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道家思想对日本神道的影响研究-精品
孙亦平:“日本的道教”抑或“道教在日本” 百年来有关道教在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孙亦平:“日本的道教”抑或“道教在日本”——百年来有关道教在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转载自“南京大学哲学系”公众号文章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6期魏晋时,中国道教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
但与儒学、佛教在日本的传播相比,道教在日本历史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一方面道教因曾被日本朝廷明确禁止,故在史籍文献中很难找到有组织的教团道教进入古代日本的记录,也找不到可确证的道士和道观; 但另一方面,日本历史和社会文化中却留存有许多道教因素,成为日本在道教存在的鲜活证据。
本文通过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并提出用“道教在日本”来概括道教在日本的传播现象。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与当时中国学者对道教大多持有批评和不屑的态度相比,一些日本学者出于种种原因,在了解佛教史、神道史、民族文化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站在日本文化立场上开始接触并研究道教,所取的相关成果为东亚道教研究开拓了一个学术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纪20 年代,即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的道教”或“日本道教”来概括中国道教传入日本后,对包括宗教在内的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但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道教是否传入日本? 历史上是否存在“日本的道教”? 今天日本社会中是否还有道教活动? 学术界其实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回顾近百年来日本学者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反思他们有关“日本的道教”的争议,期望将之作为今天我们有关“道教在日本”的研究先导,以更好地研究道教在东亚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以求教于方家。
(横滨关帝庙)壹从保留到今天的零星史料和考古发现中可见,中国的神仙思想虽然早在秦皇、汉武进行海上求仙活动时,就开始走出中国大门,漂洋过海,对东亚地区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产生着持续影响,但直到魏晋时,中国道教才随着移民的脚步开始向日本传播,在唐宋时达到了高潮。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引言:中日两国地理相邻,波澜壮阔的东亚历史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包括文化思想、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美术建筑等方面。
一、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最重要影响莫过于文化思想的传承。
从古代开始,日本就不断汲取中国的思想精华,塑造了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佛教、儒家思想和道教都源于中国,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类似中国的宗教体系,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文人的审美观和处世态度。
儒家思想则塑造了日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道德观念,强调家族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道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文艺创作和哲学思考有重要影响。
通过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日本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语言文字: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语言文字的传承和改良。
古代日本在文字上采用了中国的汉字,并根据本土语言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和文。
古代的和文主要是以汉字音读的方式表达日语的发音和含义,而且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汉字词汇。
这使得日本与中国在语言和文化上有了更密切的联系,方便了两国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汉字也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美学符号。
汉字的线条和结构形式对日本的书法、绘画和篆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的思维方式也对日本的文学、哲学和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音乐舞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音乐舞蹈艺术的影响与改良也是显著的。
自古以来,中国音乐舞蹈的艺术成就深深吸引着日本人。
从唐朝开始,许多中国音乐舞蹈艺术家来到日本,为日本的宫廷和民间带来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和演出技巧。
这些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使得日本的音乐舞蹈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日本的能剧就源于中国的宋元剧,它将中国的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浅议道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化的意义
摘 要 :学术界 关于儒 学、佛教对 日本 文化 的影响探讨较多 ,但 关于道家思想对于 日本文化的影响则很 少关注,或 忽略不计。然 而在 日本历 史上 虽然道家未像儒 学、佛教那样 成为 日本 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对 日本文化 的影 响则是 深入 而广泛 ,可 以说 道 家思想 亦潜入 日本文化 的深层 ,对 日本人 的审美意识、 文化 心理产生一定 的影 响。 某种意 义上可以说 ,“ 茶道乃变装 了的道家哲学” ,道家的美学、伦理、智慧被 实用主义地 贯彻 于茶道文化之 中。
生 成篇 模 式相 似 :“ 物混 成 ,先 天地 生 ,寂 兮廖 兮 有
”
… …
。
此 外 , 日本第一 部 正史 《 日本 书纪 》( 2年 ) 70
注 得 其 恩 , 不 失 其所 统。 …书 者 张 安 也 ” 张 谷 认 … 。 为, 老 庄 均 重 生 养 生 ,这 种 以刀 之 道 喻 养 生 之 道
的 思 想 , 道 家 之 外 ,极 少 见 , 乃 《 子 》所 独 有 。 庄
① 《 书 . 国传 》 宋 倭 。
卷 首 亦 日:“ 天 地 未 剖 , 阴 阳 不 分 ,浑 沌 如 鸡 子 古
… …
”[,几乎 与 《 南子 》等道 家宇 宙生 成表述 无 2 ] 淮
二 致 :“ 地 未 剖 , 阴 阳 未 判 , 四 时未 分 …… ” 由 天 。
学 及 其 伦 理 美 意 识。 笔 者 认 为 ,道 家 对 于 日本 文 化 的影 响则 集 中体 现 于 茶道 文化 之 中, 也可 以说 “ 茶
可 以断定 在 当 时 日本 中央 政 府 里 ,有 些 掌握 汉 学 的
