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创意与忠实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我们来理解一下“忠实”原则在翻译标准中的含义。
忠实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表达和意义,以保留原文的风格、语气和意图。
这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原文的原貌,不做过多的增删改动,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忠实原则同时也要求译文要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文化背景,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完全做到忠实原则却并非易事,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词语难以对应、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在忠实原则和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同时尽可能使译文更贴近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忠实原则的应用也常常受到译者个人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一些译者可能会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导致译文变得生硬、不通顺甚至含混不清。
另一些译者则可能会过于追求译文的流畅度和可读性,导致失去了原文的原汁原味。
忠实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以确保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能够达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时,译者可以尝试采取一些方法来平衡忠实原则与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度。
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语气,同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饰,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表达习惯。
译者可以适当加入解释性的注释或者括号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存在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隐含信息。
译者也可以在译文中加入适当的修饰和补充,以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和流畅度。
尽管在翻译实践中忠实原则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和挑战,但它依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则。
因为忠实原则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只有对原文尊重和保留,才能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也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技术的帮助,在保持忠实原则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和质量。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负责将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中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意味着翻译应当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忠实性不仅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化,还涉及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角度下的翻译的忠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忠实性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将原文所传达的文化背景和含义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使其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中的文化特点不同。
翻译时需要注意到这些特点,并在译文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在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俗语,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
当翻译这些成语和俗语时,需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保持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性需要考虑到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
不同的翻译目的和读者群体对翻译的忠实性有不同的要求。
科技文献的翻译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因为它们的目的在于传递科学知识,读者往往是专业人士。
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到文化因素和艺术效果,以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忠实性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
翻译是一个主观的过程,翻译者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翻译。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偏见会对翻译的忠实性产生影响。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尽量避免自己的认知偏见对翻译结果产生过大的影响,尊重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语言层面的转化和文化层面的转化。
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
语言新探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文/魏洳镝 刘亚娟摘要:翻译是一种将相对陌生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
“翻”指交谈语言转换即句对句转换,“译”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
“忠实”原则是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注重原文文本功能,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及文体信息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语言信息转换;翻译标准;忠实原则;文本功能;文体一、“忠实”为何?翻译标准甚关键,犹如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
译者像带镣铐的舞者,应在正确翻译原则指导下实践以便交出的译品经得起考证推敲。
翻译“忠实”为第一准则,若不“忠实”,即使译文在美在达,也不能传其意,正如严复所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若“信”不达标,原文正确旨意定会遭曲解,阻碍正常交际。
二、何为“忠实”?“忠实”原则指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感情,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传达给读者。
林语堂于《论翻译》归纳翻译标准有三,第一为忠实,第二为通顺,第三为美。
忠实是“信”,包括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翻译与艺术的问题。
林语堂认为“忠实”不但须求达意,并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忠实绝对化的标准不可能实现。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及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替“雅”并提出四义:第一强调非字译。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
译者所应忠实是原文零字所组成语意。
”“字义并非固定分立而是连贯不可分裂。
”第二须传神。
“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第三为非绝对。
“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忠实之谓。
”奈达认为,翻译的实质即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来等效传达原语信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翻译绝不求文字表面上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忠实性认为原文和译文应具备相似甚至相同的文本功能。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
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
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
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
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
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
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
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
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
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
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
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
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应该说,以上五点对创造性与翻译关系的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
其中第三点与第五点更有说服力。
