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对外开放的起步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1.2.1 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经济特区的设立。

1.2.2 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1980年代初期,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

1.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设计:1.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

1.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1.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起步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对外开放的拓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1980年代中期,内陆开放城市的建立。

2.2.2 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从“试点开放”到“全面开放”。

2.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

2.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2.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拓展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3.2.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3.2.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谈判、签约和批准。

3.2.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吴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运用课堂讨论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两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2、探究形成的过程(1)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精选3篇)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精选3篇)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精选3篇)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篇1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内容]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2)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3)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xx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按“体验情景——讲述信息——讨论问题——实践创新”四步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在十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与开放并举。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导入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的深圳特区》、《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图,以及相关内容。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2 教学内容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解释其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和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和成果,探讨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对外开放的意义和作用,评估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

2.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介绍1978年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包括经济特区的设立等。

逐步深化对外开放:分析19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和深化,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探讨我国对外开放从局部到全面、从试点到常态的发展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的政策措施。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关于我国对外开放历程的问题,评估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评估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第三章: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影响。

3.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贸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外贸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背景2、步骤:(1)经济特区:①五个经济特区②设立的原因③结果(2)14沿海开放城市:(3)沿海经济开发区:(4)开发浦东:(5)开发天津滨海新区:3、特点:4、影响:,。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概念:标志着:2、背景:3、经过:(1)首次(2正式申请(3)正式加入3、影响:(1)历史发展的必然(2)中国对世界的贡献(3)对中国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重难点解析】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原因:(1)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2)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1)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3、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旧中国现在背景列强入侵被迫开放独立自主主动开放内容不平等平等互利影响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性质被侵略的产物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机遇: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挑战: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意义。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趋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要介绍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对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包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5. 知识总结总结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并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

6. 拓展延伸探讨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7. 提问检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梳理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讨论与互动:通过组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拓宽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对外开放格局的的初步形成的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的初步形成的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浦东
的开发和内地的开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和作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
学生对历史上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想像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用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到面,最后向内地辐
射的过程,培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分
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
2、建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性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学习用具:《中国历史地图册》、课外搜集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重点】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学法指导】结合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法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播放上海世博会主题歌——《汇聚上海》。

上课之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同踏上上海世博会之旅。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本届世博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赢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评,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

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呢?让我们走进历史,重温那段风雨如歌的岁月。

二、教学新课:幻灯片2:展示标题、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幻灯片3:出示结构提纲:本节课咱们将一起领略对外开放的四大篇章:第一篇章春的向往—开放的背景第二篇章春的气息—开放的过程第三篇章春色满园—开放格局的形成深化第四篇章春的畅想—开放之中国印象过渡:脍炙人口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么一句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课程标准】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主学习】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背景:(1)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

(二)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地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作用: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984 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掌握沿海开放城市的名称)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加入世贸组织:20XX年,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XX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从经济特区到,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3. 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开放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2 国际形势的变化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2.1 设立经济特区2.2 开放沿海城市2.3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4 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1 形成过程: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3.2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和措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政策和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视频资料:播放我国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宣传纪录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特区设立后的对比照片,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兴趣。

2. 讲授历史背景和原因: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性。

3. 讲解政策和措施:详细讲解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等主要政策和措施。

4. 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的视频,引出对外开放的主题。

提问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细讲解经济特区的设立,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强调其特殊政策和先行先试的作用。

讲述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展示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

3、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图片等史料,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5、课堂总结回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重要举措。

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开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通过.
⑵明白得: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二、进程与方式
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口岸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⑵比较归纳、归纳开放格局形成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取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大体国策,是党的大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份
【学习重点】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通过.明白得: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
结合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口岸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法归纳开放格局形成的进程.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
播放上海世博会主题歌——《汇聚上海》。

上课之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咱们一同踏上上海世博会之旅。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历史组曾燕萍一、教材分析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和引擎。

教材第19课,介绍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基本情况与成果。

而本节第20课则介绍了对外开放的过程与影响。

教材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介绍了我国从点到线再到面,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经济开放区,再到全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的对外开放的过程以及特点,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介绍了世贸组织这个机构,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的艰难历程和影响,加入世贸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进入到制度性开放阶段,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它对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总体说来比较活跃,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比较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将现实与历史学科的联系不够。

具体到本课来说,高一学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时事比较关注,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相关政策与经济的联系;另一种类型的学生则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现实生活关注度不够。

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弥补学习脱离实际那部分同学的不足,同时也能得到对现实关注度较高的学生的响应,并增强其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在地图上正确指出五个经济特区、三个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和已有的知识,至少能够列举三个经济特区设立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2、通过教师引导,能够举例说明深圳经济国际化的表现,举例说明创建经济特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对深圳的认同感、归属感。

3、通过分析地图,查阅资料,能够快速正确地表述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所有学生)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基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查找反映深圳及全国改革开放的相关资料,逐渐掌握快速查找资料、归纳概括、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堂分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1教学目标
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邓小平南巡相关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第一目
1.对外开放
(1)结合访美资料,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①国际: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
②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1)结合相关图片资料,认识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①含义: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这些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各种优惠的办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收外商兴办企业和其他事业,
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过程: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特点:A.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B.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C.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D.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E.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意义:A.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C.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2013--2014 )学期宾县一中(历史)学科授课教案
备课组:历史主备教师:代中亚计划授课时间:8.25
授课教师:代中亚
张红娟
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实际授课时间:8.25
单元(章节)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单元重难点:本课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本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步骤与内容:(结合多媒体的简案)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个性化设计
复习提问
教师布置问题,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应问题
学生总结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基础:原则:目的:)
(二)背景:①国际:②国内: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一)经济特区1.含义: 2.我国的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4.作用: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4.浦东开发的成就: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格局的形成:
2.格局的特点:
四、总结(学生)
教学反思。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秀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秀教案
5对外开放整体格局的形成
2021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
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
(1)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2)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中国融入世界
*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②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中国“入世”历程:
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中止——1981年——1986年——2021年
4中国“入世”的意义
课题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理解建立经济特区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
重点
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
难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背景2、步骤:经济特区:
①五个经济特区②设立的原因
③结果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
特点:4、影响:,。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概念:
标志着:
背景:3、经过:
首次
正式加入3、影响:
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对中国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
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内容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影响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性质
被侵略的产物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
4、中国加入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机遇:
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挑战:
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面临着挑战。

④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钱B.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点、线、面结合,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
A、B、
c、D、
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我国对外开放的最主要目的是
A、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
B、引进外资,加快发展步伐
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D、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江泽民杂香港“XX·《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说:“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中国政府体现上述精神最主要的行动是
A开放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进行国有企业改革D加入世贸组织
以下对中国加入To的比喻最为恰当的是
A、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
B、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
c、隔靴瘙痒,无多大意义D、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
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管辖权的行政区域
②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方面,国家给予特殊政策
③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A①②B①③c①D①②③
0、XX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中国加入To
B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
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1988年又把哪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格局。

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山东,有哪两个城市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
【总结与反思】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D
c
D
c
A
D
D
D
D
A
二、非选择题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新设海南经济特区。

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形式灵活多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青岛、烟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