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教政策对宋代教育的影响
宋代教育的经验
宋代教育的经验摘要: 宋建立于五代十国后,中国当时经历了近二百年的军事战乱和四分五裂,使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伦理纲常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会迫切需要重整纲纪伦常,保证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发展经济文化,而宋代统治者更把教育作为治国的重点。
宋代教育兴盛既是经济文化发达的表现,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原因。
宋代教育的发达,表现在太学教育制度空前完备、科举防弊制度日臻严密、书院教育兴旺发达、家庭教育日趋普遍等各个方面。
本文探讨了宋代的三次兴学,结合宋代的教育体系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从而总结了宋代的教育经验,以期为今天的教育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宋代教育,教育体系,理学,教育经验1 宋代教育的概况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夺取天下,深知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藩镇、武将不服命令,恣意妄为。
为此,采取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措施,削夺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也是为了防止悍将权臣的产生。
宋太祖于戎马倥偬之际提出:“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
”目的是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武将,抑制他们的野心膨胀。
同时大力提拔文人授以重职,渐渐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1.1 三次兴学宋王朝对科举取士的特别重视,而学校教育相对衰落。
科举考试与兴学育才的矛盾突出,甚至成为调整社会矛盾、改革政治经济贫弱状态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开始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企图以兴学来培育人才从而把科举与学校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1.1.1 庆历兴学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州县立学。
仁宗曾下诏令诸路府州军都应建立学校,应科举者须在学三百日,才准予参与考试,即必须接受一定实践的学校教育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为应试举人取解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是改革科举考试。
规定科举考试先策论、后诗赋,并通经术;罢帖经、墨义。
宋代教育的经验讲解
宋代教育的经验摘要: 宋建立于五代十国后,中国当时经历了近二百年的军事战乱和四分五裂,使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伦理纲常遭到了严重破坏,社会迫切需要重整纲纪伦常,保证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发展经济文化,而宋代统治者更把教育作为治国的重点。
宋代教育兴盛既是经济文化发达的表现,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原因。
宋代教育的发达,表现在太学教育制度空前完备、科举防弊制度日臻严密、书院教育兴旺发达、家庭教育日趋普遍等各个方面。
本文探讨了宋代的三次兴学,结合宋代的教育体系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从而总结了宋代的教育经验,以期为今天的教育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宋代教育,教育体系,理学,教育经验1 宋代教育的概况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 夺取天下,深知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藩镇、武将不服命令,恣意妄为。
为此,采取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措施,削夺武将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也是为了防止悍将权臣的产生。
宋太祖于戎马倥偬之际提出:“朕欲尽令武臣读书,知为治之道。
”目的是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武将,抑制他们的野心膨胀。
同时大力提拔文人授以重职,渐渐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1.1 三次兴学宋王朝对科举取士的特别重视,而学校教育相对衰落。
科举考试与兴学育才的矛盾突出,甚至成为调整社会矛盾、改革政治经济贫弱状态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宋代开始了三次大规模的兴学活动,企图以兴学来培育人才从而把科举与学校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1.1.1 庆历兴学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州县立学。
仁宗曾下诏令诸路府州军都应建立学校,应科举者须在学三百日,才准予参与考试,即必须接受一定实践的学校教育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为应试举人取解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是改革科举考试。
规定科举考试先策论、后诗赋,并通经术;罢帖经、墨义。
宋代的教育
宋代的教育宋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宋代的文教政策二、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教育改革)三、宋代的书院四、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五、朱熹的教育思想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宋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宋代的文教政策二、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教育改革)三、宋代的书院四、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五、朱熹的教育思想二、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教育改革)(一)庆历兴学(二)熙宁、元丰兴学(三)崇宁兴学(一)庆历兴学●庆历兴学(P.173)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1、令州县立学。
2、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3、改革太学。
苏湖教法(分斋教学制度)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
1035年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
胡瑗在苏湖两地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时务,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离教学。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学生主修一科、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教育目标:明体达用•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二)熙宁、元丰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2、整顿地方学校。
3、颁定《三经新义》《周官新义》、《诗经新义》、《书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学。
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教育史宋元时期的教育
罢贴经墨义。 ▪ ⑶改革太学 。 ▪ 太学中推广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 制度。
▪ “分斋教学” 制:
