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2.3 S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SCD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主要依 S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SCD的诊断在基层医院主要依 靠经典的脊髓侧索、后索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以及贫血和血清 VitB12检查,尤其为巨幼贫。Lindenbaum等[6]提出MCV、 VitB12检查,尤其为巨幼贫。Lindenbaum等[6]提出MCV、MCH 增高为SCD的亚临床表现。随着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借助于 增高为SCD的亚临床表现。随着MRI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借助于 脊髓MRI检查,可明显增加SCD的确诊率。SCD的诊断还可借助 脊髓MRI检查,可明显增加SCD的确诊率。SCD的诊断还可借助 于电生理的检查。蒋红等[7]报道, SEP检测显示, SCD组N20潜伏 于电生理的检查。蒋红等[7]报道, SEP检测显示, SCD组N20潜伏 期及N20~N13中枢传导时间(CCT)明显延长;MEP检测显示, 期及N20~N13中枢传导时间(CCT)明显延长;MEP检测显示, SCD 组皮层潜伏期与上、下肢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明显延长。 组皮层潜伏期与上、下肢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明显延长。 这反映了SCD患者周围和( 这反映了SCD患者周围和(或)中枢的神经传导路径受到破坏。 SCD须与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精神障碍 SCD须与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精神障碍 等相鉴别。本组患者大都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分析延误诊治的 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对于本病的认识不足,引起的教训值得重 视。 2.4 治疗及预后 应用VitB12后临床症状消失,血清VitB12浓 应用VitB12后临床症状消失,血清VitB12浓 度恢复正常, 度恢复正常,电生理及MRI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本组应用 VitB12治疗的同时及早补充叶酸、铁剂、营养支持和针刺理疗及 VitB12治疗的同时及早补充叶酸、铁剂、营养支持和针刺理疗及 康复等综合治疗后, 康复等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见早期发现、及时治 疗,加强饮食指导可以明显改善本病的预后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3页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pathogeny) 本病与维生素B12缺乏相关。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4页
(三)临床表现(clinical conditions)
1、多在中年以上起病,慢性亚急性起病,迟 缓进展,早期症状为双下肢无力,行走不 稳,踩棉花感,检验双下肢振动觉、位置 觉障碍,远端显著Romberg征等;
2、可出现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如周围神 经病变较重,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 弱;
3、常见精神症状。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5页
(四)辅助检验(accessory examnation)
1、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验显示巨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血液网织红细胞数降低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6页
2、MRI可示长T1 长T2改 变,多数有强化。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7页
(五)诊疗及判别诊疗(diagnose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e)
1、诊疗:依据中年以后发病,脊髓后索、锥 体束及周围神经受损症状体征,合并贫血, Vit.B12治疗后神经症状改进可确诊。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8页
2、判别诊疗:须与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 症、多发性硬化及神经梅毒等判别。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9页
(六)治疗(treatment)
1、药品治疗,一旦确诊或拟诊本病应马上给 予Vit.B12治疗,不然可造成不可逆性神经 损害。
2、病因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10页
脊髓亚急性合变性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指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疗指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于维生素B12缺乏而引起,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和侧索。
临床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周围神经损害征等症状。
维生素B12构成的甲基和腺苷辅酶是细胞代谢必需的重要辅酶,甲基钴胺素辅酶参与核酸代谢和DNA的合成;腺苷钴胺素是髓鞘合成和修复所必需,也是丙酸盐前身降解物的清除系统。
因此,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包括造血和神经系统等。
维生素B1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胃肠道疾病、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加、药物、化学品、恶性贫血和先天性甲基钴胺素缺乏等。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情逐渐加重。
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表现为周围神经受累,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出现脊髓受累的临床症状。
周围神经症状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早期症状为肢体末端对称性和持续性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刺痛、烧灼等,严重时可能伴随肢体无力。
客观检查可发现肢体远端出现袜子和手套样痛、温、触觉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轻度肌萎缩和腓肠肌压痛等。
