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简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简案一、课前预习1. 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语句,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真阅读“引入话题”和“相关链接”,初步解答“思考与练习”二、三提出的问题,初步领会《老子》的思想。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切入文题)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谈谈“苦”与“乐”的感受,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学习生活中的“苦”与“乐”,由此过渡到选文的内容。
(学习生活中的“苦与甜”也可以)三、研讨选文内容(一)研习第一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斯恶(è)矣长短相形高下相盈2.问题(1)这一则中出现了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2)选文对这些相反或相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你难以理解的是哪些?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举例: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没有“有”,就没有“无”,同样,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分析:第2则《老子》从生活中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无”对“有”的生成。
用无肯定了有的价值。
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车子是由辐条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所以“无”生成了“有”。
其他两个例子同理。
(3)这则选文告诉我们什么?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会不断发生转化。
(二)研习第三则1.需要重点提示的字词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伐者无功: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正确)2.问题(1)这一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人不能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因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反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所以是探讨目的与态度的关系,。
“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
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
老子有无相生教案
《老子》的思想是厚重的。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无论是从哲学思想还是文学价值的角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后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厚的思想财富。从中学语文学习的角度,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积累其中的文言知识获取思想智慧,从《老子》简洁的语句中提炼观点,作为写作的立论依据,还可以将《老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我们的人生体验,找到处世的借鉴。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结合对选文七的学习,理解“水滴石穿”怎样体现老子“守柔”思想。
教学过程
(三)、拓展应用提升能力
文中的很多名言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结合原句筛选2、3、4、6则选文中对自己有触动、可以作为观点的语句。
三、作业
结合文本的学习,选择自己有触动的观点作为题目,写作议论文。
教学目标
1、学习选文第1、5、7则,掌握文言实虚及相关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的现实意义。
3、利用选文2、3、4、6练习观点的提炼,引导学生从中找到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掌握各类文言现象。练习依据文本提炼观点。
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贵柔”等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堂研讨
(一)、把握基础学习选文。
1、学习掌握选文1、5、7则相关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所涉及的思想。
(二)、学以致用合作探究
1、结合对选文一的学习,思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与“一鸟不鸣山更幽”相比,你认可哪一个观点?为什么?试用这种手法,改写“教室里安静极了”一句。
2、“无”为“虚”,“有”为“实”,有“虚”方有“实”,无“虚”无有“实”。这个道理,不仅哲学家所独知,艺术大师们早也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运用自如了。比如音乐上讲究“无声胜有声”,绘画上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在诗歌描写上则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说法。刘熙载主张“寄实于虚”,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结合对选文五的学习,理解王维《杂咏》诗:客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明白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内涵。
2. 分析“有无相生”在生活中的实例。
3. 探讨“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4. 介绍道家思想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内涵和哲学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无相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有无相生”:详细讲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和哲学意义。
3. 分析实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5.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有无相生”的概念、实例和哲学意义。
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参考书籍:提供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方便学生课后深入阅读。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意义,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内涵。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案设计-2-《老子》(五章)中《有无相生…》
教学案第一页教学案第二页《老子》五章教案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 学习选文第3、4、5、6则;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二:介绍老子及《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有无相生》教案
4.1《有无相生》(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堂模式内容提要时间设计意图方法、策略个人备课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③新授④课内练习(及检测)⑤课堂小结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知识归纳提示:(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2 、诵读课文,明确读音、句读总评或反思备注备课内容多的可以加页,课堂模式位置也可以变动。
《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有无相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Ⅰ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走近老子教师补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思考问题: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四)分析文本,深入挖掘1.第一则:认识世界《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思考:1.第一则涉及到哪些相反相对的概念?2.怎样理解“难易相成”?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第二则:认识世界思考:如何理解本则选文中的有和无的关系?明确: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
