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合集下载

辽大版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 我的责任我承担 教案

辽大版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 我的责任我承担 教案

《我的责任我承担》教案一、教材说明:本课是辽宁大学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我的责任我承担》。

二、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2.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增强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

3.认识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认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自己的责任。

四、教学难点:责任的含义,理解“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探究、活动体验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聚焦、导入责任:老师:同学们,老师非常好奇,在学校值周活动中,你们班得到的三叶草徽章最多?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同学各抒己见。

老师小结:看来,尽管我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但也能承担一些责任了。

老师板书课题:我的责任我承担(二)心理剧场、探索责任:老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心理剧场,观看心理剧。

看完后,想一想:在责任面前,你应该怎么做呢?1.请看第一场:板报风波。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2.请看第二场:监督作业。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3.请看第三场:失约。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4.请看第四场:打碎玻璃。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5.请看第五场:豆豆的去向。

学生表演,表演结束学生分享。

老师:谢谢同学们的表演和精彩分享。

同学们的心理剧演的入情入理,分享的更是多角度多感受。

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板书: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三)活动体验、承担责任:活动:建“责任之塔”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拥有相同数目的纸杯,用以建塔。

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组同学最先建成。

在建塔过程中,若倒塌了,小组内讨论,责任在谁?老师组织学生分享活动结果。

引导学生明白:不应将自己失败或不顺心的事情完全归咎于他人,而为自己推卸责任找理由。

主动承担责任,从自身找原因。

(四)故事启示、升华责任:故事:为啥都选她当班长。

请班级的故事大王讲故事。

讲故事的同学:听了故事,谁愿意说说,他们为什么选李路做班长?同学回答。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案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案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案教案名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负责的行为态度。

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生了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概念,并认识到其重要性。

2.学生能够分析行为后果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原则评估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入主题,例如:“你们觉得什么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

通过讨论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概念进行初步了解,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

2.认知与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行为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行为与责任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可以从行为的动机、后果、对他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并用具体的例子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3.角色扮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与对自己行为负责相关的情境,要求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并展示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例如:小组成员一起破坏了校规,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进行谈话,小组成员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问题,展示出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4.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几个与对自己行为负责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案例中涉及的责任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涉及的责任边界和责任归属,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培养积极负责的行为态度。

6.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解,可以布置拓展延伸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究,形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理解和态度,并展示给全班。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发布了初二政治教案: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知道行为、后果是多样而复杂的;②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②初步学会运用辨证思维方法,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能够以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实践和指导自己的行为;③树立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性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

性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

性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教案一:1. 主题:性教育的重要性2. 目标:了解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别特征,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

3. 准备材料:白板、挂图、筹备的相关图片、纸和笔。

4.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性教育的了解和认识。

- 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性教育的定义,强调性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步骤二:了解自己的身体(10分钟)- 带领学生回顾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特别是涉及到性别特征的部分。

-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生殖器官,并解释它们的功能。

-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并确保一个开放、尊重和安全的讨论环境。

步骤三:培养正确的性观念(15分钟)- 分组讨论:性别平等和尊重。

- 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任何一组代表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性别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应该被尊重和受到平等对待,不论性别、性倾向或身体特征。

步骤四:价值观的塑造(20分钟)- 讨论性关系和性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帮助学生理解性行为与责任的关联。

- 强调建立坚实的人际关系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确保学生知道是否进行性行为需要考虑的伦理和法律因素。

- 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一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性价值观和原则。

步骤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讨论,强调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 解答学生可能仍然有的疑问,并提供其他资源和支持。

5.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性教育指南- 学校性教育相关政策文件。

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教案-第八单元 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

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教案-第八单元  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

第9单元分辨是非对自己行为负责◆内容标准◆一2.5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3.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2.3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社会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的人。

2.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能力目标】1.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培养判断和控制力,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

3.学会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知识目标】1.知道生活中有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会造成不同影响。

2.懂得如何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

3.理解行为不同后果不同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第十八课看社会辨是非◆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第二个项目“在是非善恶面前”。

因为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在学习了第一个项目后,学生知道了社会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而懂得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尤其是掌握在是非善恶面前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十分重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生存在是非善恶标准不够明确,辨别是非能力差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善恶,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走好人生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课程标准》来看,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其中的基本要求。

2、教学难点“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难就难在此部分的分析理论性较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论水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4. 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犯罪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犯罪构成要件。

3. 犯罪的法律后果。

教学难点:1. 犯罪构成要件的掌握。

2. 犯罪法律后果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定义-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

2.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单位。

-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 犯罪客体: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罪刑法定原则。

