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对于本病的辨证分型,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 标准,文献报道颇不一致。临床大体可分为肝胆郁结、肝胆湿 热、热毒内结等3型。 (1)肝胆郁结: 胆腑不利,气机阻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发病。常见于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早期。证见腹痛时作,痛连胸胁,腹胀呕恶, 口苦纳呆,苔薄脉弦。治则: 疏肝利胆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常用药物有: 柴胡、芍药、香附、黄芩、虎杖、青皮、郁金等。
临床表现
(2)休克: 部分病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苍白,肢端 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出血征象: 外溢的胰液沿组织间隙达到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因而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周。 (4)肠梗阻及移动性浊音: 肠梗阻常为麻痹性。腹腔内出血、渗出较多时,可叩出移动 性浊音。
预防
本病系由胆道疾病引起,因此,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可有效 防止本病的发生。
治疗
(2)肝胆湿热: 肝胆疏泄不利,湿热内生,蕴结不散,熏蒸肝胆而发病。证 见腹痛发热、黄疸、口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 数。治则: 清热化湿,疏肝利胆。方选大柴胡汤,常用药物有: 柴胡、大黄、黄芩、山栀、半夏、蒲公英、川朴等。 (3)热毒内结: 肝胆湿热不散,热从火化,火毒内生,即可腐肉成脓,又可 耗气动血、甚至阴阳离决。 证见高热不退,腹痛拒按,持续不解,腹肌强直,口干唇燥Leabharlann Baidu 面目红赤,或全身深黄,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燥黄或 灰黑,脉细数。
鉴别诊断
早期或水肿型胰腺炎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道疾病、 肠梗阻及阑尾炎等相鉴别。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需与胃十二指肠 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心肌梗死等相鉴 别。通过一些特殊检查仍不能鉴别时,应作剖腹探查。本病同 非胆源性胰腺炎的鉴别有时很困难,但是由于两者治疗基本相 同。因此,不是鉴别的重点。
治疗
热入营血者可见皮肤瘀斑,齿龈出血等。热陷心包者可见神志 昏迷,或谵妄狂躁。伤阴损阳,阴阳离决者,可见四肢厥冷, 大汗淋漓等。治则: 清热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物有: 黄连、黄芩、生地、丹皮、山栀等。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者, 可加大承气汤。热入营血者可加清营汤。热陷心包者,可加安 宫牛黄丸。亡阴亡阳者,可用参附汤、参脉散、独参汤等。 2.西医治疗 本病常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对于急性出血 坏死型胰腺炎,更应当配合抗休克、抗感染、对症、支持、手 术等措施。
病因
3.其他 胆道寄生虫、瘢痕狭窄、肿瘤及奥狄括约肌功能不全 等均可造成胰管梗阻,胰液排泄不畅,胆汁逆流等而发生本病。
发病机制
①结石嵌顿于壶腹部,胆汁通过共同管道逆流入胰管内,感 染即带入胰管。②胆石排泄过程中,使Oddi括约肌发生麻痹性 松弛,肠内容物反流入胰管,导致胰腺炎。③毒性物质对胰腺 组织的损伤。它们包括:
1.结石 胆道系统的结石在体内发生移动,不仅结石本身可造 成壶腹部的狭窄,而且结石可引起黏膜的损伤,造成继发性水 肿或感染,加重狭窄。壶腹部狭窄,胆道内压力增加,胆汁逆 流入胰腺,胰酶被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2.感染 胆道系统的细菌感染时,胆汁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其代 谢产物,其中的某些成分如细菌酰胺酶等可激活胰酶,造成胰 腺的自身消化和急性炎症;胆总管的炎症可直接累及胰管,胰 管引流不畅而向胰组织内逆流而发病。
游离胆汁酸、细菌、非结合胆红素及溶血卵磷脂。游离胆汁 酸具有毒性,可损害胰管黏膜屏障;细菌能分泌葡萄糖醛酸酶 (β-glucuronidase),后者能分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而 非结合胆红素对胰腺有毒性;急性胆囊炎病人胆汁内有溶血卵 磷脂,它能直接损害胰组织。
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起始于上腹部,出现早。典型者常突然 感脐上偏左疼痛,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重,呈刀割样。常放射 至肩部、胁部和腰背部。随着炎症的扩散,腹痛范围可呈带状, 或向全腹扩散。 (2)恶心和呕吐: 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几乎在腹痛的同时出现,初期发作较为 频繁,常常为喷射状,内容有食物和胆汁,晚期出现肠麻痹, 可呕吐出粪样物。 (3)腹胀: 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实验室检查
尿淀粉酶增高稍迟出现而持续时间较长。血清脂肪酶在发病后 24h增高至1.5康氏单位以上。 2.腹腔穿刺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时,腹腔穿刺常可抽到混浊液, 且可能见脂肪小滴,并发感染时可呈脓性。腹腔液淀粉酶常增 高,往往高于血清淀粉酶,且持续时间也比血清淀粉酶长2~4 天。
