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鹅诗词——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_诗言志_与_诗缘情_论
收稿日期:2007-06-15作者简介:龚霞(1979-),女,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诗言志”与“诗缘情”论龚霞(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但无论是言志说还是缘情说,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是较为完整的诗论。
但二者的关系却并非是平行的、对等的,即二者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纵深向上,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产生及其本质。
对于诗歌的产生而言,言志说揭示了其充分条件,缘情说则指出了其必要条件。
而对于诗歌的本质而言,从言志说到缘情说,是人们对诗歌本质认识的一种深化。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从流到源、由表及里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理论;《诗经》;《汉书》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8-9713(2007)04-0633-04“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在缘情说提出之前,整个先秦及两汉时期,诗论的主要内容都是在言志说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
缘情说提出之后,言志说与缘情说又经过了一个由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
“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志’长期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情’被视为是与政教对立的‘私情’,因而在诗论中常常出现‘言志’和‘缘情’的对立。
有时甚至产生激烈的争辩[1]”。
现在,随着人们对诗歌起源及本质的认识,普遍认为言志与缘情并非是对立的诗论,而是从两个方面对诗歌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即言志从思想方面,而缘情则是从情感方面。
诚然,无论是诗言志还是诗缘情,都只是对诗歌的片面认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是较为完整的诗论。
但笔者认为,尽管言志说与缘情说统一于诗歌本质的阐述中,但二者的关系却并非是平行的、对等的,即二者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而是因为它们在纵深向上,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诗歌的产生及其本质。
《咏鹅》古诗全诗赏析
《咏鹅》古诗全诗赏析《咏鹅》古诗全诗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鹅鹅鹅古诗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1、咏:用、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2、项:颈的后部。
这里代指脖子。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拨:划。
《咏鹅》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咏鹅》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问了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咏鹅》鉴赏一《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
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
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_诗言志_与_诗缘情_辨疑
第27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27N o.22007年3月 Journal of South 2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r .2007α“诗言志”与“诗缘情”辨疑徐定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 要:儒家的“诗言志”与陆机倡导的“诗缘情”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艺观。
“志”与“情”,“言志”与“缘情”各有其内涵和侧重,对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能够而且需要统一在诗歌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志情合一;辨疑中图分类号:I 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07)022*******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的两大诗歌美学理论,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学界对这两大诗歌理论的探讨,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故笔者不揣固陋,略呈浅见,以求方家指正。
一、“言志”与“缘情”的历史考察众所周知,“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篇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1]1很明显,如果从诗歌和音乐先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段话是不符事实的。
这里显然是在强调诗言志。
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尚书・尧典》那么强调“诗言志”,而对诗歌的情感问题只字不提呢?是当时的诗歌创作里诗人的情感没有起作用或者是当时的诗歌里没有描写人的情感?显然不是。
我们只要翻一翻与《尚书》差不多同时成书的《诗经》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疑问显然是不成立的。
《诗经》里的第一篇《关雎》就是写男女之情的。
那么强调“诗言志”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1.儒家的“诗言志”说。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动时代,也是我国第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这个思想活跃、百家并起的时代里,儒家的思想始终处于主导的、领先的地位。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诗歌表现形式。
诗言志强调诗歌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志向,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而诗缘情则更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倾向于抒情、写景和抒发个人情感。