高 级知 识 人 ,他 们 很 可 能 是 大 陆渡 来 人 的后 裔。 由 此所 述 ,可 以认 为道 家 思想在 5 纪末 以前 ,在列 岛 世 有一 定的流 播。 圣德 太 子 是 积 极 引进 中 国先 进 文 化 与文 物 制 度 的 古 代 圣 明 君 王 。 他 自幼 “ 内教 于 高 丽 僧 惠 慈 , 习 学外 典 于博 士觉 哿。 并悉 达 矣 ” 。这 里 的 “ 内教 ”指 佛 法 ,“ 典 ” 即指 儒 、 道 诸 学。 6 4 圣 德 太 子 所 外 0年 制 定和颁 布 的 《 宪法 十 七条 》 中 ,第五 条 :“ 餐去 绝 欲 , 明辩 诉讼 ” ,及 第 十条 “ ……彼 是 则我 非 ,我 是 则彼 非。 我 必 非圣 ,彼 必 非愚 , … ”等 ,显 然 皆来 …
论神道教对二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的影响
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综述 (1)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第2章神道教的起源及其教旨的形成 (3)2.1 神道教的起源 (3)2.2 神道教教旨的形成 (3)2.2.1 原始神道时期 (3)2.2.2 神社神道时期 (4)2.2.3 国家神道时期 (5)2.3 神道教旨及神国思想 (6)第3章二战后的神道教 (7)3.1 国家神道的消亡 (7)3.2 现代神道的形成与发展 (8)第4章神道教对二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的影响 (10)4.1 日本政治生活中的神道思想 (10)4.2 日本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神道活动 (10)4.3 神道教于二战后的日本军事生活 (11)4.4 神道教对二战后日本文化生活的影响 (11)4.5 国民日常生活中的神道因素 (12)结语 (13)注释 (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发展贯穿了日本历史的每一阶段。
神道教塑造了大和民族的形象、气质、秉性和特色,是日本国民的一种精神灵魂,固有信仰,行为准则和伦理标准。
神道教深深影响了日本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日本社会结构中基本要素的协调组合和发挥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虽然日本民主主义改革中制定的和平宪法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但日本政界和神道教之间的联系却日益密切,神道教越来越成为日本政治家们取悦民众、争取民众支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而神道教本身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在极力扮演着越来越多的政治角色。
这样,在二战中曾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神道教又具有了再次发展和复兴的机会。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神道教的发展轨迹,尤其是二战后其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影响。
研究二战后神道教对日本社会生活的影响,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神道教,了解日本社会生活;同时,还可以使我们理解当代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可以说是深远的。
从古代至今,中国一直是日本的重要文化源头和学习对象。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文化、哲学、宗教、语言、艺术等多方面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也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方面。
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三大主流思想体系,而这些思想在古代中国广泛传播,也影响了日本文化及宗教信仰。
佛教传入日本后,对于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日本的佛教建筑、雕塑、绘画、茶道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儒家思想对于日本的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日本的儒学教育、国学教育的传承,都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思想也在日本的宗教体系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如修行道场等。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语言和文学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的日本人通过与中国的交流,吸收了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汇,这些汉字和汉语词汇丰富了日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成为了日本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对日本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形式在古代中国流传,千古传诵的唐诗对日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万叶集就是受到唐诗的影响而产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艺术和科技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在绘画方面,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种对日本的绘画技法和风格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雕塑方面,中国的佛像和石刻雕塑对日本的雕塑艺术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在陶瓷方面,中国的瓷器技术和风格对日本的陶瓷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医药知识也对日本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制造业、农业、药物制备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一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日本本土上进行了改良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和礼仪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宗教对日本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传入的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以及其它各具特色的宗教教义,对日本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借鉴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也融合了本土的神道教,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日本的神道教受到了儒教的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敬畏自然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对日本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寺庙和佛教雕塑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风格。
