可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防止移位和畸形愈合。稳定固定能够为骨折愈合提 供良好的环境,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能够提高骨折治疗的疗效。
02 03
生物降解材料
生物降解材料可在体内降解,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减轻患者痛苦。同时, 这些材料在降解过程中能逐渐释放药物,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有利 于骨折愈合。
复合固定材料
为了满足骨折治疗的不同需求,复合固定材料正在被研发。这些材料结 合了多种材料的优点,如金属的高强度、高分子的韧性等,具有更好的 综合性能。
生物学固定
AO原则强调骨折的生物学固定, 通过手术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结 构,并使用内固定器材维持骨折 部位的稳定。
AO原则的目标
01
02
03
解剖复位
通过手术使骨折部位达到 解剖复位,即恢复骨折部 位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坚强固定
使用内固定器材将骨折部 位固定,维持骨折部位的 稳定,以便患者早期进行 康复训练。
AO原则强调术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 ,有助于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 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折的治疗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
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
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
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一、骨折的复位(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
每一部位功能复位的要求均不一样,一般认为功能复位的标准是;①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
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
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前臂双骨折则要求对位、对线均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二)复位方法骨折复位方法有两类,即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1.手法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
大多数骨折均可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矫正其移位,获得满意效果。
进行手法复位时,其手法必须轻柔,并应争取一次复位成功。
粗暴的手法和反复多次的复位,均可增加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且可能引起并发症。
因此,对于骨折的复位,应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
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
手法复位的步骤为: (1)解除疼痛:即使用麻醉解除肌痉挛和消除疼痛。
可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后者多用于儿童。
采用局部麻醉时,即将注射针于骨折处皮肤浸润后,逐步刺人深处,当进入骨折部血肿后,可抽出暗红色血液,然后缓慢将2%普鲁卡因10ml(需先作皮试)或O.5%利多卡因10 ml注入血肿内,即可达到麻醉目的。
(2)肌松弛位:麻醉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位(图61—24),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骨折复位。
(3)对准方向:骨折后,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失去连续性,可使之移动。
因此,骨折复位时,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4)拔伸牵引:在对抗牵引下,于患肢远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绝大多数骨折都可施行手力牵引(图61-24),也可将骨牵引的牵引弓系于螺旋牵引架的螺旋杆上,转动螺旋进行牵引,称螺旋牵引(图61—25)。
术者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位,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反折、回旋,端提、撩正和分骨、扳正等手法予以复位。
2.切开复位:即手术切开骨折部位的软组织,暴露骨折段,在直视下将骨折复位,称为切开复位。
由于大多数骨折可用手法复位治疗,切开复位只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1)切开复位的指征 1)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 2)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将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 3)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4)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2)切开复位的优缺点优点;切开复位的最大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缺点:切开复位有不少缺点,应引起重视。
主要有: 1)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图61—26),如髓内钉内固定,可损伤髓腔内血液供应,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2)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若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
3)切开复位后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
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二、骨折的固定骨折的固定(fixation of fracture)方法有两类,即外固定--用于身体外部的固定,和内固定--用于身体内部的固定。
(一)外固定:外固定(externalflxation)主要用于骨折经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骨折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外固定者。
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和外固定器等。
1.小夹板固定:是利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柳木板、竹板或塑料板制成的长、宽合适的小夹板,在适当部位加固定垫,绑在骨折部肢体的外面,以固定骨折。
