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说课稿范文
渔歌子说课稿 完美版
渔歌子说课稿 完美版
一、课程背景
本次课程是一堂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旨在通过渔歌子这首经典的民间歌曲,帮助幼儿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并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
本次课程的内容包括:
渔歌子歌曲的学习和欣赏
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
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知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幼儿将能够:
学习和欣赏渔歌子这首经典的民间歌曲
培养音乐表演能力,学会演唱和伴奏渔歌子
促进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合唱和合奏,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团队合作技能
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渔歌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渔歌子歌曲的学习和欣赏
通过听歌、观看视频和讨论,让幼儿学习和欣赏渔歌子这首经典的民间歌曲,了解其歌词和曲调。
2. 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
通过声乐训练和乐器演奏,培养幼儿的音乐表演能力,让他们学会演唱和伴奏渔歌子。
3. 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合唱和合奏的活动,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让他们通过音乐的共同创作,培养情感认知和团队合作技能。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知
通过讲解渔歌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幼儿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渔歌子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课程,幼儿学习和欣赏了渔歌子这首经典的民间歌曲,培养了音乐表演能力,促进了情感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并认识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8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
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读课题)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
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2、找出景物:(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
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
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
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
怎么画呢?(生板演)4、想象画面:(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
《渔歌子》说课设计(精选14篇)
《渔歌子》说课设计(精选14篇)《渔歌子》说课设计篇1《渔歌子》位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张志和写的一首词。
本组选编内容全是描绘的山乡田园风光: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飘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
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段,进而进行综合性学习。
《渔歌子》便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的。
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于景,写景简洁优美,以词入画。
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渔歌图”,让我们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学生到了四年级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古诗词内容,学习这类教材也有了一些基础,能够在认知内容的基础上作深层的思考,体会词中的意境。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了解了教材所处的位置,结合年级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识记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于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其中,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
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关于教学程序设计,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由一幅优美的山原风景画,引出本课所学的词──《渔歌子》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知道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这里可以给学生补充讲述一些有关词牌的知识,将先前学过或课外看到过的词牌在课堂上作个交流,使学生对“词牌”的理解更真实贴切,继而由题目入手,从学生想到的“渔夫、渔歌”引入到词的教学。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引言概述:《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被广泛传诵。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阐述《渔歌子》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正文内容:一、《渔歌子》的创作背景1.1 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的创作热情高涨。
1.2 作者背景:《渔歌子》的作者文征明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二、《渔歌子》的艺术特点2.1 诗歌形式:《渔歌子》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形式简洁明快。
2.2 感情表达:作品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渔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难和命运的思考。
2.3 意境营造: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宁静、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渔歌子》的主题思想3.1 命运与苦难:作品中渔民的艰辛生活和命运的无常,反映了人类面对苦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3.2 人生哲理:通过渔民的生活经历,作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对命运的反思和对生活的热爱。
3.3 自然与人性:作品中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性的本真和纯洁。
四、《渔歌子》的文学价值4.1 语言艺术: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4.2 情感表达:作品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共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3 思想深度:作品通过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五、《渔歌子》的影响与传承5.1 文学影响:《渔歌子》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2 文化传承: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5.3 艺术传播:《渔歌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广泛传颂和传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综上所述,《渔歌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它通过对渔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引言概述:《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民间歌谣,它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情的描绘,表达了渔民们的艰辛与乐观向上的精神。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渔歌子》进行阐述,分别是歌谣的背景介绍、歌谣的情节梗概、歌谣的艺术特点、歌谣的文化内涵以及歌谣的影响与传承。
一、歌谣的背景介绍:1.1 渔歌子的创作背景:歌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1.2 作者介绍:歌谣的作者是谁,他的创作背景和经历。