笔者还在另一本欧洲最新出版的翻译研究的论文集中看到对这两点的扩展性讨论,而且似乎可以说是对翻译创造性本质迄今为止最具揭示性的讨论,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将其核心内容作如下陈述:提起翻译与原著创作,一般人会产生两种想法。
最新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翻译原则:翻译的忠实性原则------------------------------------------作者xxxx------------------------------------------日期xxxx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加里说过,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都是因“忠实性”而起的。
当今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就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在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
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著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翻译理论家或者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的原则。
因此,忠实性原则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原则进行进一步分析:一、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如果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直译好些.例如:例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译文:The moon is bright,the star is scattered./The crows fly south…(直译)The stars are dimmed by the brightness of the moon,/southwardfly a flock ravens.(意译)许多人都会认为这样的文体采用意译会好得多.但是不难看出,直译的译文不仅与原文的格式相同,还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月光皎洁的星空,能让人身临其境。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忠实”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偏离原意,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和可信度。
一个优秀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和情感,否则将失去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上。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尽量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确保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观点。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以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自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翻译的忠实性还表现在对原文情感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上。
原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修辞风格,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增强译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翻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桥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的忠实是指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传达,并尽可能保持原
文的意义、风格和情感。
在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要求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具有深入的了解。
每个文化都
有其独特的价值观、社会习俗、语言表达方式等。
只有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译者才能更
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在翻译中传达出来。
英语中的“thank you”在中文中可以翻译为“谢谢”,但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可以使用更加贴切的翻译,“多谢”或者“感谢你”
的翻译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对别人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翻译的忠实还要求译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在译文中保持相应的文化特点。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反映在语言中就会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原文的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
英语中的“time is money”在中文中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但这个表达方式未必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更好的翻译
应该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翻译的忠实还要求译者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
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体验,这些特点往往会在原文中得到体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
要保持对原文的敏感度,尽可能地传达出作者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色彩。
译者在翻译一篇小
说时,需要保持原文中的文学风格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想要传达的精神。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交流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指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内容、语气和风格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这个原则在翻译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翻译质量,还影响到翻译工作对原文的传达和表达。
本文将就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内涵、适用范围以及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来探讨一下“忠实”原则的内涵。
在翻译领域中,所谓的“忠实”原则实际上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信息内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等与译文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还原原文作者的原意,不做无谓的增删改动,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这对于某些文学作品和专业文献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专业性要求翻译的忠实性达到最高水平,以确保读者能够真实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忠实”原则的适用范围。
事实上,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翻译领域,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等等。
因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翻译工作,都需要译者尽可能准确地把原文表达的意思传达给目标读者。
不同类型的翻译对于“忠实”原则的具体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诗意、语气和文学特色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译者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而对于商务翻译来说,则更加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为商务文件和合同涉及到的是权益和责任,需要译者保持原文的法律性和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如何操作和注意“忠实”原则。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译者在遵循“忠实”原则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原文:在开始翻译之前,译者首先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语气和表达方式。
只有深刻理解了原文作者的意图,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译文的忠实性。
2. 保持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译文与原文的准确性。
翻译的创意
• 例 1 The company’s top executives are all refugees from the country ’S bureaucratic and underfinanced state research sector.(该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来 自该 国的国家研 究 机构 ,这些机构不仅充满官僚主义气息 ,而且研究经费 不足,他们很难在那里呆下去。)
二、翻译创造性在文化差异中的体现
• 1.词汇的不对应性
