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7章空气与生命7.2氧气与燃烧燃烧过程与能量释放名师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合集下载

空气的成分 教案

空气的成分 教案

21、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做分析空气成分的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根据性质的差异,分析混合物的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氧气和不支持物质燃烧的气体---氮气。

难点: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的气体,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片、集气瓶、蜡烛、柴。

2、演示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五、教学过程实验导入:1、谈话:大家瞧!老师手里有两支蜡烛,放在桌子上点燃,(出示玻璃杯)问:杯内现在有什么?(空气)用玻璃杯把其中一支蜡烛罩上,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将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边谈话边操作。

2、你观察到什么?(蜡烛慢慢地灭了。

)3、提问:为什么这边的蜡烛灭了?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原因。

[学生可能出现的推测:①杯内的空气用完了②氧气用完了③某种物质用完了(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板书)][对同学的回答要求讲清原因,进行评价。

]大家的猜测对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过程:空气是一种单一的气体吗?(1)燃烧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为了弄清哪些猜测是对的,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1、讲解、示范实验:每组都有两个粘在玻璃上的蜡烛,将它们放到装有红水的培养皿,点燃其中一根蜡烛。

将两个玻璃杯垂直地罩在蜡烛上,到底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大家动手做做看。

2、学生实验,观察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3、老师看了一下,大家实验做得不错,谁愿意说一说?(学生回答:1.蜡烛慢慢熄灭,杯子里进了水,水面高于外面的水面。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量燃烧》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能发出热。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问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论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热”和“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教学用具】温度计、毛衣、两只瓶子、热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手冷时,谁有简单的办法让手热起来?(两只手搓一搓、烘热水袋……)二、让我们热起来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烤火、在太阳下、运动、多穿衣服……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板书:方法热的原因烤火-------------火在太阳下---------太阳运动-------------食物的能量(谁能证明运动后热起来是食物的能量提供的?多运动就饿得快。

)多穿衣服--------- ?衣服能生热吗?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合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2)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产生了怀疑?(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内同学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6.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为什么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小组讨论。

科学六年级的二学期 第七章 空气与生命

科学六年级的二学期 第七章 空气与生命

科学六年级的二学期第七章空气与生命《人类如何获取能量》设计者:卢湾区向明初级中学蔡律一、教学目标1、通过选择试剂,主动设计实验能比较与理解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及温度的变化。

2、通过类比的方法认识人类和动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化学能。

3、由探究气体成分与温度变化,培养小组合作、乐于用自己语言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难点】设计对照实验并评价实验结果。

三、教学准备1、探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活动器材:水槽每组1个、吸管(能弯转)、试管每组6支、与试管相配的塞子、试管架、洗耳球、BTB试剂、碳酸氢盐指示剂2、探究呼出、吸入气体中水分活动器材:培养皿每组2只、无水硫酸铜、载玻片、烧杯3、探究呼出气体温度变化活动器材:体温计四、内容组织【活动设计】(一)、探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活动目的:①通过让学生设计各种检验二氧化碳、氧气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②通过自己选择试剂检验气体,理解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二)、探究呼出、吸入气体中水分活动目的:①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小组合作、用自己语言表达的意识;②同时通过设计“呵气”实验,知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水分。

(三)、探究呼出气体温度变化活动目的:通过“对体温计呼气”实验能比较与理解呼吸前后气体成分及温度的变化。

五、训练与评价【设计思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已知食物在氧气中燃烧时释放出能量、二氧化碳、水;知晓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检验方法;学生已知绿色植物获取能量方式;以及上半学期已学会如何进行科学猜测的技能的基础上,顺势引出动物获取能量的方式,可以从人类本身着手。

在活动7.13-1中直接用吸管通过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更方便,也更卫生、安全。

另外,在这里打算增加BTB试剂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因为此反应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探究增加成功的喜悦。

吸入的空气,用洗耳球模拟打入试管内更形象。

活动7.13-2中要强调设计对照实验的科学性,增加载玻片这一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多种活动探究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含水量的比较。

《空气与氧气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空气与氧气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空气与氧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2. 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及性质。

