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_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
资源的整体水平进行了界定, 并依据相应的现状资料和数据, 论证了中国目前人力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质量
不高, 因此人力资源的总体水平不高, 得到中国目前依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而非人力资源强国的结论; 进而通过
对中国未来人力资源走势的分析, 认为中国未来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出现劳动力数量的绝对短缺, 人力资源
MODERN ECONOMIC RESE——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分析
童玉芬
内容提要: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如何, 以及
人力资源是如何得到开发和利用的, 直接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该文从人力资源的概念出发, 对人力
数量不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和结构等。最后, 文章提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教育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处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将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当前引领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全党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解决和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因此,深刻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目标、核心内容,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创新思路,明确任务,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对于把握和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切实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因此,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对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
只有加快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因此,教育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11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4班邢园园2011448208教育强国是中国致富图强的良方,当改革越来越深入的时候,当建设一个发达的中国急需科技急需人才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就是教育强国。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恒强则国恒强。
教育强国有两层深刻的含义:一是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培养能力、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教育强国;二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
提高劳动者素质、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根本动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先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发,弱化文凭教育,使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具有就业能力,从而顺利进入各种不同的劳动领域内就业,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强教育发展步伐,是解人类进入科技进步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新时代,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我们已经建设了一个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教育强国。
建设一流的国家,必须首先发展一流的教育。
强国必先强教,已成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然要求和时代强音。
在不同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以务实求真的精神,以全局发展的观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
抚今追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整体谋划教育战略,进行超前部署,指明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相继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人力资源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总体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对国家发展面临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
主要表现为:站在了新的起点、明确了新的方向、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动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第二,现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渠道。
第三,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由大到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方向。
第一,深化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强调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强国必先强教。
二是突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意义,提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突出了教育的民生意义,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反映了富民强国的思想。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是中国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培养本土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的科研和产业水平提高,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型。
本文旨在提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参考,以下是具体内容: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 项目背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各国争夺优势的核心要素。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与全球科技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2 项目目标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引进和培养世界级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具体目标包括:(1)引进和培养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和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中国在各领域的科研和产业水平的提高。
(2)培养一批拥有全球眼光、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战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基础。
(3)建设一批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我国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人才引进和培养2.1 人才引进为了实现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目标,必须积极引进国际上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1)加强海外人才的招募和引进,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吸引他们来华工作和研究。
(2)为国际知名学者提供短期访问、长期教授和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3)鼓励国内优秀人才回国,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和条件,吸引他们回国工作和发展。
2.2 人才培养除了引进人才,另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1)推动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和培养改革,鼓励创新和实践,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鼓励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主讲人:袁贵仁主讲人简介袁贵仁,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课程简介3月4日上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围绕“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这一主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正在参加培训的第36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33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和第27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第4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研修班学员作专题报告。
