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2.5定风波教案
2.5定风波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4)【教课目标】:1、认识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掌握词中抒发生者的豪迈胸怀。
2、领会词中包含的人性真理。
【教课要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怀。
【教课难点】:领悟词中抒怀特色及从生活小事去意会人生真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一、(播放课件)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平生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隐士,是宋朝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 1056 ),苏轼初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此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很多不一样,恳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早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改革除弊,很有政绩。
元丰二年( 1079)因所谓以诗文诋毁朝廷罪,即“乌台诗案”坐牢,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同一落)元祐元年( 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疏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陷,苏轼恳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时期,他仍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停改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此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向来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 1101 )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崎岖的一世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分的生活感觉。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商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说“辞达”(《酬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真理商讨等写进诗词里。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㈦拓展练习
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பைடு நூலகம்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
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
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上片、下片小结: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④【吟啸】吟咏长啸。 ⑤【芒鞋】草鞋。 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散曲”,宋词根据词人风格分豪放派婉约派,苏轼的多情造就 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 任平生”让人们懂得用开朗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
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淡泊从容的,是豁达自适的,是乐观洒脱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
这一精神特质。
㈣诵读指导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人教版必修四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通过生活小事抒发人生哲理的方法。
2、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3、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2、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记叙的是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风雨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那么作者通过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感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词。
(二)朗读全词,初步感知1、指名一名学生生朗读。
(提示:读准字音、朗读节奏、情感处理)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2、听课文录音。
XXX同学到底读得怎么样呢?下面我们来听一听课文录音,比较一下。
3、全班齐读。
(三)学习词前小序。
1、词前小序的翻译。
明确: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我在沙湖的路上遇到了大雨。
有雨具的人都先行离开,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我不觉得。
一会儿。
天就放晴了,因而写了这首词。
2、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作缘由、写作的相关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天气情况……)(四)学习全词,整体感知1、学习词的上片①学生齐读词的上片。
提问: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请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②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
A、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不要听。
表明作者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若。
穿、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
B、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不妨。
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
C、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
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
作者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轻”是心情的轻松,是词人乐观精神的体现。
D、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起了强调作用。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研究预习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朝最为有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优秀,为豪放派代表。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世历尽宦途曲折: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触,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
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
这首词向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豪的仰慕和对立功立业的盼望;最后的感触语只管含有悲观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去沙湖,欲“买田此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
词描绘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俊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纳以下方法:1.抓特点。
《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绚烂反衬自己功名绝望,抒写“人生如梦” 的感触。
《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
掌握上述特点,领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
“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立功立业的梦想(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
“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一生”、“回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剖析,深入词中境地。
课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大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气吞山河的英豪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刷。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优秀人物。
高中语文必修四 5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苏轼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2、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㈡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豪放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人的豁达。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的人生观,体会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诗文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指的是谁?(学生回答:苏洵、苏轼、苏辙),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谁?(学生回答:苏轼),好!下面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作品《定风波》。
二、回顾旧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功业之地:黄州、惠州、儋州。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指导: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象、情趣及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山头的斜照迎面而来。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普照也好。
3、简要概括诗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雨中见闻,下片写雨后感悟。
四、赏析探究思考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明确:“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掌握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苏轼的旷达胸怀。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从容和豁达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2、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当时,他与朋友外出春游,途中遇雨,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吟咏自若,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四)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提问:“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2)引导学生回答:“莫听”表明作者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干扰,“何妨”则体现出他的从容和洒脱。
(3)总结: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提问:“竹杖芒鞋”与“马”相比,有何深意?(2)学生讨论后回答:“竹杖芒鞋”象征着作者简单朴素的生活,而“马”则代表着富贵和权势。
作者认为在困境中,简单的生活反而更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3)追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惧怕人生的风雨,愿意坦然面对一切的豁达胸怀。
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5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D.面对同一件事是智慧的认识?
E.面对困难和挫折,你能否正确的认识并能找出至少三个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
F.面对大自然和人生,你是否有经常思考的习惯并能有所顿悟?是否有用文字及时表达出来的习惯?
老师预设问题: ①作者为何加一小序?你从小序中读出了什么内容? ②小序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③词的上阕中,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④词的下阕结句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它包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⑤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⑥怍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人生观的?总结表现手法。
③“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④⑤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和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险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浪打,还是阳光普照;—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⑦本诗对你有何启迪? 三、合探解疑:
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并整合答案。
参考答案:
①小序交代了本词写作的时间、背景、原因、人物、事件、经过以及与众不同的感受。可以读出:
A.写作时间—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政治生活处于人生最低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
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四、重难点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讨论明确: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讨论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讨论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讨论明确:
⑴阳光总在风雨后。
⑵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⑶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⑸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讨论明确:
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五、课堂小结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3.以小喻大,言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