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3期总第416期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王婉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摘要: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展示了自己的翻译观,提出了“化”境说;并将翻译称为“媒”“诱”,强调了其在异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提出“讹”在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
后人对其翻译观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认为钱钟书的观点有其局限性,其“化”境说过分强调归化翻译,使翻译失去原语背后的文化色彩,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异语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院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化”境“媒”“诱”“讹”作者简介:王婉贞(1993-),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引言钱钟书所写的《林纾的翻译》一经发表就引起诸多讨论,几十年来,对其翻译观的研究从未中断。
本文就从《林纾的翻译》浅谈自己对于钱钟书翻译观的拙见。
从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看出他主张翻译要完全归化,使译文看起不像是翻译过来的文字。
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
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过度追求翻译的“化”,难免出现不必要的“讹”,影响其发挥媒介功能。
译者应该提高个人的翻译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翻译媒介功能。
二、“化”境说在《林纾的翻译》中,钱钟书开头就提出了影响中国翻译界至今的“化”境说。
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钟书,1985)钱钟书翻译观的核心在于“化”字。
他认为好的译作应该像是母语使用者的创作,没有丝毫的翻译痕迹,要符合译语的特点,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学审美。
由此看出,钱钟书是主张归化的,而他本人也是“化境说”的践行者。
比如:他将“Everything is the same,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译为: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例赏析作者:江梦晔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0期摘要: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的国学大师,文化昆仑。
从翻译方面来看,钱钟书先生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观点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他的翻译理论观点言简意赅,意蕴丰富,在文学翻译界独树一帜,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根据有关资料,对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做出总结、论证以及不同层面的梳理,对其译例进行赏析,希望有利于人们对“钱氏”翻译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并且为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钱钟书;翻译思想;译例一、引言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字默存。
他精通数国外语,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极高建树。
他是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之一,更是见解独到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钟书翻译的专著不多,而且他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但十分独到、全面。
《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文诗及有关二三书》等专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翻译思想,此外,大多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作中。
二、翻译思想(一)“诱”、“媒”、“讹”在《林纾的翻译》一文的开始,钱钟书就首先分析了“译”字中相互关联的意义。
在后面的文章中,他对“诱”“讹”“化”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把翻译的性质、作用、易犯的错误和翻译的理想做出了独特的概括。
这一段话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所谓“诱”就是我们常说的“媒”,钱钟书用二字形象地说明了翻译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即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翻译是个“居间者”和“联络人”,诱使人们去了解外国作品,好像“做媒婆”似的,促使各国文化缔结“文学姻缘”。
从狭义来说,一方面,读者可能会因为阅读了翻译作品而对原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随着读者阅读量的增加,可能渐渐对翻译作品产生质疑,故想阅读原作。
这就是钱钟书所说的“讹”。
所谓“讹”,就是译文和原作之间总有“失真”的地方,在意义理解或语气上与原文的风格不同。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摘要:钱钟书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切磋琢磨,仔细推敲,发前人之未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翻译思想,把“诱(或媒)”、“讹”、“化”三者建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揭示了翻译的基本过程,使我们能从本土翻译理论中更直接、更形象和更亲切地认识到翻译所起的作用、翻译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及其翻译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作为其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的“化境说”作为其翻译思想的集大成,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没有给后学留下太多的有关翻译理论的著作,其翻译美学的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
然而这些宝贵的理论财富却是我国翻译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如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文拟从钱钟书的“诱(或媒)、讹、化”入手,通过阐释其内涵,探讨从中得到的对翻译问题的启发和思考,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一、钱钟书“诱、媒、讹”翻译思想的内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就翻译的过程、标准及其本质特征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理论,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的翻译美学思想。
在文章一开始,钱钟书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借古人之语,由此延伸出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钱钟书 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
---英语1093 华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之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 “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 不可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 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 尽管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 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 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 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 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 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 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 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 译 , 未 意 有 忘 不 言 达 , 而 能 信 者 也 。 索 难 人 解 则 得
惯用法障碍