袁贵仁从世情、国情、社情、教情四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深刻阐述了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科学发展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他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我们要坚持发扬已经为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同时学习借鉴外国的有益做法,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育改革创新,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
袁贵仁指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是: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先发展、改革创新,努力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人才是核心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今后十年的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六个方面,构建以国民教育为主体、更加重视继续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
围绕教育发展重点任务,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
要把教育改革的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改革实效方面下功夫。
袁贵仁指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主要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四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五是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六是设计实施重大项目和加强改革试点。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我国研究了至少十个国家基本 上五年为一期的规划纲要的蓝本。 他们教育发展规划中主题词, 一是教育的质量; 二是教育的公平; 三是人才的本土化; 四是教育的信息化; 五是教育的国际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实现教育现代化 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
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 胡宝生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科学 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 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我国 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5月,美国联邦教育部 发布了美国联邦教育部《200教育战略目标和教育 部系统综合管理战略目标。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俄罗斯制订的《2020年前的 俄罗斯教育——服务于知识经济 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与创新性 经济发展——2009~2012年现代 教育模式实施方案》。 欧盟颁布了《2007-2013年终 身教育整体行动计划》。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 思考
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 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 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 长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 人力资源强国。
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纲领--《纲要》解读
坚持发展人才原则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发展人才原则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
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新中国教育的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的60年。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
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
1、答:作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化已经影响到了教育,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人类发展观念发生转变,过去是单向的、只强调经济发展,现在有学者归纳出社会发展观等于国民幸福指数。
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善治,二是经济的发展,三是文化教育的发展,四是环境保护。
一个最为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人们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的情况下,高考仍然充当着强大的指挥棒。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从学生、家长到老师、学校,包括地区教育管理机构的共识是,教育要向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的方向去努力。
有学者感言:“经过重重考试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在四年教育之后,常常既没有被获得灵魂上的解放,视野上的开阔,也没有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
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
我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社会,大多数人渴望通过考试来获得多一点的生存空间,但教育却成为我们社会最大的资源浪费…”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调查显示,26.4%的公众认为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义务教育领域,19.3%认为是高等教育。
对于义务教育领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成公众认为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另外,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农村办学条件问题、乱收费以及学生课业负担重问题也均有较高的提及比例2、答:《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方针”,但就中小学语文教育而言,由于“育人为本”彰显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而显得尤为重要。
《规划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绿色人本战略是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
些 发 达 国家 也 只 是 初 现 端 倪 , 其 是 高 端 的绿 色 尤 专 业 教 育 需 要 有 雄 厚 的 科 研 基 础 、 实 的 学 科 功 扎 底 和有 力 的 经 费 支 持 , 果 不 自量 力 应 景 赶 时 髦 如 为 专 业 “ 色 ”, 后 果 令 人 堪 忧 。 要 深 刻 汲 取 上 其 已有 经 验 教 训 , 色 人 力 资 源 能 力 建 设 是 脚 踏 实 绿 地 、 序 渐 进 的 一 种 历 史 累 积 过 程 , 万 不 可 以 循 千
色 经 济 未 来 发 展 具 有 很 大 不 确 定 性 , 前 即使 一 目
企 业 的 环 保 负 担 真 有 那 么 重 吗 ? 我 们 经 常 可 以 看 到 , 些 企 业 即 便 公 开 排 污 , 保 部 门 也 一 环 睁 只 眼 闭 只 眼 ; 至 某 地 污 染 已 相 当 严 重 , 些 甚 一 村 民被 迫 集 体 跪 求 治 污 时 , 些 环 保 部 门 还 在 敷 一 衍 塞 责 , 不 出 更 多 实 际 处 理 措 施 。 当 然 , 此 拿 在
.
( 曰风摘 自《 财经 问题研究》 00年第 l 《 色 21 0期 绿
经 济 背 景 下 的人 力 资 源 能 力建 设 》 )
环保 部 门成 为 企业 最 大 负担 让 谁 蒙羞
耿 海 军
据 《中 国 经 济 周 刊 》 道 , 场 史 上 规 模 最 报 一
大 、 格 最 高 、 时 时 间 最 长 的 为 中 小 企 业 减 负 规 历
锯f } r 掰宪考 21 - ̄7 期( 考 00f 0 总第24 期) - . 32
可持续发展
作 为急 功近利 的“ 绩_程 ” 搞 。 政 丁 来 立 足 T 业 化 、 镇 化 发 展 和 市 场 化 制 度 转 型 城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
6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开展,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各行各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紧迫任务。
2020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谋划“十四五”发展和2035远景目标的启动之年,还是中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的关键阶段。