老子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
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
3.第三则:认识自己思考: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你同意老子的观点吗?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内容:《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提升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3.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概念,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有无相生》的核心概念及哲学意义。
2.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联。
2.运用哲学概念解读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准备】1.课文《有无相生》2.幻灯片或黑板笔记3.学生阅读材料4.讨论问题和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有无相生》的背景,并提问:你们对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吗?或者你们对哲学中有关对立统一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吗?二、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有无相生》,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概念解析(20分钟)教师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有何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问题解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强调文章中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与其他哲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
【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有无相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核心哲学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哲学概念。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有无相生》文章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概念,并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哲学思想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有无相生”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哲学思想的逻辑推理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思想。
2.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加深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笔记本、文具。
第一章:引言1. 导入: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3.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课堂互动。
第二章: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引导学生探讨“有无相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有无相生的表现形式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如艺术、科学、人际关系等。
2.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分享自己的经历。
3. 讨论:探讨“有无相生”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第四章:有无相生的实践与应用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养生、管理、决策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有无相生”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有无相生”的知识。
2. 反思:让学生思考“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完整word版)有无相生教案1
有无相生-—《<老子〉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的整体思想。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3。
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材理解和教学设想: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包括“相对概念相反相成”的观点、“无”的功用问题)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包括“无为"、“贵柔处弱”等).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解读题目典故:据说当年有一次孔子去向老子讨教“矛盾的对立统一”,老子只张了张嘴(牙齿已全无),伸了伸舌,孔子便顿悟了:牙齿是刚强的,却又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又是刚强的。
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最终却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强与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这题目的字面意思是:“有”和“无”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循环不止。
一般生物都会死亡.松柏、龟蛇等长寿物也有死亡之时。
生物死了,形体就由“有"变“无”。
根据物质不灭原理,尸体腐烂后各种元素还在,还会在阳光、雨露下转化为新的物质“有”。
河流可干涸改道;山可下陷为海或消蚀为平地;地可沧海桑田甚至沙漠化;石头可风化为砂或飞散四方……但不管如何变,非生物的元素仍在,仍可重新组合生化,或沙变石,或由植物根吸收而成枝叶,或由生物吸食而成细胞。
这都是有无相生。
即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二、关于老子其人。
1.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有无相生》教案03
《有无相生》教案0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见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启发式、交流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先秦诸子这个偌大的客厅里,落座的个个都是大师。
前面我们相继拜访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儒家大师,刚才大家温习了《论语》,《论语》是启发我们正确做人合理做事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拜访另一位大师――老子,而《道德经》又会给我们何种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也许我们在这段视频里会发现答案。
(播放视频:孔子见老子)提问:孔子为何去见老子?(孔子思想遇到了困惑)由此看来,《道德经》的确是一个药店,当我们的思想出现状况的时候,这部经典会给我们提供医治的良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二、拨动自己的心弦--感知课文的内容1、通读全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校正字音斯恶已wù自矜者不长jīn zhǎng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土léi 音声相和hè3、答疑解惑结合课文注释,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疑惑,同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启发点拨。
教学设计2:有无相生
有无相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2.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3.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要求: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