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虽然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举而言更是如此。
诗言志的意义在于向人们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
传统上,中国古典诗歌注重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忧虑和关怀,诗言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诗人可以传达正能量,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以高远的志向来激励人们不断向前,不断追求进步。
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对于举办活动和推广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人们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诗缘情的意义在于实现心灵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古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述说自己的遭遇,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是诗缘情的重要意义之一。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正是通过对壮美的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从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结合有助于丰富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创新。
诗言志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诗缘情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两者的结合可以产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诗歌作品。
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怀,又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完美结合,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结合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诗言志强调诗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诗缘情注重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中国古代“诗言志”与诗歌乐舞传统
浅谈中国古代“诗言志”与诗歌乐舞传统作者:刘明宇来源:《牡丹》2018年第21期一般来说,人们在理解《尚书》“诗言志”的过程中,常倾向于接受《毛诗大序》当中的看法,将“志”与“情”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同。
但此两者的混同仍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也要求人们能够更好地反思其中的本意。
在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儒家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因此人们应更加充分地考虑儒家思想体系。
在《尚书》中,“典乐教胄子”其实是希望对“中庸”的境界进行表达。
一、“诗言志”的古老传统通常,人们认为在《尚书》之前,中国诗论就已经将“诗言志”作为开山纲领,例如: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宵子,直而温,宽而果,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扮石,百兽率舞。
”虽然“诗言志”被看作是开山纲领,朱自清也清楚这里并不会表现出太早的思想,因此在看到“《尚书·尧典》最早也是战国时才有的书”时,就推测也许“诗以言志”是“诗言志”的出处。
可能是因为“诗言志”显得太过简练,因此朱自清又说,“诗言志”与“诗以言志”也许是互相独立存在的。
现如今,人们对于该文字的时代背景更加清楚,而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则是刘起釪的观点,他认为,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对材料的搜集编撰的《尧典》《禹贡》《皋陶谟》为《尚书》中的《书》篇。
儒家利用《尧典》对古史帝王系统进行建立,而利用《皋陶谟》对其政治理想、道德进行描述,而《禹贡》则是对大一统的描述。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儒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因此,“诗言志”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
但由于“诗言志”过于简练,人们很容易对其思想背景产生忽视,于是接受《毛诗大序》的看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尚书较释译论》中,刘起釪也认为上述确实为“诗言志”的确解,此后他对汉唐以来的重要注解进行了罗列,认为“大抵皆沿《关雎》序以为释。
古诗《咏鹅》文本解析讲读教学论文
古诗《咏鹅》文本解析讲读教学论文
古诗《咏鹅》的文本解析与讲读教学摘要:《咏鹅》生动地描写了白鹅戏水浮游时自由自在的神态、动态、声韵和色彩,反映了作者骆宾王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该诗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来进行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小学生观察事物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咏鹅》;文本解析;讲读教学
《咏鹅》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学到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文学家。
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至侍御史。
武则天时,骆宾王因上书而获罪,被贬为临海县丞,仕途不得志遂弃官而去。
曾随同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了著名的《讨武曌檄》指斥武则天之罪状,传诵一时。
后因兵败,下落不明,被杀、出家为僧之说都有。
他是初唐杰出的诗人,著有《骆宾王文集》。
《咏鹅》一诗传说是骆宾王七岁时随口吟成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白鹅戏水浮游时自由自在的神态、动态、声韵和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题目《咏鹅》是歌唱、赞美鹅的意思,“咏”,歌唱、赞美。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鹅弯着脖子向着天空叫,好像在唱歌似的。
“曲”,弯着;“项”,脖子。
用“曲项”二字写出了鹅“向天歌”时的神态。
一个“歌”字写出了鹅的声韵美。
鹅那清脆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就好像是在唱一首嘹亮而动听的歌。
一个。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与融合