为确保圆满收官,与“十四五”规划做好衔接,课题组全面梳理《教育规划纲要》中涉及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总结十年间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并面向“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主要成就十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一)培养数以亿计毕业生,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贡献作者简介孙诚(1961- ),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终身教育(北京,100088);聂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通讯作者宗诚(1982- ),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南京大学教育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北京,100088)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GYB2020009 ),主持人:孙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十年回顾与展望孙诚 宗诚 聂伟摘 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2011年教育部12号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1.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试卷、答案)
育、__________________、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
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
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考试招生制度改 革、__________________、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 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是:__________________、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 程、__________________、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提 出要加强 “ 双 师型 ”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 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 题。对此, 教 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 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 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 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 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 强国迈进,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 第二个亮点,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若干 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个亮点,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 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 第四个亮点,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到 2020 年要基本普及学前 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 ,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 说是一个很大的提 高。
试论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试论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第一篇: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被誉为人力资源大国。
然而,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还需要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试论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首先,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质量包括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推动教育的公平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职业教育,提高技术工人的培训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其次,创新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人才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条件。
人才流动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鼓励人才的跨地区流动。
同时,还要加大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鼓励他们回国发展,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才选拔、培训发展、激励激励等方面。
我们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教育、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人才流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论教育强国战略下齐国教育制度的变迁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 1 . 3 3 , N o . 4
ADr . 2 01 3
文章编 号 : 2 0 9 5— 4 6 5 4 ( 2 0 1 3 ) 0 4— 0 1 2 4— 0 2
论教 育强 国战略下齐 国教育制度 的变迁
制度 的创新 。齐国从 第一 代 国君姜 太公 实行 “ 尊 贤尚 功” 的国策 , 历经管桓 时期 的“ 尊贤、 育才, 以彰 有德 ” , 再 到苟 子的“ 尊师重教” 和稷下 学官的辉煌 , 齐 国执政 者形 成了一 整套教育 强国的理 论体 系 , 这 套教育理 论 能够为 齐 国实现 称 霸的终极 目的带来超 过预期 成本 的净 收益 , 因此便 推动 齐国的教 育制 度不 断地发生变化 、 创新, 从而保证社会 成员 或政 治集 团追求潜 在 的利益 , 这体现 了齐 国教育 制度 变迁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义。
、
问题提 出 : 教育强 国战略
《 国家 中长期 教 育改 革 和发 展规 划 纲要 》 ( 以下 简称 《 纲要》 ) 中指出 , “ 按照面 向现代化 、 面 向世 界 、 面向未来 的 要求 , ……推 动教 育事 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 展 , 加快
治者所重视 。齐国作为周朝 的一 个诸侯 国, 历经 了争 霸战 争频起 的春秋 与战 国时 期。 因此 , 齐 国 的治 国行政 都 是 围 绕着称 霸来进行 的 , 这 就是教 育制度 变迁 的主体 齐 国希 望 获得 的最 大的潜在 利益。教育制度变迁的根本动机 源 自于
对潜 在利 益的追求 , 社 会成员 或政 治集 团正 是基 于对 占有
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本强国
力, 造成 巨大的浪费。把人 力资源第一转化成 世界 第一的科技 竞争能力 , 是贯彻 实施科学发
展 观 的必 须 。
工业 经 济 时 代 的 效 率标 准是 劳动 生 产 率 ,
在 知识经济时代 。 则是 知 识 生 产 率 , 即运 用 知 识 生 产 出新 的 知 识 的频 率 , 行 知 识 创 新 的 周 进 期 , 知识转化为新 的生产力的速度 , 使 强调 的 是 产品质量的更新 。由于科技 创新的迅猛 发 展 , 品迅 速 更新 换 代 , 走 向 多样 化 、 性 产 并 个 化 , 个企 业 、 个 国家如 果没 有 知 识 的 创 新 、 一 一 技 术 的 创 新 , 转 化 为新 的 产 品 , 么 劳动 生 并 那 产率越 高, 产品积压就会越 多, 费就越大 , 浪 亏 损 就 越 严 重 , 入 恶 性循 环 。科 技 创 新 者提 高 进 知 识 的 生 产 率 , 速 知 识 创 新 的 周 期 , 速 产 加 加
断上 升 , 并且 日益 成 为 推 动 经 济 增 长 的核 心 因 素 。人 力 资 本与 人 力资 源 有 着质 的 差别 , 力 人 资本 是 社 会 财 富 增值 和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加 速 器 , 力 资 本会 因 条 件 、 境 不 同 而发 生 效 人 环 研存在严重脱节 。 科研 成 果转 化 不 成 现 实生 产
对 生产 力 发 展 的 作 用 , 对 发 展 社会 生 产 力主 他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有 着质的区别 2 世 纪是 知 识 经 济 时代 ,在 寻 求 新 的 经 l 济社 会 发展 方式 的 努 力 中 , 们 发现 这 取 决 于 人 人 力资本所有者进行的创新活动 , 而人 力资本 的创新能 力是任 何竞 争对手 都无 法克隆 的。 坚持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 。 最根 本的就是要促进 人 的 自由 而 全 面发 展 。 只 有 人 的 自由 而 全 面 发展 , 能发 挥 积 极 性 、 体 性 、 造 性 和 丰 富 才 主 创
从人力资源大国出发向新的历史目标前进
好学 ”最 大 的差 别 是 质量 问题 。下 一个 阶段 各级 , 各类教育 鲜 明的阶段 性 特征 就是 提 高质 量 , 高 等 对 教育这个 要求就更突 出 , 贵州大学 来说也更突 出 。 教育 质量上来 。 当然 规模 、 构 、 结 质量 、 益还 有一 效
期望接 受现代化 的教 育 , 们 总是 想 着哈佛 、 鲁 、 他 耶 牛 津、 剑桥那样 的名校 。人 民群 众对 高 等教 育 提这
样 的要求 , 心情是 完全 可 以理 解 的。 中国人从 来 是 尊师重教 的 , 特别是在生 活水平提 高后 , 对孩子 的培 养教育就 是家长最重要 的事情 。从 “ 有学上 ” “ 到 上
好 地发展 , 这是科 学 发展 的 一个 重要 组 成部 分 。高
高 教育质量作 为主要任务 。 这次学 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高校来说 , 确实 是一次历史性 的机 遇。全国 的高校包括 贵州大 学在