脊髓症状表现为脊髓后索和侧索病损,以胸段脊髓受累为重。
脊髓后索受累的表现包括双足趾的振动觉、关节位置觉、运动觉等深感觉障碍,继之向上发展累及其他关节,行走不稳。
当脊髓侧索病损累及皮质脊髓束时,将出现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脊髓性痉挛状态。
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上、下延伸累及颈段和腰骶段脊髓,出现相应的上肢症状、排尿和性功能障碍。
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包括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症状,表现为视力减退、中心暗点、视野缩小、甚至失明,以及遗忘、兴奋、易激怒、情绪不稳、抑郁、淡漠、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轻度障碍等精神症状。
严重病例可表现为精神病、重度痴呆和神志障碍。
贫血症状多发生于神经系统症状之前,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头昏、面部及下肢浮肿、心慌、活动后呼吸困难、心脏扩大、心脏有杂音、脾脏肿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体征及用药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体征及用药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该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表现为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
同时,周围神经损害也会导致周围性感觉障碍。
该疾病多在中年以上起病,男女无明显差异。
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缓慢进展,多数患者在出现神经症状前多有苍白倦怠、腹泻和舌炎等。
早期症状为双下肢无力发硬、手动作笨拙,行走不稳,踩棉花感,步态蹒跚和基底增宽。
随后足趾、手指末端持续对称性刺痛、麻木和烧灼感等。
检查双下肢振动、位置觉障碍、远端明显,Romberg征为阳性。
少数患者会出现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
极少数患者脊髓后、侧索损害典型,但血清Vit.B12含量正常(不伴Vit.B12缺乏的亚急性联合变性)。
除了上述症状,该疾病还会出现双下肢不完全痉挛性瘫,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
如果周围神经病变较重,还会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但病理征常为阳性。
有些病人屈颈时出现Lhermitte征(由脊背向下肢放射的针刺感)。
晚期可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
常见精神症状包括易激惹、抑郁、幻觉、精神混乱和类偏执狂倾向,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视神经萎缩及中心暗点,提示大脑白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但其他脑神经很少受到影响。
治疗方面,一旦确诊或拟诊本病,应开始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否则可造成不可逆性神经损害。
维生素B12的剂量为500~1000微克/天,肌肉注射,连续2~4周,然后每周2~3次。
2~3个月后每次1000微克,每周2~3次。
某些患者需终身用药,合用维生素B1和B6等效果更佳。
贫血患者可用铁剂,如硫酸亚铁0.3~0.6克口服,每日3次;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100ml口服,3次/d。
不宜单独应用叶酸,否则会导致症状加重。
2、治疗方法:对于萎缩性胃炎胃液中缺乏游离胃酸的患者,可以口服胃蛋白酶合剂或在饭前服用稀盐酸合剂10毫升,每日3次。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影响了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又称为维生素B12缺乏性脊髓病变或Biermer病,是一种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维生素B12在体内主要用于维持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当机体缺乏维生素B12时,脊髓和周围神经的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主要是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良或摄入不足。
维生素B12主要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进入体内,因此,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或胃肠道吸收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此外,某些自身免疫疾病和遗传因素也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
最早出现的症状通常是感觉异常,如手脚麻木、刺痛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运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肌肉无力、步态异常等。
在严重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尿失禁、消化不良等症状。
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同时,对血液中的维生素B12水平进行检测也是必要的。
此外,脑脊液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
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关键是补充维生素B12。
对于吸收不良或消化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维生素B12补充剂来进行治疗。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维生素B12补充。
此外,针对症状进行的康复治疗也是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血液检测,以监测维生素B12水平的变化。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以预防维生素B12缺乏的再次发生。
总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及早发现并进行治疗对于预防病情的进展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提高人们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认识,并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
老年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护理业务学习
多疾病管理可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谁参与护理?
