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尊欣赏(摇铃尊)
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明星展品赏析
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明星展品赏析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明星展品赏析六朝博物馆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青瓷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是六朝时期的陶瓷艺术杰作,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无数观众的赞誉和惊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欣赏青瓷莲花尊的魅力,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青瓷莲花尊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它由瓷胎和釉质组成,高约30厘米,呈现出充满活力的莲花形状,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它的釉面呈现出青色,而釉里纹则有曲线优美的莲叶和莲瓣图案,栩栩如生。
整体造型自然流畅,给人以清新高雅的美感。
青瓷莲花尊制作的技艺堪称精湛。
它采用了高温烧制的青瓷工艺,经过多道工序完成。
首先,陶师需要选择适宜的黏土,精心塑造莲花的外观,并且刻画出纹饰。
然后,将作品送入窑中进行烧制,烧制的温度要高达1300摄氏度以上,以确保瓷胎的质地坚硬而薄脆。
最后,对瓷器进行施釉,再次进行高温烧制,使其釉面呈现出青瓷的独特光泽。
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青瓷莲花尊是六朝时期陶瓷艺术的杰作,它不仅展示了当时陶瓷艺术的高度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在六朝时期,莲花被视为高尚、纯洁和吉祥的象征,常被用来装饰皇宫和贵族府邸。
青瓷莲花尊的设计灵感正是源于这种文化背景,它通过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纹饰,传达了纯净和美好的寓意,成为六朝时期贵族生活品味的象征。
此外,青瓷莲花尊还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瞩目。
它的造型和绘画工艺展示了古代陶瓷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
其曲线流畅的莲瓣和精细的纹饰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界美的审美感受。
尽管青瓷莲花尊的外形和纹饰都相对简洁,但每一道线条和每一片叶子的绘制都是精心而细致的。
艺术家不仅精确地捕捉到了莲花的真实形态,还通过繁复的纹饰营造出纤细而华美的艺术效果。
青瓷莲花尊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作,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和珍贵的艺术遗产。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
清代官窑在历经康、雍、乾三朝的辉煌后开始衰落,咸丰五年至同治五年(1855年—1866年)更一度停烧,直至光绪时期,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
这时社会进入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相对平稳期,历史学者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
这一时期的官窑在恢复前朝的基础上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生产出了一大批精品,尤其是在光绪大婚,慈禧太后五十、六十和七十大寿时制作的大批用于庆典和赏赐的瓷器,更是工艺精湛,无论是胎釉,还是彩绘的制作水平,都达到了晚清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
光绪时期的瓷器多以效仿前朝器形而闻名,其中尤以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
有学者认为,仿古瓷的大量烧制可能与上层社会对清三代瓷器的好古风尚有关。
虽然是仿古,但其制瓷工艺和水准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光绪近年仿康、乾诸制往往逼真,新乡市博物馆藏光绪瓷器精品赏析新乡市博物馆 郑媛媛图1 光绪款粉彩云蝠赏瓶鱼目混珠,识者憎之,然不能不谓其美术之精进也”。
像光绪朝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仿乾隆粉彩百鹿尊等,仿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瓷器,器物胎釉大都细致缜密,工艺精湛。
随着官窑工艺制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光绪时期的手工彩绘技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烧造出许多特殊的创新器形,如粉彩秋操纪念杯、云蝠赏瓶等,其纹饰丰富多彩,装饰华丽生动。
在釉彩方面,光绪朝仍以粉彩、青花及单色釉为主流,但也出现不少新釉彩品种,如浅绛彩。
而对于瓷器的款识种类,光绪朝也居晚清几朝之首,除常见的干支年款外,堂名款也较多,其中以“长春宫制”“大雅斋”“永庆长春”等款识的瓷器制作较精。
本文选取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光绪时期精品瓷器以供赏鉴。
光绪款粉彩云蝠赏瓶(图1)此瓶高39.1厘米,腹径23.7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7厘米。
