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2)解析
变动成本与完全成本计算法的案例分析比较

变动成本与完全成本计算法的案例分析比较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两种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这两种方法因为对成本的核算切入角度不同,因而在产品成本、存货计价、收益计算方法及提供的信息用途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两个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对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加以引申结合运用。
一、概述(一)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其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只包括变动部分而不包括固定部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这种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不包括间接成本,所以也称之为“直接成本法”。
所有的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都作为期间成本处理,从营业收入中扣除,冲减当期的利润额。
因为固定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与产品的实际生产无直接联系,而与时间联系较密切。
(二)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其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中既包括变动部分又包括固定部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也就是说,产品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又包括间接成本,所以完全成本法又被称为“吸收成本法”或“归纳成本计算法”。
完全成本法下,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都是产品生产必须要支出的费用,所以不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来处理,而要把当期发生的固定费用分摊到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中去。
案例1:某企业本月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下:本月投产100件产品,领用原材料10,000元;生产工人工资10,000元;生产车间支付水电费7,000元;本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9,000元;支付固定管理费用1,000元,固定销售费用1,000元。
本月完工入库产成品80件,期末在产产品20件,完工程度50%。
本月对外销售产品50件,单位售价800元。
(假设期初存货为0)案例2:某企业本月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下:本月投产100件产品,领用原材料10,000元;生产工人工资10,000元;生产车间支付水电费7,000元;本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9,000元;支付固定管理费用1,000元,固定销售费用1,000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首先,变动成本法是以变动成本为基础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劳动成本。
它们与产量成正比,当产量增加时,变动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变动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成本视为期间费用,在成本计算中不纳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因此,变动成本法适用于短期决策和成本控制,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随着销售量和产量变化而产生的成本变动,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相比之下,完全成本法考虑了产品或服务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将二者合并计算。
完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以获得每个单位产品的全面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决策和价格制定。
通过将固定成本纳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完全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成本计算方面,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简单直接,只需考虑变动成本,不需要分摊固定成本。
相比之下,完全成本法需要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计算相对繁琐。
其次,变动成本法更加强调单位产品的成本,将固定成本视为期间费用。
而完全成本法考虑了固定成本的时间价值,将其作为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成本和利润率。
在决策分析中,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也有一些差异。
变动成本法适用于短期决策,例如决定是否接受特定订单或停止特定产品的生产。
变动成本法能够帮助管理者看清特定决策的变动成本和贡献度,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而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长期决策,例如决定是否增加产品线或投资新项目。
完全成本法能够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帮助管理者评估决策对企业全面成本和利润的影响。
综上所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们在成本计算和决策分析中有不同的应用。
变动成本法更适用于短期决策和成本控制,而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长期决策和价格制定。
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际情况,企业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决策目的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对比)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对比)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一)两种成本计算法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1、完全成本法要求把全部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
2、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部分,其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为变动成本;属于混合成本性质的制造费用按与业务量变动的关系分解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同样也要分解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
(二)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1、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
即按下式计算: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2、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全部由变动生产成本所构成。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即按下式计算: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3、例(P32):MH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A产品,为简化计算,假定不存在在产品。
1、在完全成本法下,期间费用仅包含全部非生产成本。
即: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2、在变动成本法下: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3、例:沿用上例资料,分别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期间费用。
即: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①2、而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单位产品成本中,既包括单位变动成本也包括单位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固定成本与业务量成反比例变动,因而本期销售成本既与销售量有关又与生产量有关。
所以在完全成本法下,当前后各期的生产量不相同时,其单位固定成本就会改变,所以本期销售成本应按照①式计算。
3、在变动成本法下,由于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不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因而①式可以改写成:本期销售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期初存货量+本期生产量-期末存货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3、显然两种方法下,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导致计入销售成本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水平不同,从而造成销售成本的金额产生差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分析

财经纵横259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分析李雨佳 山西财经大学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企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固定性制造费用所占的比例也日趋升高,采用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资料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的作用也逐渐增强。