谁参与护理? 护理团队
包括护士、医生、康复师和营养师等专业人 员。
团队合作是实现全面护理的重要保障。
谁参与护理? 家属支持
家属在护理过程中起到关键支持作用。
家属的参与可以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谁参与护理? 社会资源
可以借助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源。
社区支持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如何实施护理干预?
如何实施护理干预?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应包括营养、运动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如何实施护理干预?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健康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监测指标包括生命体征、运动能力及心理状态。
为什么需要重视护理? 预防并发症
及时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如压疮、 肺炎等。
对于老年患者,预防并发症尤为重要。
为什么需要重视护理?
提升生活质量
通过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恢复功 能,提高生活质量。
支持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和依从 性。
为什么需要重视护理? 促进康复
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可加速康复过程。
此病通常由维生素B12缺乏、代谢障碍或毒
主要病因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长期药物使 用等。
了解病因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
什么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异常等 症状。
早期识别症状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为什么需要重视护理?
老年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护理 业务学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2. 为什么需要重视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干预? 4. 谁参与护理? 5. 如何实施护理干预?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治疗*导读: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又称脊髓后侧索硬化,因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常同时侵犯脊髓后、侧索。
因胃壁细胞的分泌内因子缺乏,影响与维生素b12的结合和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所致。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又称脊髓后侧索硬化,因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常同时侵犯脊髓后、侧索。
因胃壁细胞的分泌内因子缺乏,影响与维生素b12的结合和人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所致。
【诊断】1.病史多见于中年,起病较缓慢,首发症状常为对称性的肢体远端麻木和感觉异常。
可有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等病史。
2.症状与体征①脊髓症状。
后索变性时出现病变部位以下的躯体和肢体的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可伴有感觉性共济失调;侧索(束)变性时可有病变部位以下的肢体无力,肌张力和腱反射的改变可因侧索、后索和周围神经受损程度的不同而有增强或降低,步履艰难,巴宾斯基征(+)。
②周围神经症状。
可见套式感觉障碍,四肢无力,肌肉轻度萎缩。
③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因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
3.辅助检查①胃液检查显示胃酸缺乏。
②周围血象和骨髓检查,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特征。
③血清维生素b12含量低于74pmo1/l( 100pg/ml) 。
④尿中甲基丙酰酸含量减少。
⑤shilling试验。
口服放射性维生素b12后,测定血、尿中维生素b12含量,显示维生素b12吸收缺陷。
⑥神经电生理检查。
肢体针电极肌电图呈神经元性改变,周围神经运动、感觉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的脊髓中枢传导时间减慢。
4.需排除多发性硬化、脊髓压迫症、颈椎病等疾病。
【治疗】早期确诊,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1.维生素b12 500ug肌注,1次/日,或 500ug ╟ 1000ug/日,口服,疗程根据病情而定。
2.叶酸 30mg,口服,3次/日。
3.其他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c和能量合剂等。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与治疗PPT
单击添加项标题
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单击添加项标题
询问患者是否有职业暴露史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疾病或症状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单击添加项标题
了解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或手术史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行走姿势,是否有步态异常
预后评估与影响因素
预后评估: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 征、实验室检查 等综合评估
影响因素:年龄、 性别、病程、治 疗方案、并发症 等
预后良好:早期 诊断、及时治疗 、无并发症
预后不良:晚期 诊断、治疗不及 时、并发症严重
注意事项与建议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可分为脊髓型、周围神经型和混合型 脊髓型: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 周围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混合型:同时具有脊髓型和周围神经型的临床表现
诊断标准
病史:患者有脊髓症状,如麻 木、无力、感觉异常等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学品、辐射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治疗方案