中国传统文学对日本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等,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万叶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选集,其中就有大量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戏剧、小说等文学形式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忠臣藏》、《义经》等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传统艺术对日本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日本的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绘画、园林、茶道等都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艺术风格。
尤其是中国的水墨画艺术对日本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的山水画、花鸟画等都能够看到中国水墨画的影子。
中国传统礼仪对日本社会生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对日本的礼仪习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汉代和唐代学习中国礼仪,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的古代宫廷文化、武士道精神等都受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社会文化。
2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
2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导读:[内容摘要]:综述2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重点介绍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日本的道教研究组织及其开展的学术活动,并对日本……[内容摘要]:综述20世纪以来日本的道教研究,重点介绍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日本的道教研究组织及其开展的学术活动,并对日本道教研究的最新动态作出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日本;汉学;道教研究;东方宗教日本的道教研究始自19世纪后期,继明治维新以来对儒释二教的研究势头,道教开始受到日本学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中国学研究新的热点。
日本学界历来认为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先驱,中国传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和灵感,汉学家们意识到不研究儒释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将是不全面的。
日本的道教研究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日本学界一般将道教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后期至1930年,称为开创期的道教研究;第二阶段是193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称为为政治、军事服务期的道教研究;第三阶段是1946年至1972年,称为战后恢复期的道教研究;第四阶段是1973年至今,称为高潮期的道教研究[1]。
以下侧重介绍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及研究路向。
*一、日本道教研究的特点日本的道教研究经过近百年的积累,现已成为日本汉学研究中的显学。
这从日本道教研究学者的人数,道教研究取得的成就,都可以得到充分说明。
日本的道教研究已相当深入,其研究的问题已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领域。
目前日本的道教学已大致形成10个研究门类:(1)关于道教的一般著作;(2)中国道教史及道派研究;(3)道教与民俗、信仰、历法、文学关系研究;(4)道教和科学关系的研究;(5)道教与儒教、佛教关系研究;(6)道教思想和哲学研究;(7)道教经典和文献研究;(8)道教在海内外传播的研究;(9)道观、道士和道教协会研究;(10)道教祭祀仪礼和科仪音乐研究。
日本的道教学长期以来形成实证研究的风格,各研究者大都是选定一个方向,毕生悉心收集文献资料,来阐明道教学术的某一问题,其发表的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扎实,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第四讲 道家道教的定位
道家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定位众所周知,道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思想派别,以老庄为主要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心静修,光华内敛,矜而不争。
道教则是根植于中国古代宗教和老庄之学,又受到外来佛教的刺激和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大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
中国道教以老庄为始祖,主张得道成仙,养生长寿。
它吸收佛教的宗教形式,维系了中国人“敬天尊祖”的基本信仰。
总体上看,道家道教虽然未像儒学、佛教那样成为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入而广泛。
道教填补了神道诸多“空白”,对神道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不可货缺的积极作用,甚至许多神道重要名称都直接源于道教。
奈良平安时代,日本皇室宫廷接受道教长寿信仰,服食之风尤胜。
但进入武士社会以后,武士阶级亲禅习禅,摒弃了道教长寿信仰,导入禅宗“生死一如”“祭死为乐”等思想,却走向片面崇尚死亡的极端。
同时,道家思想亦潜入日本文化的深层,对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以说,道家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人崇尚自然、素朴的美意识。
笔者认为,道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则集中体现于茶道文化之中,也可以说“茶道乃变装了的道家哲学”,道家的智慧、伦理、美学被实用主义地贯彻于茶道文化之中。
一、道教与日本文化(一)道教的传入道教产生于中国东汉中后期,弥生时代(前3世纪至3世纪)则随大陆流亡人一起传入日本。
弥生中期在日本发掘出大量中国古铜镜,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高于中国周边他国。
据说当时日本的君侯族长持有镜可鉴人、鉴物等种种咒术和理念,颇具神秘色彩。
种种遗迹表明道教于弥生时代已传入日本。
两汉以来,中国盛行用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预示吉凶祸福,这些也传入日本。
十七条宪法颁布于甲子年,也是依此术而定的时间。
此外,日本古代年号如“朱雀”等,均有祥瑞之意。
日本近代思想家津田左右吉(1873—1961)在所著《中国思想与日本》中指出,阴阳学说对于天武天皇(672—686)时代“阴阳道”的产生,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浅谈日本的国家神道
当然 , 不 仅 芳 香 沁 人 , 古 代 社 会 更 有 很 好 的药 用价 值 和 香 在 生活 价 值 , 会 受 到贵 族 们 的 追捧 。 淮 南子 》 才 《 曾言 :芸 可 以死 而 “
复 生 ” 虽夸 大 其 词 , 也 足 以 见 得 香 神 奇 的 医 疗 作 用 , 见 , , 但 可 汉
书中 . 概括了神道的基本含 义: 它是古已有之并流传至今的作 ①