• 惯用法障碍突出体现在格言、谚语与成语等惯用语的 翻译方面。格言、谚语和成语都是语言历时形成的产 物,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才流传、确定 下来。它们以简洁易记的形式揭示了人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反映出的不仅有独特的品质,而且具有跨越 时空的普适性;同时它们又言简意丰,是语言惯例规 范体现得最充分的例证,背后往往有一个故事表明其 来龙去脉,并与特定的社会语境紧密相联,最能代表 一种语言的风格和意蕴。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 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 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 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点,翻译起来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的 “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 微妙,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 妙;有时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 手拈来,却准确传神。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意义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对于现代翻译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翻 译的本质和目的,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应用
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原文的理解 和把握,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 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通过深入研 究和应用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可以推动现代
重视语境
钱钟书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文应符合原 文的语境,避免歧义和误解。
修辞考究
钱钟书注重译文的修辞,力求使译文语言优 美、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03
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国翻译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后来 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VS
文化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中的 文化因素和语境,认为翻译应当考虑到文 化差异和语境意义。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 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结构,认为这些是传达 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基础。
与其他著名翻译家的比较
傅雷
傅雷强调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认为译文应当像行云流水一般。而钱钟书则更注 重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认为这些是传达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前提。
文艺学派
传统文艺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认为译文应当尽量贴近原 文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翻译理论的比较
功能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学派强调译文的 功能和目的,认为翻译应当根据译文的 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钱钟书则认为翻 译应当尽量忠实于原文,反映原文的思 想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西翻译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全球翻译理论的共同 发展。
钱钟书翻译理论

• 二、“讹”: • 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 三、“化”:
•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 于“化境”。
• 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 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 点,翻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 思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 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 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准确 传神: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 脚踏两只船。 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 苦尽甘来。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 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 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 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 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
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
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
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
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
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
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
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详解

翻译作品
• • •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 吉可德>引言》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 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 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 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 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 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 发甚少。
• 1966年,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
• •
•
•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9年 六十九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 局相继出版 1991年 八十一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 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 他谢绝拍摄。 1998年 八十八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 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 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 青 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衣
主要文学作品
• • • • • • • •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猫》(讽刺小说) 《人· 兽· 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青 《七缀集》
钱钟书翻译经典翻译

1.If all the sky were parchment and all the sea were ink按“青天做纸张”之语,西方各国诗人皆有之,常以“碧海化墨水”为对。
P.19 2.New forms are simply canonization of inferior genres.百凡新体,只是向来卑不足道之体忽然列品入流。
P.353.behind its attributes须在未具性德以前,推其本质。
P.374.“Not of the letter, but of the spirit; for the letter killeth, but the spirit giveth life.”意在言外,得意忘言,不以词害意。
P.435.To hold, as’t 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持镜照自然。
P.606.selective imitation取舍之工。
