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宇宙航行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宇宙航行》,关于这节课我主要介绍以下几方面内容:教材简介,课程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其中教学过程又包括下面五个部分:复习旧课,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下面我将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说。
一、教材简介《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模块第7章第5节的内容。
二、课程分析本节课是以学生已掌握的曲线运动一章中的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向心力等知识以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
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xxxx年,20xx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分析之后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解决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关课后习题时均以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说课稿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5节《宇宙航行》说课稿(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课后习题,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宇宙第一速度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应用领域。
因为高一学生思维还不够敏捷,很难做到大跨度的思维跳跃,对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里障碍。
突破重点的方法:从牛顿的设想出发,利用平抛运动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卫星不落回地面的最小发射速度,当卫星以这样的速度发射出去,卫星在地表附近绕地球运动,引出了第一宇宙速度。
主要用到的方法是从假设出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结果,学生参与了探索过程,对本部分知识记忆更深刻。
五、教学难点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区别。
突破难点的方法:对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两概念做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概念上做一个本质上区别。
所以本节课的难点为:卫星运行速率、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同时采用讲解法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设计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PPT展示: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万户及杨利伟的图片。
用多媒体播放我国“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兴奋点,顺势引入新课。
) 导入语:从万户到杨利伟,人类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辛与挫折,但是他们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学生用掌声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通过这节课来学习人类是如何实现“飞天梦想”的。
2.讲授新课:(1)宇宙速度1>从牛顿的假设出发,利用所学知识,采用提问和自主探究相结合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
因为此知识点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让学生亲自参与此过程的探索,学生会对本知识点记忆深刻。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引言概述: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未来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宇宙航行的概念、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宇宙航行的概念1.1 宇宙航行的定义宇宙航行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太空中进行探索、观测和实验的活动。
它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方式之一。
1.2 宇宙航行的目的宇宙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3 宇宙航行的意义宇宙航行对于人类的科学发展和未来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宇宙航行,人类可以深入研究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和物质,探索宇宙的奥秘,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2.1 早期宇宙探索早在古代,人类就对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测天体运动和制作天文仪器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宇宙知识。
2.2 太空时代的开启20世纪中叶,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的开启。
2.3 宇宙航行的里程碑随后,人类相继实现了载人航天、登月、空间站建设等重大突破,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为人类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3.1 火箭技术火箭技术是宇宙航行的基础,它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喷射,产生巨大的推力,推动航天器进入太空。
3.2 轨道控制技术轨道控制技术是宇宙航行的关键,它通过控制航天器的姿态、推力和速度等参数,使航天器能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并保持稳定。
3.3 生命保障技术在宇宙航行中,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需要研发和应用一系列生命保障技术,包括空气循环、重力模拟、食物供应等。
四、宇宙航行的应用领域4.1 科学研究宇宙航行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平台,通过在太空中进行观测和实验,可以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推动科学的发展。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宇宙航行作为人类探索外太空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中叶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突破。
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历史进程、技术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宇宙航行的历史发展和重要里程碑;(3) 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
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2) 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2) 培养学生的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精神;(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共享成果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分类(1)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概念;(2) 宇宙航行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2. 宇宙航行的历史进程(1)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2) 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和成就。
3.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1) 牛顿力学和宇宙航行;(2) 引力和轨道运动;(3) 燃料和推进力。
4. 宇宙航行的技术应用(1) 火箭技术和发射;(2) 载人航天和空间站;(3) 无人探测和卫星技术。
5. 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太空探索的目标和挑战;(2) 太空旅游和商业化发展;(3) 外太空资源利用和殖民计划。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象、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呈现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和实践。
2. 案例分析法:引入宇宙航行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讨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探索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活动,如摹拟火箭发射、构建太空站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思量。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象征。