为 日本民 族 风 习的 宗 教 信 仰 。② 神 具 有 无 比 的 权 威 、 力量 、 用 作
接 受 外 来 先进 文化 ,并 在 日本 民 族 的 精神 结构 中实 现 着 外 来 文 化 和 落 后 本土 文 化 之 间 的互 动 关 系 。 之 , 遭 教 是 日本 本 土 文 总 神
伦 理 标 准 。 道 教 塑 造 了大 和 民族 的形 象 、 质 、 性 和 特点 , 神 气 秉 深
刻 影 响 了 目本 社 会 各 个 不 同历 史 阶 段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的 发
展 ,对 日本社 会 结 构 各 个 基 本 要 素 的 协调 组 合 和 发 挥 功 能 起 到
化 的 象征 , 日本 国 民 的 一 种 精 神 灵 魂 、 有 信 仰 、 为 准 则 和 是 固 行
和行为。 它是思想上的解 释和说教 。 ③ ④它是特定神社宣传的说
教 。⑤它是作为政 治、 道德 、 规范的“ 神之道” 。⑥神道的派别 。
神 道 教 是 日本 民族 特 有 的宗 教 文 化 现 象 ,它 有别 于作 为 世 界 宗 教 的佛 教 、 督 教 和 伊 斯 兰 教 , 以民 族 宗 教 的 身 份 立 身处 基 是
背景 。在 这 两 种双 重 的 感官 作 用 下 ,营 造 出 一 种 特别 的宗 教 氛 围 , 种特 殊 的氛 围也 就 只 有香 能完 成 了 。 这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
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也是一个以文化为魂的国家。
其中神道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播和影响已经深入到了整个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
神道教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内在精神,也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种生命力和活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浅析神道教与日本文化的关系,探究神道教在整个日本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1. 建筑文化神道教与日本的建筑文化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建筑中,神道教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式神社建筑。
日本的神社建筑要求建筑物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而且必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建筑中的每一块木头都必须有自己的意义和特色。
这种精神是神道教教义的体现,也被运用到了日本的建筑当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
2. 艺术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的传统绘画风格和诗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够看到神道教的影子。
在日本的绘画中,自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且经常用神话、传说的故事或元素作为图像的表达。
在神道教的教义中,自然是一个至高的存在,起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种神道教的信仰被运用到了日本的艺术创作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社会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敬畏自然和神格之法,则体现在日本的社会文化当中就是向自然和神格报恩、尊敬和顺从。
日本的社会中大家都十分重视礼仪和规范,这和神道教的教义是密不可分的。
而日本的传统节日以及各种仪式大多都是以神道教的信仰为依据,是神道教文化的体现。
4. 思想文化神道教对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尊重自然的信仰,这种思想对于日本的文化形成造成了巨大影响,影响了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例如,日本人以为“清而无忧,安而无虑”的生活理念,以及“孔子之三墨”,即人要温顺、勇敢和节制。
这些思想都源于神道教的教义,体现了神道教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音乐文化神道教还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道文化定义
日本道文化定义
日本道文化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源于中国的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
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本质的,而这种本质就是“道”,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支配一切。
日本道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自然”,它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并且要和自
然和谐相处。
日本道文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的一切。
日本道文化还认为,人们应该做到“节制”,即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而要控
制自己的行为,以保持自我的尊严和自尊。
日本道文化还认为,人们应该做到“谦虚”,即不要夸耀自己,而要谦虚谨慎,以保持自我的尊严和自尊。
日本道文化还认为,人们应该做到“忍耐”,即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而要控
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自我的尊严和自尊。
日本道文化还认为,人们应该做到“慎重”,即不要轻易做出决定,而要慎重考虑,以保持自我的尊严和自尊。
日本道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他人,
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并且要做到节制、谦虚、忍耐和慎重,以保持自我的尊严和自尊。
日本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而且也影响着日本的文化和社会。
神道教与日本民族性
神道教与日本民族性摘要:日本民族是个奇特的民族,他们一方面兼容并包,善于学习,另一方面又固守传统、冥顽不灵;既有谦恭有理的一面又有倨傲蛮横的时候;同时还有举世闻名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这些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民族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
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就神道教对日本民族性的形成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而进行探讨,提出了“神道教是日本民族性的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神道教;日本民族性;本土文化;封闭;自我发展一神道教[神道]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书中记载[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神道教原本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后来将历任天皇和重要的幕府将军也作为崇拜对象。