• 对症治疗:
– 痛性感觉异常者,可予卡马西平、加巴喷丁和 苯妥英钠; – 肢体痉挛或肌张力高患者可予巴氯芬、氯硝西 泮; – 有精神症状患者可予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 – 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者予通便、利尿剂。
• 康复治疗:
– 配合理疗、针灸可改善肢体无力及共济失调。
预后及预防
本病如能在发病后3个月内积极用维生 素B12治疗,常可获得完全恢复。若不经对 因治疗,常在发病2-3年后进展,甚至危及 生命。 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决定本病 预后的关键。
• Fo12 2.8nmol/L(>6.8);VitB12 1500pmol/L(133-675)
• EPO 24.7MIU/ml(2.59-18.50); • Fe 9.9umol/L;TS 17.4%(20-55)
– 复查贫血检查示:
病案汇报
• 下一步治疗方案:
– 在前治疗方案基础上停用银杏达莫、七叶皂甙 钠;补充叶酸;必要时补充铁剂。 – 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贫血检查以指导用药。 – 做好患者后续治疗的思想工作,以防前功尽弃。
诊断依据
• 病史及症状 • 体征 • 辅助检查
病史及症状
• 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呈进行性加重。早期 常有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贫血表现和消 化不良症状。 • 初期手足末端感觉异常,渐累及两下肢, 进而软弱无力、行走不稳,动作笨拙,并 有胸腹部束带感。
体征
• 感觉障碍:病变节段平面以下位置觉和音 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 • 运动障碍:脊髓后侧索损害为主者,两下 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 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后期可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病案汇报
• 治疗17天后病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上课用课件
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髓鞘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和神经功能受损。
轴突损伤
轴突损伤也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理特征之一,会导致神经传 导障碍和肌肉无力。
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主要方法是补充维治疗
除了维生素B12治疗外,还有研究发现其他药物如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调节剂等可能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特点
该病通常在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逐渐进展,导致感觉、运动和自 主神经功能受损。
病因与病理
病因
维生素B12缺乏是主要原因,可能与 长期饮食不良、吸收障碍或先天性代 谢异常有关。
病理
脊髓后索和侧索的髓鞘脱失、轴突变 性以及神经元死亡。
临床表现
症状
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膀胱和肠道功 能异常等。
预防措施
补充维生素B12
避免长期饮酒和吸烟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12 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 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B12补充剂。
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可能对神经系统 造成损害,应尽量避免或戒除。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对贫血、 神经系统等方面进行检查,以便早期 发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
影像学检查
MRI显示脊髓后索病变 。
鉴别诊断
其他脊髓病变
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炎等,可根 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
别。
周围神经病变
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根据临床 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鉴别。
其他维生素缺乏症
如巨幼细胞贫血,可根据实验室检 查进行鉴别。
辅助检查
01
血常规:显示贫血、白 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治疗后可以改善 神经系统症状
长期治疗可以改 善血液系统症状
预后取决于疾病 的严重程度和治 疗的及时性
05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预防和研究 进展
预防措施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12 饮食调整,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 定期检查维生素B12水平,及时补充 避免饮酒和咖啡因摄入,减少对维生素B12吸收的干扰
研究进展
早期发现与诊断 病因学研究 治疗手段的改进 预防措施的推广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发病率较 高,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该疾病主要累及脊髓的后索和侧 索,以及周围神经等部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患病率随 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0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症状和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障碍:肌无力、肌肉 萎缩、步态不稳等
感觉异常:四肢麻木、疼 痛、烧灼感等
添加标题
与多发性硬化鉴别: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 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鉴别要点包括病史、体查和影像学检查。
添加标题
与急性脊髓炎鉴别:急性脊髓炎是一种急性起病的 脊髓炎症性疾病,鉴别要点包括起病方式、临床表 现和影像学检查。
添加标题
与视神经脊髓炎鉴别: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主要累 及视神经和脊髓的自身免疫病,鉴别要点包括病史、 体查和影像学检查。
04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和预后
