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原则教案

合集下载

骨折的急救处理 教案

骨折的急救处理 教案

骨折的急救处理教案骨折的急救处理教案引言概述:骨折是指骨头断裂或断裂位移,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情况。

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防止进一步的伤害,并提供最佳的康复条件。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骨折的急救处理方法,包括骨折的种类、急救前的准备工作、急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骨折的固定方法以及运送骨折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骨折的种类1.1 开放性骨折:骨头断裂后穿破皮肤,易感染,出血较多。

1.2 闭合性骨折:骨头断裂但未穿破皮肤,出血较少。

1.3 疲劳性骨折:由于长时间的重复应力作用,骨头发生微小裂纹。

二、急救前的准备工作2.1 确保安全: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2.2 评估伤势: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骨折部位和可能的并发症。

2.3 寻找帮助:寻找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如拨打急救电话。

三、急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1 控制出血: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进行压迫,避免直接触摸骨头。

3.2 固定骨折部位:使用夹板或固定带固定骨折部位,保持患者的舒适。

3.3 保持患者的体温:覆盖保暖物品,避免患者过度受凉。

四、骨折的固定方法4.1 夹板固定法:使用硬质物质,如木板或塑料板,固定骨折部位。

4.2 绷带固定法:使用绷带将骨折部位固定在相邻的健康骨头上。

4.3 吊带固定法:使用吊带将骨折部位悬吊,减轻骨折处的压力。

五、运送骨折患者的注意事项5.1 避免颠簸:选择平坦的路面,避免颠簸和震动。

5.2 尽量保持固定:在运送过程中,尽量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避免进一步的移位。

5.3 监测患者的状况: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和意识状态,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疗人员。

结论: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情况,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防止进一步的伤害,并提供最佳的康复条件。

在急救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骨折的种类,做好急救前的准备工作,注意控制出血和固定骨折部位,同时在运送过程中要避免颠簸和监测患者的状况。

希望通过本教案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正确处理骨折的急救情况,提供更好的救治效果。

骨折康复教案模板及范文

骨折康复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掌握骨折康复的护理技巧。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骨折康复锻炼,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3. 情感目标:培养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的信心,增强康复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2. 骨折康复的治疗方法3. 骨折康复的护理技巧4. 骨折康复锻炼的具体操作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骨折康复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骨折康复的经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1. 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1)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逐步增加康复训练强度。

(2)个体化: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持之以恒:鼓励患者长期坚持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2. 骨折康复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医生指导,合理使用止痛、消炎、抗凝等药物。

(2)物理治疗:采用按摩、针灸、电疗等方法,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加速愈合。

(3)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提高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3. 骨折康复的护理技巧(1)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康复信心。

(3)生活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刺激。

4. 骨折康复锻炼的具体操作(1)关节活动: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促进关节活动度。

(2)肌肉力量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治疗方法、护理技巧和锻炼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骨折康复的新进展。

2. 设计一套针对某一种骨折的康复方案,并阐述其可行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骨折治疗原则教案

骨折治疗原则教案
缺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肉挛缩;甚至肢体坏疽等严重后果..详见教材第638页左下角插图..
2.石膏固定:指征:①开放骨折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愈合前②骨折复位术后;辅助性外固定③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踝关节融合术后④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注意事项:注意抬高患肢;促进肿胀消除;避免产生局部压迫;石膏凝固前应避免活动;防止石膏折断;石膏固定完毕应在石膏上注明骨折情况和日期;注意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固定过程中应主动活动肌肉收缩锻炼;未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
三、康复治疗;早期:1-2周 促进骨折端血运;消肿;肌肉收缩
中期:2周以后 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晚期:完全愈合后 继续锻炼;恢复关节范围;避免肌肉萎缩
教学反思:
1.应注意告知学生骨折复位的原则;单凭讲授难以理解;可借助临床病例图片x线片及多媒体录像完成..
2.应注意多举例;应用具体的病例来结合课本知识讲授;这样学生便于理解..
作业
1、骨折的复位原则
2、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区别
3、骨折固定的方法
4、康复治疗的方法
板书设计:
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一、骨折的复位:解剖与功能复位的标准及区别
复位的方法;手法、切开
二、骨折的固定:外固定小夹板;石膏;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持续牵引;骨外固定器;内固定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加压钢板
切开复位优缺点:优点: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破坏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减少骨折部位血供;增加感染机会;出现骨髓炎;内固定器械需二次手术取出..
骨折的固定
一外固定
1.小夹板;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无移位;稳定性骨折..