公元五至八世纪,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是为国家神道,成为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二次大战日本战败后,一九四六年元旦,裕仁天皇发表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格地位,盟军总司令也要求日本废除国家神道,神道教遂成为民间宗教。
虽然如此,神道教至尽仍是日本人民最崇信的宗教,占人口的80%。
二兼容并包的思想1神道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同时又不失自我个性,因为它信仰的是多神,只要发现力量,信徒们立即为其起上名字敬为神灵,并谦虚虔诚地向其学习。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才神话般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便是很好的例证。
2在近代与外国的交流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兴力量认识到,没有军事力量就永远不能平等地与西方进行交涉,这个认识成为明治时代的一个动力。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必须在经济上强大起来。
日本的神道的评论
日本的神道的评论 4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中国对于日本来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他者。
在宗教层面,对两国同样影响巨大的是佛教,佛教对这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他者。
中国在接受佛教之前存在的是不成体系的道家思想、宗教色彩浓厚的儒家学说、各种民间宗教以及历史悠久的祖先崇拜。
佛教传入中国,凭借成熟的理论与新颖的思想迅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此后中国的宗教体系才得以建立起来,道教也是在与佛教不断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日本也是如此,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亦不存在成熟的宗教(实际上,佛教传入日本时尚称“倭国”,而无“日本”的称法,日本二字已暗含了某些神道思想)。
佛教成熟的理论在日本同样是迅速站稳了脚跟,慢慢地日本思想界中开始有人意识到佛教始终是一种外来物,寻求一种本土宗教与之对抗便成了他们的课题,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的神道也迅速成熟起来。
只是神道的先天不足使得之不得不沦为佛教的从属,平安时代中期产生的“本地垂迹”说确立了佛主神从的地位,神变成了佛在日本的“垂迹”。
天平宝字七年(公元763年),伊势国多度山的多度大神居然通过附身人体,降下神谕称“吾历经久劫作深重罪业,故受神道之报。
今冀永离神身,欲归三宝。
”([日]义江彰夫:《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就这样,以多度大神为代表,日本全国各地的神灵纷纷要求皈依三宝,神宫寺在全国建立起来,僧侣执掌神宫寺,在神像前诵读佛经,佛教仪式大行其道,神道不振一至于斯。
佛教气焰日盛但也渐渐堕落,人们对佛教渐渐开始不满,这也就为神道摆脱对佛教的依附提供了契机,伊势神道的建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以度会延加为首的神道家们开始有意识的排除神道中的佛教因子,明确神佛的不同,提出神道自身的风俗,确立了神道自身的戒律。
这是神道对于来自中国的“外来物”进行的第一次大反抗。
进入13世纪,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学传入日本后迅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贯穿德川幕府始终的官学正是朱子学。
于是,神道刚刚摆脱了佛教的压制,神道和儒道的结合又开始了。
中国哲学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1-03T16:30:05.0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作者:梁丽莉[导读] 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源远流长,对世界影响极为宽广,对日本文化文化尤为显著,本文从人性论、天人合一、辩证观、和谐观等哲学思想来讨论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梁丽莉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源远流长,对世界影响极为宽广,对日本文化文化尤为显著,本文从人性论、天人合一、辩证观、和谐观等哲学思想来讨论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哲学日本文化影响一、人性论对日本文化文化的影响1、儒家人性论与日本文化人性论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日本文化亦日此。
我们知道,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人性”,它阐释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本质的范畴,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为其内容的。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人笔者认为应该追溯到孔子,孔子所强调的人性即社会属性,只有那些经过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东西才是人的根本属性。
经过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后来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论,孟子讲的人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并以此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在日本文化中,人性也被看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派别中有着不同的涵义,也承认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点。
2、儒家性情论与日本文化儒家在对待情欲的问题上,显然是受到孟子情欲说的影响,日本文化也承认人性情欲的存在,日本文化认为人心生来本来是本静的,但由于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心动,心动自然产生欲求,欲望得到控制便形成人性善,欲望得不到调节便形成人性恶,日本文化也同孟子一样认为人应该节制人的欲望,但日本文化又不同于孟子的是主张用仁义节制,更强调用礼节来节制人的欲求。
3、儒家性善论与日本文化 “善”是人生大美之中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流水往低处一样再自然不过,仁义礼智这些善端是人性自然包含的东西,人本身所固有的,正是因为人性当中包含这些,所以才为人心向善提供了可能,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道教与日本社会
