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纲要》解读:通过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0-12-02 [文号]:作者: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浏览次数:1088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一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出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和路径,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在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具有一种“关门办学”的封闭性。《纲要》提出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的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并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在干中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曾有人说中国制造的电脑、电视、洗衣机是按照国际标准,全球通用的;但我们培养的工程师、医生却不能与国际标准兼容,难以在其他国家就业。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是改革教育的时代要求。这不仅意味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项目,同时意味着加大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通过

开放促进改革,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造就创新型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处于核心地位。包括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及改善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等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内容,例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重视因材施教,实施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需要形成健康的学术环境,成为学者和学生能够潜心研究、安心学问的场所。《纲要》提出了“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的政策”,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等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种良好环境的形成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文化创新,需要重视“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这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性成果产生的丰厚土壤,它与体制机制的改革相辅相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杨东平)

纲要解读: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确定了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为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本报从今天起约请专家对其中的重点和亮点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序言部分)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而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矛盾日趋突出,能源资源需求和

生态环境压力大幅上升。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将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势必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科技、人才和教育三大规划纲要,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目标是使我国2020年跻身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将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三大目标如期实现,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后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4%,初中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99%和

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2%,20岁至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增加到9.5年和12.4年。从若干国际组织的评价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表明我国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是有依据的。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教育战略规划,将其作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国家战略选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教育改革发展确定的重要战略目标。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未来10年经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可以基本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保持人力资源开发数量占明显优势的同时,使人力资源开发质量也居于世界较好水平。从人力资源开发的存量、能力、潜力、贡献和负债等国际可比指标看,2020年我国可望达到全球第12至15位(也有预测进入前10位的)。从大中小学在校生规模结构看,在200多个国家中,呈现金字塔形状的往往是欠发达国家,正梯形乃至桶形结构的仅占1/3。预计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分别达到1.1亿人、5500万人、4700万人和3550万人,基本完成从金字塔形向正梯形转型,也可视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标志之一。教育规模结构转型,往往与产业就业结构调整联系在一起,也同社会消费结构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有关,社会教育需求将呈现高质量、多样化和终身化趋势,势必需要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