本文比较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不同之处,重点对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作出了归纳,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差异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259-01一、概述所谓变动成本法,是相对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而言的。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时,把一定时期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都包括在内的方法。
而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依据的,在计算过程中只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从本期收益中直接扣除。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差异分析1.理论依据不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前提是成本性态分析,要把企业生产成本中具有混合成本的性质的制造费用分解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
变动成本法认为只有与生产数量相关的耗费才可以计入产品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应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完全成本法则选择按经济用途把全部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类,凡是与产品相关的耗费支出都应计入产品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既发生在生产领域,从成本补偿的角度讲,应该作为产品成本,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2.成本的构成不同由于对产品成本的概念理解不同,两者对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做了不同的划分,产品成本的构成自然也就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把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
而完全成本法不分解制造费用,只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3.利润额的计算过程不同如前所述,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结构和完全成本法下的并不相同,这种差异直接导致了会计利润的计算步骤不同。
管理会计学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区别

1.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变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
费用
(1)原因分析:对产品成本概念认识不同 完全:凡是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耗费支出,都
应计入产品成本
生产耗费: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制造费用:为维持一定生产能力而发生的支出)
毛利 减:经营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
营业收入 减:营业成本(变动生产成本)
生产边际贡献 减:变动经营管理费用
产品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固定经营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
4.产销不平衡时利润额不同
例2—3:某企业产销A产品,单价 100元,单位变动成本60元,固定制造 费用10000元,经营管理费用8000元, 其中变动为2000元,固定为6000元。
该产品本月产量1000件,本月销量: (1)1000件;(2)800件;(3)1200件
(1)本月销量1000件(产销平衡)
完全:
营业利润 = 100 000-1 000×(60+10)8 000=22 000(元)
变动:
营业利润 = 100 000 -1 000×60-2 00010 000-6 000=22 000(元)
(1)产销平衡(产等于销)
变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完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2)产大于销
变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完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销量/产量
(3)销大于产
变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 完全成本法:本期发生额+本期销售 的期初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与生产数量相关 的耗费
变动生产成本:符合上述特征 固定制造费用:与会计期间相关,与产量无关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的比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的比较1. 引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成本计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企业需要了解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是两种常见的成本计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
2. 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一种以变动成本作为决策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
变动成本指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发生变化的成本。
按照变动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企业只考虑可变成本,而忽略固定成本。
2.1 特点•变动成本法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只需考虑可变成本;•变动成本法更注重于短期经营决策,适用于需求波动较大的市场;•变动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灵活的成本控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2 应用场景变动成本法常用于以下情况:•短期定价决策:企业在短期内需要调整产品价格时,可利用变动成本法来估算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订单决策:企业需要决定是否接受某一订单时,可利用变动成本法来估算订单的生产成本;•产品淘汰决策:企业需要决定是否淘汰某一产品线时,可利用变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分析。
2.3.1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容易理解和操作;•可帮助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灵活调整成本。
2.3.2 缺点•忽略了固定成本的影响,可能导致决策结果偏离实际情况;•不能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不适用于长期经营决策。
3. 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一种将所有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考虑在内的成本计算方法。
按照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企业考虑的是所有与产品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成本。
•完全成本法能够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长期经营决策,考虑了固定成本的影响。
3.2 应用场景完全成本法常用于以下情况:•长期定价决策:企业在长期内需要确定产品价格时,可利用完全成本法来估算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新产品决策:企业需要决定是否引入某一新产品时,可利用完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分析;•长期生产计划:企业需要制定长期生产计划时,可利用完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控制。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作者:纪晓宇赵旭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这两种方法中,由于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构成要素不同,从而影响到利润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不同。
本文將在两种方法的不同计算过程的基础上对营业利润核算产生的结果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到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和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差异变动成本法是指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计算时只计算在生产中消耗的变动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是把它计入期间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
在完全成本法中,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都是与生产产品活动有关的费用,所以在计算完全成本法时,是把两种费用起计入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在计算成本损益时,一起从销售收入中扣除。
由此可知两种方法是管理会计中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所以二者存在着理论差异。
由二者的定义可以得出在应用前提与产品成本构成要素、产品存货定价及成本流程、以及通过推理间接得出在计算损益时核算方法和利润表等几方面存在着理论差异。
二、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差异1.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
在变动成本法中,首先计算销售收入,用销售收入来扣减当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然后得到边际贡献;最后用边际贡献来补偿固定成本即可得出当期的营业利润,这种损益确定过程叫做贡献式。