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与融合摘要:一、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概念解析1.诗言志的含义2.诗缘情的含义二、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1.表现手法上的差异2.主题内容上的差异三、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融合1.诗人情感与个人理想的结合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融四、诗言志与诗缘情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唐诗宋词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2.现代诗歌中的诗言志与诗缘情正文:诗言志与诗缘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方向。
诗言志,即诗歌是表达诗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诗缘情,即诗歌以描绘世间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
在这两者之间,既有明确的分野,又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首先,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分野表现在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上。
诗言志的作品,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这类诗歌多以直接、豪放的表现手法,展示诗人的壮志豪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便是典型的诗言志之作。
相较之下,诗缘情的诗歌则以描绘世间百态、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注重对人类情感的刻画。
这类诗歌多采用细腻、含蓄的表现手法,以期引发读者的共鸣。
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忍将旧愁,付与新愁共。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即为诗缘情的代表。
然而,诗言志与诗缘情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尝试将两者融合,以期在诗歌中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此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将诗言志与诗缘情完美结合。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诗言志与诗缘情的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现代诗人既关注个人情感的表达,又关注社会现实的描绘,使得诗歌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如北岛的《回答》中,“告诉你,世界。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展示了诗人在面对世界时的豪迈与激情;而顾城的《门》中,“我是一座城,一座被时间遗弃的城。
“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作者:付珊珊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定稿日期:“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付珊珊2013年8月摘要:“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诗歌理论。
“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
“言志”与“缘情”各有其内涵和侧重,对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情感志情合一“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的两大诗歌美学理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追溯这两种说法的源头,并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言志说”和“缘情说”的渊源总所周知,“诗言志”这个命题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和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在现今可看到的典籍中,最早把“言”与“志”联系起来并放在一起的,应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曰:‘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文子: 诗以言志。
不言,”谁知其志?”《左传》载,郑国宴请晋大臣赵孟,席间郑国许多大臣赋诗赞颂晋人,惟伯有赋《庸风·鹑之奔奔》,以“人之无良,我以为君”句,借机表达对郑围国君的怨恨。
郑臣赵文子说:“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诗”与“言志”的关系。
“诗缘情”一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即“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说的提出,实最早源于《毛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详尽的叙述论证则见于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辩》。
在此以前《文赋》涉及“诗缘情而绮靡”一语者,多论“绮靡”二字。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关系考辩关于“诗言志”与“诗缘情”两者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文艺观。
唐诗三百首 咏鹅
唐诗三百首咏鹅一、原文:《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二、衍生注释:“咏”就是歌咏、赞美的意思。
“曲项”指的是弯曲的脖子,鹅的脖子长长的,弯曲起来很有特点。
“白毛”就是鹅白色的羽毛,这是鹅很明显的外貌特征。
“浮”是漂浮的意思,描绘出鹅在水上的姿态。
“红掌”是鹅红色的脚掌,“拨”这个字用得可太妙了,生动地展现了鹅用脚掌划水的动作。
三、赏析:这首诗主题很简单,就是对鹅的形象和鹅的活动进行生动描绘。
从情感上来说,充满了对鹅的喜爱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相当出彩,首句连续三个“鹅”字的运用非常巧妙,直接点出歌咏的对象,还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然后“曲项向天歌”把鹅仰着脖子朝天鸣叫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后面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更是犹如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作,白色的毛、绿色的水、红色的掌,颜色对比强烈,画面感极强,静态的白毛“浮”在水上和动态的红掌“拨”着清波形成动静结合,活灵活现地勾勒出鹅在水中欢快游动的画面。
四、作者介绍:《咏鹅》的作者是骆宾王。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年少成名,才华横溢。
小时候就写出这么出众的《咏鹅》,可以看出他的天赋极高。