P.607.This is an art / Which does mend nature, change it rather, but/ That art itself is Nature (The Winter’s Tale, IV, iv. Polixenes)莎士比亚尝曰:“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
”p.618.In shape the perfection of the berry, in light the radiance of the dewdrop. (Lord Tennyson; A Memoir, by his son, Vol. I, P.211)体完如樱桃,光灿若露珠。
P.1149.“A poem round and perfect as a star. ”(Alexander Smith: A Life Drama)“诗好比星圆。
”P.11410.“It used to be said of a famous cricketeer that he bowled or batted with his head. ”(S. Alexander: Beauty and Other Forms of Value, p.25)画以心而不以手。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https://img.taocdn.com/s3/m/c885be08aeaad1f347933f39.png)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
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和成 就
*人物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成就
人物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出生 于江苏无锡县,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 槐聚,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 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 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 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 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 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 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 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 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 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 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 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 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 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 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老青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衣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指出:“译事之信,当包达、雅;达正以尽信,而雅非为饰 达。依义旨以传,而能如风格以出,斯之谓信。……雅之非润色加藻, 识者犹多;信之必得意忘言,则解人难索。译文达而不信者有之,未 有不达而能信者也。”
衣
•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 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 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 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 “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 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青 衣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 “神话说”
青 衣
参考文献
• 1.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3
• 2.臧仲伦:《中国翻译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 4.豆丁文档 /p-99757279.html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与翻译思想

•
翻 明 清佛译末朝经史清末翻上初年译曾的的有西西三学学个翻翻重译译要阶段,促毕文其达使生里是、从申在翻雅事述《译,西了天理这方他演论标社在论与志会翻》着实科译序信践学中中达得翻遵提雅到译循出翻的的很了译严原大译理复则事发论在,三展在几尤难:历篇:经信序、
青
千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之上,汲取与创
衣
新后形成雏形。
• 支谦《法句经序》: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 `佛 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令易晓勿失 厥义 ,… …。’(“雅”源此。)座中咸曰: 老氏称: ‘美言不 信 ,信言不美’ ; …… 今传梵义 ,实宜径达。 (“信”和“达 ”均源于此。)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因顺本旨 ,不加文饰。”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 严复译《天演论》: “译事三难: 信、达、雅”。
• 严复先生曾指出:按照原文的义旨和风格进行翻译,这就 是“达”和“雅”,同时也是“信”。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
现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产生了深远
青
的影响。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但钱钟书先生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 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 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三者的辨证关系。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信达雅” 理论之渊源
• 中国翻译史,有文字记载, 始于周, 据《礼记·王 制》 记载: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周管翻译叫舌人。此后, 直至佛教传入前, 翻译并不 是广泛存在。佛经传入后,译者在“译” 字前加“翻” ,成为“翻译” 一词 , 一直流传至今。
2015年苏州大学翻译硕士(MTI)入学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5年苏州大学翻译硕士(MTI)入学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背景:1964年( )发表《林纾的翻译》一文,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化境"是指艺术上臻于精妙超凡之境,以言翻译,大概就是得心应手、至善至美。
(分数:2.00)A.钱钟书√B.谭嗣同C.严复D.郭沫若【解析】钱钟书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翻译标准--化境。
钱钟书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2.背景:印度人( )不但一生从事创作,写了50余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而且还创作了2 000余首优美的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
(分数:2.00)A.泰戈尔√B.果戈理C.甘地D.阿兰达蒂【解析】泰戈尔是印度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家、戏剧家。
他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谱写了2 000多首歌曲。
其创作的歌曲《人民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3.背景: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 )的作品,借此他成为当年日本文坛的风云人物。
(分数:2.00)A.大江健三郎B.川端康成√C.小林多喜二D.井上靖【解析】《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
小说描写一个性格孤僻的青年学生在与纯朴善良的江湖艺人结伴而行的旅途中心灵得到净化的故事。
作者以伊豆秀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青年学生同少年舞女在邂逅与分别之际的感情变化,描写了他们之间纯真无邪的思慕之情。
钱钟书翻译思想

形式结构障碍是翻译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任何一个译者将西方语言译成汉语时,都会遇到 许多基于语言习惯差异而出现的难题。比如在将 欧洲语言的主从结构译成中文的并列结构时,如 何处理由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属句,就是一个典型 困扰。钱钟书在处理这类句式时,大多将它们转 换成汉语中习见的两个分句,或并列、或因果、 或条件,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或复合句,关系代词 往往没有形式上的体现,却丝毫不影响意思的表 达。如: A friend in power is a friend lost. 朋友得势位,则吾失朋友。 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 己不能,方教人。 It’s a wise child that knows its own father. 儿必奇慧,方知父谁。