内, 动员是非 常深入 的。为什么呢 , 因为我们 的干部 、
老师 、 职工都深切体会 到 , 我们经 历 了高等教育 大发
的, 但贵州 的成 就更显著一 些 。 新中国建立 6 0年来 , 尤其是 改革 开放 3 0年 来 ,
孩 子们有学 上 , 一 个 阶段 的主 要 任 务 是上 好 学 。 下
当然 , 贵州 的高 中阶段教育 、 等教育还 有发展规模 高 的问题 。我 国还处 在社 会 主义初 级 阶段 , 百 姓都 老
中国教育取得了伟大 的成就 , 把我们 国家从人 口大国 建设 成人力资源大国。我们站在新 的历史起 点上 , 从 人力资源大 国出发 , 向新 的历 史 目标 前进 , 建设人 力 资源强 国。贵州 的教育和贵州大学 的发展 , 同样取 得
推动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
推动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作者:暂无来源:《时代汽车》 2014年第1期创新培养汽车人才,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民族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提高行业优秀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度,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国家战略要求,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韦智敏今年是新中国汽车工业诞辰60 周年。
60 年的发展历程,是开创、涅、变革、转型、创新的成长过程,中国人的汽车梦,吸引几代汽车人锲而不舍,攻坚克难,不断开启中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更多的新挑战。
环境的压力、能源的枯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缺失、汽车零部件能力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核心技术依赖度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日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
改革步伐的推进,改革举措的落地,关键还是靠人才。
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关于“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的战略部署,以《国家人才规划纲要》和汽车行业人才的紧迫需求为指引,以实施全国汽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汽车人才工作。
对于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汽车行业来说,切实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人才工作的精神,着力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是行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纲要》解读:通过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0-12-02 [文号]:作者: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浏览次数:1088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一个关键词。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
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
同时,我们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和路径,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在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具有一种“关门办学”的封闭性。
《纲要》提出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一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并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在干中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
曾有人说中国制造的电脑、电视、洗衣机是按照国际标准,全球通用的;但我们培养的工程师、医生却不能与国际标准兼容,难以在其他国家就业。
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是改革教育的时代要求。
这不仅意味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项目,同时意味着加大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通过
开放促进改革,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造就创新型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处于核心地位。
包括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及改善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等等。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内容,例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重视因材施教,实施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等。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需要形成健康的学术环境,成为学者和学生能够潜心研究、安心学问的场所。
《纲要》提出了“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等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种良好环境的形成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文化创新,需要重视“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
《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
”这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成果产生的丰厚土壤,它与体制机制的改革相辅相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杨东平)
纲要解读: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确定了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
为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本报从今天起约请专家对其中的重点和亮点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序言部分)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而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矛盾日趋突出,能源资源需求和
生态环境压力大幅上升。
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将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势必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科技、人才和教育三大规划纲要,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目标是使我国2020年跻身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三大目标如期实现,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后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4%,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9%和
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20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增加到9.5年和12.4年。
从若干国际组织的评价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表明我国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是有依据的。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教育战略规划,将其作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国家战略选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教育改革发展确定的重要战略目标。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未来10年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可以基本完成的重要任务。
就是要在保持人力资源开发数量占明显优势的同时,使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也居于世界较好水平。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存量、能力、潜力、贡献和负债等国际可比指标看,2020年我国可望达到全球第12至15位(也有预测进入前10位的)。
从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结构看,在200多个国家中,呈现金字塔形状的往往是欠发达国家,正梯形乃至桶形结构的仅占1/3。
预计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分别达到1.1亿人、5500万人、4700万人和3550万人,基本完成从金字塔形向正梯形转型,也可视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标志之一。
教育规模结构转型,往往与产业就业结构调整联系在一起,也同社会消费结构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有关,社会教育需求将呈现高质量、多样化和终身化趋势,势必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