本次说课将以宇宙航行为主题,介绍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旨在增强学生对宇宙航行的认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
二、宇宙航行的定义和历史宇宙航行是指人类使用飞船或者其他载具在太空中进行航行和探索的活动。
宇宙航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俄罗斯的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首次提出了现代宇航理论。
随后,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开启了人类的宇宙航行时代。
三、宇宙航行的技术1. 火箭技术:火箭是宇宙航行的基础技术,它通过燃烧燃料产生巨大的推力,将载人或者无人飞船送入太空。
火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单级火箭到多级火箭,再到现代的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火箭。
2. 航天器设计:航天器是进行宇宙航行的载具,它需要具备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如真空、高温和辐射等。
航天器的设计考虑了结构强度、热控制、通信系统、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3. 航天器轨道控制:宇宙航行中,航天器的轨道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引力助推、推进剂喷射等方式,航天器可以调整自身的轨道,实现升降轨、转移轨道和姿态控制等操作。
四、宇宙航行的应用和意义1. 科学研究:宇宙航行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科学研究平台,通过观测和实验,科学家可以研究宇宙起源、星系演化、行星探索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2. 通信和导航:宇宙航行促进了全球通信和导航技术的发展。
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应用,使得人类在地球各个角落都能够实现高效的通信和精准的导航。
3. 资源开辟:宇宙航行还为人类提供了开辟太空资源的机会。
例如,通过挖掘小行星的矿产资源,可以解决地球上的资源短缺问题。
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深空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仅限于太阳系,未来将会进行更深入的深空探索,如探测外太空、寻觅宜居行星等。
2. 太空旅游:随着宇宙航行技术的发展,太空旅游将成为可能。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3. 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难点: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投影仪;2. PPT课件;3.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宇宙航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Step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包括宇宙航行的定义、宇宙航行的起源、宇宙航行的发展阶段等内容。
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
Step 3:探索(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重要里程碑进行研究,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赋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确保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深度。
Step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学生保持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Step 5:拓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太空旅游、深空探测、火星殖民等内容。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未来宇宙航行的想象和思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里程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积极参预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理解不深,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应该多采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以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举,对于我们来说,它不仅是一种科技的突破,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智慧和勇气的体现。
本次说课将以宇宙航行为主题,介绍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1.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渊源通过介绍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出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早期的宇宙航行尝试介绍早期人类对宇宙航行的尝试,如火箭发射、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等。
3. 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详细介绍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等。
三、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1. 火箭发射原理介绍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包括推进剂、喷射速度等。
2. 轨道运行原理详细讲解轨道运行的原理,包括地球引力、离心力等。
3. 航天器设计与构造介绍航天器的设计与构造,包括航天器的结构、材料选择等。
四、宇宙航行的应用领域1. 通信与导航介绍宇宙航行在通信与导航方面的应用,如卫星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
2. 太空科学研究详细介绍宇宙航行在太空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如天体观测、行星探测等。
3. 资源开发与利用介绍宇宙航行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应用,如太阳能发电、矿产资源探测等。
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1. 深空探索介绍宇宙航行在深空探索方面的未来发展,如火星探测、外星生命探索等。
2. 太空旅游详细讲解宇宙航行在太空旅游方面的未来发展,如太空旅游公司的兴起、太空旅游的安全性等。
3. 宇宙殖民介绍宇宙航行在宇宙殖民方面的未来发展,如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殖民等。
六、总结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宇宙航行的历史、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的介绍,我们深刻认识到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潜力。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宇宙航行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教版宇宙航行说课稿

人教版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人教版宇宙航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包括宇宙的构成、探索宇宙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宇宙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如火箭发射、航天器运行轨道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引导学生认识到宇宙探索对于人类科技发展和未来生存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宇宙的奥秘- 宇宙的定义和组成- 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的特点和分类-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宇宙探索的历史- 人类探索宇宙的早期尝试- 重要的航天事件和里程碑- 国际空间站的作用和意义3. 宇宙航行技术- 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和控制- 宇宙航行中的挑战和解决策略4. 宇宙探索的意义- 宇宙探索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宇宙资源的潜在价值- 人类未来在宇宙中的生存和发展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实现知识的传递和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宇宙探索的意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视频观摩:观看宇宙探索相关的纪录片,直观感受宇宙的壮丽和探索的艰辛。
4. 实验操作:通过模拟火箭发射等实验,加深对宇宙航行技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提问“宇宙有多大?”“宇宙中有哪些天体?”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授新知- 详细讲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宇宙探索的历史。