1.3 歌谣的流传:歌谣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歌谣的情节梗概:2.1 歌谣的主要情节:歌谣中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
2.2 歌谣的情感表达:歌谣中通过怎样的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3 歌谣的结局:歌谣的故事有怎样的结局,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思考。
三、歌谣的艺术特点:3.1 语言表达:歌谣中采用了怎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特点。
3.2 音乐元素:歌谣中是否有音乐元素,如何体现。
3.3 描写手法:歌谣中的描写手法有哪些,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歌谣的文化内涵:4.1 对自然的描绘:歌谣中如何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4.2 对生活的思考:歌谣中通过对渔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怎样的思考和观点。
4.3 对人性的探讨:歌谣中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了怎样的人性问题。
五、歌谣的影响与传承:5.1 歌谣的影响力:歌谣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作用。
5.2 歌谣的传承:歌谣是如何在后世传承下来的,有哪些改编和演绎版本。
5.3 歌谣的当代意义:歌谣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详细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渔歌子》这首民间歌谣的背景、情节、艺术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影响与传承。
这首歌谣以其深情的描绘和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和听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它也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课堂主讲人,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渔歌子》的课程。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探索这首古老而动人的民间歌曲。
一、课程导入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渔歌子》的歌曲演唱,用声音向大家展示这首歌曲的美妙和特色。
(音乐响起,演唱《渔歌子》)二、课堂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了解《渔歌子》的歌曲结构、歌词内容、以及文化背景。
三、歌曲解析1. 歌曲结构《渔歌子》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每个乐章都有明确的起承转合。
在课堂上,我们将逐一介绍每个乐章的特点及播放相关音频示例。
2. 歌词内容《渔歌子》的歌词以渔民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场景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歌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渔民的艰辛生活以及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四、文化背景《渔歌子》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南方乡村的民间歌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我们将介绍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其原始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歌曲赏析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与学生一起再次欣赏整首《渔歌子》,并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六、情感体验学习《渔歌子》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理解,完成一幅画作,表达对《渔歌子》的感受。
七、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渔歌子》的歌曲结构、歌词内容、文化背景以及音乐元素等方面。
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这首古老而优美的民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八、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欣赏《渔歌子》这首歌曲,并写一篇感想,简述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与感受。
九、课程结束谢谢大家的配合与聆听!本节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今天的学习内容。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再见!以上是《渔歌子说课稿》的内容,希望对您的需要有所帮助。
如需调整或修改,请及时告知。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唐代文学名篇《渔歌子》。
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张志和所作,是一首描写渔翁生活的抒情诗。
通过本篇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渔歌子》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了解该诗的意境和意蕴;2. 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把握诗歌的意义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理解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2. 运用阅读策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展示渔翁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对渔翁生活的好奇和思考)2. 导入(介绍《渔歌子》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该篇诗的兴趣)渔歌子,作于唐代,作者张志和。
该诗以抒发渔翁生活的乐趣为主题,通过描绘渔翁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
面对都市的喧嚣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我们不禁怀念起这样宁静而简单的生活。
3. 呈现诗歌全文(播放朗读版本或教师朗读)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季山川皆颜色,翠波荇叶自春泥,水边泊船渔唱晚,陂塘漁叟 atarashiku。
4. 情感理解(分析诗歌情感)通过诗歌的写景和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在嘈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渴望拥有一方清静的世界?诗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逐和向往。
5. 语言表达(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手法)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独特的才情和雅致的文学修养。
例如,诗中采用了大量的描绘性词语,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形象地描绘出了渔翁生活的美好景象。
同时,诗中运用了疏密有致的节奏和押韵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6.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归主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歌子》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渔歌子》。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渔歌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和渔民生活的词,全词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
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江南水乡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意象和情感。
但对于《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水乡景色和渔民生活,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箬、纶”等4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渔民的悠闲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渔民的悠闲生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我会播放江南水乡的图片和视频,并配以优美的古筝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江南水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和渔民生活的古诗——《渔歌子》。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8分钟)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引言概述:
《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离骚》的第三篇,由屈原创作。
这篇文章以渔夫的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屈原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本文将从文学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五个方面对《渔歌子》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学背景
1.1 《离骚》的创作背景
1.2 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
1.3 《渔歌子》在《离骚》中的地位
二、主题内容
2.1 渔夫的生活写照
2.2 对时局的批判和忧虑
2.3 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三、艺术特色
3.1 用典的丰富与巧妙
3.2 修辞手法的独特与精妙
3.3 情感表达的深刻与真挚
四、文学价值
4.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2 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4.3 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五、时代意义
5.1 反映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
5.2 屈原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矛盾
5.3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
通过对《渔歌子》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刻内涵,还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渔歌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受益,传承文化,共同进步。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一、说教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它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渔家生活的美好画卷。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张志和对自然的热爱,也寄托了他对渔家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渔歌子》一词的意境和情感。
能够背诵并初步赏析《渔歌子》一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探究等方式,感受词中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劳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渔歌子》一词的意境和情感。
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如何准确把握张志和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四、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感悟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悟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配乐朗诵:通过优美的音乐来辅助朗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和背景。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渔歌子》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味。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们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吗?”2. 学习生字词(5分钟)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并解释其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
3. 感悟词意(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渔歌子》,尝试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点评并补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美。
4. 探究创作背景(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学生分组探究张志和的创作动机和思想感情。
小组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并补充。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是一首古代的汉乐府民歌,歌颂了渔民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深情。
在这首歌中,渔民们用歌声表达了对海洋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通过这首歌,人们可以感受到渔民们朴实的生活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渔歌子》这首歌曲。
一、歌曲背景
1.1 《渔歌子》的创作背景
1.2 《渔歌子》的作者及流传情况
1.3 《渔歌子》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歌曲内容
2.1 描绘了渔民的生活场景
2.2 表达了渔民对海洋的热爱
2.3 展现了渔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歌曲意义
3.1 体现了古代渔民的艰辛生活
3.2 弘扬了海洋文化和家乡情怀
3.3 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四、歌曲表达
4.1 通过歌声传递渔民的情感
4.2 通过音乐表现渔民的生活状态
4.3 通过歌词展现渔民的心境
五、歌曲传承
5.1 《渔歌子》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5.2 《渔歌子》的演绎和传唱
5.3 《渔歌子》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渔歌子》这首歌曲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首歌曲不仅是对古代渔民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海洋文化和家乡情怀的传承和弘扬。
希望通过我们的解读和传播,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首歌曲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一、引言《渔歌子》,又作《渔歌曲》或《渔父歌》,是唐代教坊曲中的一种,调名始见李珣词,后人每依其调创词。
此调为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用对偶。
唐人用此调吟咏鱼类之活动者较多,但本词却借以寄寓“不须归”之深远意涵,让读者在清雅典丽的图景中,自行体味其无尽趣味。
二、正文词句解析“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白鹭”是水鸟,春色象征,写静态。
“飞”写动态,给下面两句的“钓”和“不须归”铺垫。
“白”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明和山的青翠。
“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是一种淡水鱼,肉质鲜美。
“肥”字既写出鱼的肥美,又符合词人“不须归”的心境。
这一句绘声绘色,春暖花开,春汛期到来,正是鱼跃鸟飞的好时节。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既有景又有情。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忧。
为什么“不须归”?不是因为渔父不想回家,而是因为此刻的他陶醉在春雨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自由。
情感表达《渔歌子》展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全诗情意深沉,语言清新流丽,形象生动传神。
通过这些词句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在这首词中,诗人以景生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
他借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由的渴望。
他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艺术手法《渔歌子》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在《渔歌子》中,诗人还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例如,“白鹭飞”、“桃花流水”、“青箬笠”、“绿蓑衣”等词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相互呼应,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背景《渔歌子》所描绘的是唐代时期的中国江南水乡景象。
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的时期之一,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渔歌子》说课稿 (3)