• 词汇的不对应性是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在译语 中没有其 对等语句或对应词汇。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里找不到 最后的 确 定 对 应 词 来 表 达。 比 如 mascon (m ass concentration) (表 示月球表层下高密度的)物质聚积;再如 overkill,指(核弹超过军事 目 的的)过度杀伤力(系西方渲染核武器威力 的用语 ,现又用来表示宣传 活动等方面不必要 的过度行为)。Tow zone 禁止停 车 区(停 下 的车立 刻被 警察拖走 ,所 需 费用 由车 主认 领 时支 付 )。Talk 0ff Center发 泄中心(让人们出气消恨的地方,但顾客得付钱)。再如 American Dream 美国梦(指美国所 标榜 的立 国精 神、人人 自由和机会均等的 理想 )。同样中国传统文化 中随处可见诸如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 历节气之类的词汇。由于英语语言、英语词汇或英语文化中根本没有 这类可对应或对等的词汇,如果我们要将这些词汇翻译成英语 ,只好 采用音译或释义 的方法来进行。比如 ,将“阴”译 为 yin、“阳”译 为 yang。又如 ,汉语 “乌纱”(w u sha)、“衙 门”(yam en )在英语 中只好写成汉语拼音 ,再加上注释 ,此外别无他法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
英汉翻译中的“忠实”1 英文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错误1.1 词性错误很多同学在英文写作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造成用词错误的发生。
(1)My friend doesn 't afraid of dogs.(2)His father adviced him not to fight with anybody.例句1)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而例句2)把名词误用为动词。
这是由于基础不牢,对一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导致用词的错误。
1.2 词形错误在英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遗漏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形态,还有关于名词单、复数的错误,这是因为在汉语中,汉语的名词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主谓间也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由于中英文用词这明显的区别,在英文写作时会写出这样的句子:(1)There are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land.(2)She look after 3 children.例句(1)中,sheep 被当作可数名词,其实它不可数名词。
例句2)中,look 应为第三人称单数looks 。
1.3 虚词错误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冠词和介词在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用错的几率很频繁,而唯一在汉语中可以对上号儿的连词显然起到了很是深远的负迁移的作用:(1)He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2)I bought the dictionary in 1980s.(3)Although it is raining ,but I go to school allthe same.在例句1)中,arrive是不及物动词,其后一定要用前置词in或at ,所以arrive后应加in。
例句2)中,英语中“…年代” 前必须用定冠词,所以应改为“ in the 1980s ”。
例句3)中,由于受到汉语“虽然…但是…”结构的影响而出错,所不同的是在英语中although … but 只能用一个。
译诗的要求
译诗的要求译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要求译者在传达原作情感和意境的基础上,保持诗歌的音韵和韵律,尊重原诗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一份关于译诗的要求的简要说明:1. 文学功底:译者应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对于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学特点有深刻理解。
了解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和意象,具备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运用的能力。
2. 忠实于原作:保持对原作的忠实,尽量在目标语言中还原原作的情感、意境和表达方式。
尊重原诗的风格和特点,努力传递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3. 音韵和节奏:保持译文的音韵和节奏,力求与原作一致。
这包括保留原诗的韵脚、音律、押韵等元素。
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4. 灵活运用语言: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译文在语言上更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感。
灵活运用语言工具,如比喻、象征、修辞等,以传递原作中的深刻内涵。
5. 文化背景理解:具备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深刻理解,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歧义或误解。
在译作中巧妙地处理文化元素,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
6. 创造性译文:译者可在保持忠实性的基础上,适度加入自己的创意,使译文更有个性。
在语言表达上,允许适当的创造性发挥,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7. 诗歌评论与解读:译者应具备对诗歌的评论与解读能力,以确保译文不仅在形式上保持优美,也能传达出原作更深层次的意义。
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对于原作的理解要有深度。
8. 修辞与意象:对于原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译者应有敏锐的观察力,确保在翻译中能够得体地表达这些特色。
在翻译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更有诗意。
总体而言,译诗是一项高度艺术性的工作,要求译者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语言功底以及对原作的深刻理解。
在保持忠实性的同时,灵活运用语言,注重音韵和韵律的传递,使诗歌在不同语言中都能保持原作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第五章 翻译中的创意与忠实 ppt课件
其一是因为我们老是把原作看的至高无上,具有不受任何质 询的权威地位。但是近些年在文学批评与翻译研究领域出现 的著作里,这种原作权威的概念收到了挑战。
因为
所有的文本都是吸收、借用、模仿和重写其他材料的结果 ,因此不仅翻译是一种“重写”的行为,原作的创作在本质 上也是一种重写行为。
第二个理由与艺术的一种观点有联系,即派生的观点。 故有的学者认为,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说所有 的文字作品都可称为翻译,如同油画和雕塑是把思维想法变 成直观的东西道理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一幅画、一篇文章 可能就包含了若干前期的“翻译”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文字翻译才被泰德勒(Tytler)比喻成为“复制一幅画 ”
粉”,把“武装”深化为“面对硝烟弥漫的 战场”,把诗句译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原文中的两个 “爱”都是动词,两个“装”都是名词,英 译文中则两个词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与原 诗句形神皆似,发挥了译文的优势,取得了 创造的成功。这种“创造”属于主动地创造。
PPT课件
13
By river 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tə:tldʌv]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meidən]
至此,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我们可以看出仅 从概念上就可以说明翻译具有创造性了。
PPT课件
4
2 面对翻译和原著创作,我们一般人 的两种想法:
一是翻译是受限制的,而原著作者的创作 却不受什么限制;
二是翻译行为本身比起原著的写作来,前 者的创作性要比后者小。
[翻译,忠实,创造性,其他论文文档]翻译的忠实性和创造性研究
翻译的忠实性和创造性研究摘要: 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的译者翻译的审美观念不同,变易方法与变易程度不同,翻译的效果也必然不同。
本文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在注重翻译忠实性传统的同时,翻译的创造性也应该得到重视,这样译者才能摆脱复制原文的桎梏,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创造美的译文。
关键词: 翻译标准忠实性创造性“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此话运用于翻译领域,可以说“一千个译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译即易,翻译以语言的变易为主要特征,但对于不同体裁的作品,不同的译者翻译的审美观念不同,变易的方法与变易的程度不同,翻译的效果和译作达到的境界也必然不同。
译者把作品从一国语言转变成为另一国语言,可以使相解,即沟通和理解,可以使相悦,即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也可以使相误,即使读者产生隔膜和发生误会。
一、翻译的标准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著名学者严复曾提出“信、达、雅”的标准。
在这三个标准中,“达”和“雅”都因为诸多条件的限制而在实际的翻译中无法很好地实现,而“信”或者叫做“忠实”是最主要的方面。
它是指用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TL)表达另一种语言(Sou rce Language,SL)时保持对原文的对等(equivalence)。
忠实性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形式上的忠实(formal equivalence),它是指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表达再现信息(reproduce d message)的TL与表达信息的SL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之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
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equivalence in terms of meaning)。
它要求译文的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
传统的观念认为翻译的首要即为“信”,就翻译的哲学而言,以“信”为本,是中国翻译思想的主流。
在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产生于汉代以后的译经活动,因为译的是“天书天语”,译者的态度很虔诚,所以“信”字当头。
翻译中的创意和忠实
Now gather left and right The cresses sweet and tender; O lute,play music bright [lju:t] For the bride sweet and slender!