撇口,束长颈,圆腹,圈足。
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
口沿下为如意云头,颈部、腹部为云蝠纹(蝙蝠与祥云),肩部两道金彩弦纹之间饰以缠枝花卉,4个金彩篆体“寿”字衬托其中,圈足处为变体莲瓣纹,器底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双行6字楷书款,无圈无栏,字体粗放有力。
传统陶瓷优秀作品欣赏(景德镇)
清乾隆•粉彩兰地开光山水转心瓶 清乾隆 粉彩兰地开山水转心瓶
文物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规格:高 24.6厘米 口径 12.6厘米
清乾隆•粉彩兰地开光山水转心瓶 清乾隆 粉彩兰地开光山水转心瓶
鉴赏:瓶撇口,瓶身分三截,颈部可转动,圈足微撇。颈两侧各贴塑一 垂带形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 开光内白色地上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书七言诗两句,春曰:“春 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 势映明川。”秋图内书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谢 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 及阴文“惟妙精进”二方形印章。此瓶为乾隆初期督窑官唐英供奉皇帝 观赏的独出心裁之作,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全部部件烧 造成功后组成样品,待纹饰、色彩、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 造。其绝妙之处在于将其置于案头,按照当时的季节转动瓶颈及双耳, 将与这一季节相应的一面开光转至正面,即可依不同季节欣赏当季的精 美绝伦的奇景,用心巧妙,别具情趣。由于工艺复杂,新奇精巧,水准 精湛,难度极大,成品率极低,传世稀少,非常受收藏投资者青睐。
图例说明: 1、《北宋影青瓜棱瓶》 2、《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3、《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 壶春瓶》 4、《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 5、《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 罐》 6、《明万历五彩百鹿罐》 7、《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 瓶》 8、《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 纹盘》 9、《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 心瓶》
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清代单色釉瓷器
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清代单色釉瓷器单色釉是中国古代瓷器釉色的开端,因其只有一种装饰色彩而得名,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等,在瓷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单色釉瓷器集自然之美与极致之美于一身,可谓是瓷器艺术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瓷器体系的重要部分。
单色釉瓷器没有青花彩瓷的缤纷艳丽,没有繁复精美的纹饰装饰,不浮不躁,凭借着高超的制瓷工艺技术水平创造浑然天成的美感,见证了中国瓷器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发展。
唐代以前,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因制瓷工艺的发展有限,这一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多为实用器,古朴自然。
到了宋代,单色釉瓷器迎来了发展高峰,器形简约,追求釉色之美与线条之畅,颇具文人之风,尤以五大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精品。
直至今日,宋代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器依然能代表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可谓达到了顶峰,景德镇产出的单色釉瓷器,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器物器形等都大有发展与创新,成就非凡。
单色釉瓷器釉色种类丰富,主要有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单色釉都是在这些釉色上演变而来的。
单色釉瓷器釉色或明快纯正,或清雅含蓄,或绚丽多彩,深受时人喜爱。
宋代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以青色釉为基础,发展出了粉青、梅子青、豆青等多种釉色,美之自然。
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发展出了更多的釉色,有霁红、霁蓝、豇豆红、郎窑红、茶叶末、孔雀蓝、茄皮紫、胭脂红等。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清代时期单色釉瓷器若干件,有旧藏,亦有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
本文选取其中精美之器,共同品鉴清代单色釉瓷器的极致之美。
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大清光绪年制”款霁蓝摇铃尊为一对,大小形制统一,通高23.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8厘米。