他一生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的,不仅擅长写诗,文章也写得非常棒,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周末,我带着小侄子去乡下池塘边玩。
池塘里有一群大白鹅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小侄子好奇地问我:“叔叔,这鹅好可爱啊,有没有什么诗是写鹅的呢?”我立马就想到了骆宾王的《咏鹅》,便摇头晃脑地念起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侄子眼睛发亮,跟着我念,充满童真的声音在池塘边回荡。
例子二: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描述小动物在自然中的表现。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小狗奔跑的,有说小猫爬树的。
我站起来说道:“我想是那大白鹅,就像骆宾王诗里写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白鹅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绿水上,红掌欢快地划动清波,那是多么自在优雅的画面啊。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方式,它们在表现主题、传递情感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举这一方法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下面将对这两种创作方式以及对举的意义进行浅析。
“诗言志”强调通过诗歌来表达时代精神、社会现实,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的文学创作方式。
它通过反映社会问题、痛点,表达人民诉求和意愿,激发社会关注和思考,达到揭示社会弊病、催人奋进的目的。
在近现代中国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言志”作品,如《七律·长征》、《早春呈水部张员外》等。
这些作品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时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呼喊。
而“诗缘情”侧重于表达个人情感、抒发内心感受,是一种以自我情绪和体验为中心的文学创作方式。
它通过独特的抒发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将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友情、亲情的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的感受融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缘情”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境,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这两种创作方式之间,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些相似之处,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一些不同之处。
在相似之处方面,它们都是通过诗歌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愿。
它们都是通过语言和意象的创造,来营造独特的艺术效果,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不同之处方面,它们侧重的角度和表达方式不同。
“诗言志”更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而“诗缘情”则更注重对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诗言志”更强调对现实的揭示和改变,而“诗缘情”更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对举则是一种将“诗言志”和“诗缘情”进行对比和对照的方法,通过对提供相对立的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凸显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对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能够对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目的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探讨。
幼儿园古诗文教案:咏鹅
幼儿园古诗文教案:咏鹅幼儿园古诗文教案:咏鹅引言:古人的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文,幼儿可以培养语感、鉴赏力和创造力。
咏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儿童诗歌,通过描写鹅的形象和习性,引发了幼儿对动物和大自然的兴趣。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古诗文教案的设计,以《咏鹅》为例,讨论如何通过这首诗歌拓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创造力。
第一部分:浅显易懂的儿童诗歌《咏鹅》是一首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的儿童诗歌,适合幼儿学习和朗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学习并体验《咏鹅》:1. 展示鹅的图片: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鹅的形象,让幼儿观察、描述和模仿鹅的外形和动作。
引导幼儿认识鹅并产生对它们的兴趣。
2. 朗读和演唱:通过朗读和演唱《咏鹅》,帮助幼儿感知韵律和音调,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可以结合手势和表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 曲调和旋律:结合儿童喜闻乐见的曲调和旋律,创作《咏鹅》的歌曲版本,以增加诗歌吸引力,让幼儿更轻松地学习和记忆。
第二部分:丰富诗歌的内涵除了歌唱和模仿鹅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深入幼儿对《咏鹅》的理解:1. 词语解读:针对《咏鹅》中的生字和难词,进行词语解读和解释。
帮助幼儿逐渐理解其中的含义,丰富他们的词汇量。
2. 情感体验:引导幼儿通过鹅对儿童的友善态度和纯真情感的描绘,探讨并表达自己对友谊和亲情的理解和体验。
3. 创意思考: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你认为鹅是怎样的动物?”、“你对鹅有什么印象?”、“鹅为什么那么靠近作者?”等。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创意表达。
第三部分:综合拓展与延伸在巩固对《咏鹅》的理解和体验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拓展幼儿的认知、情感和创造力:1. 创作续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创作续写《咏鹅》的句子,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其中的一位幼儿扮演鹅,其他幼儿扮演观察者或诗人,通过互动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动作。