其他辅助检查
1.腹部平片 急性胰腺炎病人中有2/3可显示异常。具体表现 有: 胰腺阴影增大,边缘不清,密度增高,局限性肠麻痹,横结 肠截断征(仰卧位时可见结肠的肝曲、脾曲充气,而横结肠中段 无气)。 2.胸部透视 可见左侧膈肌升高,中等量左胸腔积液,或左下 肺不张。 3.B型超声检查 可发现胰腺弥漫性肿胀、增大,轮廓线略呈 弧状膨出。阳性率可达45%~90%,并可发现胆道疾患。 4.CT检查 是现代灵敏的非侵袭性诊断方法,70%~90%的病 人有不正常表现:
“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本病属中医“结胸”、“黄疸”、 “腹痛”、“胃脘痛”等范畴。
流行病学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 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
胆道的各种疾病,包括结石、蛔虫、感染、瘢痕狭窄、肿瘤、 炎性水肿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共同通路”是其发 生的解剖基础,其中结石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治疗
目前的趋势是,在积极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待病人的急 性症状已缓解之后再采取延期手术,多在急性发作后7天左右 进行。但是对于诊断不肯定和经使用各种支持疗法病情仍进行 性恶化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胆道病变的不同 而选择。对于胰腺本身的处理可采用胰腺引流、胰腺切除等术 式。
预后
急性水肿型预后良好,但如果胆道病变治疗不彻底,一次发 作后常有频繁发作相随。出血性坏死型预后仍较严重,并可出 现多种并发症。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biliogenic acute pancreatitis
类别
消化科/肝胆疾病/胆囊疾病
ICD号
K83.8
概述
胆道结石、炎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损害,胰液 外溢,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医虽无 此病名,但张仲景已指出了“呕不止,心下急”,“按之心下 满痛”等类似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同时提出了治疗 原则与方药:
其他辅助检查
局灶性或弥漫性胰腺增大,密度不均,外形不规则,胰腺或胰 腺周围液体积聚等。
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常要结合临床、生 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判断。1988年日本制定的标 准如下: 1.急性腹痛发作伴有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2.血、尿或腹水中胰酶升高。 3.影像学检查、手术及活检发现胰腺有异常。具有含第1项在 内的2项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临床可供参考。
治疗
(1)控制饮食和胃肠减压: 症状轻者进食少量清淡流质,恶心、呕吐、腹胀明显时,需 胃肠减压,中药可自胃管注入。 (2)支持疗法: 静脉补充电解质,维护足够的循环血容量,补充足够、全面 的营养,对于提高本病疗效十分重要。 (3)抗生素的应用: 主要是抑制肠道细菌生长,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常选用广 谱抗生素。 (4)抗胰酶疗法: 抑制胰腺分泌等措施均可应用。 (5)手术 对于本病手术时期及手术方式问题目前争论较多。
并发症
1.黄疸 少数出血坏死型病人,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的 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2.休克 部分病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苍白, 肢端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出血征象 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 周。
实验室检查
1.本病常有低血容量休克及合并感染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 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加,二氧化化碳结合化碳结合力降低。 血糖在发作早期增高,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急性坏死型者血钙 在2~5天开始下降,如果在1.75mmol以下,说明病情重笃。血 尿淀粉酶增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急性胰腺炎病人 70%~95%表现有血清淀粉酶增高。24h到达高峰,5天以内恢复 正常,持续增高12天以上者,表示已有并发症存在。
临床表现
腹胀的程度与胰腺炎的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轻者持续2~3天, 重者可持续7天以上,常伴有排气、排便中止。 (4)黄疸: 一般较轻,多为阻塞性,但少数出血坏死型病人,黄疸是严 重腹腔内感染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5)其他: 发热、消化道出血、休克征等可出现于部分病人。 2.体征 (1)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 多数患者腹部压痛,以上腹部为主,腹肌多紧张,但其程度 不如胃肠穿孔或胆囊穿孔,部分病人有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