尊灯草口,长颈溜肩,腹部微敛,圈足外撇,施霁蓝釉,底心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
色彩与质感
青瓷釉色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采用青瓷釉色 ,釉质细腻、温润,呈现出深浅 不一的青色调,给人以清新、雅
致之感。
质感表现
通过施釉技巧和烧制温度的控制 ,使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表面呈 现出柔和的质感,既有陶瓷的坚
硬感,又不失细腻的手感。
色彩与纹样的结合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色彩与纹样 相互呼应,形成完美的统一体,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历史背景 •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艺术特色 •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制作工艺 •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文化内涵 •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收藏与鉴
赏
01
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 转折点,逐渐从陶器向瓷器过 渡。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道教思想
道家思想在南北朝也有一定的影响, 青瓷莲花尊的简约造型和自然纹饰, 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纯洁和 高雅,青瓷莲花尊上的莲花纹饰 体现了这一文化寓意,表达了人 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吉祥与幸福
莲花也常被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 征,青瓷莲花尊作为当时的工艺 珍品,其莲花纹饰寄托了人们对 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风格。
青瓷莲花尊在南北朝文化中的地位
青瓷莲花尊在南北朝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陶瓷艺术的代表,也是当时文化 、宗教和艺术交流的见证。
青瓷莲花尊被视为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和艺术 创新。
青瓷莲花尊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珍贵 遗产。
02
青瓷莲花尊在南北朝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六朝博物馆青瓷莲花尊介绍
六朝博物馆青瓷莲花尊介绍
六朝博物馆青瓷莲花尊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
这件青瓷莲花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都极为突出。
青瓷莲花尊的造型优雅精致,整体呈现出莲花的形态,瓶身如莲蓬,器底如莲藕,瓶口如莲蕊,整体造型极富艺术美感。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纯洁、高贵和吉祥,因此青瓷莲花尊在当时被视为珍贵的宫廷贡品。
青瓷莲花尊的瓷质细腻洁白,釉色青翠温润,釉面光洁如镜,工艺精湛。
其釉色青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被誉为“中国青瓷之最”,成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作之一。
这件青瓷莲花尊不仅在艺术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中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珍贵实物见证。
它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古代陶瓷文化的认知,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六朝博物馆将这件青瓷莲花尊珍藏展示,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欣赏到这件珍贵的艺术品,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这件青瓷莲花尊的独特魅力和珍贵意义将继续为世人所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康熙:我的摇铃尊灵感来自四羊方尊
康熙:我的摇铃尊灵感来自四羊方尊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4期我们现在一般把尊叫做“樽”,“樽”就是酒杯的意思,这个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在古代,尊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酒器,像著名的“四羊方尊”,高近60 厘米。
不同于青铜尊的典雅、大气,古瓷尊中还有一类小巧、优美的器型,这种器型微撇小口,颈部细长,腹呈弧形或筒式,浅圈足,平底,整个器型线条力度感非常强烈。
因为这种器型的形状近似手执的小铃铛,所以名叫“摇铃尊”。
康熙首创器型其实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尊的影子,只是伴随着青铜礼器的没落,尊的使用没有商周时期频繁而已,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
摇铃尊是康熙时期,景德镇模仿藏传佛教法器长柄铜铃而创新的样式,它的用途多为皇室对藏传佛教寺庙及高僧的赏赐。