也称“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 州、湖州两地办学实行的一种新的教学制 度。他在学校中设立经义、治事两斋。经 义斋学习经学基本理论,以培养高级统治 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学习农田、水利、军事、 天文、历算等知识,每人治一事兼一事,是 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 人才。
2、熙宁兴学
▪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主持
王安石
▪ 兴学的主要内容: ▪ ⑴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 ⑵整顿地方官学; ▪ ⑶颁布《三经新义》 ; ▪ ⑷整顿和发展专科学校; ▪ ⑸改革科举制度。
▪ 三舍法:
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将太学分为外舍、 内舍、上舍,初入学的学生进入外舍,通 过考试可升入内舍,内舍生通过考试进入 上舍,生员升舍均需经过考试。★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和理学
▪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 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 二程学说,成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 他亲自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拟定 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一生还编撰了许 多教材,如《近思录》、《小学》、《四书章句 集注》等。
3、崇宁兴学
▪ 宋徽宗崇宁年间 ▪ 蔡京主持
瘦金体
宋徽宗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
蔡京墨迹
▪ 主要内容: ▪ ⑴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 ⑵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
制系统; ▪ ⑶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 ⑷恢复设立医学、算学、书学,创立画学等
从三次兴学运动看宋朝
从三次兴学运动看宋朝“兴文教”政策小教语文师范121 1206122035 张瑞宋朝建立后,吸取晚唐五代两个世纪藩镇割据、权臣悍将篡位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在统治策略上由原来的重视“武功”,转为强调“文治”。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将教育推上了一个高峰。
鉴于宋朝三次兴学运动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一、三次兴学运动,广设学校北宋初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统治策略的转变以及用人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但是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仅仅不够的,因为当时能够安心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一些平民阶层的子女很难有此机会,必须要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最终,为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的兴学运动兴起了,自庆历四年(1044)年之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学运动。
如果说“兴文教”的政策在北宋成立之初的80年间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三次兴学运动之后,这个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兴学育才。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庆历兴学”促进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余波一直荡漾不息。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
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创建太学。
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宋代的教育
03 禅林影响
私学发展,名师在书院讲学 02
PART 02 宋代的书院
宋代书院的发展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PART 02 宋代的书院
宋代著名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 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 弟的隐居处,李渤曾养一白 鹿自随,人 称白鹿先生。以后李渤为江州刺史,在 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 唐时这里建为“庐山国学”,北宋初扩 为书院。1179年,朱熹为知南康军等事, 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学,并奏请赐额及 御书,书院于是声名大振。以后,陆象 山、王阳明等人都曾在此讲学。
PART 01 宋朝的教育体系
宋代教育体系较为完备,包括官学 教育、私学教育。官学教育主要包括以 国子监、太学为核心的中央官输学入和内以容州 县学校为主体的地方官学。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单击添加文本标题
专门学校:宋代中央官学设有六所 专门学校,分别为律学、算学、书学、 画学、医学、武学,由国子监和各职能 部门统辖。
PART 02 宋代的书院
宋代著名的书院
岳麓书院
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 采纳刘*的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 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书 院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书 院一千徒”。并且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 讲学的地方并称。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 (公元1662-1720)年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学 达性天”赐给书院,乾隆(公元1736--1795)亦赐书“道南 正脉”匾额。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 又改为高等师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迁此。1926 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合并,改为湖南大学。现存建筑 为清代所建,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前厅左右 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写。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
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
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
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
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
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
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
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
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
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①积极作用和影响: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我国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关系演化进程及启示
我国科举制与学校教育关系演化进程及启示一、科举制度的演变1、首先来看看宋代的科举制宋代科举制像是唐代的加强巩固版。
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代,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使科举规模和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