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谈“诗言志”与“诗缘情”【摘要】“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大重要的理论命题,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围绕这二者展开的讨论极多,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也有的互相矛盾。
在一些论述中,“诗言志”与“诗缘情”被描述为互为对立的两大诗歌理论主张。
也有一些论述在描述中国的诗文传统时,将“言志”与“载道”作为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互为对立的两大潮流,在这里,显然“言志”不再是上古作为政治伦理的诗教观,而转而成为与“缘情”相近似甚至画等号的理论命题。
众说纷纭,各不相同。
这有理论者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关系,也有时代变迁中理论内涵的丰富与衍变的原因。
重提“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命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二说的起源谈起。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古典诗歌“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两大重要的理论命题,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来围绕这二者展开的讨论极多,也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但也有的互相矛盾。
在一些论述中,“诗言志”与“诗缘情”被描述为互为对立的两大诗歌理论主张。
也有一些论述在描述中国的诗文传统时,将“言志”与“载道”作为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互为对立的两大潮流,在这里,显然“言志”不再是上古作为政治伦理的诗教观,而转而成为与“缘情”相近似甚至划等号的理论命题。
众说纷纭,各不相同。
这有理论者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关系,也有时代变迁中理论内涵的丰富与衍变的原因。
重提“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命题,我们首先还是要从二说的起源谈起。
一、“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起源“诗言志”这个命题从文献来看,最早出现在《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但一般人们对《尧典》有可能是战国以后伪作的怀疑。
在现存典籍中,《左传》对“言志”的记载当是确切可靠的。
骆宾王《咏鹅》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通过描绘鹅的优美形态和习性,骆宾王表达了对自然和动物 的热爱,这种情感贯穿整首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 命的尊重和珍视。
情感表达
情感真挚
骆宾王在《咏鹅》中以真挚的情感来表达对鹅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 得以充分展现,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创作技巧
精炼字句
用字精准,如“白毛、绿水 、红掌”。
结构紧凑
每句诗都与主题紧密相连, 主线清晰。
情感饱满
通过描绘鹅的形态和动作, 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
03
思想内涵
主题思想
描述鹅的形态和特点
骆宾王在《咏鹅》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鹅的形态和 特点,如“白毛、红掌、曲颈、向天”等词语,生动地描绘 了鹅的外貌和习性。
VS
语言艺术
该诗充分展示了古代汉语的语言魅力,用 简单明了的词语表达了深刻的意境,为后 世研究古代汉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对后世的影响
艺术价值
该诗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 体现在绘画、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为后世 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教育价值
这首诗被广泛用于儿童启蒙教育,帮助孩子 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汉语和中华文化。
与骆宾王其他作品的比较
风格独特
01
骆宾王的《咏鹅》与其他作品相比,风格更加清新自然,语言
简练流畅。
主题贴近生活
02
这首《咏鹅》的主题是动物,与其他作品相比更加贴近生活,
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情感表达强烈
03
骆宾王的《咏鹅》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接、真挚,能够让读者
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关注。
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比较
《咏鹅》与唐代文人的养鹅文化
《咏鹅》与唐代文人的养鹅文化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咏鹅》,被誉为唐代文人养鹅文化的缩影。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唐代文人对自己饲养的鹅的深情款款,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人对于养鹅的热爱与迷恋。
本文将从《咏鹅》的诗歌形式、背景渊源、文化意义等多个角度解读这首诗,并揭示唐代文人的养鹅文化。
诗歌形式与文化表达诗歌形式《咏鹅》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七律。
七律是一种严格的古体诗体制,每首诗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有七个音节,共计二十八个字。
这种形式的七律给了诗人限制,也凸显了唐代文人卓越的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渊源背景《咏鹅》的创作背景与唐代文人的养鹅文化密不可分。
唐代文人时常在园林中养鹅,把养鹅当作一种雅事来追求生活的乐趣。
鹅的特性与文人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相契合,因而在养鹅的过程中,文人产生了很多与鹅相伴的诗歌创作灵感。
诗歌意境《咏鹅》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于鹅的深情厚意。
诗中的鹅被形容为“抽象画雕塑”的形象,文人用语言把鹅的活泼形态、洁白的羽毛、勇敢的个性等展示得逼真而生动,给人一种近在咫尺的感觉。
通过鹅的形象,唐代文人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文化意义《咏鹅》体现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养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乐趣,也是文人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
唐代文人通过鹅这一形象,寄托了对自由自在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人性本真的追求。