用公式作进一步说明:营业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售价×销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2.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
在完全成本法中,采用传统方式计算损益,首先也是计算销售收入,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实现的销售产品的成本,得到销售毛利,然后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得到最终的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
两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有适用的情况。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讨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1. 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特点是只考虑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不考虑与产品生产无关的固定成本。
也就是说,变动成本法将只有在产量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变化的成本视为变动成本,而将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固定成本视为固定成本,不计入成本核算。
1. 优点比较变动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因为它只计入与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能够更好地反映产量的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2)完全成本法的优点完全成本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成本结构,包括了所有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对于全面评估产品的成本效益更加有利。
变动成本法忽略了间接固定成本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产品所带来的成本,有可能导致成本低估。
完全成本法计入了所有的固定成本,即使在产量下降的情况下,也会增加固定成本的负担,导致成本高估。
1. 应用范围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一般来说,变动成本法更适用于短期决策,因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而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长期决策,因为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对于长期规划更加有利。
2. 问题的处理在应用过程中,如果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情况,可以考虑采用混合成本法。
混合成本法将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决策需求来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情况的需求。
在应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时,还需要注意对固定成本的处理。
特别是在变动成本法中,要特别注意将间接固定成本进行适当的分摊,以便更好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结论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来选择。
企业在应用成本核算方法时,应根据短期和长期决策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并且要注意对固定成本的处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产品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摘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两种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这两种方法因为对成本的核算切入角度不同,因而在产品成本、存货计价、收益计算方法及提供的信息用途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概念出发,对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从成本划分及构成上的区别、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上的区别、收益计算方法的区别、所提供的信息用途的区别等方面进行比较。
引申出两种成本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
文章最后阐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一是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作为两种核算方法同时使用,二是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核算方法的结合,三是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核算方法的结合。
两种成本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两者的作用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要兼顾两者。
企业在运用时,可以采用最佳的结合使用方式,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目录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概述 (1)(一)变动成本法 (1)(二)完全成本法 (1)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2)(一)两种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不同 (2)1.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 (2)2.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 (2)(二)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不同 (3)(三)收益计算方法及分期损益不同 (3)(四)所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7)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利弊 (8)(一)完全成本法的利弊 (8)1.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8)2.完全成本法的缺点 (8)(二)变动成本法的利弊 (8)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8)2.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9)四、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10)(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作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同时使用 (10)(二)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10)(三)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13)参考文献 (16)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机会瞬息万变。
在企业外部环境优化、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的前提下,谁拥有成本优势,谁就拥有主动权,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部门的成本信息就成为企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的重要依据。
在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生产工艺改善的前提下,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比重呈逐渐升高趋势。
这样,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需要,而变动成本法因其在固定性制造费用处理方面的特点而有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为使企业在选用成本核算方法时做出更好的选择,更应该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优缺点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本文拟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优缺点及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等方面来论述企业如何选择成本核算方法的问题等。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概述(一)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其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只包括变动部分而不包括固定部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这种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不包括间接成本,所以也称之为“直接成本法”。
所有的固定成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都作为期间成本处理,从营业收入中扣除,冲减当期的利润额。
因为固定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生产经营条件而发生的,与产品的实际生产无直接联系,而与时间联系较密切。
(二)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其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中既包括变动部分又包括固定部分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在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也就是说,产品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又包括间接成本,所以完全成本法又被称为“吸收成本法”或“归纳成本计算法”。