《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
第四则: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 是以:所以,因此。 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前者为“大事”,后者为“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大”。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寡:使动,使···减少。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 多:使动,使···增多。 难: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意动室之用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 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 “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 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第二则: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 为用的。
企:踮着脚跟。 立:站立,站稳。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见:通“现”,自逞己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彰:彰显。 伐:自我夸耀。 不彰,自伐者无功, 矜:自以为贤能。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长(zhǎng):得到尊敬 也,曰余食赘形,物 赘形:肉瘤。 或:有的。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恶:厌恶。 处:居于,立身于。 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走不远,(就好 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 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是 吃剩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境地。
走近老子: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 教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守柔 寡欲 善为下 居后不争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
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
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聆听老子的教诲。
(板书:老子)
二、初步感知:
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三、具体研读: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读的很流畅。
可见做了充分的预习。
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初读老子的窘迫和迷茫。
同学们普遍对一二两则存疑。
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二两则,希望能找到解读老子思想的密码。
同学们
齐读一二两则。
(生读)
师:在第一则中,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生答:相反)这些相反的概念彼此又有什么关系呢?(生答“相反相成”)老子说:恒也,也就是任何事物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同统一的,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板书:相反相成)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
师:世间最终极的对立莫过于有无了,所以在第十一章,老子用车辆、器皿、房屋作喻,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关系。
有了器皿这个“有”,才有中空部分,而恰恰是这中空部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房屋也是如此。
对于器皿和房屋的比喻,同学们很好理解,对于车辆的比喻,同学们很困惑。
老师这里有副图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展示课件)正是中间的中空部分,才使得辐条能够插在毂里。
师: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来总结下,有和无有什么关系呢?到底何为有无相生?(板书“有无相生:有无相对,无生于有,无中生有)结合一二两则,我们了解到老子是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辩证)老子在两千多前,就辩证而客观的看清了这个世界,这样的卓绝的早慧不得不让我们叹服。
师:让我们在艺术领域中再寻找一些鲜活的例子来证明老子的大智慧吧。
同学们看——(展示课件)《红楼梦》中写林黛玉得知宝玉将与宝钗完婚,吐血而亡。
临终时最后一句话是:“宝玉,你好……”同学们来体会有无相生的妙处。
上下文语境和她说出的四个字便是“有”,但省略号处便是“无”。
读者获取“有”的信息之后,便于“无”处产生不尽猜想,“你好狠心啊!”“你好不守信用啊!”“你好自为之吧!”“你好痛苦啊!”等等,这种种合情合理的猜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宝玉又爱又恨,又理解又埋怨的痴情女子形象。
如果作者将话写完,我们便一目了然,失去了自己的猜想,便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刻画黛玉病危难言、含恨而终的柔弱可怜形象。
这一例,便可见文学创作中“有”和“无”
相生的妙处。
师:文学作品的空白,也有多种形式。
除了语言的省略,情节的跳跃,还有结尾的模糊。
哪位同学们还
能列举一个这样的例子?(边城的结尾,)
除了文字作品,绘画也是如此。
大屏幕展示宋代马远《寒江独钓图》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
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
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
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
师:不但是诗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存在着老子密码,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有无相生”。
这里的“有和无”,已经不再简单是它原来的含义,它代表了世上一切相反相对的事物。
我们可以用这样
的辩证观点去看待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师:感谢老子,他为我们开辟了如此纷繁富丽的精神花园,如果我们能够撷取一支半朵,来嗅一嗅它的芬芳,于我们来说已是人生一大幸事。
所以同学们也不必苛求字字弄懂,句句弄透,只要你能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已经足够。
请同学们齐读选文3-7则,看你钟情于哪一朵,哪一枝呢。
(生读)
师: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如果把选文中的某一句送给一个人,你会选择哪一句,又把这一句送给谁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呢?这个人,可以是你自己,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甚至是古人)大家
可以出声诵读,也可以默默品鉴。
5-7个学生谈
师:同学们一听到“哲学”二字总会觉得很玄虚高深,觉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符号。
哲学,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爱智慧”。
只要试着把哲学问题还原到鲜活的日常现实生活中来,做个善于观察、思索的有心人,今天我们读老子,读哲学经典,也就有了温暖的感觉。
(展示课件)
师: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说: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大屏幕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的确,这部书深刻影响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
读懂它,才读懂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才能知道自己的血液里沉潜着怎样的文化基因、文明密码。
它堪称是值得陪伴我们一生的经典。
最后,让我们怀着虔诚敬畏之心,用大声的诵读向老子致声谢,感谢他让我们更清醒地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更感谢他为所有炎黄子孙留下这么丰赡的智慧遗产。
两千年后的我们,也愿意追随他的脚步,将自己的生命书写的潇洒放达、从容自如。
四、课后作业:
阅读《老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