- 通过实例和图解,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宇宙探索对人类的意义,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 观看宇宙探索相关的视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4. 巩固提高-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航行的过程。
-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收集关于宇宙探索的最新进展,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引言概述:宇宙航行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宇宙航行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背景、技术原理、挑战与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宇宙航行的定义1.1 宇宙航行的概念和范围1.2 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1.3 宇宙航行的分类和应用领域二、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2.1 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2.2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里程碑事件2.3 宇宙航行的历史进程和重要里程碑三、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3.1 火箭推进技术和航天器发射3.2 轨道运行和航天器控制3.3 宇宙航行中的重力和微重力环境四、宇宙航行的挑战与前景4.1 宇宙航行的风险和安全问题4.2 宇宙航行的生命保障和环境适应4.3 宇宙航行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未来的影响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5.1 宇宙探索的目标和计划5.2 宇宙旅游的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5.3 宇宙航行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正文内容:一、宇宙航行的定义1.1 宇宙航行是指人类或无人航天器进入太空,进行太空探索和研究的活动。
它包括了航天器的发射、轨道运行、返回和着陆等一系列技术和过程。
1.2 宇宙航行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还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1.3 宇宙航行可以分为载人航天和无人航天两种形式。
载人航天包括了宇航员进入太空进行科学研究、空间站建设和太空探索等活动;无人航天则主要用于卫星发射、深空探测和地球观测等领域。
二、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2.1 宇宙航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火箭技术和太空探索的可能性。
随后,二战期间的德国在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宇宙航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此后,美国、苏联等国家相继进行了载人航天的尝试,开启了宇宙航行的新篇章。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引言概述:宇宙航行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本篇文章将围绕宇宙航行展开讨论,从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背景、技术发展和未来前景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宇宙航行的定义1.1 宇宙航行的概念宇宙航行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太空中进行的旅行和探索活动。
它包括了载人和无人航天任务,旨在研究宇宙的奥秘,探索外太空的未知领域。
1.2 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宇宙航行对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宇宙航行,人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发展,探索地外生命的存在,以及开展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3 宇宙航行的挑战宇宙航行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太空环境的极端条件等。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突破。
二、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2.1 人类探索太空的起源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火箭试验和太空飞行是为了满足军事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关注太空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2.2 重要的宇宙航行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宇宙航行发展的关键时期。
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和尤里·加加林的太空飞行,以及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是宇宙航行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3 当前的宇宙航行活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宇宙航行活动。
包括载人航天、无人探测、太空站建设等。
国际合作成为宇宙航行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共同推动着宇宙航行事业的进步。
三、宇宙航行的技术发展3.1 载人航天器技术载人航天器是宇宙航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涉及航天器的设计、发射、轨道控制、再入和着陆等方面。
目前,航天器的自动化和可重复使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3.2 无人航天器技术无人航天器在宇宙航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进行科学探测、资源勘探和空间环境监测等任务。
无人航天器的技术发展主要包括推进系统、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方面。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对于宇宙探索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课将以宇宙航行为主题,介绍宇宙航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并探讨宇宙航行对于人类的意义和挑战。
二、知识点一:宇宙航行的历史宇宙航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例如,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00年就已经观测到了太阳和月亮,并建造了一些与宇宙相关的建造。
然而,真正的宇宙航行始于20世纪初。
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历史节点:1.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2.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他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3.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并成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类。
三、知识点二:宇宙航行的现状宇宙航行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目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宇宙航行的现状:1. 载人航天飞行: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能力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等。
国际空间站成为了不同国家合作的平台,宇航员们在空间站上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2. 探测器任务:各国通过发射探测器来探索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等天体。
例如,美国的“旅行者”号探测器已经离开了太阳系,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探测器。
3. 商业航天: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一些私营企业开始进入宇宙航行领域。
例如,SpaceX公司成功实现了可回收的火箭发射,大大降低了航天任务的成本。