治疗手段
补充维生素B12:针对病因的治 疗,可采用注射或口服维生素 B12
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如针对贫血、 神经炎等并发症的治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输血:严重贫血患者可采用输血 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C)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
本文将从病因、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主要病因是维生素B12缺乏,也称为巴龙贫血。
维生素B12是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它参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B12缺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和利用障碍等。
二、病理生理学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脊髓的后列变性。
此种变性首先发生在脊髓背侧和脊髓侧索的上部。
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和维持,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神经髓鞘的破坏。
而神经髓鞘的破坏又会导致神经元的失突和坏死。
此外,维生素B12缺乏还会影响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导致神经细胞代谢异常,从而加速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
三、临床表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有步态异常、肌力减退、感觉异常等。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和疲劳感,进而发展为上肢无力和疲劳感。
患者的步态会变得不稳,出现共济失调。
感觉异常常表现为震颤、麻木和刺痛等。
严重病例还可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四、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中包括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因素,如素食者、胃肠道手术史等。
临床表现中主要以脊髓损害的症状为主。
实验室检查中常规检查发现巨幼红细胞和巴龙贫血。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的降低也是该病的诊断依据。
五、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2。
口服维生素B12治疗效果较差,主要是由于吸收不良。
因此,常采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维生素B12的方式进行补充治疗。
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高剂量维生素B12。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营养的调整,适当增加维生素B12的摄入量。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
下文将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病因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主要为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12在神经组织合成和维持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乏维生素B12,可导致脂质代谢障碍、髓鞘脱失、轴突变性、神经元死亡等一系列损害。
此外,消化道吸收障碍、胃切除、长期素食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临床表现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麻木、感觉异常、步态异常等。
病情进展后,患者可出现四肢痉挛、肌肉震颤、深感觉缺失等。
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下肢肌力减弱、肌肉萎缩、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呕吐、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而血清B12水平也可正常,因此难以早期诊断。
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中需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维生素B12缺乏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素食、胃肠手术等;体格检查中重点观察神经系统有关指标的变化,如肌力、反射、感觉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B12水平、全血细胞计数、脑脊液分析等。
家族性病例还需要考虑亚急性联合变性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查。
治疗维生素B12补充是治疗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基础。
补充剂量属于治疗剂量,通常开局先行注射1mg,每周一次,共4周,然后改为每月1次,终生继续。
依宜添加口服叶酸辅助治疗。
重症患者可考虑大剂量维生素B12治疗。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B12的疗效在至少6个月才能得到评估。
对于合并神经病理学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其他治疗方案。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身体内各种微量营养素的供给。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在医学的广袤领域中,有一种相对不那么常见但却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的疾病,那就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简单来说,是由于维生素 B12 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维生素 B12 对咱们的身体可太重要了,它参与了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特别是对于神经髓鞘的合成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
当身体长期缺乏维生素B12 时,神经系统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导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那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 B12 呢?这原因可有不少。