小夹板固定的指征 (1)四肢闭合性管状骨骨折,但股骨骨折因大腿肌牵拉力强大,需结合持续骨牵引; (2)四肢开放性骨折,创口小,经处理创口已愈台者;(3)四肢陈旧性骨折,仍适合于手法复位者。
小夹板目定的优缺点 (1)优点:能有效地防止再发生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由于横带和固定垫的压力可使残余的骨折端侧方或成角移位能进一步矫正;一般不包括骨折的上、下关节,便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
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2)缺点:必须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绑扎太松或固定垫应用不当,易导致骨折再移位;绑扎太紧可产生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挛缩,甚至肢体坏痘等严重后果。
特别是绑扎过紧引起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导致严重的残废,应注意预防。
2石膏绷带固定:是用熟石膏(无水硫酸钙)的细粉末撒布在特制的稀孔纱布绷带上.做成石膏绷带,用温水浸泡后,包在病人需要固定的肢体上,5~10分钟即可硬结成形,并逐渐干燥坚固,对患肢起有效的固定作用。
近年来采用树脂绷带固定者日渐增多。
石膏绷带固定的指征 (1)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 (2)某些部位的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者; (3)某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术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 (4)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5)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的优缺点 (1)优点:可根据肢体的形状塑型,固定作用确实可靠,可维持较长时间。
(2)缺点:无弹性,不能调节松紧度,固定范围较大,一般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关节,无法进行关节活动功能锻炼,易引起关节僵硬。
石膏绷带固定的注意事项 (1)应在石膏下垫置枕头,抬高患肢,以利消除肿胀; (2)包扎石膏绷带过程中,需将肢体保持在某一特殊位置时,助手可用手掌托扶肢体,不可用手指顶压石膏,以免产生局部压迫而发生溃疡; (3)石膏绷带未凝结坚固前,不应改变肢体位置,特别是关节部位,以免石膏折断; (4)石膏绷带包扎完毕,应在石膏上注明骨折情况和日期; (5)观察石膏绷带固定肢体远端皮肤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感觉和指(趾)的运动。
如遇持续剧烈疼痛、患肢麻木、颜色发紫和皮温下降,则是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引起的肢体受压,应立即将石膏全长纵形切开减压,否则继续发展可致肢体坏疽 (6)肢体肿胀消退引起石膏过松,失去固定作用,应及时更换 (7)石膏绷带固定过程中,应作主动肌肉舒缩锻炼,未被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
3.外展架固定:将用铅丝夹板、铝板或木板制成固定或可调节的外展架用石膏绷带或粘胶带固定于病人胸廓侧方,可将肩、肘、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图61—27)。
患肢处于抬高位,有利于消肿、止痛,且可避免肢体重量的牵拉,产生骨折分离移位,如肱骨骨折。
外展架固定的指征 (1)脓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或肱骨干骨折手法或切开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后。
(2)肿胀严重的上肢闭合性骨折和严重的上臂或前臂开放性损伤。
(3)臂丛神经牵拉伤。
(4)肩胛骨骨折。
(5)肩、肘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关节结核。
4.持续牵引:牵引既有复位作用,也是外固定。
持续牵引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
皮肤牵引是将宽胶布条或乳胶海绵条粘贴在皮肤上或利用四肢尼龙泡沫套进行牵引(图61—28)。
骨牵引是用骨圆钉或不锈钢针贯穿骨端松质骨,通过螺旋或滑车装置予以牵引(见图61—25)。
持续牵引的指征 (1)颈椎骨折脱位——枕颁布托牵引或颅骨牵引; (2)股骨骨折——大腿皮肤牵引或胫骨结节骨牵引; (3)胫骨开放性骨折——跟骨牵引; (4)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 (5)复位困难的肱骨髁上骨折--尺骨鹰嘴骨牵引。
持续牵引的方法和牵引重量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肌发达程度、软组织损伤情况和骨折的部位来选择。
其牵引重量太小,达不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重量过大,可产生骨折分离移位。
5.外固定器:即将骨圆钉穿过远离骨折处的骨骼,利用央头和钢管组装成的外固定器固定(图6l一29)。
利用夹头在钢管上的移动和旋转矫正骨折移位。
外固定器适用于①开放性骨折;②闭合性骨折伴广泛软组织损伤;③骨折合并感染和骨折不愈合;④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
外固定器的优点是固定可靠,易于处理伤口,不限制关节活动,可行早期功能锻炼。
(二)内固定: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图6l-30)、可吸收螺丝钉、髓内钉或带锁髓内钉(图61-31)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的位置予以固定。
有些骨折,如股止发生并发症和及早恢复功能的重要保证。
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充分发挥病人的积极性,遵循动静结合、主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病人早期进行康复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发生。
1.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此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
由于患肢肿胀、疼痛、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功能锻炼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
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但身体其他各部关节则应进行康复治疗。
2.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后,患肢肿胀已消退,局部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
此时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其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缓慢增加,并在医务人员指导和健肢的帮助下进行,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