钱钟书翻译思想
个人简介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钱钟书 字哲良 默存 哲良,默存 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 哲良 默存,号槐聚 槐聚 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 的文言行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 奇之判,骈、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 “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 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 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 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 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 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 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 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以极简省的语言 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跛者相 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一盲,此负译应 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 量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的意图;第二,易 于理解,其实质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 文读者的理解力,确保译文自然、易懂; 第三,形式恰当,既要紧密依托原文,又 应充分考虑译入语规范,避免生搬硬造。 简单地说,即要求忠实地传达信息,完整 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 读者反应类似。
_失本成译_和译之_化境_钱钟书的翻译文本观(1)

“ 孔子认为 , 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 , 最重要的事情是正名。就是说, 实” 应当与“ 名” 为它规定的 ① 关于社会 , “ ” “ ” ( 《 ) 含义相符合 。 有学生问孔子 : 若要您治理国家 , 您先做什么呢? 孔子说 : 必 先 正 名 乎! 论 语·子 路 》 参观冯友兰《 孔 。h : / / / / / 。 子的正名观 》 z %B F%D 5%B C%E 4 t t h i . b a i d u . c o m b l o i t e m 2 2 5 0 5 9 d 9 a f 0 2 b d e 9 3 9 0 1 2 f c b . h t m l p g g j g/ 。 塞万提斯 ” ② 现译 “ 高僧传 》 作者 , 南朝梁时浙 东 上 虞 ( 今 浙 江 上 虞 市) 人, 他撰写的《 高僧传》 是 中 国 佛 教 史 上 的 一 部 名 著。 ③ 释慧皎为 《 《 高僧传 》 记录了南朝梁以前历代高僧在佛经翻译 、 义解 、 习禅 、 明律等十个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 是后人研究中国佛教史以及 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典籍 。
收稿日期 : 2 0 1 1 1 2 2 5 - - , 作者简介 : 葛中俊 ( 男, 江苏盐城人 ,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生 ,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1 9 6 7 -) 学贯中西 ; 他脑力非凡 , 笔达犹得神助 ; 他逍遥自适 , 惬意如沐春风 ; 他想远离政治 , 但世 俗 万 物 始 终 ① 他博古通今 , 伴随左右 。 他做研究 、 写小说 、 搞翻译 , 他的学问人生 , 清澈而澄明 。
第2 3 卷第 4 期 2 0 1 2年8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T o n i U n i v e r s i t J o u r n a l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c t i o n g j y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中文摘要:钱钟书先生对议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简介钱氏翻译理论与翻译成就,并援引其部分译文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字:钱钟书翻译理论翻译成就翻译简析正文:在翻译界,各位大家均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严复求“信、达、雅”,林语堂要“忠、顺、美”,傅雷重“传神”……而钱钟书先生则博采众长,提出“化境”之说。
“化境”即为钱钟书翻译理论的精髓所在。
那“化境”作何理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译论的代表作之一,此文“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博瞻综赅.融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成钱氏一家之言。
”(罗新璋语.1990/8))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钟书先生将自己翻译主张归结为一个“化”字,何谓“化”?“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
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谓之“状变”,保存原作风味,谓之“实无别”。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
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化境说,作为钱氏翻译的灵魂,贯穿钱氏整个翻译工作的始终,这也使得钱氏翻译的成就到达了极大的高度。
谈及钱氏的翻译成就,罗新璋先生曾经这么总结:“考诸钱氏译著,整篇的的确似乎不多,似只有《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及德·桑科梯斯的“三论”,和《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里的两段译文;其余就是《谈艺录》《管锥编》等书,为借邻壁之明,取他山之石,大量引语的译文。
”虽然“钱氏的译著,整篇的不多”但是其翻译作品每句话都经得起推敲,琢磨与品位,限援引几句,做简要赏析。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翻译)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翻译)历年真题试卷汇编7(总分:4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1 翻译(总题数:20,分数:40.00)1.Coincidentally, the tripl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put forward by Yan Fu in China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proposed by______in the west.(分数:2.00)A.John DrydenB.Alexander Tytler √C.Gideon TouryD.George Steiner解析:解析:Tytler提出:首先,翻译应完整复写出原文的思想;其次,写作风格应与原作相同;第三,翻译应当像原文一样流畅。
2.Some well-known translators or translation theorists in China have put forward different criteria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 Among them, " Resemblance in spirit" is advocated by______.(分数:2.00)A.Qian ZhongshuB.Fu Lei √C.Lu XunD.Lin Yutang解析:解析:“神似”的翻译标准是由傅雷提出的。
关于翻译标准,钱钟书提出的是“化境”论,鲁迅主张的是“宁信勿顺”,林语堂的翻译理念则是“忠实、通顺、美”。
3.Chinese translations which have been conveniently simplified and made easy are like wine diluted with water. "This famous remark about the quality of a translation is made by______.(分数:2.00)A.Zhi Qian(支谦)B.Dao An(道安) √C.Xuan Zang(玄奘)D.Hui Yuan(慧远)解析:解析:道安认为,对原文的过分简化犹如“加水稀释后的葡萄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忠实原意: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表达和情感。
通顺易懂:翻译应该通顺易懂,避免生硬、繁琐、拗口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文字精炼:翻译应该精简语言,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冗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美感再现:翻译应该追求美感再现,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