比如说,有的人长期吃素,食物中几乎不含维生素 B12,时间一长,就容易出问题。
还有的人胃肠道出了毛病,像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不足,或者肠道吸收功能不好,这都会影响维生素 B12 的吸收。
另外,一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干扰维生素 B12 的吸收和利用。
这种病的症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患者可能会感到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有时候还会出现感觉异常,比如对温度和疼痛的感觉变得不灵敏。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痉挛,甚至大小便失禁。
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到认知功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医生在诊断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时,可不只是听听症状就下结论的。
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比如抽血化验,看看血液中维生素 B12 的水平是不是偏低。
还可能会做一些神经系统的检查,像神经电生理检查,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
另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也能帮助医生了解脊髓的病变情况。
一旦确诊了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治疗就得赶紧跟上。
最关键的就是补充维生素 B12 。
这可以通过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来进行。
而且,治疗得趁早,因为如果拖延时间太长,神经的损伤可能就难以完全恢复了。
除了补充维生素 B12 ,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对症治疗,比如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痉挛等。
在康复方面,患者也需要付出努力。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多发性硬化:起病急,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
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 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 脑体征、锥体束征等,MRI及脑干诱发电位有 助于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 周围神经病:可类似脊髓亚急性联合变
性中的周围神经损害,但无病理征,亦 无后索及侧索的损害表现,无贫血及维 生素B12缺乏的证据
治疗
❖ 病因治疗 ❖ 药物治疗 ❖ 其他治疗
治疗
病因治疗: ❖戒酒;增加营养; ❖ 萎缩性胃炎可服胃蛋白酶合剂或饭前
服用稀盐酸合剂10ml,tid。
治疗
❖ 一旦确诊或拟诊本病应立即予大剂量维生素 B12 方法:维生素B12 500-1000ug/d,im ,2-4周 维生素B12 500-1000ug 2-3次/周,im 2-3个月 维生素B12 500ug 2次/日,po,2-3个 月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者需终生用药
SCD
Vit. B12吸收不良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巨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
Vit. B12代谢障碍
临 床 症 状
临床表现
巨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苍白、倦怠、 腹泻、舌炎
运动感觉障碍 精神症状
双下肢无力 踩棉花感
四肢末端持续、对称感觉异常 双下肢不全硬瘫
易激惹、 抑郁、幻觉、精神混乱
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
辅助检查
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提示巨 细胞丘脑束:痛、温、触觉 ➢ 脊髓小脑前束:本体感觉 ➢ 脊髓小脑后束:深感觉 ➢ 皮质脊髓侧束:前角细胞运动 ➢ 红核脊髓束:肌肉紧张和运动协调 ➢ 延髓脊髓束:作用不清
病因及发病机制
Vit.B12缺乏
Vit. B12摄入不足 Vit. B12消耗增加
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诊断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医生还可能会进行磁共振成像 (MRI)和脊髓液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治疗主要包括维生素B12补充治疗和康复疗法。维生素 B12的补充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减轻病情。康复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功 能和生活质量。
神经病课件)脊髓亚急性 联合变性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疾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脊 髓。它会导致神经元的退化和脊髓病变,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疾病介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主要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它 会导致脊髓神经元的长时间受损,最终导致脊髓退化和病变。
病因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主要病因是维生素B12缺乏,这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如饮食不平衡、吸收障碍、胃肠手术以及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它通 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
临床表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包括行走困难、感觉异常、肌肉无力、手脚 震颤、尿失禁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因个体而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预后
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预后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及时接 受治疗的患者,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并且可以维持较好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岁男患,以“手脚麻木,走路不稳一年半,加重一个月”为主诉入院。