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第一,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科举成为取仕正途。
这个似乎更加公平公正了,也更加扩大了庶族参政的权利。
第二,考试规模扩大,录取人数增多。
第三,考试内容改革。
王安石变法时废除贴经、墨义、诗賦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
第四,考试时间改为三年一试第五,确定殿试为定制,实行三级考试制度。
州试(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第六,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
一锁院试:主考官一旦受命,立即住进宫殿,与外界隔离,防止主考官漏题,二,别头试,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时应该另立考场,别靠别派考官。
三,糊名试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起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也叫做弥封或封弥第四,誊录制。
考生试卷,心疼超后接受批改,誊抄后的试卷叫朱卷,园内的试卷叫墨卷。
这种对考试公平公正的维护,似乎和现代没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考察的知识面是大大增加、内容也不同了。
2、元代的科举制。
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民族歧视日益明显,科举制度日趋严厉,最重要的特色是规定从朱熹的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严重的僵化了世人的思想。
3、明代的科举制明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确立了八股取士制,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程序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第二,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第三,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主张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从此学校教育与科学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四、朱子读书法
(二)熟读精思
1、熟读是精思的基础
(1)“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精于思考
(1)“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四、朱子读书法
(三)虚心涵泳
1、“虚心” 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
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理学基本范畴)
3、朱熹:全面总结和发挥,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元、明、清三
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二)朱熹简介
1、学术:程学真传,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 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2、仕途:18岁中进士担任地方官职;宁宗入朝 兼任侍讲,免职,被列入伪学逆党,去世九年后 才得以翻案,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3、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撰写 《白鹿洞书院揭示》 4、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一)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二)实行殿试制度 (三)改善考官任用制度 (四)设置“别头试”
(五)建立弥封誊录制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六)扩大及第名额 (七)确定考试周期 (八)确定考试阶段 (九)确定殿试待遇
(十)改革考试内容
第三部分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的贵胄学校。
二、教育制度
(二)地方官学
1、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采用“三舍法” 3、拨给学田,保证经费 4、少数民族请建番学;开创了外国人入 地方官学的先例
二、教育制度
宋代教育
(三)书院
2.书院在近代的走向
思考:千年传统何以在近代会中断?书院发展到清末, 与新的时代需要,与西方教育体制相比,究竟呈现出哪 些局限? 书院教学内容偏窄,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几乎为零, 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书院办学规模有限,一般是数十人至一二百人而已, 不如现代班级授课制能够大量培养人才。 书院办学层次不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幼儿园,小学、 中学、大学这样鲜明的梯级层次。 书院发展到清末,弊端从生,声名狼藉,许多趋新人 士不愿使用其名。 中国在近代不断战败,传统文化自信力逐渐丧失,很 多人对人对传统的态度从部分否定走向整体否定,具 有千年教育传统的书院最终沦为全盘否定的牺牲品。
宋代的教育
20 梁文裕 35 唐 莹 41 陈 姗 51 岑家炳 76 黄丽莹 85 覃华敏 90 周小雁
一、政策 二、铨选 三、学校
目录
六、人物
四、管理
五、学术
一、政策
(一)宋代文教政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的背景 (二)文教政策的内容 (三) 宋代文教政策与教育发展的三
个时期
(一)宋代文教政策产生的背景
• 宋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显赫成就 • 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隐忧 • 宋代文化的丰厚积累
二、铨选
• (一)宋代科举的种类 • (二)宋代科举的内容 • (三)科举考试防弊措施及启示
• (四)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 (五)科举考试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一)宋代科举种类
1. 制举:由天子直接考选,不常举行。 2. 常贡:由州县贡入礼部考选,经常举
行。
3. 童子科:“凡童子15岁以下,能通经 作诗赋,州升诸朝,天子亲试之。 4. 学选:从太学三舍中选士。
④ 宋代书院发展的特点: 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 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关,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 结合,相互促进,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学院也往往成 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建立了“讲会”制度,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求学者不受地 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学,教学人员不限于书院本 身,学界名流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互相讲学,促进了学术交 流和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为百家争鸣精神; 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难论辩式,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师生朝夕相处,师生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关系融洽,感 情深厚。
宋元教育