['slendə] 苗条旳
Feast friends at left and right On cresses cooked tender; O bells and drums,delight [drʌm] The bride so sweet and slender!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 关关雎鸠》
By river 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tə:tldʌv]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maiden fair he loves. ['meidən]
因为 全部旳文本都是吸收、借用、模仿和重写其他材料旳成果 ,所以不但翻译是一种“重写”旳行为,原作旳创作在本质 上也是一种重写行为。 第二个理由与艺术旳一种观点有联络,即派生旳观点。 故有旳学者以为,从一种更大旳角度来看问题,能够说全部 旳文字作品都可称为翻译,犹如油画和雕塑是把思维想法变 成直观旳东西道理是一样旳。而实际上,一幅画、一篇文章 可能就包括了若干前期旳“翻译”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文字翻译才被泰德勒(Tytler)比喻成为“复制一幅画 ”
基础上,加以变通,即被动旳发明。
毛泽东旳诗句“不爱红装爱武装”,假 如英译为“They love to be battle—dressed and not rosy—gowned.”应该是忠实了原诗 句旳意思,但译文一直处于劣势,文句平淡 不能再现原诗旳神韵。
浅析翻译中如何做到“忠实”原意
浅析翻译中如何做到“忠实”原意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之一,对翻译实践具有规范作用,对翻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忠实”不等同于“绝对忠实”。
借用解构主义理论解掏“忠实”,只能证明解构主义自身的无逻辑性和虚无性。
标签:忠实模糊伦理预设模糊语言学认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
电脑和人脑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便是:人脑能够执行模糊语言,而电脑则不能。
信奉解构主义理论的人之所以要解构“忠实”,是因为他们认为“忠实”作为翻译标准具有模糊性。
如辜正坤先生就认为,“忠实”这个概念对许多提倡“忠实”标准的人来说是个模糊概念:译作究竟忠实于原作的哪些方面?然而,笔者认为正因为“忠实”具有模糊性,才使其具有了审美意义。
康德曾经说过,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
美应当是不可言传的东西。
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的东西。
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忠实”传达的确实是一个不可言传的模糊概念,但从听话者的角度来看,“忠实”的含义又是完全可以理喻的。
这一点在中外翻译史和现代翻译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说者的不可言传,听者的只能意会,验证了康德关于“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的观点。
说者眼中的“美”与“听者”眼中的美不是绝对同一的概念,但这并不妨碍说者和听者对美的共同追求。
“美”的这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特性也是“忠实”的特性。
“美”具有模糊性,但它却能被意会,这是因为“美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固定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相对的,往往因时间、地点、情况、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同理,说者和听者之所以能对“忠实”的理解达成默契,也是因为“忠实”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多种多样的,相对的。
有学者曾指出,“忠实,作为一个翻译学的术语,从根本上讲是一个伦理判断,然而伦理的忠实却只承认绝对忠实,而不承认相对忠实,而绝对忠实是不符合翻译实际的。
”显然,这里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因为“忠实”不等于“绝对忠实”,把“绝对忠实”等同于“忠实”是不符合逻辑的。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的忠实翻译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和思想进行准确传达。
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融,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忠实原文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从文化角度来看,忠实原文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的忠实性,并探讨忠实翻译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一、翻译的忠实原文忠实原文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风格。
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的忠实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基础。
只有忠实原文,翻译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思想。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原文的文化特色,那么翻译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忠实原文并不是简单地对原文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而是要在保持原文信息和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转化。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只有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翻译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
二、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特点和传统风俗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更贯穿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在翻译过程中,要准确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差异是翻译面临的一大挑战,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翻译产生深远影响。
譬如,中国人在表达“红色”的含义时,往往会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热烈”等含义,而西方对于“红色”更多地联系到“危险”、“警告”等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很容易出现误解或误译。
要做到忠实原文,必须充分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结合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转化。