患者一年半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踩地像踩棉花,穿拖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伴有手脚麻木感,未诊治,近一个月上述症状加重,行走费力,像醉酒一样,自己不敢走路。
求治入院,病来饮食差,二便正常,睡眠良好。
既往史:二十余年前被诊为胃炎,曾有贫血病史(具体不详),平素时有返酸、腹胀,长期口服法莫替丁和气滞胃痛冲剂。
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三十年。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肺气肿征,余内科系统未见异常。
神经系统:神志清,构音正常,记忆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BCR、TCR均正常,PSR活跃,ASR减弱,双babinski征(+),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双上肢长手套样、双下肢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指鼻轮替试验尚稳准,跟膝胫试验差,脑膜刺激征(—)。
辅助检查:1、血常规(—),2、肝功生化(—),3、外院胸髓MRI未见异常。
诊断及治疗经过:四肢麻木长手套样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提示周围神经受损;踩棉花感、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提示脊髓后索或后根神经结受损;膝反射活跃和病理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
周围神经、后索和锥体束共同受累符合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的特点,同时患者有胃病史,有过贫血史,常期服用法莫替丁,具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故临床诊断脊髓亚急联合变性。
给予VB121000ug qd.im, VB1100mg qd.im,连续两周之后改为VB121000ug、VB1100mg每周一次im。
住院半月后患者深感觉障碍明显减轻,扶人可行走,一个月后可独自行走,步态稳健,临床治愈出院。
讨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胃粘膜分泌内因子缺乏,导致胃肠道VB12吸收不良引起神经系统变性病,本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等。
VB12是正常血细胞生成、核酸及核蛋白合成与髓鞘形成等生化代谢中必需的辅酶,VB12缺乏会导致贫血及胃肠道症状以及神经轴突变性。
肉类、鱼和大多数动物副食品以及豆类富含VB12,蔬菜中通常没有VB12,VB12每日需求量仅1—2ug,多数缺乏的病例源于吸收障碍,而不是食物摄入缺乏。
VB12缺乏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胃液中内因子缺乏,胃肠道手术、萎缩性胃炎、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节段性回肠炎。
高危患者包括老年人、常期服用溃疡药物的患者、HIV患者、素食主义者、有胃或小肠切除的患者。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起病,男女无明显差别,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病情逐渐进展,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前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神经症状可早于贫血,首发症状长表现手指及足趾感觉异常,可有对称的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下肢较重,胸腹部可有束带感,是周围神经受累所致。
脊髓后索受损,逐渐出现肢体动作笨拙,易跌倒,闭目或在黑暗下行走困难,检查可见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减退或消失,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基底增宽、踩棉花感及Romberg征等。
部分病人出现Lhermitte征,后索变性晚期出现尿失禁等括约肌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通常较感觉障碍出现晚,可出现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检查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双手动作笨拙,为脊髓侧索变性所致。
少数病人会出现视神经损害以及脑白质受累,表现为失明和智力下降、精神失常、痴呆等。
血清VB12含量降低有诊断意义,贫血并非发生于所有病人,MIR可示脊髓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确诊或拟诊本病后应用大剂量VB12治疗,否则可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早期治疗愈后较好。
参考文献[1] 任连海,许蔚海主译的贝勒医学院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2] 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labactlte corn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B12缺乏症;通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又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故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
但由于脊髓后侧索的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所以只有由维生素Blz缺乏者称之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但有学者认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命名并不恰当,因为本病的损害不仅限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及大脑半球也可发生,可累及大脑白质乃至几乎所有白质均可受损,是由神经系统障碍并非由贫血引起。
而且脊髓的损害也不仅限于后索和侧索的传导束系统,脊髓白质都可发生病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痱”、“血虚”、“痿证”范畴。
是由于某种生血因子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后、侧索的神经变性疾病,有时亦累及周围神经。
临床上以锥体束损害及深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