但“实学”一词的含义却相当广泛,其所指涉的对象也不尽 相同,宋代学者心目中的“实学”与明清时学者心目中的 “实学”内涵不尽相同,宋代学者中又有理学阵营与浙东学 派之分,而明清学者所倡言的实学,更是五花八门,如有学 者就将之归纳为“实体实学、经世实学、质测实学、考据实 学和启蒙实学”等五类。 不过,在笔者看来, “实学”之 名的成立,乃是儒家学者对儒学自身反思的结果,因此,从 学术史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实学”,只能是作为儒学之一 种的“实学”,如此则诸如涉及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学问 或西学东渐后传入的西学等内容当不属于所们所讨论的范围 之中。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 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 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 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 富的藏书, 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 场所。
二、宋初的著名书院 ---教材1பைடு நூலகம்4--185
三、南宋书院的复兴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 日益普及,逐步取代了书院的地位。 到了南宋,由 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理学家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书院又进入复兴的阶段 。 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 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 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 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 也更加完备。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 一文中谈到宋代 书院兴盛的原因,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 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 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精舍这种教学 形式,来满足世人读书求学的需要:“余惟 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 胜地而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 者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之类是 也。” 从上可见,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 点: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制度
(2)意义 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方之士, 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师太学,也 “取胡瑗法以为法”,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虽然有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人,魏 晋南北朝时,有宋朝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馆的记载,但 就分科的具体内容来说,均囿于文科;隋唐时期,设立了算学、书学、 律学等专科学校,这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学校的地位比儒学低得多, 规模也小得多。直至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 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 科教学;治民、治兵、水利、算数等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 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并且,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 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三、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唐代,到宋代则大大强化。 首先是科举地位的提高。唐代科举还只是为寒门子弟 打开取得作官资格的一条门缝而已,取士名额少,取 中的还要通过吏部考核才能作官。到宋代,科举及第
的进士不仅享有显耀,而且立即就可以作官,而且升 官较快,尤其是取中高第者。
其次是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
(三)教育管理机构
在中央,国子学隶属于国子监。国子监又属集贤院管辖。
蒙古国子学隶于蒙古国子监。归蒙古翰林院管辖。 回回国子学隶于回回国子监。归翰林兼国史院管辖。 天文、星历学生归司天台管辖。 在地方上,诸路、府、州、县学等儒学系统归儒学提举司管辖。每司 设置提举、副提举、吏目、司吏等职。儒学提举司又上隶中央大司农 司。
浅谈宋代文化教育背后的经济基础
研究论文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海峡科学浅谈宋代文化教育背后的经济基础福州市博物馆林敏[摘要]在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教育都离不开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持,宋代文化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兴盛,与宋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地方文化教育。
该文尝试性地从宋政府对地方文化教育的政策角度分析探讨宋代文化教育背后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宋代文化教育经济基础在统一的王朝中,中央的政策常常会对地方产生重要的影响,宋王朝在北宋时出现了三次兴学高潮,对两宋教育,尤其是地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三次兴学分别是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崇宁兴学。
三次的兴学运动虽最终都失败了,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其中健全中央与地方学校学生等相关经费制度以保证各地学校正常运行的做法,体现了宋王朝务实的一面。
虽然理学家以谈利为耻,但不可否认的是若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学生很难专心读书。
如《东轩笔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范文正公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文正赠钱一千。
明年,孙生复道睢阳谒文正,又赠一千。
于是范文正公询问原因。
“孙秀才戚然动色曰:‘老母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足旨矣。
’”范公同情此人,遂补其为学职,月得三千以供养,希望其能安心就学。
此生不负众望,十年之后以教授《春秋》闻名于泰山之下,朝廷闻此名,将其招至太学。
“文正叹曰:‘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循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①《曲洧旧闻》也记载了一个相似的故事:盛文肃镇广陵时,欣赏某人之文才,问其为何不应科举?其人对曰:“下走窃亦有此志,顾朝夕之养是急,不得三年读书工夫耳。
”文肃曰:“吾有圭田,租八百斛,可以成君此志也。
”该生接受了盛文肃的馈赠,专心治学,“后三年遂中制科”②。
贫者日为衣食所累,设想温饱尚成问题,士人又哪有心思苦读经书,研习学问呢?此外学校的开支也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没有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无法正常运转,最后也只能屋坏人去。
宋代的文教政策及制度
中央官学宋在国子监下设置教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及辟雍存在时间短暂),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技艺的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辽在国子监下曾置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五国子学。
金国和元代仿宋在国子监辖下除设立国子学外,还建置以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的学校,如女真国子学,蒙古国子学等,亦分别称国子监。
其目的在于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持本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传统。