公J f 、 三瞵亡J等。 F: - ̄J 是守护土 I 地的神灵 , FI - 公J 的方位是 “ : 春灶 、 夏门、秋井、 冬庭” 不可冲撞犯忌 0 , l 。 E 瞵亡J是建筑 行业最忌讳 的日子 , 这 一 天 切 不 可 破 土 动 工 平 安 时 代 的 汉 学 家 菅 原 道 真 自 中世 ( 12 19 —— l 0 ) 以来作 为文 曲星受到礼敬 。千 63 百年来 ,道教 已经根 植于 日本文化 的 土壤 , 构成 了日本 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 日本 民族对于道 教的吸收与发扬一方 面 由于 日本 固有 宗教神道教的多神信 仰,与道教 的思想源 流如出一辙 ;其 次因为道教的各种道 术、医术 ,在生 产力低下 、 自 然灾 害频繁、文 明的开 启晚于大陆的 古代 日本,在人与 自然 的斗争 中往往 表现 出劣势 的前提 下 , 对于人类生活 的帮助 具有 无可替代的 积极意义。 道 教与神 道 1 、道教 的 阴阳观 与 日本肇 国神 话。道教的神仙系 统中,有 “ 男仙之 首东王公 、女仙之 首西王母”之说 。 据说东王公 由先天 阳气凝 结而成 、西 王母 由先天阴气凝 结而成 。 日本记纪 神话的造化五神 中,紧跟在天之御 中 主神之后的高御产巢 日神和神产巢 日 神,也是 男女配 偶神 。 与天皇家族 “ 一 脉相承”的天神七代 ,前 三代国常立 尊、 国狭槌 尊、丰斟 淳尊 都是 男神 , 第四至七代亦 为配偶 神。第七代配偶 神伊 葬诺尊和伊弊册 尊生出 日神即天 照大 神—— 日本皇室 的祖 先神及 日本 国的最高神 。可 以说,记纪神话 中的 宇宙本体论思想是在 吸收道教阴阳观 的基 础 上 成 立 的 。 2 道教的神仙 思想与神道的祖先 、 崇拜 。祖先崇拜是神道 的核心 内容 。 日本 的祖先崇拜个性鲜 明—— 先人离 世后经过一定年 月的供养 ( 分别为 3 3 年 、4 9年和 5 0年) 即可完 成人格化 向神格 化的转换 。考 古史料 证明, 日 本在进入农耕社会 ( 3世纪 )之前, 前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作为东亚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
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影响,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和改良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宗教、文学、艺术、建筑、饮食、礼仪等诸多方面。
在宗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和道教两个方面。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之一,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使得日本的雕塑艺术蓬勃发展,雕刻出了许多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
佛教寺院和建筑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日本的佛教寺院经常借鉴中国的建筑风格,例如日式庭园的布局就借鉴了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
道教则影响了日本的神道信仰,许多日本的神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道教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两个方面。
中国的文学作品在日本古代很受欢迎,中国的诗词、文学、史书传入,使得日本的文学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日本的万叶集就受到了中国的诗词的影响,作品中体现了不少中国文学的风格和思想。
中国的文学思想也对日本的文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
日本的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儒家的风范和思想,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学的影响,许多古代日本历史故事的创作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学的痕迹。
在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
中国的书画艺术、音乐艺术等在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日本的艺术作品都借鉴了中国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唐代的中国画风格对日本的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绢画技法也在日本传承发展,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多改良和创新。
中国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例如日本的雅乐就受到了中国雅乐的影响,日本的舞蹈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的舞蹈形式。
道教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道教在日本的传达与开展,对日本文明诸方面均发生了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上至日本的天皇制,中至日本的文学、宗教、医药学,下至日本的官方信仰、习俗习气等,都可以看到道教的普遍而久远的影响。
1.道教与日本的天皇信仰。
中国道教思想与信仰的传入对日本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地是对作为日本现代宗教思想中心的天皇思想或信仰的形成有着亲密的联系。
日本学者很早就留意到道教与天皇制的关系,津田左右吉就指出:"天皇御号之所以被我国采用,是由于它包括着宗教学的意义。
它的直接出处在道教,依据上述调查,殆无可疑。
"日本学者还指出,不只天皇称号,连天王、神道、惟神、神宫、神社等词语皆来自道教。
对道教与天皇制关系研讨的总结性论文是福永光司于1981年做的研究演讲《日本文化与道教--从以天皇为思想信仰谈起》。
该论文从7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道教神学对天皇思想或信仰所给予的庞大影响:(1)"天皇"、"真人"的词语来自中国。
日本古代史上初次出现"天皇"一词,是在公元607年,尔后,天皇一词便在日本文献中经常出现,关于天皇思想和信仰也逐渐发展起来,并确立了它的位置。
与"天皇"一词关系密切的"真人"一词,从7世纪后半叶起出现于日本文献上,如天武帝十三年(公元684年)将中央豪族区分为八色之姓:真人、朝臣、宿弥、忌寸、道师、臣、连、稻置,其中位于首位的"真人"姓,只授予天皇家族。
天武帝的谥号为"天氵亭中原瀛真人天皇"。
在中国宗教思想史上,"天皇"作为宇宙最高神的意义,首次出现是在公元前1世纪,比日本早700年。
中国的"天皇"概念是把北极星神格化,是宇宙最高神,亦称"天皇大帝"。
东汉以来,把在紫宫中伺候天皇大帝的仙界初级官僚称为"真人"。
日本社会へ神道の影响
中 伍
承 札 墨 现象 雁史 的变遥 老明 岛加 c 彳, 二L、 1老通 匕
现在 生活文化 老 对的 l说 明 L上 相 二
为。
寸 为荨 同 南
lc 、 j 二 外来 宗教℃ 南否仫教 匕对 I 为 日本 固有 信仰 老 二
指L 屯 南否。
用 明天皇 条 } 二南弓r 天皇信佛法尊神道j 南为。l 土 二
柳 田5 土扎c 屯圣 毛民俗学 c 凰俗 留惯 、 二 、 ) 耋、 亿 、
民 、 歌谣、 生活用具 、 家屋 古 <加 岛民同 佞承 墨扎
善 有形 燕形 民俗资料 老毛 l 、 嗣 凿 ) :人
2 民俗 学 岛 神 道 研究 【 一 二= 、 )
民俗学 屯神道研究 尊朗分野 南弓。
弓。r 神道 J j言菜 c 匕0 耋中国 『 易经 』 『 晋吉』 中c 二 之为 、 二扎 耋 神 L善道 j 、j r 匕 '意味 南为。、 c 二札 日 本 神道锟念 匕c性耍 昊 为 屯 耋 南弓。 日本 l 挡c 二 寸否r 神道 j j言莱 初兄 c 日本 害纪』 匕0 耋『
南为。
、 。神道 c阴亨 各研究 c梗 二 土
多岐c渡 I 芑札 、 全 老上c 二 匕c 二 ) 奄 为l 困鞋 南 1、 ) 神道
加 l 、 筒单 c列举 L允 二 二【 丰一源自 一 】 宗教 ; ; 本 神道 日
1 神 道 匕c 何 力 土 、
武光 c 二土札c 神道 J二 r I 以下 土 I税 明 L :
、 0 弓蔑称 南弓。 日本 l 括c 为 、 二 亍弓r 神道 j土 国 中 c 道教 r 真道 J 里道 J 匕 , 造 化 c对 L 保守 的 南 r 、) :
神话故事日本神话中的神道与神社
神话故事日本神话中的神道与神社神话故事日本神话中的神道与神社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丰富神话故事的国家,这些神话故事讲述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神道与神社。
在日本人的心中,神道与神社不仅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日本神道的基本原理和神社的特点,以期带领读者走进日本神话的奇妙世界。
神道(Shinto)是日本最古老的宗教体系之一,其源自于日本的原始信仰体系。