这种小巧优美的器型一经烧造成功便开始流行,与此同时,摇铃尊上还出现了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粉彩、斗彩、五彩等多种工艺品种,成为当时官窑瓷器里的珍稀之品。
康熙之后,雍正、乾隆、嘉庆朝也多有青花釉里红等的摇铃尊烧造,可在各方面已经不能和康熙间的名品相媲美了,现存的精品摇铃尊多出自清康熙时期。
摇铃尊的典雅别致从现存的一些清代摇铃尊来看,许多摇铃尊都是大片留白,在底部或者瓶身、瓶口处小范围用釉色点缀,再加上摇铃尊本身的线条美感,真可谓是美不胜收,韵味无穷。
摇铃尊的这种美,非常有古意神韵,它的线条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既柔美又刚健,加上精品摇铃尊的胎体很薄,胎质细密坚硬,洁白若初雪,所以不论是在上面上各种色釉,高温固彩,还是任其形成天然造化,呈现自然窑变的流丽色彩,抑或是用珐琅银料等材料妙手绘纹,都可显出别致的美来。
摇铃尊粗看其实和梅瓶有点相像,瓶颈向上延伸,由粗渐细,然后稍稍展开,轮廓之变自然流畅、舒展优美,令人观之回味悠长。
而且摇铃尊不同于中大型的酒器,虽然也称为“尊”但其大小基本都是二三十厘米,这种小巧器型所具有的隽秀、典雅美感,让其在瓷器界占有一席之地。
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
中国陶瓷文化略谈(附二)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品瓷中国?2018-09-13 07:07:00常见古代瓷器器型辨识——瓶类最近有不少朋友看我写的连载文章之后,迫不及待地跑到潘家园旧货市场去“实习”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出意外,基本上都是一头雾水。
我的建议,学古陶瓷,还是以领略历史文化为主,不要收藏,多走走博物馆,多看看书。
潘家园和其他收藏一样,是一个铜臭味极浓、尔诈我虞的场所,走走看看无所谓,出手需慎之又慎。
接下来,我将用几集的篇幅,讲讲器型的简单辨识,包括瓶、尊、炉、壶、盘、盆、碗、罐、洗、枕、其他生活器皿和其他专用冥器等,使大家在走走看看的过程中,不至于特别陌生。
第一部分,讲讲瓶类。
这也是在现存的古代瓷器中,保有量最多、最常见的。
瓶——盛酒、陈设、祭祀用器。
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
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
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穿带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多管瓶、贯耳瓶等。
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转心瓶,等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有专家说是汲水器,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见下图。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仰韶尖底瓶马家窑尖底瓶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还有可能用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把瓶内的液体加热。
古瓷尊观赏(苹果尊)[解说]
古瓷尊欣赏——苹果尊
苹果尊——尊的一种式样。
口、底内凹,无颈,圆腹,器形似苹果,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造,大、小器物均有,品种有青花、釉里红、天蓝釉、窑变釉等。
黄釉苹果尊
康熙御窑釉红团菊纹苹果尊
豇豆红釉苹果尊
器形近似于苹果,器为侈口,无颈,器口颈部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底部内凹,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用多层次的吹釉法施釉,烧成后釉面微有浓淡深浅变化,形成器身表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釉,由于豇豆红是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工匠们通过这点,利用铜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的特征,使之在控制不甚严格的
还原气氛中烧成,形成器物表面的苔点,与器身红釉相映成趣。
该器型巧致,釉色光润,胎体坚实,通过利用豇豆红的特殊性质,将此苹果尊制作宛如一个娇嫩新鲜的真实苹果一般,甚为喜人。
豇豆红釉苹果尊
因形似苹果而得名,器呈侈口,器口颈部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底内凹。
器身施通常所说的“苹果绿”。
这种以绿色为主色的豇豆红作品,传世极为少见。
器体小巧玲珑,丰满圆润,釉色沉稳淡雅。
清末寂园叟《陶雅》谓:“瓷之苹果绿最为神妙,官窑只有朱红一种。
一变为苹果绿,再变为豇豆红,皆朱红之化身,古无此名称也。
苹果绿一盒值千金,余犹屡见之。
而青花龙凤合璧之印盒,竟不能再见,亦一奇也。
豇豆红仿于明,而成化末年则往往有之,制小而色败,俗所
薄为乳鼠皮者是已然。
豆青釉苹果尊
康熙苹果尊。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瓷器高清实拍
馆藏瓷器高清实拍!|首都博物馆藏|清代瓷器兰谷文化2018-11-22 07:30:00清代(公元1644年一公元1911年)清代康乾盛世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巅峰,清王朝继续在景德镇设御窑厂。
由于清代皇帝对瓷器的青睐,御窑厂不断进行仿古、创新,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烧造的珐琅彩、粉彩、斗彩、色轴等瓷类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代表世界瓷器艺术最高水平的中国瓷器精华,荟萃京都,散布于皇室宫廷、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文人墨客之中。