《渔歌子》说课稿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描绘渔民生活为主题,通过歌颂渔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来阐述《渔歌子》的特点和魅力。
引言概述:《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以描绘渔民的生活为主题,通过歌颂渔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正文内容:1. 渔歌子的起源和发展1.1 渔歌子的起源和历史渊源渔歌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渔民社会,最早可追溯到宋代。
它是渔民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谣,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1.2 渔歌子的发展和演变渔歌子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它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多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2. 渔歌子的艺术特点2.1 渔歌子的音乐特点渔歌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它采用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能够表达出渔民们特有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2.2 渔歌子的诗歌特点渔歌子的诗歌形式简洁明快,常采用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渔民们的生活和情感。
2.3 渔歌子的表演特点渔歌子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唱,还可以配以舞蹈和乐器演奏,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
3. 渔歌子的主题和内容3.1 渔歌子的主题渔歌子的主题主要是渔民的生活和情感,通过歌颂渔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3.2 渔歌子的内容渔歌子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渔民的生活和工作的歌谣,也有表达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歌曲,以及描绘渔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歌舞。
4. 渔歌子的文化意义4.1 渔歌子的社会意义渔歌子反映了渔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坚韧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能够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
4.2 渔歌子的文化传承渔歌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古代渔民的生活和情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说课稿大家好!现在我就将我执教的《渔歌子》进行说课。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今天我执教的《渔歌子》一词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古诗词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
目标是让孩子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田园,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基于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达到背诵。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3、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说教法学法诗歌教学是传承我国的经典文化的一种题材。
它们离孩子们所处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对这种形式不易于理解,因此我决定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采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孩子们乐学易学。
1、我主要采取让他们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通过想象画面,让他们在自我的感知中,以及音乐的渲染和老师的激情语言中,让孩子们能亲身地体会到词中所表达的感情。
2、以读促悟法,是我的第二个法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是重头戏,对于古典诗词的背诵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
目的在于通过读让孩子们来悟。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将认知和感受加在一起,使得孩子们对这首词有更深的了解。
加之在不同的阶段,我采用不同的画面,以及孩子们已有的一些古典诗词的积累,去激发他们的思维,所以孩子们对这首词理解的就较为深刻了。
3、对于古诗词一贯的教学方法,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我之前也一直在用,但是这一次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我突然想有一种不同的教法,我不想按部就班地去给他们教,只想用自己的那种自由的方式去叫他们理解词,因为这首词本身表达的就是一种自由。
课堂上他们小对子交流,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自己模仿动作的去读词,从这些方面我都能看出他们,用自由的认真的喜欢的方式去学这首诗情画意的词。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渔歌子》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词。
2、教材简析:《渔歌子》这首词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3、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
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二、说教法和学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
2、合作交流学习。
3、角色互换体验情感。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许多方式的朗读 ,同桌互读,比赛读,读出节奏。
展开想象,反复诵读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诗人所描绘的美景。
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三、说过程(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读诗感悟春天的美好.并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二)、理解课题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2.自主品悟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3.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学习古诗词,就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从而爱上古诗词,所以我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词的语言,找出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
小学语文《渔歌子》公开课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渔歌子》公开课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它也是小学生了解古代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素材。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和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朗读和简单的讲解理解诗词的大致意思,但对于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体会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心境。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词所描绘的画面之中,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朗读指导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3、想象感悟法:学生通过想象词中的画面,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说课稿《渔歌子》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渔歌子》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
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
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
