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9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Word版含解析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9单元 第21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第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__第21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点1|从“末日来临”到“走出梦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对应学生用书第167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2)具体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分期付款活动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价狂跌。
3.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4.影响(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深,法西斯势力抬头。
(2)国际关系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5.胡佛反危机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导致危机恶化,社会动荡不已。
1.背景:胡佛反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失败,加剧了经济危机。
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3)调整农业: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减耕减产。
(4)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和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
(5)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4.影响(1)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3)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二 第9单元 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1|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对应学生用书第174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措施(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3.评价(1)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
(2)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新经济政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
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一 第4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Word版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80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条线索: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大主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实现;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
四大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纵向梳理]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1)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一些天才的设想。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共产党宣言》。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1)《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由理论到现实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到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的帮助和影响下,东欧和亚洲成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5.由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外关联]__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单元综合训练(十)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训练(十)一、选择题1. (2017三明二模,33)根据下列图表,胡佛总统之所以没能把美国带出大危机的困境,主要是因为()1^1Q37年资本19型年=100)A. 经济危机来势凶猛B. 危机的破坏性过重C. 胡佛自由放任政策D. 世界经济形势使然答案D解析经济危机来势凶猛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故A项错误;危机的破坏性大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本题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会加剧危机,但是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显示当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相当不好,所以本题强调的重点应该与美国和世界经济形势相关,故D项正确。
2. (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二,34)1933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
对于此举,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每日邮报》上写文章盛赞:“罗斯福总统做得极其正确。
”凯恩斯如此盛赞是因为该项政策有助于()A.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B. 恢复银行经营信誉C. 刺激外贸,复苏经济D. 扩展市场消费能力答案C解析“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发行量”不能体现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对外贸易,与银行信誉没有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这一政策的本质目的是刺激经济复苏,故C项正确;这项政策的对象是对外,而不是内需,故D项错误。
3. (2017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二模,34)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
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A. 遵守公平经营规章B. 大力兴办公共工程C. 实行全面计划经济D. 做好社会福利事业答案A解析企业的责任是公平经营,故A项正确;兴办公共工程是政府的责任,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做好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故D项错误。
4. (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35)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尽管“完美”的竞争是不存在的,但“竞争的优势不取决于它的’完美’”,甚至是相对不完美的市场所产生的结果也要比任何所知的替代物要好。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资单元高效整合学案北师大版
第9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三大重点: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
四个标志: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西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二、工业革命时期中西社会对比(18世纪的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对应学生用书第165页)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史学方法][方法阐释]“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
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
因此。
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
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
”[运用点拨]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
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
举例:史料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历史结论: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对接高考)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三 第12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Word版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230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一条主线: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两大阶段: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
四大标志:古希腊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兴起);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高潮)。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纵向梳理]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1.萌芽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须怀疑的世界主宰。
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实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二、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兴起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2.对人文精神的诠释3.共同影响: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中外关联]一、17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的比较1.启蒙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鼓吹变法图强,这里说的西方政治思想主要是指启蒙思想。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训练学题(9)含答案-精选文档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训练学题(9)含答案一、选择题1、(2019·宜宾联考,24)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答案 B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2、(2019·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 C解析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3、(2019·江西高三调研,27)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
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D.先设后废,扼制地方武装增长答案 A解析明朝在安南地区设土司进行管理,而在石南龙州却改土归流,体现了因地制宜,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故A项正确;改土归流只是在石南龙州地区,安南地区并没有改土归流,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明朝统筹全局,故C项错误;安南地区的土司并没有被废除,故D项错误。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276页)[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2)内容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之法: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三 第11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Word版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217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纵向梳理]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二、儒家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特点(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三)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讲座(三)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0 题”规范答题讲评(对应学生用书第270页)[题型特点](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
(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颖,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考,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
[方法技巧](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的答案。
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
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高考示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2019版高考历史浙江选考二轮专题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9 Word版含答案
专题9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殖民主义的罪恶见证考点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b)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c)(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
(2)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连接通道。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学术前沿——新航路开辟认识新视野(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粗具雏形。
(2)“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相对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3)“思想震撼之路”: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殖民掠夺之路”: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5)“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际思维认识新航路开辟与中国的关联(1)政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明清统治者逐步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进行自卫。
(2)经济:随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原产美洲的粮食、经济作物玉米、烟草等开始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与经济结构。
(3)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出现。
(2018·4月浙江选考,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抓题眼]“关于马铃薯的准确识记”是题眼所在,侧重于时空意识考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第2编 专题 专题高效整合 含解析
专题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1)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三、中外关联: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外关联]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
[推荐学习]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一 第3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Word版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67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纵向梳理]一、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1.阶段特征、影响2.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列强侵华目的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演变原因、结果或影响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空前的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
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意识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教师用书:专题2 专题高效整合 含解析 精品
(对应学生用书第43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一大核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
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四大主题:列强侵华战争的结果、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侵略方式(1)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2)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4)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1)政治上: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地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领土主权遭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从英国割占香港岛到俄国割占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到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司法主权遭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在华驻兵权。
(2)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表现:列强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通过勒索赔款和提供政治贷款,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3)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4)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表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学生用书第180页)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认读导引】
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纵向梳理]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重商主义
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
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该理论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它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
4.混合经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二、苏俄(联)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
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权威社会主义:斯大林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耐泼曼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
这些人在列宁逝世后取得统治地位,逐渐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
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
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严重失衡。
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
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
[中外关联]
一、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1.三大发展模式
2.特点
(1)苏俄: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相似之处
(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权的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
(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4)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
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
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
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
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