青花及釉里红青花雉鸡牡丹纹盖罐Blue-and-white Covered Jar with Pheasant and Peony Design清康熙(1662-1722)康熙青花瓷绘画借鉴西洋透视画法、仅用一种青花色料,利用深浅、虚实的变化、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疏密远近,使画面颇有立体感,称“五色青花”。
青花寿山福海纹笔筒Blue and white brush pot with hill and seadesign 清雍正(1723-1735)青花缠枝葫芦纹橄榄式瓶Blue-and-white Vase with Interlocking GourdDesign 清雍正(1723-1735)青花缠枝花卉纹绶带扁壸Blue-and-white Flat-sided Pot with Silk-ribbon Design清乾隆(1736-1795)此壶仿永乐青花绶带耳扁壶造型,是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将永乐瓷器尺寸加大、并将造型略加改进而烧造。
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青花“法华寺”铭花卉纹觚(音姑)Blue-and-white Gu Vases with Floral Designand the Inscription Fa Hua Si"(Fahua Temple)清乾隆(1736-1795)明清时流行的佛前供器一般为五件,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及一件香炉,合称“五供”。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 (2)
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窑之美——唐英铭款青花五供器
唐窑之美——唐英铭款青花五供器唐英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的督陶官,他所烧造的瓷器称之为“唐窑”。
唐窑烧造品种丰富,除了为宫廷烧制奇巧精致的御用瓷之外,也为自己所需烧造瓷器。
其中供器是特殊的一类,铭有唐英款识、烧造年代及用途,十分罕见。
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阐述其烧造原因及艺术特征。
一、唐英与唐窑唐英(1682-1756年),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
清代著名制瓷家,书画家,篆刻家,剧作家。
他的字号除俊公外,还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
清代雍正乾隆之际唐英榷陶景德镇珠山所烧造的瓷器称为“唐窑”。
《清史稿•唐英传》说“英所造者,也称唐窑[1]。
”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6岁开始在内廷养心殿服役,雍正元年(1723年)43岁时被提拔为员外郎,服务于造办处。
雍正六年奉使景德镇御厂,佐理窑务,充驻场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奉命停止窑务出使淮安关。
二年又奉命复办陶务,以淮安关使并兼领陶务。
唐英除供奉内廷外,与窑务相始终,先后榷陶二十八年之久,以“陶人”自居,日夜竭心求索和致力于瓷业,“陶之业,陶之人,以陶中所有之事。
” 唐英为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为显著。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特地在圆明园召见了为瓷器耗尽一生心血的唐英,赏给奉宸苑卿衔以示奖励,并破例允许唐英教导其子保寅学习瓷务。
唐英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奏请辞职,七月二十九日去世。
叶氏《再续印人小传》称:“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画,诗有清思,两淮、九江。
珠山昌水见之笔墨者为多。
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当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2]。
”唐英督陶访古探今,备诸巧妙,所出瓷器皆为“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技艺之精湛独步”。
《景德镇陶录》赞有:“所造具晶莹纯全。
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借。
古瓷尊欣赏(莲花尊)
古瓷尊欣赏——莲花尊青釉莲花尊,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撇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肩、颈有6个条形系。
通体纹饰达11层:颈部饰纹3层,自上而下为飞天、宝相花兽面及蟠龙,以凸弦纹间隔;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由6层莲瓣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胫部亦饰覆莲瓣两层,瓣尖亦外卷。
器物通体施青绿釉,圈足内深厚,素胎无釉。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
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
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北朝·青釉莲花尊青釉莲花尊,北朝,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
釉色青绿。
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
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