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一)、激趣导入1、利用学生好奇心,猜猜诗人张志和名字的由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张志和16岁那年给朝庭写了一本折子,皇帝非常欣赏,于是赐名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板书“心志平和”)这四个字不仅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也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
2、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圈景物,明词意1、自由读词,读准音,读通诗句。
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
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
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
2、圈一圈,找景物张志和不仅是位诗人,也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
所以,我让孩子默读词,圈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
可一边读词,一边对照看书中插图。
3、摆一摆,找准景物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能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我设计摆摆景物。
假如黑板就是一幅画,词中的九种景物该画在哪呢?为了让学生更明白,老师示范“鳜鱼”、“蓑衣”。
如果把蓑衣画在这,那箬笠应画在——(蓑衣上面),笠是生字,留给学生写。
老师示范这两种景物还由于“鳜”和“蓑”是二类生字,只要求认不要求写。
其余景物学生填完。
请一位写得正确的孩子上台演板,这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差的孩子无疑是一种示范。
其余孩子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写。
在这些景物当中,斜风细雨的理解是个难点。
于是,我问孩子,“斜风细雨”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孩子会说,斜风,那风肯定是斜的。
细雨被风一吹,也是斜的。
我进一步问:细雨,像什么呢?斜风又是怎样的风呢?引导孩子想象,体会“斜风细雨”的那种朦胧柔和之美。
4、小结,初步形成画面。
这时,一首词真的就像一幅画了,一首《渔歌子》自然而然就吟诵出来,学生看板书,试着吟词。
(三)、诗词联诵,丰满画面仅仅是找出词中景物,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想象,把画面丰满起来呢?这一环节,采取以下手段。
1、说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到是写春天,有一种春天特有景物“桃花”。
一叶知秋,一花知春。
2、张志和看到的春天仅仅就这些景物吗?(生摇头)那在他眼里春天还会是怎样的影像呢?你会用有关春天的四字词语或诗句来描绘吗?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孩子已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词和诗。
这些四字词和诗句既精炼,意境又优美。
同时,能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从而主动积累古诗词。
3、给画面着色。
(1)在张志和的眼里,春天是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也是这样斜风细雨的。
可是黑板上的春天图,似乎就显得单调多了。
我们该给他添上什么色彩呢?从词中找证据。
学生会找到青、绿。
绿的仅仅是箬笠和蓑衣吗?还有什么是绿的呢?——山是绿的。
是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是绿的。
对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箬笠是绿的,蓑衣也是绿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完成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画面)想起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色的鹭,看到白鹭这样飞(简笔画),想起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
——红色的桃花,绿叶衬着红花,千里莺啼绿映红。
(2)品析“青、绿”表达效果。
“青、绿”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
青箬笠,绿蓑衣,使得渔翁与画面和谐统一。
此时,适当渗透一些遣词造句的妙处,对学生品词是有帮助的。
于是,我故设疑问,在生活中看到的箬笠和蓑衣其实是综色的`,而张志和却说是绿色的,难道是张志和写错了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答案可能千奇百怪/,这时,老师故意卖个关子,并不作解释,为下文的悟诗情埋下伏笔。
四、感情朗读,悟诗情1、范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孩子已在脑海中形成比较鲜明、丰满的画面。
接着,就是通过读,把画面展现出来,在读中领悟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老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此时,我要求孩子闭上眼睛(优扬的音乐此时响起),同学们,此刻,你就是张志和,悠然自得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范读词)学生像老师一样把自己当作张志和有滋有味地品读词,根据个性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朗读指导。
2、适时插入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
(1)介绍张志和生平,插入大哥张松龄的和词。
张志和不愿做官,爱这山山水水,在太湖扁舟垂钓,自封“烟波钓徒”。
他大哥怕他不归,写了首和词。
(出示)意在劝弟弟回家。
师生角色对话。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哪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啊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啊师:弟弟,你为何不归?这时,出示小练笔,如果你是张志和,面对哥哥的劝说,你会说些什么呢?把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
接着,师生继续角色对话,弟弟,你为何不归?(2)插入直钩垂钓故事,领悟此翁取适非取鱼。
适时,插入颜真卿所说,张志和钓鱼是直钩,而且不放鱼铒,这能钓到鱼吗?(不能)可张志和却说钓到了许多许多,他钓到了什么?(3)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他的哥哥,担心他风吹日晒,在太湖边为他盖了三间茅草房。
从此,他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当他推开窗户,看到的是——(学生读前两句诗),当他推开房门看到的依然是——,从此,他就过上了——(生读后两句),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他的箬笠,他的蓑衣,他的人,他的心已和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所以,综色的箬笠,综色的蓑衣在他眼里就成了——(生读诗句)。
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学生诵读诗词)。
五、拓展迁移,积累运用。
本单元主题是“热爱田园生活”。
《渔歌子》共有五首,风格类似。
因此,我找到其余四首,作为拓展学习内容。
一、能更全面、深入了解张志和,从而加深对本首词的理解。
二、五首词在形式、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学生可举一反三,用学本首词的方法去学习其余四首,达到积累运用的效果。
《渔歌子》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
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
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
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
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
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
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
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
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
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
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_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
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
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以“文章不厌百回读”,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
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再读词语。
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
(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
)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
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
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
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