骨折的治疗原则PPT课件

骨折的治疗原则PPT课件

b.石膏绷带固定的指征:
⑴. 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伤口未愈合之前 ⑵. 某些骨折小夹板难以固定 ⑶. 某些骨折内固定术后,辅助性外固定 ⑷. 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 关节融合术后的固定 ⑸. 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的固定 ⑹. 韧带软组织,关节?损伤后的制动
c.石膏绷带固定的优缺点:
中西结合治疗骨折是:动静结合、筋膜并重、内 外兼治、医患合作。
(一)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骨折面完整对合
2.功能复位:骨折未完全对合,但骨折愈合后对肢体 功能无明显影响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⑴. 骨折无旋转、无分离
⑵. 缩短移位成人下肢不超过1cm,儿童无骨骺损 伤,下肢不能超过2cm
⑶. 成角移位,下肢可前后成角5-10º,不可侧方成 角、上肢、肱骨可稍有畸形,前臂双骨折要求解剖复位
⑷. 长骨干横形骨折对位不少于1/3,干骺端不少 于3/4
(二)复位方法:手法复位、切开复位
1. 手法复位:大多数骨折均可手法复位,获得满 意效果,手法轻柔,争取一次成功,粗暴手法、反 复复位,加重软组织损伤,影响骨折愈合。
手法复位的步骤:
⑴.解除疼痛:局麻、全麻
⑵.肌松弛位:麻醉可达到肌松弛,复位时肢体关 节也应在松弛位上
⒈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消 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但能行肌肉缩紧活动,身体其他关节可以活动。
⒉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后,因骨折肿胀已消退, 局部疼痛减轻,骨折处已纤维连接,骨折处的上下关节可 以活动。
⒊晚期阶段: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 除,要加强肌力、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可辅助物理治疗, 外用药物薰洗。

骨折的急救处理 教案

骨折的急救处理 教案

骨折的急救处理教案一、背景介绍骨折是指骨骼的完整性受到破坏,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或疾病引起的。

骨折是常见的急诊情况之一,正确的急救处理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教案旨在提供详细的骨折急救处理指导,以提高急救人员的应对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骨折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症状;2. 掌握骨折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3. 学习骨折的现场评估和初步处理;4. 熟悉骨折的固定处理方法;5. 掌握骨折后的后续处理和转运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1. 骨折的定义和分类骨折是指骨骼完整性受到破坏,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处与外界相通,易感染;闭合性骨折是指骨骼断裂处未与外界相通,相对较安全。

2. 骨折的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剧烈疼痛、畸形、局部肿胀、局部压痛、活动受限等。

患者可出现疼痛性呼吸、休克等全身症状。

3. 骨折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1)保持患者安全: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2)止血控制:对于开放性骨折,要先进行止血处理;(3)固定骨折部位:通过合适的固定方法,减轻疼痛,防止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4)疼痛缓解:可以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5)及时转运:骨折患者需要及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处理。

4. 骨折的现场评估和初步处理(1)现场评估: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是否存在生命危险;(2)保护现场:保护现场,防止进一步的伤害;(3)初步处理:对于开放性骨折,进行止血处理;对于闭合性骨折,通过适当的固定方法减轻疼痛。

5. 骨折的固定处理方法(1)手动固定:通过手动固定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2)夹板固定:使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可以使用硬纸板、木板等;(3)绷带固定:使用绷带将骨折部位固定,注意不要过紧。

6. 骨折的后续处理和转运注意事项(1)冷敷:骨折部位肿胀明显时,可进行冷敷缓解肿胀;(2)止痛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适量给予止痛药物;(3)转运注意事项:转运过程中要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避免进一步移位和二次伤害;及时汇报患者情况给医疗机构。