四、知识点三: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宇宙航行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挑战。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望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登陆火星:火星是人类未来最有可能居住的行星之一。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计划和准备登陆火星的任务,希翼能够探索火星的地质结构、大气环境等,并为未来的火星殖民奠定基础。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举,它代表着人类对于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和勇气。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宇宙航行的历史、原理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二、知识概述1. 宇宙航行的历史介绍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人类首次登月、载人航天飞行等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重要里程碑。
2. 宇宙航行的原理解释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第三定律、火箭推进原理、轨道运动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宇宙航行的物理原理。
3. 宇宙航行的技术挑战探讨宇宙航行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如重力、航天器设计、太空食品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宇宙航行中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4. 宇宙航行的应用和影响分析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航天科技的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宇宙航行的历史和重要事件。
b. 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挑战。
c. 掌握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b.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挑战。
b. 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2. 教学难点a. 解释宇宙航行的物理原理,如火箭推进原理等。
b. 分析宇宙航行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教学方法与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宇宙航行的视频片段或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讲解a. 介绍宇宙航行的历史和重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过程。
b. 解释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挑战,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c. 分析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的应用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宇宙航行相关的案例,如载人航天飞行、国际空间站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挑战,并讨论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必修2《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知识的认识。
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联系实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
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必要的埋伏。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及其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退到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前面所学的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知识,推导出第一宇宙速度来。
3、教学重点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正确深入理解人造卫星的运动的特点和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宇宙航行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运动情况的想象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二、说教法:本堂课的教学将综合应用以下教学手法:1、情景激学法(目的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手法。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边界,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科学和技术进步。
本次说课将围绕宇宙航行的背景、技术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宇宙航行的背景1. 宇宙航行的起源:从人类对天空的好奇到现代宇宙航行的诞生。
2. 宇宙航行的重要意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合作、拓展人类视野等。
三、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1. 火箭发射:燃料燃烧产生推力,使火箭脱离地球引力。
2. 轨道运行:运用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使航天器维持在轨道上。
3. 航天器设计:包括结构、热控制、通信等方面的考虑。
四、宇宙航行的应用1. 通信卫星:提供全球通信服务,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2. 导航卫星: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支持,方便人们的出行和导航。
3. 太空观测:通过卫星观测地球和宇宙,为气象预报、地质勘探等提供数据。
4. 航天科研:进行实验和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
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太空探索:人类将继续探索更远的星球和宇宙,寻找生命的存在。
2. 太空旅游:私人企业投资太空旅游,让普通人也能够体验宇宙之旅。
3. 太空资源开发:开采太空资源,解决地球资源短缺问题。
4. 太空殖民:建立永久性的太空居住点,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新的选择。
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宇宙航行的背景、技术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教学重点: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和应用。
3.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4. 教学资源:PPT、视频、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宇宙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2. 探究: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
3. 讲解:结合PPT和视频,详细介绍宇宙航行的背景、技术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航行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最高形式之一,它代表着人类的勇气、智慧和技术的进步。
本次课程将带领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对宇宙航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知识点一:宇宙航行的起源1.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 人类自古以来对宇宙的好奇心是宇宙航行起源的根本动力。
- 介绍人类早期观测宇宙的方式,如天文观测、星座的命名等。
2. 宇宙航行的先驱者- 介绍古代文明对宇宙的探索,如中国的火箭、希腊的天文学家等。
-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技术如何影响宇宙航行的发展。
三、知识点二: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宇宙探索- 介绍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事件,如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等。
- 分析这些事件对宇宙航行技术的推动作用。
2. 宇宙飞船的发展- 介绍宇宙飞船的类型和功能,如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
- 分析宇宙飞船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如航天飞机的研发、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等。
3. 太空探测器的发展- 介绍太空探测器的种类和任务,如火星探测器、月球探测器等。
- 分析太空探测器在宇宙探索中的重要作用,如探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等。
四、知识点三: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趋势1. 商业航天的崛起- 介绍私人企业参与宇宙航行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SpaceX、Blue Origin等。
- 分析商业航天对宇宙航行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
2. 深空探索的挑战- 介绍人类对深空探索的渴望,如登陆火星、探测外星文明等。
- 分析深空探索面临的技术、资源和生存等挑战。