这种养鹅文化不仅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人的养鹅文化养鹅的重要性唐代文人钟爱养鹅,与其背后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唐代,养鹅被视为一种风雅之事,是文人们表达情感、享受生活乐趣的重要方式之一。
养鹅能够让人沉浸于自然中,感受万物有灵的气息,为文人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情感的宣泄。
养鹅的传统技艺养鹅在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技艺。
在唐代,文人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养鹅者,他们还是养鹅的专家,精通鹅的品种、饲养技巧和繁殖方法。
《咏鹅》中作者的审美情趣与乌鹅形象
《咏鹅》中作者的审美情趣与乌鹅形象
简介
《咏鹅》是一首著名的古代诗歌,作者为唐代诗人骆宾王。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乌鹅的特点和形象。
通过分析《咏鹅》中的文字和意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乌鹅形象的描绘。
骆宾王的审美情趣
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骆宾王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注重平实和真实感而非华丽修辞。
这种审美情趣在《咏鹅》中得到了体现。
乌鹅形象描绘
1.外貌特征:从诗中可以得知,乌鹅毛色漆黑光亮,羽翼笔直拍动。
2.可爱形态:作者将乌鹅比喻为一个可爱而机灵的孩子;描绘了其走路时摇
摇摆摆、头晃晃悠悠的样子,给人一种活泼、好动的形象。
3.食物偏好:诗中提到乌鹅喜食草地上的嫩草,暗示了其与大自然的密切联
系。
作者审美情趣与乌鹅形象的关系
1.对于骆宾王而言,乌鹅作为一种生动形象,体现了他对天然纯真之美的追
求。
2.通过将乌鹅比喻成孩子,作者传递了对天真和童心的讴歌,表达了保持纯
真本质的重要性。
3.作者借由描绘乌鹅可爱机灵的特点以及其和大自然之间紧密联系来展示独
特的审美观。
结论
《咏鹅》中描绘出了一个富有童真与天然之美的乌鹅形象。
通过对诗歌内容以及作者审美情趣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用简洁明快而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出他追求天然纯真之美与童心不老信念。
这首诗也向读者传递出珍惜自然、保持纯真本质等积极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 《唐诗三百首》,骆宾王《咏鹅》 - 杨宪益.(1991). 中国古代文学.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浅析诗言志向诗缘情的嬗变
浅析诗言志向诗缘情的嬗变唐博【摘要】在中国诗论中两个最重要的范畴是''''诗言志''''和''''诗缘情''''.''''诗言志''''是对文学作品本质最早的描述.而后在汉代经学盛行、个体意识和审美意识觉醒的情况下,诗学之中''''诗言志''''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情''''和''''志''''并列的说法.此后''''诗缘情''''成为中国诗论中一个重要命题,二者的嬗变是有着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的.【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嬗变【作者】唐博【作者单位】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诗言志”和“诗缘情”是中国诗论中两个极为重要的诗学范畴,“诗言志”是出自《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可谓是诗歌的开山纲领。
而“诗缘情”是西晋时期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观点。
这客观的反应了汉末到建安以来诗歌的发展走向,并且揭示诗的抒情本质。
“诗言志”与“诗缘情”分别是我国古代极具影响的两大诗歌理论,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目前学界对这两大诗歌理论的讨论仍十分热烈。
理论上来讲“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篇里:“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探究《咏鹅》中的义愤与批判
探究《咏鹅》中的义愤与批判
《咏鹅》是唐代大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义愤与批判。
通过对这首诗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批判意味。
诗中的义愤情怀
鹅的形象
在《咏鹅》中,鹅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展现了诗人对鹅的热爱和关注。
鹅在诗中被赋予了高贵、清高的形象,与诗人对时政现实的反思形成鲜明对比。
对时政的批判
诗中借鹅之声来表达对朝政腐败的不满,通过简单的文字,展现了深沉的义愤之情。
这种对时政的批判,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精神。
义愤与批判的结合
隐含的意义
《咏鹅》中的义愤并非直接表露,而是通过对鹅的赞美和对时政的暗讽相结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满和批判态度。
这种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诗作的艺术魅力。
反映社会现实
诗人通过对鹅的赞美与对时政的批判相结合,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呼应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呼唤公正的心声。
《咏鹅》作为一首经典的诗篇,通过对鹅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义愤与批判精神。
诗中融合了鹅的高贵形象和对时政的不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态度。
这种结合使得诗作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引人深思。
在阅读《咏鹅》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深情,还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这首诗在简洁中蕴含着深刻,是一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咏鹅》作为一首经典诗篇,通过对鹅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义愤与批判精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不公,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浅谈“诗言志”与“诗缘情”
文/放歌的鹅
定场诗:
夜静瑶台月正圆,清风淅沥满诗班。
轻敲欲引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
啪!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星光诗校相逢!
我是诗校里的一个小学生,我叫大鹅。
如果诗词天地是一条大河,我便是河里的一只白鹅,我游啊游,我多快乐!
在我们五班里,有很多都是我的前辈,有的甚至是亲自教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教诲,受之于师,授之于众,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帮助新同学进步,请老师和大家多指导,多批评!谢谢!