- 法律适用从轻原则。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犯罪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 简答题:简述犯罪构成要件。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特征?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 犯罪的法律后果- 刑罚的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 刑罚的适用原则:依法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 犯罪的自我保护- 学法、守法、用法。

- 遇到违法犯罪行为,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练习1.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法律后果?()2. 案例分析:小明在学校里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

教育部参赛_第七课第1课时行为与后果的关系_陈安霞

教育部参赛_第七课第1课时行为与后果的关系_陈安霞

第7课行为与后果
第1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认识到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没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
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教学重点: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76页材料。

1:完成续写
2:分析海因茨行为的后果
3;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教授新课
1:完成课本77页的对话
(1)辩论
围绕海因茨偷药还是不偷药展开辩论
(2)你能给他一个更好的建议吗?
2:行为的分类
(1)行为分类
从是否有意识上分:
从动机上分:
从性质上分
从法律上分
(2)列举几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
3:行为的后果
(1)行为产生的后果
是预期的或意料之外的
是有利的或有害的
是否显而易见的
是否随行为产生而产生
(2)选择生活中的几种行为,试着从多个
角度分析其后果
4: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行为一定有后果,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后果
后果一定是由行为引起的,可能是一个
或几个行为
5:阅读课本79页阅读感悟,谈谈自己的
感想
板书设计: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行为的分类
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课后反思
行为在性质上分为合法或非法于行为在法律上分为作为与不作为,对二者学生容易混淆。

小学主题班会(《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教案)

小学主题班会(《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影响,提高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热爱集体的良好习惯。

3. 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 如何让学生将文明行为内化为自身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良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后果,提高认识。

3. 教育实践法: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文明行为。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实例分析。

2. 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的定义与表现2. 不良行为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3. 文明行为的标准与要求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不良行为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不良行为的定义与表现,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良行为。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不良行为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

4. 讲解:介绍文明行为的标准与要求,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学生。

5. 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践行文明行为。

八、教学内容:1. 自觉遵守纪律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3.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策略九、教学过程:1. 讲解:阐述自觉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意义。

2.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自律意识,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方法。

3. 讲解:介绍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制定班级文明行为规范,并监督执行。

十、教学内容:1. 良好习惯的养成方法2. 克服不良习惯的方法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行为九、教学过程:1. 讲解:介绍良好习惯的养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良好习惯。

中学行为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中学行为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中学行为教育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动机、行为后果;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行为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2.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行为与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1. 行为的基本概念:讲解行为、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行为的基本内涵。

2. 行为动机:分析行为动机的来源,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等,引导学生认识到行为动机的重要性。

3. 行为后果:讲解行为后果的类型,如积极后果、消极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行为后果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良好的行为习惯:介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持之以恒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动机、行为后果,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践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行为的重要性。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个人行为改善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行为教育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环节中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行为基本概念、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情况。

3. 学生在课堂参与、讨论、实践等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行为教育的基本概念、行为动机、行为后果等知识。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3. 讲座法: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介绍不良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讲解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座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5. 讲座环节: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作文。

第七课行为与后果教案

第七课行为与后果教案

第七课行为与后果教学目标: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你的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后果。

2.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解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导入新课:心理测验:你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原始森林里探险,带着下面五种动物。

一路上险境重重,你不可能把他们全部带到最后,你不得不将他们一一放弃,你会按什么顺序放弃?老虎、猴子、孔雀、大象、狗。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分别代表什么?对权利和金钱的欲望、你的子女、你的伴侣爱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

想想你刚才的选择,你依次放弃了什么?有人说:人的一生,最大的愉快莫过于选择,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选择。

因为我们总会遇到那些让我们很难取舍的事情而感到左右为难。

一旦我们有所选择之后就意味着必须为所做的事负责。

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讲解新课阅读书中P76海因茨的故事思考:1、此时的海因茨非常犹豫、矛盾。

为什么?2、海因茨偷和不偷到底会产生哪些后果?(讨论后回答)3、如果你是海因茨,会怎么做?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填写书本77页“对话”,为海因茨提供合适的既能说服自己又能说服他人的理由。

生:略。

师: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考验,人的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这种选择,难道他就死路一条了吗?你能为这个故事猜想一个美好结局吗?生:药剂师良心发现,同意暂时赊欠给他们;有好心人给他们提供祖传秘方;朋友借钱给他们;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商人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打动,愿意提供资金上的援助……师:上述的分析说明: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想一想:人们的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别?从目的来看:有的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行为则可能是无意识中做出的;从动机来看:有的行为的动机是善良的,有的行为的动机是丑恶的。