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
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
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
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
形体高大,气魄雄伟。
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在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
关于“吹红”
关于“吹红”“美藏于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珍藏中国磁器即将在九月纽约亚洲艺术周登场!最近发觉童鞋们的眼球都被估价为70至90万美元的康熙窑豇豆红菊瓣瓶吸引。
其实“豇豆红”首次出现,应该是19世纪,而在康熙时期,它们并不叫“豇豆红”(多俗气丫!),它们有一个更动感的名字,对啦,叫“吹红”!今天,我就康熙高温铜红釉磁,涉及吹红的,作一研讨。
康熙窑磁器,自郭葆菖撰写1936年“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出品图说”图录中,就提到“康熙以鲜红最著”1。
上海博物馆以汪庆正为代表的学者们,在研究康熙瓷中,认为“整个康熙朝似乎十分注重颜色釉的制作,康熙颜色釉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铜红釉的烧造”2。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博览会],原定宣德霁红撇口宫碗(乾隆御提),实为康熙仿宣德官仿官作品国立故宫博物院藏纵观整个清代磁器的成就,高温铜红釉磁的发展明显可以康熙与雍正两朝为分水岭,康熙以后,高温铜红釉完全固化为霁红,烧造技术成熟,窑厂产品成品率高,铜红釉已经不再是官窑釉药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了。
而在康熙时期,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复烧自明代中期成窑、嘉万窑以后就已衰落的高温铜红釉,是整个康熙磁器的重点技术攻克目标。
这从存世的康熙窑作品中可见一斑,如康熙十、十一、十二年(辛亥、壬子、癸丑),署“中和堂”款的青花釉里红,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刘源设计、臧应选督造的“臧窑”之“吹红”、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的“郎窑红”、署康熙款的“霁红”。
除了官用术语,康熙铜红釉,还有“鲜红1”“宝石红”、“豇豆红”、“牛血红”等众多称谓。
这些,都说明康熙窑铜红釉釉水之丰富,对铜红一色釉磁器的烧造,欣欣向荣的景象。
[辛亥]款青花釉里红楼阁图碟上海博物馆藏康熙臧窑“豇豆红”太白尊示标准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二行六字流行款大都会博物馆藏今天我们着重讨论的,是关于臧窑“吹红”。
19世纪景德镇陶瓷文献所记载的“吹红”《南窑笔记》里记载的“吹红”“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
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2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开光式(百鸟朝阳)清雍正柠檬黄釉地青花缠枝花卉纹壶清乾隆松石绿釉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双耳扁清乾隆青釉刻花缠枝莲纹花口瓶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双耳扁壶清乾隆青花莲花纹如意耳蒜头瓶清乾隆粉彩花碟如意耳葫芦尊清乾隆粉彩九桃大天球瓶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清乾隆粉彩皮球花罐清乾隆青花八吉祥抱月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如意耳大扁壶清乾隆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蝠耳大扁壶明洪武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明万历彩绘双龙纹双耳罐明永乐青花开光如意莲纹执壶清嘉庆蓝地黄彩云龙贲巴瓶清乾隆斗彩加粉彩婴戏图罐清乾隆粉彩百鹿图双耳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清乾隆金瓯永固杯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鳝鱼黄釉钵,高32.7cm,口径30.6cm,足径27.3cm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径24.3cm,足距10.2cm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清乾隆窑变双耳菊瓣尊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窑变釉弦纹瓶,高25.3cm,口径7cm,足径11.7cm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清乾隆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通高5.8cm,腹径4cm清乾隆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高21.5cm,口径6.9cm,足径7.4cm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描金带托爵杯高28cm,口径7.8cm,足径7.9cm清乾隆厂官釉牺耳尊高51cm,口横径24.5cm,口纵径19cm,足横径26.7cm,足纵径21cm清乾隆仿古铜金釉三足炉,通高33.1cm,口径14.9cm清康熙五彩加金花鸟纹八方花盆高32cm,口径51