神道中的主要信仰是崇拜自然界的神祇,认为神灵存在于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包括山水、森林、河川等。
在神道中,神被视为国家和人民的守护者,被认为对农业、疾病和自然灾害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神道的核心理念是“神秘与美”。
神道认为神灵存在于一切事物中,通过这种信仰体系,人们与自然相互关联并与神灵建立联系。
日本人相信,只要维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就能得到神灵的祝福和庇护。
神社(Jinja)是神道信仰的核心场所,也是日本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社区设施和文化场所。
神社通常由一座神殿和神社庭园组成。
神社庭园以自然元素为主,如大树、鸟鸣和池塘等。
整个庭园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彰显出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氛围。
神社的建筑风格以悬垂式屋顶、红色色调和木制结构为特点。
一座神社通常有多个神像,供人们祭拜和膜拜。
神社庭园也被用作举办各种神道仪式和庆典活动的场所。
日本的神社还承载着许多文化传统和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庆典是新年祭典。
每年元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会参观神社,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健康。
此外,婚礼、成人礼和孩子的第一次参拜等重要场合也常在神社举行。
神社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以神社为依托,感受到神性的存在,并寻求神灵的保佑。
此外,神社还承担着社区聚会和人们休闲的功能,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神道与神社是日本神话故事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神道的崇拜和神社的存在,人们与神灵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通过维持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希望获得神灵的祝福和守护。
神社作为神道信仰的核心场所,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宗教情感,也是日本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日本近世复古神道的影响作者:张谷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日本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在近世神道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贺茂真渊和本居宣长的思想中有明显体现。
他们批评儒佛,以标榜其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原发性和纯粹性,但对道家却有不同程度的肯定,如接受道家“自然”、“无为”观念和“贵真”思想,继承道家“贵柔”思想等。
复古神道在激烈地排斥外来文化的同时,却对作为外来文化之一的道家思想有所肯定和吸收,主要原因在于道家哲学的性质与复古神道的异质性和批判性合拍。
关键词:道家哲学;日本近世神道;复古神道;贺茂真渊;本居宣长中图分类号:B313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2-0014-07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自古就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教(简称“神道”)虽为日本土生土长的宗教,仍与中国文化有割不断的联系。
在其自原始形态经古代、中世、近世直到近现代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神道一直以不同方式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道、儒文化的影响,其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对神道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世(17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儒学成为幕府官学,促进了儒、神的接近,于是出现了神儒结合的神道流派,如理当心地神道、近世度会神道、吉川神道、垂加神道等;另一方面,复古神道异学突起,既成为近世神道重要的一支,也成为日本近世文化的重要方面。
要考察道家哲学与近世神道的关系,复古神道一派最值得注意。
一、复古神道及其道家观复古神道(或称古学神道[1] 、国学神道)的宗旨是复古,即返回日本的古代文化精神(所谓“古道”)。
它反对神道依附于外来思想,反对用儒、佛来解释神道,试图寻找神道独立的精神源头,于是主张即通过对日本的古代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的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揭示和弘扬日本在中国文化传入之前固有的文化和精神,这种学问称为“国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对日本神道的影响研究神道教(简称神道)是在日本本土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宗教,作为具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日本民族宗教,神道在日本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道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大量吸收中国思想文化,佛教、儒家和道家道教都曾对神道产生重要影响。
道家道教思想对神道的影响极为深远,有学者指出,在神道的原始形态中,就已存在道家道教的因素,随着日本神道逐渐理论化,其宗教全面导入中国道教(包括道家)的教。
①神道全面导入道家道教哲学来建立其宗教理论体系,有一个典型的体现,这就是日本中世(12 世纪末—16世纪 70 年代,相当于镰仓、室町时代)兴起的伊势神道。
一、中世神道革新与伊势神道的形成佛教传入日本后,在当政者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
到了奈良时代(710—794),朝廷直接资助、支持和管理佛教,利用其为皇室、国家和贵族祈福,被称为“国家佛教”。
这一时期的各代天皇都热衷于推广佛教,佛教开始国教化。
同时,佛教成为日本天皇制的精神支柱之一,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日本朝廷一方面建立皇室神道,一方面扶植佛教的背景下,出现了神佛融合的动向。
佛教传入时,神道还处于原始神道宗教化的阶段,教理教义不如佛教完备,因而在教义体系上依赖于佛教,9 世纪以来出现了“本地垂迹”说。
“本地垂迹”说是佛教的理论,意为日本的神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佛为“本地”,神为佛的“垂迹”(化身)。
“本地垂迹”说利用佛教的释迦现身、普济众生的思想来解释日本神道的诸神,显然,这是一种佛主神从的思想。
直至镰仓时代(12世纪末—14世纪30年代),这种佛主神从的神道观都占有支配地位,而日本固有的神道则被淹没了。
神道的这种屈居从属地位的状况,成为其以后革新教义、摆脱对佛教依附的动因之一。
而伊势神道的形成正是这一教义革新的产物和体现。
伊势神宫(正式名称为神宫)是皇大神宫(内宫)和丰受大神宫(外宫)两宫的总称,始建于4 世纪初,是天皇祖神的宗庙,因而成为日本皇室的圣地,受到至高无上的尊崇,每年都要举行神尝祭等一系列例行的重大祭典。
以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氏为代表的外宫,一方面为了谋求与内宫的对等地位,另一方面为摆脱对佛教的依附,谋求神道的独立,同时适应当时存在的尊神排佛的意愿,开始重新探索神道教义,最终创立了伊势神道。