骨折治疗教案模板范文

骨折治疗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骨折的基本概念、病因、分类及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掌握骨折的急救措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骨折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

2. 骨折的急救措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骨折的急救措施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2. 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骨折?骨折有哪些常见症状?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骨折的基本概念、病因及分类-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部分或全部中断。

- 骨折的病因:外力作用、病理性骨折等。

- 骨折的分类:根据骨折部位、骨折形态、骨折程度等进行分类。

2. 骨折的急救措施- 冷敷:在骨折部位进行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 固定:用夹板、绷带等将骨折部位固定,防止骨折移位。

- 运送: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 骨折的保守治疗- 骨折复位:通过手法或器械将骨折复位。

- 外固定:使用夹板、石膏等将骨折部位固定。

- 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4. 骨折的手术治疗- 内固定:通过手术将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

- 外固定: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部位。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骨折的急救措施、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法。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骨折的治疗方法。

2. 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骨折的治疗方法。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骨折的急救处理 教案

骨折的急救处理 教案

骨折的急救处理教案标题:骨折的急救处理教案引言概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及时正确的急救处理对于骨折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骨折的急救处理教案。

正文内容:1. 骨折的分类和常见症状1.1 骨折的分类: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等。

1.2 常见症状:剧烈疼痛、肿胀、变形、功能障碍等。

2. 骨折的急救原则2.1 确保安全: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避免进一步损伤。

2.2 制动固定: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骨折移位。

2.3 控制出血:对于开放性骨折,应及时控制出血,避免感染和休克。

2.4 减轻疼痛:通过合理的疼痛缓解措施,减轻患者疼痛感。

2.5 尽快就医: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3. 骨折的急救处理步骤3.1 做好防护措施: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3.2 评估患者状况:观察症状、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判断骨折类型。

3.3 制动固定:使用夹板、软垫等固定骨折部位,避免骨折移位。

3.4 控制出血:对于开放性骨折,用干净的纱布进行包扎,避免感染。

3.5 疼痛缓解:可使用冰敷、止痛药等方法缓解患者疼痛感。

3.6 就医安排: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4. 骨折的急救处理注意事项4.1 避免过度移动:在急救过程中,尽量避免过度移动骨折部位。

4.2 避免直接触摸:不直接触摸骨折部位,以免引起疼痛或进一步损伤。

4.3 防止感染:对于开放性骨折,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4.4 紧急情况下的急救:在特殊情况下,如无法立即就医,可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5. 骨折的急救处理后续护理5.1 术后护理: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进行术后护理,如伤口清洁、药物使用等。

5.2 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

5.3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骨折部位,确保骨折愈合情况。

总结:骨折的急救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救护工作,正确的处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促进骨折的愈合。

初中骨折应急处理教案

初中骨折应急处理教案

初中骨折应急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骨折的基本概念,知道骨折的常见原因和症状。

2.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骨折应急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骨折的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1. 骨折的基本概念2. 骨折的常见原因和症状3. 骨折的应急处理方法4. 骨折的预防措施三、教学难点1. 骨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 骨折的应急处理步骤3. 骨折的预防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骨折的案例,引起学生对骨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骨折的基本概念:介绍骨折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分析骨折的常见原因和症状:让学生了解导致骨折的常见原因,如意外伤害、骨质疏松等,并掌握骨折的典型症状,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

4. 教授骨折的应急处理方法:讲解骨折的应急处理步骤,包括保持冷静、止血、固定、搬运和寻求帮助等。

5. 演示骨折的应急处理技巧:通过实物演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折的应急处理方法。