.5cm,底径35.6cm清光绪绿地粉彩公道杯通高6cm,口径12cm清光绪粉彩江山万代纹碗高6.5cm,口径12.2cm,足径4.9cm清康熙五彩竹纹笔筒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清雍正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清同治红地描金喜字碗高7.2cm,口径10.5cm,足径3.9cm清嘉庆斗彩花卉酒杯高4.4cm,口径6cm,足径2.4cm清乾隆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高5cm,口径3.3cm,足径5cm清光绪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通高8.8cm,口径11cm,足径4.4cm清光绪粉彩龙凤纹碗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清雍正黄地绿彩云蝠纹碗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清嘉庆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高8.1cm,口径18.2cm,足径7.4cm清乾隆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高21.3cm,口径5.2cm清乾隆粉彩霁蓝釉描金地开光花鸟纹瓶高32.8cm,口径10.2—7.9cm清乾隆松石绿釉镂空花篮高13.5cm,口径15.9cm×9.9cm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高52.9cm,面径31cm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口径15.2cm清乾隆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高32.8cm,口径7.2cm,足径11c清康熙天蓝釉花觚高18.1cm,口径10.6cm,足径5.9cm淡黄釉瓶,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径2.2cm,足径6.7cm清乾隆粉青釉鸡形熏高22cm清乾隆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高18.3cm,口径2.3cm古铜彩牺耳尊,高22.2cm,口径13.2cm,足径11.7cm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纹大罐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四)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2789亿元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青釉仰覆莲花尊的介绍
青釉仰覆莲花尊的介绍青釉仰覆莲花尊是一件来自中国的珍贵古董,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可能是中国宋代最为出色的青花瓷器之一,它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用瓷器上的图案讲述了许多故事,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几何模式的代表之一,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件珍贵的历史古董。
青釉仰覆莲花尊长35厘米,直径达17厘米,整体造型宏伟大气,似一支卓然挺立的莲花,显得稳健而庄严。
作品大多呈现“倒五方尊”的模式,这是一种中国古代青花瓷技巧的经典模式。
青釉仰覆莲花尊最为显眼的地方当属其尊口和尊体部分。
尊口部分半球形,圈口和颈瑰丽多姿。
尊体部分外型壮观,在手工上表现了极高的技术水平。
釉面平滑、厚实、青翠亮丽、色泽鲜明、清新自然,使人一目了然这件器物的珍贵地位。
青釉仰覆莲花尊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交汇体,将青花瓷的技术表现完美呈现。
这件瓷器的三个元素:造型、色彩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交织,并以一种奇妙并独立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珍贵的韵味。
瓶子尖端的几何特征和莲瓣图案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迷人的视觉效果,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比例和造型,最能突出其别致而神韵的造型。
莲花图案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意义。
莲花象征着高贵、纯洁、自由、精神慈悲和灵性成长。
在这件器物上,莲花的各个细节都得到了精细的雕刻和表现,较为重要的元素是莲花的中央,其上面的许多莲瓣伸展出去,为这件器物赋予了一股芳香与优雅。
青釉仰覆莲花尊没有项或纹路来分隔前面和背面,因此这个器物不像一般的瓷器那样需要一个统一的视角才能展示完全的美感,只需凭感觉即可欣赏到其真正的价值。
它既可以作为一个装饰性的艺术品,又可以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文化印记,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与对抗的结合,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青釉仰覆莲花尊的重要性已经超出了个人收藏,它是中国深厚的文化遗产的展现,是各种独特风格的文化和文艺结合的体现。