从行为的性质来看,有些行为是合法的,而有些行为则是违法的。

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我可以这样做教案教材分析

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我可以这样做教案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2. 教材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

(4)培养学生自主调节心理压力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心灵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3. 教材内容第一章:认识自己的情绪1.1 情绪的类型及特点1.2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第二章:学会调控行为2.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2.2 积极行为的培养与践行第三章:我有我的需求3.1 认识自己的需求3.2 合理满足需求的方法第四章:面对困难我不怕4.1 困难的特点与应对策略4.2 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心态第五章:与人沟通无障碍5.1 沟通的重要性5.2 学会有效沟通的技巧4.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呈现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角色扮演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和情感理解能力。

5. 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定期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材内容6.1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6.2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第七章:塑造自信的我7.1 自信的内涵与作用7.2 增强自信的方法与技巧7.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八章:感恩的心8.1 感恩的意义与价值8.2 学会表达感恩之情8.3 培养感恩的心态第九章:团队合作我最美9.1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9.2 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与技巧9.3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第十章:保护自己我最棒10.1 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与技巧10.2 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七、教学方法(1)情境体验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对孩子来说的惩罚教案中班

对孩子来说的惩罚教案中班

对孩子来说的惩罚教案中班教案标题:培养自律意识——对孩子来说的惩罚教案(中班)教学目标:1. 帮助孩子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孩子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孩子积极参与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态度。

教学内容:1. 了解惩罚的定义和目的。

2. 分析常见的不良行为及其可能的后果。

3. 学习如何制定适当的惩罚措施。

4. 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故事书,用于引入和讨论不良行为及其后果。

2. 惩罚措施的示例清单,包括适合中班学生的方法。

3. 奖励系统的相关材料,用于激励和鼓励积极行为。

4. 学生活动表,用于记录学生的行为和反馈。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使用图片或故事书引入话题,让孩子们思考不良行为的后果。

- 引导学生讨论不良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解释惩罚的定义和目的,强调其作用是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后果。

- 分析常见的不良行为,例如打闹、不听话等,并讨论可能的后果。

3. 制定惩罚措施(15分钟):- 提供惩罚措施的示例清单,包括时间罚站、书写反思、道歉等。

-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并选择适合中班学生的惩罚措施。

- 解释每种惩罚措施的原因和使用场景。

4. 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不良行为,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 分享一些简单的自我约束方法,例如深呼吸、数到十等。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5. 奖励系统(10分钟):- 介绍奖励系统的概念,强调积极行为的重要性。

- 分享奖励系统的相关材料,例如奖励图表、奖励小卡片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鼓励。

6. 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教学延伸:1. 家庭合作: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的惩罚和奖励制度,促进孩子在家庭中的自律能力。

勇于承担后果教案小班幼儿

勇于承担后果教案小班幼儿

勇于承担后果教案小班幼儿教案标题:培养幼儿勇于承担后果的能力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能力。

3. 提升幼儿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准备:1. 图书:《小熊的一天》、《小猪佩奇的生日派对》等。

2. 素材:图片、卡片或道具,用以呈现不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3. 图表或海报:用于记录幼儿的表现和成长。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教师向幼儿提问:“如果你不按时睡觉,第二天会发生什么?”2.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鼓励他们说出可能的后果。

活动二:故事分享1. 选择一本适合的绘本,例如《小熊的一天》。

2. 通过朗读故事或展示绘本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小熊因为不听话而遇到的困境和后果。

3.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小熊是否应该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为什么?活动三:行为与后果游戏1. 准备一些行为卡片或图片,例如“整理玩具”、“分享玩具”、“不听话”等。

2. 将卡片或图片分成两堆,一堆代表正面行为,一堆代表负面行为。

3. 让每位幼儿轮流选择一张卡片或图片,然后描述该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4. 鼓励幼儿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角色扮演1. 分发角色扮演道具,例如医生服装、消防员服装等。

2.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并告诉他们扮演这个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

3. 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责任和后果,并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活动五:总结和反思1. 制作一个“勇于承担后果”的海报,让幼儿参与设计和装饰。

2. 鼓励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分享他们对于勇于承担后果的理解和体验。

3. 记录幼儿的表现和成长,例如通过奖励系统或星星图表等。

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并及时引导他们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2. 鼓励幼儿在家中、幼儿园等环境中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例如整理玩具、为他人服务等。

【K12学习】第七课《三思而后行》教案

【K12学习】第七课《三思而后行》教案

第七课《三思而后行》教案一.学生自主学习:快速回顾:1、行为的分类:从行为的性质来看,行为可分为合法的和非法的;行为从法律上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怎样?①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②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