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①思想统治愈益强化。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育思想,到南宋末年以后,更获得正宗地位。
元代开始,朱熹注的《四书集注》被御定为基本教材。
②等级限制逐步消失。
宋代国子学与太学的等级限制已趋宽松。
元、清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统一政权,统治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故学校的民族界限极森严。
少数民族生员在学的待遇与出仕,均优于汉族国子监生。
但就同一民族的学生而言,等级限制逐步趋向消失。
③太学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
宋皇佑、嘉佑年间,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又称“苏湖教学法”)。
其特点是经义与实学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相切磋相结合。
宋熙宁、元丰期间,推行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学中分置外舍、内舍与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试图将国家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统一于学校。
元延佑期间,继“三舍法”建太学六斋,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各二斋,东西相向。
三等之间,始有确切的程度区分。
汉人升入上两斋,蒙古及色目人进入中两斋,实行积分制。
明、清因之。
明国子监首创监生“历事”制度,即监生实习制度,时间1~年不等。
地方官学仍照唐制按地方行政区域建学。
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及县三级,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
辽、金仿宋建有府学、州学及县学。
元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
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
宋的地方教育比汉、唐发达,其特点如下:如①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史考研真题1996年中教史简释下列各词1有教无类 2三纲领、八条目 3鸿都门学 4四书五经 5朱子读书法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7、同文馆8、癸卯学制9、杨贤江 10、陕北公学回答下列各题1、试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2、简述隋唐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和对教育的影响。
3、简评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
4、简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5、试述严复在教育的作用及学习西方方面的主张,你有何评价。
6、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你有何评价。
外教史简答题1“七艺” 2昆体良3绅士教育 4自然适应性原则5教育万能论6“国防教育法” 7《巴甫雷什中学》问答题1试论近代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的过程,基本主张和历史意义。
2述评欧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特点1997年中教史名词解释1、孔子的“求放心”2、荀子的“化性起伪”3、教学相长4、九品中正制5、苏湖教学法6、洪仁玕7、京师大学堂8、康有为的“废八股”“变科举”的主张 9、中华基督教教育会10、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问答题1、谈秦皇汉武文教政策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朱熹是怎样用理学观点阐述教育作用的3、试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并加以评价4、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外教史简答1 “五项竞技”2西塞罗 3修道院教育 4人文主义教育5《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6费里法令7“九五”决定8永恒主义问答1 试论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2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述评。
3 应如何正确评述教育历史人物?(举例说明)1998年中教史名词解释1、六艺2、稷下学宫3、《学记》4、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5、《三字经》《千字文》6、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7、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8、京师大学堂9、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10、抗大的教育方针问答题1、从对人性论的不同观点,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主张2、简述唐代中央官学制度的构成,并分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有何共同特点?试举例加以阐明4、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并加以评价5、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并予以评价6、评述杨贤江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外教史简答题1 亚里士多德 2耶稣会教育3形势教学阶段4拿破仑教育改革5史密斯—休斯法 6《教学与发展》问答题1 西欧近代初等教育发展述评。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篇一:中国教育史文教政策和学校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史第一章文教政策与教育宗旨一、汉代:“独尊儒术”汉武帝即位后,在教育上转而采用儒家的主张,重新肯定了教育在育才和优民两方面的作用,把教育作为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经典表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影响:第一、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第二、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第三、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二、隋唐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重振儒术:第一、尊孔。
孔子在唐代的地位很显赫。
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
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第二、整理,统一儒经。
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的《五经正义》,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开成石经》。
第三、提高儒士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总结了汉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于儒、佛,道三学,分主次轻重地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
因此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1. 重振儒术:尊孔、统一儒经,提高儒士地位2. 兼容佛道3. 与汉代儒术独尊不同,既是儒学的复兴,也是儒学与佛道思想的结合。
三、宋代:“兴文教”政策与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宋王朝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各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明清1. 尊经崇儒2. 推崇程朱理学3. 实行文化专制:一是文字狱。
二是改编,销毁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