3. 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介绍新兴技术对宇宙航行的影响,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
-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科技创新对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可能的突破。
五、知识点四:宇宙航行的意义和影响1. 科学研究的推动- 介绍宇宙航行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如宇宙物理学、生命科学等。
- 分析宇宙航行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和意义。
2.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介绍国际合作在宇宙航行中的重要性,如国际空间站的合作项目等。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宇宙航行》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7.4 宇宙航行》一、教材分析①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宇宙飞行器的分类、轨道运动和引力加速度等内容。
②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③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能够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④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对宇宙航行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的了解比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开拓视野和扩展知识面。
②学生普遍对太空探索和宇宙探索比较感兴趣,对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好奇,学习积极性较高。
③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和巩固。
④学生在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水平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①深入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原理;②掌握宇宙飞行器的分类和特点,理解轨道运动和引力加速度等物理现象;③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2.科学思维①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宇宙航行中的实际问题;②通过实例分析和比较,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③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探究宇宙航行的未知领域。
3.科学探究①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设计,深入了解宇宙航行中的科学问题;②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探究宇宙航行中的未知领域,如宇宙黑洞和暗物质等。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认识到宇宙航行对人类探索宇宙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②强调在宇宙探索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③关注国家和人类的长远利益,理解科学研究和应用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物理原理,掌握轨道运动和引力加速度等物理现象;②理解宇宙飞行器的分类和特点,掌握常见的轨道类型和宇宙飞行器的运行轨迹;③通过实例分析和比较,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创新。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宇宙航行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举,它代表了人类对于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
本说课将围绕宇宙航行的历史、技术和未来展开,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意义和挑战。
二、知识背景1. 宇宙航行的历史介绍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事件,如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等。
强调宇宙航行对于人类科技进步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 宇宙航行的技术解释宇宙航行所需的技术,如火箭发动机、航天器设计、生命支持系统等。
介绍一些重要的宇航器,如国际空间站、太空飞船等。
3. 宇宙航行的挑战探讨宇宙航行所面临的挑战,如重力、辐射、长时间太空旅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意义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和神秘,引发他们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讲解宇宙航行对于人类认识宇宙、发展科学技术、解决地球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 宇宙航行的历史回顾以时间线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描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宇宙航行的技术解析介绍宇宙航行所需的关键技术,如火箭发射、轨道控制、生命支持系统等。
通过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4. 宇宙航行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分析宇宙航行所面临的挑战,如重力、辐射、长时间太空旅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
介绍科学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如人造重力、防护装备等。
5. 宇宙航行的未来展望探讨未来宇宙航行的发展方向,如深空探测、火星殖民等。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并鼓励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
四、教学方法1. 视频展示通过播放相关的宇宙航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宇宙的壮丽景象和宇宙航行的实际情况。
2. 图片展示使用精选的图片,展示宇宙航行的历史事件、技术设备和未来展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利用宇宙航行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和解决方案。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宇宙航行的说课内容。
宇宙航行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次说课将从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背景、技术原理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宇宙航行的定义宇宙航行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在地球以外的空间进行探索和活动的行为。
宇宙航行的目的主要包括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太空站建设等。
宇宙航行的范围涵盖了人类对太阳系、银河系乃至宇宙的探索。
三、宇宙航行的历史背景1.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最早的宇宙航行是利用火箭技术进行的。
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火箭推进原理,为后来的宇宙航行奠定了基础。
2.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此后,苏联、美国等国家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载人和无人航天任务,推动了宇宙航行的发展。
3.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任务,成为宇宙航行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人类陆续实现了多次载人登月、空间站建设等宇宙航行任务。
四、宇宙航行的技术原理1. 火箭技术:火箭是宇宙航行的主要推进器。
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喷射,产生巨大的推力,使航天器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
火箭技术的关键在于推进剂的选择和燃烧效率的提高。
2. 轨道力学:宇宙航行需要遵循轨道力学的原理。
轨道力学是研究天体运动的力学学科,通过计算和调整航天器的速度和轨道参数,使其能够绕行行星、卫星等天体,实现目标的航天任务。
3. 航天器设计:宇宙航行的航天器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强度、热控能力和系统稳定性。
航天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特殊性,如真空、高温、辐射等因素对航天器的影响。
五、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1. 深空探索:未来,人类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宇宙深处,包括对其他星球、星系的探测和探险。
例如,目前正在进行的火星探测任务,旨在寻找火星上的生命迹象,为人类未来的殖民和居住提供基础。
宇宙航行说课稿