③个人、集体、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生产一定的后果。

3、(1)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坏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

(2)任何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3)公民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

4、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责任的危害(后果):不承担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会有损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从而受到人们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2)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关爱别人,关心社会,会以天下为己任,甘于承担重任,接受挑战,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添光增彩。

问问自己,今天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负责任了吗?是个负责的人吗?(3)阅读教材p84-87完成下列各题:第一次学情检查二.学生合作学习:八年级学生小强在校期间经常上课迟到、不交作业,后来又中途辍学,走出校园后,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通宵达旦地参与网上赌博,并走上盗窃的道路,最终因盗窃数额较大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在少年管教所里,通过管教干部的感化,小强决定痛改前非。

(1)材料中小强的哪些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哪些行为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2)一个人不负责任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3)你打算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次学情检查三.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四.教师精讲:启发/启示类题目的做法:1.先回答材料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可以包括是什么、为什么等内容。

2.然后回答应怎么做(向***学习;自己应怎么做等)。

五.课堂检测.XX年1月8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中共福建省原常委、原秘书长陈少勇受贿案。

远离自负教案

远离自负教案

远离自负教案教案标题:培养谦逊品质——远离自负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自负的概念,并认识到自负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学生谦逊的品质,包括尊重他人、接受批评、与他人合作等。

3. 提供实际案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远离自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教案步骤:引入:1. 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实例,介绍一个自负的人物,并让学生讨论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理解自负:2.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负的定义和特征。

每个小组可以列举一些自负的行为或例子。

3. 整理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理解自负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自负的人是否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自负的人是否容易接受批评和反馈?培养谦逊品质:4. 引导学生认识到谦逊的重要性,并讨论谦逊的定义和特征。

可以列举一些谦逊的行为或例子,例如: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帮助他人、接受批评并从中学习等。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谦逊的例子,并探讨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实践活动:6. 分发案例卡片,每组学生选择一张案例卡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

案例卡片可以描述一种自负的行为,学生需要展示如何以谦逊的方式应对这种行为,并解决潜在的冲突。

7. 角色扮演结束后,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学到了什么,并如何将谦逊的品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结:8.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远离自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谦逊的品质。

9. 鼓励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打算如何应用所学的谦逊品质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教案评估:10. 分发评估问卷,让学生评价他们对自负和谦逊的理解程度,并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解释如何应对这些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案拓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自负和谦逊的行为,并与同学分享。

-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谦逊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行为与后果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到任何行为都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2.学会判断行为的正误,树立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德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懂得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理馔行为不同产生的后果不同的道理。

2.能够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努力避免不良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培养学生的行为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教学重点: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行为与后果关系的多样性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象棋的图片
问:“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细小的行为就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后果。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师生互动学新课
[探究一]
1.观看视频:《香格里拉旅游乱象》
思考:该事件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出了什么行为?
导游:强制消费、把游客赶下车、讽刺游客
游客:被迫交钱、投诉
执法者:不受理该事件、辱骂游客
记者:投诉、拒绝交费
旅行社:强制消费
2.请同学们将以上行为进行归纳整理,看看分别属于什么行为?(小组讨论)
师: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3.问:根据这张表格中行为的类型,大家能不能把行为来分一下类呢?
师:从不同角度看,行为有不同的分类。

有的行为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有的出于不道德的动机。

从行为的性质来看,有的合法,有的不合法。

在法律上,有作为和不作为之分。

那么到底什么是作为和不作为呢?
问:你能不能举出一些“不作为”的例子呢?
(如:警察接警不出,医生见死不救;父母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4.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分析了香格里拉事件中不同人物的行为,那么这些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呢?小组讨论一下,并请每组同学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

师: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行为与后果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1:不管什么样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作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不作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探究二]
1.问:比如说随地吐痰,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传播病菌、污染环境、有损形象)所以,一种行为可能会产生多种后果。

比如雨林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形成沙尘暴,所以有的行为会产生连锁后果。

2.那么学习成绩下降这个后果可能是由哪些行为导致的呢?(迷恋游戏、抄袭作业、上课开小差)所以,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造成的,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2: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

[探究三] 1.PPT展示沙尘暴、洪水泛滥的图片
师:除了个人之外,集体、国家的行为会不会产生后果呢?我国违背自然规律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洪水泛滥,伤害了人民的利益。

2.PPT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世博会、京沪高铁的图片
师:当然,我国采取的科学发展举措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后果: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师总结:因此,不仅个人的行为会产生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