有人问我,什么是诗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称为诗。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就不是诗?
为什么呢?
曾有师者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吾曾听而无动,动而不思,人云亦云,何哉?盖因学而不求甚解也。
故今天我们来专门谈一谈“诗言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此语出自《毛诗序》,这一经典文献为“诗言志”一说的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关雎》原文不再赘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即人的情感的言语表达。
即:“诗言志”
“诗言志”始出《尚书·尧典》。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中指出:历代诗家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
意也,从心之声。
志者,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
可见“诗言志”广义上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说诗歌的本源是在于抒情。
而在历史上,所有的韵文都被称为诗。
其实不仅仅是诗,从广义上来看,一切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都是反映生活和人的情感的。
但《尚书·尧典》亦提出“命女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已显教育之初象。
后有孔子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意向,虽不否认“志”中有“情”但使“诗言志”与“情”逐渐对立。
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样以来,使得“止乎礼仪”成为“诗言志”的主要内容,直至成为正统儒家对文艺追求的核心观点。
而这些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诗的社会作用,而相对地忽视了诗作为文艺的艺术特点。
、
举二个言志诗的例子,只为证明“诗言志”中的“止乎礼义”对后世的影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注意:浑,要,二字。
《题竹石画》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注意:咬,还,任。
这二首托物言志诗,以物自喻,常常作为例诗去鼓励引导人们,这便是诗的教化作用。
那么是不是把心中的“志”通过文字这个载体写出来,便可以称为“诗”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诗”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言志”,而且还要有诗的语言。
汉魏六朝时,陆机《文赋》开宗明义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便是指出文学创作的前提是怀抱高洁。
并提出:文,意,物的概念,有了“感物”的情感再进行艺术的想象,使感情更加浓烈鲜明,物象更加清晰,以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故能:“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也。
于是诗便不仅仅是“诗言志”,更有了“诗缘情而绮靡”。
开始摆脱“止乎礼义”的“诗言志”的束缚,关注诗人本身的思想感情。
“绮靡”一词原指丝织品的华美,引申为文彩的美丽。
王运熙云:以绮靡言诗,应指诗歌的美好动人。
也就是说诗应是由情而发,语言美好动人。
昨夜天冷风高无眠,窗外有猫叫似小儿啼哭,小区门口的路灯把树影打在窗前摇曳,便想起晚上读到《随园诗话》里记有王葑亭进士《平沟早发》云:“怪禽声类鬼,暗树影疑人。
”这里的物有“怪禽,声,鬼,暗树,影,人。
”与我此时所遇所感,何其相似,十字写下,物,境,意,全出。
特别是疑,一字如画龙点睛,何其妙哉!
又在微信里的每晚读首诗里读到《今夜我爱你》一首现代诗,便想起: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细读来,美好动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道尽人生多少故事多少辛酸!
所以这里陆机所云:“诗缘情而绮靡”还是与“诗言志”有区别的。
即在于要不要“止乎于礼”。
其实这些观点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很多以“言志”为己任的诗人不承认“诗缘情”的价值,但是却明白“诗缘情”的作用。
“诗缘情而绮靡”还多了对文体上的要求,指既要缘于高洁的情操,又要有文学上自觉的审美特证的深入认识。
时有诗评者动辄以言志,载道论诗之高低,开口必言志,真真无趣。
诗有是非,却无古今,在我看来,言志仅为诗的一部分,人不可无志,亦不可无情,我们除了注意诗的教化作用,还应该注重诗本身的由情感而产生的自觉的艺术美。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上面的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请大家注意:“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
这首朗朗上口,既数数,又认识了小动物,便是儿歌了,易懂易学。
但不能称为诗。
综上:上言志,下体己,文、境、物俱美,意兴与风骨同在的文字,是为诗。
其实不仅仅诗有“言志”和“缘情”,词也是这样:
如豪放派代表作: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如婉约派代表作: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为个人浅见,请众师友批评指正!附小诗一首,是为结。
《为诗》
文/放歌的鹅
诗读应明志,酒酣当问情。
搜肠无叠绮,一咏快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