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岁男患,以“手脚麻木,走路不稳一年半,加重一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一年半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踩地像踩棉花,穿拖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伴有手脚麻木感,未诊治,近一个月上述症状加重,行走费力,像醉酒一样,自己不敢走路。求治入院,病来饮食差,二便正常,睡眠良好。既往史:二十余年前被诊为胃炎,曾有贫血病史(具体不详),平素时有返酸、腹胀,长期口服法莫替丁和气滞胃痛冲剂。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三十年。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双肺气肿征,余内科系统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构音正常,记忆力定向力正常,颅神经(—),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BCR、TCR均正常,PSR活跃,ASR减弱,双babinski征(+),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双上肢长手套样、双下肢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指鼻轮替试验尚稳准,跟膝胫试验差,脑膜刺激征(—)。辅助检查:1、血常规(—),2、肝功生化(—),3、外院胸髓MRI未见异常。诊断及治疗经过:四肢麻木长手套样短袜套样痛觉减退提示周围神经受损;踩棉花感、鞋掉了不知道,不敢走夜路,四肢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缺失,以双下肢为重,Romber征(+)提示脊髓后索或后根神经结受损;膝反射活跃和病理征阳性提示锥体束受损。周围神经、后索和锥体束共同受累符合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的特点,同时患者有胃病史,有过贫血史,常期服用法莫替丁,具有维生素B12缺乏的原因,故临床诊断脊髓亚急联合变性。给予VB121000ug qd.im, VB1100mg qd.im,连续两周之后改为VB121000ug、VB1100mg每周一次im。住院半月后患者深感觉障碍明显减轻,扶人可行走,一个月后可独自行走,步态稳健,临床治愈出院。讨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是胃粘膜分泌内因子缺乏,导致胃肠道VB12吸收不良引起神经系统变性病,本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等。VB12是正常血细胞生成、核酸及核蛋白合成与髓鞘形成等生化代谢中必需的辅酶,VB12缺乏会导致贫血及胃肠道症状以及神经轴突变性。肉类、鱼和大多数动物副食品以及豆类富含VB12,蔬菜中通常没有VB12,VB12每日需求量仅1—2ug,多数缺乏的病例源于吸收障碍,而不是食物摄入缺乏。VB12缺乏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胃液中内因子缺乏,胃肠道手术、萎缩性胃炎、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节段性回肠炎。高危患者包括老年人、常期服用溃疡药物的患者、HIV患者、素食主义者、有胃或小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起病,男女无明显差别,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病情逐渐进展,多数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前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神经症状可早于贫血,首发症状长表现手指及足趾感觉异常,可有对称的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下肢较重,胸腹部可有束带感,是周围神经受累所致。脊髓后索受损,逐渐出现肢体动作笨拙,易跌倒,闭目或在黑暗下行走困难,检查可见双下肢音叉振动觉及关节位置觉减退或消失,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基底增宽、踩棉花感及Romberg征等。部分病人出现Lhermitte征,后索变性晚期出现尿失禁等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障碍通常较感觉障碍出现晚,可出现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检查双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双手动作笨拙,为脊髓侧索变性所致。少数病人会出现视神经损害以及脑白质受累,表现为失明和智力下降、精神失常、痴呆等。血清VB12含量降低有诊断意义,贫血并非发生于所有病人,MIR可示脊髓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确诊或拟诊本病后应用大剂量VB12治疗,否则可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害,早期治疗愈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任连海,许蔚海主译的贝勒医学院神经科疑难病例讨论.

[2] 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labactlte corn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B12缺乏症;通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又因其临床表现以脊髓后索和侧索损害出现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故又称为亚急性脊髓后侧索联合变性。但由于脊髓后侧索的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所以只有由维生素Blz缺乏者称之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但有学者认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命名并不恰当,因为本病的损害不仅限于脊髓,周围神经、视神经及大脑半球也可发生,可累及大脑白质乃至几乎所有白质均可受损,是由神经系统障碍并非由贫血引起。而且脊髓的损害也不仅限于后索和侧索的传导束系统,脊髓白质都可发生病变。本病属于中医学“风痱”、“血虚”、“痿证”范畴。是由于某种生血因子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脊髓后、侧索的神经变性疾病,有时亦累及周围神经。临床上以锥体束损害及深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与恶性贫血一起伴发。

病因

病因: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是由于维生素B12(Vit B12)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多与恶性贫血伴发。常见病因为:Vit

B12吸收障碍,如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缺乏(自身免疫反应、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小肠疾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回肠切除等);饮食中摄入不足;药物妨碍吸收(新霉素等);运钴胺蛋白缺乏;寄生虫病等

本病的发生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是核蛋白和成及髓鞘形成必需的辅酶,同时还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正常人维生素B12日需要量为1-

2ug,摄入的维生素B12与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稳定复合物,才能在回肠远端吸收而不被肠道细菌利用。维生素B12摄取、吸收、结合与转运的任一环节障碍均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国内多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大量酗酒伴有萎缩性胃炎,少数见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回肠切除、血液运钴胺蛋白缺乏等也是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的原因。

发病机制:

依赖Vit B12的甲硫氨酸合成参与神经髓鞘生成,故Vit B12缺乏能造成中枢及外周神经火罐网的髓鞘脱失和变性;Vit

B12也影响类脂质代谢,类脂质代谢障碍可导致神经髓鞘肿胀、断裂,引起轴突变性;Vit B12是DNA和RNA合成时必需鶒的辅酶它的缺乏导致RNA合成不足,RNA是神经细胞胞质所需的核蛋白,它合成不足可致神经轴突变性,特别易累及长轴突的脊髓后索、侧索,而DNA合成不足,则影响骨髓和胃黏膜的细胞分裂而产生贫血和胃肠道症状。

病理改变:

本病的病变主要在脊髓后索及锥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和周围神经可不同程度的受累。脊髓切面见白质脱髓鞘改变,镜下髓鞘肿胀、空泡形成和轴突变性。起初病变分布散在,以后融合成海绵状坏死灶,伴不同程度胶质增生。大脑轻度萎缩,常见周围神经病变,可为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症状

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