伊势神道试图摆脱对佛教的依附而建立自己独立的神道教义,但由于它自身缺乏逻辑化、体系化的思想,所以最终还是不得不从那些成熟的思想体系如佛教思想、五行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借取哲学理论来建立其教理教义,而对伊势神道影响最大的是道家思想。
《大元神一秘书》是一部记载伊势神道着述中引用各种典籍情况的书籍,有学者根据此书统计显示,引用道家典籍的频率占有绝对多数,特别是《河上公注老子》《老子述义》等书引用最多。
集中体现伊势神道神学理论的经典是神道五部书,即《御镇座次第记》《御镇座传记》《御镇座本记》《宝基本记》和《倭姬命世记》都是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氏假托古人所作,大致成书于镰仓中期(12世纪 70—80 年代)以前。
从神道五部书中可看到伊势神道对道家哲学思想的吸取。
二、以道家之“道”论证神道之“神”伊势神道承袭《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神学宇宙观,认为神产生于“天地未剖,阴阳不分”的“混沌”。
如上文所述,这种观念本来就是道家的,而伊势神道对道家宇宙论的吸收和利用则更加自觉和鲜明,其关于神的形成和性质的基本理论,是借助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
它明确地将神道与佛教相区别:“神道则出混沌之堺,归混沌之始。
三宝则破有无之见,佛实相之地。
神则罚秽导正源,佛又立教令破有相。
”显然,伊势神道试图从根本上确立自身的教义基础,以摆脱对佛教理论的依赖,即冲破“本地垂迹”说的限制,取得独立地位。
而它所寻找到的、用以与佛教相抗衡的基本理论,正是道家道教“混沌”的宇宙生成论。
伊势神道的信仰者“神人”(这是《庄子》中称呼得道者的特殊用语)秉持一种“守混沌之始,屏佛法之息,崇神只”的基本原则。
伊势神道的创立者度会氏将伊势神宫外宫祭神丰受大神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的开天辟地之初从混沌世界中最早产生的天御中主尊、国常立尊两位神相糅合,建构了国常立尊——天御中主尊——丰受大神这一三位一体的新神只体系,即天御中主尊、国常立尊和丰受大神(止由气皇太神)是一个神的三种形态。
关于神的产生和作用,伊势神道完全运用道家的宇宙论加以论证:“盖闻天地未割,阴阳不分以前,是名混沌。
万物灵,是封名虚空神。
亦曰大元神,亦名国常立神,亦名俱生神。
希夷视听之外,氤氲气象之中,虚而有灵,一而无体。
故发广大慈悲,于自在神力,现种种形,随种种心行,为方便利益。
所表名曰大日孁贵,亦曰天照大神。
为万物本体,度万品。
世间人儿,如宿母胎也。
亦止由气皇太神、月天尊,天地之间,气形质未相离,是名浑沌,所显尊形,是名金刚神。
生化本性,万物惣体也。
金则水不朽、火不烧,本性精明,故亦名曰神明,亦名大神也。
任大慈本誓,每人随思。
雨宝如龙王宝珠,利万品如水德,故亦名御气都神也。
金玉则众物中功用甚胜,不朽不烧,不坏不黑,故为名。
无内外表里,故为本性。
”神产生于天地开辟、阴阳二分之前的“混沌”或“浑沌”,如上所述,这种观念承袭自《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混沌”或“浑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体现在宇宙生成论上,是指宇宙创生之前的状态,《老子》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下引《老子》仅注章名)的说法,这是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解释宇宙生成的一个重要且有特色的思想。
⑥文中描述国常立神是“希夷视听之外,氤氲气象之中,虚而有灵,一而无体”,有学者指出,此句出自《老子述义》序,其引文曰:“大象无形独立阴阳之首,玄功不宰成天地之先。
生万物而莫测其终,妙万物而莫知其始。
希夷视听之外,氤氲气象之中,虚而有灵,一而无体。
”这段话是《老子述义》序作者(当为唐贾大隐)对老子思想的解释,而度会氏则运用其中的文句来构筑其关于神性的理论,深刻地融摄了道家的哲学理论。
直接引用的虽然是《老子述义》,但渊源当然还是在《老子》。
《老子》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老子》说“道”是通过视、听、搏等不能把握的“夷”“希”“微”,伊势神道则曰神是“希夷视听之外”;《老子》说“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伊势神道则曰神是“氤氲气象之中”,《老子》说“道”是“混而为一”,是“不可名”的“无物”,伊势神道则曰神是“一而无体”,有“虚空”之性。
另外,“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沌”疑为“沦”)一句,亦引自道家典籍《列子》。
《列子·天瑞》有云:“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通过上述引文对照可见,伊势神道对神的理解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甚或其神观就是按照道家的宇宙论建立的。
不过应注意,在伊势神道对神的描述中,有一点似乎对道家思想作了改造,这就是它认为神是“虚而有灵”,即是说神不仅是“虚空”,而且有“灵”、有“神力”,那个使万物“尊”、天文地理“存”的“神明之道”,是由神的三面宝镜而显现、产生的:“天地开辟之后,虽万物已备,而莫昭于混沌之前。
因兹,万物之化,若存若亡。
而下下来来,自不尊。
于时,国常立尊所化神,以天津御量事,地轮之精金白铜撰集,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神变通和合。
铸造三才相应之三面真经津宝镜。
故铸显神名,曰天镜尊。
其时,神明之道明知明现,天文地理以存矣。
”“天地开辟之降,虽万物已备,而莫照于浑沌之元。
因兹,万物之化,若存若亡。
而下下来来,自不尊。
于时,国常立尊所化神,泛形于天津水影。
以天御量事,真经津宝镜三面铸表,寔是自然之灵物,天地感应,当此时,神明之道明,而天文地理以自存者也。
故镜为作神名,号天镜神尊,其缘也。
”道家的“道”,没有鲜明的神格特征。
应当说,这种有灵有神的思想以及宝镜的神学隐喻更接近道教,但从哲学层面上讲与道家是相通的。
实际上,“神明”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文本和思想上,上引文字仍与道家相联系。
有学者指出,其中“虽万物已备,而莫昭于混沌之前”一语当出自《老子述义》,其文曰:“有生于无,无,道也。
一在有无之间,对道为有,对天地为无,即德也。
惟道德之寥廓,人物之有,待形虽生灭,神固常在。
故列子等说,混沌未离,即称万物已备,则万物之性昭于混沌之前,不可万物之生始于开辟之后,理必然矣。
”而“若存若亡”的词句,则取自《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国常立神的“表”,是天照大神,也是止由气太神,而这两位神具有不同的神性:“天照太神则主火气,而和光同尘。
止由气太神则主水气,而万物长养也。
”“和光同尘”之语来自《老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五十六章)“长养万物”的理念也颇近于道家,《老子》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河上公注曰:“道之于万物,非但生之而已,乃复长养,成熟、覆育”,“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
”老子河上公注是伊势神道文献中引用频率最高的中国典籍,所以可以基本断定“长养万物”一语取自该书。
度会氏大概想赋予天照大神这样的神性:虽然是主火气、具有光和热的神力以照耀万物,却不炫耀、滥用这种神力,而是内充和含敛之,与宇宙融为一体;止由气太神则具有长养万物却又不加以宰制的特性,而这些对神性的理解都与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相一致。
三、敬神态度和修为原则的道家特征任何神学理论都要落实到人事,即落实到伦理和,伊势神道也是这样。
它既运用道家“道”的宇宙论论证了神的产生及性质,也论述了人如何敬神、如何修为的问题,这就体现出伊势神道的道德和政治观,而这种道德、政治观,也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神道五部书之一的《御镇座本纪》论及人禀受神性和人的敬神态度时说:“人乃受金神之性,须守混沌之始。
故则敬神态,以清净为先,谓从正式为清净。
随恶以为不净,恶者不净之物,鬼神所恶也。
”《御镇座传记》和《宝基本纪》也说:“天地开辟之明镜也,三才所显之宝镜也。
当受之以清净,而求之以神心,视之以无相无位,因以为神明之正体也。
”“斯天地人之三才,当受之以清净⑦,求之以神心,视之以无形显实⑧。
”在伊势神道看来,人是从神那里禀受本性的,是“天下之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