完全成本法下,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都是产品生产必须要支出的费用,所以不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来处理,而要把当期发生的固定费用分摊到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中去。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一)两种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不同1.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变动成本法时将全部成本按成本习性来分类,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计入产品成本,其余成本均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如图1:图1 变动成本法的成本划分2.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划分及构成完全成本法将总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区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并且将全部生产成本(包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都计入产品成本,将非生产成本都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如图2:图2 完全成本法的成本划分完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包括全部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两者的不同在于固定制造费用的归属对象。
完全成本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归属于产品,计入产品成本,产品销售,转入营业成本,产品未销售出,递延到下一会计期;变动成本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归属于会计期间,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其原因是: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开展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条件,形成并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能力而发生的耗费,这类耗费的数额大小取决于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能力大小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其效益同特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因而固定制造费用无递延性,应在每一会计期间全额转销,冲减当期的收益。
(二)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不同由于产品成本的组成不同,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销货成本、存货成本也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期初期末的存货生产成本中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被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损益表,无须再转化为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而不论本期的销货量与本期的产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期初存货量为零或者前后期成本水平不变时,可以不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直接计算出本期销货成本,即:本期销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的固定制造费用将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一起在已销产品和存货(本期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在此种方法下,必须先计算出期末存货成本后,才能计算本期销货成本。
即: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三)收益计算方法及分期损益不同在变动成本法下,只能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
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是指在损益计量过程中,首先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从而确定边际贡献,然后再用边际贡献补偿固定成本以确定当前营业利润的过程。
而完全成本法下则必须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营业损益。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税前利润计算公式如下:1.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销售产品中变动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2.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销售收入-(销售产品中变动生产成本+销售产品中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3.两个式子相减: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销售产品中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生产成本=期初存货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固定生产成本由此,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分期损益是不同的,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之间的税前利润差额只与期初、期末存货产品中的固定生产成本有关,影响的程度取决于产量和销量的均衡程度。
产销越均衡,两种成本计算法下所计算的损益相差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只有当产品实现所谓的“零存货”,即产销绝对均衡时,损益计算上的差异才会消失。
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分期损益的区别。
[例1]假定某企业某年度1、2、3 三个月收入、成本及生产数据资料如表1所示(假定3个月中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不变)。
表1 成本及生产数据资料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1月份税前净利:1.变动成本法:销售收入=12,000×15=180,000(元)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变动性销售和管理费用=12,000×10+12,000×1=132,000(元)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12,000+16,000=28,000(元)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80,000-132,000-28,000=20,000(元)2.完全成本法:销售收入=12,000×15=180,000(元)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0+12,000×(10+12,000÷12,000)-0=132,000(元)期间费用=变动性销售和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和管理费用=12,000×1+16,000=28,000(元)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180,000-132,000-28,000=20,000(元)2月份及3月份的计算过程同上。
两种方法下的损益表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表2 利润表(变动成本法) 单位:元表3 利润表(完全成本法) 单位:元根据计算以上结果分析两种方法下税前利润的差异:1月份: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全额扣除;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产销平衡,固定制造费用由当期已销产品全额分担,即固定制造费用全额扣除,故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税前净利无差异。
2月份:当期生产的在当期未销售完,即期末结余存货3,000件。
在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时,固定制造费用须在已销存货与结余存货间分配,其中,每件产品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12,000÷12,000=1(元),故期末存货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1×3,000=3,000(元);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当期费用全额扣除,所以,与变动成本法相比,当期列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中的成本少了3,000元,则完全成本法下的当期税前净利比变动成本法下的多了3,000元。
3月份:当期生产的在当期售完,上期结余的3,000件也在本期售完。
即,采用完全成本法时,期初存货承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3,000元(1×3,000=3,000),而本期固定制造费用随本期产品的全部售完而全额扣除,即期末没有存货吸收固定制造费用,所以,与变动成本法相比,本期列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中的成本多了期初存货承担的3,000元,则完全成本法下的当期税前净利比变动成本法下的少了3,000元。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不管产量与销量发生如何的关系变化,分期损益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1)当产量等于销量时,两种成本法下计算的损益完全相等。
(2)当产量大于销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所计算的损益大于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
(3)当产量小于销量时,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大于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