导学内容:一、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许稀有气体组成。

2. 空气的重要性是什么?空气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物生命的重要因素,提供了生物体呼吸所需的氧气。

二、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1. 生物体为什么需要氧气?氧气是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物质,用于产生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

2. 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氧气参与细胞呼吸过程,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能量。

三、氧气的制备方法及性质1. 氧气的制备方法有哪些?氧气可以通过加热过氧化氢、电解水和分离空气等方法制备。

2. 氧气的性质是什么?氧气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助燃和支持燃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需气体。

导学活动:一、思考题1. 你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吗?为什么氧气对生物体来说如此重要?2. 除了生物体呼吸作用,氧气在其他方面还有什么作用?3. 你能够想出氧气的其他制备方法吗?它们有什么优缺点?二、实验探究1. 实验一:利用电解水制备氧气材料:水、电解槽、电源、导线、导电板步骤:将水倒入电解槽中,毗连电源并通电,观察气体在导电板上的生成。

结论:通过电解水可以制备氧气。

2. 实验二: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材料:蜡烛、玻璃瓶、盛有水的盆子步骤:将蜡烛点燃,放入玻璃瓶中,盖上盖子,将玻璃瓶倒立放入盛有水的盆子中,观察现象。

结论:氧气能够助燃并支持燃烧。

三、讨论问题1. 为什么高原地区氧气浓度较低,对人体有影响?如何在高原地区进行高原反应的预防?2. 除了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补充氧气吗?氧吧对人体有何益处?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及其重要性,认识到氧气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掌握了氧气的制备方法及性质。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问题,加深了对氧气的认识和理解。

浙教版科学空气与生命空气与氧气教学PPT(精选)课件

浙教版科学空气与生命空气与氧气教学PPT(精选)课件

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KCl O2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反应原理: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分析下面三个反应的共同点: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氧化锰
氯酸钾 加热 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 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作者还几次讲到他的“忧郁”。这种忧郁、哀戚亦即悲悯的情思,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湘西民族历史遭 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 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灯 水槽水 继续逃亡,而那个为首的矿工却漏网,那五个青年业已晋升为军官,便自请去引诱他现身。
一是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拿出
向上排空气法
收集比空气 重的气体
导管伸 入瓶底, 以便于 瓶内空 气排出
收集好的氧气 瓶正放在桌上
里起什么作用? ,各种各样的水果真让人垂涎三尺。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 陌生化的语言,不仅让诗歌的意象形象化,具体化,也让诗中的情感表达充满雄浑的力量。 2、深秋时节,枝头黄叶被一夜秋风吹尽,遍地都是,好像铺了一条黄色的地毯。 13. 如来派观音去东土去寻找一位取经人,观音临行前,如来赐她(锦阑袈裟 )、( 九环锡杖)和三个( 金紧禁咒语)等五件宝贝

空气和氧气优秀教学设计

空气和氧气优秀教学设计

空气和氧气优秀教学设计空气和氧气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空气与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空气的组成,掌握各成分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实验准备:试管、针筒、打气筒、锥形瓶、集气瓶、水槽、燃烧匙、橡皮塞、烧杯、导管、止水夹、酒精灯、红磷、硫酸铜、澄清石灰水、火柴。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驿亭风景图片,教师感觉空气清晰。

讨论1:收集一瓶驿亭清晰空气的方法。

(请同学收集)讨论:空气有哪些成分组成。

新课探究: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2、演示实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3、演示实验:取一瓶空气和一瓶氧气,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在两个集气瓶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