6. 讨论骨折的预防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骨折,如加强锻炼、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剧烈运动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骨折的应急处理和预防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预防和处理骨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骨折的基本概念、常见原因和症状,掌握正确的骨折应急处理方法,并了解骨折的预防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意外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应用手法使骨折复位称为手法复位。操作时手法必须轻柔,并争取一次成功。粗暴多次复位影响骨折愈合,可能引起并发症,因此不能因为追求解剖复位而进行多次复位。
2.切开复位手术切开骨折部位软组织,暴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
切开复位的指征:骨折端有肌肉肌腱等软组织嵌入,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复位,骨折并发血管神经损伤需要修复血管神经,多发骨折便于护理预防并发症,不稳定骨折。
讲授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助图片演示,结合实际临床病例讨论。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我们讲述了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及骨折的急救方法,影响愈合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年龄及健康状况)局部因素(骨折的类型,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软组织损伤程度,软组织嵌入,局部感染)治疗方法的因素(反复多次手法复位,术中影响血运,过多清除骨折碎骨片,以及不恰当锻炼等等)骨折急救的原则,抢救休克,包扎伤口,妥善固定,迅速转移。
作业
1、骨折的复位原则
2、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区别
3、骨折固定的方法
4、康复治疗的方法
板书设计:
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一、骨折的复位:解剖与功能复位的标准及区别
复位的方法,手法、切开
二、骨折的固定:外固定(小夹板,石膏,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持续牵引,骨外固定器),内固定(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加压钢板)
3.课后可安排学生去附属医院做教学查房,更加直接的使学生全面了解疾病,对骨科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康复治疗,早期:1-2周促进骨折端血运,消肿,肌肉收缩
中期:2周以后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晚期:完全愈合后继续锻炼,恢复关节范围,避免肌肉萎缩
教学反思:
1.应注意告知学生骨折复位的原则,单凭讲授难以理解,可借助临床病例图片x线片及多媒体录像完成。
2.应注意多举例,应用具体的病例来结合课本知识讲授,这样学生便于理解。
切开复位优缺点:优点: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可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破坏周围软组织及骨膜,减少骨折部位血供,增加感染机会,出现骨髓炎,内固定器械需二次手术取出。
骨折的固定
(一)外固定
1.小夹板,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无移位,稳定性骨折。
优点:不包括骨折上下关节,有利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
缺点:易导致骨折再移位,压迫性溃疡,缺血性肌肉挛缩,甚至肢体坏疽等严重后果。详见教材第638页左下角插图。
2.石膏固定:指征:①开放骨折清创缝合术后,伤口愈合前②骨折复位术后,辅助性外固定③畸形矫正后矫形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踝关节融合术后④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注意事项:注意抬高患肢,促进肿胀消除,避免产生局部压迫,石膏凝固前应避免活动,防止石膏折断,石膏固定完毕应在石膏上注明骨折情况和日期,注意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固定过程中应主动活动肌肉收缩锻炼,未固定的关节应早期活动。
导入:
为了减少骨折不愈合的不良因素,使我们的患者能够尽早康复,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这节课给大家讲述骨折的治疗原则。
新课:
第七节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有三大原则
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一、骨折的复位
(一)解剖复位是指骨折端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对线完全良好称为解剖复位。
(二)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端虽然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每一部位复位要求不同:①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②缩短移位成人下肢不超过1cm,儿童无骨骺损伤不超过2cm③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成角移位可通过骨痂改造内自行矫正,而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必须完全复位,否则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上肢骨折,肱骨干骨折稍有畸形对功能影响不大,而前臂双骨折则应完全解剖复位,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康复治疗
1.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功能锻炼以肌肉舒缩为主。
2.中期阶段:骨折(2周以后)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逐渐缓解增加其活动强度和范围,防止关节僵硬。
3.晚期阶段: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关键时期,关节僵硬情况应通过锻炼尽早消除。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
骨折治疗原则教案(总6页)
教案
第五十八章第七节骨折治疗原则P637
教学目标:
说出骨折的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康复治疗。
教学重点:
复位标准,解剖复位及功能复位的定义;骨折的固定方法,外固定及内固定的方法,康复治疗早期、中期、晚期阶段的阐述。
教学难:
解剖及功能复位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教学方法:
3.头颈及外展支具固定,用于颈椎损伤及肩关节周围骨折。
4.持续牵引,既有复位作用,也是外固定,分为皮肤牵引、枕颌带牵引和骨牵引。
5.骨外固定器,用于开放骨折,闭合性骨折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骨折合并感染和骨不愈合,截骨矫形或关节融合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关节活动。
(二)内固定
用于闭合或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接骨板,髓内钉等,将已复位的骨折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