病因病因: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Vit B12)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在老年人中多与恶性贫血伴发。
常见病因为:VitB12吸收障碍,如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缺乏(自身免疫反应、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小肠疾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回肠切除等);饮食中摄入不足;药物妨碍吸收(新霉素等);运钴胺蛋白缺乏;寄生虫病等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
维生素B12是核蛋白和成及髓鞘形成必需的辅酶,同时还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
正常人维生素B12日需要量为1-2ug,摄入的维生素B12与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稳定复合物,才能在回肠远端吸收而不被肠道细菌利用。
维生素B12摄取、吸收、结合与转运的任一环节障碍均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
国内多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大量酗酒伴有萎缩性胃炎,少数见于营养不良的患者。
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回肠切除、血液运钴胺蛋白缺乏等也是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的原因。
发病机制:依赖Vit B12的甲硫氨酸合成参与神经髓鞘生成,故Vit B12缺乏能造成中枢及外周神经火罐网的髓鞘脱失和变性;VitB12也影响类脂质代谢,类脂质代谢障碍可导致神经髓鞘肿胀、断裂,引起轴突变性;Vit B12是DNA和RNA合成时必需鶒的辅酶它的缺乏导致RNA合成不足,RNA是神经细胞胞质所需的核蛋白,它合成不足可致神经轴突变性,特别易累及长轴突的脊髓后索、侧索,而DNA合成不足,则影响骨髓和胃黏膜的细胞分裂而产生贫血和胃肠道症状。
病理改变: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锥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可不同程度的受累。
脊髓切面见白质脱髓鞘改变,镜下髓鞘肿胀、空泡形成和轴突变性。
起初病变分布散在,以后融合成海绵状坏死灶,伴不同程度胶质增生。
大脑轻度萎缩,常见周围神经病变,可为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症状临床表现:本病多于中年后起病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进行性发展,多数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早期常有苍白、倦怠、乏力、贫血表现和消化不良(如腹泻)等。
病史初期手足未端感觉异常,渐累及两下肢,进而软弱无力行走不稳,踩棉花感,动作笨拙,可见步态蹒跚、基底增宽;随后出现足趾、手指末端持续对称性刺痛、麻木、烧灼感,并有胸腹部束带感。
检查肢端感觉正常,少数患者有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
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易激惹、抑郁、幻觉、精神混乱、类偏执狂倾向,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
少数患者见视神经萎缩及中心暗点,提示大脑皮质与视神经广泛受累。
很少波及其他脑神经。
临床体征:脊髓后侧索损害为主者,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关节位置觉和音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
后期可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主要有以下表现:1.周围神经损害最早出现多表现为由下肢开始的足趾、手指末端对称性、持续性感觉异常:麻木、刺痛、发冷感、烧灼感查体可检出手套样袜套样感觉障碍及神经干压痛。
2.脊髓损害主要累及后索和侧索。
后索症状出现较早。
表现为以下肢明显的深感觉障碍: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步态不稳,如踩棉花感火罐网夜间尤重鶒,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稳,Romberg’s征阳性。
随病变进展,出现双下肢无力,并累及侧索损伤锥体束引起肢体痉挛性瘫痪。
临床体征由周围神经、后索、锥体束受损程度决定健康搜索。
如果病变以周围神经为主,则表现为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低、呈弛缓性瘫痪;如病变以锥体束为重,则表现为肢体强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疾病晚期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3.脑神经损害除视神经受累外,其余脑神经不受影响。
主要表现为视力受损双侧性视野中心暗点、视野缩小、视神经萎缩等。
可发生在疾病的早期或晚期,也可发生在患有恶性贫血而没有亚急性联合变性征象的病人中。
4.精神症状由于治疗上的进步,精神症状现在很少见。
但在维生素B12及肝精应用之前较常见。
可表现为易激惹、淡漠、认知功能受损、反应迟钝、幻觉、定向力丧失、抑郁、记忆力减退乃至痴呆。
并发症:并发贫血、瘫痪、视神经萎缩等诊断:Vit B12浓度低于100pg/ml时健康搜索,注射1次Vit B12,10天后如出现网织红细胞增多健康搜索,则有助于临床诊断。
检查:1.周围血及骨髓检查巨细胞高色素性贫血;2.血清维生素B12浓度低于100pg/ml(正常为140~900pg/ml)。
血浆维生素B12水平通常低于100ug /ml。
Sehilliry试验:口服放射性核素57Co标记的维生素B12,测定其在尿、粪中的含量,可发现Vit B12吸收缺陷。
3.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织胺性的胃酸缺乏。
4.腰穿脑脊液检查多正常。
5.脊髓MRI检查可发现变性节段脊髓的异常信号(部分病人在核磁共振图像上可见脊髓后索T2相高信号改变,治疗后可消失)。
6. 部分病人可以出现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鉴别诊断:根据中年发生亚急性或急性起病,脊髓后索、侧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受损症状体征,进行性加重的贫血,维生素B12治疗后神经症状改善者可确诊。
缺乏贫血及实验室检查证据时,需要与多发性神经病、脊髓压迫症、多发性硬化及神经梅毒等鉴别。
本病早期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脊髓压迫征多首先出现根痛,常自一侧开始,逐渐累及脊髓半侧,最终表现为脊髓全横贯损害的症状体征。
腰椎穿刺可见椎管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
CTMRI可帮助鉴别。
2.多发性硬化以缓解、复发交替为显著临床特点,无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表现,肌电图及诱发电位可帮助诊断。
3.脊髓痨仅有后索及后根受损表现,不累及锥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