宇宙航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了解宇宙航行对人类科技和文明的重要意义;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范围;b.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c. 宇宙航行的里程碑事件。
2. 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a. 牛顿三定律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b. 火箭原理和推进剂的作用;c. 轨道和速度的关系;d. 宇宙飞船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讨论和实践等。
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理和技术。
2. 示范:通过展示宇宙航行相关的实物模型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宇宙航行的过程和实际操作。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航行对人类科技和文明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宇宙飞船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宇宙航行的原理和技术。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宇宙航行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提出问题:你们对宇宙航行有什么了解?你们梦想过自己成为宇航员吗?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定义、范围和历史;b. 讲解宇宙航行的里程碑事件,如人类首次登月等。
3. 原理解析(20分钟):a. 介绍牛顿三定律在宇宙航行中的应用,解释火箭原理和推进剂的作用;b. 讲解轨道和速度的关系,以及宇宙飞船的结构和功能。
4. 实践活动(3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宇宙飞船模型;b.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c.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 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
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
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科学的民主意识;
2通过学习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怎样才能让地球同步卫星向高轨道运行(离心运动)? 通过学习,你认为分析卫星变轨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让学生互相交流,总结出正确答案,必要时可适当采用讲解法。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自主性,综合性,多向性,全程性
纬度:情感、能力、协作合作、操作技能)
借助于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并对学生问题较集中的题目,进行适当的提示或评价。 通过学案的 “自我测评” 来进行自我测评,了解自己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有疑问的可以集中 解决,做到有的放矢。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
促进作用。
二、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第五节课的内容,新教材
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删掉了原材料中的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 航天技术的发展” 的内容;加入了。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 宇 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情景导入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
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 东方号”载人飞船 ,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 美国 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 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 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
滞后的。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
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 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 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 对易混淆知识的辨 别能力还欠缺。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 知程度不一样。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 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总结建构
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自学、 讨论及成果展示情况,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结构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布置作 业。
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完成课后作业。
四、教学设计体会
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1.拓展教材内容,增加教学容量。
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在“宇宙速度”讲解时引入了“发射速度”与“环 绕速度”的区别,在讲解卫星的变轨问题时, 借助地球同步卫星的变轨发射讲解, 拓展了教 学内容。
2.提高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加之让学生进行探究、讨 论学习本节课, 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的得出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 既突 出了自主学习,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什么是第三宇宙速度?数值是多少?物理意义是什么?
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是一回事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根据得到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地球卫星的运行速率和轨道半径有什么关系?
如何理解“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和最大环绕速度”?
地球同步卫星: 什么是地球同步卫星?
“同步 ”的含义是指什么?地球同步卫星的有何特点?能不能确定?
根据上面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表达式?
根据上面得到的表达式,可以得到的表达式是什么?
看宇宙速度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卫星是在地球表面,它的运行速度是多少?这个速度叫做什么?
怎么推导出来的?()
这个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它的速度大于7.9km/s会怎么样呢?
什么是第二宇宙速度?数值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4、教学目标确立(1)知ຫໍສະໝຸດ 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4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自主探究
复习性提问,提出问题: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请思考:
人造地球卫星和“东方号”载人飞船绕地球做什么运动?
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什么力?
卫星在绕地球运动时受哪些力的作用?
交流协作
安排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看书,并分组探究下面问题的答案。
牛顿对人造地球卫星是如何理解的?
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5、教和学的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同时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辅助学生学习。 从学法 指导来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在本
节课,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根据教学要求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地位)
各位专家、老师:
一、
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
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由过去的 教”为中心,向 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 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会计算人造地球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