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实验原理: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正好填补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从而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空气与氧气(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科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空气的成分以及空气的利用,教材与小学教材想衔接,也为后续的章节,如物质燃烧,金属的氧化以及空气污染与保护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很强烈,对新知的求知欲也很强,但他们对知识的认识还处于浅显状态,不够全面,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必须要做好每个实验,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思维的发散和提升,增强分析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成分组成,了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的用途过程与方法:通过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验证过程,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过程,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发展对实验现象解释的能力,并学会一定的误差分析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与分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通过对空气成分和利用的学习,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空气的意识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水的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实验误差分析及实验的改进五、教学设计1、猜谜导入,唤醒旧知猜谜: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提问:空气十分常见,你能举例说明它确实存在吗?学生交流,各抒己见追问:空气确实存在,它里面可能有哪些成分,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通过猜谜,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问题交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2、实验活动,新课教学(1)空气的成分活动一: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生:……介绍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体验并观察: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吹气,用针筒将空气压入到石灰水中现象:石灰水变浑浊了,压入空气的变浑浊速度较慢说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存在,不过含量较少活动二:如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药品:无水硫酸铜现象: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空气中有水?生:……活动三:我们知道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支持,现在我们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先后插入装有空气,氧气的集气瓶中,请大家仔细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氧气中:木条燃烧更加剧烈说明:空气中存在氧气,也有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科学史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空气是一种物质组成;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最早发现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说课稿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说课稿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说课稿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选自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最后一课。

是学生在学习了“空气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的有关知识。

教材主要通过“活动”的形式,引领学生认识人类、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密切关系。

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1)把教学的顺序调整为:人类离不开空气人类利用空气改善生活动物、植物离不开空气保护空气、珍爱生命。

2)把本课中间的漫画放到最后。

3)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像课本里的安排一样,让学生到操场上跑一圈,而是组织学生在课室里跳兔子舞。

这样调整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从人类到动物到植物离不开空气从而懂得保护空气珍爱生命的认识过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后用一幅漫画作归纳小结,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定势。

跳兔子舞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情不自禁的进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

二、学情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虽然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已经揭开了空气的神秘面纱,知道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奇妙的性质,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还不是很清楚。

他们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急切的想探索这一奥秘。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初步运用各种感官观察物质,而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这将在“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学中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学生将经历收集和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尝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2、重点和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过程与能量释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食物燃烧时需要氧气,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学会食物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食物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确定燃烧过程中的产物并认识其能量释放过程。

2.初步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设计实验,能科学地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食物在燃烧的过程中需要氧气,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热量。

【难点】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三、教学准备:
【食物在氧气中燃烧】
器材:酒精灯、火柴、燃烧匙、集气瓶、氧气袋(内装氧气)、干燥的氯化钴试纸、澄清石灰石溶液、学生自带的干燥食物(如薯片、饼干、面包、花生、稻米等。

)。

【食物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器材:酒精灯、火柴、燃烧匙、试管、试管夹、酒精温度计、蒸馏水。

【不同食物燃烧释放能量的比较】
器材:酒精灯、火柴、燃烧匙、试管、试管夹、酒精温度计、蒸馏水、电子天平、10mL量筒、胶头滴管。

学生自带的干燥食物(如薯片、饼干、面包、花生、稻米等。

)。

四、教学过程
流程说明: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食物中的能是以形式存在的。

当食物燃烧时,会转化成能和能。

(答案:化学能、光、热)
【设计意图】课标中常见物质中蕴含的能的形式及其转化,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2、空气对我们极为重要,食物燃烧时,需要大量的。

(答案:氧气)
【设计意图】课标中食物的燃烧,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3、图中所示的是某同学进行“燃烧食物”实验中,正在把燃烧的食物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会产生下列哪些现象?…………………()
①集气瓶的内表面上附满了小水珠;
②燃烧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集气瓶变暖和。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全部都是
(答案:D)
【设计意图】课标中食物的燃烧,考察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

(2)根据问题(1)的答案,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①食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②食物燃烧时产生了水;③食物燃烧时释放出能量。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全部都是
(答案:D)
【设计意图】课标中食物的燃烧,考察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分析与归纳。

(二)、拓展习题
4、某校同学阳阳想探究她所喜爱的食物在燃烧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

以下图示
是她所采用的实验方法。

下表列出的是她所记录的实验结果。

食物食物的质量(g)水的体积(cm3)平均上升水温(℃)
此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被采用进行比较的是和,因为进行比较的和是相同的,能合理地比较实验结果。

(答案:胡桃、薄饼、食物的质量、水的体积。

)
【设计意图】课标中食物的燃烧,考察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控制变量与解释数据。

评价
评价:优、良、中、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