每个制造时期和区域的瓷器都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这些珍贵的手工艺品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珍视,并且成为了文化遗产的源泉。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2016-07-23 古玩收藏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陶瓷文化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今天带大家欣赏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瓷器,快来一饱眼福吧~感受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釉莲花尊高49.5厘米腹径31厘米侈口,长颈,溜肩,橄榄形腹,外撇高足。
颈部装饰分三段:上段对称贴附两个飞天,中部刻饰三圈弦纹,下部贴附对称的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各二组。
颈肩相接处有六个桥形复系,上腹和中腹为三层模印的覆莲以及一轮贴花菩提;下腹为一组单瓣仰莲。
满施青釉泛黄,光亮晶莹。
该尊将刻划、雕塑、模印、粘贴等多种技法施于一体,制作精美,气魄宏伟。
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口修复。
越窑青釉划牡丹纹盘口瓶宋,高32.2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11.5厘米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部浑圆,圈足。
造型挺拔而丰满。
腹部划牡丹花装饰,腹部出筋分五瓣,每瓣内划牡丹花一朵。
通体施青釉。
该瓶造型端庄,纹饰线条舒展流畅,底足露胎铁足,是南方越窑的典型作品。
耀州窑青釉荷叶盖罐金代,高2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6.5厘米。
罐直口,鼓腹,圈足,盖沿卷曲上翘,与器身简洁肃穆的线条结合。
胎质坚致,露胎处呈灰白色,上有粘砂痕。
通体施青釉近月白色,应为耀州窑金代作品,器、盖俱全者存世不易。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宋,高25.8CM,口径7CM。
底径7CM 圆口,直方型腹,浅圈足,露火石红胎,器形仿古玉琮器形,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盈润亮泽,成对尤为难得。
翠青釉罐明,永乐,高9.5CM,口径10CM,足径14CM。
罐直口,短颈,腹体矮硕,广底,浅圈足。
肩上等距离贴三海棠花形托。
罐里及足内均施青白釉,外施翠青釉。
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
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牛头尊(螭)耳, 是陶瓷器物的组成部分,也叫器耳。
在陶器产生不久它就出现了,已经历了7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信息。
了解和认识器耳是文物工作者、拍卖工作者、收藏爰好者的基本常识。
这对于认识器物、正确为陶瓷器命名、掌握瓷器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陶瓷器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瓶、壶、罐、陆等陶瓷器附属物的耳,多附于器物的颈、肩部。
有的学者将附于肩、腹的也称之为耳,并将附于颈部的耳称颈耳,附于肩部的耳称肩耳,附于腹部的耳称腹耳。
耳一般呈对称分布,式样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器耳的式样至少有50种以上。
大致可分为象形耳、态势耳和特殊耳三类。
象形耳是以耳的形象命名的耳,又分为动形耳、植物形耳和其他形象耳。
动物耳又称鸟兽耳或牺耳。
牺,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
《辞源》《牺尊》条引《南史·刘沼传》附刘杳:"尝与(沈)坐语及宗庙牺尊,……杳曰:'古者樽彝刻木为鸟兽,凿项及背以出内酒。
'"可知牺尊为鸟兽尊。
同理,牺耳为鸟兽耳。
兽耳有龙耳、螭耳、夔耳、虎耳、鹿耳、犬耳、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铺首耳、鼠耳、蝙蝠耳等。
鸟形耳和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
这一类里也包括鱼耳、摩羯耳、面形耳。
龙耳,龙一般蟠伏于器肩和颈部两侧,有的龙头作回望状,有的龙头向外、有的龙头向内;多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双龙耳瓶最为典型。
元、明、清时期的龙耳也常见。
对初学者来说,龙耳中最难区分的是螭龙耳和夔龙耳。
螭龙,又称螭虎龙,是无角的龙,神话传说为水神。
一说为雌龙,一说为龙子,又名蛟龙、蛟螭。
夔龙也称花式龙、香草龙、一足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
其状如牛,上唇上翻呈象鼻状,口吐一朵莲花或串珠,有前足而无后足,多有双翼,自前足之后都化成卷曲的花式。
这两种耳式流行于商、周至春秋战国肘期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上;明、清瓷器也常见这两种耳式,以清至民国时期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瓷尊欣赏——摇铃尊
清康熙·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青花松鼠葡萄摇铃尊
黄釉摇铃尊
青花釉里红摇铃尊
清康熙青花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作为清早期官窑卓越技术的典型代表,此式尊为康熙朝新创,品质精良,简洁优雅的造型和青花装饰深得设计美学之精髓,观之流连忘返。
目前暂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天民楼发现同类作品,存世罕少可见一斑。
记录显示,本尊曾长期流落海外,为美国马里兰州知名藏家Frederick J.和Antoinette H. V an Slyke夫妇爱物,今得以重返
故土,亦是一番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