文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翻译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上。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翻译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桥梁,而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是翻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则,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不偏不倚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信息。
忠实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中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通过对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我们需要了解“忠实”原则在翻译中的内涵和要求。
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之一,忠实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义、语气、风格和特色,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尽可能保持一致。
这并不意味着译文必须与原文一字不差地相同,而是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文化、语言和习惯的转换,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语境和习惯。
忠实原则既要求译者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又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和转换能力。
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忠实原则常常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
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给忠实原则的实现带来了困难。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而这些差异往往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进行磨合和平衡。
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中文中可能需要进行转换;某些文化背景下的特定表达方式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语言及文化知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习惯和语境,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原文的多义性和含混性也给忠实原则的实现带来了难题。
有些原文本身就存在多种解释和理解,而译者需要在不失忠实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取舍。
一些含混的表达和语气也给译者带来了困扰,因为这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背景,以及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语言特点,随后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转换。
忠实原则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译者具备更加细致入微的语言分析和把握能力。
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也会给忠实原则的实现带来一定的挑战。
文学翻译“忠实”与“创造”的融合
一
创造性 即在原作 基础 上 . 注入新 元素 . 以配合 时代发展 及读
通 顺 畅达 , 完 美地 表达 原 文 的写作 风 格 。鲁 迅 的 “ 忠实、 通
状” 。此处 的“ 十分 准确” , 即“ 信” , 可 以看作是 历史上 的第一 个 翻译标 准。1 7 9 0 年. 西方 翻译的文艺 学派英 国学 者泰特勒
在《 论 翻译 的原则 》 一书 中指 出 , 优 秀 的译 作必 须使 读 者领 略原作 的优点 . 并得 到“ 同样 强烈的感受 ” 。德莱顿认 为逐字
文 学 翻 译 “ 忠 实 "与 “ 创 造 "的 融 合
卢敏 月
( 海南 大学 , 海南 海1 2 1 5 7 0 2 2 8 ) 摘 要 : 古今 中外译论均 强调 翻译的“ 忠 实” , 但“ 创 造” 是“ 忠 实” 的另一体现 。文 学翻 译 中的创 造不是 绝对 自由的创造 , 而是 在从属 状 态下、 受到 限定 的创 造 。文章用翔 实的例 子说 明译 者既要发 挥主观 能动 性和创造 性 , 又要 时刻 牢记翻译 的 “ 忠 实” . 实现“ 忠 实” 与“ 创造 ” 的有机 融合 。
翻译 是创造性 的 。 那 是 因为它赋 予作 品一个 崭新 的面 貌 , 使 之能 与更广泛 的读者 进行 一次崭 新 的文 学交 流 :还 因为 它 不仅延长 作品 的生命 , 而且 又赋予它第二 次生命 。” 【 1 ] 这里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is SiMazhao tricks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安东尼· 皮姆(Anthony Pym)指出:“在译 者的主观创造性得到肯定后,他们也需要 接受道德的批判。”
这说明了什么?
发挥译者的创造性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并不 是随意发挥,自由发挥,而是基于对原作的 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还 要受到译者职业道德的束约,只有这样,译 者才能在创意与忠实之间必须达到某种平衡。
例如毛泽东的诗句“不爱红装爱武装”,如 果英译为“They love to be battle—dressed and not rosy—gowned.”应该是忠实了原诗 句的意思,但译文始终处于劣势,文句平淡 不能再现原诗的神韵。许渊冲先生把“红妆” 深化为“涂脂抹粉”,把“武装”深化为 “面对硝烟弥漫的战场”,把诗句译为: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原文中的两个“爱”都是动词,两个“装” 都是名词,英译文中则两个词既是名词,又 是动词,与原诗句形神皆似,发挥了译文的 优势,取得了创造的成功。这种“创造”属 于主动地创造。
翻译中的
创意与忠实
By常晓亚 By 晓ariva
在翻译实践中,普遍对“创造”有两种 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主观性的创造,即主 动地创造。是在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基础 上,按译入语的音、形、义结合规律重新 创作,从而准确甚至张扬地传达原文的意 美、音美、形美。另一种则是因为两种语 言在转换过程中有些无法逾越的困难,属 “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力求表达愿意的 基础上,加以变通,即被动的创造。
忠实也需要 有客观的、与时俱进的认识。
忠实原文是译者的责任之一。 但有时“忠实”并不是死守原文的意思,要根据具体 的场合语境而定。
Tom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Tom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创意与忠实之间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两者既对立有互补,忠实应是在创造的 始发点 并贯穿其始终,而在创造则是完美的、 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来的忠实。
协调好创意和忠实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1)收悉掌握两国语言; (2)充分了解两国文化; (3)灵活的运用所学,进行再创造。
That’s all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